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蓄冷型熱交換器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4783936閱讀:258來源:國知局
蓄冷型熱交換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蓄冷型熱交換器。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冷卻能儲存性能和穩(wěn)定的冷卻能輻射性能并且實現(xiàn)高生產(chǎn)率。蒸發(fā)器(40)具有多個制冷劑管(45),所述多個制冷劑管等間隔布置以在所述多個制冷劑管之間形成容納空間。多個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一些容納空間中,而散熱片(46)布置在剩余的容納空間中。蓄冷單元由一個蓄冷容器(47)和布置在蓄冷容器(47)兩側的兩個制冷劑管(45)形成。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個都具有突起部(47b),所述突起部從一個壁部(47a)到另一個壁部(47a)以形成熱交換部分。蓄冷容器通過焊接材料(47)連接到制冷劑管(45)。
【專利說明】蓄冷型熱交換器
[0001]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0年9月29日的申請?zhí)枮?01010134266. 7的發(fā)明的分案 申請。

【技術領域】
[0002]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在制冷循環(huán)中使用的蓄冷型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0003] 制冷循環(huán)用于空調設備。已經(jīng)提出了許多建議,雖然冷卻操作可能是受限制的操 作,但是根據(jù)這些建議,即使當制冷循環(huán)的操作停止時,也可實施冷卻操作。例如,在車用空 調設備的情況下,制冷循環(huán)通過用于驅動車輛的發(fā)動機來操作。因此,當發(fā)動機操作在車輛 停止期間暫時停止時,制冷循環(huán)的操作也同樣停止。根據(jù)這些思想中的一個,在制冷循環(huán) 中使用其中蓄冷裝置連接到熱交換器的蓄冷型熱交換器,以便即使在車輛的暫時停止期間 (即,在發(fā)動機暫時停止期間)也可提供冷卻操作。
[0004] 例如,在本領域中公知以下現(xiàn)有技術(專利文獻):
[0005] (1)日本專利出版物 No. 2004-184071
[0006] (2)日本專利出版物 No. 2002-27416
[0007] (3)日本專利出版物(PCT) No. 2006-503253
[0008] (4)日本專利出版物 No. 2002-225536
[0009] (5)日本專利出版物 No. 2001-107035
[0010] 根據(jù)以上專利文獻(1)和(2)的公開,制冷劑管形成在蓄冷裝置的一側,而用于與 空氣進行熱交換的散熱片形成在所述蓄冷裝置的另一側。根據(jù)以上結構,蓄冷裝置僅從其 一側被冷卻下來。因此,問題是蓄冷裝置可能沒有被充分冷卻下來。另一方面,空氣在蓄冷 裝置的另一側與所述蓄冷裝置直接進行熱交換。當高溫空氣與蓄冷裝置接觸時,儲存的冷 卻能被迅速帶走。如上所述,在現(xiàn)有技術中難以將蓄冷裝置有效率地冷卻下來并且難以穩(wěn) 定地輻射儲存的冷卻能。
[0011] 根據(jù)以上專利文獻(3)和(4)的公開,蓄冷裝置設置在熱交換器的一部分處。儲存 的冷卻能沿著制冷劑管的縱向方向通過制冷劑管移動到散熱片。因此,難以獲得高的冷卻 能力。此外,因為蓄冷材料和散熱片布置在相鄰的制冷劑管之間,因此不能實現(xiàn)高生產(chǎn)率。
[0012] 根據(jù)以上專利文獻(5),代替用于熱交換器的散熱片而設置蓄冷單元。然而,根據(jù) 這種結構,因為多個蓄冷單元布置在制冷劑管之間,因此也不可能實現(xiàn)高生產(chǎn)率。


【發(fā)明內容】

[0013] 考慮到以上問題提出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蓄冷型熱交換器,根據(jù) 本發(fā)明,所述儲存型熱交換器能夠有效率地儲存冷卻能和穩(wěn)定地輻射儲存的冷卻能。
[0014]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蓄冷型熱交換器,根據(jù)所述蓄冷型熱交換器可以 實現(xiàn)高生產(chǎn)率。
[0015]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個或所述特征的組合:
[0016]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特征,蓄冷型熱交換器具有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和多個制冷劑 管,多個制冷劑管被布置成相互隔開,并布置在第一集水箱與第二集水箱之間,使得制冷劑 至少從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中的一個通過制冷劑管流動到另一個集水箱;
[0017] 熱交換器還具有:蓄冷容器,所述蓄冷容器布置在容納空間中,所述容納空間形成 在相鄰的制冷劑管之間,并且所述蓄冷容器連接到相應的制冷劑管的外表面;蓄冷材料,所 述蓄冷材料插入到蓄冷容器的內部;多個空氣通道,所述多個空氣通道中的每一個都形成 在相鄰的制冷劑管之間,并且位于蓄冷容器的兩側;和多個傳熱構件,所述多個傳熱構件布 置在空氣通道中的每一個內,以將來自流動通過制冷劑管的制冷劑的熱量傳遞給通過空氣 通道的空氣。
[0018] 在上述熱交換器中,形成在相鄰制冷劑管并位于蓄冷容器兩側的容納空間形成為 空氣通道,空氣通過所述空氣通道,用于與流動通過制冷劑管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
[0019] 根據(jù)以上熱交換器,可以通過布置在蓄冷容器兩側的制冷劑管將蓄冷材料有效地 冷卻下來,使得可以實現(xiàn)有效的冷卻能儲存操作。制冷劑管位于蓄冷容器與空氣通道之間, 使得可從蓄冷材料將冷卻能穩(wěn)定地輻射到空氣通道。
[0020] 此外,因為蓄冷容器連接到蓄冷管,不僅可以實現(xiàn)較高的機械強度,而且還可以實 現(xiàn)較高的熱傳遞。
[0021]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的又一個特征,蓄冷型熱交換器還具有熱交換部,所述熱交換部設 置在蓄冷容器中,用于有助于熱傳遞。根據(jù)這種特征,熱交換部可以由容易制造的內散熱片 來提供。
[0022]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制冷劑管以等間隔布置,并且蓄冷容器的寬度基本上 等于空氣通道的寬度。根據(jù)這種結構,空氣通道和蓄冷容器可以相互交換,使得可以增加用 于確定蓄冷容器的數(shù)量以及位置的靈活性。
[0023]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蓄冷容器占據(jù)的形成在相鄰制冷劑管之間的容納空間 與形成在制冷劑管之間的容納空間的總空間的比的值為10%到50%之間。根據(jù)這種特征, 可以適當?shù)乇3掷鋮s能儲存性能以及冷卻能輻射性能。
[0024]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蓄冷容器通過焊接材料連接到制冷劑管。根據(jù)這種特 征,可以通過焊接材料增加制冷劑管與蓄冷容器之間的熱傳遞。此外,用于連接散熱片與制 冷劑管的相同的焊接材料以及相同的焊接爐通??梢杂糜趯⑿罾淙萜鬟B接到制冷劑管。
[0025]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蓄冷容器包括一對主壁部和多個分隔部,其中,所述分 隔部中的每一個都從主壁部中的一個延伸到另一個主壁部。這種容器被公知為多通道管, 所述多通道管通過擠壓加工制造而成。
[0026]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熱交換部由突起部形成,所述突起部中的每一個都從 蓄冷容器的壁部中的一個朝向另一個壁部突出。根據(jù)這種特征,可以通過較少數(shù)量的部件 來制造蓄冷容器。
[0027]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多個蓄冷容器以等間隔布置,使得可以避免溫度分布。
[0028]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多個蓄冷容器相對于熱交換器的中心布置在所述熱交 換器的左側和右側,使得可以避免熱交換器左側和右側之間的溫度差。
[0029]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蓄冷容器相對于熱交換器的中心對稱布置。根據(jù)這種 特征,對于熱交換器的左側和右側來說,溫度分布可以變得對稱。
[0030]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由制冷劑管、蓄冷容器和空氣通道形成的熱交換區(qū)與 形成在熱交換器下游側的空氣調節(jié)殼體中的單個空氣流動通道連通。根據(jù)這種特征,可以 通過蒸發(fā)器的熱交換區(qū)將流動通過單個空氣流動通道的空氣冷卻下來。
[0031]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由制冷劑管、蓄冷容器和空氣通道形成的熱交換區(qū)被 分成兩個熱交換區(qū),并且熱交換區(qū)中的每一個都與形成在熱交換器的下游側的空氣調節(jié)殼 體中的相應的空氣流動通道連通。根據(jù)這種特征,可以通過相應的熱交換區(qū)將流動通過不 同的空氣流動通道的空氣冷卻下來。
[0032]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熱交換器包括兩層的第一熱交換器部分和第二熱交換 器部分,一個蓄冷容器和布置在蓄冷容器兩側的兩個制冷劑管形成第一蓄冷單元,所述第 一蓄冷單元布置在第一熱交換器部中,而另一個蓄冷容器和布置在另一個蓄冷容器的兩側 的另外兩個制冷劑管形成第二蓄冷單元,第二蓄冷單元布置在第二熱交換器部分中。
[0033] 第一蓄冷單元和第二蓄冷單元沿通過熱交換器的空氣流的方向互相對齊,并且第 一蓄冷單元和第二蓄冷單元彼此分離以在所述第一蓄冷單元與所述第二蓄冷單元之間形 成用作絕熱裝置的空間。
[0034] 根據(jù)這種特征,即使在第一和第二蓄冷單元之間出現(xiàn)溫差的情況下,對于兩個蓄 冷單元來說也可以抑制冷卻能儲存性能以及冷卻能輻射性能的下降。
[0035]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特征,熱交換器包括兩層的第一熱交換器部分和第二熱交換 器部分,一個蓄冷容器和布置在蓄冷容器兩側的兩個制冷劑管形成第一蓄冷單元,第一蓄 冷單元布置在第一熱交換器部分中,而另一個蓄冷容器和布置在另一個蓄冷容器的兩側的 另外兩個制冷劑管形成第二蓄冷單元,第二蓄冷單元布置在第二熱交換器部分中。
[0036] 第一蓄冷單元和第二蓄冷單元沿通過熱交換器的空氣流的方向互相對齊,并且第 一蓄冷單元和第二蓄冷單元通過用作絕熱裝置的分隔壁或限制部互相連接。
[0037] 根據(jù)這種特征,即使在第一和第二蓄冷單元之間出現(xiàn)溫差的情況下,對于兩個蓄 冷單元來說也同樣可以抑制冷卻能儲存性能以及冷卻能輻射性能的下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8] 以下結合附圖使本發(fā)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從以下詳細說明變得清楚 呈現(xiàn)。在附圖中:
[0039] 圖1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制冷循環(huán)的示意性方框圖;
[0040] 圖2是顯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俯視圖;
[0041] 圖3A是顯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側視圖;
[0042] 圖3B是顯示熱交換器中的制冷劑流的熱交換器的示意性立體圖;
[0043] 圖4是顯示沿著圖2的線IV-IV截得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44] 圖5是沿圖3A的線V-V截得的縱向截面的部分放大視圖;
[0045] 圖6是顯示占據(jù)比RM與蓄冷材料的體積(capacity) VM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0046] 圖7是顯示占據(jù)比RM與蓄冷材料的傳熱面積AM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0047] 圖8是顯示占據(jù)比RM與散熱片面積AF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0048] 圖9是顯示占據(jù)比RM與蓄冷材料的冷卻能輻射能力麗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0049] 圖10是顯示占據(jù)比RM與制冷劑的冷卻能力WR之間的關系的圖表;
[0050] 圖11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51] 圖12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縱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52] 圖13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53] 圖14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縱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54] 圖15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55] 圖16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56] 圖17是顯示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蓄冷容器的橫向截面的 局部放大視圖;
[0057] 圖1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58] 圖1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59] 圖20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60] 圖21A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噴射器型制冷循環(huán)的示意性方框圖; [0061] 圖21B是顯示了熱交換器中的制冷劑流的熱交換器的示意性立體圖;
[0062] 圖22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設備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0063] 圖23是根據(jù)第i^一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俯視圖;
[0064] 圖24是根據(jù)第十二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俯視圖;
[0065] 圖25是根據(jù)第十三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俯視圖;和
[0066] 圖26是根據(jù)第十四實施例的熱交換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7](第一實施例)
[0068] 圖1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制冷循環(huán)1的示意性方框圖。制冷循環(huán)1 用于車用空氣調節(jié)設備。制冷循環(huán)1具有壓縮機10、熱輻射裝置20、減壓裝置30、和熱交換 器(蒸發(fā)器)40。這些部件通過制冷劑管被連接成閉合環(huán)路,使得制冷劑在閉合環(huán)路中循 環(huán)。壓縮機10由驅動源2操作,所述驅動源是用于驅動車輛的內燃機。因此,當驅動源2 停止時,壓縮機10的操作也停止了。壓縮機10從蒸發(fā)器40吸入制冷劑,壓縮所述制冷劑 并且將壓縮的制冷劑排放到熱輻射裝置20。熱輻射裝置20將高溫制冷劑冷卻下來。熱輻 射裝置20還被稱為冷凝器。減壓裝置30使被冷凝器20冷卻下來的制冷劑減壓。減壓裝 置30可以包括固定孔板、基于溫度型的膨脹閥或噴射器。蒸發(fā)器40蒸發(fā)由減壓裝置30減 壓的制冷劑,以將通過蒸發(fā)器40的空氣冷卻下來,使得冷卻下來的空氣被供應到車輛的乘 客室內。制冷循環(huán)還可以具有用于在高壓側制冷劑與低壓側制冷劑之間進行熱交換的內部 熱交換器、和用于儲存過量制冷劑的箱(例如,容納器或儲存器)。車輛驅動源2可以包括 內燃機或電動機。
[0069] 圖2是顯示蒸發(fā)器40的俯視圖,所述蒸發(fā)器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蓄冷型熱交換 器。圖3A是顯示圖2的熱交換器的側視圖。圖3B是顯示熱交換器中的制冷劑流的熱交換 器的示意性立體圖。圖4是顯示沿圖2的線IV-IV截得的橫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圖5 是顯示沿圖3的線V-V截得的縱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視圖。
[0070] 在圖2、圖3A和圖3B中,蒸發(fā)器40具有由通道構件形成的多個制冷劑流動通路, 所述通道構件由諸如鋁的金屬制成。制冷劑流動通路由多對集水箱41、42、43和44和連接 每一對集水箱的多個制冷劑管45形成。制冷劑流由圖3B中的箭頭表示。
[0071] 在圖2、圖3A和圖3B中,第一和第二集水箱41和42形成第一對水箱,其中,集水 箱41和42中的每一個都以預定距離布置并相互平行。以同樣的方式,第三和第四集水箱 43和44形成第二對水箱,其中,集水箱43和44中的每一個都以預定距離布置并且相互平 行。多個制冷劑管45以相等的距離布置在第一集水箱41與第二集水箱42之間。制冷劑 管45的每一端與集水箱41和42的內部連通。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由第一集水箱41和第 二集水箱42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集水箱與所述第二集水箱之間的多個制冷劑管45形成。
[0072] 以同樣的方式,多個制冷劑管45以相等的距離布置在第三集水箱43與第四集水 箱44之間。制冷劑管45的每一端與集水箱43和44的內部連通。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由 第三集水箱43和第四集水箱44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三集水箱與所述第四集水箱之間的多個 制冷劑管45形成。如上所述,熱交換器40包括兩層的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 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位于空氣流的上游側,而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位于所述空氣流的下 游側。
[0073] 形成為用于制冷劑的入口端口的接合部設置在第一集水箱41的一端處。第一集 水箱41的內部被分隔部(未示出)分成兩個(第一和第二)集水箱部41a和41b,所述分隔 部設置在第一集水箱41的縱向中間部分處。多個制冷劑管45被分成兩個(第一和第二) 管組48A和48B。制冷劑流入到第一集水箱41的第一集水箱部41a內。然后,制冷劑從第 一集水箱部41a被分配到第一管組48A的多個制冷劑管。制冷劑流動通過第一管組48A的 制冷劑管45,并且流入到第二集水箱42內。制冷劑在第二集水箱42中被收集并且被分配 到第二管組48B的多個制冷劑管45。制冷劑流動通過第二管組48B的多個制冷劑管45,并 且流入到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中。如上所述,在第一熱交換器部分8中形成 用于制冷劑的U形流動通路。
[0074] 形成為用于制冷劑的出口端口的接合部設置在第三集水箱43的一端,第三集水 箱43的內部同樣被另一個分隔部(未不出)分成兩個(第一和第二)集水箱部43a和43b, 所述另一個分隔部設置在第三集水箱43的縱向中間部分處。多個制冷劑管45也被分成兩 個(第一和第二)管組49A和49B。如圖3B中的虛線所示,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 部43a被設置成鄰近于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使得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 箱部43a和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相互連通。制冷劑從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 集水箱部41b流入到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部43a中。然后,制冷劑從第一集水箱部 43a被分配到第一管組49A的多個制冷劑管。制冷劑流動通過第一管組49A的制冷劑管45 并流入到第四集水箱44中。制冷劑在第四集水箱44中被收集并且被分配到第二管組49B 的多個制冷劑管45。制冷劑流動通過第二管組49B的多個制冷劑管45,并且流入到第三集 水箱43的第二集水箱部43b。如上所述,在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中也形成了用于制冷劑的 U形流動通路。從第三集水箱43的第二集水箱部43b流出的制冷劑朝向壓縮機10流動。
[0075] 在圖4和圖5中,制冷劑管45由具有多個制冷劑流道的多通道管形成。制冷劑管 45也被稱為扁平管45。多通道管可以通過擠壓過程形成。多個制冷劑流道沿著制冷劑管 45的縱向方向延伸,并且在制冷劑管45的兩端處開口。多個制冷劑管45布置成一條直線, 所述直線平行于集水箱的縱向方向延伸。多個制冷劑管45布置成一條直線,使得主表面中 的每一個都彼此相對。多個容納空間形成在相鄰制冷劑管45之間。如以下所述,多個蓄冷 容器47布置在一些容納空間中,而空氣通道(空氣通過所述空氣通道,并且空氣通過與流 動通過制冷劑管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而被冷卻下來)形成在剩余的容納空間中。
[0076] 蒸發(fā)器40具有多個散熱片46,所述多個散熱片布置在空氣通道內,用于增加與將 被供應到車輛的乘客室內的空氣的接觸面積。散熱片46包括波紋型散熱片46。散熱片46 中的每一個都布置在形成在相鄰制冷劑管45之間相應的空氣通道中。散熱片46與制冷劑 管45熱連接。散熱片46通過具有高熱傳遞的連接材料連接到制冷劑管45。連接材料可以 是焊接材料。散熱片46由形成為波狀的例如鋁的薄金屬板制成。多個百葉窗形成在散熱 片46上。
[0077] 蒸發(fā)器40還具有多個蓄冷容器47,所述蓄冷容器由例如鋁的金屬制成。蓄冷容器 47形成為多空間扁平管,在所述多空間扁平管中形成縱向延伸的多個空間。蓄冷容器47的 縱向端部在其厚度方向上變平,使得所述蓄冷容器的端部閉合。容器47的兩個縱向端部都 如此閉合,使得蓄冷材料50以密封的方式插入并保持在所述容器中。蓄冷容器47中的每 一個都具有一對主外表面,所述一對主外表面中的每一個都與制冷劑管45的主表面進行 表面對表面的接觸。
[0078] 蓄冷容器47布置在形成在相鄰制冷劑管45之間的容納空間內,并熱連接到所述 制冷劑管。蓄冷容器47通過具有高熱傳遞的連接材料連接到制冷劑管45。焊接材料或樹 脂材料(例如,粘接材料)可以用作連接材料。蓄冷容器47焊接到制冷劑管45。大量焊 接材料設置在蓄冷容器47與制冷劑管45之間,使得所述蓄冷容器和所述制冷劑管通過大 表面面積互相連接。焊接材料可以覆蓋在蓄冷容器47和制冷劑管45的任一側或兩側。因 此,在蓄冷容器47與制冷劑管45之間可以實現(xiàn)高熱傳遞。
[0079] 在圖4和圖5中,蓄冷容器47的厚度"T"大致等于空氣通道的厚度(即,容納空 間)。因此,蓄冷容器47的厚度"T"也大致等于散熱片46的厚度。蓄冷容器47和散熱片 46可以彼此交換。因此,可更加靈活地設計多個蓄冷容器47和多個散熱片46的形狀。蓄 冷容器47的厚度"T"比制冷劑管45的厚度大。這種結構有利于插入更多大量的蓄冷材料 50。蓄冷容器47的長度"L"幾乎等于波狀散熱片46的長度。因此,沿縱向方向在相鄰制 冷劑管45之間的幾乎所有的容納空間被蓄冷容器47占據(jù)。沿縱向方向在蓄冷容器47與 集水箱41、42、43或44之間的容納空間的任何間隙可以優(yōu)選地被一小片波狀散熱片46或 例如樹脂的填充材料占據(jù)。
[0080] 蓄冷容器47具有一對主壁部47a和多個分隔部47b,所述主壁部形成主外表面,所 述多個分隔部從一個壁部47a延伸到另一個壁部47a,以將兩個壁部47a相互連接。用于蓄 冷材料50的多個小空間形成在蓄冷容器47中,在所述蓄冷容器中,小空間沿著蓄冷容器47 的縱向方向延伸。多個小空間沿著通過蒸發(fā)器40的空氣流的方向布置在蓄冷容器中,小空 間中的每一個都在蓄冷容器47的兩個縱向端部處相互連通。小空間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基 本上大于制冷劑管45的制冷劑流動通道的橫截面面積的橫截面面積。
[0081] 在圖2中,以恒定距離布置多個制冷劑管45。多個空間(即,容納空間)分別形成 在相鄰制冷劑管45之間。多個散熱片46和多個蓄冷容器47分別根據(jù)預定次序設置在多 個容納空間中。其中設置散熱片46的容納空間是空氣通道。剩余的容納空間是用于蓄冷 容器47的空間。在制冷劑管45之間的所有容納空間的10%與50%之間的空間用作用于 蓄冷容器47的空間。蓄冷容器47被相同地布置在蒸發(fā)器40上。設置在蓄冷容器47兩側 的制冷劑管45中的每一個分別與相對的制冷劑管45中的每一個一起限定空氣通道,空氣 流通過所述空氣通道,用于執(zhí)行與流動通過制冷劑管45的制冷劑的熱交換。換句話說,兩 個制冷劑管45布置在兩個散熱片46之間,而蓄冷容器47布置在兩個制冷劑管45之間。
[0082] 一個蓄冷容器47和兩個相鄰制冷劑管45形成一個蓄冷單元。在蒸發(fā)器40中,以 相等間隔布置具有相同結構的多個蓄冷單元。此外,多個蓄冷單元沿兩側方向被相同布置。 此外,多個蓄冷單元對稱布置。
[0083] 布置在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中的多個第一蓄冷單元和布置在第二熱交換器部分 49中的多個第二蓄冷單元以分層的方式布置,并且沿空氣流動方向互相對齊。第一蓄冷單 元的蓄冷容器47和第二蓄冷單元的蓄冷容器47相互分離,并且在所述第一蓄冷單元的蓄 冷容器與所述第二蓄冷單元的蓄冷容器之間設置間隔件作為絕熱裝置。
[0084] 以下當從蒸發(fā)器的最左側端(例如,從圖2中的最左側端)看時說明制冷劑管45、 散熱片46和蓄冷容器47的形狀。側板布置在蒸發(fā)器40的最左側端作為加強構件。散熱 片46布置在加強構件(側板)與是距離最左側端的第一管的制冷劑管45之間。散熱片46 布置在第一制冷劑管的兩側。蓄冷容器47布置在第二和第三制冷劑管45之間。散熱片46 布置在第三和第四制冷劑管45之間。散熱片46還布置在第四和第五制冷劑管45之間。蓄 冷容器47布置在第五和第六制冷劑管45之間。散熱片46布置在第六和第七制冷劑管45 之間。從蒸發(fā)器40的最左端到最右端重復以上圖案。
[0085] 根據(jù)圖2的結構,散熱片46設置在蒸發(fā)器40的兩個側端部處。蓄冷容器47沒有 布置在兩個側端部處。此外,散熱片46布置在最左側和最右側制冷劑管45的兩側。蓄冷 容器47沒有布置在最左側和最右側制冷劑管45的兩側。蓄冷容器47僅布置在預定相鄰 制冷劑管45之間,而散熱片46沒有布置在這種制冷劑管45之間,蓄冷容器47布置在所述 這種制冷劑管45之間。散熱片46布置在蓄冷單元的兩側,S卩,散熱片46布置在位于蓄冷 容器47的兩側的制冷劑管45的外側。根據(jù)以上布置,制冷劑管45和散熱片46相對于蓄 冷容器47對稱布置。在整個蒸發(fā)器40上形成用于蓄冷容器47、制冷劑管45和散熱片46 的這種對稱布置。
[0086] 圖6-10是分別顯示蓄冷容器47的占據(jù)比與蒸發(fā)器40的各種特征之間的關系的 圖表。根據(jù)圖2的結構,蓄冷容器47占據(jù)制冷劑管之間三分之一的總容納空間,而制冷劑 管之間剩余的三分之二容納空間被散熱片46 (即,空氣通道)占據(jù)。因此,蓄冷容器47的 占據(jù)比是33%。確定占據(jù)比以執(zhí)行高冷卻能輻射特征。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相對于各種觀點中 的占據(jù)比研究了蒸發(fā)器40的性能。根據(jù)本發(fā)明人的研究,在將占據(jù)比設定在預定范圍內的 情況下可以實現(xiàn)蒸發(fā)器的高性能。
[0087] 例如,如圖6中所示,當占據(jù)比RM較大時,蓄冷材料50的體積VM可以增加。如圖 7中所示,當占據(jù)比RM較大時,蓄冷材料50的傳熱面積可以增加。此外,如圖8中所示,當 占據(jù)比RM較大時,散熱片46的散熱面積AF相對減小。
[0088] 當考慮以上特征時,畫出了蓄冷材料50的冷卻性能(即,冷卻能輻射能力WM)相 對于占據(jù)比RM的具有最大值的特征曲線。圖9是顯示占據(jù)比RM與冷卻能輻射能力麗之 間的關系的圖表。如圖9中所示,當占據(jù)比RM被設定為在大于10%但小于60%的范圍的 值時,可以實現(xiàn)1?冷卻能福射能力麗。大約30%的占據(jù)比是最優(yōu)選的,以獲得最1?的冷卻 能輻射能力WM。如圖10中所示,當占據(jù)比RM增加時,制冷劑的冷卻能力WR減小。考慮到 空氣調節(jié)設備所需的可能的冷卻能力WR,越高冷卻能力WR越好。由此觀點,當占據(jù)比RM小 于50%時,占據(jù)比可能是更優(yōu)選的。根據(jù)本實施例,考慮到蓄冷材料的冷卻能輻射能力WM 與制冷劑的冷卻能力WR之間的平衡,將占據(jù)比設定為33%。
[0089]以下說明本實施例的操作。當具有來自車輛乘客的用于空氣調節(jié)操作的指令(例 如,用于冷卻操作的指令)時,壓縮機10被驅動源2驅動。壓縮機10從蒸發(fā)器40吸入制 冷劑,壓縮所述制冷劑,并且排放壓縮的制冷劑。從壓縮機10排放的制冷劑在熱輻射裝置 20處放熱。來自熱輻射裝置20的制冷劑被減壓裝置減壓,并且被供應給蒸發(fā)器40。制冷 劑在蒸發(fā)器40處被蒸發(fā),從而通過散熱片46不僅將蓄冷容器47冷卻下來,而且將通過蒸 發(fā)器40的空氣冷卻下來。
[0090] 當車輛臨時停止時,驅動源2的操作也停止以減小能耗。然后,壓縮機10的操作 停止。此后,蒸發(fā)器40中的制冷劑逐漸喪失其冷卻能力。在此過程期間,蓄冷材料50逐漸 輻射冷卻能,從而將空氣冷卻下來。在此操作中,空氣的熱量通過散熱片46、制冷劑管45和 蓄冷容器47傳遞給蓄冷材料50。因此,即使在制冷循環(huán)1臨時停止之后,也可以通過蓄冷 材料50將空氣連續(xù)冷卻下來。當車輛再次開始移動時,驅動源2再次驅動壓縮機10,使得 制冷循環(huán)1將蓄冷材料50冷卻下來并且儲存冷卻能。
[0091] 根據(jù)本實施例,制冷劑管45和散熱片46 (空氣通道)相對于蓄冷容器47對稱布 置。因此,蓄冷材料50從蓄冷容器47的一對壁部47a被有效地冷卻下來。蓄冷容器47從 其兩側相同地儲存冷卻能。此外,冷卻容器47從其兩側相同地輻射儲存冷卻能。
[0092] 蓄冷容器47沒有與散熱片46直接接觸。蓄冷容器47至少通過制冷劑管45與散 熱片46熱連接。因此,即使在具有高溫的空氣流動通過空氣通道的情況下,可以防止來自 蓄冷材料50的冷卻能的過度放熱。
[0093] 蓄冷容器47相對于蒸發(fā)器40的容納空間的占據(jù)比為1/3。因此,當制冷劑的冷卻 能力沒有被極大地損壞時,可以通過蓄冷材料實現(xiàn)高冷卻能輻射能力WM。用作熱交換部分 的多個分隔壁47b增加蓄冷容器47與蓄冷材料50之間的接觸面積,使得可以實現(xiàn)蓄冷容 器47與蓄冷材料50之間的有效熱交換。蓄冷容器47通過焊接材料連接到制冷劑管45,從 而實現(xiàn)商熱傳遞和商生廣率。
[0094] 根據(jù)本實施例,蒸發(fā)器40提供一個熱交換區(qū)。熱交換區(qū)布置在限定在空氣調節(jié)導 管(形成在空氣調節(jié)殼體中)的單個空氣流動通道中。多個蓄冷容器47以相等的距離布 置在蒸發(fā)器40中。因此,蓄冷容器47相等地布置在蒸發(fā)器40中。具體地,多個蓄冷容器 47沿兩側方向相等地分布,多個制冷劑管45沿所述兩側方向布置成一條直線。多個蓄冷容 器47沿兩側方向相對于蒸發(fā)器40的中心線對稱布置,制冷劑管45沿所述兩側方向布置成 一條直線。根據(jù)蓄冷容器47的這種布置,可以抑制在空氣調節(jié)導管中沿左右方向(兩側方 向)的溫度分布。
[0095] (第二實施例)
[0096] 圖11和圖12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局部放大 視圖,其中,圖11是橫向截面圖,而圖12是縱向截面圖。圖11與沿圖2的線IV-IV截得的 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相對應。圖12與沿圖3的線V-V截得的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相對應。與 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0097] 蓄冷容器247形成為具有矩形橫截面的扁平管。蓄冷容器247具有一對主壁部 247a和一對側壁部247c。形成熱交換部的波紋型內散熱片247b布置在蓄冷容器247的 內部,在所述蓄冷容器中,內散熱片247b的頂部部分和底部部分在空氣流動方向上交替布 置。內散熱片247b的頂部部分和底部部分中的每一個都沿蓄冷容器247的縱向方向延伸, 并且這些多個頂部部分和底部部分焊接到主壁部247a。根據(jù)這種結構,可以通過內散熱片 247b來增加蓄冷容器247與蓄冷材料50之間的接觸面積。
[0098] (第三實施例)
[0099] 圖13和圖14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局部放大 視圖,其中,圖13是橫向截面圖,而圖14是縱向截面圖。圖13與沿圖2的線IV-IV截得的 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相對應,圖14與沿圖3的線V-V截得的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相對應。與第 一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0100] 蓄冷容器347以與第二實施例的蓄冷容器247(圖11和圖12)相同的方式形成為 具有矩形橫截面的扁平管。蓄冷容器347具有一對主壁部347a和一對側壁部347c。形成 熱交換部分的波紋型內散熱片347b布置在蓄冷容器347的內部,在所述蓄冷容器中,內散 熱片347b的頂部部分和底部部分在蓄冷容器347的縱向方向上交替布置。內散熱片347b 的頂部部分和底部部分中的每一個都沿空氣流動方向延伸,并且這些多個頂部部分和底部 部分焊接到主壁部347a。根據(jù)這種結構,也可以通過內散熱片347b來增加蓄冷容器347與 蓄冷材料50之間的接觸面積。
[0101] (第四實施例)
[0102] 圖15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局部放大視圖,其 中,圖15是與沿圖2的線IV-IV截得的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的橫向截面圖。與第一實施例相 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0103] 蓄冷容器447沿空氣流動方向具有寬度W,其中,寬度W等于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 的寬度和第二熱量熱交換器部分49的寬度之和。因為蓄冷容器447具有遮蓋蒸發(fā)器40的 兩層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的寬度的寬度W,因此可以增加蓄冷材料50的體積VM。
[0104] 蓄冷容器447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蓄冷容器47 (圖4)的結構類似的結構。蓄冷 容器447具有形成主外表面的一對主壁部447a和多個分隔部447b,所述多個分隔部形成熱 交換部分,其中,分隔部447b中的每一個從一個壁部447a延伸到另一個壁部447a,以限定 多個小空間,所述小空間沿兩層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的分層方向(S卩,空氣流動方向)布 置。兩個制冷劑管45布置在蓄冷容器447的一個外表面處。其它兩個制冷劑管45同樣布 置在蓄冷容器447的另一個外表面處。換句話說,蓄冷容器447在每一個外表面上具有多 個制冷劑管45。如圖15中所示,蓄冷容器447具有多個小空間(容納單元),所述多個小 空間沿寬度W方向布置。容納單元中的每一個都具有等于第一實施例(圖2)中所示的長 度L的長度L。具有多個容納單元的蓄冷容器447布置在相鄰制冷劑管45之間。
[0105] (第五實施例)
[0106] 圖16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局部放大視圖,其 中,圖16是與沿圖2的線IV-IV截得的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的橫向截面圖。與第一實施例相 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0107] 蓄冷容器547具有一對主壁部547a和多個突起部547b,所述多個突起部中的每 一個都從壁部547a中的一個朝向另一個壁部547a突出,其中,突起部547b形成熱交換部 分。蓄冷容器547具有多個小空間,所述小空間相互連通以形成一個連續(xù)的內部空間。開 口 547c形成在側壁部中的一個處,蓄冷材料50通過所述側壁部插入到蓄冷容器547的內 空間中。開口 547c形成在側壁部處,所述側壁部沿空氣流放置在蒸發(fā)器40的上游或下游 偵k諸如環(huán)氧樹脂的耐熱樹脂的密封件547d塞入到開口 547c中。
[0108] 當制造蒸發(fā)器40時,首先,制備用于蓄冷容器547、制冷劑管45、散熱片46的部件 及其它部件。然后,臨時安裝這些部件。使臨時安裝的蒸發(fā)器(半制成的蒸發(fā)器)進入焊 接爐以執(zhí)行焊接過程。蓄冷容器547、制冷劑管45和散熱片46相互牢固焊接。
[0109] 然后,將蓄冷材料50通過開口 547c插入到蓄冷容器547中。密封件547d塞入到 開口 547c中。根據(jù)本實施例,蓄冷容器547可以在制造過程期間容易地安裝到蒸發(fā)器40。 制造過程可以應用于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
[0110] (第六實施例)
[0111] 圖17是顯示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蓄冷容器的 局部放大視圖,其中,圖17是橫向截面圖。蓄冷容器647由薄金屬板形成,所述薄金屬板彎 曲成扁平管形狀。金屬板的一端被另一端包裹。蓄冷容器647具有沿縱向方向(垂直于圖 17的紙張的方向)延伸的一對主壁部647a。蓄冷容器647的縱向端部中的每一個都沿其 厚度方向(圖17中的左右方向)變平,使得所述蓄冷容器的端部閉合。
[0112] 多個凹部647b形成在壁部647a處。凹部647b由從一個壁部朝向另一個壁部突出 的凸起部形成。在一個壁部647處形成的凹部647b中的每一個都與在在另一個壁部647a 處形成的相應的凹部相對,并且凹部相應的相對頂部相互連接。多個凹部增加蓄冷材料50 與蓄冷容器647之間的接觸面積。本實施例的蓄冷容器647可以用作用于本發(fā)明的另一個 實施例的蓄冷容器。
[0113] (第七實施例)
[0114] 圖18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局部放大視圖,其 中,圖18是與沿圖2的線IV-IV截得的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的橫向截面圖。與第一實施例相 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0115] 第一蓄冷單元(具有一個蓄冷容器747e和在蓄冷容器747e的兩側的兩個制冷劑 管45)設置在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中。第二蓄冷單元(具有一個蓄冷容器747f和在蓄冷 容器747f的兩側處的兩個制冷劑管45)同樣設置在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中。第一和第二 蓄冷單元相互分開,使得空間(所述空間用作絕熱裝置)形成在第一和第二蓄冷單元之間。
[0116] 根據(jù)以上結構,第一和第二蓄冷單元彼此熱分離,使得可抑制蓄冷容器747e與 747f之間的熱傳遞。因此,可以以不同于蓄冷容器747f的值的值控制蓄冷容器747e的溫 度。此外,可以抑制蓄冷容器747e中的蓄冷材料50與蓄冷容器747f中的蓄冷材料50之 間的熱傳遞。也可以抑制蓄冷材料50在容器747e或747f中的移動。絕熱構件可以布置 在蓄冷容器747e與747f之間。在圖18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內散熱片布置在相應的蓄冷容 器747e和747f中。在以上第一到第六實施例中所示的蓄冷容器可以應用于第七實施例。
[0117] 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的制冷劑管相對于制冷劑流布置在上游側。因此,第二熱交 換器部分49的制冷劑45相對于制冷劑流布置在下游側。即使當?shù)谝粺峤粨Q器部分48的 制冷劑管45中的制冷劑為氣液兩相狀態(tài)時,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的制冷劑管45中的制冷 劑也可以變成過熱氣體狀態(tài)。因此,即使當?shù)谝粺峤粨Q器部分48的蓄冷材料50的溫度比 熔點低時,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的蓄冷材料50的溫度也可以變得比熔點高。如上所述,有 一種情況是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之間出現(xiàn)溫差,這是由制冷劑流產(chǎn)生的。
[0118] 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相對于空氣流布置在下游側,因此,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相 對于空氣流布置在上游側。因此,也可以根據(jù)空氣流在第一與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 之間產(chǎn)生溫差。在單個蓄冷容器中產(chǎn)生溫差的這種情況下,問題是可能減小冷卻能儲存效 率以及冷卻能輻射效率。
[0119] 然而,根據(jù)本實施例,絕熱部設置在蓄冷容器747e與747f之間。因此,即使當在 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之間產(chǎn)生溫差時,也可以抑制冷卻能儲存效率以及冷卻 能輻射效率的降低。例如,僅蓄冷容器中的一個(例如,蓄冷容器747e)的溫度被保持在熔 點以下,并且冷卻能可以僅儲存在此蓄冷容器747e中。
[0120] (第八實施例)
[0121] 圖19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局部放大視圖,其 中,圖19是與沿圖2的線IV-IV截得的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的橫向截面圖。與第一實施例相 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0122] 蓄冷容器847具有與上述第七實施例(圖18)類似的結構。蓄冷容器847由單個 容器組成,其中,分隔壁847g被設置成將內部空間分成用于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8和 49的兩個空間,分隔壁847g被操作為在蓄冷容器847相應的內部空間內的蓄冷材料50之 間的絕熱部。
[0123] 第一蓄冷單元(包括用于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和制冷劑管45的蓄冷容器847的 一部分)和第二蓄冷單元(包括用于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和制冷劑管45的蓄冷容器847 的一部分)通過用作絕熱裝置的分隔壁847g相互連接。
[0124] 根據(jù)以上結構,可以抑制在蓄冷容器847的相應內部空間內的蓄冷材料50之間的 熱傳遞。也可以抑制蓄冷材料50在蓄冷容器847中的移動。第一到第六實施例的蓄冷容 器代替蓄冷容器847也可以應用于本實施例。即使當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 之間將產(chǎn)生溫差時,因為絕熱部(分隔壁847g)設置在蓄冷容器847內,因此也可以抑制冷 卻能儲存效率以及冷卻能輻射效率的降低。
[0125] (第九實施例)
[0126] 圖20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一部分)的局部放 大視圖,其中,圖20是與沿圖2的線IV-IV截得的橫截面圖的一部分的橫向截面圖。與第 一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0127] 蓄冷容器947具有與上述第八實施例(圖19)類似的結構。蓄冷容器947由單個 容器組成,其中,限制部947h被設置成限定用于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用的儲 存材料50的兩個內部空間。限制部947h被操作為蓄冷容器947的相應內部空間內的蓄冷 材料50之間的絕熱部。
[0128] 第一蓄冷單元(包括用于第一熱交換器部分48和制冷劑管45的蓄冷容器947的 一部分)和第二蓄冷單元(包括用于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9和制冷劑管45的蓄冷容器947 的一部分)通過用作絕熱裝置的限制部947h相互連接。
[0129] 根據(jù)以上結構,可以抑制在蓄冷容器947的相應內部空間內的蓄冷材料50之間的 熱傳遞。也可以抑制蓄冷材料50在蓄冷容器947中的移動。第一到第六實施例的蓄冷容 器代替蓄冷容器947也可以應用于本實施例。即使當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48和49 之間將產(chǎn)生溫差時,因為絕熱部(限制部947h)設置在蓄冷容器947內,因此可以抑制冷卻 能儲存效率以及冷卻能輻射效率的降低。
[0130] 限制部947h可以由壓力加工通過在蓄冷容器947的中間部分處形成彼此相對的 類溝槽狀凹入部而形成??梢酝ㄟ^限制部947h完全防止兩個內部空間之間的蓄冷材料50 的移動。限制部947h可以可選地如此形成使得少量蓄冷材料50可以移動通過限制部947h, 以便提高當將蓄冷材料插入內部空間內時的可操作性。
[0131] (第十實施例)
[0132] 圖21A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噴射器型制冷循環(huán)1001的示意性方框 圖。圖21B是應用到第十實施例的熱交換器1040的示意性立體圖,其中流入熱交換器的制 冷劑由箭頭表示。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那 些部分。
[0133] 制冷循環(huán)1001具有噴射器60,所述噴射器60具有高壓入口端口、低壓入口端口和 混合制冷劑出口端口。高壓制冷劑通過高壓入口端口被供應給噴射器60,使得噴射器60從 噴嘴噴射高壓制冷劑。當從噴嘴噴射高壓制冷劑時,制冷劑通過低壓入口端口被吸入到噴 射器內。從噴嘴噴射的制冷劑和通過低壓入口端口吸入的制冷劑在噴射器60中彼此混合。 因此,混合制冷劑被減速并加壓。從噴射器60的混合制冷劑出口端口排放混合制冷劑。
[0134] 如圖21B中所示,蒸發(fā)器104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蒸發(fā)器40類似的結構。在第 一實施例中,蒸發(fā)器40具有連通部,所述連通部用于使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 與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部43a連通,使得制冷劑從第一集水箱41流動到第三集水 箱43。然而,本實施例的蒸發(fā)器1040沒有這種連通部。相反,制冷劑出口端口形成在第一 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處,而制冷劑入口端口形成在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 部43a處,使得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1048和1049中的每一個都作為獨立的蒸發(fā)器操 作。第一熱交換器部分1048相對于通過蒸發(fā)器1040的空氣流布置在下游側,第二熱交換 器部分1049相對于空氣流布置在上游側。
[0135] 制冷循環(huán)1001在熱輻射裝置20的下游側具有分支制冷劑通路。第一減壓裝置31 設置在連接到噴射器60的高壓入口端口的一個制冷劑通路中。第二減壓裝置32設置在連 接到第一熱交換器部分1048的入口端口的另一個制冷劑通路(分支通路)中。第一熱交 換器部分1048的出口端口連接到噴射器60的低壓入口端口。噴射器60的混合制冷劑出 口端口連接到第二熱交換器部分1049的入口端口。第二熱交換器部分1049的出口端口連 接到壓縮機10。根據(jù)以上結構,第一熱交換器部分1048連接到噴射器60的吸入側,而第二 熱交換器部分1049連接到噴射器60的排放側。因此,第一熱交換器部分1048的溫度變得 比第二熱交換器部分1049的溫度低。如上所述,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1048和1049 之間產(chǎn)生溫差。
[0136] 上述實施例的蓄冷容器可以應用于蒸發(fā)器1040。第七到第九實施例的蓄冷容器可 以優(yōu)選地應用于蒸發(fā)器1040。利用這種布置(具有第七到第九實施例的蓄冷容器的蒸發(fā)器 1040),可以保持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1048和1049之間的溫差。
[0137] (第^^一實施例)
[0138] 圖22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設備70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0139] 空氣調節(jié)設備70是應用于車輛的用于分別將不同溫度的調節(jié)空氣供應到兩個室 中的空氣調節(jié)設備,其中一個室用于駕駛員,而另一個室用于乘客??諝庹{節(jié)設備70具有 鼓風機單元71、溫度調節(jié)單元72 (即,空氣調節(jié)殼體)和空氣導管單元76a和76b。蒸發(fā)器 40設置在溫度調節(jié)單元72內,所述溫度調節(jié)單元遮蓋所述蒸發(fā)器的整個空氣流動通道。中 心板73設置在溫度調節(jié)單元72內以限定兩個空氣流動通道。中心板73從蒸發(fā)器40的下 游側朝向空氣導管單元76a和76b延伸。空氣混合門75a(75b)和加熱器芯體74a(74b)設 置在被中心板73分割的空氣流動通道中的每一個內。
[0140] 通過空氣混合門75a (75b)調節(jié)通過加熱器芯體74a (74b)的熱空氣的流量和繞過 加熱器芯體74a(74b)的冷空氣的流量,使得流入到空氣導管單元76a(76b)內的混合空氣 的溫度被控制在期望的溫度下。空氣混合門75a和75b彼此獨立控制。在各個空氣流動通 道的下游側設置有用于駕駛員的空氣導管單元76a和用于乘客的空氣導管單元76b。空氣 導管單元76a和76b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多個開口,所述多個開口分別連接到除霜器導管、面 部導管、腳部導管等??諝鈱Ч軉卧?6a和76b中的每一個都允許調節(jié)空氣流入到導管中 的一個或流入到所選擇的多個導管中。
[0141] 圖23顯示蒸發(fā)器40的與圖2的俯視圖相對應的俯視圖,其中,中心板73的位置由 點劃線表不。中心板73位于蒸發(fā)器40的中心處。中心板73被定位成與制冷劑管45的縱 向方向平行。中心板73位于布置在蒸發(fā)器40的中心處的制冷劑管45的直接下游側。中 心板73的上游部分靠近中心制冷劑管45,或者與中心制冷劑管45直接接觸或通過緩沖構 件與所述中心制冷劑管間接接觸。因此,中心板73將蒸發(fā)器40的熱交換區(qū)分成兩個熱交 換區(qū),所述熱交換區(qū)中的每一個都分別與在溫度調節(jié)單元72中被中心板73分割的空氣流 動通道連通。
[0142] 根據(jù)本實施例,七個蓄冷容器47沿著布置制冷劑管的兩側方向分別布置在中心 板73的右側和左側。即,相同數(shù)量的蓄冷容器47布置在蒸發(fā)器40的中心線的兩側,所述 中心線與中心板73對齊。因為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個都具有用于蓄冷材料50相同的體 積,因此相同數(shù)量的蓄冷材料50布置在中心線的兩側。因此,可抑制駕駛員側和乘客側之 間的冷卻能儲存量或冷卻能儲存效果的差。例如,當輻射儲存的冷卻能時,可以抑制駕駛員 側和乘客側之間的溫差。
[0143] 此外,多個蓄冷容器47相對于中心板73對稱布置。因此,可以抑制駕駛員側與乘 客側之間的溫差。換句話說,通過對稱布置的空氣混合門75a和75b、加熱器芯體74a和74b 以及空氣導管單元76a和76b可以實現(xiàn)對稱的溫度分布。此外,在每一個空氣流動通道中, 多個蓄冷容器47等距布置,使得可以抑制各個空氣流動通道中的溫度分布。
[0144] (第十二實施例)
[0145] 圖24是顯示根據(jù)第十二實施例的蒸發(fā)器1240的俯視圖。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附 圖標記在此實施例中用于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蒸發(fā)器1240應用于以上實施例 (圖22)的空氣調節(jié)設備70。
[0146] 蒸發(fā)器1240在中心板73的右側和左側分別具有三個蓄冷容器47。即,相同數(shù)量 的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中心板73(蒸發(fā)器的中心線)的兩側。因此,相同數(shù)量的蓄冷材料50 布置在中心板73的兩側。因此,可以抑制駕駛員側與乘客側之間的溫差。
[0147] 此外,多個蓄冷容器47相對于中心板73對稱布置。因此,可以抑制駕駛員側與乘 客側之間的溫度分布差。換句話說,可以提供對稱的溫度分布。
[0148] 在蒸發(fā)器40的每一個熱交換區(qū)內,三個蓄冷容器47如此布置,使得所述三個蓄冷 容器被定位成靠近各個空氣流動通道的中心。因此,可防止在每一個空氣流動通道中產(chǎn)生 過度溫度分布。蒸發(fā)器1240可以應用于具有單個空氣流動通道而沒有中心板73的空氣調 節(jié)設備。
[0149] (第十三實施例)
[0150] 圖25是顯示根據(jù)第十三實施例的蒸發(fā)器1340的俯視圖。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附 圖標記在本實施例中用于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蒸發(fā)器1340應用于以上實施例 (圖22)的空氣調節(jié)設備70。
[0151] 圖25的蒸發(fā)器1340與圖24的蒸發(fā)器1240的不同在于:在圖25中蓄冷容器47 沒有對稱布置。蒸發(fā)器1340在中心板73的右側和左側分別具有三個蓄冷容器47。即,相 同數(shù)量的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中心板73(蒸發(fā)器的中心線)的兩側。因此,相同數(shù)量的蓄冷 材料50布置在中心板73的兩側。因此,可以抑制駕駛員側與乘客側之間的溫差。
[0152] 蓄冷容器47相對于中心板73非對稱地布置。在蒸發(fā)器40的每一個熱交換區(qū)中, 三個蓄冷容器47不對稱地布置,使得所述三個蓄冷容器位于左側。蓄冷容器的非對稱布置 提供非對稱的溫度分布。當根據(jù)由于空氣調節(jié)設備70的結構而產(chǎn)生的不相稱溫度分布的 要求必須施加特殊要求時,這種結構可能是有用的。蒸發(fā)器1340可以應用于具有單個空氣 流動通道而沒有中心板73的空氣調節(jié)設備。
[0153] (第十四實施例)
[0154] 圖26是顯示根據(jù)第十四實施例的蒸發(fā)器1440的俯視圖。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附 圖標記在本實施例中用于與以上實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蒸發(fā)器1440應用于以上實施例 (圖22)的空氣調節(jié)設備70。
[0155] 蒸發(fā)器1440具有在中心板73的右側的五個蓄冷容器47和在中心板73的左側的 四個蓄冷容器47。即,不同數(shù)量的蓄冷容器布置中心板73的相應側。換句話說,不同數(shù)量 的蓄冷材料50布置在中心板73的相應側。因此,對于駕駛員側和乘客側來說可獲得用于 冷卻能儲存操作的不同效果。
[0156] 蓄冷容器47相對于中心板73非對稱地布置。在蒸發(fā)器40的每一個熱交換區(qū)中, 蓄冷容器47不對稱地布置,使得更多的蓄冷容器位于左側。蓄冷容器的非對稱布置提供非 對稱的溫度分布。當根據(jù)由于空氣調節(jié)設備70的結構而產(chǎn)生的不相稱溫度分布的要求必 須施加特殊要求時,這種結構可能是有用的。蒸發(fā)器1440可以應用于具有單個空氣流動通 道而沒有中心板73的空氣調節(jié)設備。
[0157] (其它實施例)
[0158] 本發(fā)明不應限于上述實施例,而是以以下方式進行改變或修改。例如,蓄冷容器可 以占據(jù)1/2、2/5、1/4、或1/5的總容納空間,所述容納空間形成在相鄰制冷劑管45之間。
[0159] 蓄冷容器47的長度L可以比制冷劑管45或散熱片46的長度短。在這種情況下, 短散熱片或任何填充構件可以插入到制冷劑管之間的容納空間的剩余空間內。
[0160] 在內散熱片布置在蓄冷容器內的情況下,在主壁部處可以形成多個開口,以便波 紋狀內散熱片的每一個頂部部分插入到各個開口內,并且頂部部分可以與制冷劑管直接接 觸。
[0161] 制冷劑管可以通過擠壓過程形成,或者可以由具有多個凹部的彎曲板形成??梢?除去散熱片46。這種熱交換器(沒有散熱片)被稱作為無散熱片型熱交換器。代替散熱 片,在制冷劑管的外表面部分處可以形成多個突起部,以便增加與空氣的熱交換。
[0162] 本發(fā)明可以應用于具有各種制冷劑流的蒸發(fā)器。例如,本發(fā)明可以應用于蒸發(fā)器, 其中,制冷劑在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的前平面和后平面上沒有沿U形通路流動而是沿 直線單向通路或沿由沿空氣流動方向的平面上的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部分形成的U形通 路流動。
[0163] 本發(fā)明還可以應用于用于冷凍機儲存的制冷循環(huán)、加熱操作、或熱水供應設備。
[0164] 在以上實施例中,分隔部47b(例如,在圖4中)、內散熱片247b(例如,在圖11 中)、或突起部547b (例如,在圖16中)沒置在蓄冷容器(47、247、547)中。然而,在本發(fā)明 的又一個變形例中,可以不總是需要內散熱片或突起部。
【權利要求】
1. 一種蓄冷型熱交換器,包括: 第一集水箱(41)和第二集水箱(42); 多個制冷劑管(45),所述多個制冷劑管被布置成相互隔開、并布置在所述第一集水箱 (41)與所述第二集水箱(42)之間,使得制冷劑至少從所述第一集水箱(41)和所述第二集 水箱(42)中的一個通過制冷劑管(45)流動到另一個集水箱(41,42); 蓄冷容器(47, 247, 347,447, 547,647, 747e,747f,847,947),所述蓄冷容器布置在容納 空間中,所述容納空間形成在多個制冷劑管(45)的相鄰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劑管(45)之間, 并且所述蓄冷容器熱連接和附接到第一和第二制冷劑管(45)的外表面,其中蓄冷容器和 第一和第二制冷劑管形成蓄冷單元,第一制冷劑管與多個制冷劑管中的與蓄冷單元相對的 第三制冷劑管相對,第二制冷劑管與多個制冷劑管中的與蓄冷單元相對的第四制冷劑管相 對; 蓄冷材料(50),所述蓄冷材料插入到所述蓄冷容器的內部; 多個空氣通道,所述多個空氣通道中的每一個都形成在相鄰的制冷劑管(45)之間,其 中,形成在第一和第三制冷劑管之間的第一空氣通道和形成在第二和第四制冷劑管之間的 第二空氣通道分別地位于所述蓄冷容器的兩側,且其中第一空氣通道是在第三制冷劑管的 一側,第三空氣通道形成在第三制冷劑管的另一側和第五制冷劑管之間,第二空氣通道形 成在第四制冷劑管的一側;和 多個傳熱構件(46),所述多個傳熱構件布置在所述空氣通道中的每一個內,以從流動 通過所述制冷劑管(45)的制冷劑傳遞熱量給通過所述空氣通道的空氣,使得多個傳熱構 件(46)的每一個通過相應的制冷劑管(45)熱連接到蓄冷容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型熱交換器,還包括: 第四空氣通道(46),所述第四空氣通道(46)形成在第四制冷劑管的另一側。
3. -種蓄冷型熱交換器,包括: 第一集水箱(41)和第二集水箱(42); 多個制冷劑管(45),所述多個制冷劑管被布置成相互隔開,并布置在所述第一集水箱 (41)與所述第二集水箱(42)之間,使得制冷劑通過制冷劑管(45)從第一集水箱(41)流動 到第二集水箱(42),其中多個制冷劑管由第一組的制冷劑管和第二組的制冷劑管組成; 多個蓄冷容器(47, 247, 347,447, 547,647, 747e,747f,847,947),所述多個蓄冷容器 的每一個布置在容納空間中,所述容納空間形成在第一組的彼此相鄰的第一制冷劑管(45) 和第二制冷劑管(45)之間,使得所述蓄冷容器熱連接和附接到第一組的第一和第二制冷 劑管(45)的外表面,其中多個蓄冷容器的每一個和布置在蓄冷容器的兩側處的第一組的 彼此相鄰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劑管形成蓄冷單元,并且其中第二組的制冷劑管的每一個布置 在相鄰蓄冷單元之間; 蓄冷材料(50),所述蓄冷材料插入到所述蓄冷容器的內部; 第一空氣通道(46),所述第一空氣通道(46)形成在第一蓄冷單元的第一組的第一制 冷劑管和第二組的第一制冷劑管(45)之問; 第二空氣通道(46),所述第二空氣通道(46)形成在第一蓄冷單元的第一組的第二制 冷劑管和第二組的第二制冷劑管(45)之問,使得第一空氣通道和第二空氣通道分別形成 在蓄冷單元的兩側處; 多個傳熱構件(46),所述多個傳熱構件的每一個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空氣通道的每一個 內,以從流動通過所述制冷劑管(45)的制冷劑傳遞熱量給通過第一和第二空氣通道的空 氣,使得多個傳熱構件(46)的每一個通過第一組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劑管(45)熱連接到第 一蓄冷單元的蓄冷容器。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型熱交換器,還包括: 第三空氣通道(46),所述第三空氣通道(46)形成在第二蓄冷單元的第一組的第二制 冷劑管(45)和第二組的第一制冷劑管之間,使得第一空氣通道和第三空氣通道分別形成 在第二組的第一制冷劑管的兩側處。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型熱交換器,還包括: 第四空氣通道(46),所述第四空氣通道(46)形成在第三蓄冷單元的第一組的第一制 冷劑管(45)和第二組的第二制冷劑管之間,使得第二空氣通道和第四空氣通道分別形成 在第二組的第二制冷劑管的兩側處。
【文檔編號】F25B39/00GK104089436SQ201410272921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3月26日
【發(fā)明者】橫山直樹, 宮田喜夫, 長谷川惠津夫, 下谷昌宏, 安部井淳, 真田良一, 安藤卓, 井上誠司, 榎本勝利 申請人:株式會社電裝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