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鉆桿管端加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鉆桿管端加厚結構,尤其涉及一種鉆桿管端雙過渡內外加厚 的結構。
背景技術:
鉆井用的鉆桿一般是由鉆桿管體與在其一端的鉆桿工具接頭組成。由于鉆桿管體 較薄,因此,在管端部分需要有一段適當長度的加厚結構,加厚結構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減小 鉆桿管體使用過程中的應力集中。也就是要保證加厚內過渡帶的質量。在已有技術中,鉆 桿兩個管端加厚尺寸相同,管端加厚結構分為三類內如厚,井加厚,內外加厚。各種加厚型 式中,在內加厚長度段(Liu)范圍內管子的內徑尺寸不變。鉆桿加厚變形是管端的鍛造變 形,壁厚鍛造比的大小對加厚內過渡帶的質量至關重要。對于一些高鋼級的鉆桿而言,壁厚 鍛造比高達3.5以上,需經過多個道次變形完成,如此劇烈的鍛造變形使得鉆桿的內過渡 帶質量很難保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管端加厚結構的改進,減小鍛造變形量,克服生產過程 的技術難點,從而改善鉆桿內過渡帶的質量,同時提高加厚生產的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鉆軒管端如厚結構,用以連接鉆桿管體 的管身與加厚端部,包括相連接的內加厚長度段和加厚內過渡帶,其特征在于該加厚內過 渡帶分成相連接的第一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和第二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而形成雙過渡內 外加厚結構。所述的內加厚長度段和第一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構成鉆桿管端加厚結構的前段, 為加厚收口結構,所述的第二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構成鉆桿管端加厚結構的后段,為薄型 結構。所述的結構前最經加厚收口的長度為45至60毫米。雙過渡內外加厚結構提高了鉆桿加厚內過渡帶質量,通過結構改造,加厚變形的 最后一道次壓力變形量減小,這樣在生產中保證最后道次變形不會影響到前一道次的內過 渡帶長度,極大地改善了傳統內外加厚結構所帶來的此類弊端。此類結構也可提高鉆桿加 厚的生產效率,加厚變形最后一道次壓力變形量減小后,該道次加熱時間,變形壓力等參數 都比原結構減小,提高了生產的效率。提高了鉆桿的服役壽命,內過渡帶質量提高后,減小 了鉆桿管體使用過程中的應力集中,減少了在內過渡帶部位剌穿失效的機率,提高了鉆軒 的服役壽命,為油田使用產生相當的經濟效益。
圖1-1為現有鉆桿管端外加厚示意圖;圖1-2為現有鉆桿管端內加厚示意圖;[0010]圖2為現有鉆桿管端內外加厚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鉆軒管端雙過渡內外加厚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1、加厚端外徑Dou2、加厚端內徑dou3、內加厚長度段Liu4、加厚內過渡帶長度Miu41、第一加厚內過渡管長度Miul42、第二加厚內過渡帶長度Miu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 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通過強度校核和計算機紡真技術的運用,計算選取較大 的內螺紋工具接頭內孔尺寸,確定接頭內孔尺寸后,設計管端加厚尺寸。對于鍛造比較大 (一般大于3. 2)的加厚變形,管端加厚結構設計為雙過渡內外加厚結構,前段收口長度應 滿足探傷的要求(確定45-60毫米),收口長度與后段薄型結構的長度之和滿足總內加厚長 度最(LIU)的要求。原有技術中內螺紋端工具接頭內徑選擇與外螺紋端相同,兩個加厚管端的尺寸相 同;本實用新型外螺紋端工其接頭根據API標準選取,內螺紋端工具接頭內徑尺寸通過強 度校核計算選定,尺寸與外螺紋端不同,兩個加厚管端尺寸根據對焊工具接頭尺寸的不同 而不同。如圖1-1、圖1-2以及圖2所示,原技術中任何一種加厚管端LIU段內徑尺寸不變, 本實用新型將鍛造比較大的LIU段設計為雙過渡內外加厚結構。如圖2、圖3所示,以“S135”鉆桿為例,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只寸對比 綜上所述的結構提高了鉆桿加厚內過渡帶質量通過結構改進,加厚端的壁厚減小,加厚變形的壁厚鍛造比降低,為控制鉆桿內過渡帶質量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在實際 生產中因此大大提高了鉆桿加厚內過渡帶質量。由原來的MIU < 50mm提高到現在的 MIU ^ 100mm,同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原技術中兩個管端尺寸相同,壓力變影量 大,需通過四個道次完成,1根管子共計加厚鍛造8個管端;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將兩個管端 設計為不同的尺寸,這樣對于內螺紋端只需三道次,對外螺絞端在第四道次只需進行一個 管端的“收口”變形1根管子共計加厚鍛造7個管端,每根管子節(jié)約生產時間75秒,同時也 降低了模具,潤滑劑等的消耗量,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此成果對于鍛造式管端加厚機組而言, 可適用于鍛造比較大(一般大于3. 2)的所有規(guī)格鉆桿,對于提高鉆桿加厚內過渡帶質量具 有明顯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 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 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鉆桿管端加厚結構,用以連接鉆桿管體的管身與加厚端部,包括相連接的內加厚長度段(3)和加厚內過渡帶(4),其特征在于該加厚內過渡帶(4)分成相連接的第一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41)和第二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42),而形成雙過渡內外加厚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桿管端加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加厚長度段(3)和 第一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41)構成鉆桿管端加厚結構的前段,為加厚收口結構,所述的第 二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42),構成鉆桿管端加厚結構的后段,為薄型結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鉆桿管端加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結構前段經加厚收口 的長度為45至60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鉆桿管端加厚結構,用以連接鉆桿管體的管身與加厚端部,包括相連接的內加厚長度段和加厚內過渡帶,該加厚內過渡帶分成相連接的第一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和第二加厚內過渡帶長度段,而形成雙過渡內外加厚結構。通過結構改進,加厚變形的最后一道次壓力變形量減小,提高了鉆桿加厚內過渡帶質量,減小了鉆桿管體使用過程中的應力集中。
文檔編號E21B17/00GK201687404SQ20102017058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27日
發(fā)明者王震, 陳戈, 龔育才 申請人:無錫法斯特能源開發(fā)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