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液壓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閥門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液壓閥。
背景技術:
本申請人曾申請過一個手提式液壓切割機專利號(03202895. 4),該手提式液壓切割機包括工作機構、電源開關、油箱、電動機、溢流閥、油泵和油管,其特征是工作機構由切割刀具、連桿、刀具支架、緊固件、油管、液壓缸、活塞、通過連桿與切割刀具連接的活塞桿、換向閥、殼體、提手及銷軸組成。 該專利在液壓缸和油箱之間設有換向閥,但是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換向閥的安全效果較差,而且功能也十分的單一,無法滿足手動液壓切割機更新?lián)Q代的需求。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簡單、安全
效果更好、使用更方便的液壓閥,該液壓閥取代上述的換向閥安裝在液壓缸與油箱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液壓閥,設置在手動液壓切
割機的液壓缸與油箱之間,包括具有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的閥體,所述的閥體還具有一進
油口 ,所述的進油口一端與油箱相聯(lián)通,進油口的另一端分別與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相聯(lián)
通,所述的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的另一端均與液壓缸相聯(lián)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體內設
有控制機構,所述的控制機構能控制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開啟或關閉。 本液壓閥是設置在手動液壓切割機的液壓缸與油箱之間的,本液壓閥與液壓缸、油箱組成一個液壓系統(tǒng)。 油箱里的油通過兩條輸油管即輸油管一和輸油管二,輸送到本液壓閥的進油口中;本液壓閥的進油通道通過進油管與液壓缸的左端相聯(lián)通,回油通道通過回油管與液壓缸的右端相聯(lián)通。 該液壓系統(tǒng)具有三種狀態(tài),1、常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液壓閥的控制機構將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同時關閉,由油箱里輸送到液壓閥進油口內的油無法進入到液壓缸內,直接回到油箱里。2、剪切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液壓閥的控制機構將進油通道開啟,將回油通道關閉,此時,由油箱里輸送到液壓閥進油口內的油通過進油通道輸送到液壓缸的左端,液壓缸內的活塞在油的作用下向右前進,活塞再帶動活塞桿,活塞桿最后帶動切割刀具閉合,將需要切割的物品切斷。3、擴張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液壓閥的控制機構將進油通道關閉,將回油通道開啟,此時,由油箱里輸送到液壓閥進油口內的油通過回油通道輸送到液壓缸的右端,液壓缸內的活塞在油的作用下向左前進,活塞再帶動活塞桿,活塞桿最后帶動切割刀具張開,準備下一次的切割。 在上述的液壓閥中,所述的控制機構包括閥芯和轉換開光,所述的閥芯設置在閥體內,所述的轉換開光包覆在閥體外部,且能帶動閥芯左右移動。當閥芯處于閥體中間時,閥芯將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同時關閉,此時,液壓系統(tǒng)處于上述的常態(tài);當閥芯處于右邊時,閥芯將進油通道開啟,將回油通道關閉,此時,液壓系統(tǒng)處于上述的剪切狀態(tài);當閥芯處
于左邊時,閥芯將進油通道關閉,將回油通道開啟,此時,液壓系統(tǒng)處于上述的擴張狀態(tài)。
在上述的液壓閥中,所述的閥體內還開設有卸油孔。當系統(tǒng)壓力過大時,該卸油孔
能自動開啟,將油排出,防止手動液壓切割機損壞。 在上述的液壓閥中,所述的閥芯外套設有閥芯套。 在上述的液壓閥中,所述的閥芯套采用橡膠材料制成。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液壓閥通過轉換開光來帶動閥芯的左右移動來控制油路,從 而推動活塞前后移動,實現(xiàn)手動液壓切割機的切割和擴張的目的,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 作方便;另外,本液壓閥還具有卸油孔,使手動液壓切割機的使用更加的安全。
圖1是本液壓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液壓閥的閥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液壓閥的閥芯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手動液壓切割機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閥體;la、進油口 ;lb、進油通道;lc、回油通道;2、閥芯;3、轉換開光;4、 閥芯套;5、液壓缸;6、油箱;7、輸油管一 ;8、輸油管二 ;9、切割刀具;10、導管一 ;11、導管 二 ;12、活塞;13、活塞桿。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 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本液壓閥,設置在手動液壓切割機的液壓缸5與油箱6之間,所述的手動液壓切割 機包括切割刀具9、油箱6、電動機、油泵、液壓缸5、活塞12、活塞桿13等。另外,該手動液 壓切割機無電源,方便在水下工作。 本液壓閥包括具有進油通道lb和回油通道lc的閥體l,所述的閥體1還具有一進 油口 la,所述的進油口 la—端與油箱6相聯(lián)通,進油口 la的另一端分別與進油通道lb和 回油通道lc相聯(lián)通,所述的進油通道lb和回油通道lc的另一端均與液壓缸5相聯(lián)通,所 述的閥體1內設有控制機構,所述的控制機構能控制進油通道lb和回油通道lc開啟或關 閉。 具體而言,所述的控制機構包括閥芯2和轉換開光3,所述的閥芯2設置在閥體1 內,所述的轉換開光3包覆在閥體1外部,且能帶動閥芯2左右移動。當閥芯2處于閥體1 中間時,閥芯2將進油通道lb和回油通道lc同時關閉;當閥芯2處于右邊時,閥芯2將進 油通道lb開啟,將回油通道lc關閉;當閥芯2處于左邊時,閥芯2將進油通道lb關閉,將 回油通道lc開啟。在閥芯2外套設有閥芯套4。所述的閥芯套4采用橡膠材料制成。 在上述的液壓閥中,所述的閥體1內還開設有卸油孔。當系統(tǒng)壓力過大時,該卸油 孔能自動開啟,將油排出,防止手動液壓切割機損壞。 本液壓閥是設置在手動液壓切割機的液壓缸5與油箱6之間的,本液壓閥與液壓 缸5、油箱6組成一個液壓系統(tǒng)。[0025] 啟動電動機,油泵開始工作,油箱6里的油通過兩條輸油管即輸油管一 7和輸油管 二8,輸送到本液壓閥的進油口 la中;本液壓閥的進油通道lb通過進油管與液壓缸5的左 端相聯(lián)通,回油通道lc通過回油管與液壓缸5的右端相聯(lián)通。 該液壓系統(tǒng)具有三種狀態(tài),1、常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液壓閥的控制機構將進油通道 lb和回油通道lc同時關閉,由油箱6里輸送到液壓閥進油口 la內的油無法進入到液壓缸 5內,直接回到油箱6里。2、剪切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液壓閥的控制機構將進油通道lb開啟, 將回油通道lc關閉,此時,由油箱6里輸送到液壓閥進油口 la內的油通過進油通道lb和 導管一 10輸送到液壓缸5的左端,液壓缸5內的活塞12在油的作用下向右前進,活塞12 再帶動活塞桿13,活塞桿13最后帶動切割刀具9閉合,將需要切割的物品切斷。3、擴張狀 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液壓閥的控制機構將進油通道lb關閉,將回油通道lc開啟,此時,由油箱 6里輸送到液壓閥進油口 la內的油通過回油通道lc和導管二 11輸送到液壓缸5的右端, 液壓缸5內的活塞12在油的作用下向左前進,活塞12再帶動活塞桿13,活塞桿13最后帶 動切割刀具9張開,準備下一次的切割。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 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 1、閥體;la、進油口 ;lb、進油通道;lc、回油通道;2、閥芯; 3、轉換開光;4、閥芯套;5、液壓缸;6、油箱;7、輸油管一 ;8、輸油管二 ;9、切割刀具;10、導 管一 ;11、導管二 ;12、活塞;13、活塞桿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 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 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一種液壓閥,設置在手動液壓切割機的液壓缸(5)與油箱(6)之間,包括具有進油通道(1b)和回油通道(1c)的閥體(1),所述的閥體(1)還具有一進油口(1a),所述的進油口(1a)一端與油箱(6)相聯(lián)通,進油口(1a)的另一端分別與進油通道(1b)和回油通道(1c)相聯(lián)通,所述的進油通道(1b)和回油通道(1c)的另一端均與液壓缸(5)相聯(lián)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體(1)內設有控制機構,所述的控制機構能控制進油通道(1b)和回油通道(1c)開啟或關閉。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機構包括閥芯(2)和轉換開光(3),所述的閥芯(2)設置在閥體(1)內,所述的轉換開光(3)包覆在閥體(1)外部,且能帶動閥芯(2)左右移動。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體(1)內還開設有卸油孔。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芯(2)外套設有閥芯套(4)。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芯套(4)采用橡膠材料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液壓閥,屬于閥門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xiàn)有液壓閥安全性能差、功能單一等技術問題。本液壓閥,設置在手動液壓切割機的液壓缸與油箱之間,包括具有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的閥體,所述的閥體還具有一進油口,所述的進油口一端與油箱相聯(lián)通,進油口的另一端分別與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相聯(lián)通,所述的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的另一端均與液壓缸相聯(lián)通,所述的閥體內設有控制機構,所述的控制機構能控制進油通道和回油通道開啟或關閉。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F15B13/02GK201531480SQ20092031511
公開日2010年7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18日
發(fā)明者童加增 申請人:童加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