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板和具有該擋板的變速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擋板(50)具備:主體部(51),其以將差速齒輪(9)和儲油部(13)之間隔開的方式被設置;第1導流部(61),其用于將在機械室(10)內被差速齒輪(9)揚起的油引導至控制室(30);切口部(56),其形成于下外周肋(55)上,在切口部(56)與殼體(3)的側面(3b)之間限定出用于使油從控制室(30)流入機械室(10)的連通通道(20);貫穿孔(57),其形成在主體部(51)的開口部(52)的外周側;和第2導流部(63),其將被差速齒輪(9)揚起并通過了貫穿孔(57)的油引導至軸支承部(9a)。能夠降低差速齒輪對油的攪拌阻力,防止空氣被吸入控制室內的油吸入口,并增加供給至差速齒輪的軸支承部的潤滑油的流量。
【專利說明】擋板和具有該擋板的變速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擋板和具有該擋板的變速器,變速器具備:機械室,其被限定在殼體內,并收納包括差速齒輪在內的多個齒輪;控制室,其在該殼體內與機械室相鄰地配置,并收納液壓控制用的機構;和儲油部,其在機械室內形成于殼體的內側面與差速齒輪的側面之間,在該變速器中,擋板用于降低差速齒輪對油的攪拌阻力,并進行被差速齒輪揚起的油的流通控制。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搭載于車輛的變速器,存在這樣的變速器,所述變速器具備:機械室,其配置在殼體內,并收納包括差速齒輪在內的多個齒輪;控制室,其在殼體內與機械室相鄰地配置,并收納液壓控制主體等液壓控制用的機構;和儲油部,其在機械室內設置在差速齒輪與殼體的內側面之間的間隙處。在這樣的變速器中,在支承旋轉軸的軸承和齒輪等需要潤滑的地方設有供給殼體內的油的潤滑油供給結構。在這樣的潤滑油供給結構中,例如專利文獻1、2所示,存在利用被差速齒輪揚起的油的潤滑油供給結構。在變速器中,借助該潤滑油供給結構進行齒輪的齒面、旋轉軸的內部、軸承等軸支承部的油膜形成和冷卻,從而確保了殼體內的各部件的順暢的動作和強度耐久性。
[0003]可是,在以往的利用被差速齒輪揚起的油的潤滑結構中,存在下述(Al)?(A4)這樣的課題。
[0004](Al)被差速齒輪揚起的機械室(差速室)內的油沿著殼體的內壁面再次落下至機械室內。因此,沒有充足的油返回控制室,導致控制室的油面降低。由此,存在這樣的擔憂:設置在控制室的底部或其附近的油吸入口從油面露出,從而發(fā)生空氣(空氣)的吸入(充氣)O
[0005](A2)在機械室的底部形成有與控制室的底部連通的連通通道(油流入部)??刂剖覂鹊挠偷囊徊糠滞ㄟ^該連通通道返回機械室。并且,該連通通道形成于殼體的內側面與一體地形成于該殼體的間隔壁之間的間隙部分。即,該連通通道為通過殼體的加工而形成的部分。因此,由于殼體所需要的應力(強度)的條件,不怎么能夠減小連通通道的尺寸。由此,存在這樣的問題:不能夠適當地控制從控制室流入機械室的油的流量,導致機械室內的油量增多,從而差速齒輪的揚起阻力增大。
[0006](A3)在機械室內的差速齒輪的側面和與其對置的殼體的內側面之間的間隙處形成有作為儲存油的空間的儲油部。可是,存在下述問題:差速齒輪的側面與儲存在該儲油部的油接觸(浸漬),由此,隨著差速齒輪的旋轉,儲油部的油被攪拌,從而油的攪拌阻力增大。
[0007](A4)例如專利文獻3所示,在與差速齒輪的側面對置的殼體的內側面,形成有用于將在機械室內被揚起的油的一部分向差速齒輪的軸承和花鍵卡合部等軸支承部引導的潤滑油通道。可是,由于該潤滑油通道為形成于殼體的內表面的槽狀(凹陷狀)的部分,通過該潤滑油通道的潤滑油的大部分在中途灑落至機械室內。因此,存在無法將充足的量的潤滑油供給至差速齒輪的軸支承部這樣的問題。
[0008]并且,如專利文獻4、5所示,作為變速器中的用于限制殼體內的工作油的流動的結構,存在具備在殼體內設置的擋板的結構。如果設置這樣的擋板,則能夠將殼體內的工作油的流動限制在所期望的狀態(tài),而且,能夠防止積存在機械室內的底部的工作油由于差速齒輪的旋轉而被攪拌。可是,在以往結構的擋板中,并不特別存在能夠以單獨的擋板來應對上述(Al)?(A4)的所有問題的擋板。
[0009]在先技術文獻
[0010]專利文獻
[0011]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76744號公報
[0012]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130190號公報
[0013]專利文獻3:日本特許4409929號公報
[0014]專利文獻4:日本特許4497896號公報
[0015]專利文獻5:日本特許4497897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16]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17]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應對上述(Al)?(A4)的問題的擋板和具有該擋板的變速器。
[0018]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9]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fā)明是在變速器(I)中以將差速齒輪(9)和儲油部(13)隔開的方式被設置的擋板(50),所述變速器(I)具備:機械室(10),其被限定在殼體(3)內,并收納包括差速齒輪(9)在內的多個齒輪;控制室(30),其在殼體(3)內與機械室(10)相鄰地配置,并收納液壓控制用的機構;和儲油部(13),其在機械室(10)內形成于殼體(3)的內側面與差速齒輪(9)的側面之間,所述擋板(50)的特征在于,其具備:主體部(51),其配置在差速齒輪(9)的側部,并在中心具有供差速齒輪(9)的旋轉軸¢)貫穿的開口部
(52);第I導流部(61),其形成在主體部(51)的儲油部(13)側的面(51b)上,用于將在機械室(10)內被差速齒輪(9)揚起的油引導至控制室(30);外周肋(55),其形成在主體部
(51)的外周的一部分上;切口部(56),其設置在外周肋(55)上,在切口部(56)和殼體(3)的內表面(3b)之間形成使油從控制室(30)流入機械室(10)的連通通道(20);切縫狀的貫穿孔(57),其形成在主體部(51)的開口部(52)的外周側;和第2導流部(63),其形成于主體部(51)的儲油部(13)側的面(51b)上的貫穿孔(57)的下側,將被差速齒輪(9)揚起并通過了貫穿孔(57)的油向差速齒輪(9)的軸支承部(9a)引導。另外,在該擋板中,第I導流部¢1)可以是以從機械室(10)的上部朝向控制室(30)的上部逐漸下降的方式傾斜的板狀的突出片。
[0020]根據本發(fā)明的擋板,能夠如下述(BI)?(B4)那樣分別解決上述各課題(Al)?(A4)。
[0021](BI)通過在擋板上設置上述第I導流部,從而在機械室內被差速齒輪揚起的油被該第I導流部接住,并沿著第I導流部流入控制室,由此,能夠使控制室內的工作油的油面上升。因此,能夠防止油吸入口從控制室內的油面露出,并且,能夠防止空氣(空氣)從油吸入口被吸入,從而能夠提高充氣性能(空氣的防吸性能)。
[0022](B2)通過在擋板上形成用于限定將機械室和控制室連通的連通通道的切口部,從而能夠與殼體所需要的應力(強度)無關地設定連通通道的大小(切口部的尺寸)。因此,能夠將從控制室通過連通通道流入機械室的油的流量限制在所期望的流量,從而能夠有效降低差速齒輪對油的攪拌阻力。
[0023](B3)擋板以將差速齒輪的側面和儲油部之間隔開的方式介于它們之間,從而能夠防止儲油部的油與差速齒輪接觸。因此,能夠有效降低差速齒輪的攪拌阻力。
[0024](B4)通過設置形成在主體部的開口部的外周側的切縫狀的貫穿孔、和形成在主體部的儲油部側的面上的貫穿孔的下側的第2導流部,由此,當由于差速齒輪的旋轉導致機械室內的油被揚起時,該被揚起的油通過切縫狀的貫穿孔從擋板的正面?zhèn)?差速齒輪側)被引導至背面?zhèn)?儲油部側)。該油沿著第2導流部被供給至支承差速齒輪的軸支承部。因此,能夠有效增加供給至差速齒輪的軸支承部的潤滑油的流量。
[0025]這樣,根據本發(fā)明的上述擋板,能夠通過單獨的擋板達到上述(BI)?(B4)的效果,因此,能夠防止控制室內的油吸入口的空氣吸入,降低隨著差速齒輪的旋轉帶來的油的攪拌阻力,并增加供給至差速齒輪的軸支承部的潤滑油的流量。
[0026]另外,在上述擋板中,在所述主體部(51)的所述差速齒輪(9)側的面(51a)上的所述貫穿孔(57)的下側,設有使所述差速齒輪(9)側的面(51a)向軸向的里側凹陷而與所述貫穿孔(57)連續(xù)地形成的凹陷部(58)。
[0027]根據該結構,利用上述凹陷部能夠高效地將由于差速齒輪的旋轉被揚起的油取入貫穿孔。因此,能夠更加有效地增加通過第2導流部供給至差速齒輪的軸支承部的潤滑油的流量。
[0028]另外,本發(fā)明為一種變速器(1),其具備:機械室(10),其被限定在殼體(3)內,并收納包括差速齒輪(9)在內的多個齒輪;控制室(30),其在所述殼體(3)內與所述機械室(10)相鄰地配置,并收納液壓控制用的機構;儲油部(13),其在所述機械室(10)內形成于所述殼體(3)的內表面與所述差速齒輪(9)的側面之間;和擋板(50),其以將所述差速齒輪(9)和所述儲油部(13)隔開的方式被設置,所述變速器(I)的特征在于,作為該擋板
(50),所述變速器(I)具備本發(fā)明的上述任意一項的擋板。
[0029]根據本發(fā)明的變速器,作為設置在差速齒輪和儲油部之間的擋板,具備本發(fā)明的上述任意一項的擋板,從而能夠達到上述(BI)?(B4)的效果。因此,能夠防止控制室內的油吸入口的空氣吸入,降低隨著差速齒輪的旋轉帶來的機械室內的油的攪拌阻力,并增加供給至差速齒輪的軸支承部的潤滑油的流量。
[0030]并且,對于上述括號內的標號,是將后述的實施方式的結構元件的標號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示例而示出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圖1是示出具備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擋板的變速器的內部結構的概要側剖視圖。
[0032]圖2是示出沿圖1的X — X箭頭觀察的截面的概要圖。
[0033]圖3是從正面?zhèn)扔^察擋板的立體圖。
[0034]圖4是從背面?zhèn)鹊纳戏接^察擋板的立體圖。
[0035]圖5是擋板的后視圖。
[0036]圖6是從正面?zhèn)鹊纳戏接^察擋板的立體圖。
[0037]圖7是用于說明基于擋板實現的殼體內的工作油的流動的圖。
[0038]圖8是用于說明基于擋板實現的殼體內的工作油的流動的圖。
[0039]圖9是用于說明基于擋板實現的殼體內的工作油的流動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詳細進行說明。圖1是示出具備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擋板的變速器的概要側剖視圖,圖2是示出沿圖1的X — X箭頭觀察的截面的概要圖。圖1所示的變速器I具備收納后述的齒輪機構2和液壓控制主體等構成部件的殼體3。殼體3的內部被分割成收納有齒輪機構2的機械室10和收納有液壓控制主體等的控制室30這兩個室。
[0041]機械室10內的齒輪機構2具備:被輸入來自發(fā)動機(未圖示)的旋轉的輸入軸4 ;相對于輸入軸4平行地配置的輸出軸5 ;和差速軸(旋轉軸)6。另外,具備分別設置在輸入軸4、輸出軸5上的用于形成變速檔的各種齒輪7、8和離合器(未圖示),并且還具備設置在差速軸6上的差速齒輪9。差速齒輪9借助齒輪花鍵(軸支承部)9a支承于差速軸6上,并配置在機械室10的底部1a的附近。并且,在以下的說明中稱為軸向時,是指輸入軸4和輸出軸5的軸向,稱為橫向時,是指相對于該軸向的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另外,稱為上或下時,是指在將變速器I搭載于車輛的狀態(tài)(圖1所示的狀態(tài))下的上或下。
[0042]如圖1所示,在機械室10的底部1a附近的沿著差速齒輪9的外周端面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將機械室10和控制室30隔開的圓弧狀的間隔壁3a。間隔壁3a —體地形成于殼體3的內表面??刂剖?0的底部30a及其附近與機械室10的底部1a及其附近之間被該間隔壁3a隔開。在間隔壁3a的下端和與其對置的殼體3的下側的內表面3b之間設有微小的間隔。后述的擋板50所具有的下外周肋55的下端邊55a的一部分伸出而配置于該間隔的部分。并且,在該伸出的下外周肋55上設有用于限定出將機械室10與控制室30連通的連通通道20的切口部56。
[0043]另外,如圖2所示,在差速齒輪9的背面(側面)9b和與其對置的殼體3的內側面之間形成有貯存機械室10內的工作油的儲油部13。并且,在沿著差速齒輪9的背面9b的位置上設有擋板50。擋板50被設置成將差速齒輪9與儲油部13之間隔開。對擋板50的詳細結構在后面進行敘述。
[0044]積存在控制室30的底部30a的油從在控制室30的底部30a或其附近開口的油吸入口(未圖示)被吸入。從該油吸入口吸入的油被供給至變速器I所具備的未圖示的控制主體等的液壓回路,作為用于使變速控制用的閥機構等工作的工作液壓使用。另外,作為潤滑用的油被供給至輸入軸4、輸出軸5、差速軸6等的軸承部分。并且,被供給至機械室10內的齒輪和軸承部分處的潤滑用的油貯存在機械室10的儲油部13 (參照圖2)。積存在機械室10的底部1a (差速齒輪9的周圍和儲油部13)的油由于差速齒輪9的旋轉而被揚起。
[0045]在此,對設置在殼體3內的擋板50詳細地進行說明。圖3至圖6是示出擋板50的圖,圖3是從正面?zhèn)扔^察擋板50的立體圖,圖4是從背面?zhèn)鹊纳戏接^察擋板50的立體圖,圖5是擋板50的后視圖,圖6是從正面?zhèn)鹊纳戏接^察擋板50的立體圖。
[0046]擋板50是由合成樹脂制的一體成型品構成的板狀的部件。該擋板50具備大致圓形平板狀的主體部51。在主體部51的中心形成有由供差速軸(旋轉軸)6(參照圖1)貫穿的圓形的貫穿孔構成的開口部52。在主體部51的正面(指差速齒輪9側的面,以下相同。)51a側的外周緣形成有上外周肋53和下外周肋55,所述上外周肋53和下外周肋55沿軸向從主體部51的周緣向正面5Ia側突出,并沿周向呈大致圓弧狀延伸。從主體部51的正面51a側觀察時,上外周肋53設置在包圍差速齒輪9的左上側的一部分的位置,下外周肋55設置在包圍差速齒輪9的右下側的一部分的位置。并且,主體部51的上外周肋53和下外周肋55以外的部分的外周緣被加工成沿著殼體3的內表面的形狀。
[0047]并且,如圖6所示,在下外周肋55上設有切口部56。該切口部56為將下外周肋55的下端邊55a的末端部(角部)呈大致矩形狀切除而形成的部分。并且,該切口部56為在如后述那樣將擋板50安裝在差速齒輪9的背面9b側的狀態(tài)下,在與殼體3的側面3b之間用于限定出連通通道20用的間隙的部分。
[0048]另一方面,主體部51的上端邊51c成為沿橫向延伸的大致直線狀。并且,在主體部51的背面51b的上端邊51c的下側形成有沿上端邊51c在橫向延伸的細板狀的第I導流部61。第I導流部61為從主體部51的背面51b向軸向突出的細板狀的突出片,其通過上端邊51c和開口部52之間在主體部51的兩側之間沿橫向延伸。并且,第I導流部61的上表面61c成為從上端部61a朝向下端部61b逐漸下降的平緩的傾斜面狀。即,第I導流部61構成為:其高度位置從上端部61a朝向下端部61b逐漸變低。由此,第I導流部61使油借助重力從上端部61a側朝向下端部61b側自然地流下。另外,第I導流部61的上端部61a朝向上方地進行配置,下端部61b朝向下方地進行配置。并且,在上端部61a的軸向的里側(主體部51的正面51a側)設有側部被包圍且上方開口的托盤狀的集油部61d。該集油部61d設于上外周肋53的上端。
[0049]另外,如圖5所示,在開口部52的外徑側的上外周肋53的內側形成有從主體部51的正面51a側連通至背面51b側的切縫狀的貫穿孔57。從主體部51的正面51a側觀察時,貫穿孔57配置在開口部52的左上方,并形成為相對于開口部52的中心沿徑向延伸的大致長方形狀。另外,在主體部51的正面51a的貫穿孔57的下側形成有使主體部51的正面51a向軸向的里側(背面51b側)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58。該凹陷部58的下端從主體部51的正面51a開始呈傾斜面狀連續(xù),其上端與貫穿孔57的下端邊連接。由此,貫穿孔57成為正面51側朝向下側敞開的狀態(tài),從而容易從下側將被揚起的油取入。
[0050]貫穿孔57在主體部51的背面51b并在第I導流部61的上端部61a的附近位置的下側開口。在貫穿孔57的下側設有用于將從該貫穿孔57流出的工作油朝向開口部52側引導、并形成為細板狀的第2導流部63。第2導流部63與第I導流部61相同,為從主體部51的背面51b向軸向突出的板狀的部分,其從沿著貫穿孔57的下端邊的位置沿大致橫向延伸至沿著開口部52的外周的位置。
[0051]如圖1和圖2所示,上述結構的擋板50在機械室10內設置在沿著差速齒輪9的背面(側面)9b側的位置。即,擋板50的主體部51與差速齒輪9的背面9b對置,從主體部51的正面51a側觀察時,上外周肋53和下外周肋55被配置成分別呈圓弧狀地包圍差速齒輪9的外周端面的右斜下側的一部分和左斜上側的一部分。
[0052]另外,如圖2所示,在擋板50的背面51b和與其對置的殼體3的內側面之間形成有貯存機械室10內的工作油的儲油部13。并且,擋板50的第I導流部61被配置成蓋在儲油部13的上方。另外,第I導流部61的下端部61b伸出至控制室30的上方。
[0053]另外,在機械室10內設置有擋板50的狀態(tài)下,形成于下外周肋55的切口部56配置在間隔壁3a和殼體3的側面3b之間。并且,在該狀態(tài)下,在殼體3的側面3b和切口部56之間形成有用于限定出連通通道20的間隙。
[0054]圖7?圖9是用于說明基于擋板50實現的機械室內的工作油的流動的圖。如圖7的箭頭所示,在機械室10內由于差速齒輪9的旋轉而被揚起的工作油欲再次流下至機械室10內。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擋板50上設置第I導流部61,能夠利用第I導流部61接住欲流下至機械室10內的工作油。被第I導流部61接住的工作油沿第I導流部61從上端部61a側向下端部61b側流動,然后從下端部61b流下至控制室30內。
[0055]這樣,通過在擋板50上設置第I導流部61,從而在機械室10內被差速齒輪9揚起的油被第I導流部61接住,并沿著第I導流部61流入控制室30。由此,控制室30的油面L2上升,因此能夠防止油吸入口從油面L2露出。因此,能夠防止油吸入口處的空氣(空氣)的吸入,從而能夠提高充氣性能(空氣的防吸性能)。
[0056]另外,在上述擋板50中,第I導流部61為以從機械室10的上部朝向控制室30的上部逐漸下降的方式傾斜的板狀的突出片。根據該結構,能夠使在機械室10內被差速齒輪9揚起的油借助重力沿第I導流部61自然地流下,并可靠地將其引導至控制室30。
[0057]另外,通過在擋板50上設置上述貫穿孔57和第2導流部63,當由于差速齒輪9的旋轉而導致積存在機械室10的底部的油被揚起時,該被揚起的油如圖3和圖8所示地通過切縫狀的貫穿孔57從主體部51的正面51a側被引導至背面51b側。該油沿著設置在主體部51的背面51b的第2導流部63被引導至差速軸6上的齒輪花鍵(軸支承部)9a。由此,能夠有效增加供給至差速軸6上的齒輪花鍵9a處的潤滑油的流量。
[0058]另外,如圖9所示,控制室30內的油的一部分通過設置在機械室10和控制室30之間的連通通道(油流入部)20返回機械室10。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擋板50上形成該連通通道20用的切口部56,從而能夠與殼體3所需要的應力(強度)無關地設定連通通道20的大小(切口部56的尺寸)。因此,能夠將從控制室30通過連通通道20流入機械室10的油限制在所期望的流量,因此,能夠有效降低機械室10內的油的攪拌阻力。
[0059]另外,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變速器I中,擋板50的主體部51以將差速齒輪9與儲油部13之間隔開的方式介于它們之間。由此,能夠防止儲油部13的油與差速齒輪9接觸。因此,能夠降低由于差速齒輪9的旋轉而帶來的機械室10內的油的攪拌阻力。
[0060]另外,在上述擋板50中,在主體部51的正面(差速齒輪9側的面)51a的貫穿孔57的下側設有用于將被差速齒輪9揚起的油取入貫穿孔57中的凹陷部58。通過設置該凹陷部58,能夠更加高效地將被差速齒輪9揚起的油取入貫穿孔57中。因此,能夠更加有效地增加通過第2導流部63供給至差速軸6上的齒輪花鍵9a處的潤滑油的流量。
[0061]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與附圖中記述的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的變速器的具體的結構是一個示例,本發(fā)明的擋板還能夠應用于其他結構的變速器。另外,擋板的具體的形狀也是一個示例,本發(fā)明的擋板只要為以隔開差速齒輪和儲油部的方式進行設置的擋板,并具備與上述第I導流部、貫穿孔、第2導流部、切口部相對應的部分,則其具體的形狀也可以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的形狀以外的形狀。
【權利要求】
1.一種擋板,所述擋板在變速器中以將差速齒輪和儲油部隔開的方式被設置,所述變速器具備:機械室,其被限定在殼體內,并收納包括所述差速齒輪在內的多個齒輪;控制室,其在所述殼體內與所述機械室相鄰地配置,并收納液壓控制用的機構;和所述儲油部,其在所述機械室內形成于所述殼體的內側面與所述差速齒輪的側面之間,所述擋板的特征在于, 該擋板具備: 主體部,其配置在所述差速齒輪的側部,并在中心具有供所述差速齒輪的旋轉軸貫穿的開口部; 第I導流部,其形成在所述主體部的所述儲油部側的面上,用于將在所述機械室內被所述差速齒輪揚起的油引導至所述控制室; 外周肋,其形成在所述主體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上; 切口部,其設置在所述外周肋上,在所述切口部和所述殼體的內表面之間限定出使油從所述控制室流入所述機械室的連通通道; 切縫狀的貫穿孔,其形成在所述主體部的所述開口部的外周側;和 第2導流部,其形成于所述主體部的所述儲油部側的面上的所述貫穿孔的下側,將被所述差速齒輪揚起并通過了所述貫穿孔的油向所述差速齒輪的軸支承部引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擋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導流部為以從所述機械室的上部朝向所述控制室的上部逐漸下降的方式傾斜的板狀的突出片。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擋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體部的所述差速齒輪側的面上的所述貫穿孔的下側,設有使所述差速齒輪側的面向軸向的里側凹陷而與所述貫穿孔連續(xù)地形成的凹陷部。
4.一種變速器,所述變速器具備:機械室,其被限定在殼體內,并收納包括差速齒輪在內的多個齒輪;控制室,其在所述殼體內與所述機械室相鄰地配置,并收納液壓控制用的機構;儲油部,其在所述機械室內形成于所述殼體的內側面與所述差速齒輪的側面之間;和擋板,其以將所述差速齒輪和所述儲油部隔開的方式被設置,所述變速器的特征在于, 作為所述擋板,所述變速器具備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擋板。
【文檔編號】F16H57/04GK104487740SQ201380038895
【公開日】2015年4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24日
【發(fā)明者】真舩正太, 上田修治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