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流加熱器的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
背景技術:
水流加熱裝置多包括一封閉的殼體,殼體內設置有加熱管組和控制組件,而加熱管組對水流進行加熱時,會散發(fā)大量的熱量,而封閉的殼體不利于熱量的排出,容易導致控制組件受熱量的影響而損壞。
現(xiàn)有的水流加熱裝置的隔熱方式有很多,如:云母板隔熱,鋁箔紙反射隔熱,電木材料隔熱,保溫棉隔熱以及泡沫隔熱等,以此來保護不耐高溫的零部件及減少加熱管組的熱量散失。
但是,當殼體的空間比較狹小時,上述的隔熱結構效果不明顯,甚至是無效的,因此上述的結構不適用于具有封閉狹小殼體的水流加熱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旨在提供一種當殼體結構狹小時,依然具有明顯隔熱效果的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包括容置于殼體中的加熱管組以及與加熱管組電相連的控制組件,所述控制組件容置于殼體中,所述加熱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殼體中的隔熱水墻,所述隔熱水墻將所述殼體分為用以容置加熱管組的高溫區(qū)和用以容置控制組件的常溫區(qū);所述隔熱水墻上還設置有入水口以及與所述加熱管組相連通的出水口,所述隔熱水墻內還設置有與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相連通的隔熱水腔。
較佳的,所述隔熱水墻 包括水墻上蓋和水墻下蓋,所述水墻上蓋和水墻下蓋固定連接。
較佳的,所述水墻上蓋上設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
較佳的,所述加熱管組包括多根結構相同的加熱管,所述加熱管依次串聯(lián)形成加熱水道,所述加熱水道的入水口與水墻上蓋上的出水口相連通。
較佳的,每一所述加熱管均與隔熱水墻平行。
較佳的,所述加熱管組與所述水墻下蓋之間存在間隙。
上述技術方案的積極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中設置與加熱管組相連通的隔熱腔,所述隔熱腔的外壁將殼體分為高溫區(qū)和常溫區(qū)從而隔絕加熱管組與控制組件,實現(xiàn)了具有狹小密閉殼體的水流加熱裝置的隔熱。
(2)同時,所述隔熱腔與所述加熱管組串聯(lián)的設計可以對流入加熱管組的水流進行預加熱,防止能量的浪費。
(3)每一所述加熱管均與隔熱腔平行,這樣的設計不但可以節(jié)省空間,同時可以使隔熱腔更好的隔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的俯視圖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中加熱管組、隔熱腔、控制組件三者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放大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中水墻上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中隔熱水墻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
附圖中:1、隔熱水墻;11、水墻下蓋;12、水墻上蓋;13、隔熱水腔;121、入水口;122、出水口;2、加熱管組;21、加熱水道出水管;3、殼體;31、高溫區(qū);32、常溫區(qū);4、控制組件;51、入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作具體闡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的外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的俯視圖的剖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中加熱管組、隔熱腔、控制組件三者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放大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中水墻上蓋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示出了一種較佳的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包括殼體3、加熱管組2、隔熱水墻1以及控制組件4。所述加熱管組2以及所述控制組件4均設置在所述殼體3中,并通過電相連,所述控制組件4控制所述加熱管組2的運行。所述隔熱水墻1設置在所述殼體3中,位于所述加熱管組2和所述控制組件4之間,所述隔熱水墻1將所述殼體3分為高溫區(qū)31和常溫區(qū)32,所述加熱管組2設置在所述高溫區(qū)31內,所述控制組件4等不耐高溫的材料設置在所述常溫區(qū)32內。所述隔熱水墻1上設置有入水口121和出水口122,所述出水口122與所述加熱管組2相連通。所述隔熱水墻1內還設置有與所述入水口121和所述出水口122相連通的隔熱水腔13。
本實用新型中設置隔熱水墻1,所述隔熱水墻內設置有與加熱管組2相連通的隔熱水腔13,所述隔熱水墻1將殼體3分為高溫區(qū)31和常溫區(qū)32從而隔絕加熱管組2與控制組件4,實現(xiàn)了具有狹小密閉殼體3的水流加熱裝置的隔熱。
以下,以一種具體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實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結構、工藝、選材僅用以說明實施方式的可行性,并無限制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中隔熱水墻的結構示意圖,請結合圖6所示。所述隔熱水墻1包括水墻上蓋12和水墻下蓋11,所述水墻上蓋12和水墻下蓋11固定連接,兩者之間形成密封的隔熱水腔13。所述水墻上蓋12上設置有入水口121和出水口122。所述水墻上蓋12和水墻下蓋11的連接方式可以為螺紋連接、焊接,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為螺紋連接。所述入水口121連接有入水管51。
所述殼體3為導熱材料制成,所述高溫區(qū)31一側的殼體3吸收加熱管組2的熱輻射并將其散發(fā)至外部,防止殼體3內溫度過高。
圖7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隔熱結構的水流加熱裝置,請結合圖7所示。所述加熱管組2包括多根結構相同的加熱管,所述加熱管一次串聯(lián)形成加熱水道,所述加熱水道的入水口與隔熱腔1外壁上的出水口122相連通。每一所述加熱管均平行,且與隔熱水墻1平行設置,這樣的設計節(jié)約了使用空間,同時可以使隔熱水墻1更好的隔熱。所述加熱水道通過加熱水道入水管連與隔熱水墻1的出水口122相連,并通過加熱水道出水管21將水流輸出。其中,圖中箭頭所指方向為水流方向。
所述加熱管組2與所述水墻下蓋11之間存在間隙。進一步的所述殼體3可以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具體的本實施例中,所述殼體3為圓柱形,這樣的設計更加節(jié)省空間。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水流由入水口121流入所述隔熱水腔13,并經(jīng)過隔熱水腔13由出水口122流入至加熱管組2中進行加熱,在這個過程中,當加熱管組2產(chǎn)熱時,周圍溫度不斷升高,高溫區(qū)31熱量擴散,而熱量經(jīng)過加熱管組2與隔熱水墻1之間的間隙,其中的空氣吸收部分熱量,熱量衰減,導熱至水墻下蓋11,水墻下蓋11和水墻上蓋12之間的流動水源吸收水墻下蓋11吸附的熱量,防止熱量擴散至常溫區(qū)32,影響控制組件4的運行,同時對水流進行預加熱,隔熱水腔13中的水流最終流入加熱管中進行加熱,與此同時,高溫區(qū)31一側的殼體3也對加熱管組2產(chǎn)生的熱輻射進行散發(fā),防止殼體3中溫度過高。
本實用新型中設置與加熱管組2相連通的隔熱腔1,將殼體3分為高溫區(qū)31和常溫區(qū)32從而隔絕加熱管組2與控制組件4,實現(xiàn)了具有狹小密閉殼體3的水流加熱裝置的隔熱。同時,所述隔熱腔1與所述加熱管組2串聯(lián)的設計可以對流入加熱管組2的水流進行預加熱,防止能量的浪費。每一所述加熱管均與隔熱水墻1平行,這樣的設計不但可以節(jié)省空間,同時可以使隔熱水腔13更好的隔熱。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及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能夠意識到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換和顯而易見的變化所得到的方案,均應當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