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及其使用方法,該裝置包括頂部、中部和底部支撐機構;頂部支撐機構設置在框架平臺與塔身頂部之間,包括多個支撐組件,支撐組件通過伸縮式頂撐的伸縮實現與塔身頂部的緊密貼合和分離;中部支撐機構設置在塔身中部與核心筒墻體之間,且放置在支承頂升機構上,中部支撐機構通過第一伸縮式頂撐的伸縮實現與核心筒墻體的緊密貼合和分離;所述底部支撐機構設置在塔身底部與核心筒墻體之間,底部支撐機構通過第二伸縮式頂撐的伸縮實現與核心筒墻體的緊密貼合和分離。本發(fā)明可以在集成平臺頂升的同時,帶動塔機共同頂升,大幅提高了塔機的使用效率,進而提高了施工效率。
【專利說明】
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超高層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超高層建筑施工中,用于核心筒施工的集成平臺以及用于垂直運輸的塔機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隨著施工進程各自頂升,然而,由于其頂升進程不一,集成平臺在使用過程中,極易與塔機發(fā)生沖突。此外,兩者均支承于核心筒墻體,而超高層核心筒墻體隨層高的變化多發(fā)生內縮、傾斜等變化,集成平臺支承系統極易與塔吊的支承系統沖突,不利于兩者的合理布置。再者,目前塔機通常采用內爬式及外掛式的支承形式,塔機頂升過程中,其支撐平臺的轉運以及耳板等支撐構件的焊接需花費大量時間,且用于預埋件、支承架等措施費用增加了成本。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及其使用方法,它可以使塔機與集成平臺共用支承頂升機構,在集成平臺頂升的同時,帶動塔機共同頂升,大幅提尚了塔機的使用效率,進而提尚了施工效率。
[0004]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所述集成平臺包括框架平臺以及支撐所述框架平臺的多個框架柱,每個框架柱通過支承頂升機構安裝在核心筒墻體上,多個塔機的塔身穿過框架平臺設置在四個框架柱之間;該裝置包括頂部支撐機構、中部支撐機構和底部支撐機構;其中,
[0006]所述頂部支撐機構設置在框架平臺與塔身的頂部之間,所述頂部支撐機構包括多個支撐組件,每個支撐組件包括底座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底座上的伸縮式頂撐,所述底座固定安裝在框架平臺上,所述伸縮式頂撐通過自身的伸縮實現與塔身頂部的緊密貼合和分離;
[0007]所述中部支撐機構設置在塔身的中部與核心筒墻體之間,且放置在支承頂升機構上,所述中部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撐平臺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支撐平臺外圍的多個第一伸縮式頂撐,所述第一支撐平臺固定套裝在塔身的外圍,所有第一伸縮式頂撐通過自身的伸縮同時實現與核心筒墻體的緊密貼合和分離;
[0008]所述底部支撐機構設置在塔身的底部與核心筒墻體之間,所述底部支撐機構包括第二支撐平臺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支撐平臺外圍的多個第二伸縮式頂撐,所述第二支撐平臺固定安裝在塔身的底部,所有第二伸縮式頂撐通過自身的伸縮同時實現與核心筒墻體的緊密貼合和分離。
[0009]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中部支撐機構還包括第一滾輪組件,所述第一滾輪組件包括第一滾輪、第一滾輪支架和第一滾輪缸,所述第一滾輪轉動安裝在第一滾輪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滾輪支架的另一端與第一支撐平臺鉸接,所述第一滾輪支架與第一滾輪缸的活塞桿鉸接,所述第一滾輪缸的缸體固定安裝在第一支撐平臺上,所述第一滾輪缸伸出,帶動第一滾輪在核心筒墻體上滾動。
[0010]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底部支撐機構還包括第二滾輪組件,所述第二滾輪組件包括第二滾輪、第二滾輪支架和第二滾輪缸,所述第二滾輪轉動安裝在第二滾輪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二滾輪支架的另一端與第二支撐平臺鉸接,所述第二滾輪支架與第二滾輪缸的活塞桿鉸接,所述第二滾輪缸的缸體固定安裝在第二支撐平臺上,所述第二滾輪缸伸出,帶動第二滾輪在核心筒墻體上滾動。
[0011 ]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伸縮式頂撐、第一伸縮式頂撐和第二伸縮式頂撐為自鎖式千斤頂。
[0012]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支承頂升機構包括上支承架、下支承架、轉接立柱和頂升油缸,所述頂升油缸設置在上支承架與下支承架之間,所述轉接立柱架設在上支承架上,所述轉接立柱上設置有用于放置中部支撐機構的承重牛腿。
[0013]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塔身通過一道塔機C型框與第一支撐平臺連接。
[0014]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支撐平臺和第二支撐平臺均由縱橫相交的桁架或大截面梁構成。
[0015]相應的,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的使用方法,
[0016]非頂升狀態(tài)下,頂部支撐機構的伸縮式頂撐縮回,以使塔身與框架平臺之間保持有安全的防碰撞距離,中部支撐機構的第一伸縮式頂撐伸出,使其與核心筒墻體水平頂緊,底部支撐機構的第二伸縮式頂撐伸出,使其與核心筒墻體水平頂緊;
[0017]頂升狀態(tài)時,頂部支撐機構的伸縮式頂撐伸出,貼合在塔身的頂部,以限制塔身水平移動,防止塔身傾覆,中部支撐機構的第一伸縮式頂撐縮回,使其脫離核心筒墻體,底部支撐機構的第二伸縮式頂撐縮回,使其脫離核心筒墻體,支承頂升機構頂升集成平臺時,帶動塔身一起頂升。
[0018]本發(fā)明產生的有益效果是:該裝置通過頂部、中部及底部支撐機構將塔機集成于集成平臺內部,實現塔機與集成平臺共用支承頂升機構,使得塔機與集成平臺同步頂升,而不再進行單獨爬升,避免了塔機與集成平臺在平面設計、立面設計的干擾,并節(jié)約了塔機單獨頂升花費的時間及人工,節(jié)約了塔機附著措施所需的支撐平臺(架)、埋件、牛腿等措施費用。
[0019]非頂升狀態(tài)時,該裝置的第二、第三伸縮式頂撐伸出,與核心筒墻體緊密貼合,將塔機傾覆力矩所產生的水平荷載有效傳遞至核心筒墻體,避免了塔機在工作狀態(tài)下對集成平臺產生水平荷載,有利于塔機及集成平臺安全,同時,伸縮式頂撐縮回,為塔身擺動留足安全距離;頂升狀態(tài)時,該裝置的伸縮式頂撐伸出,與塔身緊密貼合,將塔機水平力傳遞至集成平臺,第二、第三伸縮式頂撐縮回,與核心筒墻體留足安全距離。
【附圖說明】
[0020]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0021]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主視圖;
[0022]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俯視圖;
[0023]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集成平臺的主視圖;
[0024]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頂部支撐機構的俯視圖;
[0025]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支撐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中部支撐機構的俯視圖;
[0027]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中部支撐機構的主視圖;
[0028]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中部支撐機構的安裝示意圖;
[0029]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底部支撐機構的俯視圖;
[0030]圖10為圖9中I處的放大不意圖;
[0031 ]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支承頂升機構的主視圖。
[0032]圖中:卜核心筒墻體、2-塔機、2.1-塔身、2.2-C型框、3-集成平臺、3.1-框架平臺、3.2-框架柱、3.3-支承頂升機構、3.3.1-微凸支點、3.3.2-轉接立柱、3.3.3-上支承架、3.3.4-下支承架、3.3.5-頂升油缸、3.3.6-承重牛腿、3.3.7-承重梁、4-頂部支撐機構、4.1-支撐組件、4.1.1-底座、4.1.2-伸縮式頂撐、5-中部支撐機構、5.1-第一支撐平臺、5.2-第一伸縮式頂撐、5.3-第一滾輪組件、5.3.1-第一滾輪、5.3.2-第一滾輪支架、5.3.3-第一滾輪缸、5.4-第一連接接頭、6-底部支撐機構、6.1-第二支撐平臺、6.2-第二伸縮式頂撐、6.3-第二滾輪組件、6.3.1-第二滾輪、6.3.2-第二滾輪支架、6.4-第二連接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33]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0034]如圖3所示,集成平臺3包括框架平臺3.1以及支撐框架平臺3.1的多個框架柱3.2,每個框架柱3.2通過支承頂升機構3.3安裝在核心筒墻體I上,如圖1、圖2所示,多個塔機2的塔身2.1穿過框架平臺3.1設置在四個框架柱3.2之間;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包括頂部支撐機構4、中部支撐機構5和底部支撐機構6;其中,
[0035]如圖4、圖5所示,頂部支撐機構4設置在框架平臺3.1與塔身2.1的頂部之間,頂部支撐機構4包括多個支撐組件4.1,每個支撐組件4.1包括底座4.1.1以及固定安裝在底座4.1.1上的伸縮式頂撐4.1.2,底座4.1.1固定安裝在框架平臺3.1上,伸縮式頂撐4.1.2通過自身的伸縮實現與塔身2.1頂部的緊密貼合和分離;
[0036]如6-圖8所示,中部支撐機構5設置在塔身2.1的中部與核心筒墻體I之間,且放置在支承頂升機構3.3上,中部支撐機構5包括第一支撐平臺5.1以及固定安裝在第一支撐平臺5.1外圍的多個第一伸縮式頂撐5.2,第一支撐平臺5.1固定套裝在塔身2.1的外圍,所有第一伸縮式頂撐5.2通過自身的伸縮同時實現與核心筒墻體I的緊密貼合和分離;
[0037]如圖9、圖10所示,底部支撐機構6設置在塔身2.1的底部與核心筒墻體I之間,底部支撐機構6包括第二支撐平臺6.1以及固定安裝在第二支撐平臺6.1外圍的多個第二伸縮式頂撐6.2,第二支撐平臺6.1固定安裝在塔身2.1的底部,所有第二伸縮式頂撐6.2通過自身的伸縮同時實現與核心筒墻體I的緊密貼合和分離。
[0038]在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中部支撐機構5還包括第一滾輪組件5.3,第一滾輪組件5.3包括第一滾輪5.3.1、第一滾輪支架5.3.2和第一滾輪缸5.3.3,第一滾輪5.3.1轉動安裝在第一滾輪支架5.3.2的一端,第一滾輪支架5.3.2的另一端與第一支撐平臺5.1鉸接,第一滾輪支架5.3.2與第一滾輪缸5.3.3的活塞桿鉸接,第一滾輪缸5.3.3的缸體固定安裝在第一支撐平臺5.1上,第一滾輪缸5.3.3伸出,帶動第一滾輪5.3.3在核心筒墻體I上滾動,其中,第一滾輪缸可選用液壓缸。頂升狀態(tài)時,第一滾輪組件5.3的第一滾輪缸5.3.3伸出,使得第一滾輪5.3.3抵住核心筒墻體I滾動,以防止塔機和集成平臺傾斜。
[0039]在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底部支撐機構6還包括第二滾輪組件6.3,第二滾輪組件6.3包括第二滾輪6.3.1、第二滾輪支架6.3.2和第二滾輪缸(團中未標示,參照圖7),第二滾輪6.3.1轉動安裝在第二滾輪支架6.3.2的一端,第二滾輪支架6.3.2的另一端與第二支撐平臺6.1鉸接,第二滾輪支架6.3.2與第二滾輪缸的活塞桿鉸接,第二滾輪缸的缸體固定安裝在第二支撐平臺6.1上,第二滾輪缸伸出,帶動第二滾輪6.3.1在核心筒墻體I上滾動,其中,第二滾輪缸可選用液壓缸。頂升狀態(tài)時,第二滾輪組件6.3的第一滾輪缸伸出,使得第一滾輪抵住核心筒墻體I滾動,以防止塔機和集成平臺傾斜。
[0040]在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伸縮式頂撐4.1.2、第一伸縮式頂撐5.2和第二伸縮式頂撐6.2為自鎖式千斤頂,其中,自鎖式千斤頂為絲杠千斤頂或液壓千斤頂,也可以是其他頂撐器具。
[0041 ]在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支承頂升機構3.3包括上支承架3.3.3、下支承架3.3.4、轉接立柱3.3.2和頂升油缸3.3.5,頂升油缸3.3.5設置在上支承架3.3.3與下支承架3.3.4之間,轉接立柱3.3.2架設在上支承架3.3.3上,如圖8所示,轉接立柱3.3.2上設置有用于放置中部支撐機構5的承重牛腿3.3.6。支承頂升機構3.3的頂部設置有用于放置中部支撐機構5的承重梁3.3.7。
[0042]在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塔身2.1通過一道塔機C型框2.2與第一支撐平臺5.1連接。
[0043]在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如圖6、圖9所示,第一支撐平臺5.1和第二支撐平臺6.1均由縱橫相交的桁架或大截面梁構成。
[0044]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的使用方法,
[0045]非頂升狀態(tài)下,頂部支撐機構的伸縮式頂撐縮回,以使塔身與框架平臺之間保持有安全的防碰撞距離,中部支撐機構的第一伸縮式頂撐伸出,使其與核心筒墻體水平頂緊,底部支撐機構的第二伸縮式頂撐伸出,使其與核心筒墻體水平頂緊;
[0046]頂升狀態(tài)時,頂部支撐機構的伸縮式頂撐伸出,貼合在塔身的頂部,以限制塔身水平移動,防止塔身傾覆,中部支撐機構的第一伸縮式頂撐縮回,使其脫離核心筒墻體,底部支撐機構的第二伸縮式頂撐縮回,使其脫離核心筒墻體,支承頂升機構頂升集成平臺時,帶動塔身一起頂升。
[0047]本發(fā)明提供的裝置包括聯系塔機與集成平臺的頂部支撐機構、聯系塔機與集成平臺及核心筒墻體的中部支撐機構、聯系塔機與核心筒墻體的底部支撐機構。
[0048]集成平臺利用多套支承頂升機構支承于核心筒墻體,整體罩在核心筒墻體頂部,集成平臺的強度、剛度大。集成平臺由框架平臺、多個框架柱、多套支承頂升機構組成,可安裝模板、掛架、布料機等施工設施,施工設施設置在集成平臺外圍及內部,用于核心筒墻體施工。框架平臺支承在多個框架柱頂部,每個框架柱支承在支承頂升機構上,框架平臺由縱橫相交的桁架或大截面梁組成,框架平臺焊接于多個框架柱頂部。
[0049]如圖11所示,支承頂升機構支承于核心筒墻體側面,由微凸支點3.3.1、轉接立柱3.3.2、上支承架3.3.3、下支承架3.3.4、頂升油缸3.3.5組成,微凸支點3.3.1安裝在核心筒墻體I側面,上支承架3.3.3及下支承架3.3.4均安裝在多個微凸支點3.3.1側面,頂升油缸3.3.5位于上支承架3.3.3與下支承架3.3.4之間,頂升油缸3.3.5活塞桿頂部與轉接立柱3.3.2固定,頂升油缸3.3.5缸體與下支承架3.3.4固定,轉接立柱3.3.2騎在上支承架3.3.3頂部,跨越上支承架3.3.3及下支承架3.3.4,轉接立柱3.3.2上焊接有用于放置中部支撐5的承重牛腿3.3.6或承重梁3.3.7;頂升油缸3.3.5頂升時,帶動上支承架3.3.3及轉接立柱3.3.2向上運動,轉接立柱3.3.2帶動中部支撐機構5及框架柱和框架平臺向上運動,從而帶動塔機與集成平臺向上運動。I臺塔機與集成平臺共用至少2套支承頂升機構。
[0050]如圖4、圖5所示,頂部支撐機構4設置在塔身2.1頂端,連接在塔身2.1與框架平臺3.1的桁架梁之間,用于塔身2.1與框架平臺3.1的桁架梁之間的水平向頂撐,頂部支撐機構4由多個支撐組件4.1組成,每個支撐組件4.1由底座4.1.1和伸縮式頂撐4.1.2組成,底座4.1.1安裝在框架平臺3.1桁架梁上或框架柱3.2頂端,伸縮式頂撐4.1.2安裝在底座4.1.1上,伸縮式頂撐4.1.2可由絲桿千斤頂、液壓千斤頂等頂撐器具制成,通過頂撐器具的伸出和縮回,實現伸縮式頂撐4.1.2與塔身2.1的貼合和分離。在塔機及集成平臺頂升狀態(tài)下,伸縮式頂撐4.1.2伸出,將塔機水平力傳遞至集成平臺,在塔機及集成平臺非頂升狀態(tài)下,伸縮式頂撐4.1.2縮回,為塔身擺動留足安全距離。
[0051 ]如圖6-圖8所示,中部支撐機構5設置在塔身2.1中部,支撐在集成平臺3的支承頂升機構3.3上,用于塔身與核心筒墻體之間的水平向頂撐,塔機豎向荷載始終傳遞至中部支撐機構,再由中部支撐機構傳遞至集成平臺的支承頂升機構,再傳遞至核心筒墻體。中部支撐機構5由第一支撐平臺5.1、第一伸縮式頂撐5.2、第一滾輪組件5.3和連接接頭5.4組成,中部支撐機構5放置在轉接立柱3.3.2上,塔身2.1通過C型框2.2與中部支撐機構5連接,第一支撐平臺5.1由縱橫相交的桁架或大截面梁組成,在第一支撐平臺5.1外圍設置有第一連接接頭5.4,第一伸縮式頂撐5.2通過第一連接接頭5.4固定于第一支撐平臺5.1上。在塔機及集成平臺頂升狀態(tài)下,第一伸縮式頂撐5.2縮回,與核心筒墻體脫開,并與墻面留足安全距離,在塔機及集成平臺非頂升狀態(tài)下,第一伸縮式頂撐5.2伸出,塔機水平荷載傳遞至中部支撐機構,再由第一伸縮式頂撐傳遞至核心筒墻體。
[0052]如圖9、圖10所示,底部支撐機構6設置在塔身2.1底端,水平支撐于塔身2.1底端與核心筒墻體I之間,底部支撐機構6由第二支撐平臺6.1、第二伸縮式頂撐6.2、第二滾輪組件6.3和第二連接接頭6.4組成,底部支撐機構6安裝在塔身2.1底端,第二伸縮式頂撐6.2通過第二連接接頭6.4固定于第二支撐平臺6.1上。在塔機及集成平臺頂升狀態(tài)下,第二伸縮式頂撐縮回,與核心筒墻體脫開,并與墻面留足安全距離,在塔機及集成平臺非頂升狀態(tài)下,第二伸縮式頂撐伸出,塔機水平荷載傳遞至底部支撐機構,再由第二伸縮式頂撐傳遞至核心筒墻體。
[0053]如圖1-圖11所示,使用本發(fā)明共同頂升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步驟如下:
[0054]步驟一,調平塔機2;
[0055]步驟二,頂部支撐機構4所有伸縮式頂撐4.1.2同時伸出頂緊塔身,限制塔身水平位移,第一伸縮式頂撐5.2和第二伸縮式頂撐6.2都縮回,使塔身與核心筒墻體保持一定安全距離;
[0056]步驟三,在支承頂升機構3.3頂升油缸3.3.5作用下,塔機2、集成平臺3—起向上運動;
[0057]步驟四,集成平臺3頂升就位后,上支承架3.3.3固定于上層微凸支點3.3.1,通過頂升油缸3.3.5提升下支承架3.3.4固定于上層微凸支點3.3.1上,同時,中部支撐機構5的第一伸縮式頂撐5.2伸出頂緊核心筒墻體,底部支撐機構6的第二伸縮式頂撐6.2伸出頂緊核心筒墻體,頂部支撐機構4所有伸縮式頂撐4.1.2縮回,使塔身與集成平臺的桁架梁之間保持有防碰撞安全距離,保證塔吊在使用時塔身上部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前后左右擺動,防止撞擊框架平臺;
[0058]步驟五,塔機2及集成平臺3投入施工使用。
[0059]在塔機及集成平臺頂升狀態(tài)下,塔機處于調平狀態(tài),通過頂升油缸行程差異變化,調節(jié)塔機的平衡。
[0060]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用于集成塔機與集成平臺的支撐裝置,所述集成平臺包括框架平臺以及支撐所述框架平臺的多個框架柱,每個框架柱通過支承頂升機構安裝在核心筒墻體上,多個塔機的塔身穿過框架平臺設置在四個框架柱之間;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頂部支撐機構、中部支撐機構和底部支撐機構;其中, 所述頂部支撐機構設置在框架平臺與塔身的頂部之間,所述頂部支撐機構包括多個支撐組件,每個支撐組件包括底座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底座上的伸縮式頂撐,所述底座固定安裝在框架平臺上,所述伸縮式頂撐通過自身的伸縮實現與塔身頂部的緊密貼合和分離; 所述中部支撐機構設置在塔身的中部與核心筒墻體之間,且放置在支承頂升機構上,所述中部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撐平臺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支撐平臺外圍的多個第一伸縮式頂撐,所述第一支撐平臺固定套裝在塔身的外圍,所有第一伸縮式頂撐通過自身的伸縮同時實現與核心筒墻體的緊密貼合和分離; 所述底部支撐機構設置在塔身的底部與核心筒墻體之間,所述底部支撐機構包括第二支撐平臺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支撐平臺外圍的多個第二伸縮式頂撐,所述第二支撐平臺固定安裝在塔身的底部,所有第二伸縮式頂撐通過自身的伸縮同時實現與核心筒墻體的緊密貼合和分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支撐機構還包括第一滾輪組件,所述第一滾輪組件包括第一滾輪、第一滾輪支架和第一滾輪缸,所述第一滾輪轉動安裝在第一滾輪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滾輪支架的另一端與第一支撐平臺鉸接,所述第一滾輪支架與第一滾輪缸的活塞桿鉸接,所述第一滾輪缸的缸體固定安裝在第一支撐平臺上,所述第一滾輪缸伸出,帶動第一滾輪在核心筒墻體上滾動。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撐機構還包括第二滾輪組件,所述第二滾輪組件包括第二滾輪、第二滾輪支架和第二滾輪缸,所述第二滾輪轉動安裝在第二滾輪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二滾輪支架的另一端與第二支撐平臺鉸接,所述第二滾輪支架與第二滾輪缸的活塞桿鉸接,所述第二滾輪缸的缸體固定安裝在第二支撐平臺上,所述第二滾輪缸伸出,帶動第二滾輪在核心筒墻體上滾動。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式頂撐、第一伸縮式頂撐和第二伸縮式頂撐為自鎖式千斤頂。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頂升機構包括上支承架、下支承架、轉接立柱和頂升油缸,所述頂升油缸設置在上支承架與下支承架之間,所述轉接立柱架設在上支承架上,所述轉接立柱上設置有用于放置中部支撐機構的承重牛腿。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塔身通過一道塔機C型框與第一支撐平臺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平臺和第二支撐平臺均由縱橫相交的桁架或大截面梁構成。8.一種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撐裝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非頂升狀態(tài)下,頂部支撐機構的伸縮式頂撐縮回,以使塔身與框架平臺之間保持有安全的防碰撞距離,中部支撐機構的第一伸縮式頂撐伸出,使其與核心筒墻體水平頂緊,底部支撐機構的第二伸縮式頂撐伸出,使其與核心筒墻體水平頂緊; 頂升狀態(tài)時,頂部支撐機構的伸縮式頂撐伸出,貼合在塔身的頂部,以限制塔身水平移動,防止塔身傾覆,中部支撐機構的第一伸縮式頂撐縮回,使其脫離核心筒墻體,底部支撐機構的第二伸縮式頂撐縮回,使其脫離核心筒墻體,支承頂升機構頂升集成平臺時,帶動塔身一起頂升。
【文檔編號】E04G3/28GK105836639SQ201610194408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0日
【發(fā)明人】張琨, 王輝, 王開強, 彭明祥, 崔健, 李霞, 許立山, 蔣凱, 陳鋒, 陳騰力, 陳波, 劉曉升, 劉威, 王建春, 伍勇軍, 楊輝, 巴鑫, 付晶晶, 歐陽明勇, 洪健
【申請人】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