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池內(nèi)阻測試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
背景技術(shù):
電子元器件包括各種蓄電池在正常工作中往往由于制造時潛在缺陷等原因?qū)е略骷Ф绊懙秸麢C的可靠性,因此,電子元器件在出廠前均要進行老煉篩選,檢測電子元器件的優(yōu)劣。電池內(nèi)阻測試儀是用來檢測電池內(nèi)部阻抗和電池酸化薄膜破損程度的儀器,內(nèi)阻測試儀在檢測時,將檢測端連接在電池的正負兩極,并對電池施加IKHz交流信號, 通過測量其交流壓降或電流而獲得其內(nèi)阻,利用內(nèi)阻阻值的大小來判斷電池的劣化狀態(tài)。但是,內(nèi)阻測試儀一次性只能對一個電池進行內(nèi)阻測試,通過手動切換電池來控制內(nèi)阻測試儀的測試工作,工作效率低。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電池內(nèi)阻測試技術(shù)存在的上述問題, 提供了一種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所述測試電路包括中央處理器和若干個繼電器組,每個繼電器組包括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的電源輸出端分別與中央處理器相連;所述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的電源輸入端與電源輸出端上分別并聯(lián)有第一二極管和第二二極管,第一二極管和第二二極管的正極分別與對應(yīng)繼電器電源輸出端相連,負極分別與對應(yīng)繼電器電源輸入端相連,第一繼電器電源輸出端與第二繼電器電源輸出端相連;所述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分別設(shè)有用于測試電池電壓的電池電壓測試端和用于輸出電池電壓的電壓輸出端,第一繼電器的電池電壓測試端和電壓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正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第二繼電器的電池電壓測試端和電壓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負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還分別設(shè)有用于測試電池電流的電池電流測試端和用于輸出電池電流的電流輸出端,第一繼電器的電池電流測試端和電流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正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第二繼電器的電池電流測試端和電流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負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將多個繼電器組設(shè)置在電路中,能對多個電池同時進行測試,一次可同時測量幾百只電池的內(nèi)阻,并且設(shè)置了測試的時間,在繼電器組不工作時進行多個電池的同時切換,既簡化了檢測的步驟,節(jié)省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圖1是本實用新型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的電路連接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包括中央處理器和第一繼電器組、 第二繼電器組……第η繼電器組共η個繼電器組,每個繼電器組包括第一繼電器、第二繼電器、第一二極管和第二二極管,如第一繼電器組包括第一繼電器JS1、第二繼電器JS' 1、第一二極管Dl和第二二極管D' 1,第二繼電器組包括第一繼電器JS2、第二繼電器JS' 2、 第一二極管D2和第二二極管D' 2,……第η繼電器組包括第一繼電器JSru第二繼電器 JS' η、第一二極管Dn和第二二極管D' η ;每個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的電源輸出端10 分別與中央處理器相連。本實用新型中繼電器的型號為ΕΑ2-12,ΕΑ2_12繼電器有10個管腳,二極管的型號為 1Ν4181。下面以第一繼電器組為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繼電器組包括第一繼電器JSl和第二繼電器JS' 1,第一繼電器JSl和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源輸出端10分別與中央處理器相連,電源輸入端1統(tǒng)一供電12V。所述第一繼電器JSl和第二繼電器JS' 1 的電源輸入端1與電源輸出端10上分別并聯(lián)有第一二極管Dl和第二二極管D' 1,第一二極管Dl的正極1與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源輸出端10相連,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2與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源輸入端1相連;第二二極管D' 1的正極1與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源輸出端10相連,第二二極管D' 1的負極2與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源輸入端1相連,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源輸出端10與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源輸出端10相連。所述第一繼電器JSl和第二繼電器JS' 1分別設(shè)有用于測試電池電壓的電池電壓測試端4和用于輸出電池電壓的電壓輸出端3 ;在圖1中,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池電壓測試端4和電壓輸出端 3分別標(biāo)識為+Vl端和+VAl端,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池電壓測試端4和電壓輸出端3分別標(biāo)識為-Vl端和-VAl端;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池電壓測試端4和電壓輸出端3分別與電池的正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池電壓測試端4和電壓輸出端3分別與電池的負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所述第一繼電器JSl和第二繼電器JS' 1還分別設(shè)有用于測試電池電流的電池電流測試端7和用于輸出電池電流的電流輸出端8 ;在圖1中,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池電流測試端7和電流輸出端8分別標(biāo)識為+11端和+IAl端,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池電流測試端 7和電流輸出端8分別標(biāo)識為-Il端和-IAl端,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池電流測試端7和電流輸出端8分別與電池的正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池電流測試端7 和電流輸出端8分別與電池的負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第一繼電器組在進行測試時,通過中央處理器控制第一繼電器JSl和第二繼電器 JS' 1電源輸出端10的高低電平,對電池進行測試。當(dāng)電源輸出端10處于低電平時,第一繼電器JSl和第二繼電器JS' 1處于工作狀態(tài),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池電壓測試端+Vl端和電壓輸出端+VAl端導(dǎo)通,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池電壓測試端-Vl端和電壓輸出端-VAl 端導(dǎo)通;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池電壓測試端+Vl端和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池電壓測試端-Vl端測試電池的電壓,將測試的電壓值分別從電壓輸出端+VAl端和電壓輸出端-VAl端輸出給中央處理器存儲;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池電流測試端+11端和電流輸出端+IAl導(dǎo)通,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池電流測試端-Il和電流輸出端-IAl導(dǎo)通,電池電流測試端+11 端和電池電流測試端-11測試電池的電流,將測試的電流分別從電流輸出端+IAl和電流輸出端-IAl輸出給中央處理器存儲;由中央處理器計算電池的內(nèi)阻。當(dāng)電源輸出端10處于高電平時,第一繼電器JSl和第二繼電器JS' 1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電池電壓測試端+Vl端和電壓輸出端+VAl端不導(dǎo)通,電池電壓測試端-Vl端和電壓輸出端-VAl端不導(dǎo)通,第一繼電器JSl的電池電流測試端+11端和電流輸出端+IAl不導(dǎo)通,第二繼電器JS' 1的電池電流測試端-Il和電流輸出端-IAl不導(dǎo)通,電路不進行測試工作或處于換電池工作狀態(tài)。 本實用新型第一繼電器組和η個繼電器組內(nèi)部的連接方式相同,第一繼電器組和 η個繼電器組與中央處理器的連接方式也相同,工作控制模式也基本上類似,只是在每個繼電器電源輸出端10的高低電平不同,因此不再贅述。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測試電路包括中央處理器和若干個繼電器組,每個繼電器組包括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的電源輸出端分別與中央處理器相連;所述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的電源輸入端與電源輸出端上分別并聯(lián)有第一二極管和第二二極管,第一二極管和第二二極管的正極分別與對應(yīng)繼電器電源輸出端相連,負極分別與對應(yīng)繼電器電源輸入端相連,第一繼電器電源輸出端與第二繼電器電源輸出端相連;所述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分別設(shè)有用于測試電池電壓的電池電壓測試端和用于輸出電池電壓的電壓輸出端,第一繼電器的電池電壓測試端和電壓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正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第二繼電器的電池電壓測試端和電壓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負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還分別設(shè)有用于測試電池電流的電池電流測試端和用于輸出電池電流的電流輸出端,第一繼電器的電池電流測試端和電流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正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第二繼電器的電池電流測試端和電流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負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電池內(nèi)阻測試電路,包括中央處理器和若干個繼電器組,每個繼電器組包括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的電源輸出端分別與中央處理器相連;所述第一繼電器和第二繼電器分別設(shè)有電池電壓測試端和電壓輸出端,第一繼電器的電池電壓測試端和電壓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正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第二繼電器的電池電壓測試端和電壓輸出端分別與電池的負極和中央處理器相連。本實用新型將多個繼電器組設(shè)置在電路中,能對多個電池同時進行測試,一次可同時測量幾百只電池的內(nèi)阻,并且設(shè)置了測試的時間,在繼電器組不工作時進行多個電池的同時切換,既簡化了檢測的步驟,節(jié)省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G01R27/08GK202182917SQ201120314859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8月24日
發(fā)明者卓玲佳, 徐廣文, 杜合群 申請人:杭州三海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