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服飾商標吊卡吊帶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服飾上均附帶有一其固定在服飾內(nèi)側面的,且其縫制有商品品牌和尺寸的布質(zhì)商標標牌和一其上印刷有服飾成份、清洗方式、商品名稱、商品品牌、商品貨號、執(zhí)行標準、服飾尺寸等信息的商標吊牌,是通過一商標吊帶來固定在服飾的商標標牌上。傳統(tǒng)商標吊帶的具體結構是:包括有固定塑料頭和繩體,固定塑料頭的兩端分別固定有該繩體,安裝時,先使其一繩體的自由端繞過商標標牌,再使另一繩體的自由端穿過商標吊牌,最后將兩繩體的自由端端部用加熱工具略以加熱至微熔,之后用手指捏捻并合,使兩繩體的自由端端部接合,即可使商標吊帶和商標吊牌固定在商標標牌上。此種結構的商標吊帶,安裝時需兩繩體加熱并捏捻并合才可實現(xiàn)商標吊帶與商標吊牌的安裝,安裝較為不方便,且操作工人在對加熱的繩體進行捏捻并合時會存在手被輕微燙傷的隱患,另,加熱時也會因操作工人加熱不夠使兩繩體捏捻并合時因溫度較低而造成兩繩體結合度略低的問題,進而出現(xiàn)商標吊牌在未銷售前就已經(jīng)掉落的問題;同時,服飾購買后均將商標吊牌和商標吊帶拆卸下來才可穿用,因兩繩體固定捏捻并合在一起,則拆卸時穿用者需用剪刀將繩體剪斷才可,使商標吊牌和商標吊帶的拆卸操作也不方便。
為此,申請人在授權公告號CN 204617240 U,名稱為“一種新型服飾商標吊帶”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介紹了一種新型服飾商標吊帶,包括塑料固定頭和繩體,繩體的第一端與塑料固定頭的一側壁固定連接,上述繩體的第二端端部設有塑料固定件,上述塑料固定件呈圓柱狀結構,上述繩體的第二端端部與上述塑料固定件固定連接,上述塑料固定件的外側壁 向內(nèi)凹設有閉環(huán)形凹槽,上述閉環(huán)形凹槽的槽口呈向外漸擴設置,且上述閉環(huán)形凹槽的槽口兩側均與上述塑料固定件呈弧形過渡,上述塑料固定頭的側壁上凹設有供上述塑料固定件伸入于內(nèi)的定位凹孔,且上述定位凹孔的孔壁上凸設有可滑入或滑出閉環(huán)形凹槽內(nèi)外的限位凸環(huán),上述限位凸環(huán)的外側面為與上述閉環(huán)形凹槽與塑料固定件之間的過渡弧形相吻合的弧面。
上述專利的吊帶具有拆卸方便的特點,然而形成該吊帶的設備較為復雜,工序較為繁多,加工效率較低。
鑒于此,本案發(fā)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chǎn)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生產(chǎn)效率的服飾商標吊卡吊帶加工設備。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一種服飾商標吊卡吊帶加工設備,包括機架、熱料輸送機構、吊帶成型機構以及切料機構,該吊帶包括塑料固定頭和繩體,繩體的第一端與塑料固定頭固定連接,繩體的第二端設有卡塊,在塑料固定頭上設有與卡塊配合的卡槽,熱料輸送機構的出料端與吊帶成型模具的進料端連通,吊帶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以及用以帶動上模和下模相對開合的驅(qū)動機構,上模與下模之間設有用以成型塑料固定頭的第一模腔、用以成型卡塊的第二模腔、用以成型卡槽的第一模芯槽、與第一模芯槽配合的模芯以及用以容置繩體的接納槽,接納槽沿長度方向的兩端均穿出模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上模上設有進料通道,所述第一模腔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模上的第一上模腔和設置在所述下模上的第一下模腔,所述第二模腔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模上的第二上模腔和設置在所述下模上的第二下模腔,所述第一模芯槽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模上的第一上模芯槽和設置在所述下模上的第一下模芯槽,第一模芯槽與所述第一模腔連通, 所述模芯可滑動地配合在第一模芯槽中,第一模芯槽與所述第一模腔連通,還包括用以帶動所述模芯伸入所述第一模腔或者伸出所述第一模腔的模芯驅(qū)動裝置,所述接納槽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模上的上接納槽和設置在所述下模上的下接納槽,所述第一模腔、第二模腔均與進料通道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模芯驅(qū)動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下模上的滑槽、配設在滑槽中的滑塊、設置在滑塊中的傾斜導槽以及與傾斜導槽配合以帶動滑塊在滑槽中滑動的傾斜導桿,傾斜導桿設置在所述上模上,所述模芯連接在滑塊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還包括塑料框模腔,所述第一模腔、所述第二模腔以及所述接納槽均為多個,所述第一模腔和所述第二模腔均設置在塑料框模腔內(nèi)。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下模上對應所述塑料框模腔設置有頂料孔,頂料孔中設有沿豎直方向設置的頂針,在所述下模上設有用以帶動頂針在豎直方向運動的頂針驅(qū)動裝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還包括用以輸送所述繩體的繩體輸送裝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切料機構包括連接在所述上模上的上刀座、設置在所述下模上的下刀座以及切料刀,切料刀設置在上刀座或者下刀座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上模上連接有平行設置的第一螺桿和第二螺桿,所述上刀座上對應第一螺桿設有第一穿孔,所述上刀座上對應第二螺桿設有第二穿孔,第一螺桿穿設在第一穿孔中,第二螺桿穿設在第二穿孔中,在第一螺桿上配設有用以限制所述上刀座在第一螺桿中軸向滑動的第一前螺母和第一后螺母,所述上刀座設置在第一前螺母與第一后螺母之間,在第二螺桿上配設有用以限制所述上刀座在第二螺桿中軸向滑動的第二前螺母和第二后螺母,所述上刀座設置在第二前螺母與第二 后螺母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下模上連接有平行設置的第三螺桿和第四螺桿,所述下刀座上對應第三螺桿設有第三穿孔,所述下刀座上對應第四螺桿設有第四穿孔,第三螺桿穿設在第三穿孔中,第四螺桿穿設在第四穿孔中,在第三螺桿上配設有用以限制所述下刀座在第三螺桿中軸向滑動的第三前螺母和第三后螺母,所述下刀座設置在第三前螺母與第三后螺母之間,在第四螺桿上配設有用以限制所述下刀座在第四螺桿中軸向滑動的第四前螺母和第四后螺母,所述下刀座設置在第四前螺母與第四后螺母之間。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可以直接在繩體上成型出塑料固定頭和卡塊,同時在塑料固定頭上成型出卡槽,從而提高吊帶的生產(chǎn)效率,采用本實用新型服飾商標吊卡吊帶加工設備加工的吊帶具有拆裝方便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整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上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處的放大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上刀座配合下刀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上刀座配合上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下刀座配合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吊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塑料固定頭配合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0-機架 20-熱料輸送機構
30-上模 31-進料通道
32-第一上模腔 33-第二上模腔
34-上接納槽 35-第一上模芯槽
36-傾斜導桿 37-塑料框模腔
40-下模 41-頂料孔
42-第一下模腔 43-第二下模腔
44-下接納槽 45-第二下模芯槽
46-滑塊 47-傾斜導孔
48-模芯 49-滑槽
431-第一環(huán)形凸起 452-第二環(huán)形凸起
50-上刀座 51-第一螺桿
52-第二螺桿 53-第一前螺母
54-第一后螺母 55-第二前螺母
56-第二后螺母 60-下刀座
61-第三螺桿 62-第四螺桿
63-第三前螺母 64-第三后螺母
65-第四前螺母 66-第四后螺母
70-控制器 80-吊帶
81-塑料固定頭 82-繩體
83-卡塊 84-卡槽
85-環(huán)形凹槽 86-環(huán)形凸塊
87-塑料框 90-切料刀
91-刀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進行詳細闡述。
參照圖1至圖9,一種服飾商標吊卡吊帶加工設備,包括機架10、熱料輸送機構20、控制器70、吊帶成型機構以及切料機構,該吊帶80包括 塑料固定頭81和繩體82,繩體82的第一端與塑料固定頭81固定連接,繩體82的第二端設有卡塊83,在塑料固定頭81上設有與卡塊83配合的卡槽84,在卡槽84內(nèi)設有環(huán)形凸塊86,在卡塊83上設有環(huán)形凹槽85,通過環(huán)形凸塊86與環(huán)形凹槽85的配合,將卡塊83暫時固定在卡槽84中,該吊帶在現(xiàn)有技術中已有介紹,這里不再詳細描述。熱料輸送機構20的出料端與吊帶成型模具的進料端連通,將塑料粒子送入熱料輸送機構20中進行加熱,使粒子熔化并送入吊帶成型模具中,該熱料輸送機構20采用注塑機中的常規(guī)結構。
本實用新型中,吊帶成型模具包括上模30、下模40以及用以帶動上模30和下模40相對開合的驅(qū)動機構,驅(qū)動機構可以采用常規(guī)的液壓油缸。上模30與下模40之間設有用以成型塑料固定頭81的第一模腔、用以成型卡塊83的第二模腔、用以成型卡槽84的第一模芯槽、與第一模芯槽配合的模芯48以及用以容置繩體82的接納槽,接納槽沿長度方向的兩端均穿出模具。在實施例中,第一模腔、第二模腔均與接納槽連通,繩體82從模具的一側伸入,穿過接納槽、第一模腔以及第二模腔并從模具的另一側伸出,熱料注入模具后,在第一模腔成型出塑料固定頭81,塑料固定頭81包覆在繩體82外,在第二模腔的位置成型出卡塊83,卡塊83包覆在繩體82外。通過切料機構將塑料固定頭81與卡塊83的連接處切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上模30上設有進料通道31,所述第一模腔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模30上的第一上模腔32和設置在所述下模40上的第一下模腔42,所述第二模腔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模30上的第二上模腔33和設置在所述下模40上的第二下模腔43,所述第一模芯槽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模30上設有第一上模芯槽35和設置在所述下模40上的第一下模芯槽45,第一模芯槽與所述第一模腔連通,所述模芯48可滑動地配合在第一模芯槽中,第一模芯槽與所述第一模腔連通,還包括用以帶動所述模芯48伸入所述第一模腔或者伸出所述第一模腔的模芯驅(qū)動裝置,所述接納 槽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模30上的上接納槽34和設置在所述下模40上的下接納槽44,所述第一模腔、第二模腔均與進料通道31連通。在塑料固定頭81和卡塊83成型時,模芯48在模芯驅(qū)動機構的作用下伸入第一模腔內(nèi),在開模時,模芯48從第一模腔中抽出從而在塑料固定頭81上形成卡槽84。作為優(yōu)選,在第二模腔內(nèi)設有第一環(huán)形凸起431,第一環(huán)形凸起431對應成型環(huán)形凹槽85,模芯48上設有與第一環(huán)形凸起431對應的第二環(huán)形凸起451,第二環(huán)形凸起451對應形成環(huán)形凸塊86,模芯451抽出時,利用塑料的彈性從卡槽84中擠出。采用這種結構的模具,可以直接在卡槽84內(nèi)成型出環(huán)形凸塊86和直接在卡塊83上成型出環(huán)形凹槽85,能夠提高吊帶的加工效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模芯驅(qū)動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下模40上的滑槽49、配設在滑槽49中的滑塊46、設置在滑塊46中的傾斜導槽47以及與傾斜導槽47配合以帶動滑塊46在滑槽49中滑動的傾斜導桿36,傾斜導桿36設置在所述上模30上,所述模芯48連接在滑塊46上。在上模30與下模40相互靠近進行合模時,傾斜導桿36伸入傾斜導槽47內(nèi),從而推動滑塊46在滑槽49中滑動,進而帶動模芯48伸入第一模腔內(nèi),在開模時,傾斜導桿36逐漸從傾斜導槽47中脫離并推動滑塊46在滑槽49中滑動,從而帶動模芯48從第一模腔中脫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還包括塑料框模腔37,塑料框模腔37對應成型出塑料框87,塑料框87作為吊帶80暫時固定的載體,所述第一模腔、所述第二模腔以及所述接納槽均為多個,所述第一模腔和所述第二模腔均設置在塑料框模腔37內(nèi)。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均勻排布在塑料框模腔37內(nèi),采用這種結構,一次可以成型多個吊帶,能夠提高加工效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下模40上對應所述塑料框模腔37設置有頂料孔41,頂料孔41中設有沿豎直方向設置的頂針,在所述下模40上設有用以帶動頂針在豎直方向運動的頂針驅(qū)動裝置。在脫模時,利 用頂針將成型后的吊帶80從下模40中頂起,具體是將塑料框87頂起,避免吊帶80粘附在下模40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還包括用以輸送所述繩體82的繩體輸送裝置。具體地,可以將繩體82繞著在料盤上,利用電機帶動料盤轉動實現(xiàn)精確送料。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切料機構包括連接在所述上模30上的上刀座50、設置在所述下模40上的下刀座60以及切料刀90,切料刀90設置在上刀座50或者下刀座60上。采用這種結構,在合模時,上刀座50和下刀座60配合在一起,實現(xiàn)吊帶80的切斷,從而使得整個機臺的結構更加簡湊,無需另外設置驅(qū)動裝置來帶動刀座的活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上模30上連接有平行設置的第一螺桿51和第二螺桿52,所述上刀座50上對應第一螺桿51設有第一穿孔,所述上刀座50上對應第二螺桿52設有第二穿孔,第一螺桿51穿設在第一穿孔中,第二螺桿52穿設在第二穿孔中,在第一螺桿51上配設有用以限制所述上刀座50在第一螺桿51中軸向滑動的第一前螺母53和第一后螺母54,所述上刀座50設置在第一前螺母53與第一后螺母54之間,在第二螺桿52上配設有用以限制所述上刀座50在第二螺桿52中軸向滑動的第二前螺母55和第二后螺母56,所述上刀座50設置在第二前螺母55與第二后螺母56之間。通過第一前螺母53、第一后螺母54、第二前螺母55和第二后螺母56將上刀座50定位在第一螺桿51和第二螺桿52中,采用螺母和螺桿結構,可以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上刀座50的位置,從而實現(xiàn)吊帶80的準確切斷,而且可以控制吊帶80的切斷長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下模40上連接有平行設置的第三螺桿61和第四螺桿62,所述下刀座60上對應第三螺桿61設有第三穿孔,所述下刀座60上對應第四螺桿62設有第四穿孔,第三螺桿61穿設在第三穿孔中,第四螺桿62穿設在第四穿孔中,在第三螺桿61上配設有用以限 制所述下刀座60在第三螺桿61中軸向滑動的第三前螺母63和第三后螺母64,所述下刀座60設置在第三前螺母63與第三后螺母64之間,在第四螺桿62上配設有用以限制所述下刀座60在第四螺桿62中軸向滑動的第四前螺母65和第四后螺母66,所述下刀座60設置在第四前螺母65與第四后螺母66之間。在實施中,切料刀90設置在上刀座50上,在下刀座60上對應設有刀槽91,切料刀90和刀槽91的配合實現(xiàn)切料。
本實用新型的產(chǎn)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