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管測試平臺,尤指一種可降低溫度感測器、溫度感 測線磨損問題且溫度感測線的末端可相互分離以提高測試效率,以及檢測件更 換方便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
背景技術:
電腦的使用是相當?shù)钠毡?,且電腦的速度越來越快,CPU耗電量也越來
越大,故散熱的問題也相對的重要,傳統(tǒng)的散熱方式大多是使用散熱鰭片進行 散熱,但其散熱鰭片的散熱效果有限,故許多業(yè)者已逐漸使用熱管進行散熱。 熱管內(nèi)部是接近真空狀態(tài),而其管材內(nèi)壁村以易吸收作動流體的多孔質(zhì)毛
細結構層,且在熱管內(nèi)具有流體,其中有90%的水分,其中則是增加熱傳導的 添加物,而其工作原理是當蒸發(fā)段吸收熱量使蘊含在毛細結構層中的液相作動 流體蒸發(fā),并使蒸汽壓升高,而迅速將產(chǎn)生的高熱焓蒸氣流沿中央的通道移往 壓力低的冷凝段散出熱量,凝結液則憑借毛細結構層的毛細力再度返回蒸發(fā)吸 收熱量,如此憑借作動流體相變化過程中吸收與散出大量潛熱的循環(huán),進行連
續(xù)性的熱傳輸,以致熱管可在溫度幾乎保持不變的狀況下扮演快速傳輸大量熱 能的超導體。
又, 一般熱管在制造完成后,為確保多量制成熱管品質(zhì)的好壞,都需先對 熱管進行熱傳量的檢測工作,以有效確保熱管的散熱品質(zhì)。
請參閱圖l與圖2所示,是現(xiàn)有熱管檢測裝置的立體外觀圖與實施示意圖, 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所述的檢測裝置1具有一測試臺11,所述的測試臺11下貼 附有發(fā)熱元件12與散熱元件121,且在所述的測試臺11上凹陷有測試溝槽111, 而其測試方法是將連接于溫度顯示儀表13上所連接的溫度感測線131擺設在測 試溝槽111上,而后將待測熱管14緊壓貼附在溫度感測線131上,且同時擺設 在測試溝槽111內(nèi)進行測試所述的待測熱管14的加熱端141與散熱端142的溫 度差異,或?qū)⑵浯郎y熱管14放置在測試溝槽111后,再放置溫度感測線131在所述的待測熱管14上,上述現(xiàn)有技術所測試出的熱傳量不準確,且所述的溫度 感測線131容易因過度緊壓而斷裂。
請參閱圖3所示,是另一現(xiàn)有熱管檢測裝置的立體外觀圖,由圖中可清楚 看出,所述的檢測裝置2具有一測試臺21,所述的測試臺21下貼附有發(fā)熱元件 22,且在所述的測試臺21上凹陷有測試溝槽211,并在所述的測試臺21上端設 有可升降的檢測件212,以經(jīng)由所述的檢測件212重復升降進行檢測在測試溝槽 211內(nèi)的待測熱管23,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檢測件212如損壞時,需將所述的檢測 件212拔除進行維修,故所述的檢測裝置2需長時間停止檢測,直至所述的檢 測件212維^修完畢。
因此,要如何解決上述現(xiàn)有的問題與缺失,即為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設 計人與從事此行業(yè)的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發(fā)明內(nèi)容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熱管測試平臺的
改進結構,可降低溫度感測器磨損問題且溫度感測線的末端可相互分離以提高
測試效率,而且檢測件更換方便。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試平臺包括有 一固定座,所述的固定座設有測試臺,所述的測試臺上設有定位槽; 一第一升降座,所述的第一升降座是設在固定座一側(cè)上緣,且所述的第一
升降座設有 一 以扣件扣合的第 一檢測件,所述的第 一檢測件內(nèi)設有至少 一溫度
感測器;
一第二升降座,所述的第二升降座是設在固定座另一側(cè)上緣,且所述的第 二升降座設有一以扣件扣合的第二檢測件,所述的第二檢測件內(nèi)設有至少一溫 度感測器。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yōu)點在于 l.本實用新型可針對現(xiàn)有檢測裝置所存在的溫度感測線容易因過度緊壓而 斷裂與檢測件如損壞時,需將所述的檢測件拔除進行維修,故所述的檢測裝置 需長時間停止檢測,直至所述的檢測件維修完畢的問題點加以突破,達到可解 決溫度感測線因過度緊壓而斷裂與可經(jīng)由扣件快速更換其第 一檢測件與第二檢測件,以解決在毀損時需長時間停止檢測動作的實用進步性。
2. 本實用新型使所述的溫度感測器觸碰在待測熱管上時,可經(jīng)由彈性元件產(chǎn) 生一緩沖的力量,以降低溫度感測器與溫度感測線因多次觸碰待測熱管的磨損 問題,而同時保有定值的接觸壓力,減少因接觸壓力變化產(chǎn)生的溫度測量誤差。
3. 本實用新型可經(jīng)由一插件導通于溫度顯示儀器,而所述的兩溫度感測線相 互分離時可令所述的第 一檢測件與第二檢測件在未觸碰待測熱管時,其兩溫度 感測線在所述的溫度顯示儀器上不顯示其本身的溫度,可有效增加在偵測待測 熱管溫度的準確性。
圖1是現(xiàn)有熱管檢測裝置的立體外觀圖2是現(xiàn)有熱管檢測裝置的實施示意圖3是另一現(xiàn)有熱管檢測裝置的立體外觀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5A、圖5B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局部示意圖6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一;
圖7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實施示意圖8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二。
附圖標記說明檢測裝置1;測試臺11;測試溝槽111;發(fā)熱元件12;散 熱元件121;溫度顯示4義表13;溫度感測線131;待測熱管14;加熱端141;散 熱端142;沖企測裝置2;測試臺21;測試溝槽211;;險測件212;發(fā)熱元件22; 待測熱管23;測試平臺3;固定座4;測試臺41;定位槽411;發(fā)熱元件42; 吸熱元件421;第一升降座5;第一驅(qū)動裝置51;扣件52;第一檢測件53;對 扣件531;溝槽532;溫度感測器533;彈性元件534;第二升降座6;第二驅(qū)動 裝置61;扣件62;第二^r測件63;對扣件631;溝槽632;溫度感測器633; 彈性元件634;溫度感測線635;插件636。
具體實施方式
為達成上述目的以及功效,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以及構造,茲繪 圖就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征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請同時參閱圖4以及圖5A、圖5B所示,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 圖以及局部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測試平臺3是包括有固定座4、 第一升降座5、第二升降座6所構成,其中
所述的固定座4的適當位置處設有測試臺41,所述的測試臺41上凹陷有以 銅、鋁等導熱性良好的金屬制成的定位槽411,且所述的測試臺41底部貼附有 一發(fā)熱元件42與吸熱元件421,又所述的固定座4兩側(cè)分別設有第一升降座5 與第二升降座6,所述的第一升降座5與第二升降座6上側(cè)分別延伸有第一驅(qū)動 裝置51與第二驅(qū)動裝置61。
其中所述的第一升降座5上具有一扣件52,所述的扣件52是扣合在第一檢 測件53的對扣件531上,所述的第一檢測件53側(cè)邊凹陷有對應于定位槽411 的溝槽532,所述的溝槽532上具有兩側(cè)相互對應的溫度感測器533,所述的各 溫度感測器533與第一檢測件53間具有一彈性元件534,且所述的第一檢測件 53與各溫度感測器533內(nèi)分別穿設有兩溫度感測線535,且其兩溫度感測線535 所述的末端是相互分離,而另一末端是同時連接有一插件536。
其中所述的第二升降座6上具有一扣件62,所述的扣件62是扣合在第二檢 測件63的對扣件631上,所述的第二^r測件63側(cè)邊凹陷有對應于定位槽411 的溝槽632,所述的溝槽632上具有兩側(cè)相互對應的溫度感測器633,所述的各 溫度感測器633與第二檢測件63間同時具有一彈性元件634,且所述的第二檢 測件63與各溫度感測器633內(nèi)分別穿設有兩溫度感測線635,且其兩溫度感測 線635所述的末端是相互分離,而另一末端是同時連接有一插件636。
憑借上述的結構、組成設計,茲就本實用新型的使用作動情形說明如下, 請同時參閱圖6以及圖7所示,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一以及 局部實施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上述構件動作時,是先將其溫度感測器 533、 633經(jīng)由溫度感測線535、 635所延伸的插件536、 636導通至溫度顯示4義 器7上,此時,所述的溫度感測線535、 635的末端是呈相互分離的狀態(tài),故所 述的溫度顯示儀器7未有溫度顯示,可有效增加在偵測待測熱管8溫度的準確 性,而后即可將待測熱管8放置在測試臺41的定位槽411 (請參閱圖4所示) 上,以令測試臺41底部貼附的發(fā)熱元件42與散熱元件421可分別傳導熱能至 待測熱管8與吸收待測熱管8的熱能,且j吏所述的待測熱管8兩端形成為加熱 端81與散熱端82,并啟動其第一驅(qū)動裝置51與第二驅(qū)動裝置61以分別帶動第一升降座5與第二升降座6,使其第一升降座5與第二升降座6分別對應固定座 4進行升降移動,且同時所述的第一升降座5與第二升降座6所扣合的第一檢測 件53與第二檢測件63隨之升降移動,以令其第一檢測件53與第二檢測件63 可方便升降且貼附在待測熱管8上。
其中所述的第一檢測件53貼附在待測熱管8上時,其第一檢測件53的溝 槽532 (請參閱圖5A所示)是可對應于定位槽411 (請參閱圖4所示)上,且 所述的溝槽532 (請參閱圖5A所示)內(nèi)的溫度感測器533同時貼附在待測熱管 8上,而所述的溫度感測器533與第 一檢測件53間的彈性元件534是可供給一 緩沖的力量,以降低所述的溫度感測器533與溫度感測線535磨損在待測熱管8 的問題,且所述的末端是呈相互分離的溫度感測線535貼附在待測熱管8后, 是可經(jīng)由所述的待測熱管8成為兩溫度感測線535相互導通的媒介,且同時可 經(jīng)由溫度感測線535與溫度感測器533進行偵測所述的待測熱管8的溫度,以 正確將其待測熱管8的加熱端81的溫度顯示在溫度顯示4義器7上,又其中所述 的兩溫度感測線535末端同時仍可呈相互焊接。
其中所述的第二檢測件63貼附在待測熱管8上時,其第二檢測件63的溝 槽632 (請參閱圖5B所示)是可對應于定位槽411 (請參閱圖4所示)上,且 所述的溝槽632 (請參閱圖5B所示)內(nèi)的溫度感測器633同時貼附在待測熱管 8上,而所述的溫度感測器633與第二檢測件63間的彈性元件634是可供給一 緩沖的力量,以降低所述的溫度感測器633與溫度感測線635磨損在待測熱管8 的問題,且所述的末端是呈相互分離的溫度感測線635貼附在待測熱管8后, 是可經(jīng)由所述的待測熱管8成為兩溫度感測線635相互導通的媒介,且同時可 經(jīng)由溫度感測線635與溫度感測器633進行偵測所述的待測熱管8的溫度,以 正確將其待測熱管8的散熱端82的溫度顯示在溫度顯示儀器7上,又所述的第 一檢測件53與第二檢測件63可分別偵測至待測熱管8的加熱端81與散熱端82, 而所述的加熱端81與散熱端82分別經(jīng)由第一檢測件53與第二檢測件63將溫 度顯示在溫度顯示儀器7,且同時可測量出加熱端81與散熱端82間的溫度差異, 以令其待測熱管8可經(jīng)由所述的測試平臺3有效且快速測試其品質(zhì)優(yōu)劣,且同 時可降低磨損問題與增加偵測待測熱管8溫度的準確性,又其中所述的兩溫度 感測線635末端同時仍可呈相互焊接。
請配合參閱圖5A、圖5B以及圖8所示,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局部示意圖以及實施示意圖二,由圖中可清楚看出,當所述的第一檢測件53與第二 檢測件63內(nèi)的溫度感測器533、 633或溫度感測線535、 635磨損完畢或損毀時, 是可分別將所述的第一升降座5與第二升降座6的扣件52、 62分離在第一檢測 件53與第二檢測件63的對扣件531、 631,進而快速更換其第一檢測件53與第 二檢測件63,以解決第一檢測件53與第二檢測件63在毀損時需長時間停止檢 測動作,而在維修完畢始能繼續(xù)檢測的問題。
因此,請參閱全部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使用時,與現(xiàn)有技術相較,著實 存在下列優(yōu)點
一、 所述的第一升降座5設有一以扣件52扣合的第一檢測件53與第二升 降座6設有一以扣件62扣合的第二檢測件63 ,以令所述的第 一檢測件53與第 二^r測件63內(nèi)的溫度感測器533、 633或溫度感測線535、 635磨損完畢或損毀 時,可經(jīng)由扣件52、 62與對扣件531、 631快速更換其第一檢測件53與第二檢 測件63,以解決第一檢測件53與第二檢測件63在毀損時需長時間停止檢測動 作,而在維修完畢始能繼續(xù)檢測的問題。
二、 所述的第一檢測件53以及第二檢測件63與各溫度感測器533、 633間 分別可增設有彈性元件534、 634,俾使所述的溫度感測器533、 633觸碰在待測 熱管8上時,可經(jīng)由彈性元件534、 634產(chǎn)生一緩沖的力量,以降低溫度感測器 533、 633與溫度感測線535、 635因多次觸碰待測熱管8的磨損問題,而同時保 有定值的接觸壓力,減少因接觸壓力變化產(chǎn)生的溫度測量誤差。
三、 其兩溫度感測線535、 635穿i殳在溫度感測器533、 633的末端分別可 為相互分離或相互焊接,而另一端同時連接有一插件536、 636,以經(jīng)由所述的 插件536、 636導通于溫度顯示儀器7,而所述的兩溫度感測線535、 635相互分 離時可令所述的第一4會測件53與第二檢測件63在未觸碰待測熱管8時,其兩 溫度感測線535、 635在所述的溫度顯示儀器7上不顯示其本身的溫度,可有效 增加在偵測待測熱管8溫度的準確性。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 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做出許多修 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1、一種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測試平臺包括有一固定座,所述的固定座設有測試臺,所述的測試臺上設有定位槽;一第一升降座,所述的第一升降座是設在固定座一側(cè)上緣,且所述的第一升降座設有一以扣件扣合的第一檢測件,所述的第一檢測件內(nèi)設有至少一溫度感測器;一第二升降座,所述的第二升降座是設在固定座另一側(cè)上緣,且所述的第二升降座設有一以扣件扣合的第二檢測件,所述的第二檢測件內(nèi)設有至少一溫度感測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測試臺底部貼附有 一發(fā)熱元件與 一散熱元件。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第一升降座上延伸有一第一驅(qū)動裝置,以驅(qū)動第一升降座對應固定座進行升降 移動。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第二升降座上延伸有一第二驅(qū)動裝置,以驅(qū)動第二升降座對應固定座進行升降 移動。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溫度感測器內(nèi)穿設有兩溫度感測線。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溫度感測器分別與第 一檢測件以及第二檢測件間增設有彈性元件。
7、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兩溫度感測線穿于溫度感測器的末端相互分離。
8、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迷的 兩溫度感測線穿于溫度感測器的末端相互焊接。
9、 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驅(qū)動裝置是氣缸、油壓缸或者步進馬達。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兩溫度感測線相對于溫度感測器另 一端同時連接有 一插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熱管測試平臺的改進結構,所述的測試平臺的固定座設有具定位槽的測試臺,所述的測試臺底部貼附有一發(fā)熱元件與一吸熱元件,又所述的固定座兩側(cè)分別設有以扣件扣合在第一檢測件與第二檢測件的第一升降座與第二升降座,以方便快速更換其第一檢測件與第二檢測件,且同時解決需維修完畢始能繼續(xù)檢測的問題,又所述的第一檢測件與第二檢測件上同時設有溫度感測器與末端相互分離以增加偵測待測熱管溫度準確性的溫度感測線,且所述的第一檢測件以及第二檢測件與溫度感測器間具有可達到緩沖的彈性元件,以降低溫度感測器與溫度感測線因多次觸碰待測熱管的磨損問題。
文檔編號G01M99/00GK201159725SQ200820001038
公開日2008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月14日
發(fā)明者張慶文, 游本懋, 陳次郎 申請人:致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