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汽車發(fā)動機組冷卻,尤其是涉及一種冷卻機構。
背景技術:
1、發(fā)電機組的冷卻模塊裝配方式為:冷卻模塊底部的護板上焊兩個螺母與底座通過螺栓連接,在護板、底座和螺栓之間用圓形膠墊支撐和減震。
2、然而,現有的裝配方式,存在以下的缺陷:(1)冷卻模塊各部分重量分布不合理,重心和裝配點不重合,裝配后的圓形膠墊受力不均易磨損;(2)冷卻模塊中散熱器加入防凍液后和防凍液消耗過程中,冷卻模塊的重心就會發(fā)生改變,圓形膠墊受力不均易磨損。
3、以上兩種缺陷,都會引起圓形膠墊磨損,而圓形膠墊裝配在冷卻模塊的底部,更換極其困難,同時也增加了維修成本。
4、因此,亟需一種冷卻機構,在一定程度上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冷卻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對圓形膠墊的磨損,降低維修成本。
2、本申請?zhí)峁┝艘环N冷卻機構,包括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主體、上水室以及下水室;所述上水室通過上護板總成設置于所述主體沿高度方向的一端,所述下水室通過下護板總成設置于所述主體沿高度方向的另一端;所述冷卻機構還包括第一限位構件以及第二限位構件;
3、所述第一限位構件設置于所述主體與所述上護板總成之間,所述第二限位構件設置于所述主體與所述下護板總成之間;
4、當向所述散熱器注入防凍液使得所述散熱器的重量大于預設重量時,所述散熱器能夠沿第一方向運動;防凍液從所述散熱器排出使得所述散熱器的重量小于所述預設重量時,所述散熱器能夠沿第二方向運動。
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構件包括第一限位塊、第二限位塊、第一限位板以及第二限位板;
6、所述第一限位塊與所述第二限位塊分別設置于所述上水室寬度方向的兩側,所述第一限位塊沿從所述上水室到所述下水室的方向呈漸縮結構,所述第二限位塊沿從所述上水室到所述下水室的方向呈漸擴結構;
7、所述上護板總成寬度方向的一端朝向所述下護板總成延伸有能夠與所述第一限位塊抵接的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上護板總成寬度方向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下護板總成延伸有能夠與所述第二限位塊抵接的第二限位板。
8、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塊為由第一圓弧面、第一傾斜面以及第一平面構成的半水滴狀且所述第一平面貼設于所述上水室;所述第二限位塊為直角三角形狀且第一直角面貼設于所述上水室。
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包括第一翻沿以及第二翻沿;
10、所述第一翻沿與所述上護板總成呈90°連接;所述第一翻沿與所述第二翻沿呈第一預設角度連接;
11、所述第一傾斜面與所述第一平面之間呈第二預設角度;所述第一預設角度與所述第二預設角度互補;
12、所述第二翻沿抵接于所述第一平面的中部。
1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板包括第三翻沿;
14、所述第三翻沿與所述上護板總成呈90°連接且朝向所述第二限位塊的直角面延伸并抵接于所述第一直角面的中部。
1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構件包括第三限位塊,第四限位塊、第三限位板以及第四限位板;
16、所述第三限位塊與所述第四限位塊分別設置于所述下水室寬度方向的兩側,所述第三限位塊沿從所述上水室到所述下水室的方向呈漸縮結構,所述第四限位塊沿從所述上水室到所述下水室的方向呈漸擴結構;
17、所述下護板總成寬度方向的一端朝向所述上護板總成延伸有能夠與所述第三限位塊抵接的所述第三限位板,所述下護板總成寬度方向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上護板總成延伸有能夠與所述第四限位塊抵接的第四限位板。
18、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四限位塊為由第二圓弧面、第二傾斜面以及第二平面構成的半水滴狀且所述第二平面貼設于所述下水室;所述第三限位塊為直角三角形狀且第二直角面貼設于所述下水室。
1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四限位板包括第五翻沿以及第六翻沿;
20、所述第五翻沿與所述下護板總成呈90°連接;所述第五翻沿與所述第六翻沿呈第三預設角度連接;
21、所述第二傾斜面與所述第二平面之間呈第四預設角度;所述第三預設角度與所述第四預設角度互補;
22、所述第四翻沿抵接于所述第二平面的中部。
2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五限位板包括第七翻沿;
24、所述第七翻沿與所述下護板總成呈90°連接且朝向所述第三限位塊的直角面延伸并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塊的直角面的中部。
2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傾斜面、所述第二傾斜面、所述第二限位板的斜面以及所述第三限位板的斜面均平行設置。
2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的有益效果為:
27、本申請?zhí)峁┝艘环N冷卻機構,包括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主體、上水室以及下水室;所述上水室通過上護板總成設置于所述主體沿高度方向的一端,所述下水室通過下護板總成設置于所述主體沿高度方向的另一端;所述冷卻機構還包括第一限位構件以及第二限位構件;
28、所述第一限位構件設置于所述主體與所述上護板總成之間,所述第二限位構件設置于所述主體與所述下護板總成之間;
29、當向所述散熱器注入防凍液使得所述散熱器的重量大于預設重量時,所述散熱器能夠沿第一方向運動;防凍液從所述散熱器排出使得所述散熱器的重量小于所述預設重量時,所述散熱器能夠沿第二方向運動。
30、綜上,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當向散熱器注入防凍液使得散熱器的重量大于預設重量時,散熱器能夠沿第一方向運動,這里面的第一方向以圖3為例,是指右下方運動,即當散熱器的重量大于預設值時,l4會變小,這樣保證g4*l4的值不變,從而保證冷卻機構的重心不偏移;當防凍液從所述散熱器排出使得所述散熱器的重量小于所述預設重量時,散熱器能夠沿第二方向運動,這里面的第二方向以圖3為例,是指左上方運動,即當散熱器的重量小于預設值時,l4會變大,這樣保證g4*l4的值不變,從而保證冷卻機構的重心不偏移,綜上,不論是向散熱器內注入防凍液還是防凍液從散熱器中排出時,冷卻機構的整體重心都不會發(fā)生偏移,那么對圓形膠墊也就不會產生磨損,保證了圓形膠墊的完整性。
1.一種冷卻機構,包括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主體、上水室以及下水室;所述上水室通過上護板總成設置于所述主體沿高度方向的一端,所述下水室通過下護板總成設置于所述主體沿高度方向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機構還包括第一限位構件以及第二限位構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構件包括第一限位塊、第二限位塊、第一限位板以及第二限位板;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塊為由第一圓弧面、第一傾斜面以及第一平面構成的半水滴狀且所述第一平面貼設于所述上水室;所述第二限位塊為直角三角形狀且第一直角面貼設于所述上水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包括第一翻沿以及第二翻沿;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板包括第三翻沿;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構件包括第三限位塊,第四限位塊、第三限位板以及第四限位板;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限位塊為由第二圓弧面、第二傾斜面以及第二平面構成的半水滴狀且所述第二平面貼設于所述下水室;所述第三限位塊為直角三角形狀且第二直角面貼設于所述下水室。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限位板包括第五翻沿以及第六翻沿;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板包括第七翻沿;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冷卻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傾斜面、所述第二傾斜面、所述第二限位板的斜面以及所述第三限位板的斜面均平行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