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另一定位凹部112。因此,在定位凸部122沿徑向R1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之后,復位件140在容置空間152內(nèi)產(chǎn)生形變而釋放復位力,以通過復位力推動第二本體120朝向第一本體110移動,并使定位凸部122沿徑向R1嵌入另一定位凹部112。
[0038]圖4是圖1的第一本體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與定位凸部122的形狀為長條狀。舉例而言,各定位凹部112可以是條狀凹槽,而定位凸部122可以是條狀凸肋。其中,各定位凹部112的延伸方向與定位凸部122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如此,各定位凹部112彼此平行排列,且定位凸部122的形狀大致上對應于各定位凹部112,而使定位凸部122可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中。再者,上述的各延伸方向平行于軸向A1。如此,當?shù)诙倔w120沿軸向A1相對于第一本體110旋轉(zhuǎn),而使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時,定位凸部122可視為是在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之后沿垂直于軸向A1的方向N1 (繪示于圖4中)往前或往后位移并嵌入相鄰的另一定位凹部112。再者,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定位凸部122可通過復位件140的復位力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故定位凹部112與定位凸部122的尺寸也會影響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0的作動方式。舉例而言,當定位凹部112的深度較深時,第二本體120在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時產(chǎn)生較為明顯的位移。如此,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0具有良好的操作手感。此夕卜,在本實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的輪廓對應于定位凸部122的輪廓。舉例而言,各定位凹部112與定位凸部122的輪廓在剖面上可為圓弧型或其他曲線型,如圖3所示。如此,定位凸部122適于沿對應的定位凹部112的表面移動而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換言之,通過將各定位凹部112與定位凸部122的輪廓設計成彼此對應,較佳地是設計成呈現(xiàn)圓弧型,可使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的過程更為順暢。
[0039]由此可知,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一本體110上配置多個定位凹部112,可使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經(jīng)由相對旋轉(zhuǎn)后定位在多個不同的預定位置。換言之,在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彼此相對旋轉(zhuǎn)而調(diào)整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0的使用角度之后,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可通過定位凸部122配合其中一個定位凹部112而定位,以固定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之間的角度。再者,復位件140可通過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彼此相對旋轉(zhuǎn)而累積或釋放復位力,以使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在旋轉(zhuǎn)至一預定位置后通過復位力自動地定位。此外,當?shù)诙倔w120尚未推動復位件140,且定位凸部122已嵌入定位凹部112的其中之一時,復位件140也可存在有復位力,例如是將作為復位件140的螺旋彈簧先適當壓縮后才配置在第二本體120的底部124與支撐件160之間。如此,復位件140可通過復位力加強定位凸部122與定位凹部112之間的固定性。之后,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0可通過一外力來調(diào)整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之間的角度,以使第二本體120在相對于第一本體110旋轉(zhuǎn)的同時壓縮復位件140,進而使復位件140累積更多的復位力,而后通過釋放復位力來推動第二本體120朝向第一本體110移動,進而使定位凸部120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由此可知,通過復位件140的設計,可使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在旋轉(zhuǎn)至一預定位置后通過復位力自動地定位,并具有良好的結合性。
[0040]圖5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角度調(diào)整機構的立體圖。圖6是圖5的角度調(diào)整機構的分解圖。圖7是圖5的角度調(diào)整機構的局部剖視圖。圖8是圖5的第一本體的側(cè)視圖。請參考圖5至圖8,在本實施例中,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0a包括第一本體110a、第二本體120a、樞軸130、復位件140以及固定座150a。第一本體110a具有第一定位結構,其例如是多個定位凹部112a,第二本體120a具有第二定位結構,其例如是多個定位凸部122a,而各定位凸部122a對應嵌入于定位凹部112a的其中之一,以使第二定位結構與第一定位結構彼此嵌合,進而固定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之間的角度。再者,通過前述的樞軸130與復位件140,可使第二本體120a通過樞軸130沿軸向A2相對于第一本體110a旋轉(zhuǎn),并帶動定位凸部122a沿徑向R2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以使第二定位結構沿徑向R2遠離第一定位結構,而復位件140在定位凸部122a沿徑向R2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時累積復位力。如此,在定位凸部122a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之后,定位凸部122a可通過復位件140的復位力而沿徑向R2嵌入另一定位凹部112a,進而再次定位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由此可知,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0a與前述的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0具有類似的結構與功能。有關第一本體110a、第二本體120a、樞軸130以及復位件140的相對位置、連接關系與作動方式可參考前述內(nèi)容,其主要差異在于定位凹部112a、定位凸部122a與固定座150a。
[0041]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本體110a、第二本體120a與固定座150a通過樞軸130樞設在一起,其中第二本體120a位于第一本體110a與固定座150a之間,且第二本體120a相對于定位凸部122a的底部124位于容置空間152內(nèi)。如此,有關第一本體110a、第二本體120a、復位件140與固定座150a的相對位置、連接關系與作動方式可參考前述的第一本體110、第二本體120、復位件140與固定座150,在此不多加贅述。然而,不同于前一實施例的是,本實施例的固定座150a未配置前述的支撐件160,其中復位件140位于容置空間152內(nèi)并連接于第二本體120a面向容置空間152的底部124與固定座150a的內(nèi)部154之間,以在容置空間152內(nèi)產(chǎn)生形變而累積或釋放復位力。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固定座150a可視為是前述的固定座150與支撐件160的結合。由此可知,本發(fā)明不限制固定座的具體形狀。
[0042]再者,在本實施例中,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的數(shù)量分別為多個,且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彼此對應。其中,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的形狀為長條狀,例如是以條狀凹槽作為定位凹部112a,并以條狀凸肋作為定位凸部122a。其中,各定位凹部112a的延伸方向D與各定位凸部122a的延伸方向D彼此平行。如此,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彼此平行排列,且定位凸部122a的形狀大致上對應于定位凹部112a,而使定位凸部122a可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中。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本體110a具有凹槽114,位于定位凹部112a的一側(cè)。在定位凸部122a的至少其中一者移出定位凹部112a外之后,所述位于定位凹部112a外的定位凸部122a位于凹槽114內(nèi)。如此,第二本體120a可相對于第一本體110a旋轉(zhuǎn)至排列于最下方的定位凸部122a嵌入排列于最上方的定位凹部112a,而其余定位凸部122a移入凹槽114內(nèi),而不干涉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之間的相對旋轉(zhuǎn)。
[0043]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a與各定位凸部122a的延伸方向D與軸向A2彼此不平行且具有夾角Θ。換言之,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可視為是相對于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的運動方向斜向排列。由此,當?shù)诙倔w120a通過樞軸130沿軸向A2相對于第一本體110a旋轉(zhuǎn),而使定位凸部122a沿徑向R2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時,定位凸部122a可視為是在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之后沿垂直于軸向A2的方向N2往前或往后位移并嵌入相鄰的另一定位凹部112a。此外,由于本實施例的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斜向排列,故定位凸部122a在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時所產(chǎn)生的摩擦力可在定位凹部112a的延伸方向D上產(chǎn)生分力,進而在定位凸部122a沿方向N2嵌入或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時降低摩擦力對定位凸部122a與定位凹部112a的影響。如此,前述的夾角Θ優(yōu)選地是大于等于0度以及小于90度,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制。通過上述設計,經(jīng)由調(diào)整延伸方向D與軸向A2之間的夾角Θ,可使定位凸部122a與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之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