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滑套控制工具及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石油開采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在油井壓裂作業(yè)中使用的實現(xiàn)井下滑 套位置識別及開關滑套的滑套控制工具,還是一種在油井壓裂作業(yè)中使用的可實現(xiàn)超越操 作的液控滑套。
背景技術:
油田生產中,電控壓裂滑套具有大通徑、作業(yè)工藝簡單、成功率和安全性高、 容易實現(xiàn)多段無阻礙壓裂等優(yōu)點是近些年來新出現(xiàn)的一種壓裂滑套。如中國專利 CN102518420A,
公開日期2012年6月27日,公開了《一種不限層電控壓裂滑套》。電控滑套 經常在70MPa甚至更高的壓力條件下工作,且井下環(huán)境惡劣,電控滑套的控制必須考慮到 預案處理。即當電控滑套的電控系統(tǒng)失效的情況時,應該有備選的控制方法實現(xiàn)對滑套的 開關操作。即通過超越操作對電控滑套的電控系統(tǒng)無法正常工作時,實現(xiàn)滑套的開關控制。
目前,現(xiàn)有的超越控制是通過向滑套中下入連續(xù)的滑套控制工具的方式進行控 制,常用的滑套控制工具均采用凹槽識別方式,即通過滑套控制工具上設置的凸塊對滑套 內周壁上的凹槽進行識別,以使凸塊卡設在凹槽內而實現(xiàn)滑套控制工具與滑套間的連接, 之后通過上移或下放油管,實現(xiàn)對井下電控滑套的開啟或關閉。
但是,在水平井、大斜度井等具有復雜結構井壁的井筒中作業(yè)時,滑套內周壁上的 凹槽內常常會沉積砂粒,凹槽深度變淺,導致滑套控制工具無法準確識別滑套上的凹槽,而 無法準確定位滑套,造成作業(yè)失效;另外,由于現(xiàn)有的井筒中,各個井下工具通常需要通過 接箍等連接部件進行連接,在接箍與井下工具之間會形成凹陷結構,當滑套控制工具下放 到油管內后,接箍與井下工具之間形成的凹陷結構會導致滑套控制工具上的凸塊誤識別, 而使凸塊卡設在該凹陷結構中,導致滑套控制工具誤操作,造成作業(yè)失效。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常用的滑套控制工具容易誤操作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 一種滑套控制工具,該滑套控制工具采用凸臺識別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止誤操作,提高作業(yè) 效率,且操作簡單方便。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
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滑套控制工具,所述滑套控制 工具包括從上向下依次連接的圓筒形的上壓環(huán)、圓筒形的基管和圓筒形的下壓環(huán),基管內 設有軸向貫通的中心孔,基管的上端固定連接有筒形的上接頭,基管的下端固定連接有筒 形的下接頭,基管的側壁設有連通基管內外的多個活塞孔,每個活塞孔內均設有活塞,基管 的側壁外設置有卡套,卡套包括兩個左右對稱設置并且大小和形狀相同的半卡套,沿卡套 的周向,每個半卡套的外壁均設有卡槽,沿卡套的軸向,每個半卡套的兩端分別設有上突部 和下突部,活塞分別與上突部和下突部的位置相對應,上壓環(huán)和下壓環(huán)都能夠沿基管的軸 向滑動,上壓環(huán)套設于基管和上接頭外,上壓環(huán)與上接頭之間設有上彈簧,上壓環(huán)通過上彈 簧的頂壓與卡套的上端抵接,下壓環(huán)套設于基管和下接頭外,下壓環(huán)與下接頭之間設有下彈簧,下壓環(huán)通過下彈簧的頂壓與卡套的下端抵接。
—種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包括外套筒和設置在外套筒內的滑套,滑套的兩端 與外套筒密封連接并且滑套能夠沿著外套筒的軸向滑動,沿著滑套的周向,滑套的內壁含 有上下設置的環(huán)形的上凹槽和環(huán)形的下凹槽,上凹槽和下凹槽之間滑套的內壁形成環(huán)形的 凸臺,凸臺與上述的卡槽相匹配,上凹槽與上述的上突部相匹配,下凹槽與上述的下突部相 匹配。
優(yōu)選沿著內套筒的軸線方向,上凹槽和下凹槽的長度小于凸臺的長度。
在外套筒和內套筒之間設置有封閉的環(huán)形空腔,在環(huán)形空腔內,沿著外套筒的軸 向依次連接有封閉的第一儲油腔、與內套筒固定連接的環(huán)形的滑套活塞、封閉的第二儲油 腔,所述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還包括提供液壓油的供油裝置、液壓換向閥和用于控制液 壓換向閥的控制裝置,液壓換向閥為兩位三通電控液壓換向閥,供油裝置與液壓換向閥的 進油口連通,液壓換向閥的第一出油口與第一儲油腔連通,液壓換向閥的第二出油口與第 二儲油腔連通,供油裝置能夠容納的液壓油的體積至少是第一儲油腔體積的2倍,控制裝 置能夠控制液壓換向閥使供油裝置只向第一儲油腔供油,或使供油裝置只向第二儲油腔供 油。
供油裝置包括筒形的外缸套和套設于外缸套內的內缸套,外缸套的一端和內缸套 的一端同時與外套筒的一端固定密封連接,外缸套的另一端與內缸套的另一端連接,在外 缸套和內缸套之間形成環(huán)形容納空間,在環(huán)形容納空間內,沿著外缸套的軸向依次連接有 封閉的環(huán)形儲油空間、環(huán)形的油缸活塞和環(huán)形的儲能空間,儲能空間內設置有能夠推動油 缸活塞壓縮儲油空間的彈簧,內缸套的內部與內套筒滑套的內部連通,儲油空間與液壓換 向閥的進油口連通,儲能空間與內缸套的內部連通。
供油裝置的另一端設置有筒形的上管接頭,外缸套的另一端的內壁與上管接頭一 端的外壁固定密封連接,內缸套的另一端的外壁與上管接頭一端的內壁連接,儲能空間與 上管接頭相鄰,彈簧的一端與上管接頭的一端抵接,彈簧的另一端與油缸活塞抵接,儲能空 間與內缸套的內部通過內缸套和上管接頭之間的縫隙連通。
儲油空間與外套筒相鄰,外缸套的一端的內壁與外套筒的一端的外壁固定密封連 接,內缸套的一端的外壁與外套筒的一端的內壁固定密封連接。
控制裝置包括用于接收射頻信號的天線、根據天線接收的信號控制液壓換向閥運 行的控制單元,天線設置在外套筒的內表面,控制單元設置在外套筒側壁中的密封腔內。
內套筒設置有多個噴砂孔,外套筒設置有能夠連通噴砂孔與外套筒外部的噴射 孔,外套筒和內套筒之間設置有剪切銷。
沿著內套筒的軸線方向,內套筒的外表面設置有凹槽,凹槽中設置有與外套筒的 內表面固定連接的導向銷釘。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滑套控制工具的卡套上設置有連續(xù)的凸部、卡槽和凸部,而 滑套內設置有與之相匹配的凹槽、凸臺和凹槽,只有當其相互匹配時,卡套的兩個半卡套才 能從滑套控制工具的表面露出并與滑套對應卡扣連接,從而可以有效防止誤操作,提高作 業(yè)效率,且操作簡單方便。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所述的滑套控制工具及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作進一步 詳細的描述。
圖1是本發(fā)明所述的滑套控制工具在未與滑套卡扣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所述的滑套控制工具在與滑套卡扣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所述的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是圖3中A部位在滑套處于開啟狀態(tài)時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是圖3中A部位在滑套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是圖3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其中1.上管接頭,4.供油裝置,41.環(huán)形容納空間,42.外缸套,43.彈簧,44.油缸 活塞,45.內缸套,46.儲油空間,47.儲能空間,6.控制裝置,61.天線,62.控制單元,63.密 封腔,7.外套筒,71.第一外套筒,72.第二外套筒,73.第三外套筒,8.液壓換向閥,9.內套 筒,91.上凹槽,92.下凹槽,93.凸臺,12.下管接頭,13.噴砂孔,15.導向銷釘,16.環(huán)形空 腔,161.第一儲油腔,162.第二儲油腔,163.滑套活塞,21.上壓環(huán),211.上彈簧,22.基管, 221.中心孔,222.上接頭,223.下接頭,224.活塞孔,225.活塞,23.下壓環(huán),231.下彈簧, 24.卡套,241.半卡套,242.卡槽,243.上突部,244.下突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所述的滑套控制工具進行詳細說明。一種滑套控制工具, 所述滑套控制工具包括從上向下依次連接的圓筒形的上壓環(huán)21、圓筒形的基管22和圓筒 形的下壓環(huán)23,基管22內設有軸向貫通的中心孔221,基管22的上端固定連接有筒形的上 接頭222,基管22的下端固定連接有筒形的下接頭223,基管22的側壁設有連通基管22內 外的多個活塞孔224,每個活塞孔224內均設有活塞225,基管22的側壁外設置有卡套24, 卡套24包括兩個左右對稱設置并且大小和形狀相同的半卡套241,沿卡套24的周向,每個 半卡套241的外壁均設有卡槽242,沿卡套24的軸向,每個半卡套241的兩端分別設有上 突部243和下突部244,活塞225分別與上突部243和下突部244的位置相對應,上壓環(huán)21 和下壓環(huán)23都能夠沿基管22的軸向上下滑動,上壓環(huán)21套設于基管22和上接頭222夕卜, 上壓環(huán)21與上接頭222之間設有上彈簧211,上壓環(huán)21通過上彈簧211的頂壓與卡套24 的上端抵接,下壓環(huán)23套設于基管22和下接頭223外,下壓環(huán)23與下接頭223之間設有 下彈簧231,下壓環(huán)23通過下彈簧231的頂壓與卡套24的下端抵接,如圖1、圖2所示。
—種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包括外套筒7和設置在外套筒7內的內滑套9,內滑 套9的兩端與外套筒7密封連接并且內滑套9能夠沿著外套筒7的軸向滑動,沿著滑套的 周向,內滑套9的內壁含有上下設置的環(huán)形的上凹槽91和環(huán)形的下凹槽92,上凹槽91和下 凹槽92之間內滑套9的內壁形成環(huán)形的凸臺93,凸臺93與上述的卡槽242相匹配,上凹槽 91與上述的上突部243相匹配,下凹槽92與上述的下突部244相匹配,如圖3、圖7所示。
當本發(fā)明所述的滑套控制工具在對井下的內滑套9進行識別時,首先,通過連接 在圖1中上接頭222上端的連接接頭與油管或連續(xù)油管相連,通過油管或連續(xù)油管實現(xiàn)對 滑套控制工具的下放?;卓刂乒ぞ咴谙路胚^程中,上彈簧211和下彈簧231處于壓縮狀 態(tài),上壓環(huán)21和下壓環(huán)23分別通過上彈簧211和下彈簧231的作用頂壓卡套24的上下兩端,此時卡套2處于收攏狀態(tài),如圖1所示,也即卡套24內周壁與基管22的外周壁緊密地 連接,上突部243和下突部244的外表面到基管22的軸線的距離小于等于上壓環(huán)21和下 壓環(huán)23的半徑,以避免在下放過程中出現(xiàn)卡死的現(xiàn)象;之后,如圖2所示,向油管或連續(xù)油 管內注水打壓,在注入水的壓力作用下,與基管22的中心孔221相連通的四個活塞孔224 中的活塞225有沿著基管22的徑向向外移動的運動趨勢,活塞225頂?shù)挚ㄌ?4的上突部 243和下突部244,使卡套24的半卡套241也有沿著基管22的徑向向外移動的運動趨勢; 只有當本發(fā)明的滑套控制工具到達內滑套9相應的位置處時,由于半卡套241為一體式結 構,卡套24外周壁上開設的卡槽242與內滑套9內周壁上的凸臺93對應匹配,并且上突部 243和下突部244分別與上凹槽91和下凹槽92對應匹配時,卡套24才能從滑套控制工具 伸出,使卡套2處于張開狀態(tài),從而使該卡套24可自動識別內滑套9上的凸臺93,卡套24 張開后卡緊內滑套9,此時通過上提或下放油管或連續(xù)油管,實現(xiàn)滑套的開關動作。這樣既 可以避免傳統(tǒng)的滑套控制工具容易誤操作的缺陷,而且還提高了作業(yè)效率,且操作簡單方 便。
沿著內套筒9的軸線方向,上凹槽91和下凹槽92的長度小于凸臺93的長度。同 時,卡槽242的寬度大于上突部243和下突部244的寬度,這樣的設計的優(yōu)點是滑套控制工 具下入滑套內后,卡槽242可較容易的識別滑套內周壁的凸臺93。
在外套筒7和內套筒9之間設置有封閉的環(huán)形空腔16,在環(huán)形空腔16內,沿著外 套筒7的軸向依次連接有封閉的第一儲油腔161、與內套筒9固定連接的環(huán)形的滑套活塞 163、封閉的第二儲油腔162,所述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還包括提供液壓油的供油裝置4、 液壓換向閥8和用于控制液壓換向閥8的控制裝置6,液壓換向閥8為兩位三通電控液壓換 向閥,供油裝置4與液壓換向閥8的進油口連通,液壓換向閥8的第一出油口與第一儲油腔 161連通,液壓換向閥8的第二出油口與第二儲油腔162連通,供油裝置4能夠容納的液壓 油的體積至少是第一儲油腔161體積的2倍,控制裝置6能夠控制液壓換向閥8使供油裝 置4只向第一儲油腔161供油,或使供油裝置4只向第二儲油腔162供油。
該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下入井下后,滑套處于關閉狀態(tài),外套筒7設置的噴射 孔不能夠與內套筒9的噴砂孔13連通。當控制裝置6通過天線61接收到電子標簽發(fā)送的 信號需要打開該壓裂滑套時,控制裝置6能夠控制液壓換向閥8使供油裝置4只向第一儲 油腔161內加注液壓油,滑套活塞163帶動內套筒9如圖3中從下向上移動,當內套筒9移 動到噴射孔與噴砂孔13連通的位置時,該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處于開啟狀態(tài),可以進行 壓裂施工。當需要關閉滑套時,控制裝置6能夠控制液壓換向閥8使供油裝置只向第二儲 油腔162內加注液壓油,滑套活塞163帶動內滑套9如圖3中從上向下移動,即內套筒9反 向移動并使內滑套9同到噴射孔不與噴砂孔13連通的初始位置。第一儲油腔161和第二 儲油腔162設置有泄壓孔以利于液壓油的排出,同時請參閱圖5、圖6所示。
該供油裝置在井下使用,由于井下空間有限,需要充分利用空間,供油裝置4包括 筒形的外缸套42和套設于外缸套內的內缸套45,夕卜缸套42的一端和內缸套45的一端同時 與外套筒7的一端固定密封連接,外缸套42的另一端與內缸套45的另一端連接,在外缸套 42和內缸套45之間形成環(huán)形容納空間41,在環(huán)形容納空間41內,沿著外缸套的軸向依次 連接有封閉的環(huán)形儲油空間46、環(huán)形的油缸活塞44和環(huán)形的儲能空間47,儲能空間47內 設置有能夠推動油缸活塞44壓縮儲油空間46的彈簧43,內缸套45的內部與內套筒9的內部連通,儲油空間46與液壓換向閥8的進油口連通,儲能空間47與內缸套45的內部連通, 如圖3、圖4所示。這樣設置可以不增大壓裂滑套的徑向面積,對壓裂滑套的體積影響不大, 方便該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的投放與操作。另外,一般情況下,第一儲油腔161和第二儲 油腔162的體積相同,儲油空間46的體積至少是第一儲油腔161體積的2倍,這樣可以保 證該井下電液控制壓裂滑套至少可以開關一次。
供油裝置4的另一端設置有圓筒形的上管接頭1,外缸套42的另一端的內壁與上 管接頭I 一端的外壁固定密封連接,內缸套45的另一端的外壁與上管接頭I 一端的內壁連 接,儲能空間47與上管接頭I相鄰,彈簧43的一端與上管接頭I的一端抵接,彈簧43的另 一端與油缸活塞44抵接,儲能空間47與內缸套45的內部通過內缸套45和上管接頭I之 間的縫隙連通。儲油空間46被注入液壓油后,彈簧43被壓縮,液壓油的機械能轉換為彈簧 的勢能被儲存,儲能空間47與內缸套45的內部連通,這樣設計可以使彈簧在伸展時油缸活 塞44所受到的壓力只來自于彈簧,避免儲能空間47在體積變化時的內外壓差的變化對油 缸活塞的影響,保證該供油裝置輸出液壓油的壓力均一穩(wěn)定,如圖4。
儲油空間46與外套筒7相鄰,外缸套42的一端的內壁與外套筒7的一端的外壁 固定密封連接,內缸套45的一端的外壁與外套筒7的一端的內壁固定密封連接。外缸套42 與內缸套45之間通過油缸活塞44和外套筒7密封連接形成儲油空間46。用外套筒7的一 端密封儲油空間46,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有結構來節(jié)約空間。
控制裝置6包括用于接收射頻信號的天線61、根據天線61接收的信號控制液壓換 向閥8運行的控制單元62。天線61設置在外套筒7的內表面,控制單元62在外套筒側壁 中的密封腔63內。
內套筒9設置有多個噴砂孔13,外套筒7設置有能夠連通噴砂孔13與外套筒7外 部的噴射孔,外套筒7和內套筒9之間設置有剪切銷。
為了避免內套筒9沿軸向轉動,沿著內套筒9的軸線方向,內套筒9的外表面設置 有凹槽,凹槽中設置有與外套筒7的內表面固定連接的導向銷釘15。凹槽與導向銷釘15相 配合可以保證噴砂孔13與噴射孔的連通。
外套筒7的另一端設置有圓筒形的下管接頭12,下管接頭12的一端與外套筒7的 另一端固定連接,下管接頭12的另一端與內滑套9的內部連通。從上管接頭I到下管接頭 12的方向,該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的內部處于導通狀態(tài)。
為了便于加工制造,外套筒7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外套筒71、第二外套筒72和第 三外套筒73,第一外套筒71的內壁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環(huán)形凹槽通過內套筒9的外壁密封形 成環(huán)形空腔16,供油裝置4與第一外套筒71的一端固定連接。密封腔63設置在第一外套 筒71的內壁中。上管接頭1、供油裝置4、第一外套筒71、第二外套筒72、第三外套筒73和 下管接頭12依次通過螺紋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不能以其限定發(fā)明實施的范圍,所以其等同 組件的置換,或依本發(fā)明專利保護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都應仍屬于本專利涵蓋的范疇。
權利要求
1.一種滑套控制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控制工具包括從上向下依次連接的圓筒形的上壓環(huán)(21)、圓筒形的基管(22)和圓筒形的下壓環(huán)(23),基管(22)內設有軸向貫通的中心孔(221),基管(22)的上端固定連接有筒形的上接頭(222),基管(22)的下端固定連接有筒形的下接頭(223),基管(22)的側壁設有連通基管(22)內外的多個活塞孔 (224),每個活塞孔(224)內均設有活塞(225),基管(22)的側壁外設置有卡套(24),卡套(24)包括兩個左右對稱設置并且大小和形狀相同的半卡套(241),沿卡套(24)的周向,每個半卡套(241)的外壁均設有卡槽(242),沿卡套(24)的軸向,每個半卡套(241)的兩端分別設有上突部(243)和下突部(244),活塞(225)分別與上突部(243)和下突部(244)的位置相對應,上壓環(huán)(21)和下壓環(huán)(23)都能夠沿基管(22)的軸向滑動,上壓環(huán)(21)套設于基管(22)和上接頭(222)外,上壓環(huán)(21)與上接頭(222)之間設有上彈簧(211),上壓環(huán)(21)通過上彈簧(211)的頂壓與卡套(24)的上端抵接,下壓環(huán)(23)套設于基管(22)和下接頭(223)外,下壓環(huán)(23)與下接頭(223)之間設有下彈簧(231),下壓環(huán)(23)通過下彈簧(231)的頂壓與卡套(24)的下端抵接。
2.一種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包括外套筒(7)和設置在外套筒(7)內的滑套(9), 滑套(9)的兩端與外套筒(7)密封連接并且滑套(9)能夠沿著外套筒(7)的軸向滑動,其特征在于沿著滑套的周向,滑套(9)的內壁含有上下設置的環(huán)形的上凹槽(91)和環(huán)形的下凹槽(92),上凹槽(91)和下凹槽(92)之間滑套(9)的內壁形成環(huán)形的凸臺(93),凸臺(93)與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卡槽(242)相匹配,上凹槽(91)與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上突部 (243)相匹配,下凹槽(92)與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下突部(244)相匹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控滑套,其特征在于沿著內套筒(9)的軸線方向,上凹槽 (91)和下凹槽(92)的長度小于凸臺(93)的長度。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控滑套,其特征在于在外套筒(7)和內套筒(9)之間設置有封閉的環(huán)形空腔(16),在環(huán)形空腔(16)內,沿著外套筒(7)的軸向依次連接有封閉的第一儲油腔(161)、與內套筒(9)固定連接的環(huán)形的滑套活塞(163)、封閉的第二儲油腔 (162),所述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還包括提供液壓油的供油裝置(4)、液壓換向閥(8)和用于控制液壓換向閥(8)的控制裝置¢),液壓換向閥(8)為兩位三通電控液壓換向閥,供油裝置(4)與液壓換向閥(8)的進油口連通,液壓換向閥(8)的第一出油口與第一儲油腔(161)連通,液壓換向閥(8)的第二出油口與第二儲油腔(162)連通,供油裝置(4)能夠容納的液壓油的體積至少是第一儲油腔(161)體積的2倍,控制裝置¢)能夠控制液壓換向閥⑶使供油裝置⑷只向第一儲油腔(161)供油,或使供油裝置(4)只向第二儲油腔(162)供油。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控滑套,其特征在于供油裝置(4)包括筒形的外缸套(42)和套設于外缸套內的內缸套(45),外缸套(42)的一端和內缸套(45)的一端同時與外套筒(7)的一端固定密封連接,外缸套(42)的另一端與內缸套(45)的另一端連接,在外缸套(42)和內缸套(45)之間形成環(huán)形容納空間(41),在環(huán)形容納空間(41)內,沿著外缸套的軸向依次連接有封閉的環(huán)形儲油空間(46)、環(huán)形的油缸活塞(44)和環(huán)形的儲能空間(47),儲能空間(47)內設置有能夠推動油缸活塞(44)壓縮儲油空間(46)的彈簧(43),內缸套(45)的內部與內套筒滑套(9)的內部連通,儲油空間(46)與液壓換向閥⑶的進油口連通,儲能空間(47)與內缸套(45)的內部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控滑套,其特征在于供油裝置(4)的另一端設置有圓形的上管接頭(I),外缸套(42)的另一端的內壁與上管接頭(I) 一端的外壁固定密封連接,內缸套(45)的另一端的外壁與上管接頭(I) 一端的內壁連接,儲能空間(47)與上管接頭(I) 相鄰,彈簧(43)的一端與上管接頭(I)的一端抵接,彈簧(43)的另一端與油缸活塞(44) 抵接,儲能空間(47)與內缸套(45)的內部通過內缸套(45)和上管接頭(I)之間的縫隙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控滑套,其特征在于儲油空間(46)與外套筒(7)相鄰, 外缸套(42)的一端的內壁與外套筒(7)的一端的外壁固定密封連接,內缸套(45)的一端的外壁與外套筒(7)的一端的內壁固定密封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控滑套,其特征在于控制裝置(6)包括用于接收射頻信號的天線(61)、根據天線(61)接收的信號控制液壓換向閥(8)運行的控制單元(62),天線(61)設置在外套筒(7)的內表面,控制單元¢2)設置在外套筒側壁中的密封腔¢3)內。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控滑套,其特征在于內套筒(9)設置有多個噴砂孔(13), 外套筒(7)設置有能夠連通噴砂孔(13)與外套筒(7)外部的噴射孔,外套筒(7)和內套筒(9)之間設置有剪切銷。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控滑套,其特征在于沿著內套筒(9)的軸線方向,內套筒(9)的外表面設置有凹槽,凹槽中設置有與外套筒(7)的內表面固定連接的導向銷釘(15)。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滑套控制工具及可超越操作的液控滑套,所述滑套控制工具的卡套(24)的外壁依次設有上突部(243)、卡槽(242)和下突部(244),滑套內設置與之相匹配的上凹槽(91)、凸臺(93)和下凹槽(92),只有當滑套控制工具到達滑套相應的位置處時,卡套(24)才能從滑套控制工具伸出,使卡套(2)處于張開狀態(tài),從而使該卡套(24)可自動識別滑套(9)上的凸臺(93)并卡緊滑套(9),此時通過上提或下放油管或連續(xù)油管,實現(xiàn)滑套的開關動作。這樣既可以避免傳統(tǒng)的滑套控制工具容易誤操作的缺陷,而且還提高了作業(yè)效率,且操作簡單方便。
文檔編號E21B34/08GK103061709SQ20131002355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22日
發(fā)明者鄭立臣, 楊清海, 高揚, 孫福超, 裴曉含 申請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