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潛水排污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潛水排污泵。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潛水排污泵定子繞組采用水冷已相當普遍。液體的比熱,導熱系數(shù)比氣體大,所以水冷的散熱能力大為提高。通過水冷卻的部件冷卻效果顯著,允許承受的電磁負荷增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但是,由于水垢和污水污物的產生水路堵塞,繼而產生繞組局部過熱而燒毀。同時,水接頭及各個密封點處由于承受水壓漏水的問題將造成短路和漏電危險,電機很容易失效。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采用內封閉油循環(huán)冷卻的潛水排污泵,該排污泵電機槽 滿率高,材料消耗少,工作效率高。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潛水排污泵,包括泵體、電機、電機軸、大葉輪、冷卻盤、下軸承室、與下軸承室之間形成冷卻盤的油塞罩、電機冷卻腔和與電機冷卻腔相通的導流管,所述大葉輪固定在電機軸的端部,所述電機冷卻腔與冷卻盤相通,所述下軸承室上固定有油塞蓋,該油塞蓋與油塞罩之間形成一與冷卻盤相通的空腔,該空腔與導流管相通,所述冷卻盤內設有小葉輪,所述小葉輪包括輪轂和多個葉片,所述輪轂與電機軸固定,所述多個葉片均勻地固定在輪轂上。所述葉片呈圓弧形結構。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電機槽滿率高、材料消耗少,工作效率高、冷卻效果好。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小葉輪結構示意圖。其中1、泵體,2、電機,3、電機軸,4、大葉輪,5、冷卻盤,6、下軸承室,7、油塞罩,8、電機冷卻腔,9、導流管,10、輪轂,U、油塞蓋,12、小葉輪,13、空腔,14、葉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和圖2所示,一種潛水排污泵,泵體I、電機2、電機軸3、大葉輪4、冷卻盤5、下軸承室6、與下軸承室6之間形成冷卻盤5的油塞罩7、電機冷卻腔8和與電機冷卻腔8相通的導流管9,所述大葉輪4固定在電機軸3的端部,電機冷卻腔8與冷卻盤5相通,下軸承室6上固定有油塞蓋11,該油塞蓋11與油塞罩7之間形成一與冷卻盤5相通的空腔13,該空腔13與導流管9相通,冷卻盤5內設有小葉輪12,該小葉輪12包括輪轂10和多個葉片14,輪轂10與電機軸3固定,多個葉片14均勻地固定在輪轂10上;為了提高小葉輪12的工作效率,將葉片14設計成圓弧狀結構。本發(fā)明是這樣運作的潛水排污泵在工作的時候,電機2在帶動大葉輪4轉動的同時也帶動小葉輪12轉動,小葉輪12轉動驅動冷卻盤5中的冷卻油流到電機冷卻腔8內,把 電機2運作而產生的熱量隨冷卻油帶出,冷卻油經過導流管9到達空腔13,最后又流回到冷卻盤5內。依次循環(huán)的冷卻,達到高效冷卻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潛水排污泵,包括泵體、電機、電機軸、大葉輪、冷卻盤、下軸承室、與下軸承室之間形成冷卻盤的油塞罩、電機冷卻腔和與電機冷卻腔相通的導流管,所述大葉輪固定在電機軸的端部,所述電機冷卻腔與冷卻盤相通,所述下軸承室上固定有油塞蓋,該油塞蓋與油塞罩之間形成一與冷卻盤相通的空腔,該空腔與導流管相通,所述冷卻盤內設有小葉輪,其特征是所述小葉輪包括輪轂和多個葉片,所述輪轂與電機軸固定,所述多個葉片均勻地固定在輪轂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潛水排污泵,其特征是所述葉片呈圓弧形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潛水排污泵,包括泵體、電機、電機軸、大葉輪、冷卻盤、下軸承室、與下軸承室之間形成冷卻盤的油塞罩、電機冷卻腔和與電機冷卻腔相通的導流管,所述大葉輪固定在電機軸的端部,所述電機冷卻腔與冷卻盤相通,所述下軸承室上固定有油塞蓋,該油塞蓋與油塞罩之間形成一與冷卻盤相通的空腔,該空腔與導流管相通,所述冷卻盤內設有小葉輪,所述小葉輪包括輪轂和多個葉片,所述輪轂與電機軸固定,所述多個葉片均勻地固定在輪轂上。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電機槽滿率高、材料消耗少,工作效率高、冷卻效果好。
文檔編號F04D13/08GK102808782SQ20111015335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陸素美 申請人:陸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