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集塵裝置和電集塵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吸收產(chǎn)生的粉塵的電集塵裝置和電集塵系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在,作為通道換氣用集塵裝置,采用通過對粉塵提供電荷,來吸收在通道內(nèi)產(chǎn)生的粉塵的電集塵裝置。
而且,在這樣用途的電集塵裝置中,作為帶電部的放電極,主要采用放電線。如果放電線長期使用,有時會斷線,因此對放電線上所施加的電壓極性常常采用使放電線的壽命長的負極性(放電極比接地極的電位低)。
在這樣的狀況中,即使對放電線采用負極性,也留有產(chǎn)生斷線的可能性,因此采用在端面具有不發(fā)生斷線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同時提出了在端面具有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利用這樣的放電極板的集塵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專利文獻5、專利文獻6)。
另一方面,有以下這樣的電集塵系統(tǒng),該電集塵系統(tǒng)配置多個具有帶電部和集塵部的集塵單元來構(gòu)成集塵塊,并設(shè)置了多個該集塵塊,通過以使正放電塊的處理風(fēng)量和負放電塊的處理風(fēng)量的差減少的方式以集塵塊為單位把多個集塵塊劃分為正放電塊和負放電塊,從而不降低集塵功能地中和未由集塵部集塵的粉塵,防止由帶電粒子產(chǎn)生的壁面附著污染(專利文獻7)。
專利文獻1實開昭61-200146號公報專利文獻2實開平6-41849號公報專利文獻3特開平3-232554號公報專利文獻4特開平9-323048號公報專利文獻5特開平10-28897號公報專利文獻6特開2000-126647號公報專利文獻7特開2003-260383號公報發(fā)明內(nèi)容可是,電集塵裝置在帶電部中由于利用電暈放電,所以作為副產(chǎn)品,產(chǎn)生有害的臭氧。特別是在通道內(nèi),由于存在很多一氧化氮,所以存在由于臭氧,一氧化氮發(fā)生氧化,使有害的二氧化氮增加的問題。特別是在近年,擔(dān)心向通道外排放的臭氧、二氧化氮對地方居民帶來的影響,從而希望一種抑制臭氧、二氧化氮增加的電集塵裝置。
一般電暈放電電流越增加,就越多地產(chǎn)生臭氧。產(chǎn)生的臭氧由空氣中所包含的一氧化氮的氧化而消耗,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少。另一方面,二氧化氮隨著時間而增加。因此,通過了電集塵裝置的空氣中的臭氧和二氧化氮的比率隨著時間而變化,但是其和幾乎是一定的。即、在電集塵裝置的下風(fēng)側(cè)增加的臭氧和二氧化氮的增加量之和可以說是由電集塵裝置次要地產(chǎn)生的臭氧生成量。在電集塵裝置是相同形狀的裝置,功耗也相同時,在正放電和負放電情況下塵收集效率幾乎是相同的值,但是臭氧生成量卻根據(jù)放電極性而不同。使用放電線作為放電極時,負極性的臭氧生成量與正極性的臭氧生成量相比,在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下,多5倍到10倍左右。例如,作為正極性,施加了8kV的電壓時的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為0.010ppm,而與此相對作為負極性,施加了8kV的電壓時的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為0.049ppm。此外,作為正極性,施加了9.5kV的電壓時的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為0.005ppm,而與此相對作為負極性,施加了9.5kV的電壓時的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為0.043ppm。此外,作為正極性,施加了11kV的電壓時的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為0.006ppm,而與此相對作為負極性,施加了11kV的電壓時的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為0.037ppm。此外,作為正極性,施加了12.5kV的電壓時的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為0.004ppm,而與此相對作為負極性,施加了12.5kV的電壓時的平均單位風(fēng)量、單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為0.034ppm。
這樣,如果考慮放電線的壽命,則負極性優(yōu)異,但是如果考慮臭氧生成量,則正極性優(yōu)異。
此外,使用在端面具有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情況下,未明確確認由于電壓極性、形狀引起的臭氧生成量的不同。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不擔(dān)心斷線的放電極板,具有高的集塵能力,并且抑制臭氧生成量的電集塵裝置和電集塵裝置用放電極板。
此外,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構(gòu)成對未由集塵部集塵的粉塵進行中和,防止由于帶電粒子引起壁面污染的電集塵系統(tǒng),并且提供具有高集塵能力,并抑制臭氧生成量的電集塵系統(tǒng)。
第一本發(fā)明的電集塵裝置具備在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與所述放電極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極板、對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提供電暈放電電壓的高壓電源,令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約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約為10度到40度,以使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的方式從所述高壓電源提供約8kV到12kV的電壓,通過使空氣中的粒子狀物質(zhì)帶電,從而使所述粒子狀物質(zhì)附著在集塵部上,其特征在于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
第二本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發(fā)明上,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20度到40度,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12mm以上。
第三本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發(fā)明上,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20度,所述高壓電源的電壓為9kV到12kV,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8mm以上。
第四本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發(fā)明中,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約為20度到30度,所述高壓電源的電壓約為9kV到12kV。
第五本發(fā)明的電集塵系統(tǒng)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其中,該電集塵裝置具備在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與所述放電極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極板、對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提供電暈放電電壓的高壓電源,令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約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約為10度到40度,從所述高壓電源提供約8kV到12kV的電壓,通過使空氣中的粒子狀物質(zhì)帶電,從而使所述粒子狀物質(zhì)附著在集塵部上,該電集塵系統(tǒng)特征在于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的方式來提供電壓;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的方式來提供電壓。
第六本發(fā)明的電集塵系統(tǒng)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其中,該電集塵裝置具備在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與所述放電極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極板、對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提供電暈放電電壓的高壓電源,令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約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約為10度到40度,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4mm以上,從所述高壓電源提供約8kV到12kV的電壓,通過使空氣中的粒子狀物質(zhì)帶電,從而使所述粒子狀物質(zhì)附著在集塵部上,該電集塵系統(tǒng)特征在于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方式來提供電壓;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的方式來提供電壓。
第七本發(fā)明的電集塵系統(tǒng)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其中,該電集塵裝置具備在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與所述放電極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極板、對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提供電暈放電電壓的高壓電源,令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約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約為10度到40度,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4mm以上,從所述高壓電源提供約8kV到12kV的電壓,通過使空氣中的粒子狀物質(zhì)帶電,從而使所述粒子狀物質(zhì)附著在集塵部上,該電集塵系統(tǒng)特征在于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方式來提供電壓;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的方式來提供電壓。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提供臭氧的發(fā)生量、二氧化氮的增加量減少,具有高集塵能力的電集塵裝置和電集塵裝置用放電極板。
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在使用突起的頂端角度約為10度到40度左右,相鄰的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4mm以上的電集塵裝置用放電極板時,能夠適當(dāng)設(shè)定正放電還是負放電以使臭氧生成量降低地來供電。
圖1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帶電部結(jié)構(gòu)的平面圖。
圖3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放電極板的結(jié)構(gòu)的側(cè)視圖。
圖4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5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6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7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8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9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0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1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2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3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4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5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6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7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圖18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電集塵裝置設(shè)放電極板和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左右,放電極板的突起的頂端角度為10度到40度左右,以使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的方式從高壓電源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電壓,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使在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規(guī)定的尺寸以上,能減少臭氧的發(fā)生。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在實施方式1的集塵裝置上,設(shè)放電極板的突起的頂端角度為20度到40度左右,在相鄰的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12mm以上。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實現(xiàn)比起放電線的負極情況還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能取得高的集塵能力。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在實施方式1的集塵裝置上,設(shè)放電極板的突起的頂端角度為20度左右,高壓電源的電壓為9kV到12kV左右,在相鄰的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8mm以上。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實現(xiàn)比起放電線的負極性情況還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能取得高的集塵能力。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在實施方式2的集塵裝置上,設(shè)放電極板的突起的頂端角度為20度到30度左右,高壓電源的電壓為9kV到12kV左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實現(xiàn)與放電線的正極性情況相同等級的臭氧生成量,能取得高的集塵能力。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5的電集塵系統(tǒng),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的電集塵裝置,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提供電壓;另一方面,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的方式來從高壓電源供電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的電集塵裝置,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提供電壓。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在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規(guī)定尺寸以上時,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提供電壓,在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規(guī)定尺寸以下時,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提供電壓,從而無論哪個電集塵裝置都能減少臭氧的發(fā)生,并且能使未由各個電集塵裝置集塵的粒子狀物質(zhì)發(fā)生中和,例如能防止粒子狀物質(zhì)向通道壁面等附著。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6的電集塵系統(tǒng),對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突起的頂端角度的電集塵裝置,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提供電壓;另一方面,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突起的頂端角度的電集塵裝置,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提供電壓。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按照突起的頂端角度來決定正放電或負放電,從而無論哪個電集塵裝置都能減少臭氧的發(fā)生,并且能使未由各個電集塵裝置集塵的粒子狀物質(zhì)發(fā)生中和,例如能防止粒子狀物質(zhì)向通道壁面等附著。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7的電集塵系統(tǒng),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的電集塵裝置,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提供電壓;另一方面,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的電集塵裝置,放電極板比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提供電壓。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按照在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突起的頂端角度或者電位差,來決定正放電或負放電,從而無論哪個電集塵裝置都能減少臭氧的發(fā)生,并且能使未由各個電集塵裝置集塵的粒子狀物質(zhì)發(fā)生中和,例如能防止粒子狀物質(zhì)向通道壁面等附著。
實施例下面根據(jù)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
圖1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立體圖。
電集塵裝置50在空氣流的上游一側(cè)配置平均電場強度約為0.67kV/mm到0.867kV/mm的帶電部52,在下游一側(cè)配置平均電場強度約為900V/mm的集塵部53。須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電場強度是施加電壓V針對放電極板和接地極板的間隔D的比V/D。此外,在電集塵裝置50的側(cè)面設(shè)置有對集塵部53供電的高壓電源51A、對帶電部52供電的高壓電源51B。
帶電部52的構(gòu)造為隔開規(guī)定間隔地并列設(shè)置多張接地極板52B,在接地極板52B之間配置放電極板52A。集塵部53隔開規(guī)定間隔地交替地并列設(shè)置帶電極板53A和集塵極板53B。帶電部52對放電極板52A或接地極板52B施加高電壓,通過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產(chǎn)生的電暈放電,而對粉塵提供電荷,使其帶電。此外,集塵部53對帶電極板53A施加電壓,在與集塵極板53B之間形成電場,由庫侖力把已帶電的粉塵吸收到集塵極板53B上。須指出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是對與帶電部52不同地設(shè)置了集塵部53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是接地極板52B構(gòu)成集塵部的電集塵裝置。
圖2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帶電部結(jié)構(gòu)的平面圖。
帶電部52隔開規(guī)定間隔平行地配置多張接地極板52B,在接地極板52B之間配置有放電極板52A。這時,放電極板52A的表面和接地極板52B的表面之間的極板間隔為12mm到15mm左右。
圖3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放電極板結(jié)構(gòu)的側(cè)視圖。
放電極板52A在其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10。這時優(yōu)選多個突起10以等間隔被設(shè)置,但是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并不一定為固定間隔。設(shè)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10度到40度左右。雖然可以比10度小,但是比10度小的角度難以加工。即使超過40度,如果具有電暈放電所必要的尖銳的端部,也將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在放電極板52A的上風(fēng)側(cè)端面和下風(fēng)側(cè)端面上設(shè)置多個突起10。多個突起10雖然可以只設(shè)置在放電極板52A的上風(fēng)側(cè)端面,但是通過在下風(fēng)側(cè)端面上也設(shè)置,能提高集塵性能。放電極板52A的上風(fēng)側(cè)端面和下風(fēng)側(cè)端面之間的寬度為30mm到150mm左右。此外在放電極板52A的上風(fēng)側(cè)端面和下風(fēng)側(cè)端面之間設(shè)置切口,也可以設(shè)置多個突起10。在這樣設(shè)置多級的突起10時,放電極板52A的上風(fēng)側(cè)端面和下風(fēng)側(cè)端面之間的寬度優(yōu)選為150mm到200mm左右。利用頂端角度α和突起間隔H來設(shè)定各個突起10的高度,為4mm到10mm左右。須指出的是,突起10的突起間隔H如以下說明的那樣,優(yōu)選為4mm到12mm的范圍。雖然突起10的突起間隔H如果超過12mm,集塵性能下降,但是尤其是正放電中的臭氧生成量很低。因此,通過設(shè)置多級突起10,即使超過12mm的范圍,也能夠?qū)崿F(xiàn)臭氧、二氧化氮少,且具有高的集塵能力的電集塵裝置。須指出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設(shè)放電極板的板厚為0.5mm。此外,為了防止由于電暈放電,導(dǎo)致突起10的頂端形狀發(fā)生變化,而在突起10的頂端設(shè)置了0.3mm的R。通過在該突起10的頂端設(shè)置0.3mm的R,雖然同一電壓時的放電電流稍微減少,但是低于10%,臭氧生成量的特性不變。
圖4-圖18是表示本實施例的電集塵裝置的突起間隔和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的曲線圖。須指出的是,由于臭氧生成量受溫濕度的影響,所以全部測定是在溫度為20℃、濕度為65%的條件下進行的。此外,由于高壓電源是把商用的交流電源升壓、整流,生成直流高電壓,所以有時在高壓電源波形中殘留有交流成分(紋波),如果紋波大,放電極板和接地極板之間常常出現(xiàn)局部短路(火花),所以在本實施例中,使用了紋波的大小為5%(有效值)以下的高壓電源。
圖4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10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5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71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09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05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7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31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31ppm。
圖5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3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10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5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75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40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低于0.001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9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34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35ppm。
圖6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4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10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5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2.5mm時,為0.059ppm,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45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9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15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2.5mm時,為0.023ppm,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7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6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35ppm。
圖7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12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8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5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66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14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08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2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3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0ppm。
圖8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3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12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8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5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74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8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06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4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6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5ppm。
圖9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4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12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8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5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2.5mm時,為0.070ppm,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72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19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11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2.5mm時,為0.019ppm,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3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2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6ppm。
圖10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9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75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2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47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12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05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1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5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5ppm。
圖11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3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9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75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2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110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31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03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38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36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36ppm。
圖12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4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9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75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2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2.5mm時,為0.100ppm,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93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72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12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2.5mm時,為0.030ppm,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31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34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6ppm。
圖13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8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2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42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2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13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2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30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34ppm。
圖14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3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8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2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110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63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12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49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42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44ppm。
圖15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4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8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2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2.5mm時,為0.107ppm,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98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93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7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2.5mm時,為0.034ppm,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40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40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33ppm。
圖16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1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10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5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76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9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2ppm,突起間隔H為20mm時,為0.016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7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9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31ppm,突起間隔H為20mm時,為0.023ppm。
圖17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1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8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2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59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6ppm,突起間隔H為20mm時,為0.021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9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7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4ppm,突起間隔H為20mm時,為0.023ppm。
圖18表示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10度,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電壓為9kV,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75kV/mm時的在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和平均單位功耗、單位風(fēng)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關(guān)系。須指出的是,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的極板間隔D為12mm。
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正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70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40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15ppm,突起間隔H為20mm時,為0.014ppm。此外,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負極性),突起間隔H為4mm時,為0.028ppm,突起間隔H為8mm時,為0.026ppm,突起間隔H為12mm時,為0.022ppm,突起間隔H為20mm時,為0.021ppm。
根據(jù)本實施例,設(shè)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左右,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10度到40度左右,以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的方式從高壓電源51B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電壓時,通過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少的方式來設(shè)定突起間隔H,從而能實現(xiàn)少的臭氧生成量,取得高的集塵能力。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即使在設(shè)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的極板間隔D為12mm到15mm左右,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10度到40度左右,以使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的方式從高壓電源51B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電壓時,通過與所述同樣地設(shè)置突起間隔H,也能實現(xiàn)少的臭氧生成量,能取得高的集塵能力。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設(shè)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左右,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到40度左右,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電壓時,令在相鄰的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為12mm以上,從而能實現(xiàn)比放電線的負極性情況下還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此外,進一步通過設(shè)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到30度左右,高壓電源51B的電壓為9kV到12kV左右,從而能實現(xiàn)與放電線的正極性相同等級的臭氧生成量,能夠取得高的集塵能力。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設(shè)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的極板間隔D為12mm到15mm左右,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到40度左右,以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的方式從高壓電源51B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電壓,在相鄰的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為12mm以上,從而能實現(xiàn)比放電線的負極性情況下還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另外,進一步通過設(shè)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到30度左右,高壓電源51B的電壓為9kV到12kV左右,可實現(xiàn)和放電線的正極性相同等級的臭氧生成量。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設(shè)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左右,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左右,在相鄰的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為8mm以上,以使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的方式從高壓電源51B提供9kV到12kV左右的電壓,從而能實現(xiàn)比放電線的負極性情況下還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設(shè)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的極板間隔D為12mm到15mm左右,放電極板52A的突起10的頂端角度A為20度左右,在相鄰的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H為8mm以上,以使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的方式從高壓電源51B提供9kV到12kV左右的電壓,從而能實現(xiàn)比放電線的負極性情況下還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在使用突起間隔H變?yōu)?mm以上地設(shè)置頂端角度A為10度到40度左右的多個突起10的放電極板52A,該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左右,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電壓時,能根據(jù)突起間隔H、頂端角度A、極板間隔D、或施加的電壓值,選擇正放電和負放電,以使得臭氧的發(fā)生減少。
作為一個實施例,作為電集塵系統(tǒng)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時,想同時設(shè)置基于負放電的電集塵裝置和基于正放電的電集塵裝置時,通過使用只變更突起間隔H的放電極板52A,其他條件為相同的條件,就能實現(xiàn)臭氧生成量少的系統(tǒng)。即、例如設(shè)電壓為9kV,極板間隔為12mm,突起10的頂端角度為30度時,通過令突起間隔H為4mm的電集塵裝置為負放電,突起間隔H為10mm的電集塵裝置為正放電,從而為正放電的電集塵裝置以及為負放電的電集塵裝置都能減少臭氧生成量(參照圖13)。
此外,作為其他實施例,作為電集塵系統(tǒng)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時,想同時設(shè)置基于負放電的電集塵裝置和基于正放電的電集塵裝置時,通過只變更電壓,其他條件為相同的條件,能實現(xiàn)臭氧生成量少的系統(tǒng)。即、例如設(shè)極板間隔為15mm,突起10的頂端角度為40度,突起間隔H為8mm時,通過設(shè)施加10kV電壓的電集塵裝置為負放電,施加12kV電壓的電集塵裝置為正放電,從而為正放電的電集塵裝置以及為負放電的電集塵裝置都能減少臭氧生成量(參照圖6和圖9或圖11和圖14)。
此外,作為其他實施例,作為電集塵系統(tǒng),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時,想同時設(shè)置基于負放電的電集塵裝置和基于正放電的電集塵裝置時,通過只變更頂端角度A,其他條件為相同的條件,能實現(xiàn)臭氧生成量少的系統(tǒng)。即、例如設(shè)電壓為12kV,極板間隔為15mm,突起間隔H為8mm時,通過設(shè)突起10的頂端角度為30度的電集塵裝置為負放電,突起10的頂端角度為20度的電集塵裝置為正放電,從而為正放電的電集塵裝置以及為負放電的電集塵裝置都能減少臭氧生成量(參照圖7、圖8)。
此外,雖然未圖示,但是通過變更極板間隔D,也能實現(xiàn)臭氧生成量少的系統(tǒng)。
如上所述,在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的電集塵系統(tǒng)中,在同一系統(tǒng)內(nèi)并列設(shè)置為正放電的電集塵裝置和為負放電的電集塵裝置時,能通過變更突起間隔H、頂端角度A、極板間隔D或施加的電壓值中至少一個參數(shù),可選擇正放電和負放電,以使得臭氧的發(fā)生減少。其中,電集塵裝置使用以突起間隔H為4mm以上地設(shè)置多個頂端角度A為10度到40度左右的突起10的放電極板52A,該放電極板52A和接地極板52B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左右,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電壓。而且,通過在同一系統(tǒng)內(nèi)并列設(shè)置為正放電的電集塵裝置和為負放電的電集塵裝置,能使未由各個電集塵裝置集塵的帶電的粒子狀物質(zhì)發(fā)生中和,例如能防止粒子狀物質(zhì)向通道壁面等附著。
須指出的是,在該電集塵系統(tǒng)中,雖然優(yōu)選關(guān)于全部電集塵裝置,以使臭氧生成量減少的方式來決定正放電還是負放電,但是例如關(guān)于處于在正放電時和負放電時臭氧生成量上不產(chǎn)生大的不同的設(shè)定的電集塵裝置等一部分電集塵裝置,即使包含在測量上臭氧發(fā)生增多的電集塵裝置,只要對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為能忽略程度即可。
此外,在所述實施例中,著眼于臭氧生成量來進行了說明,但是在通道內(nèi)所使用的電集塵裝置中,因為在通道內(nèi)大量存在的一氧化氮和臭氧之間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大量產(chǎn)生二氧化氮,所以通過減少臭氧生成量也就是減少二氧化氮的發(fā)生。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本發(fā)明適合于通過電暈放電對粉塵提供電荷而使其帶電,通過庫侖力吸收帶電的粉塵的電集塵裝置,即特別是伴隨著一氧化氮的發(fā)生的沿道用集塵裝置或通道用集塵裝置。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電集塵裝置,具備在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與所述放電極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極板、對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提供電暈放電電壓的高壓電源,令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10度到40度,以使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的方式從所述高壓電源提供8kV到12kV的電壓,通過使空氣中的粒子狀物質(zhì)帶電,從而使所述粒子狀物質(zhì)附著在集塵部上,其特征在于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20度到40度,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12mm以上。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20度,所述高壓電源的電壓為9kV到12kV,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8mm以上。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集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20度到30度,所述高壓電源的電壓為9kV到12kV。
5.一種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的電集塵系統(tǒng),其中,該電集塵裝置具備在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與所述放電極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極板、對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提供電暈放電電壓的高壓電源,令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10度到40度,從所述高壓電源提供8kV到12kV的電壓,通過使空氣中的粒子狀物質(zhì)帶電,從而使所述粒子狀物質(zhì)附著在集塵部上,該電集塵系統(tǒng)特征在于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的方式來提供電壓;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的方式來提供電壓。
6.一種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的電集塵系統(tǒng),其中,該電集塵裝置具備在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與所述放電極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極板、對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提供電暈放電電壓的高壓電源,令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10度到40度,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4mm以上,從所述高壓電源提供8kV到12kV的電壓,通過使空氣中的粒子狀物質(zhì)帶電,從而使所述粒子狀物質(zhì)附著在集塵部上,該電集塵系統(tǒng)特征在于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方式來提供電壓;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的方式來提供電壓。
7.一種設(shè)置多個電集塵裝置的電集塵系統(tǒng),其中,該電集塵裝置具備在端面具有頂端為尖的形狀的多個突起的放電極板、與所述放電極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極板、對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提供電暈放電電壓的高壓電源,令所述放電極板和所述接地極板之間形成的電場強度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電極板的所述突起的頂端角度為10度到40度,在相鄰的所述突起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為4mm以上,從所述高壓電源提供8kV到12kV的電壓,通過使空氣中的粒子狀物質(zhì)帶電,從而使所述粒子狀物質(zhì)附著在集塵部上,該電集塵系統(tǒng)特征在于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方式來提供電壓;對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高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情況相比,使在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地從所述高壓電源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的電集塵裝置,以所述放電極板比所述接地極板的電位低的方式來提供電壓。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使用不擔(dān)心斷線的放電極板,具有高的集塵能力,并且抑制臭氧生成量的電集塵裝置和電集塵裝置用放電極板。電集塵裝置的特征在于以在同一電壓下,與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低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的情況相比,使在放電極板(52A)比接地極板(52B)的電位高地從高壓電源(51B)供電時的臭氧生成量變低的方式來設(shè)定在相鄰的所述突起(10)的頂端之間的突起間隔。
文檔編號B03C3/41GK101014414SQ20058002789
公開日2007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4年7月23日
發(fā)明者片谷篤史, 細野洋, 村田光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