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壓電微氣泵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壓電微氣泵結構,包括外殼體、泵室、第一振動結構、第二振動結構、第一導電件與第二導電件。外殼體設有進氣口與出氣口、并通過進氣口、出氣口與外界環(huán)境相通。泵室設置在外殼體內(nèi)、并與外殼體相連。泵室設有第一通孔、并通過第一通孔與外殼體內(nèi)腔相通。第一振動結構與第二振動結構分別設置在泵室兩側(cè)。第一振動結構設置有排氣通道。第一通孔、排氣通道與出氣口相對。第一振動結構靠近第二振動結構的側(cè)面與第二振動結構靠近第一振動結構的側(cè)面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振動結構另一側(cè)面與第二振動結構另一側(cè)面通過導電件電性連接。本實用新型減少了導電引線,并節(jié)省了壓電微氣泵結構的內(nèi)部空間,使得壓電微氣泵結構的結構緊湊。
【專利說明】
一種壓電微氣泵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壓電裝置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壓電微氣栗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對于已有的利用文丘里效應的壓電微氣栗來說,其裝置內(nèi)栗室外僅連接有一個振動結構,并通過該一個振動結構通電來實現(xiàn)栗室內(nèi)腔體的擴大或縮小,使得氣流源氣孔內(nèi)噴出的氣體不能高效噴出。為了有效提高氣栗氣量和氣壓,以使氣流源氣孔中高效噴出氣體,
【申請人】在壓電氣栗裝置內(nèi)增加了一個振動結構,并將兩個振動結構分別設置在栗室兩偵U,通過兩個振動結構同步反向或相向振動共同改變栗室體積來提高振動結構的振動效果,從而實現(xiàn)氣流源氣孔中高效噴出氣體。
[0003]然而,振動結構需要通過導電線連接至電源的正負極,通電后便能夠發(fā)揮功效。在壓電微氣栗裝置中增加一個振動結構后,增加的振動結構所連接的導電線占用了壓電微氣栗裝置的空間,使壓電微氣栗裝置內(nèi)結構雜亂,并將無形中增大壓電微氣栗裝置的體積。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基于此,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緊湊的壓電微氣栗結構。
[0005]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壓電微氣栗結構,包括:外殼體,所述外殼體上設有進氣口與出氣口,所述外殼體內(nèi)腔通過所述進氣口、所述出氣口與外界環(huán)境相通;栗室,所述栗室設置在所述外殼體內(nèi)腔中,所述栗室與所述外殼體相連,所述栗室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栗室內(nèi)腔通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外殼體內(nèi)腔相通,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出氣口相對設置;及第一振動結構、第二振動結構與導電件,所述第一振動結構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分別設置在所述栗室兩側(cè),所述第一振動結構設置有排氣通道,所述排氣通道與所述出氣口相對設置,所述第一振動結構靠近所述第二振動結構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靠近所述第一振動結構的側(cè)面電性連接,且所述第一振動結構靠近所述第二振動結構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靠近所述第一振動結構的側(cè)面電性連接至電源的正極或負極,所述第一振動結構遠離所述第二振動結構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遠離所述第一振動結構的側(cè)面通過導電件電性連接,所述導電件電性連接至電源的負極或正極。
[000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栗室包括第一振動板、第二振動板以及支撐環(huán),所述支撐環(huán)包括環(huán)形板與連接在所述環(huán)形板側(cè)部的若干個支撐件,所述支撐件與所述外殼體相連,所述第一振動板、所述第二振動板以及所述環(huán)形板疊置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振動板、所述第二振動板分別位于所述環(huán)形板兩側(cè),所述第一振動板設置有所述第一通孔。
[000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動結構包括第三振動板與第一銀片,所述第三振動板與所述第一銀片疊置在所述第一振動板上,所述第三振動板與所述第一銀片分別開設有第二通孔與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三通孔相通、并形成所述排氣通道。
[000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振動結構包括第四振動板與第二銀片,所述第四振動板與所述第二銀片疊置在所述第二振動板上。
[000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動板、所述第二振動板、所述第三振動板、所述第四振動板及所述支撐環(huán)均為金屬材料,所述第三振動板、所述第一振動板、所述支撐環(huán)、所述第二振動板及所述第四振動板電性連接,所述導電件為導電線、導電帶或柔性電路板。
[00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件電連接有第一金屬片,所述第二銀片背向所述第一銀片的側(cè)面電連接有第二金屬片。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外殼體內(nèi)側(cè)壁具有環(huán)形凸緣,所述環(huán)形凸緣繞所述出氣口設置、并與所述栗室相對設置,所述環(huán)形凸緣的橫截面大小在所述出氣口至所述栗室的方向上逐漸減小。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小于所述排氣通道的內(nèi)徑,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排氣通道及所述出氣口同軸設置。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外殼體上的進氣口與所述出氣口相對設置,所述外殼體內(nèi)腔的內(nèi)徑在所述進氣口至所述出氣口的方向上逐漸減小。
[00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外殼體可拆卸設置有蓋板,所述蓋板上設置有所述進氣口。
[0015]下面結合上述技術方案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效果進一步說明:
[0016]1、上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將第一振動結構靠近第二振動結構的側(cè)面與第二振動結構靠近第一振動結構的側(cè)面電性連接,并電性連接至電源的正極或負極,將所述第一振動結構另一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另一側(cè)面通過導電件電性連接,且將導電件電性連接至電源的負極或正極。如此即可將第一振動結構、第二振動結構接入電源,而無需將第一振動結構、第二振動結構分別通過導線引線接入電源??梢姳緦嵱眯滦蜏p少了導電引線,節(jié)省了壓電微氣栗結構的內(nèi)部空間,使得壓電微氣栗結構的結構緊湊。
[0017]2、將第一通孔、排氣通道及出氣口同軸設置,在栗室內(nèi)腔體縮小過程中,氣流便從第一通孔、所述排氣通道及所述出氣口呈直線式噴出。氣體噴出方向集中,氣流的噴出速度快,氣流的氣壓較高。由于排氣通道的內(nèi)徑比第一通孔孔徑大,當栗室內(nèi)腔體擴大過程中,栗室吸氣,氣體從外殼體進氣口進,并經(jīng)過排氣通道、第一通孔進入到栗室中,此時排氣口不會受到影響。
[0018]3、對第一銀片與第二銀片施加預定頻率的電壓后,使第一銀片與第二銀片相向彎曲或反向彎曲,便能實現(xiàn)栗室內(nèi)腔體收縮或膨脹。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壓電微氣栗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壓電微氣栗分解結構圖。
[0021]附圖標記說明:
[0022]10、外殼體,11、出氣口,12、蓋板,121、進氣口,13、環(huán)形凸緣,20、栗室,21、第一振動板,211、第一通孔,22、第二振動板,23、支撐環(huán),231、環(huán)形板,232、支撐件,30、第一振動結構,31、第三振動板,311、第二通孔,32、第一銀片,321、第三通孔,40、第二振動結構,41、第四振動板,42、第二銀片,50、導電件,60、第一金屬片,70、第二金屬片。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0024]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包括外殼體10、栗室20、第一振動結構30、第二振動結構40、導電件50。
[0025]所述外殼體10上設有進氣口121與出氣口 11。所述外殼體10內(nèi)腔通過所述進氣口121、所述出氣口 11與外界環(huán)境相通。所述栗室20設置在所述外殼體10內(nèi)腔中,且所述栗室20與所述外殼體10相連。所述栗室20設置有第一通孔211,所述栗室20內(nèi)腔通過所述第一通孔211與所述外殼體10內(nèi)腔相通,且所述第一通孔211與所述出氣口 11相對設置。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分別設置在所述栗室20兩側(cè)。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設置有排氣通道,所述排氣通道與所述出氣口 11相對設置。當?shù)谝徽駝咏Y構30與第二振動結構40在栗室20兩側(cè)同步以相反方向振動后,便能使得栗室20內(nèi)腔體擴大或縮小。在栗室20內(nèi)腔體縮小過程中,能夠使得栗室20內(nèi)氣體通過第一通孔211、排氣通道以及出氣口 11排出至到外界環(huán)境中,從而實現(xiàn)在出氣口 11處噴出高壓、高速氣流。
[0026]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靠近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靠近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的側(cè)面電性連接,且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靠近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靠近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的側(cè)面電性連接至電源的正極或負極。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遠離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遠離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的側(cè)面通過導電件電性連接,所述導電件50電性連接至電源的負極或正極。
[0027]上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將第一振動結構30靠近第二振動結構40的側(cè)面與第二振動結構40靠近第一振動結構30的側(cè)面電性連接,并電性連接至電源的正極或負極,將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另一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另一側(cè)面通過導電件50電性連接,且將導電件50電性連接至電源的負極或正極。如此,即可將第一振動結構30、第二振動結構40接入電源,而無需將第一振動結構30、第二振動結構40分別通過導線引線接入電源??梢?,本實用新型減少了導電引線,節(jié)省了壓電微氣栗結構的內(nèi)部空間,使得壓電微氣栗結構的結構緊湊。
[0028]所述栗室20包括第一振動板21、第二振動板22以及支撐環(huán)23。所述支撐環(huán)23包括環(huán)形板231與連接在所述環(huán)形板231側(cè)部的若干個支撐件232。所述支撐件232與所述外殼體10相連,所述第一振動板21、所述第二振動板22以及所述環(huán)形板231疊置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振動板21、所述第二振動板22分別位于所述環(huán)形板231兩側(cè)。所述第一振動板21設置有所述第一通孔211。
[0029]所述第一振動結構30包括第三振動板31與第一銀片32。所述第三振動板31與所述第一銀片32疊置在所述第一振動板21上,且所述第三振動板31與所述第一銀片32分別開設有第二通孔311與第三通孔321。所述第二通孔311與所述第三通孔321相通、并形成所述排氣通道。所述第二振動結構40包括第四振動板41與第二銀片42。所述第四振動板41與所述第二銀片42疊置在所述第二振動板22上。
[0030]第一銀片32與第二銀片42在施加一定頻率的電壓后,由于逆壓電效應,第一銀片32與第二銀片42會產(chǎn)生徑向收縮變形,第一銀片32、第二銀片42分別與第三振動板31、第四振動板41相連,第一銀片32與第二銀片42的徑向收縮便轉(zhuǎn)換成向上或向下彎曲,從而相應帶動第三振動板31、第四振動板41分別向上或向下振動。如此對第一銀片32與第二銀片42施加預定頻率的電壓后,使第一銀片32與第二銀片42相向彎曲或反向彎曲,便能實現(xiàn)栗室20內(nèi)腔體收縮或膨脹。
[0031]其中,所述第一振動板21、所述第二振動板22、所述第三振動板31、所述第四振動板41及所述支撐環(huán)23均為金屬材料。所述第三振動板31、所述第一振動板21、所述支撐環(huán)23、所述第二振動板22及所述第四振動板41電性連接,所述導電件50為導電線、導電帶或柔性電路板。另外,所述支撐件232電連接有第一金屬片60,所述第二銀片42背向所述第一銀片32的側(cè)面電連接有第二金屬片70。電源線經(jīng)過進氣口 121伸入到壓電氣栗內(nèi)部,并與第一金屬片60、第二金屬片70相連,從而將第一銀片32、第二銀片42的正負極分別與電源線電性連接,便可實現(xiàn)對第一銀片32、第二銀片42施加預設頻率的電壓。
[0032]所述外殼體10內(nèi)側(cè)壁具有環(huán)形凸緣13。所述環(huán)形凸緣13繞所述出氣口 11設置、并與所述栗室20相對設置,且所述環(huán)形凸緣13的橫截面大小在所述出氣口 11至所述栗室20的方向上逐漸減小。如此設置,利于在外殼體10內(nèi)聚集氣體,使得氣體不易于從出氣口 11出,從而能相應增強外殼體10內(nèi)部氣壓,提高出氣口 11的氣流噴出速度。
[0033]所述第一通孔211、所述排氣通道及所述出氣口11同軸設置。如此在栗室20內(nèi)腔體縮小過程中,氣流從第一通孔211、所述排氣通道及所述出氣口 11直線式噴出,氣體噴出方向集中,氣流的氣壓較高,氣流的噴出速度快。第一通孔211的孔徑小于排氣通道的內(nèi)徑,當栗室20內(nèi)腔體擴大過程中,栗室20吸氣,氣體從外殼體10進氣口 121進,并經(jīng)過排氣通道、第一通孔211進入到栗室20中,此時出氣口 11不會受到影響。
[0034]所述外殼體10上的進氣口121與所述出氣口 11相對設置,所述外殼體1內(nèi)腔的內(nèi)徑在所述進氣口 121至所述出氣口 11的方向上逐漸減小。所述外殼體10可拆卸設置有蓋板12,所述蓋板12上設置有所述進氣口 121。如此,打開蓋板12后,方便拆裝栗室20、第一振動結構30以及第二振動結構40。
[0035]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0036]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殼體,所述外殼體上設有進氣口與出氣口,所述外殼體內(nèi)腔通過所述進氣口、所述出氣口與外界環(huán)境相通; 栗室,所述栗室設置在所述外殼體內(nèi)腔中,所述栗室與所述外殼體相連,所述栗室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栗室內(nèi)腔通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外殼體內(nèi)腔相通,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出氣口相對設置;及 第一振動結構、第二振動結構與導電件,所述第一振動結構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分別設置在所述栗室兩側(cè),所述第一振動結構設置有排氣通道,所述排氣通道與所述出氣口相對設置,所述第一振動結構靠近所述第二振動結構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靠近所述第一振動結構的側(cè)面電性連接,且所述第一振動結構靠近所述第二振動結構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靠近所述第一振動結構的側(cè)面電性連接至電源的正極或負極;所述第一振動結構遠離所述第二振動結構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振動結構遠離所述第一振動結構的側(cè)面通過導電件電性連接,所述導電件電性連接至電源的負極或正極。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栗室包括第一振動板、第二振動板以及支撐環(huán),所述支撐環(huán)包括環(huán)形板與連接在所述環(huán)形板側(cè)部的若干個支撐件,所述支撐件與所述外殼體相連,所述第一振動板、所述第二振動板以及所述環(huán)形板疊置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振動板、所述第二振動板分別位于所述環(huán)形板兩側(cè),所述第一振動板設置有所述第一通孔。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動結構包括第三振動板與第一銀片,所述第三振動板與所述第一銀片疊置在所述第一振動板上,所述第三振動板與所述第一銀片分別開設有第二通孔與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三通孔相通、并形成所述排氣通道。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動結構包括第四振動板與第二銀片,所述第四振動板與所述第二銀片疊置在所述第二振動板上。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動板、所述第二振動板、所述第三振動板、所述第四振動板及所述支撐環(huán)均為金屬材料,所述第三振動板、所述第一振動板、所述支撐環(huán)、所述第二振動板及所述第四振動板相互電性連接,所述導電件為導電線、導電帶或柔性電路板。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件電連接有第一金屬片,所述第二銀片背向所述第一銀片的側(cè)面電連接有第二金屬片。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內(nèi)側(cè)壁具有環(huán)形凸緣,所述環(huán)形凸緣繞所述出氣口設置、并與所述栗室相對設置,所述環(huán)形凸緣的橫截面大小在所述出氣口至所述栗室的方向上逐漸減小。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小于所述排氣通道的內(nèi)徑,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排氣通道及所述出氣口同軸設置。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上的進氣口與所述出氣口相對設置,所述外殼體內(nèi)腔的內(nèi)徑在所述進氣口至所述出氣口的方向上逐漸減小。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電微氣栗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可拆卸設置有蓋板,所述蓋板上設置有所述進氣口。
【文檔編號】F04B45/047GK205445973SQ201620147005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5日
【發(fā)明人】楊才源, 付浩
【申請人】廣東奧迪威傳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