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液壓控制回路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19109閱讀:18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液壓控制回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壓控制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具有緩沖回路的液壓控制回路。
背景技術
在液壓傳動系統(tǒng)中,圖1和圖2是一種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如圖1和圖2所示, 該液壓控制回路包括方向控制閥10和與該方向控制閥10相連的執(zhí)行元件11 (如液壓馬達),所述方向控制閥10包括具有旁通入口 P’和旁通出口 T’的旁通節(jié)流回路,其中,旁通入口 P’與進油口 P相通(即液壓泵的工作液壓油能夠供應給方向控制閥10的進油口 P和旁通入口 P’),旁通出口 T’與油箱相通,所述旁通節(jié)流回路的通流截面隨方向控制閥10的開度而改變。圖1所示為所述液壓控制回路在方向控制閥10處于中位時的工作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方向控制閥10的工作油口(A 口和B 口)、進油口 P和回油口 T均截止,而旁通入口 P’ 和旁通出口 T’接通,旁通節(jié)流回路(基本上)不對流經旁通入口 P’和旁通出口 T’的油液產生節(jié)流作用。此時,執(zhí)行元件11不動作,來自于液壓泵(未顯示)的液壓油通過旁通入口 P’和旁通出口 T’流回油箱。當例如方向控制閥10從圖1所示的中位移動到圖2所示的左位時,方向控制閥10 的開度逐漸增大,進油口 P與A 口相通,B 口與回油口 T相通,同時旁通入口 P’和旁通出口 T’所形成的旁通節(jié)流回路的通流截面逐漸減小。此時,來自于液壓泵的液壓油的大部分依次流經進油口 P、A 口,經過執(zhí)行元件11并對該執(zhí)行元件做功后,再從B 口經過回油口 T而流回油箱。而來自于液壓泵的液壓油小部分流經旁通入口 P’和旁通出口 T’經過節(jié)流作用后流回油箱。然而,這種液壓控制回路的缺陷在于,在執(zhí)行元件11的工作過程中(尤其是執(zhí)行元件11啟動和制動時),執(zhí)行元件11所承受的負載經常是變化的,而且在某些場合(如執(zhí)行元件11突然遇到較大的阻力)該負載會出現(xiàn)突然或急劇的變化,從而導致執(zhí)行元件11 某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急劇變化(如升高)。這會給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針對液壓控制回路中系統(tǒng)負載突然變化的情況,為了緩沖液壓控制回路中液壓油的壓力變化,以避免對液壓系統(tǒng)的不利影響,目前已經開發(fā)了一種包括緩沖回路的液壓控制回路。例如,圖3所示為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中的緩沖回路部分。如圖3所示,所述緩沖回路100’包括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該第一溢流閥51的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溢流閥52的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 第一單向閥61和第二單向閥62,該第一單向閥61的出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單向閥62的出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所述第一單向閥 61和第二單向閥62的入口彼此相通;和緩沖控制閥60’,該緩沖控制閥60’的入口連接于所述第一溢流閥51的出口和第二溢流閥52的出口,所述緩沖控制閥60’的出口連接于所
5述第一單向閥61的入口和第二單向閥62的入口之間的管路上。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時,第一溢流閥51接通,從而允許該第一側的液壓油流向緩沖控制閥60’的入口,此時緩沖控制閥60’處于中位,緩沖控制閥60’是連通的。然后,該液壓油在該緩沖控制閥60’的控制下再從緩沖控制閥60’的出口流出,經過對應的單向閥(即第二單向閥62)而流向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并流回油箱, 這樣一部分液壓油通過緩沖回路100’流回油箱,避免其全部供給執(zhí)行元件11,從而起到緩沖作用。同時,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作用為控制油推動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向左移動,流經緩沖控制閥60’的液壓油逐漸減少,當閥芯移到左位時,緩沖控制閥60’截至, 液壓油無法繼續(xù)流回油箱。另外,當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則第一溢流閥51關閉,從而不再允許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通過緩沖回路100’流向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時(此時,第二側為高壓側), 則相應地第二溢流閥52接通,從而允許該第二側的液壓油通過緩沖控制閥60’而流向第一側。而當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第二溢流閥52關閉。該過程與上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的情形類似,因此不再詳細描述。雖然這種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中的緩沖回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沖,但是在運行過程中,其缺陷在于,當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在中位時,緩沖控制閥60’的閥口開度很大,允許高壓液壓油快速通過,而當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在作為極限位置的左位或者右位時,則緩沖控制閥60’的閥口完全關閉,不能繼續(xù)起到緩沖功能。因此,傳統(tǒng)的緩沖回路的減緩沖擊的效果較為有限。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較好的減緩沖擊效果的液壓控制回路。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液壓控制回路,該液壓控制回路包括執(zhí)行元件和與該執(zhí)行元件并聯(lián)的緩沖回路,該緩沖回路包括溢流閥和與該溢流閥串聯(lián)連接的緩沖控制閥,在所述溢流閥不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的閥芯處于初始位置,該緩沖控制閥的閥口打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溢流閥接通且所述緩沖控制閥的閥芯處于極限位置時,該緩沖控制閥的閥口的通流面積小于閥口打開時的通流面積且不完全關閉。優(yōu)選地,所述溢流閥包括第一溢流閥和第二溢流閥,該第一溢流閥的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第一側,所述第二溢流閥的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第二側;所述緩沖控制閥分別與所述第一溢流閥和第二溢流閥串聯(lián)連接并直接或間接地連接到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控制閥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以及所述出口,所述第一溢流閥的出口與所述緩沖控制閥的第一入口連接,所述第二溢流閥的出口與所述緩沖控制閥的第二入口連接,其中,在所述第一溢流閥和第二溢流閥均未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接通;在所述第一溢流閥和第二溢流閥中的一個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的閥芯移動到對應的極限位置,從而使流經所述第一溢流閥和第二溢流閥中接通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節(jié)流而流向所述出口。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控制閥包括緩沖閥體,該緩沖閥體具有空腔以及與該空腔相通的所述第一入口、第二入口以及出口 ;作為所述緩沖控制閥的閥芯的滑芯,該滑芯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連接該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連接部,所述滑芯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空腔中并在該空腔中限定有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朝向彼此的側面之間且圍繞所述連接部的通流腔,該通流腔與所述出口相通,所述第一入口通過設置在所述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的側面上的第一節(jié)流槽而與所述流通腔連通,所述第二入口能夠通過設置在所述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的側面上的第二節(jié)流槽而與所述流通腔連通,并且所述滑芯的行程 L2小于所述第一節(jié)流槽和第二節(jié)流槽沿所述滑芯縱向方向的長度Li。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控制閥為液控換向閥,所述空腔還被所述滑芯分隔為與所述第一端部相鄰的第一控制腔和與所述第二端部相鄰的第二控制腔,所述第一控制腔通過第一阻尼元件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控制腔通過第二阻尼元件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所述第二側。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控制閥包括液控二位三通閥,該液控二位三通閥具有第一入口、 第二入口、控制口和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第一入口連接于所述第一溢流閥的出口, 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第二入口連接于所述第二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出口直接或間接地連接到執(zhí)行元件的第一側和第二側;所述液壓控制回路還包括梭閥,該梭閥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所述梭閥的第一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所述第一側,所述梭閥的第二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所述第二側,所述梭閥的出口通過第三阻尼元件而連接于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所述控制口,其中,在所述第一溢流閥和第二溢流閥均不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所述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接通;在所述第一溢流閥和第二溢流閥中的一個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從而使流經所述第一溢流閥和第二溢流閥中接通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節(jié)流而流向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出口。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回路還包括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該第一單向閥的出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單向閥的出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所述第二側,所述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的入口彼此相通;所述緩沖控制閥的出口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閥的入口和第二單向閥的入口之間的管路上。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溢流閥和為集成有打開方向相反的單向閥和溢流閥的第一單向溢流閥,所述第二溢流閥為集成有打開方向相反的單向閥和溢流閥的第二單向溢流閥,所述緩沖控制閥連接在該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之間。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控制閥為液控三位二通閥,該液控三位二通閥具有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以及第一控制口和第二控制口,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工作口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第二工作口連接于所述第二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第一控制口和第二控制口分別連接到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其中,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均不接通時,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三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接通;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一個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時,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移動到對應的極限位置,從而使通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接通的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節(jié)流而流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另一個單向溢流閥的單向閥。
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控制閥包括液控二位二通閥,該液控二位二通閥具有第一工作口、第二工作口和控制口,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第一工作口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第二工作口連接于所述第二單向溢流閥的出口 ;所述液壓控制回路還包括梭閥,該梭閥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所述梭閥的第一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所述第一側,所述梭閥的第二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的所述第二側,所述梭閥的出口通過第四阻尼元件而連接于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所述控制口,其中,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均不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接通;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任一個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從而使通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接通的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節(jié)流而流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另一個單向溢流閥的單向閥。優(yōu)選地,所述執(zhí)行元件為液壓馬達,該液壓控制回路為回轉控制回路。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如果系統(tǒng)負載突然變化(尤其是在啟動或制動時)而導致液壓控制回路的執(zhí)行元件的進油路中液壓油的壓力的突然變化,則通過包括溢流閥和緩沖控制閥的緩沖回路,該壓力過高的液壓油能夠受控制地引導到壓力較低的回油路中,從而實現(xiàn)對液壓控制回路中液壓油變化的緩沖。在緩沖回路接通后,緩沖控制閥的閥芯會隨著緩沖過程的進行移動。在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中的緩沖回路中,當緩沖控制閥的閥芯到達極限位置時, 該緩沖控制閥的閥口完全關閉,從而結束緩沖作用。而在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更為重要的是,即便緩沖控制閥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該緩沖控制閥的閥口的通流面積小于閥口打開時的通流面積且不完全關閉,從而仍然允許液壓油從壓力相對較高的進油路流向壓力相對較低的回油路,以仍然保持有合適的緩沖作用,因而具有相對于傳統(tǒng)的緩沖回路具有更好的緩沖效果。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和圖2是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的示意圖;圖3為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的示意圖;圖4為根據本發(fā)明一種實施方式的液壓控制回路的示意圖;圖5為圖4中的緩沖控制閥的示意圖;圖6為圖5中緩沖控制閥的一種具體結構的示意圖;圖7為根據本發(fā)明另一種實施方式的液壓控制回路的示意圖;圖8為圖7中緩沖控制閥的示意圖;圖9和圖10分別為根據本發(fā)明不同實施方式的液壓控制回路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液壓控制回路包括執(zhí)行元件11。此外,上述液壓控制回路還可包括方向控制閥10(如圖1和圖2所示)、油箱(未顯示)和液壓泵(未顯示), 所述液壓泵與所述油箱連接并通過所述方向控制閥10而與所述執(zhí)行元件11連接。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在上述液壓控制回路中,還設計有與執(zhí)行元件11并聯(lián)的緩沖回路100,如圖4、圖7、圖9和圖10所示。具體來說,該緩沖回路100包括溢流閥51、 52 ;81,82和與該溢流閥51、52 ;81,82串聯(lián)連接的緩沖控制閥60、90、92,所述液壓控制回路的執(zhí)行元件11的進油路通過所述溢流閥51、52 ;81、82和緩沖控制閥60、90、92而與所述液壓控制回路的執(zhí)行元件11的回油路連接,從而實現(xiàn)緩沖回路100與執(zhí)行元件11的并聯(lián), 在所述溢流閥51、52 ;81,82不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芯處于初始位置,該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口打開,其中,在所述溢流閥51、52 ;81、82接通且所述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芯處于極限位置時,該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口的通流面積小于閥口打開時的通流面積且不完全關閉。當執(zhí)行元件11正常工作時,在液壓控制回路中,系統(tǒng)液壓油從執(zhí)行元件11的進油路進入執(zhí)行元件11中,驅動執(zhí)行元件11做功后,再從執(zhí)行元件11的回油路流回油箱。因此,通常在運行過程中,執(zhí)行元件11的進油路中液壓油的壓力相對較高,而執(zhí)行元件11的回油路中液壓油的壓力相對較低。當系統(tǒng)負載突然變化時(例如,系統(tǒng)啟動或制動時,或者執(zhí)行元件11的載荷突然增大時),執(zhí)行元件11的進油路中液壓油的壓力也會發(fā)生突然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進油路中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的壓力,則緩沖回路中的溢流閥 51,52 ;81、82會從截至狀態(tài)轉變?yōu)榻油顟B(tài),進而通過與該溢流閥51、52 ;81,82連接的緩沖控制閥60、90、92而受控制地流到執(zhí)行元件11的回油路中,從而起到緩沖沖擊的作用。與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不同的是,在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中,當執(zhí)行元件11 的進油路中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時,所述溢流閥51、52 ;81、82接通,從而允許進油路中壓力過高的液壓油通過接通的溢流閥流到緩沖控制閥60、90、92,由于此時緩沖控制閥 60,90,92的閥芯處于閥口打開的初始位置,因而能夠迅速流向執(zhí)行元件11的回油路。同時,所述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芯從初始位置向極限位置移動,從而對流經緩沖控制閥的液壓油進行控制。當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芯處于極限位置時,該緩沖控制閥60、90、 92的閥口的通流面積小于閥口打開時的通流面積且不完全關閉。因此,只要溢流閥51、52 ; 81,82沒有截至,即便是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芯到達極限位置,執(zhí)行元件11的進油路中壓力過大的液壓油仍然能夠通過該緩沖回路而流到壓力相對較小的回油路中,從而獲得更好的緩沖效果。執(zhí)行元件11可以為多種執(zhí)行元件,例如各種活塞缸或液壓馬達等。針對不同的執(zhí)行元件,執(zhí)行元件11的進油路與回油路有所不同。例如,對于單作用活塞缸的執(zhí)行元件來說,單作用活塞缸的進油路和回油路通常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單作用活塞缸與液壓泵相連的油路通常為進油路,而與油缸相連的油路通常為回油路。但是,對于其他類型的執(zhí)行元件來說,執(zhí)行元件的進油路和回油路則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例如雙作用活塞缸或能夠在兩個旋轉方向上驅動的液壓馬達。例如,在本說明書的圖4、圖7、圖9和圖10中,執(zhí)行元件11為液壓馬達,其中A側可以為進油路,則B側為回油路;或者B側可以為進油路,而A側為回油路。雖然本發(fā)明說明書附圖中主要以液壓馬達為例加以描述說明,但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對上述各種執(zhí)行元件的應用場合均可適用。由于雙作用液壓缸和液壓馬達的應用場合更為廣泛,因此,在優(yōu)選情況下,當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A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值時,該緩沖回路100能夠允許該第一側的液壓油受控制地流向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B側)。這里所說的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僅用于區(qū)別執(zhí)行元件11的兩側,其中第一側可以指執(zhí)行元件11的任意一側,而第二側則是指執(zhí)行元件11的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另一側。換句話說,第一側為進油路的進油側時,則第二側為回油路的回油側;第一側為回油路的回油側時,第二側為進油路的進油側。利用該緩沖回路100,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過大時,即超過預定壓力值時,則為了緩沖該較大的液壓油的壓力,允許該第一側的液壓油受控制地流向執(zhí)行元件11的另一側(即第二側),從而起到緩沖較高壓力的作用,避免對液壓控制回路的安全運行造成損害。同時,所謂的“受控制地”的含義為緩沖回路并不能總是保持執(zhí)行元件 11的第一側與第二側的相連通,而是在執(zhí)行元件11某側壓力超過預定壓力值時,緩沖回路允許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相連通,從而使部分液壓油通過緩沖回路100在第一側和第二側之間流動,而使較高壓力下降到預定值后,再將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斷開,從而使執(zhí)行元件11具有足夠的驅動負載能力。因此,利用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如果由于系統(tǒng)負載的突然變化而導致執(zhí)行元件11某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的突然變化,則通過緩沖回路100能夠將執(zhí)行元件11的壓力較高一側的液壓油可控制地引導到壓力較低一側,從而實現(xiàn)對液壓控制回路中液壓油壓力變化的緩沖。如上所述,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的緩沖回路100’中的緩沖控制閥60’在閥芯處于極限位置時閥口完全關閉。而在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中,即便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緩沖控制閥60的閥口不是完全關閉,而是保留有預定的通流截面,從而仍然允許液壓油從壓力相對較高的一側流向壓力相對較低的一側,以仍然保持有合適的緩沖作用,因此在運動過程中也能對壓力峰值起到過濾作用,具有相對于傳統(tǒng)的緩沖回路更好的緩沖效果。緩沖回路100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了多種緩沖回路100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分別就各種緩沖回路100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優(yōu)選地,為了更好地控制流經該緩沖回路100的液壓油,如圖4、圖7所示,所述緩沖回路100包括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該第一溢流閥51的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溢流閥52的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 所述緩沖控制閥60分別與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串聯(lián)連接,并且直接或間接地連接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為了適應于執(zhí)行元件11在兩個方向運行的狀況,所述溢流閥包括第一溢流閥51 和第二溢流閥52,并且分別連接于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從而當執(zhí)行元件11的作為進油路的任一側中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時,對應的溢流閥打開(第一側的液壓油
10壓力超過預定壓力時,第一溢流閥51打開;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時,第二溢流閥52打開),然后壓力過大的液壓油再通過緩沖控制閥60而流到作為回油路的另一側中,從而起到減緩沖擊的作用。如上所述,當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到達極限位置時,仍然允許液壓油以相對小的流量流過,從而獲得更好的緩沖效果。緩沖控制閥60可以具有多種形式。例如,緩沖控制閥60可以為電控方向控制閥、 液控方向控制閥或手動方向控制閥。優(yōu)選地,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緩沖控制閥60具有第一入口 601、第二入口 602 以及所述出口 603,所述第一溢流閥51的出口與緩沖控制閥60的第一入口 601連接,所述第二溢流閥52的出口與所述緩沖控制閥60的第二入口 602連接,其中,在所述第一溢流閥 51和第二溢流閥52均未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60位于初始位置,所述第一入口 601、第二入口 602和出口 603接通;在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中的一個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60移動到對應的極限位置(即圖4中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移動到左位或右位),從而使流經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中接通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節(jié)流而流向所述出口 603。參考圖4,圖4中所示的緩沖回路100與圖3中緩沖回路100’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緩沖控制閥60的原理和結構。如上所述,對于圖3的實施方式來說,當例如來自于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值的液壓油作用于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并使閥芯處于左位時,緩沖控制閥 60’完全斷開,從而不再允許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流向第二側。然而,對于圖4的實施方式來說,當例如來自于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高壓液壓油使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位于右位時,與圖3的實施方式中的緩沖控制閥60’完全斷開不同,在圖4的實施方式中,緩沖控制閥60仍然允許流經第一溢流閥51的液壓油通過該緩沖控制閥60,從而獲得更好的緩沖效果。優(yōu)選地,如圖4和圖5所示,當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位于左位和右位時,緩沖控制閥60的第一入口 601和出口 603之間閥口以及第二入口 602 和出口 603之間的閥口并未完全關閉,而是通過節(jié)流槽而允許液壓油流過對應的閥口。按照圖4的實施方式,由于當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在左位或右位的極限位置時仍然具有通流截面,允許液壓油在節(jié)流作用下流過,因此當執(zhí)行元件11不但在啟動和制動過程中能夠緩沖執(zhí)行元件11兩側液壓油的較高壓力的沖擊,還能夠緩沖執(zhí)行元件11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壓力沖擊,從而獲得比傳統(tǒng)的液壓控制回路中緩沖回路更好的緩沖效果。具體來說,如圖4所示,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時,第一溢流閥51接通,從而允許該第一側的液壓油流向緩沖控制閥60的入口,此時緩沖控制閥 60仍然處于初始位置,緩沖控制閥60是連通的。然后,該液壓油在該緩沖控制閥60的控制下再從緩沖控制閥60的出口流出,而流向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并流回油箱,這樣一部分液壓油通過緩沖回路100流回油箱,避免其全部供給執(zhí)行元件11,從而起到緩沖作用。同時, 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作用為控制油推動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向左移動,流經緩沖控制閥60的液壓油逐漸減少,當閥芯移到左位時,緩沖控制閥60仍然保留有縮小的通流面積,從而繼續(xù)允許少量的液壓油流回油箱,起到緩沖作用。另外,當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則第一溢流閥51關閉,從而不再允許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通過緩沖回路100流向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時(此時,第二側為高壓側), 則相應地第二溢流閥52接通,從而允許該第二側的液壓油通過緩沖控制閥60而流向第一側。而當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第二溢流閥52關閉。該過程與上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的情形類似,因此不再詳細描述。用于圖4的實施方式的緩沖控制閥60可以具有多種結構形式。優(yōu)選地,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緩沖控制閥60包括緩沖閥體200,該緩沖閥體200具有空腔201以及與該空腔201相通的所述第一入口 601、第二入口 602以及出口 603 ;作為所述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的滑芯604,該滑芯604具有第一端部605、第二端部606和連接該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連接部607,所述滑芯604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空腔201中并在該空腔201中限定有位于所述第一端部605和第二端部606朝向彼此的側面之間且圍繞所述連接部607的通流腔608,該通流腔608與所述出口 603相通,所述第一入口 601通過設置在所述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的側面上的第一節(jié)流槽611而與所述流通腔608連通,所述第二入口 602能夠通過設置在所述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的側面上的第二節(jié)流槽612而與所述流通腔608連通,并且所述滑芯604的行程L2小于所述第一節(jié)流槽611和第二節(jié)流槽612沿所述滑芯縱向方向的長度Li。如圖6所示,緩沖控制閥60的第一入口 601通過第一節(jié)流槽611、流通腔608而與出口 603連通,并且通過第一節(jié)流槽611實現(xiàn)節(jié)流作用。類似地,緩沖控制閥60的第二入口 602通過第二節(jié)流槽612、流通腔608而與出口 603連通,并且通過第二節(jié)流槽612實現(xiàn)
節(jié)流作用。另外,圖6所示的緩沖控制閥60的具體結構中,所述滑芯604的行程L2(即從滑芯604的中間位置到左位或右位的移動距離)小于所述第一節(jié)流槽611和第二節(jié)流槽612 沿所述滑芯縱向方向的長度Li。因此,無論當緩沖控制閥60的滑芯(即閥芯)從中間位置移動到左位或右位時,第一節(jié)流槽611和第二節(jié)流槽612都不會被滑芯604封閉,而是仍然保留部分通流截面,從而繼續(xù)允許液壓油在受到節(jié)流作用下而流過該緩沖控制閥60。因此, 在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不但能夠對壓力峰值起到過濾作用,而且通過供應給執(zhí)行元件11較小的流量就可以建立較高的壓力。滑芯604的行程L2、第一節(jié)流槽611和第二節(jié)流槽612沿所述滑芯縱向方向的長度Ll以及L2和Ll之間的差值通常根據具體的應用工況而設計選擇。所述第一節(jié)流槽611 和第二節(jié)流槽612分別可以具有一條或多條。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節(jié)流槽611和第二節(jié)流槽 612均包括多條節(jié)流槽。此外,應用于圖4的實施方式中的緩沖控制閥60的結構并不限于圖6所示的具體結構。例如,雖然圖6中所示的緩沖控制閥60為液控閥,但該緩沖控制閥60還也可以為電控閥或手動控制閥等,只要能夠實現(xiàn)緩沖控制閥60的上述功能即可。優(yōu)選地,如圖4和圖6所示,所述緩沖控制閥60為液控換向閥,所述空腔201還被所述滑芯分隔為與所述第一端部605相鄰的第一控制腔613和與所述第二端部606相鄰的第二控制腔614,所述第一控制腔613通過第一阻尼元件615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控制腔614通過第二阻尼元件616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
按照該結構,例如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高于預定值時,一方面第一溢流閥51會動作而接通,同時該第一側的高壓液壓油會通過第一阻尼元件615(如阻尼塞)而流到第一控制腔613中,從而驅動滑芯604向右滑動,直到作用在滑芯604上的力再次處于平衡位置。當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則滑芯604會再恢復到中間位置。由此可知,利用液控換向閥的緩沖控制閥60能夠實現(xiàn)較為緊湊而簡潔的結構,從而提高液壓系統(tǒng)的可靠性。所述第一阻尼元件615和第二阻尼元件616可以為各種阻尼塞。除了圖4所示的實施方式之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了多種替換方式。例如,如圖7和圖 8所示,所述緩沖控制閥60可包括液控二位三通閥69,該液控二位三通閥69具有第一入口 621、第二入口 622、控制口 623和出口 624,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第一入口 621連接于所述第一溢流閥51的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第二入口 622連接于所述第二溢流閥52 的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出口 6M直接或間接地連接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所述液壓控制回路還包括梭閥70,該梭閥具有第一入口 701、第二入口 702和出口 703, 所述梭閥的第一入口 701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梭閥的第二入口 702 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所述梭閥的出口 703通過第三阻尼元件704而連接于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所述控制口 623,其中,在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均不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69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圖7和圖8中所示的右位),在該初始位置,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69的所述第一入口 621、第二入口 622和出口 624接通;在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中的一個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69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圖7和圖8中所示的左位),從而使流經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 中接通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節(jié)流而流向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出口 624。如圖7和圖8所示,梭閥70向液控二位三通閥69提供控制信號。例如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時,第一溢流閥51接通。 同時,梭閥70將該高壓液壓油經過第三阻尼元件704(如阻尼塞)引導至液控二位三通閥 69,從而使液控二位三通閥69的閥芯從初始位置移動到極限位置,允許來自于第一溢流閥 51的高壓液壓油經過該液控二位三通閥69的節(jié)流阻尼作用而流向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 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第一溢流閥51截止,同時液控二位三通閥69從極限位置恢復到初始位置。如上所述,與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串聯(lián)連接的所述緩沖控制閥60 直接或間接地連接到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具體來說,緩沖控制閥60的出口可以直接連接于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或者,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回路還包括第一單向閥61和第二單向閥62,該第一單向閥61的出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單向閥62的出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所述第一單向閥61 和第二單向閥62的入口彼此相通;所述緩沖控制閥60的出口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閥61的入口和第二單向閥62的入口之間的管路上,如圖4和圖7所示。此外,如圖9和圖10所示,提供了根據本發(fā)明其他實施方式的液壓控制回路,其中所述第一溢流閥81和為集成有打開方向相反的單向閥和溢流閥的第一單向溢流閥,所述第二溢流閥82為集成有打開方向相反的單向閥和溢流閥的第二單向溢流閥,所述緩沖控制閥90,92連接在該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之間。
與圖4和圖7的實施方式中緩沖控制閥60的出口連接于兩個單向閥之間的管路上不同,在圖9和圖10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溢流閥81和第二溢流閥82均為集成有單向閥和溢流閥的單向溢流閥,因此從當執(zhí)行元件11 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時,該液壓油可以從依次通過與該側直接連接的單向溢流閥、緩沖控制閥90或92以及與另一側直接連接的另一單向溢流閥而流到執(zhí)行元件11的另一側。具體來說,如圖9所示,所述緩沖控制閥90為液控三位二通閥,該液控三位二通閥具有第一工作口 901和第二工作口 902以及第一控制口 903和第二控制口 904,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工作口 901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第二工作口 902連接于所述第二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第一控制口 903和第二控制口 904分別連接到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其中,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均不接通時, 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三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工作口 901和第二工作口 902接通;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一個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時, 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移動到對應的極限位置,從而使通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接通的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節(jié)流而流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另一個單向溢流閥的單向閥。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時,則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同時第一側的高壓液壓油使作為緩沖控制閥90的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移動到使閥口有一定通流面積的極限位置,從而允許第一側的液壓油依次經過第一單向溢流閥 (中的溢流閥)、液控三位二通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單向閥而流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以實現(xiàn)緩沖壓力的作用。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第一單向溢流閥截止,而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恢復到初始位置,從而不再允許第一側的液壓油流向第二側。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時,則第二單向閥的溢流閥接通,從而使作為緩沖控制閥的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從而允許第二側的液壓油依次經過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溢流閥、液控三位二通閥和第一單向溢流閥中的單向閥而流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以實現(xiàn)緩沖壓力的作用。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第二單向溢流閥截止,而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恢復到初始位置,從而不再允許第二側的液壓油流向第一側。另外,如圖10所示,所述緩沖控制閥92包括液控二位二通閥,該液控二位二通閥具有第一工作口 921、第二工作口 922和控制口 923,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第一工作口 921 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第二入口 922連接于所述第二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壓控制回路還包括梭閥91,該梭閥具有第一工作口 911、第二入口 912和出口 913,所述梭閥的第一工作口 911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梭閥的第二入口 912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所述梭閥的出口 913通過第四阻尼元件 914而連接于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所述控制口 923,其中,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均不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工作口 921和第二工作口 922接通;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任一個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從而使通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接通的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節(jié)流而流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另一個單向溢流閥的單向閥。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時,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同時,梭閥91將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高壓液壓油經過第四阻尼元件914(如阻尼塞)引導至液控二位二通閥的所述控制口 923,從而使液控二位二通閥的閥芯從初始位置移動到極限位置,允許來自于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的高壓液壓油經過該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節(jié)流阻尼作用而流向第二單向溢流閥的單向閥,進而流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 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截止,同時液控二位二通閥69從極限位置再恢復到初始位置。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液壓油超過預定壓力時,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同時,梭閥91將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高壓液壓油經過第四阻尼元件914(如阻尼塞)引導至液控二位二通閥的所述控制口 923,從而使液控二位二通閥的閥芯從初始位置移動到極限位置,允許來自于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的高壓液壓油經過該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節(jié)流阻尼作用而流向第一單向溢流閥的單向閥,進而流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當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降低到預定值以下時,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截止, 同時液控二位二通閥69從極限位置再恢復到初始位置。在上述圖4、圖7、圖9和圖10所示的實施例中,回轉運動過程中,圖4的緩沖控制閥60、圖7的液控二位三通閥69、圖9的液控方向控制閥90、圖10的液控方向控制閥92的閥芯處于極限位置時閥口仍有一定通流面積,因此各溢流閥在運動過程中也能對壓力峰值起到過濾作用,但此面積很小,通過較小的流量便可以建立較高的壓力,因此對系統(tǒng)建壓能力和正常負載下的運動速度影響不大。在本申請的說明書中,雖然大都是以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為例來描述的,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對于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的情形,也適用同樣的原理并能夠實現(xiàn)同樣的有益的技術效果。因此,這里不再對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預定值的情形進行詳細描述。如上所述,優(yōu)選地,所述執(zhí)行元件11可以為液壓馬達,該液壓控制回路為回轉控制回路。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jié),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而不限于權利要求書中各項權利要求之間的引用關系。此外,本發(fā)明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發(fā)明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發(fā)明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壓控制回路,該液壓控制回路包括執(zhí)行元件(11)和與該執(zhí)行元件(11)并聯(lián)的緩沖回路(100),該緩沖回路(100)包括溢流閥(51,52 ;81,82)和與該溢流閥(51,52 ; 81,82)串聯(lián)連接的緩沖控制閥(60、90、92),在所述溢流閥(51,52 ;81,82)不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芯處于初始位置,該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口打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溢流閥(51、52 ;81,82)接通且所述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芯處于極限位置時,該緩沖控制閥(60、90、92)的閥口的通流面積小于閥口打開時的通流面積且不完全關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閥包括第一溢流閥 (51)和第二溢流閥(52),該第一溢流閥(51)的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 所述第二溢流閥(5 的入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二側;所述緩沖控制閥(60)分別與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 串聯(lián)連接并直接或間接地連接到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控制閥(60)具有第一入口(601)、第二入口(602)以及所述出口(603),所述第一溢流閥(51)的出口與所述緩沖控制閥(60)的第一入口(601)連接,所述第二溢流閥(52)的出口與所述緩沖控制閥(60) 的第二入口(602)連接,其中,在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 均未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60) 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第一入口(601)、第二入口(602)和出口(603)接通;在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 中的一個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移動到對應的極限位置,從而使流經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 中接通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節(jié)流而流向所述出口(60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控制閥(60)包括緩沖閥體000),該緩沖閥體(200)具有空腔O01)以及與該空腔(201)相通的所述第一入口(601)、第二入口(602)以及出口(603);作為所述緩沖控制閥(60)的閥芯的滑芯(604),該滑芯(604)具有第一端部(605)、 第二端部(606)和連接該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連接部(607),所述滑芯(604)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空腔O01)中并在該空腔O01)中限定有位于所述第一端部(605)和第二端部 (606)朝向彼此的側面之間且圍繞所述連接部(607)的通流腔(608),該通流腔(608)與所述出口(60 相通,所述第一入口(601)通過設置在所述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的側面上的第一節(jié)流槽(611)而與所述流通腔(608)連通,所述第二入口(60 能夠通過設置在所述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的側面上的第二節(jié)流槽(61 而與所述流通腔(608)連通,并且所述滑芯(604)的行程(L2)小于所述第一節(jié)流槽(611)和第二節(jié)流槽(612)沿所述滑芯縱向方向的長度(Li)。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控制閥(60)為液控換向閥,所述空腔(201)還被所述滑芯分隔為與所述第一端部(60 相鄰的第一控制腔(613) 和與所述第二端部(606)相鄰的第二控制腔(614),所述第一控制腔(61 通過第一阻尼元件(615)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控制腔(614)通過第二阻尼元件(616)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控制閥(60)包括液控二位三通閥(69),該液控二位三通閥(69)具有第一入口(621)、第二入口(622)、控制口 (623)和出口(6 ),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第一入口(621)連接于所述第一溢流閥(51) 的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第二入口(622)連接于所述第二溢流閥(5 的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出口(624)直接或間接地連接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所述液壓控制回路還包括梭閥(70),該梭閥(70)具有第一入口(701)、第二入口(702) 和出口(703),所述梭閥的第一入口(701)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梭閥的第二入口(70 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所述梭閥的出口(70 通過第三阻尼元件(704)而連接于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所述控制口(623),其中,在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 均不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 (69)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69)的所述第一入口(621)、第二入口 (622)和出口 (624)接通;在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2)中的一個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 (69)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從而使流經所述第一溢流閥(51)和第二溢流閥(5 中接通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節(jié)流而流向所述液控二位三通閥的出口(624)。
7.根據權利要求2-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中,所述緩沖回路還包括第一單向閥(61)和第二單向閥(62),該第一單向閥(61)的出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單向閥(6 的出口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所述第一單向閥(61)和第二單向閥(62)的入口彼此相通;所述緩沖控制閥(60)的出口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閥(61)的入口和第二單向閥(62)的入口之間的管路上。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中,所述第一溢流閥(81)為集成有打開方向相反的單向閥和溢流閥的第一單向溢流閥,所述第二溢流閥(8 為集成有打開方向相反的單向閥和溢流閥的第二單向溢流閥,所述緩沖控制閥(90,9 連接在該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中,所述緩沖控制閥(90)為液控三位二通閥,該液控三位二通閥具有第一工作口(901)和第二工作口(902)以及第一控制口(903) 和第二控制口(904),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工作口(901)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第二工作口(90 連接于所述第二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第一控制口(90 和第二控制口(904)分別連接到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其中,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均不接通時,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三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工作口(901)和第二工作口 (902)接通;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一個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時,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閥芯移動到對應的極限位置,從而使通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接通的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所述液控三位二通閥的節(jié)流而流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另一個單向溢流閥的單向閥。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控制閥(9 包括液控二位二通閥,該液控二位二通閥具有第一工作口(921)、第二工作口(92 和控制口(923), 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第一工作口(921)連接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出口,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第二工作口(92 連接于所述第二單向溢流閥的出口 ;所述液壓控制回路還包括梭閥(91),該梭閥具有第一入口(911)、第二入口(91 和出口(913),所述梭閥的第一入口(911)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一側,所述梭閥的第二入口(912)連接于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的所述第二側,所述梭閥的出口(913)通過第四阻尼元件(914)而連接于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所述控制口(923),其中,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均不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閥芯位于初始位置,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所述第一入口(921)和第二入口(922)接通;在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任一個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接通時,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閥芯移動到極限位置,從而使通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接通的單向溢流閥的溢流閥的液壓油經過所述液控二位二通閥的節(jié)流而流過所述第一單向溢流閥和第二單向溢流閥中的另一個單向溢流閥的單向閥。
11.根據權利要求1-6和8-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液壓控制回路,所述執(zhí)行元件(11)為液壓馬達,該液壓控制回路為回轉控制回路。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液壓控制回路,包括執(zhí)行元件和與該執(zhí)行元件并聯(lián)的緩沖回路,該緩沖回路包括溢流閥和與該溢流閥串聯(lián)連接的緩沖控制閥,在所述溢流閥不接通時,所述緩沖控制閥的閥芯處于初始位置,該緩沖控制閥的閥口打開,在所述溢流閥接通且所述緩沖控制閥的閥芯處于極限位置時,該緩沖控制閥的閥口的通流面積小于閥口打開時的通流面積且不完全關閉,從而仍然保持有合適的緩沖作用。
文檔編號F15B11/02GK102269189SQ20111018559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4日
發(fā)明者劉建華, 向志平, 左春庚, 張勁, 李美香, 簡桃鳳, 謝海波, 郭海保, 魏星 申請人:長沙中聯(lián)重工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