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螺栓,具體涉及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
背景技術:
螺栓是一種由頭部和螺桿兩部分組成的機械零件,用于配用螺紋孔。螺栓主要用于緊固連接兩個帶有螺紋孔的零部件,或者與螺母配合,用于連接兩個帶有通孔的零部件。隨著工程機械進行相關作業(yè),電機傳動中產(chǎn)生振動以及作業(yè)時產(chǎn)生的振動會傳遞到工程機械的各個部位,且使連接部位上的螺栓不斷松卸,導致工程機械的連接部位不穩(wěn)定。這不僅增加了工程機械的檢修頻率,且螺栓完全松卸,相關部件脫落會造成不必要的工程損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解決在工程機械的作業(yè)中,螺栓會因作業(yè)時產(chǎn)生的振動而松卸的問題。因此本發(fā)明設計出一種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避免螺栓在工程機械作業(yè)時因振動而松卸的情況出現(xiàn)。
本發(fā)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xiàn):
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包括螺栓,在螺栓上設置有螺紋通孔,所述螺紋通孔的軸線與螺栓的軸線重合,在螺紋通孔中設置有螺桿,所述螺桿與螺紋通孔配合,且螺桿上遠離螺栓頭部的一端從螺栓的桿部末端穿出螺紋通孔,并在此端設置有擠壓板,所述擠壓板彎曲成c形,擠壓板的內凹面與螺桿連接,且擠壓板沿螺栓軸線的投影均能落在螺栓桿部的端面上;
旋轉螺桿,能使螺桿上遠離螺栓頭部的一端向螺栓頭部移動,并使擠壓板與螺栓的桿部末端接觸并變形,且變形后的擠壓板沿螺栓軸線的投影不能均落在螺栓桿部的端面上。
使用前,螺桿位于螺紋通孔中,且螺桿的上遠離螺栓頭部的一端伸出螺紋通孔。使用時,先用螺栓將需要連接的零部件連接固定,再旋轉螺桿,使螺桿上與擠壓板連接的一端向螺栓的頭部移動,直至擠壓板變形,且變形后的擠壓板沿螺栓軸線的投影不能均落在螺栓桿部的端面上,即變形后的擠壓板不能通過零部件上與螺栓配合的螺紋孔。變形后的擠壓板限制了螺栓從零部件上的螺紋孔退出,進而避免了螺栓因工程機械的振動而松卸的情況出現(xiàn),并杜絕了因螺栓松卸導致的工程事故的發(fā)生。
進一步地,在螺桿的側面上靠近擠壓板的一端設置有導向槽,所述導向槽的軸線平行于螺桿的軸線,在擠壓板的端部上設置有導向塊,所述導向塊與導向槽配合。
所述導向槽的開口尺寸小于槽底尺寸,且導向塊的橫截面尺寸與導向槽的橫截面尺寸一致。所述導向槽有兩個,并沿螺桿的軸線對稱地設置在螺桿的側壁上;在擠壓板的兩個端部上均設置有一個導向塊,且導向槽分別各與一個導向塊配合。
導向槽和導向塊的設置,利于控制擠壓板在變形中的變形方向,進而使變形后的擠壓板沿螺栓軸線的投影不能均落在螺栓桿部的端面上,以限制了螺栓從零部件上的螺紋孔退出。
進一步地,在擠壓板的內凹面上設置有防松彈簧,所述防松彈簧的一端與擠壓板的內凹面上遠離擠壓板末端的表面連接,防松彈簧的另一端與擠壓板的內凹面上靠近擠壓板末端的表面連接,擠壓板變形后,防松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
處于壓縮狀態(tài)的防松彈簧對擠壓板上遠離末端的面和靠近末端的面均產(chǎn)生推力,且擠壓板上遠離末端的面與螺桿固定連接,相對螺桿來說,擠壓板上遠離末端的面不能移動,而擠壓板上靠近末端的面通過導向塊與螺桿的導向槽接觸,因此擠壓板上靠近末端的面能向螺栓頭部移動,但是由于擠壓板上靠近末端的面與零部件的螺紋孔周圍的面接觸,因此處于壓縮狀態(tài)的防松彈簧使擠壓板上靠近末端的面與零部件的螺紋孔周圍的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大,進而限制螺桿的松卸,以提高本發(fā)明的防松功能。
進一步地,所述防松彈簧有若干個,并沿螺桿的軸線對稱地設置在螺桿的兩側。
進一步地,在螺桿上遠離擠壓板的端面上設置有十字形凹槽。螺絲刀與凹槽配合,旋轉螺絲刀,能使螺桿沿軸線方向移動。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先用螺栓將需要連接的零部件連接固定,再旋轉螺桿,使螺桿上與擠壓板連接的一端向螺栓的頭部移動,直至擠壓板變形,且變形后的擠壓板沿螺栓軸線的投影不能均落在螺栓桿部的端面上,即變形后的擠壓板不能通過零部件上與螺栓配合的螺紋孔;變形后的擠壓板限制了螺栓從零部件上的螺紋孔退出,進而避免了螺栓因工程機械的振動而松卸的情況出現(xiàn),并杜絕了因螺栓松卸導致的工程事故的發(fā)生;
2、本發(fā)明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導向槽和導向塊的設置,利于控制擠壓板在變形中的變形方向,進而使變形后的擠壓板沿螺栓軸線的投影不能均落在螺栓桿部的端面上,以限制了螺栓從零部件上的螺紋孔退出;
3、本發(fā)明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處于壓縮狀態(tài)的防松彈簧對擠壓板上遠離末端的面和靠近末端的面均產(chǎn)生推力,且擠壓板上遠離末端的面與螺桿固定連接,相對螺桿來說,擠壓板上遠離末端的面不能移動,而擠壓板上靠近末端的面通過導向塊與螺桿的導向槽接觸,因此擠壓板上靠近末端的面能向螺栓頭部移動,但是由于擠壓板上靠近末端的面與零部件的螺紋孔周圍的面接觸,因此處于壓縮狀態(tài)的防松彈簧使擠壓板上靠近末端的面與零部件的螺紋孔周圍的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大,進而限制螺桿的松卸,以提高本發(fā)明的防松功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螺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螺桿的主視圖;
圖4為沿螺桿主視圖中c-c的剖視圖;
圖5為擠壓板變形前的本發(fā)明剖視圖;
圖6為擠壓板變形后的本發(fā)明剖視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螺栓,2-螺紋通孔,3-螺桿,4-擠壓板,5-導向槽,6-導向塊,7-防松彈簧,8-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圖6所示,本發(fā)明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包括螺栓1,在螺栓1上設置有螺紋通孔2,所述螺紋通孔2的軸線與螺栓1的軸線重合,在螺紋通孔2中設置有螺桿3,所述螺桿3與螺紋通孔2配合,且螺桿3上遠離螺栓1頭部的一端從螺栓1的桿部末端穿出螺紋通孔2,并在此端設置有擠壓板4,所述擠壓板4彎曲成c形,擠壓板4的內凹面與螺桿3連接,且擠壓板4沿螺栓1軸線的投影均能落在螺栓1桿部的端面上;
旋轉螺桿3,能使螺桿3上遠離螺栓1頭部的一端向螺栓1頭部移動,并使擠壓板4與螺栓1的桿部末端接觸并變形,且變形后的擠壓板4沿螺栓1軸線的投影不能均落在螺栓1桿部的端面上。
使用前,螺桿3位于螺紋通孔2中,且螺桿3的上遠離螺栓1頭部的一端伸出螺紋通孔2。使用時,先用螺栓1將需要連接的零部件連接固定,再旋轉螺桿3,使螺桿3上與擠壓板4連接的一端向螺栓1的頭部移動,直至擠壓板4變形,且變形后的擠壓板1沿螺栓1軸線的投影不能均落在螺栓1桿部的端面上,即變形后的擠壓板4不能通過零部件上與螺栓1配合的螺紋孔。變形后的擠壓板4限制了螺栓1從零部件上的螺紋孔退出,進而避免了螺栓1因工程機械的振動而松卸的情況出現(xiàn),并杜絕了因螺栓松卸導致的工程事故的發(fā)生。
實施例2
本發(fā)明是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對本發(fā)明作出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6所示,本發(fā)明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在螺桿3的側面上靠近擠壓板4的一端設置有導向槽5,所述導向槽5的軸線平行于螺桿3的軸線,在擠壓板4的端部上設置有導向塊6,所述導向塊6與導向槽5配合。
所述導向槽5的開口尺寸小于槽底尺寸,且導向塊6的橫截面尺寸與導向槽5的橫截面尺寸一致。所述導向槽5有兩個,并沿螺桿3的軸線對稱地設置在螺桿3的側壁上;在擠壓板4的兩個端部上均設置有一個導向塊6,且導向槽5分別各與一個導向塊6配合。
導向槽5和導向塊6的設置,利于控制擠壓板4在變形中的變形方向,進而使變形后的擠壓板4沿螺栓1軸線的投影不能均落在螺栓1桿部的端面上,以限制了螺栓1從零部件上的螺紋孔退出。
實施例3
本發(fā)明是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對本發(fā)明作出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6所示,本發(fā)明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在擠壓板4的內凹面上設置有防松彈簧7,所述防松彈簧7的一端與擠壓板4的內凹面上遠離擠壓板4末端的表面連接,防松彈簧7的另一端與擠壓板4的內凹面上靠近擠壓板4末端的表面連接,擠壓板4變形后,防松彈簧7處于壓縮狀態(tài)。
處于壓縮狀態(tài)的防松彈簧7對擠壓板4上遠離末端的面和靠近末端的面均產(chǎn)生推力,且擠壓板4上遠離末端的面與螺桿3固定連接,相對螺桿3來說,擠壓板4上遠離末端的面不能移動,而擠壓板4上靠近末端的面通過導向塊6與螺桿3的導向槽5接觸,因此擠壓板4上靠近末端的面能向螺栓1頭部移動,但是由于擠壓板4上靠近末端的面與零部件的螺紋孔周圍的面接觸,因此處于壓縮狀態(tài)的防松彈簧7使擠壓板4上靠近末端的面與零部件的螺紋孔周圍的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大,進而限制螺桿3的松卸,以提高本發(fā)明的防松功能。
進一步地,所述防松彈簧7有若干個,并沿螺桿3的軸線對稱地設置在螺桿3的兩側。
實施例4
本發(fā)明是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對本發(fā)明作出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6所示,本發(fā)明零部件連接用防松螺栓,在螺桿3上遠離擠壓板4的端面上設置有十字形凹槽8。螺絲刀與凹槽8配合,旋轉螺絲刀,能使螺桿3沿軸線方向移動。
防止螺栓1松卸時,使螺絲刀與凹槽8配合,并旋轉螺絲刀,使擠壓板4向路搜狐安1頭部移動,直至變形;當需要拆卸被螺栓1連接的零部件時,使螺絲刀與凹槽8配合,并反向旋轉螺絲刀,使螺桿3向遠離螺栓1頭部的一端移動,直至螺桿3從螺紋通孔2中退出,然后再松卸掉螺栓1即可。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