光電傳感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光電傳感器(10)具備光學組件(200)與殼體(100)。光學組件(200)具有投光單元(230)與受光單元(231)中的至少一方。投光單元(230)發(fā)出用于檢測在檢測區(qū)域(5)內的檢測對象物(6)的檢測光。受光單元(231)接受來自檢測區(qū)域(5)的檢測光。殼體(100)呈具有包括前平面(101)在內的多個平面的長方體狀,用于容置光學組件(200)。前平面(101)密封前開口(100a-1)。另外,前平面(101)比殼體(100)的多個平面中的面積最大的平面小。前開口(100a-1)是使來自投光單元(230)的檢測光以及朝向受光單元(231)射出的檢測光的至少一方通過的光通過部一側的開口。
【專利說明】光電傳感器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光電傳感器。
【背景技術】
[0002] 在光電傳感器中,例如存在透射式、反射式以及回歸反射式等各種類型的光電傳 感器。透射式光電傳感器是將具備投光單元的投光器與具備受光單元的受光器設置于分體 的框體的傳感器。以使該投光器與受光器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該投光器與受光器,在投光 器與受光器之間配置檢測對象物。反射式光電傳感器是在一個框體內一并具備投光單元以 及受光單元的傳感器。在反射式光電傳感器中,將來自投光單元的光照射至檢測對象物,并 利用受光單元接受來自檢測對象物的反射光?;貧w反射式光電傳感器也是在一個框體內一 并具備投光單元以及受光單元的傳感器。在回歸反射式光電傳感器中,在回歸反射式光電 傳感器與回歸反射部件之間配置檢測對象物,并利用受光單元接受來自檢測對象物以及回 歸反射部件的反射光。
[0003]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透射式光電傳感器的一個例子,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反 射式光電傳感器的一個例子,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回歸反射式光電傳感器的一個例子。
[0004] 在透射式光電傳感器以及回歸反射式光電傳感器中,基于受光單元接受的光的光 量相對于投光單元射出的光的光量的衰減量,來檢測檢測對象物。具體而言,透射式光電傳 感器以及回歸反射式光電傳感器在受光單元所接受的受光量比規(guī)定的閾值小的情況下,檢 測出檢測對象物。在反射式光電傳感器中,基于受光單元接受的光的光量相對于投光單元 射出的光的光量的增加量,來檢測檢測對象物。具體而言,反射式光電傳感器在受光單元所 接受的受光量比規(guī)定的閾值大的情況下,檢測出檢測對象物。
[0005] 上述各種各樣的光電傳感器的殼體具有例如大致長方體狀的外形。例如,透射式 光電傳感器的投光器、受光器、反射式光電傳感器以及回歸反射式光電傳感器等的殼體具 有大致長方體狀的外形。如上述那樣,在光電傳感器的殼體的內部包括投光單元及/或受 光單元等的光學組件。除此以外,有時在光電傳感器的殼體的內部還包括透鏡以及半透半 反鏡(half mirror)等光學組件的情況。在光學組件中,若投光單元、受光單元、透鏡及/或 半透半反鏡等的配置偏移,則無法對檢測對象物準確地進行檢測。因此,在將光學組件插入 殼體時,需要保證使光學組件不產生變形。因此,以往,在大致長方體狀的光電傳感器中,為 了不易對光學組件施加負荷,將光學組件從平面面積大的面插入殼體內。然后,使用粘合劑 等以覆蓋光學組件的方式密封殼體。
[0006]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350554號公報
[0007]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3-206836號公報
[0008] 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第4158828號公報
[0009] 但是,在從面積大的面插入光學組件的情況下,需要對該大的面進行密封,從而密 封面積較大。因此,在沒有充分粘合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耐水性下降。密封面積越大,因 粘合不良等而導致耐水性的可靠度也越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10]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耐水性的光電傳感器。
[0011]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案的光電傳感器具備光學組件與殼體。殼體呈具有包括第一 平面在內的多個平面的長方體狀,并收納光學組件。光學組件具有投光單元與受光單元中 的至少一方。投光單元發(fā)出用于檢測在檢測區(qū)域內的檢測對象物的檢測光。受光單元接受 來自檢測區(qū)域的檢測光。第一平面密封第一開口。另外,第一平面比殼體的多個平面中的 面積最大的平面小。第一開口是使來自投光單元的檢測光以及朝向受光單元的檢測光的至 少一方通過的光通過部一側的開口。
[0012] 根據上述結構,殼體具有長方體狀的形狀。將光學組件從光通過部一側的第一開 口插入殼體。此后,第一平面密封殼體的第一開口。該第一平面比面積最大的平面面積小。 由于在面積小的第一平面密封開口,所以密封面積小。通過減小密封面積,能夠抑制由粘合 不良等導致的密封不良,從而能夠提高光電傳感器的耐水性。
[0013] 此外,光通過部包括透光窗以及透鏡的至少一個。透光窗是例如嵌入偏振濾光鏡 的開口。透光窗設置在光學組件以及殼體的至少一個上。透鏡是進行聚光以抑制光的擴散 的部件。
[0014] 優(yōu)選地,第一平面通過激光焊接或者超聲波焊接來密封第一開口。
[0015] 上述的激光焊接或者超聲波焊接為將彼此接觸的部件熔化而粘合這些部件的粘 合方法。因此,不需要粘合劑,也不需要考慮粘合劑的種類、量、對部件的不良影響等,能夠 簡便地進行密封。由于密封簡便,所以也能夠提高成品率。另外,激光焊接或者超聲波焊接 的設備簡易,能夠實現設備小型化。
[0016] 優(yōu)選地,第一平面由透射激光的部件形成,第一平面利用激光焊接密封第一開口。
[0017] 根據上述結構,在插入光學組件之后,使第一平面與殼體的第一開口接觸。在接觸 的狀態(tài)下,向第一平面照射激光。激光透射第一平面。然后,激光到達殼體與第一平面的接 觸面。因此,將接觸面溶化,使第一平面與殼體的第一開口接合。
[0018] 優(yōu)選地,殼體的多個平面包括第二平面、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五平面、以及第六 平面。第二平面與第一平面相對置。第三平面與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交叉,且面積比第 一平面的面積大。第四平面與第三平面相對置。第六平面與第五平面相對置。第二平面、 第三平面、第四平面以及第六平面以連續(xù)地連結的方式形成。
[0019] 根據上述結構,殼體具有大致長方體狀的形狀,第三平面比第一平面大。換言之, 第一平面比第三平面小。在上述的殼體中,將光學組件從第一平面一側朝向第二平面一側 插入到第三平面與第四平面之間的第一開口。此后,第一平面密封第一開口。由于利用比 第三平面面積小的第一平面密封第一開口,所以密封面積小。通過減小密封面積,能夠抑制 由粘合不良等導致的密封不良,能夠提高光電傳感器的耐水性。
[0020] 優(yōu)選地,殼體還具有與第一開口不同的第二開口。多個平面包括密封第二開口的 第五平面。在第五平面設置有靈敏度接受部件,靈敏度接受部件具有接受靈敏度參數的設 定值的接受部和支承接受部的支承部。光學組件還具有引導部件。引導部件具有凹部。凹 部設置成與用于調整靈敏度參數的元件對應。另外,向凹部插入靈敏度接受部件的支承部。
[0021] 根據上述結構,在光電傳感器的組裝過程中,首先,將光學組件從第一開口插入殼 體。此后,將設置有靈敏度接受部件的第五平面安裝于殼體的第二開口。此時,利用光學組 件的引導部件將靈敏度接受部件引導至希望的位置。具體而言,將靈敏度接受部件的支承 部插入引導部件的凹部,支承部與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件接觸。因此,能夠高精 度地對準靈敏度接受部件與光學組件。由此,能夠將靈敏度接受部件所接受的對靈敏度參 數進行的設定高精度地傳遞至光學組件。即,高精度地定位并連接靈敏度接受部件與用于 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件。因此,能夠根據靈敏度接受部件中的設定,高精度地調整靈 敏度參數。
[0022] 優(yōu)選地,光學組件還具有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安裝有投光單元以及受光單元的至 少一個和引導部件。
[0023] 如上述那樣,光學組件包括用于設置投光單元及/或受光單元的第一部件。并且, 在第一部件一體設置有引導部件。由于利用引導部件將靈敏度接受部件引導至希望的位 置,所以能夠對準靈敏度接受部件與第一部件,進而能夠高精度地對準并連接靈敏度接受 部件與光學組件。由此,能夠將靈敏度接受部件所接受的對靈敏度參數進行的設定高精度 地傳遞至光學組件。
[0024] 優(yōu)選地,光電傳感器還具備連接部件,連接部件設置成與第二平面相鄰,用于傳遞 信號。光學組件還具有基板與分隔壁?;宕钶d有投光單元以及受光單元的至少一個,并 設置成面向第二平面。分隔壁設置于連接部件與基板之間。
[0025] 在將上述的光學組件從安裝有連接部件的一側插入到殼體內的情況下,連接部件 因與殼體接觸而被拉向基板一側。但是,由于在連接部件與基板之間設置有分隔壁,所以分 隔壁防止基板與連接部件互相干涉。因此,能夠防止基板因與連接部件接觸而彎曲,從而能 夠抑制對搭載于基板的元件造成不良影響。具體而言,能夠抑制如下的問題:因投光元件以 及受光元件等元件彎曲而使元件位置變化,導致檢測對象物的檢測性能變差。
[0026] 此外,連接部件是用于將特定信號發(fā)送至光電傳感器外部的部件,特定信號是指, 對由光電傳感器的受光單元接收的受光信號進行放大等信號處理之后得到的信號。
[0027] 優(yōu)選地,光學組件還具有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以面向第二平面的方式 安裝有搭載有投光單元以及受光單元的至少一個的基板。第二部件設置成與第一部件相對 置,并設置有分隔壁。
[0028] 如上述那樣,光學組件包括第一部件、與第一部件相對置的第二部件。在第一部件 以面向第二平面的方式安裝有基板。另一方面,在第二部件設置有分隔基板與連接部件的 分隔壁。因此,即便在將光學組件從第一平面插入第二平面一側的情況下,分隔壁也防止基 板與連接部件彼此干涉。因此,能夠防止因與連接部件干涉而引起的基板的彎曲,從而能夠 抑制對搭載于基板的元件造成不良影響。具體而言,能夠抑制如下的問題:因投光元件以及 受光元件等元件彎曲而使元件位置變化,導致檢測對象物的檢測性能變差。
[0029] 優(yōu)選地,在第三平面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一引導槽。在第四平面的內表面上,在與第 一引導槽相對置的位置設置有第二引導槽。在第六平面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三引導槽。光學 組件還具有第一部件。在第一部件設置有插入到第一引導槽以及第二引導槽內的第一卡止 部、與插入到第三引導槽內的第二卡止部。
[0030] 如上述那樣,沿著分別設置在彼此相向的第三平面與第四平面的第一引導槽以及 第二引導槽插入第一卡止部。同樣地,沿著設置在第六平面的第三引導槽插入第二卡止部。 艮P,沿著第一引導槽、第二引導槽以及第三引導槽,從第一平面一側朝向第二平面一側插入 光學組件。通過以上述方式沿著引導槽插入光學組件,能夠將光學組件插入并配置在希望 的位置。
[0031] 優(yōu)選地,第一引導槽設置于第三平面中的靠近與第五平面相鄰的位置。第二引導 槽設置于第四平面中的靠近與第五平面相鄰的位置。第三引導槽設置于與第五平面相對置 的第六平面。
[0032] 根據上述結構,利用第一引導槽以及第二引導槽將光學組件引導至與第五平面相 鄰的位置。另外,在與第五平面相對置的第六平面,利用第三引導槽引導光學組件。即,一 邊在與第五平面相鄰的一側和與第六平面相鄰的一側這兩側引導光學組件,一邊從第一平 面一側向第二平面一側插入光學組件。因此,能夠抑制在插入光學組件時的偏移,并且能夠 將光學組件配置于希望的位置。
[0033] 優(yōu)選地,沿著從第一平面一側朝向第二平面一側的方向形成第一引導槽、第二引 導槽以及第三引導槽。
[0034] 根據上述結構,各引導槽沿著從第一平面一側朝向第二平面一側的方向延伸,由 此,能夠將光學組件從第一平面一側朝向第二平面一側順利地插入到希望的位置。
[0035] 優(yōu)選地,第一引導槽、第二引導槽以及第三引導槽的槽寬,沿著從第一平面一側朝 向第二平面一側的方向而變窄。第一^^止部卡止在第一引導槽以及第二引導槽中的與相對 于第一平面更臨近于第二平面的位置。第二卡止部在第三引導槽中的相對于第一平面更臨 近于第二平面的位置。
[0036] 根據上述結構,各引導槽的槽寬沿著從第一平面一側朝向第二平面一側的方向越 窄。而且,各卡止部卡止在各引導槽中的與第二平面一側相鄰的位置被卡止。即,各卡止部 插在各引導槽的槽寬小的位置。因此,各引導槽夾持各卡止部的力很大,能夠堅固地固定各 引導槽與各卡止部。
[0037] 優(yōu)選地,第一卡止部是架設在第一引導槽與第二引導槽之間的板狀的部件。第二 卡止部是嵌入到第三引導槽內的突出部件。
[0038] 根據上述結構,在第一引導槽以及第二引導槽夾持有一個連續(xù)的板狀的第一卡止 部。另外,第二卡止部嵌入第三引導槽。因此,能夠通過第一卡止部?第三卡止部將光學組 件不偏移地固定于殼體。
[0039] 優(yōu)選地,在面積最大的平面中,在相鄰的至少兩個邊分別形成有多個貫通孔。
[0040] 根據上述結構,在面積最大的平面的兩個邊分別設置有多個貫通孔。因此,由于能 夠從多個貫通孔任意地選擇用于安裝光電傳感器的貫通孔,所以能夠確保光電傳感器的安 裝的自由度。
[0041] 優(yōu)選地,沿著與第二平面相鄰的邊形成有從第三平面貫通至第四平面的多個貫通 孔。沿著與第六平面相鄰的邊形成有從第三平面貫通至第四平面的多個貫通孔。
[0042] 根據上述結構,在第三平面以及第四平面中,在與第二平面以及第六平面相鄰的 兩個邊分別設置有從第三平面貫通第四平面的多個貫通孔。因此,能夠將螺釘部件插入到 多個貫通孔中的所希望的貫通孔來固定光電傳感器,提高光電傳感器的安裝的自由度。在 光電傳感器連接有用于將光電傳感器與其他的裝置連接的適配器。適配器能夠旋轉至沿著 第二平面的方向突出或者以朝沿著第六平面的方向突出。由于在與第二平面以及第六平面 相鄰的兩個邊分別設置有多個貫通孔,所以無論將適配器旋轉至哪一個方向都能夠確保安 裝的自由度。
[0043] 優(yōu)選地,光電傳感器還具備連接部件,連接部件設置成與第二平面相鄰,用于傳遞 信號。光學組件還具有基板與分隔壁。基板搭載有投光單元以及受光單元的至少一個,并 設置成面向第二平面。分隔壁設置于連接部件與基板之間。
[0044] 根據上述結構,傳遞信號的連接部件設置成與第二平面相鄰。該連接部件例如是 用于將特定信號輸出至光電傳感器外部的部件,特定信號是指,對由受光元件接收的信號 進行放大等信號處理之后得到的信號。在第三平面以及第四平面中,在與第二平面相鄰的 邊設置有多個貫通孔。因此,需要將與第二平面相鄰的連接部件配置為與第二平面一側隔 離,以避開貫通孔。在該情況下,設置為面向第二平面的基板與連接部件有可能彼此干涉。 分隔壁防止該基板與連接部件彼此干涉。由此,能夠防止基板的彎曲,從而能夠抑制對搭載 于基板的元件造成不良影響。具體而言,能夠抑制如下的問題:因投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等 元件彎曲而使元件位置變化,導致檢測對象物的檢測性能變差。
[0045] 優(yōu)選地,連接部件被從第二平面與第六平面之間的適配器安裝部拉出。光電傳感 器還具備用于連接連接部件與其他的機器的適配器。多個貫通孔包括適配器附近的貫通 孔、殼體的角部附近的貫通孔。
[0046] 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將螺釘部件插入適配器附近以及殼體的角部附近的貫通孔來 安裝光電傳感器,能夠將光電傳感器無偏移且堅固地固定于裝置等。
[0047] 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耐水性的光電傳感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8] 圖1是從左上方觀察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立體圖。
[0049] 圖2是從左下后方觀察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立體圖。
[0050] 圖3是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分解立體圖。
[0051] 圖4是光學組件200的整體結構的簡圖。
[0052] 圖5是從上方觀察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俯視圖。
[0053] 圖6是用于說明光電傳感器10的功能結構的框圖。
[0054] 圖7是從左方觀察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側視圖。
[0055] 圖8是從前方觀察第一引導槽183、第二引導槽185以及第三引導槽187的主視 圖。
[0056] 圖9是表示第二引導槽185的立體圖。
[0057] 圖10是表示第三引導槽187的立體圖。
[0058] 圖11是表示插入到引導槽183、185、187內的卡止部248、249的立體圖。
[0059] 圖12是圖1的I-Ι剖面中的指示器303部分的放大剖視圖。
[0060] 圖13是從左斜上方觀察殼體主體100a的立體圖。
[0061] 圖14是從斜前上方觀察殼體主體100a的立體圖。
[0062] 圖15是表示設置于第一部件241的引導部件251的立體圖。
[0063] 圖16是表示在引導部件251中插入有靈敏度接受部件301的情況的說明圖。
[0064] 圖17是設置有基板215、217、219的第一部件241的后方立體圖。
[0065] 圖18是表示具有分隔壁259的第二部件243的后方立體圖。
[0066] 圖19是從斜前方觀察第一部件241、第二部件243以及偏振濾光鏡211的立體圖。 [0067] 圖20是偏振濾光鏡211的主視圖。
[0068] 圖21是從斜前方觀察第一部件241以及偏振濾光鏡211的立體圖。
[0069] 圖22是圖21中的II-II剖視圖。
[0070] 圖23是表示將偏振濾光鏡211的濾光鏡卡止部211a插入到第一部件241內的情 況的立體圖。
[0071] 圖24是表示第一部件241的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部件243的第二后壁部 243c的主視圖。
[0072] 圖25A是在應用了第一光闌283的情況下的圖16的III-III剖視圖,圖25B是在 應用了第二光闌287的情況下的圖16的III-III剖視圖。
[0073] 圖26A是第一光闌283的俯視圖,圖26B是第二光闌287的俯視圖。
[0074] 圖27是透鏡209的主視圖。
[0075] 圖28是從前方觀察透鏡209嵌入到第一部件241內的情況的主視圖。
[0076] 圖29是從右方觀察透鏡209嵌入到第一部件241內的情況的立體圖。
[0077] 圖30是從左方觀察卸下了第二部件243的光學組件200的側視圖。
[0078] 圖31是圖30的IV-IV剖視圖。
[0079] 圖32是表示具有顯示部193的后平面102的俯視圖。
[0080]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81] 2回歸反射部件,
[0082] 5檢測區(qū)域,
[0083] 6檢測對象物,
[0084] 10光電傳感器,
[0085] 100 殼體,
[0086] 101 前平面,
[0087] 102 后平面,
[0088] 103 左平面,
[0089] 104 右平面,
[0090] 105 上平面,
[0091] 106 下平面,
[0092] 110 透光窗,
[0093] 121第一貫通孔,
[0094] 123第二貫通孔,
[0095] 125第三貫通孔,
[0096] 127第四貫通孔,
[0097] 129第五貫通孔,
[0098] 183第一引導槽,
[0099] 185第二引導槽,
[0100] 187第三引導槽,
[0101] 191a防混色板,
[0102] 193 顯示部,
[0103] 200光學組件,
[0104] 201投光元件,
[0105] 203受光元件,
[0106] 205 光闌,
[0107] 207半透半反鏡,
[0108] 209 透鏡,
[0109] 209b透鏡澆注口,
[0110] 211偏振濾光鏡,
[0111] 213全反射部,
[0112] 221連接部件,
[0113] 230投光單元,
[0114] 231受光單元,
[0115] 232判斷單元,
[0116] 233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
[0117] 241 第一部件,
[0118] 243 第二部件,
[0119] 251引導部件,
[0120] 259 分隔壁,
[0121] 281光闌保持架,
[0122] 300操作組件,
[0123] 301靈敏度接受部件,
[0124] 302調整開始部件,
[0125] 303 指示器。
【具體實施方式】
[0126]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以下的實施方式是本實 用新型的具體例,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
[0127] 實施方式
[0128] 在光電傳感器中具有透射式光電傳感器、反射式光電傳感器以及回歸反射式光電 傳感器等各種類型的光電傳感器。以下,例舉回歸反射式光電傳感器中的同軸回歸反射式 的光電傳感器10,來說明本實用新型。
[0129] (1)整體結構
[0130] 首先,對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圖1是從左上方觀察實 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立體圖。圖2是從左下后方觀察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立 體圖。圖3是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分解立體圖。
[0131] 光電傳感器10主要包括殼體100 (圖1)、光學組件(unit) 200 (圖3)、操作組件 300 (圖3)以及適配器400 (圖3)。以下,對殼體100、光學組件200、操作組件300以及適 配器400各自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
[0132] 在本實施方式中,光電傳感器10是例如載置成圖1的狀態(tài)來進行使用。即,以使設 置有操作組件300的殼體100的上平面105為光電傳感器10的上側的方式進行載置。在 該情況下,光電傳感器10的"前側"是指,從光電傳感器10的透光窗110射出光的方向。光 電傳感器10的"后側"是指,與"前側"相反的方向。光電傳感器10的"上側"是指,朝向設 置有操作組件300的殼體100的上平面105的方向。光電傳感器10的"下側"是指,與"上 偵Γ相反的方向。就光電傳感器?ο的"左側"以及"右側"而言,在光電傳感器?ο的"上側" 以及"下側"與使用者的"上側"以及"下側"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如下的定義。光電傳感器 10的"左側"是指,在從面相光電傳感器10射出光的方向即"前側"的使用者觀察光電傳感 器10時的左側的方向。光電傳感器10的"右側"是指,與"左側"相反的方向。
[0133] (1-1)殼體 100
[0134] 殼體100具有大致長方體狀的形狀。殼體100由樹脂形成。但是,殼體100不限 定于樹脂,也可以由金屬等其他的材料形成。殼體100包括前平面101 (圖1)、后平面102 (圖2)、左平面103 (圖2)、右平面104 (圖3)、上平面105 (圖1)、下平面106 (圖2)以及 適配器安裝部107 (圖2)。
[0135] 前平面101是供光透射的透光窗110 -側的平面。后平面102是與前平面101相 對置的平面,主要是在使用者操作光電傳感器10時與使用者相向的面。上平面105是設置 有操作組件300的平面,主要是在使用光電傳感器10時在上側的面。下平面106是與上平 面105相對置的平面。適配器安裝部107是位于后平面102與下平面106之間,用于安裝 適配器400的部分。
[0136] 前平面101、后平面102、上平面105以及下平面106分別具有大致長方形的形狀。 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104具有去掉了用于安裝適配器400的部分之后的大致五邊形的形 狀。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104的面積比前平面101的面積大。
[0137] 后平面102、左平面103、右平面104以及下平面106以連續(xù)連結的方式形成。艮口, 殼體100具有包括后平面102、左平面103、右平面104、下平面106的殼體主體100a(圖3)。 在殼體主體l〇〇a中,后平面102、左平面103、右平面104、下平面106形成為一體。
[0138] 殼體主體100a包括前開口 100a-l。前開口 100a-l位于光學組件200的前方。前 開口 100a-l具有能夠插入光學組件200的程度的大小。詳細而言,在圖3中,在從前面觀 察殼體主體l〇〇a時觀察到的前開口 100a-l比光學組件200在左右方向上的任一個剖面都 大。因此,在組裝光電傳感器10時,能夠經由前開口 l〇〇a-l從殼體主體100a的前方朝向 殼體主體l〇〇a內插入光學組件200。前平面101是與殼體主體100a分體的部件。前開口 100a-l由前平面101密封。
[0139] 殼體主體100a包括上開口 100a-2。上開口 100a-2位于光學組件200的上方。上 開口 100a-2的面積比前開口 100a-l的面積小。上平面105是與殼體主體100a分體的部 件。上開口 l〇〇a-2由上平面105密封。
[0140] 此外,所謂殼體100為"大致長方體狀"意味著如包括上述的適配器安裝部107的 形狀那樣,可以為與嚴格意義上的長方體狀不同的形狀。
[0141] (1-2)光學組件 200
[0142] 接下來,對光學組件200的整體結構的概要進行說明。圖4是光學組件200的整 體結構的概略圖。
[0143] 光學組件200收納于殼體100內。光學組件200包括投光元件201、受光元件203、 光闌205、半透半反鏡(half mirror)207、透鏡209、偏振濾光鏡211以及全反射部213。另 夕卜,光學組件200包括第一基板215、第二基板217、第三基板219。另外,如圖3所示,光學 組件200包括安裝有各種部件以及基板的第一部件241、第二部件243。
[0144] 第三基板219配置成其板狀面沿著右平面104。在第三基板219的后平面102 - 側配置有例如長條狀的連接部件221。連接部件221的前端的連接端子221a與第三基板 219連接。此外,連接部件221的另一端與適配器400連接。連接部件221是能夠與第三基 板219電連接的配線,例如,包括被稱為連接器、電纜以及導線等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的 光電傳感器10的情況下,通過受光單元231等所包括的放大器對由受光元件203接收的信 號進行放大等的信號處理。連接部件221是用于將進行了信號處理的信號發(fā)送至光電傳感 器10的外部的部件。
[0145] 第一基板215配置為與上平面105大致平行。第一基板215與上平面105相向。 第一基板215與第三基板219大致垂直。第一基板215與后述的靈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 調整開始部件302電連接。
[0146] 第二基板217配置為與后平面102大致平行。第二基板217與后平面102相向。 第二基板217與第三基板219大致垂直。在第二基板217上設置有投光元件201以及受光 元件203。上述第一基板215、第二基板217以及第三基板219彼此電連接。因此,若操作 靈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調整開始部件302,則通過第一基板215以及第二基板217的電路 元件對后述的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
[0147] 投光元件201是發(fā)出向檢測對象物6以及回歸反射部件2射出的檢測光A的元件。 受光元件203是接受被檢測對象物6以及回歸反射部件2反射的返回光B的元件。投光元 件201以及受光元件203載置在同一個第二基板217上。另外,控制投光元件201的后述 的投光電路202以及控制受光元件203的后述的受光電路204也設置在第二基板217上。
[0148] 光闌205配置于投光元件201的前方。換言之,光闌205配置在來自投光元件201 的檢測光A的射出方向上。光闌205具有開口 205a。開口 205a使從投光元件201射出的 光中的大致平行的光選擇性地通過。
[0149] 半透半反鏡207使通過了光闌205的來自投光元件201的檢測光A的一部分透射。 另外,半透半反鏡207將被檢測對象物6以及回歸反射部件2反射且返回來的返回光B的 一部分反射。
[0150] 透鏡209配置于偏振濾光鏡211的后方。換言之,透鏡209配置在偏振濾光鏡211 的與檢測光A的射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透鏡209用于聚光以抑制光的擴散。
[0151] 偏振濾光鏡211嵌入在面向前平面101開口的透光窗110內,并根據透射的光的 狀態(tài)使光偏振。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在第一部件241的槽(未圖示)以及第二部件243的 槽(未圖不)內嵌入偏振濾光鏡211。而且,將第一部件241與第二部件243彼此嵌合,來將 偏振濾光鏡211固定于透光窗110。
[0152] 全反射部213配置成與受光元件203相鄰。全反射部213使由半透半反鏡207反 射的返回光B全反射至受光元件203。
[0153] 按順序說明檢測光A以及返回光B的傳播。從投光元件201射出的檢測光A透過 光闌205以及半透半反鏡207,由透鏡209聚光。并且,利用偏振濾光鏡211使檢測光A偏 振,并將其照射至檢測對象物6。在檢測對象物6為透明體的情況下,檢測光A的一部分被 檢測對象物6反射,透過了檢測對象物6的檢測光A被回歸反射部件2反射。由檢測對象 物6以及回歸反射部件2反射的返回光B通過偏振濾光鏡211以及透鏡209。并且,返回光 B由半透半反鏡207以及全反射部213反射至受光元件203。在受光元件203所接受的返 回光B的光量在規(guī)定的閾值以下的情況下,檢測出檢測對象物6。
[0154] (1-3)操作組件 300
[0155] 接下來,對操作組件300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圖5是從上方觀察實施方式的光 電傳感器10的俯視圖。圖6是用于說明光電傳感器10的功能結構的框圖。
[0156] 操作組件300包括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調整開始部件302以及指示器303。靈敏 度接受部件301、調整開始部件302以及指示器303安裝在上平面105上。沿著來自投光元 件201的檢測光A的射出方向,按順序配置有調整開始部件302、靈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 指示器303。換言之,按靠近透光窗110的順序,按順序配置有指示器303、靈敏度接受部件 301以及調整開始部件302。檢測光A的射出方向沿著上平面105的長度方向。
[0157] 靈敏度接受部件301接受使用者設定的靈敏度參數的設定值。調整開始部件302 接受使用者發(fā)出的開始設定靈敏度參數的指示。因此,若操作調整開始部件302,則基于靈 敏度接受部件301所接受的設定值,開始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指示器303顯示利用所 設定的靈敏度參數是否能夠檢測出檢測對象物6。以下,對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調整開始 部件302以及指示器303中的靈敏度參數的調整功能進行詳細的說明。
[0158] 作為靈敏度參數的調整功能,如圖6所示,光電傳感器10具備投光單元230、受光 單元231、判斷單元232、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調整開始部件302、 指示器303。
[0159] 投光單元230發(fā)出用于對在檢測區(qū)域5內存在的檢測對象物6進行檢測的檢測光 A。投光單元230包括上述的投光元件201、驅動投光元件201的投光電路202。投光元件 201例如為發(fā)光二極管,其發(fā)出檢測光A。投光電路202例如通過對在投光元件201流經的 電流值進行控制,能夠調節(jié)檢測光A的功率。與投光元件201相向地配置有回歸反射部件 2。從投光元件201射出的檢測光A在回歸反射部件2發(fā)生反射而成為返回光B。
[0160] 受光單元231接受返回光B。受光單元231包括上述的受光元件203、受光電路 204。受光兀件203例如為光電二極管,根據返回光B的受光量而使輸出信號變化。受光電 路204對來自受光元件203的輸出信號進行放大并進行A/D (模數)轉換,將A/D轉換之后 的結果的輸出信號值(以下,將該輸出信號值稱為受光信號值)輸出至判斷單元232。
[0161] 判斷單元232對受光信號值與閾值進行比較,來判斷檢測對象物6的有無。具體 而言,在檢測對象物6不在檢測區(qū)域5內的情況下,受光信號值超過閾值。但是,若檢測對 象物6在檢測區(qū)域5內,則返回光B的受光量減少,因此受光信號值下降。若受光信號值比 閾值小,則判斷單元232判斷為檢測對象物6在檢測區(qū)域5內。判斷單元232將基于判斷 結果的信號輸出至指示器303。若接受了表示檢測對象物6在檢測區(qū)域5內的信號,則指 示器303例如點亮光。另外,若接受表示檢測對象物6不在檢測區(qū)域5內的信號,則指示器 303例如不點亮光。
[0162] 靈敏度接受部件301根據來自使用者的操作,接受靈敏度參數的設定值。如圖3、 圖5所示,靈敏度接受部件301為圓拱(dome)狀的部件,其設置在操作組件300的中央附 近。靈敏度接受部件301在其大致中央部具有能夠供十字形螺絲刀等工具插入的嵌合部 301a,是能夠轉動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嵌合部301a具有十字(+)狀的形狀。但是, 嵌合部301a也可以為一字(一)狀等其他的形狀。
[0163] 另外,靈敏度接受部件301具有指標部301b。指標部301b例如通過凹陷而形成。 在上平面105,在靈敏度設定部件301的周圍設置有刻度301c??潭?01c表示靈敏度參數 的值。指標部301b所指示的刻度301c的位置為靈敏度參數的設定位置。因此,使用者將 工具插入到嵌合部301a內來旋轉靈敏度接受部件301,以便于設定為希望的靈敏度參數。 由此,設定旋轉量即設定與旋轉角度對應的希望的靈敏度參數的設定值。例如,靈敏度接受 部件301與可變電阻連接,電阻值根據旋轉量而變化。該電阻值相當于靈敏度參數的設定 值。
[0164] 在此,靈敏度是表示光電傳感器10能夠檢測出尺寸小的檢測對象物6等的表示光 電傳感器10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準確地檢測出檢測對象物6的指標。另外,靈敏度參數是用 于對靈敏度進行調整的參數。例舉檢測光A的功率(投光強度)、受光單元231中的受光量 的增幅率(增益)、閾值中的至少一個,來作為靈敏度參數,其中閾值是在受光單元231中,用 于判斷有無檢測出檢測對象物6的基準值。
[0165] 在利用靈敏度參數設定檢測光A的投光強度的情況下,在刻度301c中,例如每個 刻度301c表示檢測光A的投光強度的大小。使用者將指標部301b定位于希望的刻度301c, 由此,該刻度301c所指示的檢測光A的投光強度即為設定值。
[0166] 另外,在利用靈敏度參數設定受光單元231中的受光量的增幅率的情況下,在刻 度301c中,例如每個刻度301c表示增幅率的大小。使用者將指標部301b定位于希望的刻 度301c,由此,該刻度301c所指示的增幅率即為設定值。
[0167] 另外,在利用靈敏度參數設定閾值的情況下,在刻度301c中,例如每個刻度301c 表示閾值的大小。使用者將指標部301b定位于希望的刻度301c的位置,由此,該刻度301c 所指示的閾值即為設定值。
[0168] 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從靈敏度接受部件301接受靈敏度參數的設定值。靈敏 度參數調整單元233以達到從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輸入的設定值的方式對靈敏度參數進行 調整。具體而言,例如,如前述那樣,在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與可變電阻連接的情況下,靈敏 度參數調整單元233接受電阻值,來作為靈敏度參數的設定值。在該設定值表示檢測光A 的功率(投光強度)的情況下,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根據設定值對從投光電路202向投 光元件201輸出的電流值或者脈沖寬度進行調整。另外,在設定值表示受光單元231中的 受光量的增幅率(增益)的情況下,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根據設定值對受光單元231的 增幅率(增益)進行調整。另外,在設定值為受光單元231的閾值的情況下,靈敏度參數調整 單元233根據設定值對閾值進行調整。
[0169] 在使用者開始利用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進行調整時,調整開始部件302從使 用者接受開始調整的指示。調整開始部件302例如由按下式的按鈕形成。若操作調整開始 部件302,則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執(zhí)行靈敏度參數調整動作。
[0170] 指示器303利用不同的點亮顏色來指示是否能夠穩(wěn)定地檢測出檢測對象物6。指 示器303是朝向檢測光A的射出方向突出的山型的部件。指示器303包括動作顯示燈303a、 穩(wěn)定顯不燈303b。在受光信號值為閾值以上時,或在受光信號值為閾值以下時,動作顯燈 303a點亮。穩(wěn)定顯示燈303b在如下的情況下點亮:受光信號值與閾值相差很大,也不存在 因噪聲等導致的誤檢測,能夠穩(wěn)定地檢測出檢測對象物6的情況。動作顯示燈303a以及穩(wěn) 定顯示燈303b為分別具有不同的顯示顏色的發(fā)光二極管。
[0171] 使用者在設定靈敏度參數后,確認穩(wěn)定顯示燈303b在檢測區(qū)域5內存在以及不存 在檢測對象物6的兩種情況下點亮,動作顯示燈303a在存在或者檢測對象物6的一種情況 下點亮,動作顯示燈303a在另一種情況下熄滅。由此,使用者能夠判斷由靈敏度接受部件 301設定的靈敏度參數是否為適當的值。
[0172] 此外,也可以不沿著上述的檢測光A的射出方向配置調整開始部件302、靈敏度接 受部件301以及指示器303的配置。但是,若采用上述這種配置,則在調整開始部件302與 指示器303之間設置有靈敏度接受部件301,由此,使調整開始部件302不靠近指示器303。 換言之,在調整開始部件302與指示器303之間設置有至少能夠插入靈敏度接受部件301 的程度的距離。因此,在操作調整開始部件302時,指示器303不會被使用者的手以及十字 形螺絲刀等工具等遮擋。另外,優(yōu)選地,將指示器303設置在射出方向的前端,由此,能夠在 使視線朝向前端側的指示器303的同時在視野內確認調整開始部件302。
[0173] 另外,不需要設置靈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調整開始部件302雙方,也可以僅設置 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而且,也可以僅根據對調整開始部件302進行的操作來調整靈敏度參 數。
[0174] (1-4)適配器 400
[0175] 接下來,對適配器400的整體結構的概要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在光電傳感器10 安裝有用于將光電傳感器10與其他的機器連接的適配器400。適配器400安裝在后平面 102與下平面106交叉的適配器安裝部107。適配器400為能夠轉動的部件。例如,如圖2 等所示,能夠以使適配器400的延長方向沿著下平面106的方向的方式安裝該適配器400。 另外,通過轉動適配器400,也能夠安裝成使適配器400的延長方向沿著后平面102的方向。
[0176] (2)光電傳感器10的組裝
[0177] 接下來,再次使用圖3,對光電傳感器10的組裝進行說明。
[0178] 在組裝光電傳感器10之前,準備殼體主體100a、光學組件200、前平面101、具有操 作組件300的上平面105以及適配器400。
[0179] 光學組件200包括收納有光電傳感器10的各種元件以及基板的第一部件241與 第二部件243。以使第二部件243與第一部件241相對置的方式進行組裝。另外,在將光學 組件200插入到殼體100內之前,將連接部件221 (圖4)連接于第三基板219。
[0180] 在組裝時,從前平面101 -側朝向后平面102-側,將光學組件200經由前開口 100a-l插入殼體主體100a內。此時,利用殼體100內的后述的引導槽183、185、187 (參照 圖8)從前平面101 -側朝后平面102 -側引導光學組件200。此后,利用螺釘部件246a、 246b將光學組件200固定于殼體100。具體而言,在圖3所示的第一插入孔247a以及第二 插入孔247b中分別插入第一螺釘部件246a以及第二螺釘部件246b。然后,螺釘部件246a、 246b卡止于殼體100的第-^合部169a以及第二卡合部169b(圖8)。此后,將前平面101 安裝于殼體主體l〇〇a的前開口 100a-l。
[0181] 另外,從殼體主體100a的上方,將上平面105對準殼體主體100a并粘合在殼體主 體100a上。此外,在上平面105上設置有具有指示器303、靈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調整開 始部件302的操作組件300。
[0182] 另外,連接與光學組件200連接的連接部件221和適配器400,如上所述,該適配器 400用于將光電傳感器10與其他的裝置連接。
[0183] 如上述那樣,殼體100具有大致長方體狀的形狀,前平面101的面積比左平面103 以及右平面104的面積小。在上述的殼體主體100a中,從前平面101 -側朝向后平面102 一側插入光學組件200。此后,前平面101密封殼體主體100a的前開口 100a-l。由于利用 比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104的面積小的前平面101來密封前開口 100a-l,所以密封面積 小。通過減小密封面積,能夠抑制因粘合不良等而導致的密封不良,從而能夠提高光電傳感 器10的耐水性。
[0184] 此外,前平面101以及上平面105也可以為透射激光的部件。在該情況下,利用激 光焊接來密封前開口 l〇〇a-l以及上開口 100a-2。例如,使前平面101定位于殼體主體100a 的前開口 l〇〇a-l并與該殼體主體100a的前開口 100a-l接觸。在該狀態(tài)下,從前平面101 一側向接觸部照射激光。由于激光透射前平面101,所以激光到達前平面101與左平面103 以及前平面101與右平面104之間的接觸面。因此,將接觸面熔化,使前平面101與左平面 103以及前平面101與右平面104彼此粘合。此外,在前平面101以及上平面105的沿著 激光照射方向的后側配置有吸收激光的部件,即,配置有不透射激光的部件。在上述的情況 下,在激光的照射方向上,位于前平面101以及上平面105的后側的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 104的接觸面不透射激光。
[0185] 另外,可以通過超聲波焊接來實現利用前平面101以及上平面105進行的密封。例 如,使前平面101定位于與殼體主體l〇〇a的前開口 100a-l并與該殼體主體100a的前開口 100a-l接觸。在該狀態(tài)下,對接觸面施加超聲波振動。因此,將接觸面熔化,使前平面101 與左平面103以及前平面101與右平面104彼此粘合。在超聲波焊接的情況下,前平面101 以及上平面105不需要為透射激光的部件。
[0186] 上述那樣的激光焊接以及超聲波焊接為將彼此接觸的部件熔化而粘合這些部件 的粘合方法。因此,不需要粘合劑,也不需要考慮粘合劑的種類、量、對部件的不良影響等, 能夠簡便地進行密封。由于密封簡便,所以也能夠提高成品率。另外,激光焊接或者超聲波 焊接的設備簡易,能夠實現設備小型化。
[0187] 此外,在上述的光電傳感器10的組裝過程中,也可以在安裝上平面105以及適配 器400之后安裝前平面101。另外,也可以在安裝適配器400之后安裝上平面105。
[0188] (3)各部分結構
[0189] 接下來,對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器10的殼體100以及光學組件200的各部分結構 進行說明。
[0190] (3-1)殼體100的各部分結構
[0191] 首先,對殼體100的各部分的特征結構進行說明。
[0192] (a)第二后平面102b、第二下平面106b
[0193] 使用圖2對分別設置于殼體100的后平面102、下平面106的第二后平面102b、第 二下平面106b進行說明。
[0194] 如圖2所示,后平面102具有第一后平面102a以及第二后平面102b。第二后平面 102b為高度比第一后平面102a的高度低的面。即,第二后平面102b是比第一后平面102a 位于更靠近殼體100的內部方向的平面。殼體100是使用金屬模具,從未圖示的注入口注 入材料而形成的。當從金屬模具拔出殼體100時,在第二后平面l〇2b會形成毛刺102c。 有時,例如使后平面102與壁面以及裝置等接觸來使用光電傳感器10。由于在第二后平面 102b形成有毛刺102c,所以使毛刺102c形成在比第一后平面102a更低(更靠近殼體100 的內部方向)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產生毛刺l〇2c的情況下,也能夠將光電傳感器10配置 于希望的位置而不受毛刺102c的影響。
[0195] 第一后平面102a與第二后平面102b的邊界102d例如形成為圓弧狀。但第一后 平面102a與第二后平面102b的邊界102d不限定于圓弧狀,例如也可以為直線狀。
[0196] 與后平面102同樣地,下平面106具有第一下平面106a以及第二下平面106b。第 二下平面106b為高度比第一下平面106a的高度低的面。換句話說,第二下平面106b是比 第一下平面l〇6a位于更靠近殼體100的內部方向的平面。下平面106與后平面102的邊 界106c是與上述的邊界102d同樣的形狀。由此,能夠統(tǒng)一隔著適配器400交叉的下平面 106以及后平面102的美觀。
[0197] (b)貫通孔 121、123、125、127、129
[0198] 接下來,對貫通孔121?129進行說明。圖7是從左方觀察實施方式的光電傳感 器10的側視圖。
[0199] 沿著與后平面102相鄰的邊111a形成有從左平面103到右平面104貫通的多個 貫通孔121、123。多個貫通孔121、123包括殼體100的角部附近的第一貫通孔121和適配 器400附近的第二貫通孔123。
[0200] 另外,沿著與下平面106相鄰的邊111b形成有從左平面103到右平面104貫通的 多個貫通孔125、127、129。多個貫通孔125、127、129包括殼體角部附近的第三貫通孔125、 適配器400附近的第五貫通孔129、第三貫通孔125以及第五貫通孔129之間的第四貫通孔 127。
[0201] 即,在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104中,在與后平面102以及下平面106相鄰的兩個 邊111a、111b附近分別設置有從左平面103到右平面104貫通的多個貫通孔121、123、125、 127、129。因此,能夠從多個貫通孔121、123、125、127、129選擇任一個貫通孔供螺釘部件插 入,以固定光電傳感器10,從而提高光電傳感器10的安裝的自由度。適配器400能夠旋轉 至沿著后平面102的方向突出或者沿著下平面106的方向突出。由于在與后平面102以及 下平面106相鄰的兩個邊分別設置有多個貫通孔121、123、125、127、129,所以無論將適配 器400旋轉至哪一個方向都能夠確保安裝的自由度。另外,通過在適配器400附近的貫通孔 123,129以及殼體100的角部附近的貫通孔121U25插入螺釘部件來安裝光電傳感器10, 能夠將光電傳感器10無偏移且堅固地固定在裝置等上。
[0202] 此外,貫通孔不限定于貫通孔121?129,也可以設置有更多的貫通孔。
[0203] (c)引導槽 183、185、187
[0204] 對將光學組件200引導至殼體100內的引導槽183、185、187進行說明。圖8是從 前方觀察第一引導槽183、第二引導槽185以及第三引導槽187的主視圖。圖9是表示第二 引導槽185的立體圖。圖10是表示第三引導槽187的立體圖。圖11是表示插入到引導槽 183、185、187內的卡止部248、249的立體圖。
[0205] 如圖8所示,在左平面103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一引導槽183。第一引導槽183由從 左平面103的內表面突出的一對第一引導壁183a之間的槽形成。另外,第一引導槽183設 置在左平面103中的比中央更靠近與上平面105相鄰的位置。第一引導壁183a沿著從前 平面101-側到后平面102-側的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與上平面105大致平行。即,沿著 光學組件200的插入方向設置第一引導槽183。另外,隨著第一引導壁183a從前平面101 一側朝向后平面102 -側延伸,一對第一引導壁183a之間的寬度變得越窄。
[0206] 另外,如圖8以及圖9所示,在右平面104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二引導槽185。第一引 導槽183與第二引導槽185設置在彼此相向的位置。即,第二引導槽185設置在右平面104 中的比中央更靠近與上平面105相鄰的位置。第二引導槽185也同樣地由從右平面104的 內表面突出的一對第二引導壁185a之間的槽形成。第二引導壁185a沿著從前平面101 - 側到后平面102 -側的方向延伸,即沿著光學組件200的插入方向設置該第二引導壁185a。 另外,隨著第二引導壁185a從前平面101 -側朝向后平面102 -側延伸,一對第二引導壁 185a之間的寬度變得越窄。
[0207] 如圖10所示,在下平面106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三引導槽187。第三引導槽187由 比下平面106的內壁更低的槽形成。沿著光學組件200的插入方向設置有第三引導槽187。 第三引導槽187的槽寬沿著從前平面101 -側朝向后平面102 -側的方向變窄。
[0208] 如圖11所示,光學組件200的第一部件241 -體具有第一^^止部248以及第二卡 止部249。第一卡止部248是沿著上平面105的板狀的部件,與第一引導槽183以及第二引 導槽185對應設置。更具體而言,第一卡止部248是架設在第一引導槽183以及第二引導 槽185之間的一個連續(xù)的板狀的部件。第二卡止部249是突出的形狀的部件,與第三引導 槽187對應設置。在此,從前平面101 -側朝向后平面102 -側插入光學組件200。此時, 沿著第一引導槽183以及第二引導槽185插入第一卡止部248。另外,沿著第三引導槽187 插入第二卡止部249。更具體而言,第一卡止部248設置在第一部件241的上方且與后平面 102 -側相鄰的位置。第二卡止部249設置在第一部件241的下方且與后平面102 -側相 鄰的位置。因此,在將光學組件200插入到殼體100內的情況下,第一卡止部248卡止在第 一引導槽183以及第二引導槽185中的與后平面102相鄰的終端位置上。另外,第二卡止 部249卡止在第三引導槽187中的與后平面102相鄰的終端位置上。
[0209] 如上述那樣,通過沿著引導槽183、185、187插入光學組件200的卡止部248、249, 能夠將光學組件200插入并配置在希望的位置。
[0210] 另外,利用靠近與上平面105相鄰的一側的第一引導槽183、第二引導槽185以 及靠近與下平面106相鄰的一側的第三引導槽187, 一邊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引導光學組件 200, 一邊從前平面101 -側向后平面102-側光學組件200。因此,能夠抑制在插入光學組 件200時產生的偏移,并且能夠將光學組件200配置于希望的位置。
[0211] 另外,各引導槽183、185、187沿著從前平面101-側向后平面102-側的方向延 伸,由此,能夠將光學組件200從前平面101 -側朝向后平面102 -側順利地插入到希望的 位置。
[0212] 另外,各卡止部248、249卡止于各引導槽183、185、187的槽寬變窄的里側。因此, 各引導槽183、185、187夾持各卡止部248、249的力度大,從而能夠堅固地固定各引導槽 183、185、187 與各卡止部 248、249。
[0213] (d)指示器303的防混色板191a
[0214] 對顯示多種顏色的指示器303中的防混色板191a進行說明。圖12是圖1的I-I 剖面中的指示器303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圖13是從左斜上方觀察殼體主體100a的立體圖。 圖14是從斜前上方觀察殼體主體100a的立體圖。
[0215] 指示器303的動作顯示燈303a以及穩(wěn)定顯示燈303b分別為顯示不同的顏色的發(fā) 光二極管。利用防混色板191a分離動作顯示燈303a以及穩(wěn)定顯示燈303b。
[0216] 如圖13、圖14所示,防混色板191a為板狀的部件,由不透射光的材料形成。另外, 防混色板191a與連結左平面103與右平面104的連結部件191b -體設置。即,防混色板 191a與殼體主體100a -體形成。防混色板191a配置成從連結部件191b朝上方突出,并插 入到指示器303的動作顯示燈303a與穩(wěn)定顯示燈303b之間。
[0217] 通過設置防混色板191a,能夠防止多種顏色的發(fā)光元件發(fā)出的光混色。因此,光電 傳感器10的使用者能夠易于判斷通過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設定的靈敏度參數是否為適當 的值。
[0218] 另外,如圖13以及圖14所示,殼體主體100a具有包含前開口 100a-l以及上開口 100a-2的開口。殼體主體100a容易在這種開口處產生變形。連結部件191b設置為與面向 上平面105的上開口 100a-2相鄰。因此,連結部件191b提高了克服來自左平面103以及 右平面104的按壓的強度。因此,能夠抑制殼體主體100a的變形進而能夠抑制殼體100的 變形。
[0219] 如以上那樣,利用與防混色板191a-體設置的連結部件191b不僅能夠抑制殼體 100的變形,還能夠防止指示器303的光的混色。
[0220] 此外,在采用透射激光的透明部件作為上平面105的情況下,能夠利用激光焊接 來密封殼體100。在該情況下,無法利用上平面105形成防混色板191a。那是因為上平面 105透明,光會透過,不發(fā)揮防止混色的功能。而由于上述防混色板191a與不透射光的例如 不透明的殼體主體l〇〇a -體形成,所以能夠發(fā)揮防止混色的功能。因此,能夠利用透明部 件形成上平面105。
[0221] 此外,動作顯示燈303a與穩(wěn)定顯示燈303b的位置關系也可以相反。例如,也可以 將動作顯不燈303a設置于后方,將穩(wěn)定顯不燈303b設置于前方。
[0222] (3-2)光學組件200的各部分結構
[0223] 接下來,對光學組件200的各部分的特征結構進行說明。
[0224] (a)引導部件251
[0225] 對引導靈敏度接受部件301的引導部件251進行說明。圖15是表示設置于第一 部件241的引導部件251的立體圖。圖16是表示在引導部件251內插入有靈敏度接受部 件301的情況的說明圖。
[0226] 光學組件200的第一部件241為能夠安裝半透半反鏡207、透鏡209、偏振濾光鏡 211以及全反射部213等各種部件的結構。
[0227] 例如,第一部件241在面對前平面101的一側具有用于嵌入偏振濾光鏡211的透 光窗110。另外,第一部件241具有用于嵌入透鏡209的一對前透鏡插入壁255a、255b、一 對后透鏡插入壁257a、257b。另外,第一部件241具有夾持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一支承部 件261a、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65a。在圖15中雖未圖示,但第一部件241 還具有夾持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一支承部件261b、第二支承部件263b以及第三支承部件 265b。另外,第一部件241具有對全反射部213進行支承的第一支承壁267a以及第二支承 壁267b。另外,第一部件241為能夠安裝第一基板215以及未圖示的第二基板217的結構。 像這樣,第一部件241 -體形成為能夠安裝上述的各種光學部件以及基板等的結構。
[0228] 引導部件251與上述那樣的第一部件241 -體設置。引導部件251在第一部件241 上設置在與上平面105相向的上方。在上平面105上設置有靈敏度接受部件301。引導部 件251是將靈敏度接受部件301引導至希望的位置的部件。如圖15所示,引導部件251具 有凹部251a。凹部251a與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件對應設置。具體而言,凹部 251a與第一基板215對應設置。在第一基板215上設置有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 元件。另外,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件也可以設置于第二基板217以及第三基板 219 等。
[0229] 在此,如圖16所示,靈敏度接受部件301具有接受部301-1與支承部301-2。接受 部301-1為從上平面105露出的部分,并具有嵌合部301a?;谑褂谜邔η逗喜?01a進行 的操作,靈敏度接受部件301接受靈敏度參數的設定值。支承部301-2為與接受部301-1 連續(xù)的部件,用于支承接受部301-1進行。
[0230] 在上平面105密封上開口 100a-2時,將靈敏度接受部件301的支承部301-2插入 引導部件251的凹部251a。利用凹部251a將支承部301-2引導至希望的位置,進而將靈 敏度接受部件301引導至希望的位置。更具體而言,利用凹部251a將靈敏度接受部件301 引導至與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件對應的位置。然后,高精度地定位并連接靈敏 度接受部件301與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件。因此,根據通過靈敏度接受部件301 設定的設定值,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件能夠高精度地調整靈敏度參數。
[0231] 除此以外,在第一部件241的上方設置有用于嵌入調整開始部件302的嵌入孔 253。
[0232] 如上所述,在光電傳感器10的組裝過程中,首先,將光學組件200從前開口 100a-l 朝向后平面102 -側插入并固定在殼體主體100a內。然后,使設置有靈敏度接受部件301 的上平面105密封上開口 100a-2。在此,如圖16所示,利用引導部件251將靈敏度接受部 件301引導至希望的位置。
[0233] 該引導部件251和第一部件241 -體設置。另外,第一部件241為光學組件200 的一部分。換言之,引導部件251與光學組件200 -體設置。因此,利用引導部件251將靈 敏度接受部件301引導至希望的位置,由此,能夠高精度地對準連接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與 光學組件200。因此,能夠將靈敏度接受部件301高精度地連接于光學組件200的第一基板 215。即,能夠高精度地定位并連接靈敏度接受部件301與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 件。由此,在對靈敏度接受部件301進行微調整的情況下,經由第一基板215以及第三基板 219將所進行的微調整高精度地傳遞至第二基板217。用于對靈敏度參數進行調整的元件 為上述的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例如設置在第一基板215、第二基板217、第三基板219 上,能夠基于對靈敏度接受部件301進行的微調整,高精度地調整靈敏度參數。
[0234] (b)分隔壁 259
[0235] 對設置于連接部件221與第二基板217之間的分隔壁259進行說明。圖17是設 置有基板215、217、219的第一部件241的后方立體圖。圖18是表示具有分隔壁259的第 二部件243的后方立體圖。
[0236] 在圖17中,透鏡209與前平面101相對置。第一基板215與上平面105相對置。 另外,第三基板219與右平面104相對置。第二基板217與后平面102大致平行地對置,并 配置成大致垂直于第三基板219。
[0237] 如圖18所示,以覆蓋第一部件241的左平面103 -側的方式配置第二部件243。 第二部件243具有分隔壁259。分隔壁259為與后平面102大致平行的平面,并與第二基 板217大致平行。另外,分隔壁259配置在第二基板217與連接部件221之間。此外,第三 基板219具有與圖1、圖7的第二貫通孔123對應的切缺部219a。因此,為了避開切缺部 219a,將連接部件221配置在后平面102與第二基板217之間并與第二基板217相鄰。分 隔壁259配置在以上述方式配置成與第二基板217相鄰的連接部件221和第二基板217之 間。
[0238] 在此,如上述那樣,從殼體主體100a的前開口 100a-l以從前平面101朝向后平 面102的方式插入光學組件200。然后,利用前平面101密封前開口 100a-l。在將光學組 件200插入到殼體主體100a內時,將連接部件221配置在與位于插入方向的里側的后平面 102相鄰的位置。因此,在將光學組件200插入到殼體主體100a內之后,無法安裝連接部件 221,或者難以安裝連接部件221。因此,首先,在光學組件200的與后平面102相對置的位 置安裝連接部件221。此后,從殼體主體100a的前開口 100a-l插入上述光學組件200。在 此,第二基板217也設置成以與后平面102相對置。然后,如圖18所示,從后平面102 -側 觀察,按照連接部件221、分隔壁259以及第二基板217的順序配置這三個部件。特別是,如 上述那樣,由于與第二貫通孔123對應地設置切缺部219a,所以配置成連接部件221、分隔 壁259以及第二基板217相鄰。在將光學組件200從安裝有連接部件221的一側插入到殼 體主體l〇〇 a內的情況下,連接部件221因與殼體主體100a接觸而被拉向第二基板217 - 偵k但是,由于在連接部件221與第二基板217之間設置有分隔壁259,所以分隔壁259防 止第二基板217與連接部件221互相干涉。因此,防止第二基板217因與連接部件221接 觸而彎曲,從而能夠抑制對搭載于第二基板217的投光元件201以及受光元件203等元件 造成不良影響。具體而言,能夠抑制如下的問題:因投光元件201以及受光元件203等元件 彎曲而使元件位置變化,導致檢測對象物6的檢測性能變差。
[0239] 如上,分隔壁259設置于第二部件243,但也可以設置于第一部件241。
[0240] (c)偏振濾光鏡211的夾持結構
[0241] 對偏振濾光鏡211的夾持結構進行說明。圖19是從斜前方觀察第一部件241、第 二部件243以及偏振濾光鏡211的立體圖。圖20是偏振濾光鏡211的主視圖。圖21是從 斜前方觀察第一部件241以及偏振濾光鏡211的立體圖。圖22是圖21中的II-II剖視圖。 圖23是表不將偏振濾光鏡211的在第一部件241內插入有濾光鏡卡止部211a的情況的立 體圖。圖24是表示第一部件241的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部件243的第二后壁部243c 的主視圖。
[0242] 如圖19所示,第一部件241具有形成透光窗110的一部分的第一開口 110a。第二 部件243設置成以與第一部件241相對置。第二部件243具有形成透光窗110的一部分的 第二開口 110b。利用第一開口 110a的周緣的一部分與第二開口 110b的周緣的一部分夾持 偏振濾光鏡211,將偏振濾光鏡211設置成與透光窗110對應。以下對夾持偏振濾光鏡211 的結構進行詳細的說明。
[0243] 如圖20所示,偏振濾光鏡211具有大致長方形狀。另外,偏振濾光鏡211具有朝 向上方突出的濾光鏡卡止部211a。
[0244] 如圖22所不,第一部件241具有用于插入偏振濾光鏡211的濾光鏡卡止部211a的 濾光鏡插入孔241d。濾光鏡插入孔241d由第一右上前壁部241a與第一后壁部241c之間 的開口形成,其中,第一右上前壁部241a位于偏振濾光鏡211的前方,第一后壁部241c位 于偏振濾光鏡211的后方。濾光鏡卡止部211a卡止于該濾光鏡插入孔241d。
[0245] 在此,如圖24所不,在偏振濾光鏡211的后方設置有第一部件241的第一后壁部 241c和第二部件243的第二后壁部243c。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后壁部243c形成在 偏振濾光鏡211與透鏡209之間。在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后壁部243c上形成有與透 鏡209的凸面對應的開口 245。另外,第一后壁部241c形成為相對于水平方向即相對于圖 22中的左右方向大約傾斜2°左右,從右向左朝前方傾斜。第二后壁部243c也同樣地形成 為相對于左右方向大約傾斜2°左右,從右朝向左朝前方傾斜。因此,通過將濾光鏡卡止部 21 la插入到濾光鏡插入孔241d內,并利用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后壁部243c支承偏振 濾光鏡211,使得將偏振濾光鏡211支承為從右向左朝前方傾斜。
[0246] 另外,如圖19以及圖24所不,在第一部件241上,與偏振濾光鏡211的角部對應 地設置有第一右上前壁部241a以及第一右下前壁部241b。在第二部件243上,與偏振濾光 鏡211的角部對應地設置有第二左上前壁部243a以及第二左下前壁部243b。第一右上前 壁部241a、第一右下前壁部241b、第二左上前壁部243a以及第二左下前壁部243b阻止偏 振濾光鏡211向前方脫離。此外,在第一右下前壁部241b與第一后壁部241c之間存在能 夠以不使偏振濾光鏡211彎曲的方式插入該偏振濾光鏡211的間隙。同樣地,在第二左上 前壁部243a以及第二左下前壁部243b與第二后壁部243c之間也存在能夠以不使偏振濾 光鏡211彎曲的方式插入該偏振濾光鏡211的間隙。在這些間隙內插入偏振濾光鏡211。
[0247] 在如上述那樣的偏振濾光鏡211的夾持結構中,按照以下的順序來夾持偏振濾光 鏡211。在夾持偏振濾光鏡211之前,將第一部件241與第二部件243分離。首先,在第一 部件241的濾光鏡插入孔241d中插入偏振濾光鏡211的濾光鏡卡止部211a。利用第一右 上前壁部241a、第一右下前壁部241b以及第一后壁部241c支承偏振濾光鏡211。接下來, 對第一部件241與第二部件243進行組合。由此,進一步利用第二左上前壁部243a、第二左 下前壁部243b以及第二后壁部243c來支承偏振濾光鏡211。通過按照上述的順序夾持偏 振濾光鏡211,能夠使偏振濾光鏡211不彎曲地安裝于透光窗110。由此,能夠抑制偏振濾 光鏡211變形、由變形導致的偏振濾光鏡211的特性變化等。
[0248] 另外,如上述那樣,將偏振濾光鏡211卡止成從右向左朝前方傾斜。換言之,將偏 振濾光鏡211卡止成以相對于與來自投光兀件201的光的光軸正交的面傾斜。因此,能夠 抑制在照射至檢測對象物6以及回歸反射部件2等之后返回至偏振濾光鏡211的返回光B, 被偏振濾光鏡211反射。
[0249] 此外,如上所述,偏振濾光鏡211卡之城從右向左朝前方傾斜。但是,偏振濾光鏡 211的傾斜方向不限定于此,只要偏振濾光鏡211不對光進行反射即可。例如,也可以將偏 振濾光鏡211卡止成從左向右朝前方傾斜。
[0250] (d)光闌保持架(holder) 281
[0251] 對保持光闌205的光闌保持架281進行說明。光闌205使來自投光元件201的光 選擇性地通過。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光闌205存在兩種第一光闌283以及第二光闌287。 光闌保持架281形成為以能夠更換第一光闌283與第二光闌287的方式保持第一光闌283 以及第二光闌287的形狀。圖25A是在應用了第一光闌283的情況下的圖16的III-III 剖視圖,圖25B是在應用了第二光闌287的情況下的圖16的III-III剖視圖。圖26A是第 一光闌283的俯視圖,圖26B是第二光闌287的俯視圖。
[0252] 如圖26A所不,第一光闌283為具有規(guī)定的直徑的圓形狀的光闌。第一光闌283 具有第一光闌直徑為φ?的第一光闌孔283a。另外,第一光闌283具有第一切缺部283b以 及第二切缺部283c。第一切缺部283b以及第二切缺部283c形成為不同的大小。由此,能 夠防止在將第一光闌283安裝在光闌保持架281上時弄錯表面和背面。
[0253] 如圖26B所示,第二光闌287是在第一光闌283上貼合第三光闌285的兩層的光 闌。第三光闌285為直徑比第一光闌283的直徑小的圓形狀的光闌。第三光闌285具有第 二光闌直徑為φ2的第二光闌孔285a。第二光闌直徑φ2比第一光闌直徑φ?小。另外,在第 三光闌285上設置有用于區(qū)別第三光闌285以及第一光闌283的標記孔285b。
[0254] 如圖25A、25B所示,光闌保持架281具有開口 281a以及凹部281b。開口 281a以 與光闌孔283a、285a對應的方式形成為圓形狀。凹部281b以與第二光闌287的第三光闌 285對應的方式形成為圓形狀。在凹部281b的內部形成有開口 281a,開口 281a的直徑f3 比凹部281b的直徑f4小。因此,開口 281a與凹部281b形成有臺階狀的階梯差。
[0255] 如圖25A所示,沒有階梯差的第一光闌283緊貼地固定于光闌保持架281的外表 面。在光闌保持架281以朝向第一光闌283 -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兩個未圖示的突起。將 該兩個突起到嵌入第一光闌283的第一切缺部283b以及第二切缺部283c內,以將第一光 闌283卡止于光闌保持架281。此外,以使第一光闌孔283a與開口 281a對應的方式將第 一光闌283卡止于光闌保持架281。投光元件201隔著第一光闌283配置在與光闌保持架 281相反的一側。來自投光元件201的光中的通過第一光闌孔283a的光傳播至半透半反鏡 207。
[0256] 另外,如圖25B所不,在使用由兩層構成的第二光闌287的情況下,第一層的第三 光闌285容置于光闌保持架281的凹部281b。第二層的第一光闌283緊貼地固定于光闌保 持架281的外表面。與上述同樣地,在未圖示的光闌保持架281的突起處卡止第一切缺部 283b以及第二切缺部283c。此外,以第一光闌孔283a以及第二光闌孔285a與開口 281a 對應的方式將第二光闌287卡止于光闌保持架281。來自投光元件201的光中的通過第一 光闌孔283a以及第二光闌孔285a的光傳播至半透半反鏡207。
[0257] 如上述那樣,光闌保持架281構成為能夠以能夠更換第一光闌283與第二光闌287 的方式保持這兩種第一光闌283以及第二光闌287。無論在將第一光闌283安裝于光闌保 持架281的情況下,還是在將第二光闌287安裝于光闌保持架281的情況下,第一光闌283 都位于光闌保持架281的外表面。因此,無論在使用第一光闌283的情況下,還是在使用第 二光闌287的情況下,緊貼于光闌保持架281的外表面的光闌的厚度都是固定的。由此,能 夠將從投光元件201到第一光闌283或者第二光闌287的距離L保持固定。因此,不需要 根據光闌的種類而改變投光元件201與光闌之間的距離。
[0258] 由于能夠更換兩種第一光闌283以及第二光闌287,所以能夠使檢測區(qū)域5(圖4) 內的光的聚集量不同。在使用了第二光闌287的情況下,除了第一光闌孔283a之外也設置 有第二光闌孔285a。因此,能夠在比檢測區(qū)域5更靠近回歸反射部件2的區(qū)域中,即在檢測 光A的更靠近射出方向一側,抑制檢測光A的擴散。
[0259] 此外,光闌不限定于兩層,也可以為三層以上的多層光闌。而且,與光闌的階梯差 對應地在光闌保持架281形成有多層凹部。
[0260] (e)透鏡
[0261] 對用于聚集來自投光元件201的光以抑制光擴散的透鏡209的形狀進行說明。圖 27是透鏡209的主視圖。圖28是從前方觀察將透鏡209嵌入到第一部件241內的情況的 主視圖。圖29是從右方觀察將透鏡209嵌入到第一部件241內的情況的立體圖。
[0262] 透鏡209包括:透鏡部209a、透鏡澆注口 209b、固定突出部209c、第一透鏡部周緣 部209d以及第二透鏡部周緣部209e。
[0263] 透鏡部209a是具有凸狀的膨脹體,是用于聚集來自投光元件201的光以抑制光擴 散的部件。
[0264] 透鏡澆注口 209b是在使用金屬模具形成透鏡209時用于注入樹脂等規(guī)定的材料 的注入口。如圖28所示,透鏡209沿著利用箭頭表示的透鏡插入方向插入第一部件241。透 鏡澆注口 209b形成為在透鏡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比第一透鏡部周緣部209d以及第二透 鏡部周緣部209e更加突出。在使用金屬模具將透鏡209成型之后,在從金屬模具取出的情 況下,透鏡澆注口 209b可能會產生毛刺。如上述那樣,透鏡澆注口 209b設置成朝向與透鏡 插入方向相反的一側突出。換言之,在第一透鏡部周緣部209d以及第二透鏡部周緣部209e 一側沒有設置有透鏡澆注口。因此,透鏡澆注口 209b的毛刺不會妨礙將透鏡209插入第一 部件241,能夠將透鏡209固定在希望的位置。
[0265] 固定突出部209c設置在透鏡部209a的非透鏡澆注口 209b的一側且與透鏡澆注 口 209b相對置的位置,并形成為沿著透鏡插入方向突出。
[0266] 第一透鏡部周緣部209d以及第二透鏡部周緣部209e是分別沿著透鏡部209a的 與插入方向交叉的兩個方向呈平板狀延伸的部分。在將透鏡209插入第一部件241時,不 按壓透鏡部209a以及透鏡燒注口 209b,而是按壓弟一透鏡部周緣部209d以及弟_透鏡部 周緣部209e。因此,能夠抑制透鏡部209a的變形。
[0267] 如圖29所示,在第一部件241形成有用于插入固定突出部209c的透鏡固定孔 291。在透鏡固定孔291以朝向透鏡固定孔291的內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有透鏡固定凸條 291a。沿著插入方向向透鏡固定孔291插入并按壓固定突出部209c。固定突出部209c - 邊按壓透鏡固定凸條291a -邊插入到透鏡固定孔291內。因此,能夠將透鏡209固定在第 一部件241的希望的位置。
[0268] 另外,如上述的圖11所示,在第一部件241設置有上下一對前透鏡插入壁255a、 255b、上下一對后透鏡插入壁257a、257b。在前透鏡插入壁255a與后透鏡插入壁257a之間 的開口插入第一透鏡部周緣部209d,在前透鏡插入壁255b與后透鏡插入壁257b之間的開 口插入第二透鏡部周緣部209e。就在前透鏡插入壁255a與后透鏡插入壁257a、前透鏡插 入壁255b與后透鏡插入壁257b之間的開口而言,越到透鏡209的插入方向的里側,開口的 寬度越窄。采用上述的結構,隨著朝向插入方向的里側插入透鏡209,以將透鏡209插入并 堅固地固定于希望的位置。
[0269] (f)半透半反鏡207的夾持結構
[0270] 對半透半反鏡207的夾持結構進行說明。圖30是從左方觀察卸下了第二部件243 的光學組件200的側視圖。圖31是圖30的IV-IV剖視圖。
[0271] 利用一對第一支承部件261a、261b、一對第二支承部件263a、263b、以及一對第三 支承部件265a、265b夾持半透半反鏡207。由于成對的支承部件為相同的結構,所以以下, 對第一支承部件261a、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65a進行說明。
[0272] 第一支承部件261a支承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一面207a,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 第三支承部件265a支承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二面207b。第一面207a與第二面207b為彼 此相對置(相反)的面。
[0273] 如圖31所示,第一支承部件261a具有基部261a_2、頭部261a_l。頭部261a_l相 對于基部261a-2朝向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一面207a突出。若從圖31的剖視圖來看,則第 一支承部件261a具有從基部261a-2到頭部261a-l呈逆L字狀的形狀。采用上述的形狀, 使第一支承部件261a具有規(guī)定的彈性。因此,第一支承部件261a的頭部261a-l通過利用 彈性壓住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一面207a,來支承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一面207a。
[0274] 另外,如圖30所示,第二支承部件263a從半透半反鏡207的一端部到第一支承部 件261a的靠近上述一端部的端部的位置為止支承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二面207b。第二支 承部件263a例如形成為板狀,具有與半透半反鏡207相同程度的高度。第三支承部件265a 設置成僅與第二支承部件263a間隔相當于第一支承部件261a的大小的距離。第三支承部 件265a與第二支承部件263a-并支承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二面207b。為了不阻止光到達 半透半反鏡207,將第一支承部件261a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65a形成為高度低于第二支承 部件263a。另外,為了不阻止光到達半透半反鏡207,第二支承部件263a支承半透半反鏡 207的一端部。
[0275] 如上述那樣,通過利用具有彈性的第一支承部件261a、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第 三支承部件265a支承半透半反鏡207,能夠將半透半反鏡207設置于期望的位置,并且不損 壞該薄且強度低的半透半反鏡207。
[0276] 另外,如上述那樣,第一支承部件261a具有逆L字狀的形狀,在基部261a_2與頭 部261a-l之間設置有空間271。因此,在使用金屬模具形成第一支承部件261a的情況下, 能夠從基部261a-2 -側起模,容易形成第一支承部件261a。
[0277] 另外,如圖30所示,第一支承部件261a支承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一面207a的位置 與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65a支承半透半反鏡207的第二面207b的位置 偏移。特別是,第一支承部件261a與第二支承部件263a配置在彼此偏移的位置。在此,能 夠使用金屬模具將第一支承部件261a、第二支承部件263a、第三支承部件265a -體形成。 第一支承部件261a與第二支承部件263a相互偏移,由此,即使將第一支承部件261a的端 面作為分割面進行起模,也能夠阻止在板狀的第二支承部件263a的面內產生毛刺。因此, 能夠阻止因在第二支承部件263a的面內的毛刺導致半透半反鏡207錯位。由此,能夠利用 第一支承部件261a將半透半反鏡207夾持在希望的位置。
[0278] 其他變形例
[0279] (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同軸回歸反射式的光電傳感器1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 是,本實用新型也能夠應用于同軸回歸反射式的光電傳感器10以外的光電傳感器。例如, 也能夠應用于同軸以外的回歸反射式的光電傳感器、透射式光電傳感器以及反射式光電傳 感器等光電傳感器。另外,在上述的光電傳感器中也能夠獲得與上述相同的效果。
[0280] (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后平面102上沒有設置有顯示部。也可以在后平面102 設置顯示各種數值的顯示部193。
[0281] 對具有設置于后平面102的顯示部193的光電傳感器進行說明。圖32是表示具 有顯示部193的后平面102的俯視圖。在光電傳感器10的后平面102上也可以設置有顯 示各種數值的顯示部193。例舉有衰減率等,來作為各種數值。所謂衰減率是返回光B相對 于檢測光A衰減的比例。
[0282] 使用者在使用光電傳感器10的情況下,在大多情況下,將上平面105朝向上方并 從后平面102-側進行操作。顯示部193能夠顯示3位的數值。因此,顯示部193從右起 按順序具有第一顯示區(qū)域193a、第二顯示區(qū)域193b以及第三顯示區(qū)域193c。為了使使用 者易于確認,在第三顯示區(qū)域193c顯示第三位,在第二顯示區(qū)域193b顯示第二位,在第一 顯示區(qū)域193a顯示第一位。若將上平面105朝向上方來觀察顯示部193,則使用者能夠易 于確認三位的數字。
[0283] 在此,若在顯示部193顯示的衰減率為100,則表示能夠檢測出作為透明體的檢測 對象物6。另外,若衰減率超過188,則為溢出(overflow)狀態(tài)。因此,第三位只要能夠顯 示"1"則足以。因此,在第一位的第一顯示區(qū)域193a以及第二位的第二顯示區(qū)域193b配 置7段顯示器。另一方面,將第三位的第三顯示區(qū)域193c設為僅有上下兩段顯示器能夠點 亮的區(qū)域。
[0284] 后平面102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為例如10mm?20mm。如上所述,在后平面102 的寬度窄的情況下,難以配置三個7段顯示器。或者,若在后平面102配置三個7段顯示器, 則各段顯示器變小,使用者難以讀取衰減率。但是,如上述那樣,在第三位的第三顯示區(qū)域 193c僅配置上下兩段顯示器。因此,與配置三個7段顯示器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各段顯示 器變小,并且能夠減小顯示部193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由此,能夠沿著左右方向按順序 配置第一顯示區(qū)域193a?第三顯示區(qū)域193c,使得使用者能夠易于確認衰減率。
[0285] (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基于在靈敏度接受部件301中 進行的設定,來調整靈敏度參數。但是,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不需要基于在靈敏度接受 部件301中進行的設定,來調整靈敏度參數??梢栽O置為:當操作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 時,靈敏度參數調整單元233將靈敏度參數自動調整為希望的值。
[0286] 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0287] 本實用新型能夠應用于同軸回歸反射式的光電傳感器、透射式光電傳感器以及反 射式光電傳感器等光電傳感器等的各種光電傳感器。
【權利要求】
1. 一種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具備: 光學組件,其具有發(fā)出用于檢測在檢測區(qū)域內的檢測對象物的檢測光的投光單元、接 受來自所述檢測區(qū)域的檢測光的受光單元中的至少一個, 長方體狀的殼體,其具有容置所述光學組件的包括第一平面在內的多個平面; 所述第一平面比所述多個平面中的面積最大的平面小,并且密封第一開口,所述第一 開口是指,使來自所述投光單元的檢測光以及朝向所述受光單元射出的檢測光的至少一方 通過的光通過部一側的開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通過激光焊接或者超聲波焊接來密封所述第一開口。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中, 所述第一平面由透射激光的部件形成,所述第一平面利用激光焊接密封所述第一開 □。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體的多個平面包括與所述第一平面相對置的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一平面以及所 述第二平面交叉且面積比所述第一平面的面積大的第三平面、與所述第三平面相對置的第 四平面、第五平面、與所述第五平面相對置的第六平面,所述第二平面、所述第三平面、所述 第四平面以及所述第六平面以連續(xù)地連結的方式形成。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體還具有與所述第一開口不同的第二開口, 所述多個平面包括密封所述第二開口的第五平面, 在所述第五平面設置有靈敏度接受部件,所述靈敏度接受部件具有接受靈敏度參數的 設定值的接受部和支承所述接受部的支承部, 所述光學組件還具有包括凹部的引導部件,所述凹部設置成與用于調整所述靈敏度參 數的元件對應,用于插入所述靈敏度接受部件的支承部。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學組件還具有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安裝有所述投光單元以及所述受光單元 的至少一個和所述引導部件。
7.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設置成與所述第二平面相鄰,用于傳遞信號; 所述光學組件還具有: 基板,其搭載有所述投光單元以及所述受光單元的至少一個,并設置成面向所述第二 平面, 分隔壁,其位于所述連接部件與所述基板之間。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學組件還具有: 第一部件,其以面向所述第二平面的方式安裝有搭載有所述投光單元以及所述受光單 元的至少一個的基板, 第二部件,其設置成與所述第一部件相對置,并設置有所述分隔壁。
9.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平面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一引導槽, 在所述第四平面的內表面上,在與所述第一引導槽相對置的位置設置有第二引導槽, 在所述第六平面的內表面設置有第三引導槽, 所述光學組件還具有設置有第一卡止部和第二卡止部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卡止部插 入到所述第一引導槽以及所述第二引導槽內,所述第二卡止部插入到所述第三引導槽內。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導槽設置于所述第三平面中的靠近與所述第五平面相鄰的位置, 所述第二引導槽設置于所述第四平面中的靠近與所述第五平面相鄰的位置, 所述第三引導槽設置于與所述第五平面相對置的所述第六平面。
11.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沿著從所述第一平面一側朝向所述第二平面一側的方向形成所述第一引導槽、所述第 二引導槽以及所述第三引導槽。
12.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導槽、所述第二引導槽以及所述第三引導槽的槽寬,沿著從所述第一平面 一側朝向所述第二平面一側的方向而變窄, 所述第一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一引導槽以及所述第二引導槽中的與相對于所述第一 平面更臨近于所述第二平面的位置, 所述第二卡止部在所述第三引導槽中的相對于所述第一平面更臨近于所述第二平面 的位置。
13.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止部是架設在所述第一引導槽與所述第二引導槽之間的板狀的部件, 所述第二卡止部是嵌入到所述第三引導槽內的突出部件。
1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面積最大的平面中,在相鄰的至少兩個邊分別形成有多個貫通孔。
1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沿著與所述第二平面相鄰的邊形成有從所述第三平面貫通至所述第四平面的多個貫 通孔,沿著與所述第六平面相鄰的邊形成有從所述第三平面貫通至所述第四平面的多個貫 通孔。
16. 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設置成與所述第二平面相鄰,用于傳遞信號; 所述光學組件還具有: 基板,其搭載有所述投光單元以及所述受光單元的至少一個,并設置成面向所述第二 平面, 分隔壁,其位于所述連接部件與所述基板之間。
17.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光電傳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部件被從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第六平面之間的適配器安裝部拉出, 還具備用于連接所述連接部件與其他的機器的適配器, 所述多個貫通孔包括所述適配器附近的貫通孔、所述殼體的角部附近的貫通孔。
【文檔編號】G01D5/26GK203869700SQ201420128368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2月23日
【發(fā)明者】中島浩貴, 杉本誠, 小池隆善, 桂浩人, 奧濃基晴, 清水徹 申請人:歐姆龍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