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調
技術領域:
,特別涉及一種空調柜機和空調器。
背景技術:
:參照圖1,空調柜機通常包括出風框11、軸流風機12和換熱器14,當空調柜機運行時,外部空氣從柜機的進風口120進入換熱器14換熱后,由軸流風機12將空氣導向出風框11,最后由外殼的出風口110導出?,F有的空調柜機中,空氣在出風框11內分為A、B兩部分,A部分靠近面板,B部分靠近背板,由于A部分空氣朝向出風口110的移動路徑較短,因此,A部分的空氣優(yōu)先從出風口110吹出,而B部分空氣會受到A部分空氣的阻礙作用,形成渦流,難以從出風口110吹出,導致空調柜機的出風量較小。技術實現要素: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空調柜機,旨在提高空調柜機的出風量。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的空調柜機,該空調柜機包括出風框及軸流風機,所述軸流風機位于所述出風框的下方,所述出風框的前側設置有出風口,所述出風框的內部形成有連通至所述出風口的出風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框內設置有一導風組件,所述導風組件包括一導風板,所述導風板將所述出風風道分隔為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兩個子風道。優(yōu)選的,所述導風板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出風口而將所述出風口在上下方向上分割為兩子風口。優(yōu)選的,所述導風板呈向后凸的弧形設置。優(yōu)選的,所述出風框的下端設置有一靜葉風輪,所述導風板的下端連接所述靜葉風輪。優(yōu)選的,所述導風組件還包括一加強罩,所述導風板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導風板分設于所述加強罩的相對兩側。優(yōu)選的,所述出風框的下端設置有一靜葉風輪,所述加強罩的下端連接所述靜葉風輪。優(yōu)選的,所述導風板的下端與所述加強罩的下端平齊。優(yōu)選的,所述加強罩包括一位于所述導風板下端的安裝環(huán),所述靜葉風輪包括輪轂,所述安裝環(huán)套接所述輪轂。優(yōu)選的,所述加強罩還包括一自下向上漸縮設置的引流罩,所述安裝環(huán)一端連接所述靜葉風輪,另一端連接所述引流罩。優(yōu)選的,所述導風板自所述加強罩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加強罩的上端。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空調器,該空調器包括空調柜機,所述空調柜機包括出風框及軸流風機,所述軸流風機位于所述出風框的下方,所述出風框的前側設置有出風口,所述出風框的內部形成有連通至所述出風口的出風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框內設置有一導風組件,所述導風組件包括一導風板,所述導風板將所述出風風道分隔為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兩個子風道。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在出風框內設置一導風組件,將出風風道風分割為前后兩個子風道,從而減緩了前子風道內的空氣對后子風道內的空氣產生的干擾,兩子風道內的空氣均可由出風口排出,從而增大了出風量。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現有技術空調柜機一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空調柜機一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出風框、導風組件及軸流風機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主題一再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3中的裝配結構爆炸圖。附圖標號說明:標號名稱標號名稱10空調柜機11出風框12軸流風機13導風組件14換熱器110出風口121靜葉風輪122動葉風輪123電機131導風板132加強罩132a安裝環(huán)132b引流罩本發(fā)明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若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則該方向性指示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另外,若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fā)明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空調柜機10及包括有該空調柜機10的空調器。參照圖1,空調柜機10一般具有外殼,外殼內設置有出風框11、軸流風機12和換熱器14,當軸流風機12運行時,外部空氣從柜機的進風口120進入換熱器14換熱后,由軸流風機12將空氣導向出風框11,最后由外殼的出風口110導出。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空調柜機10包括出風框11及軸流風機12,所述軸流風機12位于所述出風框11的下方,所述出風框11的前側設置有出風口110,所述出風框11的內部形成有連通至所述出風口110的出風風道,所述出風框11內設置有一導風組件13,所述導風組件13包括一導風板131,所述導風板131將所述出風風道分隔為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兩個子風道。具體的,軸流風機12在運行時,空氣自下向上流動,在所述導風板131的作用下,空氣分別進入前后兩個子風道內(為方便表述,將前子風道命名為第一子風道,將后子風道命名為第二子風道)??諝庠诘谝蛔语L道和第二子風道內相互不干擾,第一子風道內的空氣不會對第二子風道內的空氣產生阻隔作用,最終均由出風口110排出。在此,導風組件13可以是固定于出風框11的側壁,也可以是安裝在軸流風機12上,在此不作限制。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在出風框11內設置一導風組件13,將出風風道風分割為前后兩個子風道,從而減緩了前子風道內的空氣對后子風道內的空氣產生的干擾,兩子風道內的空氣均可由出風口110排出,從而增大了出風量。上一實施例中,位于第一子風道內的空氣和位于第二子風道內的空氣脫離導風板131的導向作用后,兩子風道內的空氣會匯合,然后從出風口110排出。由于第一子風道內的空氣靠近出風口110,所以,即便兩子風道內的空氣匯合后,來自第一子風道的空氣還是會優(yōu)先從出風口110排出,進而會對來自第二子風道內的空氣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為了進一步降低第一子風道內的空氣對第二子風道內的空氣產生阻礙,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2和圖3,所述導風板131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出風口110而將所述出風口110在上下方向上分割為兩子風口。如此,導風板131將風道完全隔離成兩個子風道,且兩個子風道內的空氣相互部干擾,第一子風道內的空氣不會對第二子風道內的空氣造成阻礙,進而可大大提升出風量。參照圖2和圖3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為了便于兩子風道內的空氣流向出風口110,所述導風板131呈向后凸的弧形設置。如此,一方面,第一子風道內的空氣在該弧形導風板131的作用下可以迅速導向出風口110,空氣在出風口110處的流動方向較均一,該部分空氣對來自第二子風道的空氣阻礙較小,從而提高了出風量;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子風道內的空氣一部分會朝向柜機的頂板流動,在頂板和出風框11的內壁作用下,空氣折射至出風口110,在此過程中,風能受到較大損失,出風量相對較小,而將導風板131設置呈弧形后,第二子風道內的空氣可以沿該弧形導風板131流向出風口110,從而減少了空氣直接流向頂板的分量,進而提高了出風量。參照圖3和圖4,上述實施例中述及到導風板131可以安裝在出風框11的內壁,也可以安裝在靜葉風輪121上。在此,考慮到軸流風機12吹出的空氣風速較快,如果將導風板131安裝在出風框11的內壁,當空氣流經導風板131時,導風板131受到氣流壓力,可能會振動而產生噪音。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出風框11的下端設置有一靜葉風輪121(軸流風機12的一部分),所述導風板131的下端連接所述靜葉風輪121。在另一實施例中,參照圖5,同樣為了降低導風板131因振動而產生噪音,所述導風組件13還包括一加強罩132,所述導風板131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導風板131分設于所述加強罩132的相對兩側。在此,加強罩132對導風板131具有穩(wěn)固作用。具體而言,加強罩132自身相對較穩(wěn)定,不易因氣流壓力而振動,導風板131的一側固定安裝在加強罩132上,導風板131也不易振動。在一實施例中,參照圖3和圖4,為了降低導風組件13自身產生的風阻,所述出風框11的下端設置有一靜葉風輪121,所述加強罩132的下端連接所述靜葉風輪121。如果加強罩132不安裝于靜葉風輪121,那么來自靜葉風輪121的空氣會沖擊加強罩132的底部,從而部分空氣會進入加強罩132的內部(加強罩132下端敞口),導致出風量減少。將加強罩132安裝在靜葉風輪121上,由靜葉風輪121流出的空氣沿加強罩132的外壁流動,空氣不會進入加強罩132的內部。另外,加強罩132安裝在靜葉風輪121上可以避免空氣進入加強罩132內部而產生噪音。在上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參照圖6,為了進一步降低導風組件13與空氣作用而發(fā)出的噪音,所述導風板131的下端與所述加強罩132的下端平齊。具體而言,如果導風板131的下端高于加強罩132的下端,那么從軸流風機12留出的空氣會直吹導風板131的下端面,如此不斷會給空氣造成阻力,而且還會產生噪音。因此,將導風板131和加強罩132的下端平齊,可以減緩空氣直吹導風板131的下端面,從而可以降低導風板131帶來的風阻,也可以降低噪音。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參照圖4和圖6,同樣為了降低導風組件13自身帶來的風阻,所述加強罩132包括一位于所述導風板131下端的安裝環(huán)132a,所述靜葉風輪121包括輪轂,所述安裝環(huán)132a套接所述輪轂。輪轂是不出風的,加強罩132是呈中空設置的,導風組件13通過一安裝環(huán)132a固定在輪轂上一方面可以增加導風組件13安裝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空氣進入加強罩132中的量,從而也降低了導風組件13的整體風阻。在上一實施例的基礎上,繼續(xù)參照圖6,為了提高加強罩132的導風效果,所述加強罩132還包括一自下向上漸縮設置的引流罩132b,所述安裝環(huán)132a一端連接所述靜葉風輪121,另一端連接所述引流罩132b。在此,將引流罩132b設置成錐形,可以降低風阻,使流經加強罩132表面的氣流阻力更小,更易流向出風口110,從而對出風量的提升具有加強效果。參照圖3和圖4,加強罩132自身的導風能力一般,主要起導風作用的是導風板131,引流罩132b向上延伸過長會給來自第二子風道的空氣帶來風阻,從而會減小出風量。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風板131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加強罩132的上端。如此,導風板131的上端可以繼續(xù)對來自第二子風道的空氣起到導向作用,避免第二風道的氣流直接沖擊加強罩132的上端而造成風阻。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發(fā)明的發(fā)明構思下,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
技術領域:
均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