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舉升機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雙蝸桿雙柱式電動舉升機。
背景技術:
舉升機是汽車在進行保養(yǎng)和維修過程中必須要用到的一種舉升裝置,按照立柱類型可劃分為單柱、雙柱和四柱型舉升機,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單柱型舉升機具有結構上的明顯優(yōu)勢,由于其結構單一,通常在地面安裝面積有限,空間限制度高的情況下采用。四柱式是一種大噸位汽車或貨車修理和保養(yǎng)單位常用的專用機械舉升設備,四柱式汽車舉升機也很適合于四輪定位用,因為一般四柱式汽車舉升機都有一四輪定位檔位,可以調整,可以確保水平。雙柱式汽車舉升機是一種汽車修理和保養(yǎng)單位常用的專用機械舉升設備,廣泛應用于轎車等小型車的維修和保養(yǎng)。雙柱式汽車舉升機將汽車舉升在空中的同時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地面空間,方便地面作業(yè)。雙柱式汽車舉升機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占用率最大的一種,但現有的雙柱舉升機出現汽車墜落事故時有發(fā)生,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現有的雙柱舉升機一般采用液壓驅動方式實現舉升臂的上升或下降,但為了實現兩側舉升臂的同步和受力平衡,通常采用鋼索和鏈條進行傳動,在長期的摩擦和拉伸過程中,鋼索容易產生疲勞斷裂或者破損斷裂,導致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第二、為了方便汽車能夠駛入舉升工位,現有的舉升臂都是設置為擺臂,即通過鉸接的方式與舉升架活動連接,由于四條擺臂之間受力不均,導致汽車傾斜甚至滑脫導致汽車墜落和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蝸桿雙柱式電動舉升機,用于解決背景技術中所述的現有雙柱舉升機依靠擺臂進行升降容易產生受力不均,存在汽車滑墜隱患的問題,本發(fā)明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就是杜絕了因鋼索疲勞而斷裂發(fā)生的滑墜事故。
本發(fā)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雙蝸桿雙柱式電動舉升機,呈左右對稱設置,包括兩根立柱,所述立柱內設置有第二蝸桿,所述第二蝸桿下端連接有大齒輪,所述第二蝸桿上設有套筒,所述套筒通過貫穿所述立柱的升降支架連接有兩個防滑盤,所述兩根立柱之間設置有電機,所述電機通過錐形齒輪驅動第一蝸桿,所述第一蝸桿通過同軸雙聯輪驅動所述大齒輪。
優(yōu)選地,所述錐形齒輪為錐形斜齒輪,為了更進一步的實現傳動的可靠性和維護的便捷性,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錐形齒輪中的驅動錐形齒輪采用花鍵槽的形式與電機驅動軸連接,其錐形齒輪中的從動錐形齒輪也采用花鍵槽的形式與所述第一蝸桿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同軸雙聯輪一端設置有與所述大齒輪嚙合的小齒輪,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蝸桿嚙合的渦輪。
優(yōu)選地,所述套筒外圓周上相對設置有兩根平衡凸緣,所述平衡凸緣卡接在所述立柱內壁的凹槽內。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蝸桿通過設置在立柱內靠近上端頭的第一軸承和靠近下端頭的第二軸承與所述立柱滾動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均為深溝球軸承。
優(yōu)選地,所述兩根立柱頂端之間連接有平衡桿。
值得說明的是:本發(fā)明中所述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的螺紋旋向應當按照以下任意一種方式進行安裝:即當其中一根第二蝸桿的螺紋旋向向左則另一根第二蝸桿的螺紋旋向向右,兩根第一蝸桿的旋向相同;當兩根第二蝸桿的螺紋旋向相同時,所述兩個第一蝸桿的螺紋旋向相反。安裝上述方式的螺紋旋向設置的目的在于保證電機在運轉時,位于第二蝸桿上的套筒能夠實現同時升降。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及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通過同一臺電機同時驅動兩套渦輪蝸桿組件實現升降支架的升降,同時配合同軸雙聯輪進行減速,提高了升降之間的平穩(wěn)性,保證了兩側升降支架的在升降過程中的一致性,最關鍵的是,由于渦輪蝸桿組件本身結構上具有的不可逆性,有效的保證了因設備故障導致的汽車滑墜事故。
(2)本發(fā)明通過在套筒側壁設置平衡凸緣減小了套筒所承受的徑向剪切力,延長了套筒的疲勞期限,提高了套筒的支撐穩(wěn)定性,從而使得本發(fā)明的壽命大大延長。
(3)本發(fā)明采用的雙蝸桿傳動形式實現了雙重逆向鎖止效果,在無需增加任何防滑墜的鎖止機構的情況下均具有可靠的防墜性能,且受力構件之間主要承受軸向扭力,消除了徑向沖擊,和現有技術相比,在防墜效果、使用壽命方面具有顯著進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剖視圖;
圖3為圖1中B-B剖視圖;
其中1-電機;2-錐形齒輪;3-第一蝸桿;4-渦輪;5-同軸雙聯輪;6-小齒輪;7-第二蝸桿;8-大齒輪;9-立柱;10-平衡桿;11-升降支架;12-防滑盤;13-套筒;14-平衡凸緣;15-第一軸承;16-第二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結合附圖1-3所示,一種雙蝸桿雙柱式電動舉升機,呈左右對稱設置,包括兩根立柱9,所述立柱9內設置有第二蝸桿7,所述第二蝸桿7下端連接有大齒輪8,所述第二蝸桿7上設有套筒13,所述套筒13通過貫穿所述立柱9的升降支架11連接有兩個防滑盤12,所述兩根立柱9之間設置有電機1,所述電機1通過錐形齒輪2驅動第一蝸桿3,所述第一蝸桿3通過同軸雙聯輪5驅動所述大齒輪8。
工作原理:
在闡述工作原理之前,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未述及的電機1的驅動電源的連接方式和第一蝸桿的固定方式均采用現有技術,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能夠采用現有技術中任意一種得以實現,故而在此不再詳述。且本實施例中除所述立柱9以外其他構件均安裝于地面之下,所述升降支架11在地面對應處設有凹槽,其凹槽深度和性狀與所述升降支架11相適應,使汽車能夠方便的駛入工位。
本實施例中,所述兩根第一蝸桿3的螺紋旋向相同,所述兩根第二蝸桿7的螺紋旋向相反。
開啟電機1,電機1通過錐形齒輪2驅動兩側第一蝸桿3,兩根第一蝸桿3呈相反的方向旋轉,進而分別依次驅動同軸雙聯輪5和與所述同軸兩聯輪5嚙合的大齒輪8,由于大齒輪8與第二蝸桿7固定連接,從而實現通過第二蝸桿7與套筒13配合實現套筒13沿第二蝸桿7的升降,套筒13與升降支架11固定連接,最終實現升降支架11托舉汽車進行升降的效果。本實施例中,由于兩根第二蝸桿7的螺紋旋向相反設置,故而將兩根第一蝸桿3的相反旋轉轉換成兩個套筒13的同向直線運動。
實施例2:
結合附圖1-3所示,為了更進一步的說明本發(fā)明,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所述錐形齒輪2為錐形斜齒輪,為了更進一步的實現傳動的可靠性和維護的便捷性,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錐形齒輪2中的驅動錐形齒輪采用花鍵槽的形式與電機1驅動軸連接,其錐形齒輪2中的從動錐形齒輪也采用花鍵槽的形式與所述第一蝸桿3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同軸雙聯輪5一端設置有與所述大齒輪8嚙合的小齒輪6,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蝸桿3嚙合的渦輪4。
為了進一步的增加套筒13的穩(wěn)定性和承重能力,本實施例中所述套筒13外圓周上相對設置有兩根平衡凸緣14,所述平衡凸緣14卡接在所述立柱9內壁的凹槽內。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蝸桿7通過設置在立柱9內靠近上端頭的第一軸承15和靠近下端頭的第二軸承16與所述立柱9滾動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軸承15和第二軸承16均為深溝球軸承,所述兩根立柱9頂端之間連接有平衡桿10。
工作原理:
由于套筒13與第二蝸桿7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因此,在汽車重力的作用下,套筒13會向受力方向一側產生微小的傾斜,導致套筒13受到的徑向力增加,在套筒13側壁設置了平衡凸緣14后,當出現傾斜時,平衡凸緣14與立柱9內壁接觸,用于抵消因汽車重力產生的徑向力,使套筒13始終保持與第二蝸桿7的軸向力,大大提高套筒13的承載能力,達到升降較大重量的汽車,提高本發(fā)明的使用范圍,增大其實用性。
其他部件的工作原理同實施例1中所述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fā)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