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水防漏氣的軸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指一種應用于軸承的防水防漏氣的軸承。
背景技術:
軸承密封的目的在于防止軸承部位內潤滑劑的外漏,以及防止外部的灰塵、水分、異物等有害物體侵入軸承內部,使得軸承可以在所要求的條件狀態(tài)下,安全而持久地運轉?,F有一種申請?zhí)枮镃N201110207307.5,名稱為《應用于軸承的密封結構》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結構,包括軸承的外圈、內圈和密封圈,密封圈的外緣為彈性體,彈性體與外圈密封槽的底部過盈配合;密封圈的內緣設置有第一密封唇,第一密封唇下連接有第二密封唇、第三密封唇,所述第二密封唇設置在內圈密封槽內,其與內圈密封槽的底部非接觸,內圈密封槽的兩側分別為外圓和靠近端面的小外圓,所述第三密封唇與小外圓接觸。該發(fā)明減小漏脂、降低溫升和旋轉力矩,防漏效果較好,但密封唇與外圈、內圈,密封唇與密封唇之間的有益銜接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密封圈易形變,硬度不適當,多次使用后,引起密封泄漏。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防水、防漏氣、防灰塵的結構合理、密封性能好的軸承。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本實施例的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包括有外圈、內圈、滾動體及密封圈,所述滾動體能滾動地置于外圈與內圈之間,所述密封圈置于外圈與內圈之間且位于環(huán)形腔的頂部與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周面與外圈的內周壁相固定,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內周面與內圈的外周壁緊接觸支撐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內周面與內圈外周壁緊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外周面與外圈的內周壁緊接觸支撐在一起,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二密封圈外部而上下排列在一起,在所述的第一密封圈與第二密封圈之間形成有腔體。作為改進,所述第一密封圈中延伸有隔片,所述隔片將第一密封圈與第二密封圈中的腔體分隔為各自密封的腔體一與腔體二,用于填充油脂,并防止內部油脂或油液向外漏泄,也可防止外界的濺水或塵埃的侵入。再改進,所述隔片為圓錐形隔片,所述隔片從第一密封圈中部斜向伸出而與第二密封圈的表面緊接觸而支撐在一起,從而動態(tài)密封地橋接軸承與密封圈之間的空間。再改進,第一密封圈外周面為嵌置與第一密封圈外周面相對應位置的外圈內壁的環(huán)形凹槽中,結構緊湊。再改進,第二密封圈內周面為嵌置與第二密封圈內周面相對應位置的內圈內壁的環(huán)形凹腔中。再改進,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上襯墊有金屬片骨架一,增加了密封圈的強度,使其不易磨損或刮壞,從而保證密封效果好,且這種密封圈不易變形,經久耐用,大大的方便密封圈的安裝,更好的保證密封圈的裝配定位,保證密封效果,能夠很好的滿足潤滑系統(tǒng)的潤滑介質不外泄或滲漏。再改進,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上襯墊有金屬片骨架二。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所述防水防漏氣的軸承設置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與第一密封圈的隔片密封橋接形成環(huán)形空腔并填充有粘度的油脂,增強了密封效果,一方面阻滯氣體與軸承腔里的潤滑介質外泄或滲漏;而另一方面運作中的水、灰塵等也分別被這兩個環(huán)形空腔阻隔,使得這些雜質很難進入軸承內腔,極大地提高了軸承的可靠性要求,且設置了金屬板的骨架,增加了密封圈的強度,從而提高了密封件的密封效果及壽命,滿足使用要求。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為圖1的主視圖;圖3為圖1不同視角的立體圖;圖4為圖3中沿A-A線的剖視圖;圖5為圖4中I部的放大圖;圖6為圖1的局部立體分解圖;圖7為圖1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至圖7所示,一種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包括有外圈2、內圈1、滾動體3及密封圈,所述滾動體3能滾動地置于外圈2與內圈I之間,所述密封圈置于外圈2與內圈I之間且位于環(huán)形腔的頂部與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有第一密封圈5和第二密封圈6,所述第一密封圈5的外周面與外圈2的內周壁相固定,所述第一密封圈5的內周面與內圈I的外周壁緊接觸支撐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6的內周面與內圈I外周壁緊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6外周面與外圈2的內周壁緊接觸支撐在一起,且所述第一密封圈5位于第二密封圈6外部而上下排列在一起,在所述的第一密封圈5與第二密封圈6之間形成有腔體。所述第一密封圈5中延伸有隔片54,所述隔片54將第一密封圈5與第二密封圈6中的腔體分隔為各自密封的腔體一 8與腔體二 9。所述隔片54優(yōu)選為圓錐形隔片,所述隔片54從第一密封圈5中部斜向伸出而與第二密封圈6的表面緊接觸而支撐在一起,第一密封圈5外周面為嵌置與第一密封圈5外周面相對應位置的外圈2內壁的環(huán)形凹槽21中,第二密封圈6內周面為嵌置與第二密封圈6內周面相對應位置的內圈I內壁的環(huán)形凹腔11中。所述第一密封圈5及第二密封圈6優(yōu)選襯墊有金屬片骨架一 51及61。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實施時,將本軸承加工裝配于軸承結構上,并在環(huán)形凹腔內適時地填充有粘度的油脂,改善軸承的潤滑條件。因此,本發(fā)明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密封質量穩(wěn)定可靠,制造方便,成本低,值得推廣應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包括有外圈(2)、內圈(I)、滾動體(3)及密封圈,所述滾動體⑶能滾動地置于外圈⑵與內圈⑴之間,所述密封圈置于外圈⑵與內圈⑴之間且位于環(huán)形腔的頂部與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有第一密封圈(5)和第二密封圈(6),所述第一密封圈(5)的外周面與外圈(2)的內周壁相固定,所述第一密封圈(5)的內周面與內圈(I)的外周壁緊接觸支撐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6)的內周面與內圈(I)外周壁緊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6)外周面與外圈(2)的內周壁緊接觸支撐在一起,且所述第一密封圈(5)位于第二密封圈(6)外部而上下排列在一起,在所述的第一密封圈(5)與第二密封圈(6)之間形成有腔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5)中延伸有隔片(54),所述隔片(54)將第一密封圈(5)與第二密封圈(6)中的腔體分隔為各自密封的腔體一⑶與腔體二(9)。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54)為圓錐形隔片,所述隔片(54)從第一密封圈(5)中部斜向伸出而與第二密封圈(6)的表面緊接觸而支撐在一起。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5)外周面為嵌置與第一密封圈(5)外周面相對應位置的外圈⑵內壁的環(huán)形凹槽(21)中。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6)內周面為嵌置與第二密封圈(6)內周面相對應位置的內圈(I)內壁的環(huán)形凹腔(11)中。
6.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5)襯墊有金屬片骨架一(51)。
7.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6)襯墊有金屬片骨架二(61)。
全文摘要
一種防水防漏氣的軸承,包括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周面與外圈的內周壁相固定,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內周面與內圈的外周壁緊接觸支撐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內周面與內圈外周壁緊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外周面的與外圈的內周壁緊接觸支撐在一起,在所述的第一密封圈與第二密封圈之間形成有腔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所述防水防漏氣的軸承設置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與第一密封圈的隔片密封橋接形成環(huán)形空腔并填充有粘度的油脂,增強了密封效果,極大地提高了軸承的可靠性要求,且設置了金屬板的骨架,增加了密封圈的強度,從而提高了密封件的密封效果及壽命,滿足使用要求。
文檔編號F16C33/78GK103195822SQ20131013101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胡旭輝 申請人:寧波三泰軸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