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煤礦井下遙控式三角區(qū)掩護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煤礦井下遙控式三角區(qū)掩護支架,屬煤礦井下支護設備的技術 領域。
背景技術:
綜采工作面設備的搬遷是維持礦井生產的重要步驟,回采到停采線處,開始回 撤采煤機、刮板機以及綜采液壓支架等設備,當部分綜采液壓支架被搬遷后,回撤巷道 端頭掩護支架與綜采液壓支架之間暴露出的頂板被稱為三角區(qū),成了井下回撤巷道支護 的死角和薄弱區(qū),給井下回撤設備埋下了安全隱患?,F(xiàn)有的技術采用單體液壓支柱以及木垛維護頂板,浪費大量木材,破壞環(huán)境, 工人勞動強度大,安全性差,支護效果不理想,不能適應高產高效綜采工作面快速搬遷 的要求。井下巷道端頭、尾部、角落、拐彎處、邊緣處的三角區(qū),成了井下巷道的死角 和薄弱區(qū),給回撤設備埋下了安全隱患。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背景技術的不足,設計一種適應井下回撤巷道三角區(qū)支 護的支架,由頂梁、側翻梁、尾梁組成的類似三角形的頂護梁,以解決井下回撤巷道端 頭、尾部死角和薄弱區(qū)的支護難題,以節(jié)約支護木材,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井下作 業(yè)的安全性。技術方案本發(fā)明主要結構包括底座、推移座、液壓控制機構、前連桿、后連桿、立 柱油缸、調架油缸、側翻油缸、防倒油缸、側翻梁、掩護梁、頂梁、尾梁、連接軸、護 板、遙控接收控制器、遙控發(fā)射器;在底座的前部為推移座,在底座的側部設有調架油缸,在底座的中間位置上部 設有液壓控制機構,在底座的側部設有護板;在底座的后部設有前連桿、后連桿,并通過第一、第二連接軸固定聯(lián)接;前連 桿、后連桿通過第三連接軸與掩護梁聯(lián)接;掩護梁通過第四連接軸與頂梁聯(lián)接;在底座上部對稱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缸,四個立柱油缸做向上 的傾斜,傾斜角為5°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缸頂部與頂梁頂撐聯(lián)接;頂梁后部設有可側翻的尾梁,尾梁由第一、第二尾梁油缸控制側翻動作;頂梁側部設有一級側翻梁,一級側翻梁由第一、第二一級側翻油缸控制側翻動 作;一級側翻梁側部設有二級側翻梁,二級側翻梁由二級側翻油缸控制側翻動作;頂梁 內的另一側部設有第一、第二防倒油缸;
在前連桿的前部中間位置設有遙控接收控制器,在支架的外部設有遙控發(fā)射 器,遙控發(fā)射器通過無線控制電路指令遙控接收控制器程序完成支架的各部功能動作, 遙控發(fā)射器與遙控接收控制器直線距離最大為25米;液壓控制機構通過液壓管路控制尾梁油缸、第一、第二一級側翻油缸、二級側 翻油缸、第一、第二尾梁油缸、第一、第二防倒油缸、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 缸各功能動作,液壓控制機構通過管路與井下巷道內的液壓泵站聯(lián)接;各聯(lián)接部由銷軸、螺栓固定,各密封部由密封圈密封。有益效果本發(fā)明與背景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先進性,是針對煤礦井下回撤巷道角落、邊緣三角區(qū)的支護進行的設計,以液壓為動力控制各油缸動作,立柱油缸做向上的頂撐傾 斜,頂梁、尾梁、一級側翻梁、二級側翻梁展開后近似三角形,可在井下巷道護彎處、 端頭、角落、邊緣處、尾部處頂撐巷道,頂撐可升降、可展開、可縮回,適應多種地質 環(huán)境,節(jié)約大量木材,減少工人勞動強度,安全穩(wěn)定可靠、設計先進、結構緊湊,遙控 操作,準確迅速,是理想的適應井下三角區(qū)的支護設備。
圖1為整體結構2為頂梁、尾梁、側翻梁展開狀態(tài)中所示,附圖標記清單如下1、底座,2、推移座,3、液壓控制機構,4、護板,5、前連桿,6、后連桿, 7、遙控接收控制器,8、掩護梁,9、頂梁,10、尾梁,11、第一立柱油缸,12、第二立 柱油缸,13、第三立柱油缸,14、第四立柱油缸,15、一級側翻梁,16、二級側翻梁, 17、第一一級側翻油缸,18、第二一級側翻油缸,19、第一防倒油缸,20、第二防倒油 缸,21、第一尾梁油缸,22、第二尾梁油缸,23、第一連接軸,24、第二連接軸,25、 第三連接軸,26、第四連接軸,27、遙控發(fā)射器,28、調架油缸,29、二級側翻油缸。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圖1所示,為整體結構圖,各部位置、聯(lián)接關系要正確,安裝牢固。在底座1的前部為推移座2,在底座1的側部設有調架油缸28,在底座1的中間 位置上部設有液壓控制機構3,在底座1的側部設有護板4 ;在底痤1的后部設有前連桿5、后連桿6,并通過第一、第二連接軸23、24固定 聯(lián)接;前連桿5、后連桿6通過第三連接軸25與掩護梁8聯(lián)接;掩護梁8通過第四連接 軸26與頂梁9聯(lián)接;在底座1上部對稱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缸11、12、13、14、四 個立柱油缸做向上的傾斜,傾斜角為5°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缸11、12、13、14頂部與頂梁9頂撐聯(lián)接;頂梁9后部設有可側翻的尾梁10,尾梁10由第一、第二尾梁油缸21、22控制側 翻動作;
頂梁9側部設有一級側翻梁15,一級側翻梁15由第一、第二一級側翻油缸17、 18控制側翻動作;一級側翻梁15側部設有二級側翻梁16,二級側翻梁16由二級側翻油 缸29控制側翻動作;頂梁9內的另一側部設有第一、第二防倒油缸19、20;在前連桿5的前部中間位置設有遙控接收控制器7,在支架的外部設有遙控發(fā)射 器27,遙控發(fā)射器27通過無線控制電路指令遙控接收控制器7程序完成支架的各功能動 作,遙控發(fā)射器27與遙控接收控制器7直線距離最大為25米;液壓控制機構3通過液壓管路控制尾梁油缸21、22、第一、第二一級側翻油缸 17、18、二級側翻油缸29、第一、第二尾梁油缸21、22、第一、第二防倒油缸19、20、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缸11、12、13、14、調架油缸28各功能動作,液壓控制 機構3通過管路與井下巷道內的液壓泵站聯(lián)接;各聯(lián)接部由銷軸、螺栓固定,各密封部由密封圈密封。圖2所示為頂部展開狀態(tài)圖,展開后頂梁、尾梁、一級側翻梁、二級側翻梁 組成近似三角形支護區(qū)域。
權利要求
1.一種煤礦井下遙控式三角區(qū)掩護支架,其特征在于主要結構包括底座、推移 座、液壓控制機構、前連桿、后連桿、立柱油缸、調架油缸、側翻油缸、防倒油缸、側 翻梁、掩護梁、頂梁、尾梁、連接軸、護板、遙控接收控制器、遙控發(fā)射器;在底座的前部為推移座,在底座的側部設有調架油缸,在底座的中間位置上部設有 液壓控制機構,在底座的側部設有護板;在底座的后部設有前連桿、后連桿,并通過第一、第二連接軸固定聯(lián)接;前連桿、 后連桿通過第三連接軸與掩護梁聯(lián)接;掩護梁通過第四連接軸與頂梁聯(lián)接;在底座上部對稱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缸,四個立柱油缸做向上的傾 斜,傾斜角為5°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缸頂部與頂梁頂撐聯(lián)接; 頂梁后部設有可側翻的尾梁,尾梁由第一、第二尾梁油缸控制側翻動作; 頂梁側部設有一級側翻梁,一級側翻梁由第一、第二一級側翻油缸控制側翻動作; 一級側翻梁側部設有二級側翻梁,二級側翻梁由二級側翻油缸控制側翻動作;頂梁內的 另一側部設有第一、第二防倒油缸;在前連桿的前部中間位置設有遙控接收控制器,在支架的外部設有遙控發(fā)射器,遙 控發(fā)射器通過無線控制電路指令遙控接收控制器程序完成支架的各部功能動作,遙控發(fā) 射器與遙控接收控制器直線距離最大為25米;液壓控制機構通過液壓管路控制尾梁油缸、第一、第二一級側翻油缸、二級側翻油 缸、第一、第二尾梁油缸、第一、第二防倒油缸、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立柱油缸、 調架油缸各功能動作,液壓控制機構通過管路與井下巷道內的液壓泵站聯(lián)接; 各聯(lián)接部由銷軸、螺栓固定,各密封部由密封圈密封。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井下遙控式三角區(qū)掩護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頂 梁、尾梁、一級側翻梁、二級側翻梁展開后組成近似三角形支護區(qū)域。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煤礦井下遙控式三角區(qū)掩護支架,主要結構包括底座、推移座、液壓控制機構、前連桿、后連桿、掩護梁、頂梁、尾梁、側翻梁、立柱油缸、連接軸、側翻油缸、尾梁油缸、調架油缸、防倒油缸、遙控接收控制器、發(fā)射器;以液壓為動力,遙控控制各油缸動作完成各項功能,立柱油缸做向上的頂撐傾斜,頂梁、尾梁、一級側翻梁、二級側翻梁展開后近似三角形,可在煤礦井下巷道端頭、尾部、拐彎處、角落處、邊緣處頂撐巷道,此設計先進合理,結構緊湊,頂梁可升降、可展開、可縮回,適應多種巷道環(huán)境,遙控操作,準確迅速,安全穩(wěn)定可靠。
文檔編號E21D23/16GK102011603SQ201010529550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宋德軍, 宋濤, 康富軍, 李剛, 李彬彬, 李莉, 王本林, 趙帥, 閆殿華 申請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太原研究院,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山西煤機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