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減少不同部件之間所產生的結構干涉或局部摩擦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一般具有類似掀蓋式設計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主要結構是由二個相互樞接的部件所組成。以筆記本電腦為例,在設計上將具有顯示屏幕的顯示端以樞接組件樞接于主機端,使得顯示端可以相對于主機端旋轉,以轉換為一開啟或一閉合狀態(tài)。
[0003]現(xiàn)有筆記本電腦大多將樞接組件凸設于主機端的表面,以便顯示端對應樞接。為了配合不同設計規(guī)格,有部分筆記本電腦針對顯示端與主機端的樞接部位加以改良,例如將樞接位置調整至低于主機端的表面,以縮減計算機整體厚度或改善整體外觀的流線性。然而針對此類型設計,若未針對二者之間的樞接部位妥善設計,當顯示端朝主機端旋轉蓋合以轉換為閉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顯示端容易與主機端產生結構外觀上的局部摩擦,輕則影響顯示端相對于主機端旋轉的流暢度,重則會對顯示端及主機端造成損傷,帶給使用者不佳的使用體驗。
[0004]因此,如何能改善現(xiàn)有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缺點,減少不同部件之間相對旋轉時所產生的結構干涉或局部摩擦現(xiàn)象,實為一值得研究的課題。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減少不同部件之間所產生的結構干涉或局部摩擦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二部件相對旋轉時容易相互干涉或摩擦的技術問題。
[0006]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基座、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二動作組件?;ㄏ鄬Φ亩让妫坏谝徊考ㄟ^二第一樞接模塊樞接基座,其中各第一樞接模塊包括驅動件;第二部件樞接于基座。二動作組件分別設置于基座的二側面,且各動作組件包括桿件及雙軸旋轉模塊,桿件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雙軸旋轉模塊結合于桿件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間,且雙軸旋轉模塊固定于基座的側面,使得桿件以雙軸旋轉模塊為支點能夠相對于基座沿著側面及實質上垂直側面的第一平面旋轉,且第一端對應驅動件的設置位置。
[0007]于第一部件自開啟狀態(tài)相對于基座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通過各第一樞接模塊的驅動件推抵各桿件的第一端,使得各桿件沿著第一平面旋轉并以第二端夾固第二部件,并通過各驅動件帶動各桿件沿著側面旋轉,以使第二部件朝基座的下方產生位移。
[0008]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驅動件為一凸輪結構。
[0009]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驅動件包括一凸起部,凸起部設置于凸輪結構面對桿件的第一端的一側。
[0010]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第一部件自開啟狀態(tài)相對于基座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當?shù)谝徊考c基座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呈一第一角度時,各驅動件開始推抵各桿件的第一端,以使各桿件的第二端夾固第二部件。
[0011]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第一部件自開啟狀態(tài)相對于基座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當?shù)谝徊考c基座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小于一第二角度時,各驅動件解除對各桿件的第一端的推抵狀態(tài),以使各桿件的第二端解除第二部件的夾固狀態(tài);且第二角度小于第一角度。
[0012]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各動作組件還包括一阻尼組件,設置于桿件的第二端,通過阻尼組件提供對第二部件的夾固效果。
[0013]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部件為一顯不模塊,且第二部件為一鍵盤模塊。
[0014]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基座包括彼此相對的一前端及一后端,第一部件樞接于前端,且第二部件樞接于后端。
[0015]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各動作組件還包括一彈性組件,用以提供桿件相對于基座旋轉后的復位功能。
[0016]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第一部件自開啟狀態(tài)相對于基座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第一部件的旋轉方向與桿件以雙軸旋轉模塊為支點沿著側面旋轉的方向相同。
[0017]通過本發(fā)明的設計,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二部件朝基座旋轉蓋合時,第一部件會隨著第二部件的旋轉而被驅動,離開原本所在位置而朝向基座下方產生旋轉位移。因此,位移后的第一部件可避免對第二部件造成結構上的干涉或摩擦而令彼此損傷,以保持第二部件相對于基座旋轉動作的流暢度及穩(wěn)定性。
[0018]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整體示意圖;
[0020]圖2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分解圖;
[0021]圖3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部件于開啟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22]圖4A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部件于開啟狀態(tài)的側視圖;
[0023]圖4B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部件于開啟狀態(tài)的俯視圖;
[0024]圖5A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部件自開啟狀態(tài)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的夾角小于第一角度時的側視圖;
[0025]圖5B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部件自開啟狀態(tài)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的夾角小于第一角度時的俯視圖;
[0026]圖6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部件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后的側視圖;
[0027]圖7A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二實施例于第一部件自開啟狀態(tài)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的夾角等于第二角度時的側視圖;
[0028]圖7B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二實施例于第一部件旋轉至閉合狀態(tài)后的側視圖。
[0029]其中,附圖標記:
[0030]l、la:可攜式電子裝置10、10a:基座
[0031 ]11:如立而12:后立而
[0032]13、13a:側面131、131a:穿孔
[0033]20、20a:第一部件30、30a:第二部件
[0034]40、40a:動作組件41、41a:桿件
[0035]411、411a:第一端412、412a:第二端
[0036]42,42a:雙軸旋轉模塊43、43a:彈性組件
[0037]44:阻尼組件50、50a:第一樞接模塊
[0038]51:主樞接件511:第一凸輪
[0039]512:第二凸輪52、52a:驅動件
[0040]521、521a:凸起部53:轉軸件
[0041]60、60a:第二樞接模塊Θ:夾角
[0042]L:樞軸L1:第一軸
[0043]L2:第二軸P:平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44]為能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特舉出多個實施例說明如下。
[0045]請一并參考圖1及圖2。圖1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I的整體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I的局部結構分解圖。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I可為筆記本電腦,或是平板計算機與其擴充底座的組合等,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也可以應用于具有類似掀蓋式結構設計的其它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以下實施例中,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I以筆記本電腦為例加以說明,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
[0046]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I包括基座10、第一部件20、第二部件30、二動作組件40、二第一樞接模塊50及二第二樞接模塊60。基座10包括二側面13、彼此相對的前端11及后端12。第一部件20通過二第一樞接模塊50樞接于基座10的前端11,且第二部件30通過二第二樞接模塊60樞接基座10的后端12,使得第一部件20及第二部件30能各自相對于基座10旋轉。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基座10可為裝置的底座或主框架結構,第一部件20為一顯示模塊,而第二部件30為一鍵盤模塊,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
[0047]二動作組件40對稱地設置于基座10的二側面13,使得各側面13對應設置有一個動作組件40。各動作組件40包括桿件41及雙軸旋轉模塊42,桿件41包括第一端411及第二端412 ;雙軸旋轉模塊42結合于桿件41的第一端411及第二端412之間,且雙軸旋轉模塊42固定于基座10的側面13。此處雙軸旋轉模塊42為一可分別基于實質上相互垂直的二旋轉軸旋轉的旋轉模塊。據(jù)此,桿件41能以雙軸旋轉模塊42為支點,相對于基座10沿著不同平面產生旋轉位移。
[0048]各動作組件40還包括彈性組件43,通過其本身的彈性回復力用以提供桿件41相對于基座10旋轉后的復位功能。此處彈性組件43結合于雙軸旋轉模塊42,以因應雙軸旋轉模塊42的旋轉操作。此外,其中各動作組件40還包括阻尼組件44。阻尼組件44設置于桿件41的第二端412,通過阻尼組件44提供對第二部件30的夾固效果。
[0049]二個第一樞接模塊50分別設置于基座10的二側。各第一樞接模塊50包括主樞接件51、驅動件52及轉軸件53。主樞接件51通過轉軸件53樞接第一部件20,且主樞接件51的一端固定于基座10,其中主樞接件51可包括對應相同樞軸L(即轉軸件53的軸心)的第一凸輪511及第二凸輪512 ;當?shù)谝徊考?0相對于基座10旋轉至特定角度(例如大于90度)時,通過二凸輪相對設置的結構設計,可提供第一部件20保持在該特定角度的定位效果。由于前述針對二凸輪的相關設置屬于常見樞接組件的定位功能設計,在此不多加贅述。
[0050]驅動件52包括凸起部521,且驅動件52也對應相同樞軸L,使得在第一部件20相對于基座10旋轉過程中,驅動件52及其凸起部521也會隨著轉動。驅動件51的設置位置對應于動作組件40的桿件41的第一端411,以達到于一定旋轉角度內利用驅動件51的旋轉來帶動桿件41的目的;而驅動件52本身也設計為一凸輪結構,而凸起部521設置于凸輪結構面對桿件41的第一端411的一側。
[0051]在本實施例中,凸起部521設計為一個曲線狀凸塊,令凸起部521自驅動件52的外周緣向內延伸至接近中心部位。借此使得驅動件52旋轉時,不但能帶動桿件41旋轉,并且隨著驅動件52的旋轉角度改變,能一并改變凸起部521接觸桿件41的第一端411的部位,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
[0052]請一并參考圖3至圖4B。圖3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I的第一部件20于開啟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4八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I的第一部件20于開啟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4B是本發(fā)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I的第一部件20于開啟狀態(tài)的俯視圖。
[0053]如圖3所示,動作組件40的桿件41能以雙軸旋轉模塊42為支點,分別以實質上垂直于基座10的側面13的一第一軸LI為旋轉軸,來沿著側面13相對于基座10旋轉;并且以實質上垂直于第一平面P的第二軸L2為旋轉軸,來沿著第一平面P旋轉相對于基座10旋轉。此處第一平面P為實質上垂直于該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