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的是一種空氣清潔器(空氣凈化器)。
背景技術:
空氣清潔器是一種吸入和清潔受污染空氣、并隨后排放清潔的空氣的裝置。例如,空氣清潔器可包括將外部空氣引入空氣清潔器的吹風機和能夠過濾(舉例來說)灰塵、細菌的過濾器。
一般而言,空氣清潔器被構造為清潔例如家庭或辦公室的室內空間。根據(jù)相關技術中的空氣清潔器,存在其容量受限制的問題,因此整個室內空間中的空氣的清潔受到限制。因此,空氣清潔器周圍的空氣能夠被清潔,而遠離空氣清潔器的空間中的空氣不會被清潔。
為了解決該問題,正在努力改進被設置在空氣清潔器中的風扇的性能。然而,隨著風扇的吹送量增大,由風扇產(chǎn)生的噪聲也逐漸增大。因此,存在產(chǎn)品的可靠性降低的問題。最后,存在的不便之處是,空氣清潔器必須由使用者移動以清潔期望空間中的空氣。
相關技術的空氣清潔器在如下的文獻中被公開:公開號為kr10-2012-0071992,公開日為2012年7月3日,發(fā)明名稱為“aircleaner(空氣清潔器)”,在此通過引用并入本文。根據(jù)該公開文獻,處在呈大致長方體形狀的外殼的內部的諸如風扇和過濾器這樣的空氣清潔部件被安裝在空氣清潔器的主體中。空氣吸入口形成在空氣清潔器的主體的側部和下部上,并且空氣排放口形成在其主體的上部上。
根據(jù)這種結構,存在的問題是,由于被污染的空氣從有限方向(即從相對于空氣清潔器的側向和下方)被吸入,所以吸入能力減小。呈長方體形狀的外殼的角部產(chǎn)生了阻礙空氣吸入的結構阻力。
另外,由于清潔后的空氣不流向遠離空氣清潔器的空間,而僅空氣清潔器周圍的空氣被清潔,所以存在空氣清潔功能受到限制的問題。亦即,在空氣清潔器中清潔的空氣僅沿一個方向排放,即僅沿向上方向排放。此外,存在的問題是,由于在空氣清潔器的主體中僅設置一個吹風扇,因此吹送能力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根據(jù)一實施例,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空氣清潔器,其包括:外殼,包括第一吸入入口,所述外殼呈圓柱形形狀或圓錐形形狀;風扇殼體,被設置在所述外殼內,所述風扇殼體中容置風扇;過濾器,被設置在所述風扇的吸入側,所述過濾器濾除通過所述第一吸入入口被吸入的空氣中的異物;以及殼體吸入流路,形成在所述風扇殼體的外表面與所述外殼的內表面之間,所述殼體吸入流路允許通過所述第一吸入入口被吸入的空氣流向所述過濾器并通過所述過濾器。所述殼體吸入流路可包括:第一流路入口,具有預定的第一寬度;以及第二流路入口,允許穿過所述第一流路入口的空氣流過所述第二流路入口,且所述第二流路入口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寬度的第二寬度。
所述風扇殼體可包括:第一主體,具有第一預定直徑;以及第二主體,第二主體,具有小于所述第一預定直徑的第二預定直徑。
所述風扇殼體可包括第三主體,所述第二主體按斜度延伸,使得所述第二主體的直徑從所述第一主體朝向所述第三主體減小。
所述第一吸入入口可包括:下吸入入口,形成在對應于所述過濾器的高度處;以及上吸入入口,設置在所述過濾器的上側處。并且所述殼體吸入流路可與所述上吸入入口連通。
所述風扇殼體可被設置在所述過濾器的上側處。而且通過所述第一吸入入口被吸入的空氣可沿徑向方向穿過所述過濾器,且沿向上方向流向所述風扇殼體。另外,可由過濾框架來支撐所述過濾器,所述過濾框架連結至所述風扇殼體的下側。
所述過濾器可呈圓柱形形狀,并且在徑向方向上能滑動地連結至所述過濾框架。
所述風扇殼體包括支撐所述過濾框架的第一切口部。
所述空氣清潔器還可包括:傳感器安裝部,被設置在所述過濾框架上,且傳感器裝置被安裝在所述傳感器安裝部中;以及第二切口部,設置在所述風扇殼體中,所述第二切口部支撐所述傳感器安裝部。
所述過濾框架可包括:框架內壁;框架外壁,其圍繞所述框架內壁;以及殼體插入部,形成在所述框架外壁的內周表面與所述框架內壁的外周表面之間。所述風扇殼體的至少一部分可被插入所述殼體插入部中。
所述第一吸入入口可沿周向形成在所述外殼的外周表面上,用以相對于沿豎直方向穿過所述外殼的內部中心的中心線在360度方向上引導空氣的吸入。
所述過濾框架可包括:第一框架,形成所述過濾框架的下部;第二框架,形成所述過濾框架的上部;以及第一過濾支架,從所述第一框架沿向上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框架延伸,其中,所述過濾器的安裝空間由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以及所述第一過濾支架限定。
所述空氣清潔器還可包括:鎖定突起,從所述殼體的內周表面沿徑向突出;以及鎖定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所述鎖定部連結到所述鎖定突起。
所述外殼可包括:第一外殼,具有所述第一吸入入口;以及第二外殼,被設置在所述第一外殼的上側處,所述第二外殼具有第二吸入入口。
所述風扇殼體可包括:第一風扇殼體,被設置在所述第一外殼的內部;以及第二風扇殼體,被設置在所述第二外殼的內部。所述殼體吸入流路可形成在所述第一外殼和所述第二外殼中的每個的內部。
所述空氣清潔器還可包括:基部,被構造為放置在地面上;吸入格柵,連結到所述基部的上側,且包括用以將吸入的空氣引導到所述外殼的內部的吸入孔,所述吸入格柵支撐所述外殼的下部;以及基部吸入入口,形成在處于所述基座與所述吸入格柵之間的空間中,所述基部吸入入口將空氣引導到所述吸入孔。
附圖說明
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地描述多個實施例,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且附圖中:
圖1是根據(jù)實施例的空氣清潔器的立體圖。
圖2是圖1中的空氣清潔器的第一外殼的第一部分的視圖。
圖3是示出圖1中的空氣清潔器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圖4是沿圖3的線iv-iv'剖開的剖視圖。
圖5是沿圖1的線v-v'剖開的剖視圖。
圖6是圖1中的空氣清潔器的第一吹送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圖1中的空氣清潔器的風扇殼體的立體圖。
圖8是圖1中的空氣清潔器的第一風扇和第一空氣引導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9是圖1中的空氣清潔器的引導肋的立體圖。
圖10是圖1中的空氣清潔器的第一風扇殼體和第一外殼的連結位置的視圖。
圖11是根據(jù)實施例的分隔板和連結到分隔板的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12是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第二風扇殼體和第二外殼的連結位置的視圖。
圖13是示出空氣從過濾器的上側吸入以穿過根據(jù)實施例的空氣清潔器的過濾器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4到圖16是示出圖1的空氣清潔器中的空氣流動狀態(tài)的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說明性附圖詳細描述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關于分配給附圖中的部件的附圖標記,應當注意的是,盡管在不同的附圖中示出了相同的部件,但是盡可能地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部件。此外,在本公開的實施例的描述中,當認為這樣的描述可能導致本發(fā)明的歧義解釋時,可以省略對已知的相關構造或功能的具體描述。
此外,在實施例的描述中,當描述部件時,本文可以使用諸如第一、第二、a、b、(a)、(b)等術語。這些術語中的每個不用于限定對應部件的本質、順序或序列,而僅用于將相應部件與其他部件區(qū)分開。在描述任何部件“連接”或“連結”到另一部件的情況下,該部件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連接或連結到另一部件。然而,應當理解的是,另一部件可被“連接”或“連結”在多個部件之間。
圖1是根據(jù)實施例的空氣清潔器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空氣清潔器的第一外殼的第一部分的構造的視圖。
參照圖1,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空氣清潔器10可包括:吹送裝置或吹風機100和200,其產(chǎn)生氣流;以及流動調節(jié)裝置或調節(jié)器300,其調節(jié)吹送裝置100和200中產(chǎn)生的氣流的排放方向。吹送裝置100和200可包括產(chǎn)生第一氣流的第一吹送裝置100和產(chǎn)生第二氣流的第二吹送裝置200。
第一吹送裝置100和第二吹送裝置200可被設置在豎直方向上。例如,第二吹送裝置200可被設置在第一吹送裝置100的上側上或上側處。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氣流形成從空氣清潔器10的下側吸入的室內空氣流,第二氣流形成從空氣清潔器10的上側吸入的室內空氣流。
空氣清潔器10可包括外殼101和201,上述外殼形成空氣清潔器10的外觀。亦即,外殼101和201可包括第一外殼101,第一外殼形成第一吹送裝置100的外觀。第一外殼101可呈圓柱形。第一外殼101的上部的直徑可小于下部的直徑。即,第一外殼101可呈截頭圓錐形狀。
第一吹送裝置100和第二吹送裝置200可分別被稱為“第一空氣清潔模塊或清潔器100”和“第二空氣清潔模塊或清潔器200”,因為第一吹送裝置100和第二吹送裝置200執(zhí)行清潔在待清潔空間中的空氣的功能。第一吹送裝置100可被稱為“下空氣清潔模塊或清潔器”或“下模塊或清潔器”,因為第一吹送裝置100被設置在空氣清潔器10的下部,并且第二吹送裝置200可被稱為“上空氣清潔模塊或清潔器”或“上模塊或清潔器”,因為第二吹送裝置200被設置在空氣清潔器10的上部。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被稱為“流動調節(jié)模塊或調節(jié)器300”或“流動控制模塊300”。
第一外殼101可包括構成第一外殼101的兩個部分101a和101b。兩個部分101a和101b可包括第一部分101a和第二部分101b。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具有相同的形狀。
第一外殼101還可包括分離部101c,第一部分101a和第二部分101b可在該分離部處被組裝或拆解。分離部101c可形成第一部分101a的端部或一端和第二部分101b的端部或一端。此外,第一外殼101還包括鉸接部,該鉸接部設置在分離部101c的對面。上述兩個部分能夠圍繞鉸接部相對地旋轉。
當兩個部分中的至少一個旋轉時,第一外殼101可打開,并且與空氣清潔器10分離。第一吹送裝置100的內部部件可通過打開第一外殼101來更換或修理。
第一外殼101可包括第一吸入部或入口102,空氣可沿徑向被吸入第一吸入部或入口102。第一吸入部102可包括一個或多個通孔,通孔被形成為穿透第一外殼101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吸入部102可設置多個。
多個第一吸入部102可沿著第一外殼101的外周表面在周向上均勻地形成,由此在相對于第一外殼101的任何方向上均可進行空氣吸入。也就是說,空氣可相對于一中心線沿360度方向被吸入,該中心線沿豎直方向延伸并經(jīng)過第一外殼101的內部中心。
因此,通過呈圓柱形形狀的第一外殼101以及沿著第一外殼101的外周表面形成的多個第一吸入部102,可增加空氣的吸入量。對吸入空氣的流動阻力可以通過避免諸如相關技術的空氣清潔器的外殼那樣的具有邊緣或邊緣部的立方體形狀來減少。
通過第一吸入部102吸入的空氣可以基本上從第一外殼101的外周表面沿徑向流動。以下將參考于圖1定義方向:豎直方向可被稱為軸向,橫向方向可被稱為徑向。軸向可對應于下面將要描述的第一風扇160和第二風扇260的中心軸線方向,即,風扇的電動機軸方向。徑向可指垂直于軸向的方向。周向可指當圍繞軸向發(fā)生旋轉、并以徑向距離作為旋轉半徑時形成的虛擬圓方向。
第一吹送裝置100可包括基部20,基部20被設置在第一外殼101的下側并被放置在地面上?;?0可被定位成與第一外殼101的下端部或下端在向下方向上隔開。在第一外殼101與基部20之間的空間中可形成有基部吸入部或入口103。
通過基部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氣可通過吸入格柵110(參見圖3)的吸入口112沿向上方向流動,吸入格柵110可被設置在基部20的上側中或上側處。亦即,第一吹送裝置100可包括多個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室內空間的下部中的空氣可通過多個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而容易地被引入第一吹送裝置100。因此,可增加空氣的吸入量。
在第一吹送裝置100的上部處可形成有第一排放部或出口105。第一排放部105可形成在第一排放引導裝置或引導部190的第一排放格柵195(參見圖11)上,第一排放引導裝置或引導部190可被設置在第一吹送裝置100中。第一排放引導部190可形成第一吹送裝置100的上端部的外觀。通過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氣可沿軸向流至上側。
外殼101和201可包括第二外殼201,第二外殼201可形成第二吹送裝置200的外觀。第二外殼201可呈圓柱形形狀。第二外殼201的上部的直徑可小于下部的直徑。亦即,第二外殼201可呈截頭圓錐形狀。
第二外殼201可包括構成第二外殼201的兩個部分201a和201b。兩個部分201a和201b包括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可具有相同的形狀。
第二外殼201還可包括分離部201c,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可在分離部201c處被組裝或拆解。分離部201c可形成第一部分201a的端部或一端和第二部分201b的端部或一端。此外,第二外殼201可包括鉸接部或鉸接件,該鉸接部或鉸接件被設置在分離部101c的對面。上述兩個部分能夠圍繞鉸接部相對地旋轉。
當兩個部分中的至少一個旋轉時,第二外殼201可打開,且與空氣清潔器10分開。第一吹送裝置100的內部部件可通過打開第二外殼201來更換或修理。
第二外殼201的下端部的直徑可小于第一外殼101的上端部或上端的直徑。因此,在外殼101和201的大致形狀中,外殼101和102的下面積可被形成為大于上面積。亦即,外殼101和201各自的直徑可被構造為從其上端部或上端朝向向下方向逐漸增加。
第二外殼201可包括第二吸入部或入口202,空氣可沿徑向被吸入第二吸入部或入口202。第二吸入部202可包括一個或多個通孔,通孔被形成為穿透第二外殼201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吸入部202可設置多個。
多個第二吸入部202可沿著第二外殼201的外周表面在周向上均勻地設置,由此在相對于第二外殼201的任何方向上,均可進行空氣吸入。亦即,空氣可相對于一中心線以360度的方向被吸入,該中心線沿豎直方向延伸且經(jīng)過第二外殼201的內部中心。
因此,通過呈圓柱形形狀的第二外殼201和沿著第二外殼201的外周表面形成的多個第二吸入部202,空氣的吸入量可以增加。對吸入空氣的流動阻力可以通過避免諸如相關技術中的空氣清潔器的外殼的具有邊緣或邊緣部的立方體形狀而減少。通過第二吸入部202吸入的空氣可基本上從第二外殼201的外周表面沿徑向流動。
構成第一外殼101或第二外殼201的兩個部分中的任一部分可具有半圓柱形形狀或半圓錐形形狀(截頭圓錐形狀的一半的形狀)。如果具有這種形狀的兩個部分連結,則這兩個部分可構成呈圓柱形或圓錐形(截頭圓錐形狀)的第一外殼101或第二外殼201。
例如,圖2示出了第一外殼101的第一部分101a的構造。第二外殼201的第一部分201a的形狀可與第一部分101a的形狀相同,因此省略重復的說明。此外,第二外殼201的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中的每個的整體形狀可與第一外殼101的第一部分101a的形狀相同或相似,但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的尺寸可大于第一部分101a的尺寸。因此,關于第一外殼101的第一部分101a的描述可應用于第二外殼201的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
第一外殼101的第一部分101a可包括緊固部108,緊固部108可緊固第一部分101a和第二部分101b。第一部分101a的緊固部108可被連結到第二部分101b的緊固部。連結的緊固部可形成第一部分101a和第二部分101b的鉸接部。
第一部分101a可包括磁性構件或磁體109,其使得第一部分101a和第二部分101b能夠可拆卸地彼此連結。磁性構件109可被安裝或設置在分離部101c處。第一部分101a的磁性構件109可被連結到第二部分101b的磁性構件或磁體。為了打開第一外殼101,第一部分101a的磁體109和第二部分101b的磁體可以彼此分離。
鎖定突起107可被設置在第一部分101a的下部,鎖定突起107使第一部分101a能夠被支撐在第一過濾器120的外側上。鎖定突起107可從第一部分101a的內周表面沿徑向方向突出。例如,鎖定突起107可被鎖定到鎖定部131b(參見圖6),鎖定部131b可被設置在第一過濾框架130的下部處。鎖定突起107可被設置在第一部分101a的兩側。
鎖定突起可被設置用于第二外殼201的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然而,從第二外殼201的內周表面到第二過濾框架230的距離可大于從第一外殼101的內周表面到第一過濾框架130的距離。此外,第一過濾框架130和第二過濾框架230可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因此,被設置用于第二外殼201的第一部分201a和第二部分201b的鎖定突起的徑向方向上的長度可以比設置到第一外殼101的第一部分101a和第二部分101b的鎖定突起107的徑向方向上的長度長。
空氣清潔器10可包括被設置在第一吹送裝置100與第二吹送裝置200之間的分隔裝置或分隔器400。通過分隔裝置400,第二吹送裝置200可被定位在第一吹送裝置100的上側處與第一吹送裝置100的上側隔開。分隔裝置400包括分隔板430,分隔板430從第一吹送裝置100的上側沿徑向方向在外面形成得足夠長。通過分隔板430,可以防止從第一吹送裝置100排放的空氣被吸入第二吹送裝置200。
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被安裝在第二吹送裝置100的上側處。第二吹送裝置100的氣流路徑可與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氣流路徑連通。穿過第二吹送裝置100的空氣可通過第二排放部或出口305、經(jīng)由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氣流路徑被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305可被設置在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上端部上或上端部處。
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為可移動的。亦即,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在如圖1所示的平放狀態(tài)(第一位置)或如圖16所示的傾斜豎立狀態(tài)(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另外,顯示空氣清潔器的操作信息的顯示裝置或顯示器600可被設置在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上部處。顯示裝置600可與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一起移動。
圖3是示出圖1的空氣清潔器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圖4是沿圖3的線iv-iv'剖開的剖視圖。圖5是沿圖1的線v-v'剖開的剖視圖。圖6是圖1的空氣清潔器的第一吹送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圖1的空氣清潔器的風扇殼體的立體圖。圖8是圖1的空氣清潔器的第一風扇和第一空氣引導部的分解立體圖。圖9是圖1的空氣清潔器的引導肋的立體圖。
參照圖3到圖9,基部20和吸入格柵110可被包括在根據(jù)實施例的第一吹送裝置100中,吸入格柵110可被設置在基部20的上側上或上側處?;?0可包括:基部主體21,其可被放置在地面上;以及基部突出部或突起22,其從基部主體21沿向上方向突出,并且吸入格柵110可被放置在基部突出部或突起22。基部突出部22可被設置在基部20的兩側。
基部主體21和吸入格柵110可通過基部突出部22彼此間隔開。形成空氣的吸入空間的基部吸入部103可被包括在基部20和吸入格柵110之間。
吸入格柵110可包括呈大致環(huán)形形狀的格柵主體111和從格柵主體111的外周表面沿向上方向突出的邊沿部或邊沿111a。通過格柵主體111和邊沿部111a的構造,吸入格柵110可具有階梯結構。
吸入格柵110可包括形成在邊沿部上的吸入部或入口112。吸入部112可沿著邊沿部的圓周沿向上方向突出并且在周向上延伸。另外,多個吸入孔112a可形成在吸入部112中。多個吸入孔112a可與基部吸入部103連通。
通過多個吸入孔112a和基部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氣可以穿過第一過濾構件或過濾器120。第一過濾器可被設置為圓柱形,并且具有過濾空氣的過濾表面。穿過多個吸入孔112a的空氣可以通過穿過圓柱形第一過濾器120的外周表面而被引入到第一過濾器120的內部。此外,第一外殼101可被支撐在吸入部112的上部上或上部處。
吸入格柵110還可包括移動引導部或引導件113,移動引導部或引導件113沿著向上方向從格柵主體111的頂表面突出,以引導第一過濾器120在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上的移動。移動引導件113可被構造為具有沿著周向從格柵主體111的頂表面進一步突出的形狀。也就是說,移動引導件113可具有在周向上突出的傾斜表面。
多個移動引導件113可被設置成在周向上彼此隔開。例如,如圖6所示,可設置四個移動引導件113。然而,移動引導件113的數(shù)量不限于此。
格柵主體111還可包括槽部或槽114,槽部或槽114提供一空間,稍后將描述的手柄144可在該空間中移動。槽113構成格柵主體111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該至少一部分中,格柵主體111的邊沿部中可不形成吸入部112。
第一吹送裝置100可包括杠桿式裝置或杠桿142,杠桿式裝置或杠桿142可被設置在吸入格柵110的上側上或上側處,并且可由使用者操作。杠桿式裝置142可在周向上旋轉。
杠桿式裝置142可包括杠桿主體143,杠桿主體143可呈大致環(huán)形形狀并且可旋轉。此外,在杠桿主體143中可形成有多個切口部或切口,上述多個切口部或切口被設置在或形成于與多個移動引導件113對應的位置處。多個切口部145可為形成在杠桿主體143中的通孔。
多個切口部145可被布置成在杠桿主體143的周向上彼此隔開。另外,每個切口部145可在周向上呈具有預定曲率的圓(弧)形,該預定曲率對應于杠桿主體143的外周表面的曲率。
杠桿式裝置142可被支撐在格柵主體111的上表面上。如果杠桿式裝置142由格柵主體111支撐,則多個移動引導件113可插入多個切口部145。多個移動引導件113可通過穿過多個切口部145,而從多個切口部145在向上方向上突出。
每個切口部分145的長度可被形成為長于移動引導件113的長度。因此,杠桿式裝置142可以在移動引導件113插入切口部145中的狀態(tài)下旋轉。另外,在杠桿式裝置142沿一個方向旋轉的過程中,移動引導件113的一個端部或一端可干涉切口部145的一個端部或一端,并且移動引導件113的另一端部或另一端可干涉切口部145的另一端部或另一端。第二手柄144可被設置在杠桿主體143的外周表面處。
支撐第一過濾器120的支撐裝置140可被設置在杠桿式裝置142的上側上。支撐裝置140可包括連結到第二手柄144的第一手柄141。使用者可抓握第一手柄141和第二手柄144,然后使杠桿主體143和支撐裝置140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
杠桿式裝置142可支撐支撐裝置140的下表面。與移動引導件113接觸的支撐突出部或突起(圖中未示出)可被設置在支撐裝置140上。支撐突出部或突起可從支撐裝置14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且可被設置在與移動引導件113對應的位置處。所述支撐突出部具有沿著所述支撐裝置140的周向逐漸更向下突出的傾斜面。此外,支撐突出部的形狀可對應于移動引導件113的形狀,且支撐突出部可包括傾斜表面,該傾斜表面被形成為沿周向進一步突出。
移動引導件113逐漸突出的方向和支撐突出部逐漸突出的方向可以彼此相反。例如,當移動引導件113逐漸突出的方向是逆時針方向時,則支撐突出部逐漸突出的方向可以是順時針方向。
支撐突出部可被設置在或布置在對應于切口部145的位置處。即,移動引導件113和支撐突出部可被設置或布置在它們被插入切口部145的位置處。
杠桿式裝置142和支撐裝置140可一起旋轉。在旋轉過程中,移動引導件113和支撐突出部可彼此干涉。如果支撐突出部的上部和移動引導件113的上部彼此接觸(支撐突出部的傾斜面和所述移動導向部的傾斜面面接觸),則杠桿式裝置142和支撐裝置140可沿向上方向被提升。另外,由支撐裝置140支撐的第一過濾器120可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第一過濾器120在沿向上方向移動的同時被連結到第一吹送裝置100。
另一方面,如果支撐突出部的上部和移動引導件113的下部彼此接觸(支撐突出部的傾斜面和所述移動導向件的傾斜面的面接觸被解除),或者如果支撐突出部和移動引導件113之間的干涉被釋放,則杠桿式裝置142和支撐裝置140可向下移動。另外,由支撐裝置140支撐的第一過濾器120可處于第一過濾器120與第一吹送裝置100可分離的狀態(tài)(釋放狀態(tài))。
第一過濾器120可呈具有開放上部的圓柱形形狀。第一過濾器120可包括:過濾器主體121,其可為圓柱形過濾器,該圓柱形過濾器的內部可為空;以及過濾孔122,其形成為在過濾器主體121的上端部或上端處開放。過濾器抓握部或抓物件121a可被設置在過濾器主體121的上部或下部處??諝饪山?jīng)由過濾器主體121的外周表面被引入過濾器主體121之內,并且可從第一過濾器120通過過濾孔122來排放。
第一吹送裝置100還可包括第一過濾框架130,第一過濾框架130可形成用于第一過濾器120的安裝空間。更具體地,第一過濾框架130可包括第一框架131和第二框架132,第一框架131可形成第一過濾框架130的下部,第二框架132可形成第一過濾框架130的上部。
第一框架131可包括呈向下凹陷的形狀的框架凹陷部或凹陷131a??蚣馨枷莶?31可被構造為使得第一框架131的至少一部分凹陷。框架凹陷部131a可形成在與吸入格柵110的槽部114對應的位置處。槽部114和框架凹陷部131a可設置有空間部或空間,在該空間部或空間中,第一手柄141和第二手柄144可以是可移動的。第一手柄141和第二手柄144可位于空間部中,以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
此外,第一外殼101的鎖定突起107可連結到鎖定部131b,鎖定部131b可形成在第一框架131上。鎖定部131b可形成在第一過濾支撐部135的外側。
第二框架132可呈環(huán)形形狀,且圍繞第一過濾器120的上部。第二框架132可在向上方向上與第一框架131隔開。
第二框架132的環(huán)形內部空間可形成框架孔132a??蚣芸?32a可與第一過濾器120的過濾孔122連通。亦即,框架孔132a可形成穿過第一過濾框架130的空氣的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并且通過第一過濾器120的過濾孔122排放的空氣可通過框架孔132a被引入第一風扇殼體150。即,第一過濾器120可被安裝或設置在第一風扇160的吸入側。
第二框架132的上部可支撐第一風扇殼體150。將引入的空氣引導到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內部的第一風扇引入部156可被包括在第一風扇殼體150的下部中。第一風扇引入部156可沿第三主體153的徑向方向延伸到內部。此外,風扇引入孔156a可與框架孔132a連通,風扇引入孔156a可形成在第一風扇引入部156中。
亦即,第一風扇殼體150可連結到第二框架132的上側,并且風扇引入孔156a和框架孔132a可在豎直方向上對齊。根據(jù)該結構,穿過框架孔132a的空氣可通過風扇導入孔156a被引入第一風扇殼體150之內,且可防止空氣泄漏到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外部。此外,當?shù)谝贿^濾器120被設置在第一風扇引導部156中的格柵分離時,例如可防止使用者的手指放置到第一風扇殼體150之內。
第二框架132可包括框架內壁133和圍繞框架內壁133的框架外壁134。框架內壁133和框架外壁134中的每個可以呈環(huán)形形狀。另外,框架孔132a可為框架內壁133的內部空間。
框架外壁134的內周表面可與框架內壁133的外周表面隔開。另外,第一風扇殼體150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框架外壁134的內周表面與框架內壁133的外周表面之間的空間中。亦即,第一風扇殼體150的至少一部分可被插入到框架外壁134的內周表面與框架內壁133的外周表面之間的空間(下文稱為殼體插入部)中。
第一過濾框架130還可包括第一過濾支撐部或支架135,其從第一框架131沿向上方向延伸到第二框架132。第一框架131和第二框架132可通過第一過濾支撐部135而彼此隔開。可設置多個第一過濾支撐部135,并且多個第一過濾支撐部135可沿周向布置,從而可連接到第一框架131和第二框架132的邊沿部或邊沿。第一過濾器120的安裝空間可由多個第一過濾支撐部135以及第一框架131和第二框架132限定。
傳感器裝置137可被安裝或設置在第一過濾框架130中或第一過濾框架130上。傳感器裝置137可包括感測空氣中的灰塵量的灰塵傳感器137a和感測空氣中的氣體量的氣體傳感器137b。所述空氣中的氣體是指需要進行清潔的有毒氣體、有害氣體等需要除去的氣體。此外,傳感器裝置137還可包括傳感器蓋137c,傳感器蓋137c防護灰塵傳感器137a和氣體傳感器137b。
灰塵傳感器137a和氣體傳感器137b可由第一過濾框架130的第二框架132支撐。第二框架132可包括傳感器安裝部138,傳感器裝置137可被安裝或設置在該傳感器安裝部138上。傳感器安裝部138可從第二框架132的外周表面突出。
第一過濾器120可被可拆卸地安裝在安裝空間中。第一過濾器120可呈圓柱形形狀,且空氣可通過第一過濾器120的外周表面被引入??諝庵械闹T如細塵的雜質可在穿過第一過濾器120的過程中被濾除。
空氣可通過呈圓柱形形狀的第一過濾器120從相對于第一過濾器120的任何方向被引入。因此,可以增加空氣的過濾面積。
安裝空間可具有對應于第一過濾器120的形狀的圓柱形形狀。在安裝過程中,第一過濾器120可被可滑動地引向安裝空間。相反,在分離過程中,第一過濾器120可從安裝空間被可滑動地抽出。
亦即,當?shù)谝皇直?41和第二手柄144在第一過濾器120被放置在支撐裝置140的上表面上的狀態(tài)下被操作時,第一過濾器120可處于釋放位置,且第一過濾器120沿向下方向移動。第一過濾器120可沿徑向方向滑向外部并且可與安裝空間分離。
相反,當與安裝空間分離時,第一過濾器120可沿徑向方向朝向安裝空間滑動到內側,并被支撐在支撐裝置140的上表面上,因此,可通過第一手柄141和第二手柄144的操作而向上緊密接觸。此時,第一過濾器120處于連結位置。第一支撐部蓋136可與第一過濾支撐部135的外部連結。
第一吹送裝置100還可包括第一風扇殼體150,第一風扇殼體150可被安裝或設置在第一過濾器120的出口側上或出口側處。參考圖7,第一風扇殼體150可包括殼體主體151、152和153,這些殼體主體可形成殼體空間部或空間150a,殼體空間部或空間150a中可容置第一風扇160。殼體主體151、152和153可由第一過濾框架130支撐。
殼體主體151、152和153可呈階梯狀,使得其直徑改變。殼體主體151、152和153可包括具有設定或預定的第一直徑(以下稱為第一設定直徑)并且呈大致圓柱形形狀的第一主體151。第一主體151可形成殼體主體151、152和153的上部。
殼體主體151、152和153還可包括從第一主體151按斜度延伸的第二主體152。例如,第二主體152可按斜度延伸,使得其直徑從第一主體151的下部沿向下方向減小。
殼體主體151、152和153還可包括從第二主體152沿向下方向延伸并具有設定的第二直徑(以下稱為第二設定直徑)的第三主體153。第二設定直徑可小于第一設定直徑。
根據(jù)第一主體151、第二主體152和第三主體153的構造,殼體主體151、152和153可被構造為使得其下直徑小于其上直徑。因此,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外表面與圍繞第一風扇殼體150的第一外殼101的內周表面之間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可形成為不同的。
殼體主體151、152和153可包括殼體切口部或切口154a和154b。殼體切口部154a和154b可通過切除第三主體153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例如,殼體切口部154a和154b可通過從第三主體153的下端部沿向上方向切除預定高度來形成。
殼體切口部154a和154b可包括第一切口部或切口154a;第一切口部或切口154a可形成在與第一過濾支撐部135對應的位置處,用以支撐第一過濾支撐部135。第一過濾支撐部135或第一支撐部蓋136可位于第一切口部154a中。
殼體切口部154a和154b可包括第二切口部或切口154b;第二切口部或切口154b可形成在對應于傳感器安裝部138的位置處,用以支撐傳感器安裝部138。傳感器安裝部138可位于第二切口部154b中。此外,由傳感器安裝部138支撐的傳感器支撐部或支架155可被設置或布置在第二切口部154b的上側上或上側處。可由傳感器安裝部138和傳感器支撐部155限定一安裝空間部或空間,傳感器裝置137可被安裝在該安裝空間部或空間中。
第三主體153可被定位成插入殼體插入部中,該殼體插入部可形成在第二框架132中。總之,第三主體153可插入殼體插入部分中,且殼體切口部154a和154b可支撐第一過濾框架135和傳感器安裝部138的上部,使得第一過濾框架130和第一風扇殼體150可穩(wěn)定地彼此連結。
第一吹送裝置100還可包括去除或消毒空氣中的氣味顆粒的離子發(fā)生器158。離子發(fā)生器158可連結到第一風扇殼體150,并能夠作用于在第一風扇殼體150之內流動的空氣。例如,第一離子發(fā)生器158可位于第一切口部154a中,且可被連結到第三主體153。
傳感器裝置137和離子發(fā)生器158也可被安裝或設置在稍后將描述的第二吹送裝置200中。例如,傳感器裝置137和離子發(fā)生器158可被安裝或設置在第一吹送裝置100或第二吹送裝置200中的一個中。
第一風扇160可被放置在第一風扇引入部151的上側上或上側處。例如,第一風扇160可包括離心風扇,該離心風扇沿軸向引入空氣,隨后將空氣沿徑向排放到上側。
第一風扇160可包括:轂161,第一風扇電動機165(第一風扇電動機165可為離心風扇電動機)的旋轉軸165a可連結到轂161;護罩162,其可被設置或布置成與轂161隔開的狀態(tài);以及多個葉片163,其可被設置或布置在轂161與護罩162之間。第一風扇電動機165可連結到第一風扇160的上側。
轂161可呈碗形,其直徑可沿向下方向逐漸減小。轂161可包括:軸連結部,旋轉軸165a可被連結到該軸連結部;以及第一葉片連結部,其從軸連結部沿向上方向按斜度延伸。
護罩162可包括:下端部或下端,在該下端部或下端上或該下端部或下端處可形成有護罩吸入口162a,穿過第一風扇引入部151的空氣可被吸入該護罩吸入口中;以及第二葉片連結部,其從下端部沿向上方向延伸。
每個葉片163的第一表面可連結到轂161的第一葉片連結部,且每個葉片163的第二表面可連結到護罩162的第二葉片連結部。多個葉片163可被設置或布置成沿轂161的周向隔開。
每個葉片163可包括:前緣163a,其形成一側端部或側端,空氣被引入到該側端部或側端;以及尾緣163b,其形成另一側端部或側端,空氣被輸出到該另一側端部或側端。隨著空氣沿向上方向流動,穿過第一過濾器120的空氣可通過第一風扇引入部151被引導到第一風扇殼體150。沿第一風扇160的軸向流動的空氣可被引入第一前緣163a,并可經(jīng)由葉片163被輸出到尾緣163b。尾緣163b可對應于空氣的流動方向,沿向上方向相對于軸向方向按斜度向外延伸,使得通過尾緣163b輸出的空氣能夠沿徑向方法流到上側。
參照圖8,第一吹送裝置100還可包括第一空氣引導裝置或引導部170,第一空氣引導裝置或引導部170可通過連結到第一風扇160的上側來引導通過第一風扇160的氣流。第一空氣引導部170可包括呈圓柱形形狀的外壁171和定位于外壁171的內部上或內部處并呈圓柱形形狀的內壁172。外壁171可被設置或布置成圍繞內壁172??晒饬魍ㄟ^的第一氣流路172a可形成在外壁171的內周表面和內壁172的外周表面之間。
第一空氣引導部170可包括引導肋175,引導肋175可設置或布置在第一氣流路徑172a上或第一氣流路徑172a中。引導肋175可從內壁172的外周表面延伸到外壁171的內周表面。多個引導肋175可被設置或布置成彼此隔開。多個引導肋175可沿向上方向引導經(jīng)由第一風扇160被引入到第一空氣引導部170的第一氣流路徑172a的空氣。
引導肋175可沿向上方向從外壁171和內壁172的下部按斜度延伸。例如,引導肋175可呈圓(弧)形,并因此引導而使得空氣沿向上方向按斜度流動。
亦即,參考圖9,引導肋175可包括肋主體175a,肋主體175a可沿向上方向呈圓(弧)形延伸。肋主體175a可包括:正壓表面175b,其面對氣流接近的方向;以及負壓表面175c,其與正壓表面175b相對。正壓表面175b可呈凹形形狀,負壓表面175c可呈凸形形狀。
肋主體175a可包括:前緣175d,其形成可引入空氣的側端部或側端;以及尾緣175e,其形成可排放空氣的側端部或側端。前緣175d可呈圓(弧)形并從正壓表面175b朝向負壓表面175c彎曲。根據(jù)該結構,經(jīng)由前緣175d引入的空氣的一部分可被引導到正壓表面175b,而剩余的空氣可被引導到負壓表面175c。流向負壓表面175c的空氣可通過多個突出部175f。
多個突出部175f可從負壓表面175c突出且可從前緣175d朝向尾緣175e延伸。突出部175f可呈翼型形狀,其突出高度可從前緣175d朝向尾緣175e逐漸降低。由于在負壓表面175c上形成多個突出部175f,所以可防止在負壓表面175c上產(chǎn)生渦流,且空氣可以容易地朝向上側流動。
尾緣175e可呈具有鋸齒形狀,具有沿徑向方向重復的峰和谷。根據(jù)該構造,從尾緣175e輸出的空氣會產(chǎn)生時間差(即從上述那些峰和谷輸出的空氣彼此間會產(chǎn)生時間差),因此可減少噪聲的產(chǎn)生。
第一空氣引導部170還可包括從內壁172延伸到下側并因此容置第一風扇電動機165的電動機容置部173。電動機容置部173可呈碗形,其直徑可沿向下方向逐漸減小。電動機連結部166可被設置在第一風扇電動機165的一側上或一側處,用以將第一風扇電動機165固定至第一空氣引導部170。電動機容置部173的形狀可對應于轂161的形狀。電動機容置部173可被插入轂161。
第一風扇電動機165可被支撐到電動機容置部173的上側。第一風扇電動機165的旋轉軸165a可從第一風扇電動機165沿向下方向延伸,并通過電動機容置部173的下表面部被連結到轂161的軸連結部161a。
此外,電動機連結部166可被設置在第一風扇電動機165的上側。電動機連結部166可引導第一風扇電動機165以固定到空氣引導部170。
第二吹送裝置200可包括第二過濾構件或過濾器220、第二過濾框架230、第二風扇殼體250、第二風扇260和第二風扇電動機265。這些部件類似于第一吹送裝置100的第一過濾器120、第一過濾框架130、第一風扇殼體150、第一風扇160和第一風扇電動機165,因此,省略重復的公開。
第二吹送裝置200還可包括第三空氣引導裝置或引導部270,第三空氣引導裝置或引導部270可連結到第二風扇260的上側,用以引導穿過第二風扇260的氣流。第三空氣引導部270可與第一空氣引導部170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重復的說明。
第三空氣引導部270可包括用于對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運動進行引導的引導裝置或引導部。該引導部可包括第一齒條和軸引導槽。
第二吹送裝置200可包括第二排放引導裝置或引導部280;第二排放引導裝置或引導部280可被設置或布置在第三空氣引導部270的上側處或上側上,并引導通過第三空氣引導部270的氣流。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被可移動地設置在第二排放引導部280的上側上或上側處。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包括第三風扇330。第三風扇330可將穿過第三空氣引導部270的空氣引導排放到空氣清潔器10的外部。第三風扇電動機335可被連結到第三風扇330。
第三風扇330可包括軸流風扇。第三風扇330可運行以允許通過穿過第三空氣引導部270在軸向方向上引入的空氣沿軸向方向排放。穿過第三風扇330的空氣可通過第二排放部305被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305可位于第三風扇330的上側處或上側上。
在空氣清潔器10中,由于可與第一吹送裝置100的第一排放部105一起設置第二排放部305,所以可提高排放吹送量,并且空氣可沿各個方向排放。
可顯示空氣清潔器10的操作信息的顯示裝置600可被設置在空氣清潔器10的上表面上或上表面處。顯示裝置600可包括顯示器pcb618。顯示器pcb618可被安裝或設置在空氣清潔器10的上表面與第三風扇330之間的空間中。
第一風扇電動機165和第二風扇電動機265可相對于空氣清潔器10的縱向方向被串聯(lián)設置或布置。另外,第二風扇電動機265和第三風扇電動機335可相對于空氣清潔器10的縱向方向被串聯(lián)設置或布置。
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還可包括旋轉引導裝置或引導部,該旋轉引導裝置或引導部對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橫向方向上的旋轉和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豎直方向上的旋轉進行引導。橫向方向上的旋轉可被稱為“第一方向旋轉”,豎直方向上的旋轉可被稱為“第二方向旋轉”。
旋轉引導裝置可包括引導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第一方向旋轉的第一引導機構或引導部、以及引導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第二方向旋轉的第二引導機構或引導部。第一引導部可包括產(chǎn)生驅動力的第一齒輪電動機363和可旋轉地連結到第一齒輪電動機363的第一齒輪360。例如,第一齒輪電動機363可包括步進電動機,步進電動機的旋轉角可易于控制。
第二引導部可包括引導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的第二方向旋轉的旋轉引導構件或引導部370(參見圖16)。旋轉引導部370可包括齒條374。
第二引導部可包括產(chǎn)生驅動力的第二齒輪電動機367和連結到第二齒輪電動機367的第二齒輪365。例如,第二齒輪電動機367可包括步進電動機。如果第二齒輪電動機367被驅動,則旋轉引導部370可通過第二齒輪365和第二齒條374的聯(lián)動在豎直方向上旋轉。因此,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根據(jù)旋轉引導部370的運動進行第二方向旋轉。
如果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執(zhí)行第二方向旋轉,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處于從空氣清潔器10的上表面突出的“第二位置”(參見圖16)。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被平放的位置可被稱為“第一位置”。
參照圖5,第一外殼101可形成第一吹送裝置100的外觀,且可圍繞第一吹送裝置100的內部部件,即第一風扇160和第一風扇殼體150。此外,通過形成在第一外殼101中的第一吸入部102而被引入第一外殼101之內的空氣可穿過第一過濾器120。特別地,第一吸入部102可包括被設置在比第一過濾器120高的位置處的吸入部。通過吸入部吸入的空氣可在形成于第一風扇殼體150與第一外殼101之間的空間中流動,并且沿向下方向流向第一過濾器120。然后,空氣可通過第一過濾器120的外周表面在第一過濾器120的內部空間中流動。
類似地,第二外殼201可形成第二吹送裝置200的外觀,且可圍繞第二吹送裝置200的內部部件,即第二風扇260和第二風扇殼體250。此外,通過形成在第二外殼201中的第二吸入部202而被引入第二外殼201內的空氣可穿過第二過濾器220。特別地,第二吸入部202可包括被設置在比第二過濾器220高的位置處的吸入部。通過吸入部吸入的空氣可在形成于第二風扇殼體250與第二外殼201之間的空間中流動,并且沿向下方向流向第二過濾器220。然后,空氣可通過第二過濾器220的外周表面在第二過濾器220的內部空間中流動。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描述殼體和風扇殼體的相對位置。
圖10是示出圖1的空氣清潔器的第一風扇殼體和第一外殼的連結位置的視圖。圖11是根據(jù)實施例的分隔板和連結到分隔板的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第二風扇殼體和第二外殼的連結位置的視圖。圖13是示出空氣從過濾器的上側吸入以穿過圖1的空氣清潔器的過濾器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首先,參照圖10、圖11和圖4,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第一吹送裝置100還可包括第二空氣引導裝置或引導部180,第二空氣引導裝置或引導部180可連結到第一空氣引導部170的上側,并將穿過第一空氣引導件170的空氣引導到排放引導部190。第二空氣引導部180可包括:第一引導壁181,其可呈大致圓柱形形狀;和第二引導壁182,其可被定位到第一引導壁181的內部,且可呈大致圓柱形形狀。第一引導壁181可被設置或布置成圍繞第二引導壁182。
可供氣流通過的第二氣流路徑185可形成在第一引導壁181的內周表面與第二引導壁182的外周表面之間。沿第一空氣引導部170的第一氣流路徑172a流過的空氣可通過第二氣流路徑185沿向上方向流動。第二氣流路徑185可被稱為“排放流路”。此外,第一排放部105可被設置在第二氣流路徑185的上側上或上側處。
可與第一空氣引導部170連結的緊固引導件183可被設置在第二引導壁182的下部上。緊固引導件183可延伸到第二引導壁182的下側。
預定的緊固構件可被連結到緊固引導件183,且緊固構件可連結到第一空氣引導部170的緊固肋178。緊固肋178可從電動機容置部173的上表面沿向上方向突出。另外,可設置多個緊固引導件183。多個緊固引導件183可沿周向彼此隔開。例如,可設置三個緊固引導件183和三個緊固肋178。
第二空氣引導部180還可包括壁支撐部或支架187,壁支撐部或支架187從第一引導壁181的內周表面延伸到第二引導壁182的外周表面。通過壁支撐部187,第一引導壁181和第二引導壁182可穩(wěn)定地彼此連結??稍O置多個壁支撐部187。例如,多個壁支撐部187可包括在四個方向上延伸的四個壁支撐部187。另外,第一排放引導部190可被支撐在多個壁支撐部187上。
可供容置印制電路板(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空間部184可形成在呈圓柱形形狀的第二引導壁182的內部。pcb裝置500可包括電源部或電源520和主pcb511。
電源部520可指從連接到空氣清潔器10的電力線接收供應的商用電力以向空氣清潔器10中的主pcb511和多個部件供電的裝置。電源520可包括用于ac電(交流電)的pcb(功率pcb)。主pcb511可包括用于dc電(直流電)的pcb,其可由在pcb中被轉換為ac電的dc電壓驅動。
pcb裝置500還可包括支撐電源部520和主pcb511的pcb支撐板525。主pcb511可以被支撐在pcb支撐板525的一個表面或第一表面上,并且電源部520可被支撐在pcb支撐板525的另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
pcb裝置500可包括通信模塊515,空氣清潔器10能夠通過該通信模塊與外部裝置通信。例如,通信模塊515可包括wi-fi模塊。通信模塊515可被支撐在pcb支撐板525上,且可被設置或布置在主pcb511的下側處。
第二空氣引導裝置180還可包括第二連結部188,第二連結部188可被設置在第二引導壁182的內周表面上以連結到分隔板430。分隔板430可包括第一連結部449a,第一連結部449a可連結到第二連結部188。
可設置多個第二連結部188。多個第二連結部188可彼此隔開以沿周向布置。例如,可設置三個第二連結部188和三個第一連結部449a。
第二空氣引導部180還可包括彎曲部186,彎曲部186可從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外周表面沿外部方向彎曲。彎曲部186可沿外部方向從第一引導壁181的上部延伸。彎曲部186可形成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邊緣部或邊緣,并且可形成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最外部分。
彎曲部186可從第一引導壁181的上端沿徑向方向向外延伸并且沿向下方向彎曲。例如,彎曲部186可呈大致
第一吹送裝置100可包括第一排放引導裝置或引導部190,第一排放引導裝置或引導部190可被設置或布置在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上側(即氣流穿過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出口側)上或上側處,并引導空氣排放到空氣清潔器10的外部。亦即,第二空氣引導部180可被設置或布置在第一排放引導部190的吸入側處。
第一排放引導部190可包括第一排放主體191,第一排放主體191可在其大致中心部分處形成第二空間部194。第一排放主體191可包括形成其外周表面的主體外壁191a和形成其內周表面的主體內壁191b。主體外壁191a可圍繞主體內壁191b。通過主體外壁191a和主體內壁191b的構造,第一排放主體191可呈環(huán)形形狀。
第二空間部194可形成在主體內壁191b的內部。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容置在第二空間部194中。第二空間部194可形成在第一空間部184的上側上或上側處,且第一空間部184和第二空間部194可形成安裝空間部或空間,pcb裝置500可被安裝或設置在該安裝空間部或空間中。
第一排放主體191可包括第一排放格柵195。第一排放格柵195可從主體內壁191b朝向主體外壁191a沿徑向方向延伸到外部??稍O置多個第一排放格柵195,并且可在多個第一排放格柵195之間形成可將空氣排放到外部的第一排放部或出口105。多個第一排放格柵195可被設置或布置在第二氣流路徑185的上側上或上側處,且穿過第二氣流路徑185的空氣可在流向第一排放格柵195的同時通過第一排放部105被排放。從第二氣流路徑185到第一排放部105形成的氣流路徑可被稱為“排放流路”。
第二吹送裝置200可包括:支撐裝置或支架,其支撐第二過濾器220的下部;和杠桿式裝置或杠桿,其可被設置在支撐裝置的下側上或下側處。支撐裝置和杠桿式裝置可具有與第一吹送裝置100中的支撐裝置140和杠桿式裝置142相同的構造,因此省略重復的公開。
第二吹送裝置還可包括杠桿支撐裝置或支架560,杠桿支撐裝置或支架560支撐第二過濾器220或第二吹送裝置200的杠桿式裝置。杠桿支撐裝置560可呈大致環(huán)形形狀。杠桿支撐裝置560可包括第三空間部或空間564,第三空間部564限定安裝空間,pcb裝置500可位于或設置在該安裝空間中。第三空間部564可通過沿豎直方向穿過杠桿支撐裝置560而被形成在杠桿支撐裝置560的大致中心部。
杠桿支撐裝置560可包括呈環(huán)形形狀的杠桿支撐主體561。杠桿支撐主體561可相對于軸向方向,在向上方向上略微傾斜地從其內周表面朝向外周表面延伸。即,構成杠桿支撐主體561的表面可形成傾斜表面。該傾斜表面與分隔板430的上表面之間的空間可提供一空間部或空間,使用者的手可位于該空間部或空間中。
杠桿支撐主體561可被稱為“阻擋部”,因為其可阻擋通過第一吹送裝置100的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氣被引入第二吹送裝置200。杠桿支撐裝置560還可包括從杠桿支撐主體561沿向上方向突出的移動引導部或引導件565。移動引導件565可具有與第一吹送裝置100的移動引導件113相同或相似的構造,因此省略重復的公開。為了便于描述,移動引導件113可被稱為“第一移動引導部或引導件”,移動引導件565可被稱為“第二移動引導部或引導件”。
杠桿支撐裝置560還可包括從杠桿支撐主體561的內周表面沿向上方向突出的支撐突起566。支撐突起566可支撐第二吹送裝置200的杠桿式裝置。
分隔裝置400可被設置在第一吹送裝置100和第二吹送裝置200之間。分隔裝置400可包括分隔板430,分隔板430分離或阻擋第一吹送裝置100中產(chǎn)生的氣流和第二吹送裝置200中產(chǎn)生的氣流。通過分隔板430,第一吹送裝置100和第二吹送裝置200可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隔開。
亦即,分隔板430所位于的分離空間可形成在第一吹送裝置100與第二吹送裝置200之間。第一吹送裝置100的第一排放引導部190可位于分離空間的下端部或下端,且第二吹送裝置200的杠桿支撐裝置560可位于分離空間的上端部或上端。
分離空間可由分隔板430分成上部空間和下部空間。下部空間可為第一空間部或空間,在空氣流到空氣清潔器10的外面的過程,從第一排放引導部190的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氣可經(jīng)過該第一空間部或空間。另外,上部空間可為抓握空間,使用者可在移動空氣清潔器10時將手放在該抓握空間中。
從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氣可由分隔板430引導以流到空氣清潔器10的外部。因此,能夠防止空氣被引入第二吹送裝置200。
分隔板430可包括第一板440和連結到第一板440的第二板450。第二板450可被設置在第一板440的上側或上側處。此外,第一板440可沿向上方向呈圓形延伸,且第二板450可沿向下方向呈圓形延伸。
第一板440可包括可呈大致環(huán)形形狀的板內壁441和可圍繞板內壁441的板外壁443。沿豎直方向穿過第一板440的第四空間部或空間449可形成在板內壁441的中心部分處。第四空間部449提供一安裝空間,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或設置在該安裝空間中。
板外壁443可從板內壁441沿徑向方向延伸到外部。第一板440還可包括凹陷部或凹陷442,該凹陷部或凹陷442在板內壁441與板外壁443之間限定一空間。凹陷部442可從板內壁441的上端部與板外壁443的上端部之間的空間沿向下方向凹陷。
第一板440還可包括第一連結部449a,第一連結部449a可連結到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第一連結部449a可設置在板內壁441的內周表面上。此外,第一連結部449a可連結到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第二連結部188。第二連結部188可設置在第二引導壁182的內周表面上。
顯示關于空氣清潔器10的操作的信息的顯示裝置或顯示器460可被安裝或設置在分隔板430處。例如,信息可以包括關于空氣污染水平或空氣潔凈度的信息。
顯示裝置460可被安裝或設置在第一板440與第二板450之間的空間中。其上可安裝顯示裝置460的裝置安裝部或安裝座445可形成在第一板440上。裝置安裝部445可形成在板外壁443的上表面上。
顯示裝置460包括照明源462。照明源462可被安裝或設置在照明支撐部支架461處。照明支撐部461可包括安裝槽,照明源462可被插入該安裝槽中。例如,照明源462可包括發(fā)光二極管(led)。
顯示裝置460可包括反射板447,反射板447可被設置在漫射部446的至少一側上或一側處,并且反射通過漫射部446漫射的光,以將光會聚在分隔板430的外周表面上。例如,反射板447可部設置在漫射部446的上側和下側的每側上。根據(jù)該構造,從照明源462照射的光可通過反射板447被會聚在漫射部446上,并且能夠在穿過漫射部446時被轉換為漫射光。
第二板450可包括第二板主體451,第二板主體451可呈大致環(huán)形形狀。第二板450可包括板安裝部或安裝座455,板安裝部或安裝座455可從第二板主體451的內周表面沿徑向方向向內突出。板安裝部455可從第二板主體451的上端部沿向下方向凹陷,并且支撐杠桿支撐裝置210。
可沿豎直方向穿過板安裝部455的第五空間部或空間459可形成在板安裝部455的中心部分處。第五空間部459提供一安裝空間,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或設置在該安裝空間中。第五空間部459可在第三空間部或空間564的下側上或下側處對齊。第一至第五空間部184、194、564、449和459可在豎直方向上對齊,以便為pcb裝置500提供安裝空間。
第二板主體451可沿徑向方向向外按斜度延伸。第二板主體451可包括傾斜表面453,傾斜表面453從第二板主體451的內周表面朝向外周表面沿向下方向按斜度延伸。例如,傾斜表面453可具有呈圓形延伸的圓形表面。
第一外殼101可由吸入格柵110支撐以在向上方向上延伸。例如,第一外殼101可被支撐在吸入格柵110的上表面或外周表面上以在向上方向上延伸。
此外,第一外殼101可圍繞第一吹送裝置100的內部部件,即第一過濾器120、第一過濾框架130、第一風扇殼體150、第一空氣引導部170和第二空氣引導部180。亦即,第一吹送裝置100的內部部件可被容置在第一外殼101之內。
第一外殼101的上部的內周表面可由彎曲部186的第二延伸部支撐。例如,彎曲部186的第二延伸部的外表面可被連結到第一外殼101的上部的內周表面。
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外表面、第一空氣引導部170的外表面和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第一引導壁181的外表面可從第一外殼101的內表面沿內部方向彼此隔開。這是由于第二空氣引導件180的彎曲部186比第一風扇殼體150和第一空氣引導部170沿徑向方向向外突出較多的結構。
多個第一吸入部102可設置在第一外殼101的外周表面上或外周表面處,多個第一吸入部102可形成為從第一外殼101的下部到第一外殼101的上部。例如,第一吸入部102可被形成到第一風扇殼體150所處的高度。
第一吸入部102可包括:多個下吸入部或入口102a,其可從第一外殼101的下部被形成到第一過濾器120所處的高度;以及多個上吸入部或入口102b,其可從下吸入部102a的上側被形成到第一外殼101的上部。
多個下吸入部102a可被設置或布置在對應于第一過濾器120的高度處。此外,多個上吸入部102b可被設置或布置在高于第一過濾器120的位置處。
總之,當吸入格柵110的高度被定義為參考點時,第一過濾器120可從吸入格柵110沿向上方向延伸,且第一過濾器120的上端部可位于第一高度h1。此外,多個下吸入部102a可以形成到距離吸入格柵110的第二高度h2。亦即,多個下吸入部102a中的最上吸入部可形成在第二高度h2處。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可以具有相同數(shù)值。
多個上吸入部102b可被設置在第一過濾器120的上側上,并可形成至距離吸入格柵110的第三高度h3。亦即,多個上吸入部102b中的最上吸入部可形成在第三高度h3處。顯然,第三高度h3的數(shù)值可大于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
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外表面和第一外殼101的內表面可彼此隔開。通過上吸入部102b吸入的空氣可通過殼體吸入流路159在第一過濾器120中流動,殼體吸入流路159可形成在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外表面與第一外殼101的內表面之間的空間中。殼體吸入流路159可與向上吸入部102a連通。
殼體吸入流路159可包括:第一入口部或入口159a,其可形成在第一主體151的外表面與第一外殼101的內表面之間的空間中;以及第二入口部或入口159b,其可形成在第三主體153的外表面與第一外殼101的內表面之間的空間中。通過上吸入部102b吸入的空氣通過第一入口部159a被引入殼體吸入流路159,穿過第一入口部159a的空氣可通過第二入口部159b從殼體吸入流路159排放。排放的空氣可在第一過濾器120的內部流動。
如上所述,第一主體151的第一設定或預定直徑可大于第三主體153的第二設定或預定直徑。因此,從第一主體151的外表面到第一外殼101的內表面的距離,即第一入口部159a的徑向方向上的第一寬度s1可被形成為小于從第三主體153的外表面到第一外殼101的內表面的距離,即,第二入口部159b的徑向方向上的第二寬度s2。
另外,第二主體152可從第一主體151的下端部或下端沿向下方向朝向第三主體153的上端部或上端延伸,并且可被構造為使得第二主體152的直徑逐漸減小。因此,從第二主體152的外表面到第一外殼101的內表面的距離s2可在向下方向上逐漸增大。另外,距離s2可等于或大于距離s1,且可等于或小于距離s3。亦即,殼體吸入流路159的寬度可沿空氣流動方向增大。
根據(jù)該構造,通過上吸入部102b吸入并在殼體吸入流路159中流動的空氣的流路的尺寸可被構造為朝向第一過濾器120逐漸增大。因此,可提高通過上吸入部102b在殼體吸入流路159中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性能,且可增加空氣的吸入量。
第二吹送裝置200可包括第二外殼201,第二外殼201可圍繞多個部件。第二外殼201可以由杠桿支撐裝置560支撐以在向上方向上延伸。例如,第二外殼201的下部的內周表面可被支撐在杠桿支撐裝置560的外周表面上。
第二外殼201可包括多個第二吸入部202。第二吸入部202可包括:下吸入部202a,其設置或布置在對應于第二過濾器220的高度處;以及上吸入部202b,其設置或布置在第二過濾器220的上側上或上側處。
第二風扇殼體250可包括第一主體251、第二主體252和第三主體253,第一主體251、第二主體252和第三主體253可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徑。第一主體251可具有第三設定或預定直徑;第二主體252可按斜度延伸,使得其直徑朝向第一主體251的下側減小。第三主體253可從第二主體252的下側延伸并具有第四設定或預定直徑。該構造與第一風扇殼體150的構造相似,因此省略重復的公開。
第二風扇殼體250的外表面和第二外殼201的內表面可按預定距離彼此隔開,且殼體吸入流路259可形成在空間中。殼體吸入流路259可包括:第一入口部或入口259a,其可形成在第一主體251的外表面與第二外殼201的內表面之間的空間中;以及第二入口部或入口259b,其可形成在第三主體253的外表面與第二外殼201的內表面之間的空間中。
第一入口部259a的第一寬度s1'可小于第二入口部259b的第二寬度s3'。另外,從第二主體259的外表面到第二外殼201的內表面的距離s2'可以等于或大于寬度s1',并且可以等于或小于寬度s3'。
從上吸入部202b吸入第二外殼201內的空氣可通過第一入口部259a被引入殼體吸入流路259,并通過第二入口部259b從殼體吸入流路259排放。隨后,排放的空氣可在第二過濾器220的內部流動。
根據(jù)該構造,通過上吸入部202b吸入并在殼體吸入流路259中流動的空氣的流路的尺寸可朝向第二過濾器220逐漸增大。因此,可以提高通過上吸入部202b在殼體吸入流路259中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性能,并且可以增加空氣的吸入量。
同時,第二吹送裝置200的殼體吸入流路259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吹送裝置100的殼體吸入流路159的尺寸。這是因為,雖然第一外殼101的尺寸可大于第二外殼201的尺寸,但是第一風扇殼體150和第二風扇殼體250的尺寸可彼此相等。另外,這是因為當?shù)谝煌鈿?01通過被支撐在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彎曲部186上并且沿向下方向延伸而與第二風扇殼體250相對隔開時,第二外殼201可被設置或布置成相對地鄰近第二風扇殼體250。
將參考圖13簡要描述通過第一外殼101和第二外殼201的上吸入部102b和202b中的每個吸入的空氣的流動。
如上所述,第一外殼101的第一吸入部102可包括上吸入部102b,上吸入部102b可位于第一過濾器120的上側上或上側處。如果第一風扇160被驅動,則室內空間中的空氣的至少一部分可通過上吸入部102b被吸入第一外殼101內。
吸入的空氣可沿向下方向流過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外表面??諝饪山?jīng)由殼體吸入流路159的第一入口部159a在第二入口部159b中流動。從第二入口部159b排放的空氣可流過第一過濾器120的外周表面,并且異物在將空氣引入到第一過濾器120的內部的過程中可被濾除。隨后,穿過第一過濾器120的空氣可沿向上方向流動并被引入到第一風扇殼體150內。
第二外殼201的第二吸入部202可包括上吸入部202b,上吸入部202b可位于第二過濾器220的上側上或上側處。如果第二風扇260被驅動,則室內空間中的空氣的至少一部分可通過上吸入部202b被吸入第二外殼201的內部。
吸入的空氣可通過第二風扇殼體250的外表面沿向下方向流動??諝饪山?jīng)由第一入口部259a在第二入口部259b中流動。從第二入口部259b排放的空氣可流過第二過濾器220的外周表面,并且異物在將空氣引入到第二過濾器220的內部的過程中可被濾除。隨后,穿過第二過濾器220的空氣可沿向上方向流動并被引入第二風扇殼體250的內部。
圖14到圖16是示出空氣在圖1的空氣清潔器中流動的狀態(tài)的視圖。
首先,下面將描述根據(jù)第一吹送裝置100的操作。如果第一風扇160被驅動,則室內空氣通過第一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被吸入第一外殼101的內部。吸入的空氣穿過第一過濾器120,且空氣中的異物可在這個過程中被濾除。在空氣穿過第一過濾器120的過程中,空氣可沿第一過濾器120的徑向方向被吸入、被過濾、隨后沿向上方向流動。
通過第一吸入部102的下吸入部102a吸入的空氣可在沿徑向方向朝向內側流動的同時穿過第一過濾器120。另外,通過上吸入部102b吸入的空氣可沿著殼體吸入流路159沿向下方向流動,朝向第一過濾器120的外周表面流動,然后穿過第一過濾器120。通過基部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氣可朝向第一過濾器120的外周表面流動,然后經(jīng)過第一過濾器120。在通過第一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氣穿過第一過濾器120的過程中,空氣可沿第一過濾器120的徑向方向被吸入、被過濾、然后沿向上方向穩(wěn)定地流動。
穿過第一過濾器120的空氣可在穿過第一風扇160的同時沿徑向流動到上側,且在穿過第一空氣引導部170和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同時沿向上方向穩(wěn)定地流動。通過第一空氣引導部170和第二空氣引導部180的空氣可經(jīng)過第一排放引導部190,并通過第一排放部105沿向上方向流動。
通過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氣可由分隔板430引導(分隔板430引導可位于第一排放引導部190的上側處),并且可因此被排放到空氣清潔器10的外部。特別地,在空氣可沿著設置在分隔板430上的第一板440的彎曲表面部444a和平坦表面部444b流動的同時,沿向上方向流動的空氣的方向可被改變。
由于分隔板430的徑向上的最外部分位于通過第一排部105排放的空氣的流路的最外部分的外側,因此可防止從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氣在向上方向上流動,且能夠有效地引導空氣沿徑向方向的排放。
當?shù)诙L扇260被驅動時,室內空氣可通過第二吸入部202和基部吸入部103而被吸入第二外殼201內。吸入的空氣可穿過第二過濾器220,并且在該過程中空氣中的異物可被濾除。在空氣穿過第二過濾器220的過程中,空氣可沿著第一過濾器120的徑向被吸入、被過濾、然后沿向上方向流動。
通過第二吸入部202的下吸入部202a吸入的空氣可在沿徑向方向朝向內部流動的同時穿過第二過濾器220。另外,通過上吸入部202b吸入的空氣可沿著殼體吸入流路259在向下方向上流動,朝向第二過濾器220的外周表面流動,然后穿過第二過濾器220。在空氣穿過第二過濾器220的過程中,空氣可沿第二過濾器220的徑向方向被吸入、被過濾、然后在向上方向上流動。
穿過第二過濾器220的空氣可在穿過第二風扇160的同時沿徑向流動到上側,且在穿過第三空氣引導部270和第二空氣引導部280的同時沿向上方向穩(wěn)定地流動。穿過第三空氣引導部270和第二排放引導部280的空氣可以經(jīng)由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通過第二排放部305排放。
此時,如果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位于如圖14和圖15所示的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平放的第一位置,則從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排放的空氣可沿向上方向流動。另一方面,如果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位于如圖16所示的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傾斜的第二位置,則從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排放的空氣可朝向前上側流動。通過流動調節(jié)裝置300,可增加從空氣清潔器10排放的空氣量,且可向遠離空氣清潔器10的位置供給清潔后的空氣。
相應地,由于吸入部可沿著圓柱形外殼的外周表面形成,并且在空氣吸入過程中不會產(chǎn)生外殼的結構阻力,所以可以改善吸入能力。特別地,由于多個孔口可均勻地形成在外殼的整個外周表面上,多個孔口可被包括在吸入部上,所以可相對于空氣清潔器以360度方向形成可被定向至空氣清潔器的內部的吸入流路。最后,空氣的吸入面積可被增加,房間中人周圍的空氣可有效地被吸入,無論房間中的人是坐下還是站立。
此外,由于吸入部中的一些吸入部形成在與過濾器對應的高度或低于過濾器的位置,因此空氣可通過這些吸入部被吸入到過濾器。由于其他吸入部可形成在高于過濾器的位置,所述空氣可通過其他吸入部被吸入到過濾器。
因此,除了室內空間中處在與過濾器對應的高度的空氣之外,處在比過濾器低的高度處的空氣或者處在比過濾器高的高度處的空氣也可穿過過濾器。穿過過濾器的空氣可容易地移動到位于過濾器的上側上或上側處的風扇。最后,可以提高空氣的吸入量。
具體地,處在高于過濾器的高度的空氣可從風扇殼體的上部沿向下方向流動。由于容置風扇的風扇殼體的外徑可沿向下方向逐漸減小,所以外殼與風扇殼體之間的氣流路徑可以逐漸增加。最后,可以容易地吸入穿過氣流路徑的空氣。
另外,由于第一外殼或第二外殼可呈圓柱形或圓錐形(截頭圓錐形狀),因此空氣清潔器的內部部件可被穩(wěn)定地容置,并且可以提高空氣清潔器的空間利用率。此外,第一外殼或第二外殼由過濾框架穩(wěn)定地支撐,并且形成在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中的每個中的吸入部可相對鄰近過濾器定位。最后,可以減少通過吸入部流入過濾器的空氣的流動損失。
第一外殼或第二外殼的兩個部分可以彼此可拆卸地連結。特別地,兩個部分中的每個部分的一個或第一側部或第一側可通過緊固構件來固定,并且兩個部分中的每個部分的另一側或第二側部的連結狀態(tài)可以由磁性構件或磁體來保持。當使用者通過分離外殼來接近內部部件時,可以通過分離磁性構件來打開外殼的內部,從而可以容易地執(zhí)行外殼的分離。
向上方向上的空氣排放可通過第二吹送裝置來引導,并且向前方向上的空氣排放可通過可被設置在第二吹送裝置的上側上或上側處的流動調節(jié)裝置來引導。在流動調節(jié)裝置的旋轉過程中,沿橫向方向的空氣排放可被引導。最后,由于各個方向上的空氣排放均可相對于空氣清潔器被引導,因此可提高室內空氣的空氣清潔功能,并且排放空氣流可從空氣清潔器延伸較長距離。朝向房間中人周圍的空間的氣流可以容易地產(chǎn)生,而不管房間中的人是坐下還是站立。
第二吹送裝置可被設置在第一吹送裝置的上側上或上側處,分隔板可被設置在第一吹送裝置與第二吹送裝置之間,可從第一吹送裝置排放的空氣可沿徑向方向通過分隔板被引導到外部。因此,能夠防止從第一吹送裝置排放的空氣被重新引入到第二吹送裝置的現(xiàn)象。
穿過第一吹送裝置的第一排放引導部的排放流路可沿向上方向延伸,分隔板可從排放流路的上側沿徑向方向延伸足夠長到外部。因此,能夠防止排放流路中的空氣通過穿過分隔板被引入第二吹送裝置。
由于可設置多個吹送裝置,所以可以改善空氣清潔器的吹送能力。
由于設置了用于增加空氣清潔器的吹送能力的離心風扇而且可在離心風扇的出口側上或出口側處設置空氣引導部,因此沿徑向流過離心風扇的空氣可容易地沿向上方向朝向排放部被引導。
由于通過第一吹送裝置和第二吹送裝置可產(chǎn)生彼此獨立的氣流,所以可以防止氣流之間相互干擾的現(xiàn)象。因此,可以提高空氣流動能力。
此外,由于通過被設置成圓柱形的過濾器,空氣可以從過濾器的外部的全部方向被引入過濾器的內部,所以可以增加吸入面積。因此,可以提高過濾器的空氣清潔能力。
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能夠提高被吸入所述空氣清潔器的空氣的吹送能力。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通過包括從所述空氣清潔器的周向被定向至空氣清潔器的內部的吸入流路、以及可供空氣流入所述空氣清潔器的上部和下部的吸入流路,能夠充分地吸入房間中人周圍的空氣,而無論此人是站立還是坐下。
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通過改善可在外殼中形成的吸入部的位置,能夠增加通過吸入部或入口來吸入的空氣量。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通過改善可供容置所述空氣清潔器的風扇的風扇殼體的形狀,能夠使通過吸入部吸入的空氣容易地流入過濾構件或過濾器。特別是,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通過改善風扇殼體的形狀,使得從吸入部朝向過濾器的空氣流路的尺寸增大,能夠形成朝向過濾器的平穩(wěn)氣流。
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通過改善外殼的結構,能夠容易地執(zhí)行外殼的分離并且接近所述空氣清潔器的內部部件。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能夠從所述空氣清潔器在各個方向上排放空,并長距離吹送排放空氣。特別是,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通過容易地在所述空氣清潔器的向上方向、前方、以及橫向方向上產(chǎn)生排放氣流,能夠容易地朝向房間中的人周圍的空間排放空氣,而無論此人是站立還是坐下。
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能夠容易地引導從所述空氣清潔器排放到所述空氣清潔器之外的空氣,并防止所排放的空氣被重新引入所述空氣清潔器。多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可提高吹送能力的空氣清潔器。
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中設置有空氣引導裝置或引導部,在采用離心風扇以便增加吹送能力的情況下,該空氣引導裝置或引導部允許穿過離心風扇的空氣容易地沿向上方向流向排放部或出口。
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可提高過濾器的清潔能力,并可容易地執(zhí)行該空氣清潔器中過濾器的更換。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中,過濾器可被容易地安裝,而無需在所述空氣清潔器的內部額外地提供用于安裝過濾器的安裝空間。
本申請公開的多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氣清潔器,其可包括:外殼,其包括吸入部或入口,該外殼呈圓柱形狀或圓錐形狀;風扇殼體,其被安裝或設置在外殼的內部,該風扇殼體中容置風扇;過濾構件或過濾器,其被安裝或設置在風扇的吸入側處,且該過濾構件濾除通過吸入部被吸入的空氣中的異物;以及殼體吸入流路,其形成于風扇殼體的外表面與外殼的內表面之間,該殼體吸入流路允許通過吸入部吸入的空氣經(jīng)由殼體吸入流路流向過濾構件動。殼體吸入流路可包括:第一入口部或入口,其具有第一設定或預定寬度;以及第二入口部或入口,其允許穿過空氣第一入口部的空氣通過第二入口部或入口流動,第二入口部具有大于第一寬度的第二設定或預定寬度。
所述風扇殼體可包括:第一主體,其具有第一設定或預定直徑;以及第三主體,其具有小于第一設定直徑的第二設定或預定直徑。所述風扇殼體還可包括第二主體,第二主體傾斜延伸,使得第二主體的直徑從第一主體朝向第三主體減小。
所述風扇殼體可被安裝或設置在過濾構件的上側上或上側處。通過吸入部吸入的空氣可沿徑向方向穿過過濾構件,并朝向風扇殼體沿向上方向流動。
所述吸入部可包括:下吸入部或入口,其形成在對應于過濾構件的高度;以及上吸入部或入口,其被設置或布置在過濾構件的上側上或上側處。所述殼體吸入流路可與上吸入部連通。
所述空氣清潔器還可包括過濾框架,該過濾框架支撐過濾構件,過濾框架連結到所述風扇殼體的下側。過濾構件可呈圓柱形狀,并且被可滑動地連結成沿徑向方向朝向過濾框架。風扇殼體可包括第一切口部或切口,第一切口部或切口可通過切除第三主體的至少一部分來形成并支撐過濾框架。
所述空氣清潔器還可包括:傳感器安裝部或安裝座,其被設置在過濾框架中,傳感器裝置或傳感器可被安裝或設置在該傳感器安裝部或安裝座中;以及第二切口部或切口,其被設置在所述風扇殼體中,第二切口部支撐傳感器安裝部。
所述過濾框架可包括:框架內壁;框架外壁,其圍繞框架內壁;以及殼體插入部,其形成于框架外壁的內周表面與框架內壁的外周表面之間。風扇殼體的至少一部分可插入殼體插入部。
所述吸入部可沿外殼的外周表面形成于周向上,用以相對于沿豎直方向穿過外殼的內部中心的中心線在360度方向上引導空氣的吸入。
所述過濾框架可包括:第一框架,其形成過濾框架的下部;第二框架,其形成過濾框架的上部;以及第一過濾支撐部或支架,其從第一框架沿向上方向朝向第二框架延伸。過濾構件的安裝空間可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以及第一過濾支撐部限定。
所述空氣清潔器還可包括:鎖定突出部,其從所述外殼的內周表面沿徑向方向突出;以及鎖定部,其形成于第一框架中,該鎖定部連結至鎖定突出部。
所述外殼可包括第一外殼,第一外殼具有第一吸入部或入口和第二吸入部或出口,第二吸入部或出口被設置在第一外殼的上側上或上側處,第二吸入部具有第二吸入部。
所述風扇殼體可包括:第一風扇殼體,其被安裝在第一外殼的內部;以及第二風扇殼體,其被安裝或設置在第二外殼的內部。所述殼體吸入流路可形成于第一外殼與第二外殼各自的內部。
所述空氣清潔器還可包括:基部,其被構造為放置在地面上;以及吸入格柵,其連結至基部的上側,該吸入格柵支撐所述外殼的下部。
所述空氣清潔器還可包括:吸入孔,被設置在吸入格柵中,該吸入孔將吸入的空氣引導至外殼的內部;以及基部吸入部或入口,其形成于處在基部和吸入格柵之間的空間中,該基部吸入部將空氣引導至吸入孔。
本說明書中對“一個實施例”、“實施例”、“示例性實施例”等等術語的引用均意味著關于該實施例描述的一特定的特征、結構、或特點包含于至少一個實施例中。本說明書中多處出現(xiàn)的這類短語并非一定指相同的實施例。另外,在關于任何實施例描述一特定的特征、結構、或特點時,應認為在多個實施例中的其它實施例中有效應用這樣的特征、結構、或特點處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能力范圍內。
以上已參考多個說明性實施例說明了本發(fā)明,應理解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設想出的許多其它修改和實施例將會落在本公開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圍內。更具體地說,在本公開的范圍內,能夠針對本發(fā)明的零部件和/或組合設置、附圖以及所附權利要求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變例和修改方案。除了零部件和/或設置的變例和修改外,多種替代性用途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