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9]圖1OA及圖1OB為本實用新型包裝角材的第六實施例立體圖;
[0060]圖1lA為包裝系統(tǒng)以第一組合位置結合的示意圖;
[0061 ]圖1IB為包裝系統(tǒng)以第一組合位置結合的縱剖視圖;
[0062]圖1lC為包裝系統(tǒng)以第二組合位置結合的示意圖。
[0063]圖12A-1及圖12A-2為包裝系統(tǒng)以第三組合位置結合的作動圖;
[0064]圖12B-1及圖12B-2為包裝系統(tǒng)以第三組合位置結合的示意圖;
[0065]圖13A及圖13B為本實用新型包裝角材的第七實施例立體圖;
[0066]圖14為本實用新型包裝角材的第八實施例立體圖;
[0067]圖15A及圖15B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面板包裝模塊的一實施例示意圖;
[0068]圖16為太陽能面板包裝模塊采用不同包裝角材的實施例示意圖;以及
[0069]圖17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面板包裝模塊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0070]其中,附圖標記
[0071]100,100-1,100-2 包裝角材
[0072]HO底板
[0073]112底面
[0074]121第一側墻
[0075]122第二側墻
[0076]124頂面
[0077]126外側面
[0078]128內側面
[0079]130,130-1,130-2 定位凸柱
[0080]132第二凸肋
[0081 ]134(定位凸柱)倒角
[0082]140,140-1,140-2 凹槽
[0083]141(內環(huán)部)倒角
[0084]142第一凸肋
[0085]143附屬凹槽
[0086]144外環(huán)部
[0087]146內環(huán)部
[0088]148間距
[0089]150定位孔
[0090]152第三凸肋
[0091]162肋條
[0092]164導槽
[0093]170卡勾
[0094]172卡合部
[0095]180,180-1,180-2 凹穴
[0096]182凹槽部
[0097]184臺面
[0098]200包裝系統(tǒng)
[0099]300太陽能面板包裝模塊
[0100]302太陽能面板
[0101]304側面
[0102]306頂面
[0103]310束帶
[0104]400棧板
[0105]hi(外環(huán)部)高度
[0106]h2(內環(huán)部)高度
[0107]r徑向厚度
[0108]si(第一凸肋)長度
[0109]s2(第二凸肋)長度
[0110]w(間距)寬度
【具體實施方式】
[0111]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為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
[01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包裝角材與包裝系統(tǒng),具有堆疊固定的設計。包裝系統(tǒng)藉由包裝角材側墻頂面上的定位凸柱、底板上的定位孔以及底板底面的凹槽,可變化組合方式,以提高對包裝物件的保護性。本實用新型的包裝系統(tǒng)較佳可運用于太陽能面板的包裝運送作業(yè),但不以此為限,包裝系統(tǒng)亦可運用于平板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上。
[0113]圖1A及圖1B為本實用新型包裝角材100的第一實施例立體圖。如圖1A所示,包裝角材100包含底板110及設置于底板110上的第一側墻121與第二側墻122。第一側墻121與第二側墻122相交并夾一角度,且具有共同的頂面124。至少部分底板110自第一側墻121與第二側墻122之間露出。例如,底板110除了具有設置于第一側墻121底部與第二側墻122底部的部分,還具有自第一側墻121與第二側墻122內緣延伸而出而露出于第一側墻121底部與第二側墻122底部以外的部分。于一實施例,底板露出的部分位于兩側墻之間所夾范圍,但不以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例,請參考圖1C,底板110可自兩側墻之間所夾范圍露出,并且自相反于側墻的一側露出,形成側墻底部沿兩側墻內外緣皆具有露出的底板110。如圖1A所示,頂面124上形成有多個定位凸柱130,相鄰的定位凸柱130之間具有預設間隔。底板110上形成有多個貫穿底板110的定位孔150,且定位孔150沿第一側墻121與第二側墻122內緣設置并根據預設間隔排列,換言之,定位孔150的數量和間隔可依定位凸柱130的數量和定位凸柱130彼此間的間隔距離而相應改變。應理解的是,定位凸柱130的大小、數量及彼此間的間隔距離可視需求而調整,并不限于圖式中的態(tài)樣。
[0114]此外,底板110的底面112上形成有多個凹槽140。如圖1B所示,凹槽140位于第一側墻121與第二側墻122下方,相對于定位凸柱130的一側。凹槽140的分布位置對應于定位凸柱130,亦即,凹槽140根據預設間隔排列。類似地,凹槽140的數量和間隔可依定位凸柱130的數量和定位凸柱130彼此間的間隔距離而相應改變。藉由定位凸柱130與凹槽140的設置,包裝角材100以底板110的底面112貼附于另一包裝角材100頂面124的方式組裝(以下稱第一組合位置,可參考圖3A-2),將凹槽140套設于對應的定位凸柱130上。就凹槽140的大小而言,凹槽140的長寬(即口徑尺寸)可略大于定位凸柱130的長寬,或可視需求將凹槽140的長寬調整為與定位凸柱130的長寬相等,以提供不同的密合程度。凹槽140的深度(即自底面112朝頂面124凹陷的距離)不小于定位凸柱130的高度,藉此重疊組裝時可容納定位凸柱130。
[0115]圖2A及圖2B為本實用新型包裝角材100的第二實施例立體圖。如圖2A和圖2B所示,在包裝角材100的凹槽140和定位凸柱130周圍分別形成有多個第一凸肋142和多個第二凸肋132。第一凸肋142突出于凹槽140的內緣。第二凸肋132則圍繞定位凸柱130并自定位凸柱130外側突出。此外,第二凸肋132投影至底板110的底面112的分布位置與第一凸肋142的分布位置彼此錯位。同樣地,第一凸肋142投影至頂面124的分布位置與第二凸肋132的分布位置彼此錯位,請參考圖3B的說明。
[0116]圖3A-1及圖3A-2為包裝系統(tǒng)200以第一組合位置結合的作動圖。包裝系統(tǒng)具有多個包裝角材,在圖3A-1及圖3A-2中以兩個包裝角材來說明。如圖3A-1所示,包裝系統(tǒng)200具有上層包裝角材100-1及下層包裝角材100-2。上層包裝角材100-1以下層包裝角材100-2的頂面124作為承載面,且以下層包裝角材100-2的定位凸柱130對應上層包裝角材100-1的凹槽140 (未繪示)作為組合對位的位置。如圖3A-2所示,包裝角材(100-1,100-2)彼此疊設,并以第一組合位置結合。上層包裝角材100-1的凹槽套設于下層包裝角材100-2的定位凸柱上。藉此設計,包裝角材以第一組合位置組裝時,定位凸柱可提供凹槽對位以提高組裝效率。
[0117]圖3B自定位凸柱130與凹槽140兩者結合處沿水平方向的剖視圖。如圖3B放大圖所示,凹槽140與定位凸柱130組合,凹槽140的第一凸肋142朝定位凸柱130突伸,而定位凸柱130的第二凸肋132則反向朝凹槽140突伸。第一凸肋142和第二凸肋132以彼此錯位的分布方式設置,且第一凸肋142/第二凸肋132突伸的距離較佳抵觸定位凸柱130/凹槽140的內緣,以提高包裝系統(tǒng)200的結合強度。另外,藉此設計可避免不同方向晃動造成包裝角材脫落。舉例而言,當包裝系統(tǒng)具有較高的疊合高度,依第一組合位置結合而成的多層包裝角材所形成的長柱結構可能因晃動產生較大的側向擺幅,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的設計可使包裝系統(tǒng)的結構穩(wěn)定,避免位在較上層的包裝角材因晃動而脫落。此外,由于第一凸肋142/第二凸肋132與對向表面接觸的面積有限,因此也可以降低在結合時可能遭遇的摩擦阻力。
[0118]圖4A及圖4B為本實用新型包裝角材100的第三實施例立體圖。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于,定位凸柱130和凹槽140的設計。如圖4A所示,定位凸柱130形成盲孔,并具有徑向厚度。如圖4B所示,底面112上的凹槽140形成有外環(huán)部144及內環(huán)部146,且外環(huán)部144與內環(huán)部146之間具有間距148。從另一角度觀之,凹槽140配合定位凸柱130的外型調整,于凹槽140內部相距凹槽140的外圍輪廓一定距離處形成凸塊,凹槽140的輪廓即為外環(huán)部144,凸塊即為內環(huán)部146。間距148為凸塊的外側面與凹槽140輪廓之間依前述距離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