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節(jié)能技術領域,特別是干式冷卻器。
背景技術:
干式冷卻器簡稱干冷器,其以環(huán)境空氣作為冷卻介質,橫吹過盤管外表面,使管內冷卻介質得到冷卻,冷卻后的介質流經(jīng)建筑內將建筑內進行降溫后再次循環(huán)至干冷器內后被冷卻,如此循環(huán),其優(yōu)點是利用空氣代替?zhèn)鹘y(tǒng)的冷卻水作為冷卻介質,從而起到了節(jié)約水資源,減少水污染的目的,其在建筑、化學工業(yè)、電力、冶金等行業(yè)有著廣泛的應用。
但在實際應用中,干冷器中流通有冷卻介質的盤管與空氣交換熱量效果較差,導致熱交換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干式冷卻器,該干式冷卻器能有效提高熱交換效率,保證熱交換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
一種干式冷卻器,包括機架、設置在機架上的殼體、設置在殼體內的兩翅片管束、過濾網(wǎng)板及風機,所述兩翅片管束呈V型設置,所述過濾網(wǎng)板設置在兩翅片管束兩側,所述風機向上抽風設置在殼體上方,所述翅片管束由若干呈U型排列的翅片管連接而成,所述翅片管包括外管及用于流通冷卻介質的內管,所述內管的截面呈梅花形,內管外壁與外管內壁相連。
采用上述結構,打開風機后,空氣從殼體兩側過濾板流入到殼體內,吹過兩呈V型的翅片管束后經(jīng)過風機流出殼體,由于用于流通冷卻介質的內管呈梅花形設置,增大了內管管壁與冷卻介質的接觸面積,便于冷卻介質的熱量通過內管與外管之間的間隙及內管與外管的接觸部位向外傳遞,再由冷風將熱量帶走,從而使得冷卻介質快速降溫的目的,進而能有效提高熱交換效率,保證熱交換效果。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管上環(huán)繞外管穿插設置有導熱片,導熱片一端端部與內管管壁相連。
采用上述結構,導熱片的設置,使得內管中冷卻介質的熱量直接通過導熱片傳導至外管外,由風機抽的冷風將熱量帶走,進一步提升提高內管內冷卻介質與冷空氣之間的熱交換效率。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兩翅片管束之間的夾角為60-90°。
采用上述結構,可在減少該干式冷卻器占地面積的前提下保證翅片管束與冷風之間的換熱效果。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過濾網(wǎng)板內設置有空氣過濾網(wǎng),所述過濾網(wǎng)板通過蝶形螺桿與殼體連接。
采用上述結構,方便對殼體上的過濾網(wǎng)板進行拆裝,從而當過濾網(wǎng)和翅片管束上積累較多灰塵時,便于清洗。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內管、外管及導熱片均由銅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結構,銅具有優(yōu)良的導熱性能,其導熱系數(shù)達到了386W/m·℃,遠遠高于常規(guī)的鐵、鋁等常見金屬,從而可保證翅片管與冷風的換熱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具有較強的熱交換效率,能較快的將翅片管中冷卻介質的熱量導出;
2.過濾網(wǎng)板便于從殼體上拆卸,從而方便對過濾網(wǎng)及內部的翅片管進行清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施例圖1中A部放大圖;
圖3為本實施例翅片管的結構圖。
附圖標記:1.機架;2.殼體;3.翅片管束;31.翅片管;311.外管;312.內管;4.過濾網(wǎng)板;41.空氣過濾網(wǎng);5.風機;6.導熱片;7.蝶形螺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干式冷卻器,如圖1-圖3所示:包括機架1、設置在機架1上的殼體2、設置在殼體2內的兩翅片管束3、過濾網(wǎng)板4及風機5,兩翅片管束3呈V型設置,兩翅片管束3之間的夾角為60-90°,過濾網(wǎng)板4設置在兩翅片管束3兩側,過濾網(wǎng)板4內設置有空氣過濾網(wǎng)41,過濾網(wǎng)板4通過蝶形螺桿7與殼體2連接,兩個風機5向上抽風設置在殼體2上方。
翅片管束3由若干呈U型排列銅制的翅片管31連接而成,翅片管31包括外管311及用于流通冷卻介質的內管312,內管312的截面呈梅花形,內管312外壁與外管311內壁相連,外管311上環(huán)繞外管311穿插設置有銅制的導熱片6,導熱片6一端端部與內管312管壁相連。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