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太陽能集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承壓式太陽能集熱組件。
背景技術:
目前,人們常用的供暖裝置通常以燃煤為熱源來供熱,存在的問題是使用過程中,會排放大量污染環(huán)境的氣體,并且燃燒后的煤灰也會造成固體垃圾,對環(huán)靜構成威脅,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清潔的能源得到開發(fā),如太陽能能源,太陽能集熱器是一種利用太陽能,吸收太陽輻射并將產(chǎn)生的熱能傳遞到傳熱介質的裝置,在太陽能的熱利用中,關鍵是將太陽的輻射能轉換為熱能,由于太陽能比較分散,必須設法把它集中起來,所以,集熱器是各種利用太陽能裝置的關鍵部分。由于用途不同,集熱器及其匹配的系統(tǒng)類型分為許多種,名稱也不同,如用于炊事的太陽灶、用于產(chǎn)生熱水的太陽能熱水器、用于干燥物品的太陽能干燥器、用于熔煉金屬的太陽能熔爐,以及太陽房、太陽能熱電站、太陽能海水淡化器等,太陽能集熱器主要由承壓式太陽能集熱組件組成,現(xiàn)有技術中,傳統(tǒng)的太陽能集熱器的框架空腔內通常采用細長的圓柱形真空集熱管,圓柱形真空集熱管兩端固定安裝在框架上,集熱效率不高,熱能散失較快,使用不夠方便,對于冷水的加熱效果不佳,往往造成熱量損失較為嚴重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較大的浪費,并且傳統(tǒng)太陽能集熱組件是不能保持自來水壓力的,滿水后直接關閉進水閥。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綠色環(huán)保,加熱效率高,熱量利用率高,并且結構簡單,使用便捷的承壓式太陽能集熱組件。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承壓式太陽能集熱組件,包括進水口、反射體進水管、懸浮式強熱管、二次導向返水口、核心水分離器以及太陽能晶體管,反射體進水管包括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反射體進水管上部連接核心水分離器,核心水分離器下部設有凹槽,核心水分離器一側設有進水口,另一側設有二次導向返水口,反射體進水管外部套設有懸浮式強熱管,反射體進水管為中空結構,反射體進水管和懸浮式強熱管之間形成水流間隙,反射體進水管與進水口相連通,懸浮式強熱管與二次導向返水口相連通,懸浮式強熱管外部套設有太陽能晶體管,太陽能晶體管的管口內壁設有耐高溫膠圈,太陽能晶體管與核心水分離器進行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核心水分離器為管狀結構。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管體外部為第二管體,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之間為真空結構。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反射體進水管上端口位置設有螺紋,核心水分離器下端口位置設有螺紋,太陽能晶體管上端口位置設有螺紋。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水口和二次導向返水口均設于核心水分離器中部位置,并且進水口和二次導向返水口位于同一直線上。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水口和二次導向返水口為管狀結構。
作為上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反射體進水管上部開口位置高于懸浮式強熱管上部開口位置,懸浮式強熱管上部開口位置高于太陽能晶體管上部開口位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自來水等涼水由進水口進入,二次導向返水口用于將經(jīng)過加熱后的水導出,以供使用,處于水流間隙中的冷水通過太陽能晶體管產(chǎn)生的熱量進行加熱,由于水流間隙較為狹窄,在水流間隙中進行流動的冷水環(huán)繞反射體進水管外壁向上進行流動,形成薄薄的一層水膜,易于進行加熱,能夠保證冷水的充分加熱,提高加熱效率,經(jīng)過充分加熱的水通過二次導向返水口導出,反射體進水管上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之間為真空結構,能夠最大限度防止熱量流失,提高熱量利用率,組件能夠根據(jù)需要增加多組進行聯(lián)合,通過將前一個組件上的二次導向返水口與后一個組件上的進水口依次進行連接,能夠形成多組件串聯(lián)結構,大大增加熱量的提供,并且采用太陽能作為產(chǎn)熱能源,綠色環(huán)保,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多個組件串聯(lián)結構示意圖。
圖3為發(fā)明多個組件串聯(lián)結構示意圖B。
圖中:1-進水口、2-反射體進水管、3-懸浮式強熱管、4-二次導向返水口、5-核心水分離器、6-太陽能晶體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一種承壓式太陽能集熱組件,包括進水口1、反射體進水管2、懸浮式強熱管3、二次導向返水口4、核心水分離器5以及太陽能晶體管6,反射體進水管2包括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第一管體外部為第二管體,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之間為真空結構,通過真空腔能夠最大限度防止熱能發(fā)生器產(chǎn)生的熱量散失,提高熱量使用效率,反射體進水管2上端口位置設有螺紋,反射體進水管2上部連接核心水分離器5,核心水分離器5下端口位置設有螺紋,核心水分離器5為管狀結構,核心水分離器5下部設有凹槽,核心水分離器5一側設有進水口1,進水口1用于導入冷水,另一側設有二次導向返水口4,二次導向返水口4用于導出熱水,進水口1和二次導向返水口4均設于核心水分離器5中部位置,并且進水口1和二次導向返水口4位于同一直線上,進水口1和二次導向返水口4為管狀結構,反射體進水管2外部套設有懸浮式強熱管3,反射體進水管2上部開口位置高于懸浮式強熱管3上部開口位置,反射體進水管2為中空結構,反射體進水管2和懸浮式強熱管3之間形成水流間隙,水流間隙較為狹窄,通過水流間隙能夠使得冷水向上流動,提高加熱效率,反射體進水管2與進水口1相連通,懸浮式強熱管3與二次導向返水口4相連通,懸浮式強熱管3外部套設有太陽能晶體管6,懸浮式強熱管3上部開口位置高于太陽能晶體管6上部開口位置,太陽能晶體管6上端口位置設有螺紋,太陽能晶體管6用于產(chǎn)生熱量,太陽能晶體管6的管口內壁設有耐高溫膠圈,太陽能晶體管6與核心水分離器5進行連接。
本發(fā)明工作時,水循環(huán)加熱系統(tǒng)主要包括內管、中間管和外管,內管為反射體進水管2,反射體進水管2為雙層管狀結構,包括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第一管體外部為第二管體,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之間為真空結構,能夠最大限度防止熱量流失,提高熱量利用率,中間管為懸浮式強熱管3,外管為太陽能晶體管6,太陽能晶體管6上部連接懸浮式強熱管3,太陽能晶體管6的太陽能熱量使得水進行加熱,反射體進水管2上部連接核心水分離器5,核心水分離器5一側設有進水口1,自來水等涼水由進水口1進入,核心水分離器5另一側設有二次導向返水口4,二次導向返水口4用于將經(jīng)過加熱后的水導出,以供使用,發(fā)射體進水管2為管狀中空結構,懸浮式強熱管3套設于反射體進水管2外部,反射體進水管2上部開口位置高于懸浮式強熱管3上部開口位置,便于進行連接緊固,反射體進水管2與進水口1相連通,懸浮式強熱管3與二次導向返水口4相連通,進水口1和二次導向返水口4均設于核心水分離器5中部位置,并且進水口1和二次導向返水口4位于同一直線上,當多個集熱組件進行組合時,能夠便于進行安裝連接,進水口1和二次導向返水口4為管狀結構,能夠外接進水管或出水管,當工作時,冷水由進水口1進入反射體進水管2中,反射體進水管2外部套設有懸浮式強熱管3,則冷水在水壓作用下,由反射體進水管2底部位置沿反射體進水管2和懸浮式強熱管3之間形成的水流間隙向上流動,懸浮式強熱管3外部為太陽能晶體管6,懸浮式強熱管3上部開口位置高于太陽能晶體管6上部開口位置,處于水流間隙中的冷水環(huán)繞反射體進水管2外壁向上流動形成薄薄的一層水膜,易于進行加熱,提高加熱效率,通過太陽能晶體管6產(chǎn)生的熱量進行加熱,能夠保證冷水的充分加熱,并且通過二次導向返水口4導出,本發(fā)明組件能夠根據(jù)需要增加多組進行聯(lián)合,通過將前一個組件上的二次導向返水口4與后一個組件上的進水口1依次進行連接,能夠形成多組件串聯(lián)結構,大大增加熱量的提供,并且能夠一直保持有自來水壓力,在太陽能作用下加熱后壓力還會增強。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及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能夠意識到凡運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圖示內容作出的等同替換和顯而易見的變化所得到的方案,均應當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