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本發(fā)明可以實現(xiàn)立管在均勻來流作用下的渦激振動測試;本發(fā)明可以充分利用海洋工程深水池的升降底增加大型關鍵安裝的安全系數(shù);本發(fā)明可以充分利用海洋工程深水池的深度模擬大型管件的實雷諾數(shù)渦激振動;本發(fā)明可以充分利用海洋工程深水池的寬度在大型管件周邊布置實時監(jiān)控設備,根據(jù)不同需要對模型的形狀進行調(diào)整;本發(fā)明采用模塊化設計,優(yōu)點在于便于安裝,便于升級與更改,并滿足不同的功能要求;本發(fā)明能夠模擬立管在均勻流作用下的運動,進行更為真實的渦激振動測試。
【專利說明】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海洋工程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同時監(jiān)測渦激振動的實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風浪流的作用下,海洋浮式結構物將帶動懸鏈線立管在水中作周期性往復運動,從而在立管運動方向上產(chǎn)生相對振蕩來流,這種振蕩來流將激勵立管懸垂段發(fā)生“間歇性”的渦激振動。近幾年來,隨著深海石油系統(tǒng)的開發(fā),工程上開始大量采用懸鏈式立管。深水環(huán)境中的立管可視為細長柔性結構,此時小變形理論不再適用,這使得立管的渦激振動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對于細長柔性立管頂部平臺作用下的整體渦激振動響應特性的分析是其能否應用于工程實踐的關鍵所在。
[0003]以往預報細長海洋結構物的渦激振動危害最常用的方法是數(shù)值計算3冊八!?7、XIV八、XIV燦這種通過理論公式來預測荷載和響應的方法至今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為止,對柔性管渦激振動現(xiàn)象的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模型試驗方法。模型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更接近于自然界的真實情況。通過對現(xiàn)有技術的檢索,立管模型試驗一般在拖曳海洋工程深水池中進行,有的在環(huán)形水槽中進行,有的用拖船拖動立管進行渦激振動的測試。發(fā)表于“八卯 116(1 006811界 1七11 881:661 081:61181~7 1110(161 111 8 1:0界1叩仏11匕”(拖曳水池中的細長柔性立管模型實驗),在拖曳水池中通過運行與立管相連接的車廂來模擬立管周圍的穩(wěn)定流場,在立管上安裝微型加速度測量儀監(jiān)測立管的狀態(tài)。分析此種測試技術,發(fā)現(xiàn)其不足點在于:1、考慮到拖曳水池的深度,一般只能模擬小尺度管件的渦激振動,難以有效地進行實雷諾數(shù)下的渦激振動測試;2、不易于布置立管周圍的水下監(jiān)控設備,在進行緩波型立管模型測試時不能調(diào)節(jié)立管的形狀;3、不能進行一定流速下的強迫振蕩實驗;4、在實驗中安裝立管過程較復雜;5、不能有效模擬海洋平臺的運動。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旨在分析細長柔性立管在均勻流作用下的整體渦激振動響應特性。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包括深海立管模塊,頂部邊界模塊,底部邊界模塊,固定模塊,頂部滑動模塊,底部滑動模塊,測量分析控制模塊,所述頂部邊界模塊通過螺絲和深海立管模塊相連接,所述頂部邊界模塊固定在固定模塊上,所述底部邊界模塊中螺絲I與所述深海立管模塊相連接,所述固定模塊中的一端安裝在頂部滑動模塊上,所述底部滑動模塊的底端連接在底部邊界模塊上,所述測量分析控制模塊放置于拖車上,所述深海立管模塊包括深海立管模型,光纖傳感器,所述光纖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深海立管模型上,所述深海立管模型的頂端和頂部邊界模塊相連接,所述深海立管模型的底部和底部邊界模塊相連接,所述的頂部邊界模塊包括頂部夾具外緣,螺絲,頂部夾具底板,第一墊板,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第一三分力儀固定板,第一三分力儀,第一調(diào)整組件,第一楔塊,所述頂部夾具外緣通過螺絲和深海立管模型相連接,兩者在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頂部夾具底板與所述頂部夾具外緣固接,所述頂部夾具底板與通過螺絲與所述第一墊板相連,所述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與第一墊板和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相連接,所述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與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和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固接,所述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和三分力儀固定板一側連接,所述三分力儀固定板的另一側和三分力儀連接,所述三分力儀的末端與第一調(diào)整組件相連接,所述第一調(diào)整組件的另一側固接在第一楔塊上,所述的底部邊界模塊包括底部夾具外緣,螺絲I,底部夾具底板,第二墊板,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第二三分力儀固定板,第二三分力儀和底部固定板,所述底部夾具外緣通過螺絲I與所述深海立管模型相連接,兩者在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底部夾具底板與所述底部夾具外緣固接,所述底部夾具底板與第二墊板固接,所述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與第二墊板和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相連接,所述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與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和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固接,所述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和第二三分力儀固定板一側連接,所述三分力儀固定板的另一側和三分力儀連接,所述三分力儀的末端與底部固定板相連接,所述固定模塊包括整流罩,垂直固定板和垂直固定塊,所述的頂部滑動模塊包括第一動力組件,第一法蘭裝置,第一滑塊,第一導鏈,第一滑動軌道和第一支撐架,所述的垂直固定板安裝在第一滑塊上,所述垂直固定板上滑動安裝有垂直固定塊,兩側分別安裝有整流罩,所述垂直固定塊與第一楔塊相固接,所述第一動力組件通過第一法蘭裝置與第一滑動軌道相連接,所述第一動力組件的旋轉軸通過第一導鏈連接至第一滑塊上,所述第一滑塊滑動支撐在第一滑動軌道上,并且與垂直固定板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固接在測量分析控制模塊上,使其可以連動,所述底部滑動模塊包括小假底面板,面板補板,面板連接塊,第二動力組件,第二法蘭裝置,第二滑塊,第二導鏈,第二滑動軌道和第二支撐架,所述小假底面板的底端連接在底部固定板上,所述面板連接塊焊接在小假底面板的正下方,并與兩塊面板補板相連接,所述面板補板焊接在第二滑塊上,所述第二動力組件通過第二法蘭裝置與第二滑動軌道相連接,所述第二動力組件的旋轉軸通過第二導鏈連接至第二滑塊上,所述第二滑塊滑動支撐在第二滑動軌道上。
[0006]作為優(yōu)選,所述底部固定板焊接在所述小假底面板上
[0007]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楔塊的側面固定在所述垂直固定塊上。
[0008]作為優(yōu)選,所述測量分析控制模塊包括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器運動控制器和顯示器,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器的輸入端與所述頂部邊界模塊中的三分力儀和底部邊界模塊中的單分力儀,以及光纖傳感器相連接,其輸出端與顯示器相連接;運動控制器包括運動控制輸出窗口和圖像顯示端口,運動控制輸出窗口與所述頂部滑動模塊的第一動力組件,底部滑動模塊的第二動力組件相連接,圖像顯示端口與顯示器相連接。
[0009]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0]1、本發(fā)明可以實現(xiàn)立管在均勻來流作用下的渦激振動測試;
[0011]2、本發(fā)明可以充分利用海洋工程深水池的升降底增加大型關鍵安裝的安全系數(shù);
[0012]3、本發(fā)明可以充分利用海洋工程深水池的深度模擬大型管件的實雷諾數(shù)渦激振動;
[0013]4、本發(fā)明可以充分利用海洋工程深水池的寬度在大型管件周邊布置實時監(jiān)控設備,根據(jù)不同需要對模型的形狀進行調(diào)整;
[0014]5、本發(fā)明采用模塊化設計,優(yōu)點在于便于安裝,便于升級與更改,并滿足不同的功能要求;
[0015]6、本發(fā)明能夠模擬立管在均勻流作用下的運動,進行更為真實的渦激振動測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實驗裝置的頂部結構圖。
[0018]圖3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實驗裝置的底部結構圖。
[0019]圖4是本發(fā)明提供的深海立管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是本發(fā)明提供的頂部邊界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6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底部邊界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7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固定模塊的側視圖。
[0023]圖8是本發(fā)明提供的頂部滑動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9是本發(fā)明提供的頂部滑動模塊的側視圖。
[0025]圖10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底部滑動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11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底部滑動模塊的局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為使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0028]如圖1-1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包括深海立管模塊1,頂部邊界模塊2,底部邊界模塊3,固定模塊4,頂部滑動模塊5,底部滑動模塊6,測量分析控制模塊7,所述頂部邊界模塊2通過螺絲11和深海立管模塊1相連接,所述頂部邊界模塊2固定在固定模塊4上,所述底部邊界模塊3中螺絲I 22與所述深海立管模塊1相連接,所述固定模塊4中的一端安裝在頂部滑動模塊5上,所述底部滑動模塊6的底端連接在底部邊界模塊3上,所述測量分析控制模塊7放置于拖車上,所述深海立管模塊1包括深海立管模型9,光纖傳感器8,所述光纖傳感器8設置在所述深海立管模型9上,所述深海立管模型9的頂端和頂部邊界模塊2相連接,所述深海立管模型9的底部和底部邊界模塊3相連接,所述的頂部邊界模塊2包括頂部夾具外緣10,螺絲11,頂部夾具底板12,第一墊板13,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14,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15,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16,第一三分力儀固定板17,第一三分力儀18,第一調(diào)整組件19,第一楔塊20,所述頂部夾具外緣10通過螺絲11和深海立管模型9相連接,兩者在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頂部夾具底板
12與所述頂部夾具外緣11固接,所述頂部夾具底板12與通過螺絲11與所述第一墊板13相連,所述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14與第一墊板13和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15相連接,所述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15與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14和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16固接,所述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16和三分力儀固定板17 —側連接,所述三分力儀固定板17的另一側和三分力儀18連接,所述三分力儀18的末端與第一調(diào)整組件19相連接,所述第一調(diào)整組件19的另一側固接在第一楔塊20上,所述的底部邊界模塊3包括底部夾具外緣21,螺絲I 22,底部夾具底板23,第二墊板24,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25,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26,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27,第二三分力儀固定板28,第二三分力儀29和底部固定板30,所述底部夾具外緣21通過螺絲I 22與所述深海立管模型9相連接,兩者在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底部夾具底板23與所述底部夾具外緣21固接,所述底部夾具底板23與第二墊板24固接,所述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25與第二墊板24和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26相連接,所述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26與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25和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27固接,所述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27和第二三分力儀固定板28 —側連接,所述三分力儀固定板28的另一側和三分力儀29連接,所述三分力儀29的末端與底部固定板30相連接,所述固定模塊4包括整流罩31,垂直固定板32和垂直固定塊33,所述的頂部滑動模塊5包括第一動力組件34,第一法蘭裝置35,第一滑塊36,第一導鏈37,第一滑動軌道38和第一支撐架39,所述的垂直固定板32安裝在第一滑塊36上,所述垂直固定板32上滑動安裝有垂直固定塊33,兩側分別安裝有整流罩31,所述垂直固定塊33與第一楔塊20相固接,所述第一動力組件34通過第一法蘭裝置35與第一滑動軌道38相連接,所述第一動力組件34的旋轉軸通過第一導鏈37連接至第一滑塊36上,所述第一滑塊36滑動支撐在第一滑動軌道38上,并且與垂直固定板32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39固接在測量分析控制模塊7上,使其可以連動,所述底部滑動模塊6包括小假底面板40,面板補板41,面板連接塊42,第二動力組件43,第二法蘭裝置44,第二滑塊45,第二導鏈46,第二滑動軌道47和第二支撐架48,所述小假底面板40的底端連接在底部固定板30上,所述面板連接塊42焊接在小假底面板40的正下方,并與兩塊面板補板41相連接,所述面板補板41焊接在第二滑塊45上,所述第二動力組件43通過第二法蘭裝置44與第二滑動軌道47相連接,所述第二動力組件43的旋轉軸通過第二導鏈46連接至第二滑塊45上,所述第二滑塊45滑動支撐在第二滑動軌道47上,第二支撐架支撐在水池假底上。
[0029]所述底部固定板30焊接在所述小假底面板40上
[0030]所述第一楔塊20的側面固定在所述垂直固定塊33上。
[0031]所述測量分析控制模塊7包括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器運動控制器和顯示器,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器的輸入端與所述頂部邊界模塊中的三分力儀和底部邊界模塊中的單分力儀,以及光纖傳感器相連接,其輸出端與顯示器相連接;運動控制器包括運動控制輸出窗口和圖像顯示端口,運動控制輸出窗口與所述頂部滑動模塊的第一動力組件,底部滑動模塊的第二動力組件相連接,圖像顯示端口與顯示器相連接。
[0032]本具體實施的工作原理:試驗時將光纖傳感器四向均勻布置在深海立管模塊上,并在立管上套上熱縮管(必要時可以加浮力塊),立管的兩端分別連接在頂部邊界模塊和底部邊界模塊上,它們分別與固定模塊,頂部滑動模塊和底部滑動模塊相連接,試驗時,依靠假底的升降和拖車的移動,使得立管模型到達指定的位置,呈現(xiàn)指定的形態(tài),通過測量分析模塊中的電腦控制電機,使得立管在水平方向做勻速運動,立管的運動由高速攝像機記錄,應變由光纖傳感器測量,并將數(shù)據(jù)傳給電腦進行后處理。
[0033]以上所述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深海立管模塊,頂部邊界模塊,底部邊界模塊,固定模塊,頂部滑動模塊,底部滑動模塊,測量分析控制模塊,所述頂部邊界模塊通過螺絲和深海立管模塊相連接,所述頂部邊界模塊固定在固定模塊上,所述底部邊界模塊中螺絲I與所述深海立管模塊相連接,所述固定模塊中的一端安裝在頂部滑動模塊上,所述底部滑動模塊的底端連接在底部邊界模塊上,所述測量分析控制模塊放置于拖車上,所述深海立管模塊包括深海立管模型,光纖傳感器,所述光纖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深海立管模型上,所述深海立管模型的頂端和頂部邊界模塊相連接,所述深海立管模型的底部和底部邊界模塊相連接,所述的頂部邊界模塊包括頂部夾具外緣,螺絲,頂部夾具底板,第一墊板,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第一三分力儀固定板,第一三分力儀,第一調(diào)整組件,第一楔塊,所述頂部夾具外緣通過螺絲和深海立管模型相連接,兩者在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頂部夾具底板與所述頂部夾具外緣固接,所述頂部夾具底板與通過螺絲與所述第一墊板相連,所述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與第一墊板和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相連接,所述第一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與第一萬向節(jié)固定板和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固接,所述第二萬向節(jié)固定板和三分力儀固定板一側連接,所述三分力儀固定板的另一側和三分力儀連接,所述三分力儀的末端與第一調(diào)整組件相連接,所述第一調(diào)整組件的另一側固接在第一楔塊上,所述的底部邊界模塊包括底部夾具外緣,螺絲I,底部夾具底板,第二墊板,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第二三分力儀固定板,第二三分力儀和底部固定板,所述底部夾具外緣通過螺絲I與所述深海立管模型相連接,兩者在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底部夾具底板與所述底部夾具外緣固接,所述底部夾具底板與第二墊板固接,所述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與第二墊板和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相連接,所述第二萬向節(jié)轉動裝置與第三萬向節(jié)固定板和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固接,所述第四萬向節(jié)固定板和第二三分力儀固定板一側連接,所述三分力儀固定板的另一側和三分力儀連接,所述三分力儀的末端與底部固定板相連接,所述固定模塊包括整流罩,垂直固定板和垂直固定塊,所述的頂部滑動模塊包括第一動力組件,第一法蘭裝置,第一滑塊,第一導鏈,第一滑動軌道和第一支撐架,所述的垂直固定板安裝在第一滑塊上,所述垂直固定板上滑動安裝有垂直固定塊,兩側分別安裝有整流罩,所述垂直固定塊與第一楔塊相固接,所述第一動力組件通過第一法蘭裝置與第一滑動軌道相連接,所述第一動力組件的旋轉軸通過第一導鏈連接至第一滑塊上,所述第一滑塊滑動支撐在第一滑動軌道上,并且與垂直固定板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固接在測量分析控制模塊上,使其可以連動,所述底部滑動模塊包括小假底面板,面板補板,面板連接塊,第二動力組件,第二法蘭裝置,第二滑塊,第二導鏈,第二滑動軌道和第二支撐架,所述小假底面板的底端連接在底部固定板上,所述面板連接塊焊接在小假底面板的正下方,并與兩塊面板補板相連接,所述面板補板焊接在第二滑塊上,所述第二動力組件通過第二法蘭裝置與第二滑動軌道相連接,所述第二動力組件的旋轉軸通過第二導鏈連接至第二滑塊上,所述第二滑塊滑動支撐在第二滑動軌道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固定板焊接在所述小假底面板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塊的側面固定在所述垂直固定塊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均勻流下測量細長立管動力響應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測量分析控制模塊包括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器運動控制器和顯示器,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器的輸入端與所述頂部邊界模塊中的三分力儀和底部邊界模塊中的單分力儀,以及光纖傳感器相連接,其輸出端與顯示器相連接;運動控制器包括運動控制輸出窗口和圖像顯示端口,運動控制輸出窗口與所述頂部滑動模塊的第一動力組件,底部滑動模塊的第二動力組件相連接,圖像顯示端口與顯示器相連接。
【文檔編號】G01M7/02GK104458172SQ201410692147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1月25日
【發(fā)明者】付世曉, 馬磊鑫, 石茜, 歐紹武, 蔡曦, 許婉婷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