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518834閱讀:19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是一種適用于機動車輛上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換熱器,具體是一種具有一對箱體和許多聯(lián)通兩個箱體的熱交換管的改進型換熱器。
圖26到圖28所描述的是一種常規(guī)的用于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換熱器,例如蒸發(fā)器或冷凝器。圖26和圖27中的換熱器101包括一個上箱102和一個下箱103。上箱102包括一個上壁102a和一個下壁102b。下箱103包括一個上壁103a和一個下壁103b。許多熱交換管104以流體可流動地聯(lián)接在上箱102的下壁與下箱103的上壁之間。進入管105和排出管106連在上箱102上。換熱介質(zhì)例如冷卻劑通過進入管105在換熱器101從進入管流到排出管,如圖29所示。當換熱介質(zhì)流過熱交換管104時,熱量的交換在換熱介質(zhì)和通過熱交換管的氣流107之間完成。
這種常規(guī)的換熱器,由于其每個箱體102,103是用薄的平板(如鋁板或鋁合金板)所做成,當箱體內(nèi)的壓力超過一定的高度時箱壁容易變形,如圖26到圖28中點劃線所示。上箱102的上壁102a和下箱103的下壁103b尤其容易變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兩種箱體結(jié)構(gòu)。第一種方案是使用相對較厚的板,而第二種方案是應用隔板把箱體的上、下壁連接起來。前一種結(jié)構(gòu)增加了換熱器的重量和造價。后一種結(jié)構(gòu)在制造箱體時需要一個復雜的模子,同時也增加了換熱器的造價。而且,如果箱體中布置了太多的隔板,則換熱介質(zhì)將遇到很大的流動阻力。這就降低了換熱器的效率。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換熱器,其箱體具有足夠的抗高壓變形能力,而不使用厚板材,并且便宜地生產(chǎn)出一種緊湊,重量輕且效率高的換熱器。
這些目的以及其它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法實現(xiàn)的,換熱器包括一個上箱和一個下箱,使上下箱體相互聯(lián)通的許多平行的熱交換管,以及許多增強的部件和流通路徑。這些增強部件通過連接箱體的上、下壁而使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得到增強。流通路徑形成在增強部件上或在許多增強部件之間它使每個熱交換管的內(nèi)部和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內(nèi)部相互聯(lián)通。
本發(fā)明的換熱器通過以下實施例之一構(gòu)成。
在所提出的第一個實施例中,每個增強部件是由許多熱交換管中的一個形成。根據(jù)第一個實施例,熱交換管通過上、下箱體的上、下壁至少伸入到它們中的一個的內(nèi)部。熱交換管的一端與上箱的上壁相連接或者與下箱的下壁相連接。在上、下箱內(nèi)部的熱交換管的端部有一個開口。
這個實施例可以改進成包括許多凹進部分的型式,它們分布在上箱的上壁上或下箱的下壁上。因而每個熱交換管的端部可插入對應的凹進部分。
在所提出的第二個實施例中,增強部件是由許多熱交換管形成。根據(jù)第二個實施例,熱交換管通過上、下壁,至少伸進它們中的一個的內(nèi)部。熱交換管的端部與上箱的上壁相連接或者與下箱的下壁相連接。上、下箱內(nèi)部的熱交換管端部有一個擴大直徑部分。在擴大直徑部分有一個開口。
擴大直徑部分可做成杯子形的,并朝外壁方向有開口,或者在其端部等分成許多條帶。在后一種情況中,由這些條帶形成錐形路徑以致于條帶朝外壁方向張開。
在所提出的第三種實施例中,在熱交換管穿過的壁的相對的那個箱壁上形成有許多凸起部分,增強部件包括端部與凸起部分的接合。端部有開口以便與箱體內(nèi)部相聯(lián)通。
在所提出的第四種實施例中,增強部件包括聯(lián)接至少上箱和下箱之一的上壁和下壁的多個圓柱形壁。通過將上、下壁中的一個壓成圓柱形壁以使它們突入箱體內(nèi)部。圓柱形壁上有與箱體內(nèi)部相聯(lián)通開口。熱交換管的端部伸進圓柱形壁中。
在這個實施例中,圓柱形壁可通過使箱體的上、下壁中的一個變形而形成,優(yōu)選的是熱交換管要伸入的那一個壁變成。相反,圓柱形壁也可通過使上、下壁都變形而形成。
在所提出的第五個實施例中,每個增強部件包括聯(lián)接箱體的上、下壁立柱。立柱布置在熱交換管之間。立柱之間的空間形成流通路徑,冷卻劑通過它在箱體內(nèi)流動。立柱可以是桿或管。
根據(jù)所提出的實施例,在換熱器中,增強部件使箱壁抵抗因工作流體的壓力產(chǎn)生變形的能力得到提高。所提出的實施例中的增強部件在沒有增加板厚以及沒有增加熱交換管的間距的情況下而使箱體得到強化。與增強部件相關的流通路徑保持換熱介質(zhì)在箱體內(nèi)有效流動。綜上所述,一種簡單的,重量輕的,強度好的而且效率高的換熱器可被廉價地制造出來。
本發(fā)明進一步目的、特點和優(yōu)點將在對于所提出的實施例,參考相應的附圖,進行更詳細的描述中得到體現(xiàn)。
所提出的一些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例通過參考以下附圖加以描述,這些附圖僅是具體的例子,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


圖1是根據(jù)所提出的第一種實施例的一種換熱器的透視圖。
圖2是圖1所示換熱器的垂直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3是圖2所示換熱器改進型式的垂直方向局部剖視圖。
圖4A到圖4D是根據(jù)所提出的第一種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熱交換管的局部透視圖。
圖5是根據(jù)圖2所示的換熱器的另一種改進型式垂直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6是圖5所描述的換熱器的垂直方向的局部剖視圖,此圖展示了一處更好的換熱器的制造方式。
圖7是根據(jù)所提出的第二種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正視圖。
圖8是圖7所示的換熱器的垂直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9是圖8所示的熱交換管擴大部分的透視圖。
圖10是根據(jù)圖B所示的換熱器改進型式的垂直方向局部剖視圖。
圖11是圖10所示的熱交換管擴大直徑部分透視圖。
圖12是熱交換管的端部和夾緊裝置的投影圖,此圖展示了圖11所示的擴大直徑部分的一種制造方法。
圖13是根據(jù)所提出的第三種實施例的換熱器垂直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14是圖13所示換熱器沿著圖13中ⅩⅣ-ⅩⅣ線剖開的橫截面剖視圖。
圖15是根據(jù)圖13所示的換熱器改進型式垂直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16是圖15所示換熱器沿著圖15中ⅩⅣ-ⅩⅣ線剖開的橫截面剖視圖。
圖17是根據(jù)所提出的第四種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正視圖。
圖18是圖17所示換熱器垂直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9是圖18所示的圓柱形壁的透視圖。
圖20是根據(jù)圖18所示換熱器的改進型式垂直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21是圖20所示圓柱形壁的透視圖。
圖22是根據(jù)所提出的第五種實施例的換熱器的正視圖。
圖23是圖22所示換熱器沿圖22中ZZIII-ZZIII線剖開的橫截面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24是圖23所示換熱器垂直方向的剖視圖。
圖25是根據(jù)圖24所示換熱器改進型式垂直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26是一種常規(guī)換熱器的正視圖。
圖27是圖26所描述的換熱器的側(cè)視圖。
圖28是圖26所示換熱器垂直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29是一種常規(guī)換熱器的透視圖解,此圖示意了換熱介質(zhì)的流動。
參考圖1和圖2,根據(jù)所提出的第一種實施例得到換熱器1。換熱器1包括一個上箱2和一個下箱3。上箱2里面用一個隔板將其劃分成兩個室a和4b。進入管6和排出管7與上箱2相聯(lián)接。許多熱交換管8(例如冷凝管)聯(lián)通在箱2和3之間。熱交換管8按縱向和橫向排列在換熱器1上。每個熱交換管8是圓形截面。上、下箱2和3和熱交換管是用鋁或鋁合金制造。
參考2,上箱2包括一個上壁2a和一個下壁2b。下箱3包括一個上壁3a和下壁3b。熱交換管8伸入孔2c設置在上箱2的下壁2b上的孔2c和設置在下箱3的上壁3a上的孔3c,從而進入上、下箱2和3的內(nèi)部。每個熱交換管8的頂部8a分別通過上箱2的上壁2a的內(nèi)表面和下箱3的下壁3b的內(nèi)表面接觸。頂部8a與壁2a和3b通過焊接連在一起。熱交換管8的圓周表面通過釬焊安裝在孔2C和3C中。
開口9設在上、下箱2和3內(nèi)部的每個熱交換管8的特定位置上。盡管圖示的開口9是做在靠近上壁2a或下壁3b處,但它們也可做在上、下箱2、3內(nèi)沿熱交換管8的任何處。開口9可在每個端部8b處做成“U”形長孔。每個開口9使得每個熱交換管8與上箱2或下箱3相聯(lián)通。
在所提出的第一種實施例中,上箱2的上壁2a和下壁2b通過熱交換管8相互連接。類似地,下箱3的上壁3a和下壁3b通過熱交換管8相互連接。通過這些連接,箱2和箱3的強度,特別是其內(nèi)部抵抗流體壓圖所產(chǎn)生變形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而且沒有采用厚板材制造箱體和箱體中沒有采用不必要的隔板。因此,一種簡單的、重量輕的換熱器可以便宜是制造出來。
以上所描述的可加強箱體2和3的結(jié)構(gòu)在沒有改變熱交換管8的布置間距的情況下可制造出來。然而,流體從每個熱交換管8內(nèi)部流到上、下箱體的內(nèi)部的流動效率由每個流通路徑9所保證。因此可得到一種高效的,牢固的而且便宜的換熱器。
在所提出的第一種實施例中,盡管在兩個箱2和3上形成加強的和流通的結(jié)構(gòu),但此結(jié)構(gòu)也可單獨應用于上箱2和下箱3中的一個。
圖3描述了第一種實施例的一種改進型式。在這種實施例,在上箱2的上壁2a和下箱3的下壁3b上做了許多凹進部分2d和3d。每個熱交換管8的上端部8b和下端部8b分別伸進相應的凹進部分2d和3d。頂部8a和端部8b與凹進部分2d或3d的內(nèi)表面釬焊在一起。
在包括凹進部分的這種結(jié)構(gòu)中,牢固地安裝在箱壁2a或3b上熱交換管8的頂部8a和端部8b被8b。因此,內(nèi)部抵抗因工作流體壓圖產(chǎn)生變形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前面的實施例中,頂部8a和開口9可改成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例如圖4a到圖4D所示的幾種形式。圖4A所示的結(jié)構(gòu)實質(zhì)上與圖2和圖3所示的結(jié)構(gòu)相同。在圖4B所示的結(jié)構(gòu)中,在管10靠近端部10b的地方兩側(cè)開有對稱長孔。在圖4C所示的結(jié)構(gòu)中,每個熱交換管12的端部12b是錐形的。長孔13沿軸線方向,從頂部12a開口往下逐漸加寬。在圖4D所示的結(jié)構(gòu)中,每個熱交換管14的頂部14b斜切出一個流通路徑15。
圖5所示的是第一種實施例的另一種改進型式。在這種改進型式中,每個熱交換管17在其端部17b處做有一個臺階16。臺階16與上箱2的下壁的外表面或下箱3的上壁3a的外表面相貼緊。與第一種實施例相似,在每個熱交換管17的頂部開有流通路徑18。
如圖6所示,如果熱交換管17沿長度方向的尺寸不準確,可在臺階16處放上銅焊料19,以便熱換管17能確實地焊接。
圖7到圖9所示的是所提出的第二種實施例。換熱器21包括一種上箱22和一個下箱23。進入管24和排出管25與上箱22相連接。許多熱交換管26(例如冷凝管)在箱體22和23之間相聯(lián)通。上箱22包括一個上壁23a和一個下壁23b。每個熱交換管26伸入上箱22的下壁22b上的孔22C和下箱23的上壁23a上的孔23C,從而使上箱22和下箱23內(nèi)部相互聯(lián)通。每個熱交換管26的頂部26a與上壁22a的內(nèi)表面接觸,另一端部26a與下壁23b接觸。頂部26a通過釬焊與箱壁22a和23b連接在一起。每個熱交換管26的圓周表面與孔22C和23C的內(nèi)表面釬焊在一起。
在熱交換管26的端部26處做成一個擴大直徑部分27,并將其安裝于上箱22或下箱23的內(nèi)表面。每個擴大直徑部分27有一個開口朝上壁22a或下壁23b的杯子形狀結(jié)構(gòu)。在每個擴大直徑部分27上的開口28形成一個流通路徑。盡管擴大直徑部分27在每個端部26處,但也可在每個熱交換管26上僅有一個端部26b做成擴大直徑的結(jié)構(gòu)。此外,換熱器可用一些兩端都是擴大直徑部分27的管26,而其余的管26可用只有一端進擴大直徑部分27。
由于開口28是在擴大直徑部分27處,雖然熱交換管26是小的,但開口28能較容易地制造出來。并且開口28能相對地開得大一些,因為它開在擴大直徑部分27處。因此,換熱器21結(jié)構(gòu)上的完善性是先進的,從而可使換熱介質(zhì)在箱體22和23里有效地流動。
圖10和圖11所示是第二種實施例的一種改進型式。在這種改進型式中,擴大直徑部分31是在端部33b處等分成許多條帶32,并且將條帶32分散開,以使條帶32的端部朝上箱22的上壁22a或下箱23的下壁23b方向張開。張開的條帶32相鄰之間的空間34形成流通路徑。頂部32a與上箱22的上壁22a或下箱23的下壁23b的內(nèi)表面焊接在一起。
擴大直徑部分31可通過特別處理而得到,例如圖12所示。在圖12中,夾緊裝置41包括一個錐形部分41a和許多連在錐部分41a上的斜片41b,將其壓進管42中,該管42最終成為熱交換管33。因此,散開的條帶32和流通路徑34可同時得到。
圖13和圖14所示是所提出的第三種實施例。在這種實施例中,在熱交換管54伸入的下壁52b或上壁53a相對的上箱52的上壁52a或下箱53的下壁53b上做有許多凸起部分51。凸起部分51凸入箱體52和53的內(nèi)部。熱交換管54由許多管子組成。在這個實施例中,四個熱換管54尤其是端部54b的頂部54a與每個凸起部分51焊接在凸起上。開口54C提供了熱交換管54與箱體52、53內(nèi)部相互聯(lián)通的流通路徑。
由于箱體52或53的上、下壁通過凸起部分51與端部54b而相互連接,箱體的強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由于凸起部分51能夠容易地壓制而成而且熱交換管54的端部不需要加工,因而這種換熱器的制造是簡單的。
圖15和圖16所示是第三種實施例的一種改進型式。在這種改進型式中,與熱交換管58伸入的下壁56b或上壁57a相對的上箱56的上壁56a或下箱57的下壁57b上加工了許多凸起部分55。在每個凸起部分55的圓周表面上至少有一上凹進部分55a。在這種實施例中,每個凸起部分55的圓周表面上做了四個凹進部分。每個熱交換管58沿著其靠近端部58b的外壁焊在凹進部分55a上。每個熱交換管58的開口58C提供了管58與箱體56或57內(nèi)部相互聯(lián)通的流通路徑。作為更進一步的改進,凸起部分55與熱交換管58之間的接觸面擴大了,從而使其連接的強度得到提高。
圖17到圖19所示的是所提出的第四種實施例。換熱器61包括一個上箱62和一個下箱63。進口管64和排出管65與上箱62相連接。許多熱交換管66(例如冷凝管)將箱體62和63聯(lián)通在一起。上箱62包括一個上壁62a和一個下壁62b。下箱63包括一個上壁63a和一個下壁63b。每個熱交換管66伸進上箱62的下壁62b和下箱63的上壁63a之間。在上箱62的下壁62b和下箱63的上壁63a上通過使其本身變形而做成許多圓柱形壁67。每個圓柱形壁67在裝配時正好圍繞在熱交換管66端部的周圍。圓柱形壁67伸向所對的壁上,即上壁62a或下壁63b。開口68做在每個圓柱形壁上,為了提供一種使管66和圓柱形壁67以及箱體62或63的內(nèi)部相互聯(lián)通的流通路徑。每個圓柱形壁67的頂部67a與上壁62a或下壁63b的內(nèi)表面相連接。熱交換管66的頂部伸入至圓柱形壁67內(nèi)的一個臺階處。
由于箱體52或53的上、下壁通過圓柱形壁67而相互連接在一起,箱體52和53抵抗因內(nèi)部壓力而產(chǎn)生變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圓柱形壁67能容易地制造,例如壓制。作為另一種換熱器的結(jié)構(gòu),可僅選擇箱體62、63中的一個制造成圓柱形壁的結(jié)構(gòu)。
圖20和圖21所示是第四種實施例的一種改進型式。在這種改進型式中,圓柱形壁71由上箱74的下壁74b或下箱75的上壁75a上做居的第一個圓柱形壁72和上箱74的上壁74a或下箱75的下壁75b上做成的第二個圓柱形壁73所組成。第一個圓柱形壁72和第二個圓柱形壁73之間相互焊接在一起。每個圓柱形壁71上的開口76提供了使圓柱形壁71和箱體74、75內(nèi)部之間相g線聯(lián)通的流通路徑。熱交換管77的頂部伸進到第一個圓柱形壁72的臺階處。封堵板78裝在上壁74a或下壁74b處起到封堵每個圓柱形壁71端部的作用。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其優(yōu)點類似于第四種實施例。
圖22到圖24所示是所提出的第五種實施例。換熱器81包括一個上箱82和一個下箱83。進管84和出管85與上箱82相聯(lián)接。許多熱交換管86(例如冷凝管)在箱體82和83之間相互聯(lián)通。上箱82包括一個上壁82a和一個下壁82b。下箱83包括一個上壁83a和一個下壁83b。每個熱交換管86伸進上箱82的下壁82b和下箱83的上壁83a的之間。在熱交換管86的之間布置了許多立柱87。在這種實施例中,立柱87是桿狀結(jié)構(gòu)。每個桿87伸在上箱82的上、下壁82a、82b之間和下箱83的上、下壁83a、83b之間。而且每桿87伸進每個箱體82,83的壁中。每桿87的端部伸出到箱壁的外表面上并鉚接好。而且在這種實施例中,每個鉚接頭焊接在箱體壁的外表面上。流體的流通路徑就是桿87之間的空間。
由于立柱87具有相對較小的直徑,它們在管86之間占有較小的空間。因而立柱87的構(gòu)造并不改變熱交換管86布置的間距。因此,箱體82和箱體83的強度和抵抗變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圖25所示是第五種實施例的一種改進型式。在這種改進型式中,立柱91由空心管組成。每個管91與上箱82的上、下壁82a,82b相連接或與下箱83的上、下壁83a,83b相連接。這種改進的增強型結(jié)構(gòu)應用于下箱83,凝聚在熱交換管86的水可通過這些空心管91流出去而在下箱83的上壁83a沒有明顯的積聚。
盡管所提出本發(fā)明的好幾種實施例得到詳細的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對一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改進型式,它們與本發(fā)明所具有的新穎性和優(yōu)越性并無不一致。因此,這里所展示的幾種實施例僅是幾個例子而已。本發(fā)明的范圍并不局限于這些是可以理解的。本發(fā)明的范圍在如下的權利要求中得到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換熱器,包括以下組成部分一個上箱;一個與如上所述上箱相分隔開的下箱;聯(lián)接上述的上、下箱之間的許多平行的熱交換管;通過連接上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上、下壁而使以上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得到增強的部件;與如上所述的每個增強部件相結(jié)合的流通路徑,如上所述的流通路徑使流體在每個熱交換管的內(nèi)部和上所述的上、下箱體中的至少一種箱體內(nèi)部可以流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如上所述的增強部件包括所述的許多熱交換管中的每個的頂部,所述的頂部通所述的上、下壁中的一個伸進到所述的上、下箱體中的至少一個的內(nèi)部,并且與所述的頂部伸入的壁相對的壁相連接,所述的流通路徑由一個在所述的熱交換管的部分上的開口組成,熱交換管被設在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中。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開口位置靠近所述相對的壁處。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在所述的相對的壁上有許多凹進部分,所述的頂部伸進相應的凹進部分。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在每個所述的熱交換管上設有臺階部分,所述的臺階部分與所述的上箱和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上、或下壁的外表面相連接。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每個所述的熱交換管被釬焊到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上、下壁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所述的增強部件包括所述的許多熱交換管中的每個頂部,所述的頂部通過所述的上、下壁伸進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并與所述的頂部穿過的壁相對的壁相連接,所述的熱交換管還包括設在所述的熱交換管的頂部的擴大直徑部分,所述的擴大直徑部分在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內(nèi)部,并在其上有開口,以便使流體可在每個熱交換管內(nèi)部和所述的上、下箱中的一個的內(nèi)部相互流通。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擴大直徑部分可做成開口朝所述的相對的壁的杯子形狀。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擴大直徑部分可通過將所述的熱交換管的頂部做成等分成許多條帶而實現(xiàn),并且將所述的條帶張開,以便使所述的條帶開口朝如上所述的相對的壁的方向。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的熱交換管被釬焊在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上、下壁。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凸入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內(nèi)部的許多凸起部分,所述的凸起部分設在所述的許多熱交換管穿過的上、下壁所相對的壁上,增強部件包括所述的熱交換管的頂部與所述凸起部分可運行的連接,所述的頂部與凸起部分相連接以便流體可在所述的熱交換管的內(nèi)部和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內(nèi)部相互流通。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交換管與所述的凸起部分的圓周表面沿著所述的端部相連接。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個所述的凸起部分圓周表面上設有至少一個凹進部分,至少一個所述的熱交換管和所述至少一個凹進部分在所述的頂部的側(cè)壁表面處相連接。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的熱交換管被釬焊在所述的上、下箱的上、下壁上。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強部件包括與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上、下壁相連接的圓柱形壁,所述的圓柱形壁是通過使所述的上、下壁中的至少一個變形成圓柱形狀而做成,以所述的圓柱形壁凸入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內(nèi)部,所述的圓柱形壁有一個開口,該開口使流體在每個熱交換管內(nèi)部和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內(nèi)部相互流通。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圓柱形壁通過使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上、下壁中的僅僅一個變形而做成。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圓柱形壁被釬焊到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壁上,該壁與變形成的圓柱形壁的壁相對應。
18.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換熱器,上所述的述圓柱形壁通過使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上、下壁都變形而做成,所述的圓柱形壁包括由上所述的上、下壁中的一個所做成的第一個圓柱形壁部分和由所述的上、下壁中的另一個所做成的么二個圓柱形壁,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圓柱形壁相互連接在一起。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換熱器所述的第一個和第二圓柱形壁相互焊在一起。
2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每個增強部件包括立柱,它將所述的上、下箱中的至少一個的上、下壁連接在一起,所述的立柱安裝在所述的熱交換管中至少一部分的之間,以使使所述的立柱之間的空間形成流通路徑。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換熱器,所述的立柱包括一個穿過所述的上、下壁的桿。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換熱器,所述的桿在其伸出所述的上、下壁的外面的端部做成鉚接頭。
23.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換熱器,所述的桿在其伸出所述的上、下壁外面的端部做成鉚接頭,所述的鉚接與所述的上、下壁的外表面焊在一起。
24.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換熱器,所述的立柱由安裝在所述的上、下壁上的管子組成。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換熱器所述的管子通過焊接安裝在所述的上、下壁上。
全文摘要
換熱器包括上、下箱體,在上、下箱之間的許多平行的熱交換管,許多上、下箱的上壁和下壁連接在一起的增強構(gòu)件與每個增強構(gòu)件相結(jié)合增強構(gòu)件使箱體壁抵抗因工作流體壓力而產(chǎn)生變形的強度得到增強,而沒有增加壁的厚度,也沒有擴大管之間的空間。流通路徑保證了換熱介質(zhì)在箱體中的有效流動。
文檔編號F28F9/00GK1104761SQ94106628
公開日1995年7月5日 申請日期1994年4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1993年4月30日
發(fā)明者千葉朋廣, 青木壽男, 及川玲伊 申請人:三電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