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冷空調(diào)領域,尤其涉及微通道換熱器。
背景技術:
微通道換熱器具有重量輕、結(jié)構緊湊、換熱效率高、充注量少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制冷領域。
依照行業(yè)標準,微通道換熱器必須進行耐壓性能測試,耐壓性能須達到設計壓力的3倍方可投入使用。在微通道換熱器進行耐壓性能測試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無法通過耐壓性能測試實驗的微通道換熱器多是從最外緣的第一根扁管開始破裂,因此,提升此處的耐壓強度成為提高微通道換熱器耐壓性能測試實驗通過率的關鍵。
在申請?zhí)枮?01010529016.3的對比文件中公開了一種帶有端蓋的微通道換熱器,該微通道換熱器中包括一種帶有臺階面的端蓋,具有這種端蓋的微通道換熱器,雖然其耐壓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此種端蓋的存在才使得微通道換熱器的耐壓性能得到提升,因此,在端蓋位置需要連接管道等場合下,由于此種端蓋被替換成管道,因此無法提升微通道換熱器的耐壓性能,具備一定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前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微通道換熱器,提升了微通道換熱器集流管與最外緣的第一根扁管處的耐壓強度,同時適用于多種場合。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包括集流管和若干扁管,若干所述扁管沿所述集流管長度方向安裝,所述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加強件,所述加強件安裝于所述集流管,用于加強所述集流管與外側(cè)的所述扁管連接處的耐壓強度。
進一步的,所述加強件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貼合于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
更進一步的,所述弧形部的圓心角A≥30°。
可選的,所述加強件還包括邊板,當所述弧形部的圓心角為30°到180°時,所述弧形部連接于所述邊板長度方向的端部。
更進一步的,所述邊板與所述弧形部一體成型。
可選的,所述加強件包括環(huán)形部,所述環(huán)形部套設于所述集流管。
可選的,所述加強件包括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貼合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弧形板內(nèi)壁設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穿過所述集流管。
可選的,所述加強件包括蓋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貼合所述集流管的外周面,所述蓋板連接于所述第二弧形板長度方向的端部。
進一步的,當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弧度為30°-280°時,所述加強件安裝于所述集流管端部外側(cè)。
可選的,當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弧度為30°-220°時,所述加強件安裝于所述集流管端部內(nèi)側(cè)。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由于微通道換熱器安裝了加強件,使得微通道換熱器中集流管與最外緣第一根扁管連接位置的管壁得到加固或支撐,與此同時,管壁的厚度也得到相應的增加,因此,該位置的耐壓強度性能得到提升,使得微通道換熱器耐壓性能測試通過率提高。同時,即使在端蓋位置需要連接管道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特點和優(yōu)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以及附圖中進行詳細的揭露。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整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弧形部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弧形部的平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平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加強件的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整體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整體示意圖;
圖8、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中加強件的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局部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整體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中加強件的示意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中加強件的平面圖;
圖14、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中加強件的安裝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全部?;趯嵤┓绞街械膶嵤├绢I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一
如圖1、圖2、圖3所示,微通道換熱器,包括集流管1-1和若干扁管1-3,集流管1-1設有上下兩根,若干扁管1-3垂直安裝于上下兩根集流管1-1之間,沿長度方向均布,相鄰的扁管1-3之間安裝有翅片1-4,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加強件,本實施例中,加強件為弧形部1-2,弧形部1-2安裝于集流管1-1與所有扁管1-3中最外側(cè)的一根連接的位置,并且弧形部1-2的側(cè)表面與集流管1-1的端面共面,同時弧形部1-2的內(nèi)表面與集流管1-1的外周面貼合?;⌒尾?-2所對應的圓心角A的角度≥30°,弧形部1-2的凸起部分朝向扁管1-3,上下兩根集流管1-1的相同位置均安裝有弧形部1-2。當圓心角A的角度為30°≤A≤180°時,弧形部1-2焊接于集流管1-1,當圓心角A的角度為為180°<A<360°時,弧形部1-2卡接于集流管1-1。兩種安裝方式均使得集流管1-1的管壁在該位置得到加固及加厚。本實施例中,加強件還可以是環(huán)形部,當加強件是環(huán)形部的時候,加強件套接于集流管1-1的外周面。
實施例二
如圖4、圖5、圖6所示,微通道換熱器,包括集流管2-1和若干扁管2-3,集流管2-1設有上下兩根,若干扁管2-3垂直安裝于上下兩根集流管2-1之間,沿長度方向均布,相鄰的扁管2-3之間安裝有翅片2-4,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加強件2-2,本實施例中,加強件2-2包括兩個弧形部2-2.1和邊板2-2.2,兩個弧形部2-2.1分別貼合于上下兩根集流管2-1的外周面,邊板2-2.2與所有扁管2-3中最外側(cè)的一根之間設有翅片2-4。兩個弧形部2-2.1分別焊接于上下兩根集流管 2-1上,邊板2-2.2的兩端同時連接兩個弧形部2-2.1。本實施例中,弧形部2-2.1 的圓心角角度為30°≤A≤180°,弧形部2-2.1與邊板2-2.2可以采用一體成型、焊接等方式連接,本實施例優(yōu)選一體成型。本實施例中的加強件2-2使得集流管2-1在加強件2-2的安裝位置得到支撐。同時,本實施例中的加強件2-2除提升微通道換熱器的耐壓強度外,還具備減小微通道換熱器對角線誤差的優(yōu)點。
實施例三
如圖7至圖10所示,微通道換熱器,包括集流管3-1和若干扁管3-3,集流管3-1設有上下兩根,若干扁管3-3垂直安裝于上下兩根集流管3-1之間,沿長度方向均布,相鄰的扁管3-3之間安裝有翅片3-4,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加強件 3-2,本實施例中,加強件3-2包括第一弧形板3-2.1、加強筋3-2.2和延伸部3-2.3,加強筋3-2.2設于第一弧形板3-2.1內(nèi)側(cè)的中間位置,延伸部3-2.3設于加強筋3-2.2 的一端,形狀如圖9所示。加強件3-2安裝于集流管3-1的端部,第一弧形板3-2.1 的內(nèi)表面貼合于集流管3-1的外周面,第一弧形板3-2.1的凸起部分與扁管3-3 分別位于集流管3-1軸向的兩側(cè)。加強筋3-2.2伸入集流管3-1內(nèi),延伸部3-2.3 穿過集流管3-1,穿出集流管3-1的部位位于所有扁管3-3中最外側(cè)一根的外側(cè)。本實施例中,加強件3-2設有兩個,以相同的方式分別安裝于上下兩根集流管 3-1的相同位置。
實施例四
如圖11至圖15所示,微通道換熱器,包括集流管4-1和若干扁管4-3,集流管4-1設有上下兩根,若干扁管4-3垂直安裝于上下兩根集流管4-1之間,沿長度方向均布,相鄰的扁管4-3之間安裝有翅片4-4,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加強件4-2,本實施例中,加強件4-2包括第二弧形板4-2.1和蓋板4-2.2。當?shù)诙⌒伟?-2.1的圓心角B的角度為30°≤A≤280°時,加強件4-2安裝于集流管4-1 端部的外側(cè),第二弧形板4-2.1的內(nèi)表面貼合于集流管4-1的外周面,蓋板4-2.2 的內(nèi)側(cè)面貼合于集流管4-1的端面。當?shù)诙⌒伟?-2.1的圓心角B的角度為30°≤A≤220°時,加強件4-2安裝于集流管4-1端部的內(nèi)側(cè),第二弧形板4-2.1的外表面貼合于集流管4-1的內(nèi)側(cè)壁,蓋板4-2.2的外側(cè)面貼合于集流管4-1的端面。本實施例中,加強件4-2設有兩個,以相同的方式分別安裝于上下兩根集流管4-1的相同位置。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nèi)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jié)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