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泵送分配機構、泵送裝置及其控制方法、混凝土泵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泵送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泵送分配機構、泵送裝置及其控制方法、混凝土泵車。
背景技術:
泵送技術是當前以水泥混凝土為代表的粘稠物輸送施工中廣泛應用的主流技術,具有效率高、環(huán)境污染小等特點。泵送設備是泵送施工中的核心設備,用于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輸送混凝土等粘稠物?,F(xiàn)有技術中,泵送設備一般包括料斗、輸送缸、分配閥、輸送管及相關的驅動和控 制機構。通常,泵送設備有左右兩個輸送缸并排布置,活塞通過活塞桿從輸送缸后端與驅動液壓缸連接,輸送缸前端開口布置在料斗中。兩個輸送缸共用一個分配閥,分配閥前端與輸送管連接,后端與輸送缸前端開口布置在同一截面上。料斗用于存放待泵送的粘稠物。泵送設備的工作原理是分配閥在其驅動機構控制下,在左輸送缸輸出粘稠物前,從與右輸送缸開口對接的位置擺動到與左輸送缸對接的位置,從而使右輸送缸與料斗連通,左輸送缸與輸送管連通。分配閥擺動完成后,左輸送缸在液壓缸驅動下向輸送管泵料,同時右輸送缸從料斗中吸料。當左輸送缸完成泵料、右輸送缸完成吸料后,分配閥從與左輸送缸開口對接的位置擺回到與右輸送缸開口對接的位置,從而使左輸送缸與料斗連通,右輸送缸與輸送管接通。分配閥擺動完成后,右輸送缸開始向輸送管泵料,同時左輸送缸從料斗吸料。這樣周期循環(huán),完成左右輸送缸交替吸料和泵料,實現(xiàn)泵送功能。從上述泵送設備工作原理的分析發(fā)現(xiàn),當分配閥擺動時,輸送管中的混凝土等粘稠物經歷了一個從高壓輸送缸切換到低壓輸送缸的過程,輸送壓力的這一變化可能引起其運動狀態(tài)從沿輸送管向前運動變?yōu)橥V?,甚至變?yōu)橄虻蛪狠斔透谆亓?;當低壓輸送缸開始泵料后,輸送管內的混凝土輸送壓力迅速升高,從而使其又回到沿輸送管向前運動的狀態(tài)。由于上述運動狀態(tài)的突然改變,會給泵送設備帶來較大沖擊,造成設備磨損塊、壽命短,以及泵送系統(tǒng)所附著的結構變形開裂等問題。為了減小泵送沖擊,人們采用了變速泵送的方法。在輸送缸開始和結束泵送行程時,使其緩慢啟動和緩慢停止,這樣可以減小被輸送物料運動狀態(tài)的突變,可有效減小泵送沖擊。但是這種方法不能解決泵送高度較高時混凝土高低壓切換帶來的泵送沖擊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泵送分配機構、泵送裝置及其控制方法、混凝土泵車,能夠在實現(xiàn)連續(xù)泵送的同時減小泵送沖擊,延長泵送分配機構的使用壽命。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泵送分配機構,包括耐磨盤,耐磨盤上輸送缸開口,輸送缸開口包括相鄰設置的第一輸送缸開口和第二輸送缸開口;分配閥管,分配閥管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入口端繞出口端的出口中心線可旋轉,A 口端包括入口和沿分配閥管的旋轉方向設置在入口兩端的擋料板,擋料板與入口位于垂直于出口中心線的同一平面上;分配閥管與耐磨盤旋轉配合;入口所占弧度大于相鄰兩個輸送缸開口之間的盲板部分所占弧度;擋料板所占弧度大于輸送缸開口所占的弧度。進一步地,分配閥管的出口端為圓形。進一步地,分配閥管的入口為沿分配閥管的旋轉方向延伸的腰形結構。
進一步地,腰形結構所占弧度不小于兩個相鄰輸送缸開口中心線之間的弧度。進一步地,腰形結構為兩端通過半圓過渡的圓環(huán)段,輸送缸開口為圓形,且輸送缸開口的半徑與腰形結構的兩端半圓的半徑相等。進一步地,腰形結構為兩端具有直邊的圓環(huán)段,直邊沿圓環(huán)段的徑向方向設置,輸送缸開口為圓形,且輸送缸開口的直徑與直邊的長度相等。進一步地,分配閥管為喇叭管。進一步地,輸送缸開口還包括第三輸送缸開口,第一輸送缸開口和第三輸送缸開口分別設置在第二輸送缸開口的兩側。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泵送裝置,包括料斗、出料管和輸送缸,輸送缸至少包括第一輸送缸和第二輸送缸,泵送裝置還包括上述的泵送分配機構,泵送分配機構的出口端連接至出料管的第一端,第一輸送缸連接至泵送分配機構的第一輸送缸開口,第二輸送缸連接至泵送分配機構的第二輸送缸開口,第一輸送缸開口和第二輸送缸開口直接與料斗連接。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上述的泵送裝置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驟SI,使第一輸送缸開口與分配閥管的入口連通,第二輸送缸開口位于分配閥管的外部,第一輸送缸泵料,第二輸送缸吸料;步驟S2,分配閥管逆時針旋轉,使分配閥管前端的擋料板遮蓋第二輸送缸開口,第二輸送缸進入泵料準備狀態(tài),第一輸送缸繼續(xù)泵料;步驟S3,分配閥管繼續(xù)逆時針轉動,第二輸送缸開口進入分配閥管的入口處,第二輸送缸和第一輸送缸同時泵料;步驟S4,分配閥管繼續(xù)逆時針轉動,使分配閥管前端的擋料板遮蓋第一輸送缸開口,第一輸送缸停止泵料,進入吸料準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步驟S5,分配閥管繼續(xù)逆時針轉動,使第一輸送缸開口脫離分配閥管,第一輸送缸開口開始吸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根據本發(fā)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泵車,包括泵送裝置和臂架系統(tǒng),該泵送裝置為上述的泵送裝置,泵送裝置的出料管的第二端連接至臂架系統(tǒng)。應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泵送分配機構包括耐磨盤和分配閥管。耐磨盤上至少包括繞耐磨盤的中心均勻圓周分布的第一輸送缸開口和第二輸送缸開口 ;分配閥管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入口端繞出口端的出口中心線可旋轉,A 口端包括入口和沿分配閥管的旋轉方向設置在入口兩端的擋料板,擋料板與入口位于垂直于出口中心線的同一平面上;分配閥管與耐磨盤旋轉配合;入口所占弧度大于相鄰兩個輸送缸開口之間的盲板部分所占弧度;擋料板所占弧度大于輸送缸開口所占的弧度。由于分配閥管的入口所占弧度不小于兩個相鄰輸送缸開口中心線之間的弧度,所以相鄰的兩個輸送缸在切換時同時泵料,實現(xiàn)泵送的連續(xù)進行。由于輸送缸在開始泵料前和結束泵料前都有分配閥管的擋料板封閉其開口,所以不會同時連通高壓區(qū)(分配閥管及輸送管道內)和低壓區(qū)(料斗),避免了由于壓力突變而引起的混凝土運動狀態(tài)的突變,降低了泵送狀態(tài)切換時的泵送沖擊。
構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a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一狀態(tài)下的分配閥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b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一狀態(tài)下的耐磨盤的結構示意圖;圖3a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二狀態(tài)下的分配閥管的結構示意圖;圖3b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二狀態(tài)下的耐磨盤的結構示意圖;圖4a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一狀態(tài)下的分配閥管的結構示意圖;圖4b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一狀態(tài)下的耐磨盤的結構示意圖;圖5a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二狀態(tài)下的分配閥管的結構示意圖;圖5b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二狀態(tài)下的耐磨盤的結構示意圖;圖6a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三狀態(tài)下的分配閥管的結構示意圖;以及圖6b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機構第三狀態(tài)下的耐磨盤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如圖I至圖3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泵送分配機構包括耐磨盤10和分配閥管20。分配閥管20相對于耐磨盤10可轉動,且分配閥管20和耐磨盤10之間旋轉配合。耐磨盤10為圓形,包括多個以耐磨盤10的中心為圓心均勻圓周分布的輸送缸開口,多個輸送缸開口可以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本實施例當中,當輸送缸開口個數為n時,則每個輸送缸開口所占弧度不大于360/[n*(n+l)],其中 n 彡 2。以下以兩個輸送缸開口為例來說明本實施例當中的泵送分配機構的其它部分。當輸送缸開口為兩個時,兩個輸送缸開口分別為第一輸送缸開口 11和第二輸送缸開口 12。兩個輸送缸開口位于通過圓形耐磨盤10的圓心的一條直徑上,并繞圓形耐磨盤10的圓心對稱設置。分配閥管20與耐磨盤10之間為旋轉配合,通過分配閥管20相對于耐磨盤10的旋轉運動來實現(xiàn)輸送缸泵送的狀態(tài)切換和輸送缸的連續(xù)泵送。分配閥管20包括入口端21和出口端22,出口端22為圓形開口,入口端21繞出口端22的出口中心線可旋轉。入口端21包括入口 23和沿分配閥管20的旋轉方向設置在入口 23兩端的擋料板24,擋料板24與入口 23位于同一個平面上,該平面垂直于出口端22的出口中心線。擋料板24、入口 23與耐磨盤10之間密封配合。入口 23所占弧度大于第一輸送缸開口 11和第二輸送缸開口 12之間的盲板部分所占弧度,優(yōu)選地, 入口 23所占弧度大于第一輸送缸開口 11和第二輸送缸開口 12的中心線之間的弧度。使入口 23所占弧度大于第一輸送缸開口 11和第二輸送缸開口 12的中心線之間的弧度,能夠更為有效地保證在泵送狀態(tài)切換時,兩個輸送缸同時泵送能夠提供足夠的壓力,使高低壓切換狀態(tài)時的壓力變化較小,有效降低泵送狀態(tài)切換時的泵送沖擊,保護泵送裝置不受損傷。分配閥管20的入口 23為沿分配閥管20的旋轉方向延伸的腰形結構。該腰形結構所占弧度不小于兩個相鄰輸送缸開口中心線之間的弧度。腰形結構可以為兩端通過半圓過渡的圓環(huán)段,此時輸送缸開口為圓形,且輸送缸開口的半徑與腰形結構的兩端半圓的半徑相等。腰形結構也可以為兩端具有直邊的圓環(huán)段,且該直邊沿圓環(huán)段的徑向方向設置,此時的輸送缸開口為圓形,且輸送缸開口的直徑與直邊的長度相等。分配閥管20的入口 23與出口端22的出口之間為入口大出口小的結構,從入口 23的開口逐漸向出口端22的圓形出口收縮,形成漏斗狀結構,使泵送分配機構在兩個輸送缸進行泵送狀態(tài)切換時,能夠同時進行泵料動作,將料體從入口 23處泵入分配閥管,并匯聚至分配閥管20的出口端22,從出口將料體泵出。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入口 23同時連通兩個輸送缸,且其它部分被耐磨盤10及擋料板24阻擋,因此,能夠使得在分配閥管20內的料體在兩個輸送缸之間進行泵送狀態(tài)切換時,泵送壓力不會有大的變化,有效減少泵送狀態(tài)切換時的泵送沖擊,減少泵送裝置所受到的損傷。此處的分配閥管20可以為喇叭管。在其它的實施例當中,泵送分配機構也可以包括三個以上的輸送缸開口,此時,A口 23需要滿足所占弧度大于相鄰兩個輸送缸開口之間的盲板所占的弧度,與兩個輸送缸開口的實施例一樣,為了實現(xiàn)更好的保壓效果,入口 23所占弧度要大于等于兩個輸送缸開口的中心線之間的弧度。此外,兩個擋料板24的外邊緣之間要留有進料空間,在輸送缸開口位于進料空間位置時,能夠通過進料空間進行吸料動作。一般情況下,入口 23所占弧度不超過相鄰兩個輸送缸開口的最遠邊緣所占的弧度,而擋料板24在輸送缸開口中心所在圓弧上所占的弧度只需要略大于輸送缸開口所占弧度,從而保證能夠完全封閉輸送缸開口即可。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泵送裝置包括料斗、出料管和輸送缸,輸送缸至少包括第一輸送缸和第二輸送缸,泵送裝置還包括上述的泵送分配機構,泵送分配機構的出口端22連接至出料管的第一端,第一輸送缸連接至泵送分配機構的第一輸送缸開口 11,第二輸送缸連接至泵送分配機構的第二輸送缸開口 12,第一輸送缸開口 11和第二輸送缸開口 12直接與所述料斗連接。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混凝土泵車包括泵送裝置和臂架系統(tǒng),泵送裝置為上述的泵送裝置,泵送裝置的出料管的第二端連接至臂架系統(tǒng)。如圖2a、圖2b、圖3a和圖3b所示,下面以耐磨盤10上包括兩個輸送缸開口為例對本實施例的泵送裝置的控制方法進行說明首先,使第一輸送缸開口 11與分配閥管20的入口 23連通,第二輸送缸開口 12位于分配閥管20的外部,第一輸送缸泵料,第二輸送缸吸料。其次,分配閥管20逆時針旋轉,使分配閥管20前端的擋料板24遮蓋第二輸送缸開口 12,第二輸送缸進入泵料準備狀態(tài),第一輸送缸繼續(xù)泵料。在擋料板24逐漸遮蓋第二輸送缸開口 12的過程中,第二輸送缸慢慢開始停止吸料,并在擋料板24完全遮蓋第二輸送缸開口 12時,開始進行泵料切換動作。然后,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時針轉動,第二輸送缸開口 12進入分配閥管20的入口23處,第二輸送缸和第一輸送缸同時泵料。在第二輸送缸開口 12逐漸進入分配閥管20的入口 23的過程中,第一輸送缸始終在泵料,且逐漸開始偏離入口 23,部分進入擋料板24的遮蓋范圍,第一輸送缸的泵送壓力遞減。這一過程中,由于第二輸送缸的泵料量逐漸增大, 彌補了第一輸送缸泵料量的減少,且第二輸送缸的泵送壓力逐漸增大,因此,使得分配閥管20內的泵送壓力保持不變或者只有較小的變化,降低高低壓切換時的泵送沖擊,同時保證了泵送的連續(xù)性,延長了泵送裝置的使用壽命。接著,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時針轉動,使分配閥管20前端的擋料板24遮蓋第一輸送缸開口 11,第一輸送缸停止泵料,進入吸料準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在分配閥管20前端的擋料板24遮蓋第一輸送缸開口 11后,第一輸送缸完成泵料動作,開始切換狀態(tài),準備吸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并保持分配閥管20內的泵送壓力。之后,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時針轉動,使第一輸送缸開口 11脫離分配閥管20,第一輸送缸開口 11開始吸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在這一過程中,第一輸送缸通過第一輸送缸開口 11與料斗連通,開始進入吸料狀態(tài),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送,并保持泵送壓力。繼續(xù)重復上述的操作,即可實現(xiàn)泵送裝置的連續(xù)泵送,并能夠在泵送高低壓狀態(tài)切換時保持泵送壓力,減小泵送沖擊,延長泵送裝置的使用壽命。具有三個以上的輸送缸開口的泵送裝置,基本控制方法與上述控制方法相同,下面結合如圖4至圖6加以說明如圖4a和圖4b所示,首先,使第一輸送缸開口 11與分配閥管20的入口 23連通,第二輸送缸開口 12位于分配閥管20的外部,第三輸送缸開口 13與分配閥管20的入口 23連通,第一輸送缸和第三輸送缸同時泵料,第二輸送缸吸料。如圖5a和圖5b所示,其次,分配閥管20逆時針旋轉,使分配閥管20后端的擋料板24逐漸遮蓋第一輸送缸開口 11,第二輸送缸繼續(xù)吸料,第三輸送缸繼續(xù)泵料。在擋料板24逐漸遮蓋第一輸送缸開口 11的過程中,第一輸送缸慢慢開始停止泵料,并在擋料板24完全遮蓋第二輸送缸開口 12時,開始進行吸料切換動作。如圖6a和圖6b所示,之后,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時針轉動,第二輸送缸開口 12進入分配閥管20的前擋料板24的遮擋范圍,逐漸被前擋料板24遮蓋,此時第三輸送缸繼續(xù)泵料,第二輸送缸停止吸料,并在被擋料板24完全遮擋后進入泵送切換狀態(tài),開始準備泵料,第一輸送缸繼續(xù)通過第一輸送缸開口 11吸料。然后,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時針轉動,第二輸送缸開口 12進入分配閥管20的入口23處,第二輸送缸和第三輸送缸同時泵料。在第二輸送缸開口 12逐漸進入分配閥管20的入口 23的過程中,第三輸送缸始終在泵料,且逐漸開始偏離入口 23,部分進入擋料板24的遮蓋范圍,第三輸送缸的泵送壓力遞減。這一過程中,由于第二輸送缸的泵料量逐漸增大,彌補了第三輸送缸泵料量的減少,且第二輸送缸的泵送壓力逐漸增大,因此,使得分配閥管20內的泵送壓力保持不變或者只有較小的變化,降低高低壓切換時的泵送沖擊,同時保證了泵送的連續(xù)性,延長了泵送裝置的使用壽命接著,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時針轉動,使分配閥管20后端的擋料板24遮蓋第三輸送缸開口 13,第三輸送缸停止泵料,進入吸料準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在分配閥管20前端的擋料板24遮蓋第三輸送缸開口 13后,第三輸送缸完成泵料動作,開始切換狀態(tài),準備吸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并保持分配閥管20內的泵送壓力。繼續(xù)重復上述的操作,即可實現(xiàn)泵送裝置的連續(xù)泵送,并能夠在泵送高低壓狀態(tài)切換時保持泵送壓力,減小泵送沖擊,延長泵送裝置的使用壽命。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發(fā)明上述的實施例實現(xiàn)了如下技術效果泵送分配機構包括耐磨盤和分配閥管。耐磨盤上至少包括繞耐磨盤的中心均勻圓周分布的第一輸送缸開口和第二輸送缸開口 ;分配閥管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入口端繞出口端的出口中心線可旋轉,入口端包括入口和沿分配閥管的旋轉方向設置在入口兩端的擋料板,擋料板與入口位于垂直于出口中心線的同一平面上;分配閥管與耐磨盤旋轉配合;入口所占弧度大于相鄰兩個輸送缸開口之間的盲板部分所占弧度;擋料板所占弧度大于輸送缸開口所占的弧度。由于分配閥管的入口所占弧度不小于兩個相鄰輸送缸開口中心線之間的弧度,所以相鄰的兩個輸送缸在切換時同時泵料,實現(xiàn)泵送的連續(xù)進行。由于輸送缸在開始泵料前和結束泵料前都有分配閥管的擋料板封閉其開口,所以不會同時連通高壓區(qū)(分配閥管及輸送管道內)和低壓區(qū)(料斗),避免了由于壓力突變而引起的混凝土運動狀態(tài)的突變,降低了泵送狀態(tài)切換時的泵送沖擊。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泵送分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耐磨盤(10),所述耐磨盤(10)上包括多個繞所述耐磨盤(10)的中心均勻圓周分布的輸送缸開口,所述輸送缸開口包括相鄰設置的第一輸送缸開口(11)和第二輸送缸開口(12); 分配閥管(20),所述分配閥管(20)包括入口端(21)和出口端(22),所述入口端(21)繞所述出口端(22)的出口中心線可旋轉,所述入口端(21)包括入口(23)和沿所述分配閥管(20)的旋轉方向設置在所述入口(23)兩端的擋料板(24),所述擋料板(24)與所述入口(23)位于垂直于所述出口中心線的同一平面上; 所述分配閥管(20)與所述耐磨盤(10)旋轉配合; 所述入口(23)所占弧度大于相鄰兩個所述輸送缸開口之間的盲板部分所占弧度; 所述擋料板(24)所占弧度大于所述輸送缸開口所占的弧度。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泵送分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閥管(20)的出口端(22)為圓形。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泵送分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閥管(20)的入口(23)為沿所述分配閥管(20)的旋轉方向延伸的腰形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泵送分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形結構所占弧度不小于兩個相鄰所述輸送缸開口中心線之間的弧度。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泵送分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形結構為兩端通過半圓過渡的圓環(huán)段,所述輸送缸開口為圓形,且所述輸送缸開口的半徑與所述腰形結構的兩端半圓的半徑相等。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泵送分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形結構為兩端具有直邊的圓環(huán)段,所述直邊沿所述圓環(huán)段的徑向方向設置,所述輸送缸開口為圓形,且所述輸送缸開口的直徑與所述直邊的長度相等。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泵送分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閥管(20)為喇叭管。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泵送分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缸開口還包括第三輸送缸開口(13),所述第一輸送缸開口(11)和所述第三輸送缸開口(13)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二輸送缸開口(12)的兩側。
9.一種泵送裝置,包括料斗、出料管和輸送缸,所述輸送缸至少包括第一輸送缸和第二輸送缸,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權利要求I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泵送分配機構,所述泵送分配機構的出口端(22)連接至所述出料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輸送缸連接至所述泵送分配機構的第一輸送缸開口(11),所述第二輸送缸連接至所述泵送分配機構的第二輸送缸開口(12),所述第一輸送缸開口(11)和所述第二輸送缸開口(12)直接與所述料斗連接。
10.一種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泵送裝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SI,使第一輸送缸開口(11)與分配閥管(20)的入口(23)連通,第二輸送缸開口(12)位于分配閥管(20)的外部,第一輸送缸泵料,第二輸送缸吸料; 步驟S2,分配閥管(20)逆時針旋轉,使分配閥管(20)前端的擋料板(24)遮蓋第二輸送缸開口(12),第二輸送缸進入泵料準備狀態(tài),第一輸送缸繼續(xù)泵料; 步驟S3,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時針轉動,第二輸送缸開口(12)進入分配閥管(20)的入口(23)處,第二輸送缸和第一輸送缸同時泵料;步驟S4,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 時針轉動,使分配閥管(20)前端的擋料板(24)遮蓋第一輸送缸開口(11),第一輸送缸停止泵料,進入吸料準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 步驟S5,分配閥管(20)繼續(xù)逆時針轉動,使第一輸送缸開口(11)脫離分配閥管(20),第一輸送缸開口(11)開始吸料,第二輸送缸繼續(xù)泵料。
11.一種混凝土泵車,包括泵送裝置和臂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裝置為權利要求8所述的泵送裝置,所述泵送裝置的出料管的第二端連接至所述臂架系統(tǒng)。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泵送分配機構、泵送裝置及其控制方法、混凝土泵車。該泵送分配機構包括耐磨盤(10),包括多個輸送缸開口,輸送缸開口包括第一輸送缸開口(11)和第二輸送缸開口(12);分配閥管(20),包括入口端(21)和出口端(22),入口端(21)繞出口中心線可旋轉,入口端(21)包括入口(23)和設置在入口(23)兩端的擋料板(24);分配閥管(20)與耐磨盤(10)旋轉配合;入口(23)所占弧度大于相鄰兩個輸送缸開口之間的盲板部分所占弧度;擋料板(24)所占弧度大于輸送缸開口所占的弧度。根據本發(fā)明的泵送分配機構,能夠在實現(xiàn)連續(xù)泵送的同時減小泵送沖擊,延長泵送分配機構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04B53/00GK102619719SQ20121012469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25日
發(fā)明者劉耀宗, 張勁, 王猛, 胡蛟 申請人:中聯(lián)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