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發(fā)動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缸內直噴汽油機的進氣道結構。
背景技術:
缸內直噴汽油機(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具有顯著的節(jié)能效果及靈活的燃料噴射,目前已成為汽油機研究的熱點和主流技術。GDI技術能夠精準控制缸內噴油量,對缸內油氣混合過程進行有效控制,但是直噴汽油機直接將燃油噴入缸內,油束碰壁和局部混合不均勻現象不可避免,造成其顆粒排放水平遠遠高于PFI發(fā)動機。若直噴汽油機組織缸內高滾流運動,促進油氣充分混合,可有效降低排放水平,因此有必要對進氣道的結構進行精細設計,在保證進氣量的同時,提高缸內滾流運動,增強氣流對油束的引導作用,減少碰壁及增強油氣混合,改善燃燒,降低排放。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缸內直噴汽油機的進氣道結構,能夠使進入缸內的氣流具有足夠強的滾流運動,同時又不損失進氣效率。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缸內直噴汽油機的進氣道結構,包括兩段相互獨立的進氣道,所述進氣道中心線與氣門中心線夾角為30°~60°,進氣道底部與氣門閥座喉口交接處的兩曲面切向方向夾角為60°~150°,當進氣道中心線位于缸蓋燃燒室排氣側頂面上方時,進氣道中心線與燃燒室排氣側頂面的夾角為0°~20°,當進氣道中心線位于缸蓋燃燒室排氣側頂面下方時,進氣道中心線與燃燒室排氣側頂面的夾角為0°~15°,若以進氣道中心線位于燃燒室排氣側頂面上方時兩者的夾角為負值,進氣道中心線位于燃燒室排氣側頂面下方兩者的夾角為正值,則也可將進氣道中心線與燃燒室排氣側頂面的夾角范圍表示為-20°~15°。
進一步的,所述兩段進氣道間相平行。
進一步的,所述進氣道入口截面積為氣門閥座喉口面積的1.2~1.5倍。
本實用新型的氣道結構簡單,易于布置,采用兩個平行氣道分開進氣,氣流互不影響,有助于氣流從進氣側流向排氣側,形成較強滾流,從而在保證進氣道流通特性的同時提高氣流進入燃燒室內的滾流強度。并且本氣道的流阻較小,氣流進入燃燒室后易形成強的滾流運動,同時可以獲得高的缸內進氣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進氣道結構的正視示意圖;
圖2是本進氣道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3是本進氣道結構的右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闡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3所示的缸內直噴汽油機的進氣道結構,包括兩段相互獨立的進氣道1、氣門閥座喉口2和缸蓋燃燒室3。所述兩進氣道1為直線型氣道且相互平行,進氣道上設有氣門導管凸臺12和噴油器避讓區(qū)13,進氣道入口11截面積為氣門閥座喉口2面積的1.5倍。
進氣道中心線位于缸蓋燃燒室排氣側頂面31下方,進氣道中心線與燃燒室排氣側頂面31的夾角α為15°,進氣道中心線與氣門中心線夾角β為60°,由于β角偏大,為了保證噴油器有足夠的安裝空間,有必要在氣道下方設計噴油避讓區(qū)13。進氣道底部與氣門閥座喉口交接處的第一曲面14和第二曲面21的切向方向夾角γ為150°。
實施例二:
本實施所述的缸內直噴汽油機的進氣道結構,包括兩段相互獨立的進氣道1,所述兩進氣道為直線型氣道且相互平行,進氣道上設有氣門導管凸臺和噴油器避讓區(qū),進氣道入口截面積為氣門閥座喉口2面積的1.2倍。
進氣道中心線位于缸蓋燃燒室排氣側頂面31上方,進氣道中心線與燃燒室排氣側頂面的夾角α為20°,進氣道中心線與氣門中心線夾角β為30°,進氣道底部與氣門閥座喉口交接處的第一曲面14和第二曲面21的切向方向夾角γ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