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車輛取力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殼體及取力齒輪箱。
背景技術:
取力齒輪箱是安裝在變速箱之外的附加功率輸出裝置,它能夠從變速箱、分動箱等動力傳輸裝置的取力接口獲取動力,給車輛液壓泵、水泵、壓縮機、發(fā)電機、馬達等提供動力。目前取力齒輪箱仍存在齒輪過度攪油引起的油溫過高問題、支撐軸承的潤滑問題、狹小內腔內齒輪甩油導致通氣口噴油問題以及取力器輸出齒輪與裝置的連接問題,要使用常規(guī)措施解決以上問題需在空間、體積等多方面進行讓步以及增加外接設備,難以實現(xiàn)各方面性能及重量、工作空間的最優(yōu)配置。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殼體。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殼體,該殼體有效解決了軸承潤滑問題,避免齒輪過度攪油引起的生熱問題。
一種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殼體的具體方案如下:
一種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殼體,包括:
取力齒輪箱殼體內通過內筋被分為通氣腔、主腔、第一儲油腔和第二儲油腔,第一儲油腔和第二儲油腔分別設于取力齒輪箱殼體內底部兩側,主腔和兩個儲油腔之間分別設有通油口,通氣腔與主腔隔離,且主腔內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之間位置上方設有第一集油池,在第三軸承位置上方設有第二集油池,通過第一集油池為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供油,通過第二集油池為第三軸承供油,其中,第一集油池和第二集油池上方敞開以便于收集潤滑油,在第一集油池與第二集油池的底部接近各軸承處分別設有油道。
當取力齒輪箱工作時,流動的油液在主腔與儲油腔之間循環(huán),只有主腔內油液被齒輪攪動,從而避免齒輪過度攪油,減少攪油生熱。
取力齒輪箱殼體在主腔外部第一儲油腔上方位置開有用于輸入軸穿過的第一軸承孔,在中間位置開有用于中間軸穿過的第二軸承孔,在第二儲油腔上方位置開有用于輸出軸穿過的第三軸承孔。
所述取力齒輪箱殼體在通氣腔頂部設有通氣塞。
所述取力齒輪箱殼體在通氣腔底部設有通氣槽。
所述通氣塞與所述通氣槽錯位設置以避免潤滑油飛濺至通氣口導致通氣口噴油。
所述通氣槽與所述的主腔連通,進入通氣腔的油液通過通氣槽流回主腔,與主腔隔離的通氣腔通過與外部連通的通氣塞和與主腔連通的通氣槽調節(jié)腔內油壓。
所述通氣腔設于主腔的上部,第一儲油腔設于主腔中第一軸承的下部,第二儲油腔設于主腔中第二軸承的下部。
所述第一集油池通過第一集油板與取力齒輪箱殼體內的內筋構成,殼體內通過內筋形成四個獨立的腔體,第一集油板為側板,且第一集油板與內筋通過緊固件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油池通過第二集油板與取力齒輪箱殼體內的內筋構成,第二集油板同樣為一個側板。
所述取力齒輪箱殼體外側設有豎向散熱筋,豎向散熱筋與取力齒輪箱殼體鑄造設置,便于取力齒輪箱的散熱。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該取力齒輪箱包括:
取力齒輪箱殼體內通過內筋被分為通氣腔、主腔、第一儲油腔和第二儲油腔,第一儲油腔和第二儲油腔分別設于取力齒輪箱殼體內底部兩側,主腔內第一儲油腔上方設置通過第一軸承支撐的輸入軸,主腔內中間位置設置通過第二軸承支撐的中間軸,主腔內第二儲油腔上方設置通過第三軸承支撐的輸出軸,各輸入軸上分別設置有齒輪,輸入軸齒輪、中間軸齒輪和輸出軸齒輪相互嚙合,主腔和兩個儲油腔之間分別設有通油口,通氣腔與主腔隔離,且主腔內輸入軸與中間軸之間位置上方設有第一集油池,在輸出軸上方設有第二集油池,兩個集油池向軸承供油,以進行潤滑及帶走軸承工作生成的熱量。
所述取力齒輪箱殼體在通氣腔頂部設有通氣塞,所述取力齒輪箱殼體在通氣腔底部設有通氣槽,所述通氣塞與所述通氣槽錯位設置以避免潤滑油飛濺至通氣口導致通氣口噴油。
所述通氣槽與所述的主腔連通,進入通氣腔的油液通過通氣槽流回主腔。
所述輸出軸齒輪心部通過花鍵與液壓泵進行動力傳輸,前輸出花鍵套和后輸出花鍵套設置在輸出軸齒輪心部,前輸出花鍵套和后輸出花鍵套內花鍵用于與液壓泵進行動力傳輸;輸出齒輪與油泵之間通過花鍵套傳輸動力,同時避免因輸出齒輪與油泵直接連接時因加工及裝配誤差造成兩者位置誤差導致的油泵運轉不穩(wěn)、振動、噪聲及壽命降低等問題。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通過將殼體內部分為四個腔體,有效解決了因齒輪過度攪油而引起的散熱問題。
2)本發(fā)明中通過內筋與集油板形成獨特的集油池,有效解決了多個軸承的潤滑問題,而且可實現(xiàn)潤滑油的循環(huán)利用。
3)本發(fā)明中通過通氣腔與主腔隔離,解決齒輪甩油導致的通氣帽噴油問題;輸出齒輪心部設置花鍵及輸出花鍵套,解決取力器輸出齒輪與液壓泵的動力傳輸問題。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
圖1是本發(fā)明實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剖面圖;
圖中:1.第一軸承;2.輸入軸齒輪;3.取力齒輪箱殼體;4.通氣腔;5.常開式通氣塞;6.第一集油板;7.第二軸承;8.中間軸齒輪;9.第二集油板;10.第三軸承;11.輸出軸齒輪;12.主腔;13.第一儲油腔;14.第二儲油腔;15.前輸出花鍵套;16.后輸出花鍵套。
具體實施方式
應該指出,以下詳細說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對本申請?zhí)峁┻M一步的說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jù)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shù)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shù)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操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正如背景技術所介紹的,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為了解決如上的技術問題,本申請?zhí)岢隽艘环N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殼體及取力齒輪箱。
本申請的一種典型的實施方式中,一種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殼體,取力齒輪箱殼體內通過內筋從上側到下側依次被分為通氣腔4、主腔12、第一儲油腔13和第二儲油腔14,第一儲油腔13和第二儲油腔14左右對稱設于取力齒輪箱殼體內底部的兩側,主腔12和第一儲油腔13、第二儲油腔14之間分別設有通油口,通氣腔與主腔通過內筋進行隔離,且主腔12內部第一軸承1與第二軸承7之間位置上方設有第一集油池,在第三軸承10上方設有第二集油池,如圖1所示,通過第一集油池為第一軸承1與第二軸承7供油,通過第二集油池為第三軸承10供油,其中,第一集油池、第二集油池上方敞開以便于收集潤滑油,在第一集油池與第二集油池的底部接近第一軸承1、第二軸承7和第三軸承10位置處分別設有油道。
當取力齒輪箱工作時,流動的油液在主腔12與第一儲油腔13、第二儲油腔14之間循環(huán),只有主腔內油液被齒輪攪動,從而避免齒輪過度攪油,減少攪油生熱。
取力齒輪箱殼體在主腔外部第一儲油腔上方位置開有用于輸入軸穿過的第一軸承孔,在中間位置開有用于中間軸穿過的第二軸承孔,在第二儲油腔上方位置開有用于輸出軸穿過的第三軸承孔。
取力齒輪箱殼體在通氣腔頂部設有常開式通氣塞5,取力齒輪箱殼體在通氣腔4底部設有通氣槽,通氣塞與所述通氣槽錯位設置以避免潤滑油飛濺至通氣口導致通氣口噴油。
通氣槽與主腔12連通,進入通氣腔4的油液通過通氣槽流回主腔12,與主腔12隔離的通氣腔4通過與外部連通的通氣塞和與主腔12連通的通氣槽調節(jié)腔內油壓。
第一集油池通過第一集油板6與取力齒輪箱殼體3內的內筋構成,殼體3內通過內筋形成四個獨立的腔體,第一集油板6為側板,且第一集油板6與內筋通過緊固件連接。
第二集油池通過第二集油板9與取力齒輪箱殼體2內的內筋構成,第二集油板9同樣為一個側板。
取力齒輪箱殼體外側設有豎向散熱筋,豎向散熱筋與取力齒輪箱殼體鑄造設置,便于取力齒輪箱的散熱。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第二實施例,一種與液壓泵直連的取力齒輪箱,包括取力齒輪箱殼體,殼體3內筋將殼體腔分為通氣腔4、主腔12、第一儲油腔13和第二儲油腔14,通氣腔4頂部設有通氣塞5,底部設有多個通氣槽;隔離主腔12與第一儲油腔13的內筋中部及下方分別設有通油口;隔離主腔12與第二儲油腔14的內筋中部及下方分別設有通油口;殼體3外側設有豎向散熱筋;第一集油板6與殼體3的內筋形成集油池為第一軸承1和第二軸承7供油,第二集油板9與殼體3的內筋形成集油池為第三軸承10供油;前輸出花鍵套15和后輸出花鍵套16安裝于輸出軸齒輪11心部,通過外花鍵與輸出軸齒輪11連接,通過內花鍵與液壓泵進行動力傳輸,如圖2所示。
當取力齒輪箱工作時,流動的油液在主腔12與第一儲油腔13、第二儲油腔14之間循環(huán),只有主腔12內油液被齒輪攪動,從而避免齒輪過度攪油,減少攪油生熱;與主腔12隔離的通氣腔4通過與外部連通的通氣塞和與主腔連通的通氣槽調節(jié)腔內油壓,偶爾進入通氣腔4的少量油液通過通氣槽流回主腔12,通氣槽與通氣塞位置錯開避免潤滑油飛濺至通氣口導致通氣口噴油;內筋與集油板形成的集油池收集油液向軸承供油以進行潤滑及帶走軸承工作生成的熱量;輸出齒輪與油泵之間通過花鍵套傳輸動力,同時避免因輸出齒輪與油泵直接連接時因加工及裝配誤差造成兩者位置誤差導致的油泵運轉不穩(wěn)、振動、噪聲及壽命降低等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