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冷卻器,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冷卻器。
背景技術:
冷卻器是換熱設備的一類,用以冷卻流體。通常用水或者空氣為冷卻劑以出去熱量。板層積式冷卻器是一種由層積板在高溫流體與低溫流體之間交換熱量的裝置,由于其結構緊湊、重量輕、適應性較強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yè)。
板層積式冷卻器通常包括板層積式冷卻器通常包括端板和層積在端板之間的多對冷卻芯片,各對冷卻芯片的外周法蘭在釬焊加工中相互接合,借此供高溫流體流經的高溫流體室和供低溫流體流經的低溫流體室被限定在由端板和冷卻芯片包圍的空間內,且高低溫流體室與設在端板之一中的各個循環(huán)孔對連通。
現(xiàn)有技術中,板層積式冷卻器通過釬焊于冷卻芯片上的凸起部進行傳熱,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出板層積式冷卻器的冷卻效果,而且工藝復雜,制作難度大,成本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新型板翅式冷卻器,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板層積式冷卻器傳熱慢、工藝復雜的問題,該結構既可用于板層積式冷卻器中以提高冷卻效率,也可用于板翅式冷卻器中以提高結構緊湊率、減小體積、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裝配工藝難度。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頂板片;
與頂板片相對設置的底板片;
交錯疊在所述頂板片與所述底板片之間的若干板片一和若干板片二;
每個所述板片一上方均設置有一用于制冷劑流通的若干翅片一;
每個所述板片二上方均設置有一用于冷卻流體流通的若干翅片二;
其中,所述板片一上表面有用于放置所述翅片一的凹槽一,所述板片一下表面為平面;所述板片二上表面有用于放置所述翅片二的凹槽二,所述板片二下表面為平面;
所述頂板片、所述板片一和所述板片二上四個角均分別設置有制冷劑入口、制冷劑出口、冷卻流體入口和冷卻流體出口;
位于所述板片一上,所述制冷劑入口、所述制冷劑出口與所述凹槽一連通,所述冷卻流體入口、所述冷卻流體出口與所述凹槽一不連通;
位于所述板片二上,所述冷卻流體入口、所述冷卻流體出口與所述凹槽二連通,所述制冷劑入口、所述制冷劑出口與所述凹槽二不連通;
多個所述制冷劑入口連通,多個所述制冷劑出口連通,多個所述冷卻流體入口連通,多個所述冷卻流體出口連通。
本發(fā)明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所述凹槽一的高度與所述翅片一高度一致;所述凹槽二的高度與所述翅片二高度一致。
本發(fā)明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所述板片一上設置有從所述制冷劑入口至所述凹槽一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一;所述板片一上設置有從所述制冷劑出口至所述凹槽一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二。
本發(fā)明提供的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所述板片二上設置有從所述冷卻流體入口至所述凹槽二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三;所述板片二上設置有從所述冷卻流體出口至所述凹槽二呈擴散狀的引流槽四。
本發(fā)明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位于所述板片一上,所述制冷劑入口、所述制冷劑出口均底部均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環(huán)形固定部一;位于所述板片二上,所述冷卻流體入口、所述冷卻流體出口底部均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環(huán)形固定部二;所述環(huán)形固定部一分別套設于位于其下方的所述板片二上的所述制冷劑入口、所述制冷劑出口;所述環(huán)形固定部二分別套設于位于其下方的所述板片一的所述冷卻流體入口、所述冷卻流體出口。
本發(fā)明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當位于所述底板片上方的是所述翅片一,所述底板片上設置有放置所述翅片一的凹槽三,所述底板片上分別開設有與所述環(huán)形固定部二對應的兩個固定槽一,所述底板片上分別開設有與所述制冷劑入口、所述制冷劑出口對應的兩個出液槽一,所述出液槽一與所述凹槽三之間分別開設有所述引流槽一、所述引流槽二;當位于所述底板片上方的是所述翅片二,所述底板片上設置有放置所述翅片二的凹槽四,所述底板片上分別開設有與所述環(huán)形固定部一對應的的兩個固定槽二,所述底板片上分別開設有與所述冷卻流體入口、所述冷卻流體出口對應的兩個出液槽二,所述出液槽二分別與所述凹槽三之間開設有所述引流槽三、所述引流槽四。
本發(fā)明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所述環(huán)形固定部一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板片二的厚度;所述環(huán)形固定部二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板片一的厚度。
本發(fā)明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所述制冷劑入口與所述制冷劑出口處于所述頂板片、所述板片一、所述板片二的對角線上;所述冷卻流體入口和所述冷卻流體出口處于所述頂板片、所述板片一、所述板片二的另一條對角線上。
本發(fā)明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所述固定槽二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環(huán)形固定部一的厚度;所述固定槽一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環(huán)形固定部二的厚度。
本發(fā)明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優(yōu)選地,所述頂板片、所述底板片、若干所述板片一和若干所述板片二經過疊壓焊接加工而成型;所述翅片一焊接于所述凹槽一,所述翅片二焊接于所述凹槽二。
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點或者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一方面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板層積式冷卻器傳熱慢、工藝復雜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板翅式冷卻器結構不夠緊湊、體積大的問題,通過頂板片、底板片、板片一、板片二的層疊設置,減小了板翅式冷卻器的體積,提高了換熱效率,節(jié)約了成本;該結構既可用于板層積式冷卻器中以提高冷卻效率,也可用于板翅式冷卻器中以提高結構緊湊率、減小體積、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裝配工藝難度。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fā)明及其特征、外形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加明顯。在全部附圖中相同的標記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繪制附圖,重點在于示出本發(fā)明的主旨。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底板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底板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2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頂板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2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板片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2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板片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2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板片一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2提供的新型板翅式冷卻器的板片二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是不作為本發(fā)明的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2、5~9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1提供的一種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包括頂板片1、與頂板片1相對設置的底板片2、交錯疊在頂板片1與底板片2之間的若干板片一3和若干板片二4、每個板片一3上方均設置有一用于制冷劑流通的若干翅片一5、每個板片二4上方均設置有一用于冷卻流體流通的若干翅片二6;板片一3上表面有用于放置翅片一5的凹槽一31,板片一3下表面為平面;板片二4上表面有用于放置翅片二6的凹槽二41,板片二4下表面為平面;頂板片1、板片一3和板片二4上四個角均分別設置有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冷卻流體入口13和冷卻流體出口14;位于板片一3上,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與凹槽一31連通,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與凹槽一31不連通;位于板片二4上,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與凹槽二41連通,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與凹槽二41不連通;多個制冷劑入口11連通,多個制冷劑出口12連通,多個冷卻流體入口13連通,多個冷卻流體出口14連通;凹槽一31的高度與翅片一5高度一致;凹槽二41的高度與翅片二6高度一致;板片一3上設置有從制冷劑入口11至凹槽一31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一32;板片一3上設置有從制冷劑出口12至凹槽一31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二33;板片二4上設置有從冷卻流體入口13至凹槽二41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三42;板片二4上設置有從冷卻流體出口14至凹槽二41呈擴散狀的引流槽四43;位于板片一3上,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均底部均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環(huán)形固定部一34;位于板片二4上,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底部均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環(huán)形固定部二44;環(huán)形固定部一34分別套設于位于其下方的板片二4上的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環(huán)形固定部二44分別套設于位于其下方的板片一3的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當位于底板片2上方的是翅片一5,底板片2上設置有放置翅片一5的凹槽三21,底板片2上分別開設有與環(huán)形固定部二44對應的兩個固定槽一22,底板片2上分別開設有與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對應的兩個出液槽一23,出液槽一23與凹槽三21之間開設有引流槽一32和引流槽二33;底板片2的底面為平面;制冷劑入口11與制冷劑出口12處于頂板片1、板片一3、板片二4的對角線上;冷卻流體入口13和冷卻流體出口14處于頂板片1、板片一3、板片二4的另一條對角線上;頂板片1、底板片2、若干板片一3和若干板片二4經過疊壓焊接加工而成型;翅片一5焊接于凹槽一31,翅片二6焊接于凹槽二41;
固定槽一22的高度大于等于環(huán)形固定部二的厚度。
本發(fā)明一方面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板層積式冷卻器傳熱慢、工藝復雜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板翅式冷卻器結構不夠緊湊、體積大的問題,通過頂板片1、底板片2、板片一3、板片二4的層疊設置,減小了板翅式冷卻器的體積,提高了換熱效率,節(jié)約了成本;該結構既可用于板層積式冷卻器中以提高冷卻效率,也可用于板翅式冷卻器中以提高結構緊湊率、減小體積、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裝配工藝難度。
實施例2:
如圖3~9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1提供的一種新型板翅式冷卻器,包括頂板片1、與頂板片1相對設置的底板片2、交錯疊在頂板片1與底板片2之間的若干板片一3和若干板片二4、每個板片一3上方均設置有一用于制冷劑流通的若干翅片一5、每個板片二4上方均設置有一用于冷卻流體流通的若干翅片二6;板片一3上表面有用于放置翅片一5的凹槽一31,板片一3下表面為平面;板片二4上表面有用于放置翅片二6的凹槽二41,板片二4下表面為平面;頂板片1、板片一3和板片二4上四個角均分別設置有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冷卻流體入口13和冷卻流體出口14;位于板片一3上,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與凹槽一31連通,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與凹槽一31不連通;位于板片二4上,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與凹槽二41連通,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與凹槽二41不連通;多個制冷劑入口11連通,多個制冷劑出口12連通,多個冷卻流體入口13連通,多個冷卻流體出口14連通;凹槽一31的高度與翅片一5高度一致;凹槽二41的高度與翅片二6高度一致;板片一3上設置有從制冷劑入口11至凹槽一31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一32;板片一3上設置有從制冷劑出口12至凹槽一31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二33;板片二4上設置有從冷卻流體入口13至凹槽二41呈擴散狀的引流槽三42;板片二4上設置有從冷卻流體出口14至凹槽二41呈擴散狀的引流槽四43;位于板片一3上,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均底部均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環(huán)形固定部一34;位于板片二4上,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底部均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環(huán)形固定部二44;環(huán)形固定部一34分別套設于位于其下方的板片二4上的制冷劑入口11、制冷劑出口12;環(huán)形固定部二44分別套設于位于其下方的板片一3的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當位于底板片2上方的是翅片二6,底板片2上設置有放置翅片二6的凹槽四21,底板片2上分別開設有與環(huán)形固定部一34對應的的兩個固定槽二22,底板片2上分別開設有與冷卻流體入口13、冷卻流體出口14對應的兩個出液槽二23,出液槽二23分別與凹槽三之間開設有引流槽三42和引流槽43;底板片2的底面為平面;制冷劑入口11與制冷劑出口12處于頂板片1、板片一3、板片二4的對角線上;冷卻流體入口13和冷卻流體出口14處于頂板片1、板片一3、板片二4的另一條對角線上;頂板片1、底板片2、若干板片一3和若干板片二4經過疊壓焊接加工而成型;翅片一5焊接于凹槽一31,翅片二6焊接于凹槽二41;固定槽二22的高度大于等于環(huán)形固定部一34的厚度。
本發(fā)明一方面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板層積式冷卻器傳熱慢、工藝復雜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板翅式冷卻器結構不夠緊湊、體積大的問題,通過頂板片1、底板片2、板片一3、板片二4的層疊設置,減小了板翅式冷卻器的體積,提高了換熱效率,節(jié)約了成本;該結構既可用于板層積式冷卻器中以提高冷卻效率,也可用于板翅式冷卻器中以提高結構緊湊率、減小體積、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裝配工藝難度。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結合現(xiàn)有技術以及上述實施例可以實現(xiàn)所述變化例,在此不予贅述。這樣的變化例并不影響本發(fā)明的實質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其中未盡詳細描述的設備和結構應該理解為用本領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實施;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作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這并不影響本發(fā)明的實質內容。因此,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