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泵的底蓋、風泵的中座、風泵、充氣機及充氣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泵的底蓋、風泵的中座、風泵、充氣機及充氣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有醫(yī)學臨床實踐中,常常在醫(yī)療過程(如手術、病人康復、ICU、維持危重病人正常體溫等)中采用一種用于保暖的充氣系統(tǒng),該充氣保暖系統(tǒng)包括氣毯、具有通氣結構的充氣機(可叫做充氣保暖儀),以及用于將所述充氣機與氣毯連通的通氣管,通氣結構中設置有風扇,配合充氣機中的加熱絲以將氣體溫度加熱到32°C 、35°C 、38°C 、4rC等4檔溫度,其溫度控制撥動范圍為±2. 5t:,應用環(huán)境溫度在16t:到3(TC之間,充氣機通過通氣管將已加熱的氣體輸送到氣毯,蓋在病人身上或裹住病人肢體的氣毯與病人皮膚接觸的一面具有通氣孔,以通過通氣孔向病人體表輸送上述已加熱氣體,避免病人體溫下降到一個較低溫度。 發(fā)明人在實施本實用新型過程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至少存在如下技術問題 由于氣毯是蓋在病人身上或裹住病人肢體的,在手術過程中的病人無法使用;適
用的環(huán)境溫度在iet:到3(TC之間,范圍較窄,當環(huán)境溫度在-5t:到15t:時無法適用;采用
風扇的充氣機,其加熱氣體溫度提升較慢,且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風泵的底蓋、風泵的中座、
風泵、充氣機及充氣系統(tǒng),利用風泵能快速提升輸送氣體的溫度,并且采用主風道結構與輔助風道結構結合的方法可平衡從充氣機輸送至氣墊的氣壓,并保證風泵內的散熱效果,各結構及系統(tǒng)可在各種醫(yī)療過程中使用,尤其是在手術過程中也能方便手術,大大提高了病人在手術過程中的舒適度,且成本大大降低。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種風泵的底蓋,所述底蓋的底面設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風泵主風道的第一主凹
槽,所述底面還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輔助凹槽,所述第一輔助凹槽形成所述風泵的輔助風道。 —種風泵的中座,所述中座的頂面設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風泵主風道的第二主凹
槽,所述頂面還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輔助凹槽,所述第二輔助凹槽形成所述風泵的輔助風道。 —種風泵,設置有主風道結構,所述風泵還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風道結構。[0010] —種充氣機,其設置有通氣結構, 所述通氣結構中設置有風泵,所述風泵設置有主風道結構以及至少一個輔助風道
結構,所述通氣結構中還設置有與所述主風道結構配套的主風道通路結構,以及與所述輔助風道結構配套的、與外界連通的輔助風道通路結構。 —種充氣系統(tǒng),包括氣墊、具有通氣結構的充氣機,以及用于將所述充氣機與所述氣墊連通的通氣管, 所述通氣結構中設置有風泵,所述風泵設置有主風道結構以及至少一個輔助風道結構,所述通氣結構中還設置有與所述主風道結構配套的、與所述通氣管連通的主風道通路結構,以及與所述輔助風道結構配套的、與外界連通的輔助風道通路結構。[0014]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提供一種風泵的底蓋、風泵的中座、風泵、充氣機及充氣系統(tǒng),利用風泵能快速提升輸送氣體的溫度,并且采用主風道結構與輔助風道結構結合的方法可平衡從充氣機輸送至氣墊的氣壓,并保證風泵內的散熱效果,各結構及系統(tǒng)可在各種醫(yī)療過程中使用,尤其是在手術過程中也能方便手術,大大提高了病人在手術過程中的舒適度,且成本大大降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的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機的內部結構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風泵的中座的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中的第一消聲器16的第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中的第一消聲器16的第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中的第三消聲器44的第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中的第三消聲器44的第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中的氣墊1的剖面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中的氣墊1的橫截面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中的溫度控制電路的示:
一示圖二示圖一示圖二示圖
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風泵的組件(包括風泵的底蓋、中座等)、風泵整體結構以及應用該風泵的充氣機,應用該充氣機的充氣系統(tǒng),其中,風泵的底蓋以及中座均設置有用于形成主風道的結構以及用于形成輔助風道的結構,可當風泵應用在充氣機中時,可快速提升輸送氣體的溫度,并且,由于采用上述風泵而在充氣機內形成的主風道與輔助風道,可平衡充氣系統(tǒng)中從充氣機輸送至氣墊的氣壓,并保證風泵內的散熱效果,上述風泵及系統(tǒng)可在各種醫(yī)療過程中使用,尤其是在手術過程中也能方便手術,大大提高了病人在手術過程中的舒適度,且成本大大降低。 需要說明的是,充氣系統(tǒng)中的氣墊是墊在病人身體下方的,而與傳統(tǒng)的氣毯不同。[0029]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風泵的組件均設置有用于形成主風道的結構以及用于形成輔助風道的結構,如下述 —種風泵的底蓋,底蓋的底面設置有用于形成風泵主風道的第一主凹槽,底面還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形成風泵輔助風道的第一輔助凹槽,上述主風道用于風泵主要的送氣,例如,應用風泵的充氣機將過濾進入充氣機的氣體加熱后通過通氣管送出至氣墊,那此時主風道用于加熱氣體的傳送,而輔助風道用于與主風道配合平衡從充氣機輸送至氣墊的氣壓,并保證風泵內的散熱效果,當然,底面用于形成輔助風道的第一輔助凹槽的個數(shù)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例如,當?shù)酌嬷辉O置有一個第一輔助凹槽時,底面的結構設置可以是將第一主凹槽及第一輔助凹槽首尾相接地設置在底面一圓周邊緣,第一主凹槽的進風口與第一輔助凹槽的出風口之間、第一主凹槽的出風口與第一輔助凹槽的進風口之間均設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用于非完全隔斷上述主風道與輔助風道,此時主風道與輔助風道空間之間還有一定連通;當?shù)酌嬖O置有兩個或多個第一輔助凹槽時,底面的結構設置可以是將第一主凹槽以及各個第一輔助凹槽之間首尾相接地設置在底面一圓周邊緣,第一主凹槽的進風口、出風口與各個第一輔助凹槽的進風口、出風口均類似于上例中的設置,同樣,第一主凹槽的進風口與相鄰的第一輔助凹槽的出風口之間、第一主凹槽的出風口與相鄰的另一第一輔助凹槽的進風口之間均設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用于非完全隔斷上述主風道與各輔助風道,此時主風道與各輔助風道空間之間還有一定連通,當然,各第一輔助凹槽之間是否設置有凸起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采用。 與上述底蓋配套的一種風泵的中座,中座的頂面設置有用于形成風泵主風道的第二主凹槽,頂面還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形成風泵輔助風道的第二輔助凹槽,主風道、輔助風道的描述仍如上述,當然,中座用于形成輔助風道的第二輔助凹槽與上述底面的第一輔助凹槽一一對應(即由第一輔助凹槽與第二輔助凹槽配套對應一個輔助風道),例如,當?shù)酌嬷辉O置有一個第一輔助凹槽時,中座的結構設置可以將第二主凹槽及第二輔助凹槽首尾相接地設置在頂面一圓周邊緣,第二主凹槽的進風口與第二輔助凹槽的出風口之間、第二主凹槽的出風口與第二輔助凹槽的進風口之間均設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用于非完全隔斷上述主風道與輔助風道,此時主風道與輔助風道空間之間還有一定連通;當?shù)酌嬖O置有兩個或多個第一輔助凹槽時,中座的結構設置可以是將第二主凹槽以及各個第二輔助凹槽之間首尾相接地設置在底面一圓周邊緣,第二主凹槽的進風口 、出風口與各個第二輔助凹槽的進風口、出風口均類似于上例中的設置,同樣,第二主凹槽的進風口與相鄰的第二輔助凹槽的出風口之間、第二主凹槽的出風口與相鄰的另一第二輔助凹槽的進風口之間均設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用于非完全隔斷上述主風道與各輔助風道,此時主風道與各輔助風道空間之間還有一定連通,當然,各第二輔助凹槽之間是否設置有凸起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采用。 —種風泵,設置有主風道結構,風泵還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風道結構,具體地,風泵可包括上述底蓋、中座,以及設置于上述底蓋、中座之間的風葉輪,底蓋、中座可如上述內容所述,此處不再贅述,當然,風泵采用主風道結構與輔助風道結構的其他具體形式也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 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對其中的充氣機及風泵的底蓋、中座及風泵也同時進行說明。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充氣系統(tǒng)包括氣墊1、具有通氣結構的充氣機2,以及用于將充氣機2與氣墊1連通的通氣管3,其中 通氣結構中設置有風泵4,風泵4設置有主風道結構以及至少一個輔助風道結構,通氣結構中還設置有與主風道結構配套的、與通氣管3連通的主風道通路結構,以及與輔助風道結構配套的、與外界連通的輔助風道通路結構,具體地 風泵4包括底蓋5、中座6以及設置于底蓋5與中座6之間的風葉輪7,風葉輪7與底蓋5的底面最高處相距大概15-25個絲(即0. 15-0. 25毫米,保證風泵4提供足夠的風壓,使氣墊1均勻噴出空氣),風葉輪7與中座6的頂面最高處相距也大概15-25個絲,而上述主風道結構包括在底蓋5的底面設置的用于形成主風道的第一主凹槽8,以及在中座6的頂面設置的用于配合第一主凹槽8形成主風道的第二主凹槽79,輔助風道結構包括在底蓋5的底面設置的用于形成輔助風道的第一輔助凹槽9,以及在中座6的頂面設置的用于配合第一輔助凹槽9形成輔助風道的第二輔助凹槽80,相應地,第一主凹槽8及第一輔助凹槽9首尾相接地設置在底蓋5的底面一圓周邊緣,第一主凹槽8的進風口 10與第一輔助凹槽9的出風口 11之間、第一主凹槽8的出風口 12與第一輔助凹槽9的進風口 13之間均設置有第一凸起14(圖示不明顯),而第二主凹槽79及第二輔助凹槽80首尾相接地設置在中座6的頂面一圓周邊緣,第二主凹槽79的進風口 26與第二輔助凹槽80的出風口 27之間、第二主凹槽79的出風口 81與第二輔助凹槽80的進風口 29之間均設置有第二凸起82,從而,底蓋5的底面的設置與中座6的頂面的設置相對應;[0037] 通氣結構中的主風道通路結構、輔助風道通路結構主要可包括[0038] 設置有對空氣進行過濾的過濾網(過濾網孔直徑可設置為0. 03微米)的上蓋15,將過濾后的空氣進行消聲的第一消聲器16,配合上蓋15將第一消聲器16進行固定的箱體上板17,箱體上板17設置有主進風孔76、輔助進風孔77,箱體18,箱體18中設置有主風道管19 (可以是云母管等絕緣管或其他耐熱材料制成的管道)、輔助風道彎管87、輔助風道管39、輔助風道進風口 20以及輔助風道出風口 21,而在主風道管19中容納了用于在溫度控制電路控制下對主風道管19中流通的空氣進行加熱的發(fā)熱絲架22,在輔助風道進風口 20與輔助風道進風口 21之間還設置有對輔助風道中流通的空氣進行進一步消聲的第二消聲器23,箱體18通過箱體下板24固定于中座6上,箱體下板24設置有用于固定主風道管19并連通第二主凹槽79的進風口 26的主風道管孔25、用于連通第二輔助凹槽80的出風口 27的輔助風道出風孔28、用于固定輔助風導管并連通第二輔助凹槽80的進風口 29的輔助風道進風孔30,中座6邊緣設置有與第二主凹槽79的出風口 81連通的第一轉管31,設置有導入孔32及導出孔33的邊板78,邊箱34,邊箱34中設置有用于對導入孔32與導出孔33之間主風道中流通的空氣進行消聲的第三消聲器44,第一轉管31通過導管35連通到邊箱34,導出孔33、第二轉管36、通氣管接口 37連通,第二轉管36與通氣管接口 37之間通過墊片38銜接,中座6上從上至下設置有后端蓋40、定子88 (其中設置有帶有軸承的轉子41,定子88由用于驅動轉子41的磁力線圈組成)、軸承套42及前端蓋43,后端蓋40、定子88均設置在箱體18中,軸承底端固定于風葉輪7中間; 上述第一消聲器16、第二消聲器23、第三消聲器44均包括支架,以及設置于支架上的、用于組合完成通風功能的若干通風管,通風管的進風口處設置有進風通孔區(qū),和/或,通風管的出風口處設置有出風通孔區(qū),具體地 如圖4、圖5所示,第一消聲器16的支架由外殼45圍成有內腔46,外殼45上對稱設置有第一組通風管47及第二組通風管48,第一組通風管47及第二組通風管48均設置有第一進風通孔區(qū)83及第一出風通孔區(qū)84,第一組通風管47的出風通孔區(qū)與第二組通風管48的出風通孔區(qū)相對,且第一組通風管47的出風通孔區(qū)與第二組通風管48的出風通孔區(qū)設置在內腔46中,另外,外殼45上還設置有輔助透氣孔85 ; 第二消聲器23的支架包括第一底板49與第二底板50,支架交錯設置有第三組通風管51及第四組通風管52,第三組通風管51及第四組通風管52均設置有第二進風通孔區(qū)53及第二出風通孔區(qū)54,第三組通風管51的進風通孔區(qū)一端穿過第一底板49,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底板50上,第四組通風管52的進風通孔區(qū)一端固定在第一底板49上,另一端穿過第二底板50 ; 如圖6、圖7所示,第三消聲器44的支架包括第三底板55與第四底板56,支架交錯設置有第五組通風管57及第六組通風管58,第五組通風管57設置有進風口 59及第三出風通孔區(qū)60,第六組通風管58設置有第三進風通孔區(qū)61及出風口 62,第五組通風管57的進風口一端與第三底板55的通孔對應,另一端固定在第四底板56上,第六組通風管58的出風口一端與第四底板56的通孔對應,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底板55上;[0043] 如圖1、圖8、圖9所示,上述氣墊1為醫(yī)學用氣墊,氣墊l設置有進氣孔63,氣墊1內部設置有一個連通空腔64,氣墊1的上表面設置有針孔區(qū)65,氣體從進氣孔63輸入連通空腔64后,經針孔區(qū)65輸出,而氣墊1的上表面與氣墊1的下表面在縱向平行線方向上部分粘合形成熱合層66,使得氣墊1的橫截面為如圖7所示的波浪型橫截面,針孔區(qū)65的面積與人體軀干受溫部分面積相匹配,氣墊1的材質為柔性材料,柔性材料為無紡布與珍珠棉的復合材料,無紡布和珍珠棉通過膠體粘合,具體地,氣墊1總長度可設定為1. 8米左右,針孔區(qū)65的長度可設定為1. 2米,當然,對于不同人群的長度、體積要求,可對應設定氣墊1的長度、針孔區(qū)65的長度及面積等; 主風道從上蓋15的過濾網開始,依次經過第一消聲器16、主進風孔76到達箱體18中的主風道管19,經發(fā)熱絲架22加熱后,再經過箱體下板24的主風道管孔25達到中座6的第二主凹槽79的進風口 26,從而進入風泵4中由底蓋5的第一主凹槽8與中座6的第二主凹槽79圍成的空間中,此時會在風泵中進一步摩擦加熱升溫,然后通過第一轉管31、導管35、導入孔32進入邊箱34中,經過第三消聲器44消聲后,經過導出孔33、第二轉管36、通氣管接口 37、通氣管3、進氣孔63到達氣墊1中,最后以加熱后的空氣形式從針孔區(qū)65以一定表面積排出,在病人周圍形成一定溫度的空間環(huán)境,主風道所經過結構(除風泵4中的主風道結構之外)構成主風道通路結構; 輔助風道從上蓋15的過濾網開始,依次經過第一消聲器16、輔助進風孔77到達箱體18中的輔助風道管39,經箱體下板24的輔助風道進風孔30達到中座6的第二輔助凹槽80的進風口 29,從而進入風泵4中由底蓋5的第一輔助凹槽9與中座6的第二輔助凹槽80圍成的空間中,由于主風道與輔助風道不會由于第一凸起14、第二凸起82等被完全隔斷,空氣在風葉輪7各扇葉空隙中可流通,此時輔助風道的空氣會與主風道中的空氣混合,在這種情況下,可平衡充氣系統(tǒng)中從充氣機2輸送至氣墊1的氣壓,并保證風泵4內的散熱效果,然后通過第二輔助凹槽80的出風口27、箱體下板24的輔助風道出風孔28、輔助風道彎管87(輔助風道彎管87吹出的空氣吹到定子88外圍,可進行定子88的降溫處理)后,到達箱體18的輔助風道進風口 20,后經過第二消聲器23消聲后,通過箱體18的輔助風道出風口 21連通到外界,輔助風道所經過結構(除風泵4中的輔助風道結構之外)構成輔助風道通路結構; 上述溫度控制電路可具體如圖10所示,包括 主控MCU67,用于完成各種計算及控制,并帶有A/D轉換功能部分; 按鍵顯示燈部分86,用于指示按鍵位置,便于操作者操作;[0049] 系統(tǒng)電源68,用于給主控MCU67提供精確穩(wěn)定的電源,以保證電路輸出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進氣溫度采樣電路69,用于通過某一溫度傳感器采集充氣系統(tǒng)的進氣溫度,此模擬量由主控MCU67自帶的A/D轉換功能部分進行量化并與充氣系統(tǒng)預先設定的輸出溫度進行比較,以確定充氣系統(tǒng)的最大輸出功率,溫差越小,此輸出功率越小,此方法可有效減小輸出氣流的溫度波動; 過零檢測電路70,用于給主功率驅動晶閘管Q3提供過零點,以便精確控制Q3的導通角,即控制Q3的平均輸出電壓; 風機堵轉保護電路(TRANS)71,用于采集風泵4中風機電機(包括定子87、轉子41)的電流,當風機堵轉時,此電流會急劇增加,主控MCU67會根據(jù)此電流大小(T2的2、4端之間的電流)判斷是否控制繼電器(RE1B)切斷風機電源,以實現(xiàn)對風機馬達的保護;[0053] 出氣溫度采樣電路72,用于通過另一溫度傳感器(可設置于通氣管接口 37附近)采集充氣機2在通氣管接口 37處的輸出氣體的溫度,此溫度經量化后于預先設定溫度進行比較,并參考輸入氣體的溫度參數(shù),控制MCU作出精確的輸出功率調整,是的在-21:到30°C的進氣溫度條件下,輸出溫度與預先設定溫度之間誤差小于或等于±0. 2,且無過沖現(xiàn)象;[0054] 加熱功率輸出電路73,用于完成充氣系統(tǒng)的加熱功率輸出;[0055] 另外還有顯示驅動74及鍵盤輸入75。 在上述充氣系統(tǒng)中,氣墊l中的連通空腔64中設置有互通管道,針孔區(qū)65設置有若干排氣小孔,手術中的病人躺在氣墊1上,加熱所得的氣體由氣墊1上的排氣小孔均勻噴出,溫升較快,在病人四周營造了一個溫度適宜的環(huán)境,此時,病人在手術全過程中都能得到保暖;氣墊1采用無紡布粘貼珍珠棉而制成的柔性材料,氣墊1熱合形成連通空腔64,其
中具有通風的互通管道,氣墊i首尾溫差小,在環(huán)境溫度為-5t:到26t:均能使用;專用的風
泵4由于采用主風道結構與輔助風道結構相配合的方案,即使排氣小孔被壓住,仍能平衡
氣墊i內的氣壓,且空氣的溫升不超過常溫(如-5t:到26t: )6t:;溫度控制電路中的溫度
傳感器把實時采集到的溫度數(shù)據(jù)與預先設定溫度進行比較,并根據(jù)差值調整加熱功率及加
熱方式,最終實現(xiàn)輸出的溫度控制波動小于±0.5°C。 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充氣系統(tǒng)可設置五種工作模式,分別為自動工作模式、手動工作模式、微調工作模式、安全工作模式、遙控功能模式,詳細描述如下 自動工作模式開機時由充氣機2自動運行高溫模式,將室溫在-5t:到26t:之間的空氣加熱提升到高溫,即可在預先設定溫度為4fC運行20分鐘(時間、預先設定溫度等可調,下同),然后自動調整至中溫模式,即可在3『C運行30分鐘,再調整至保溫模式,即可在32t:長時間運行,同時,自動工作模式下相關指示燈亮; 手動工作模式由充氣機2將室溫在-5t:到26t:的空氣加熱提升至高溫44t:或中溫38t:或保溫32t:三種溫度中的一種之后持續(xù)運行,并可進行隨意切換,同時,手動工
作模式下相關指示燈亮; 微調工作模式微調工作模式基于手動工作模式對空氣溫度進行微調,每按鍵一次升溫或降溫范圍在0. 5°C ,另外,為保證病人舒適度,在保溫32°C時只能調節(jié)升溫,不能調節(jié)降溫,在高溫44t:時,最多調節(jié)升溫至47°C ; 安全工作模式在各工作模式運行期間,溫度達到52t:時,蜂鳴報警,溫度異常指示燈閃爍,30秒后無法恢復正常,則強行關機;溫度低于29t:時,蜂鳴報警,溫度異常指示燈閃爍,30秒后無法恢復正常,則強行關機; 遙控功能模式能在自動工作模式與手動工作模式之間進行遙控切換,能進行手
動工作模式高溫44t:、中溫38t:和保溫32t:之間的遙控切換,可對空氣溫度進行遙控微
調,每按一次遙控按鍵或接受遙控器信號時,充氣機2發(fā)出蜂鳴響應。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輔助凹槽9、第二輔助凹槽80個數(shù)的設置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采用,而各第一輔助凹槽9之間、各第二輔助凹槽80之間是否設置有凸起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采用;消聲器的數(shù)量也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采用;充氣機2的外接的氣墊1的數(shù)量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當然相應結構需要改變;當然,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風泵的組件或風泵、充氣機、充氣系統(tǒng)應用于非醫(yī)學領域,只要原理相同,也同樣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保護范圍之內。 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氣墊1采用無紡布粘貼珍珠棉而制成的柔性材料,具有很好的保溫效果,珍珠棉的采用保證噴出的加熱所得暖氣溫度首尾穩(wěn)定(例如,采用2. 5毫米厚度的珍珠棉,環(huán)境溫度在15t:,氣墊1首部進氣溫度為32t:,其尾部溫度仍可保持在32°C ),可用于各種醫(yī)療過程,較已有技術適用環(huán)境更廣,氣墊1首尾溫差更小;采用溫度控制電路,當溫度提升在32 °C至47 °C時,每0. 5 °C可微調,溫度控制波動小于± 0. 5 °C ,較已有技術的溫度波動幅度更小,溫度控制更為穩(wěn)定;下面提供了一個具體實例更好地說明本系統(tǒng)的效果,例如,若風泵4僅只設置有主風道結構而未設置輔助風道結構時,進風口 26進入IO個流量(標稱流量)的26t:的空氣,而在氣墊1的針孔區(qū)65未被堵塞,即主風道暢通無阻時,空氣在風泵4中摩擦升溫幅度為6°C (單純的摩擦升溫,不考慮另外發(fā)熱絲架22的加溫),第一轉管31導出到氣墊1的空氣也應當為10個流量且溫度為32°C (32t:為人體適宜溫度),但是,在氣墊1的針孔區(qū)65被病人堵塞一部分時,進風口 26可能只能進入6個流量(小于標稱的10個流量)的26t:的空氣,第一轉管31導出到氣墊1的空氣此時僅為6個流量,由于氣墊1的針孔區(qū)65被病人長時間堵塞一部分,主風道中空氣流通一直小于標稱的10個流量,在堵塞的時間內,空氣在風泵4中摩擦升溫幅度從6t:不斷攀升至7°C 、8°C等,最終,第一轉管31導出到氣墊1的空氣為6個流量且溫度可從32t:不斷攀升至33°C、34t:—直到5(TC左右,這樣,在風泵4只設置有主風道而未設置輔助風道的情況下,系統(tǒng)能適應的溫度范圍窄,且充氣機2的安全不能夠保障;本系統(tǒng)的風泵4同時設置有主風道結構及輔助風道結構,在氣墊1的針孔區(qū)65被病人堵塞一部分時,由于輔助風道結構的設置,仍可保證在進風口 26進入IO個流量的26t:的空氣時,第一轉管31導出到氣墊1的空氣為6個流量且升溫幅度仍可控制在6t:左右,保證該系統(tǒng)可在環(huán)境溫度為-5t:至26°C (32°C減去6t:)時使用,因此,風泵4能夠平衡輸送至氣墊1的氣壓,無論風泵送風流量大小,空
氣溫升不超過常溫6t:,同時可穩(wěn)定氣墊l的排風小孔的送風氣壓,較已有技術空氣升溫更
快,且成本大大降低;本系統(tǒng)在康復過程中,特別是冬天,對局部恢復或全身恢復的病人具有顯著的效果,可促進加溫區(qū)身體部分的血液循環(huán),縮短病人康復時間;本系統(tǒng)在手術過程中也同時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由于采用氣墊l,可不影響手術,且保持術中病人處于適宜溫度的環(huán)境中,特別是在低溫輸血、麻醉的情況中。 另外,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xiàn)上述實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件來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儲于一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該程序在執(zhí)行時,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實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儲介質可為磁碟、光盤、只讀存儲記憶體(Read-0nly Memory, ROM)或隨機存儲記憶體(Random AccessMemory,廳)等。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風泵的底蓋,所述底蓋的底面設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風泵主風道的第一主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還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輔助凹槽,所述第一輔助凹槽形成所述風泵的輔助風道。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泵的底蓋,其特征在于,將所述第一主凹槽及所述第一輔助凹槽首尾相接地設置在所述底面一圓周邊緣,所述第一主凹槽的進風口與所述第一輔助凹槽的出風口之間、所述第一主凹槽的出風口與所述第一輔助凹槽的進風口之間均設置有第一凸起。
3. —種風泵的中座,所述中座的頂面設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風泵主風道的第二主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面還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輔助凹槽,所述第二輔助凹槽形成所述風泵的輔助風道。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風泵的中座,其特征在于,將所述第二主凹槽及所述第二輔助凹槽首尾相接地設置在所述頂面一圓周邊緣,所述第二主凹槽的進風口與所述第二輔助凹槽的出風口之間、所述第二主凹槽的出風口與所述第二輔助凹槽的進風口之間均設置有第二凸起。
5. —種風泵,設置有主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泵還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風道結構。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泵包括底蓋、中座以及設置于所述底蓋與所述中座之間的風葉輪,所述主風道結構包括在所述底蓋的底面設置的用于形成所述主風道的第一主凹槽,以及在所述中座的頂面設置的用于形成所述主風道的第二主凹槽;所述輔助風道結構包括在所述底蓋的底面設置的用于形成所述輔助風道的第一輔助凹槽,以及在所述中座的頂面設置的用于形成所述輔助風道的第二輔助凹槽。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風泵,其特征在于,將所述第一主凹槽及所述第一輔助凹槽首尾相接地設置在所述底面一圓周邊緣,所述第一主凹槽的進風口與所述第一輔助凹槽的出風口之間、所述第一主凹槽的出風口與所述第一輔助凹槽的進風口之間均設置有第一凸起;將所述第二主凹槽及所述第二輔助凹槽首尾相接地設置在所述頂面一圓周邊緣,所述第二主凹槽的進風口與所述第二輔助凹槽的出風口之間、所述第二主凹槽的出風口與所述第二輔助凹槽的進風口之間均設置有第二凸起。
8. —種充氣機,其設置有通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結構中設置有風泵,所述風泵設置有主風道結構以及至少一個輔助風道結構,所述通氣結構中還設置有與所述主風道結構配套的主風道通路結構,以及與所述輔助風道結構配套的、與外界連通的輔助風道通路結構。
9. 一種充氣系統(tǒng),包括氣墊、具有通氣結構的充氣機,以及用于將所述充氣機與所述氣墊連通的通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結構中設置有風泵,所述風泵設置有主風道結構以及至少一個輔助風道結構,所述通氣結構中還設置有與所述主風道結構配套的、與所述通氣管連通的主風道通路結構,以及與所述輔助風道結構配套的、與外界連通的輔助風道通路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涉及一種風泵,設置有主風道結構,所述風泵還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風道結構。另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相應的風泵的底蓋、中座、充氣機及充氣系統(tǒng)。采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利用風泵能快速提升輸送氣體的溫度,并且采用主風道結構與輔助風道結構結合的方法可平衡從充氣機輸送至氣墊的氣壓,并保證風泵內的散熱效果,各結構及系統(tǒng)可在各種醫(yī)療過程中使用,尤其是在手術過程中也能方便手術,大大提高了病人在手術過程中的舒適度,且成本大大降低。
文檔編號F04D29/40GK201496323SQ20092030975
公開日2010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7日
發(fā)明者姚少加, 王巨, 黃如北 申請人:深圳市健諾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