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纜生產(chǎn)工具,具體的說是一種可調式電纜卷收裝置。
背景技術:
當電纜生產(chǎn)完畢后,需要將一整根的電纜卷收成捆放置,通常是通過電纜收放裝置來完成,而現(xiàn)有的電線電纜的收放裝置結構簡單,功能單一;具有較多的缺點;第一是繞線軸長度固定,導致其收納的電纜的長度量也是固定的,若電纜電線較長,則無法完成收納卷收;二是多數(shù)電纜收放裝置的繞線軸是一根軸,軸旋轉一周后卷收的纜線的長度是固定的,收放效率不高,導致浪費能源;三是多數(shù)的繞線軸只能卷收一條電纜,不能分區(qū)收放電纜;四是電纜電線卷收在繞線軸上成捆后,取下比較麻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調式電纜卷收裝置,包括左底板和右底板;所述左底板和右底板上均設置有安裝座;所述的安裝座上均安裝有伺服電機;且兩個伺服電機的高度相同,方向相對,螺桿橫向設置。
還包括與左、右的側伺服電機配合使用的電纜卷收架;所述的電纜卷收架包括左側板、右側板和安裝在左側板外側和右側板外側的框架;且所述的左、右側板及框架高度相同且對稱設置,且左、右側的框架分別安裝在左、右伺服電機的螺桿上;所述的左、右側板及框架可在左、右伺服電機的帶動下同步旋轉。
所述的左、右側板均為圓形板,且左、右側板上均設置有三條沿徑向延伸的腰形槽;且三個腰形槽彼此之間夾角相同,所述的左側板的外側面還安裝有三個液壓推動器,三個液壓推動器的螺桿推動方向分別與左側板上的三個腰形槽的位置相對應;而右側板的外側面則安裝有三個套桿,且三個套桿的方向與右側板上的三個腰形槽的位置相對應,且三個套桿上均安裝有可上下移動位置的套筒;而三個液壓推動桿的螺桿上均安裝有橫向的繞線軸;該繞線軸穿過左、右側板上相應的腰形槽安裝在套筒上;且三個繞線軸的軸心處于同一圓周上。
三個繞線軸均包括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且所述的第一軸體的端部還設置有凹槽;所述的第二軸體的頭部可安裝在凹槽中;并可從凹槽中拿出;而三個第一軸體的端部均設置有隔板。
進一步地,三個隔板設置為三分之一的圓弧狀,且方向均向軸體的徑向外側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軸體和套桿上均設置有分別用于固定第二軸體和套筒的鎖固螺栓。
進一步地,所述的左底板和右底板均設置有延伸的插板;左、右底板通過插板插接安裝,并可以調節(jié)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左、右底板上還設置有撐板;所述的撐板的端部還安裝有撐筒;所述的左右側的伺服電機的螺桿均放置在撐筒中。
進一步地,所述的左底板和右底板上還設置有滾輪。
進一步地,所述的右側板的外側面中心設置有圓形安裝塊;所述的套桿安裝在圓形安裝塊的側壁,且套桿的另一端通過設置的限位板安裝在右側板上。
有益效果: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中的三根繞線軸之間的間距是可以調節(jié)的,這樣就能夠調整電纜卷收時的內圈輪廓,而且調節(jié)的時候是通過三個液壓推動器可控式調節(jié)的,比手動式調節(jié)的更加簡單和方便;通過啟動液壓推動器,液壓推動器的螺桿會帶動其螺桿端部安裝的繞線軸沿腰形槽的方向移動,三個繞線軸的軸心處于同一圓周上就構成了電纜卷收的輪廓,而三個繞線軸的位置調節(jié)后,其繞線輪廓就發(fā)生變化,繞線軸的另一端相應的也可以在套桿上調節(jié),調節(jié)好后通過鎖固螺栓可以固定繞線軸的位置;可以根據(jù)實際所要卷收的電纜的長度、粗細來調節(jié)繞線輪廓,增加電纜卷收的效率;
(2)本發(fā)明中的繞線軸通過設置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的配合是可以調節(jié)長度的,第一軸體插入至第二軸體的凹槽中,其插入的長度決定整體繞線軸的長度,因此增加長度后可以增加電纜的卷收量,卷收更長的電纜,而且左底板和右底板也是可以調節(jié)長度的從而配合繞線軸的拉長和收縮,而且整體裝置不用的時候可以將第二軸體完全插入至第一軸體的凹槽中以減少占用空間,移動也更加的方便;
(3)本發(fā)明在第一軸體的端部還設置了隔板,通過設置隔板,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上可以同時卷收兩條粗細長短不同的電纜,互不干涉,同時卷收兩條電纜,增加卷收效率;而且第二軸體和第一軸體是可以分開的,這樣在使用的時候將繞線軸的距離調節(jié)至最大,然后開啟伺服電機將電纜卷收好后,再將兩個繞線軸的距離調小,這樣卷收在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上的電纜就會放的很松;此時再將第二軸體從第一軸體的凹槽中取出,這樣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就分開了,第二軸體上的卷收的電纜就可以直接取下;而三個第二軸體相互之間的間距變小后,隔板的限制力也變小,卷收成捆的電纜中間的的輪廓外徑大于三個隔板之間的距離后就可以將第一軸體上的電纜取下;取下后再將第二軸體安裝又可以使用,因此可以很方便將卷收好的電纜取下,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左側板結構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右側板結構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三個第一軸體上隔板的安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fā)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可調式電纜卷收裝置,包括左底板1和右底板2;所述左底板1和右底板2上均設置有安裝座3;所述的安裝座3上均安裝有伺服電機4;且兩個伺服電機4的高度相同,方向相對,螺桿橫向設置。
還包括與左、右的側伺服電機4配合使用的電纜卷收架;所述的電纜卷收架包括左側板5、右側板6和安裝在左側板5外側和右側板6外側的框架7;且所述的左、右側板及框架7高度相同且對稱設置,且左、右側的框架7分別安裝在左、右伺服電機的螺桿上;所述的左、右側板及框架可在左、右伺服電機的帶動下同步旋轉。
如圖2和圖3所示,左、右側板均為圓形板,且左、右側板上均設置有三條沿徑向延伸的腰形槽8;且三個腰形槽8彼此之間夾角相同,所述的左側板5的外側面還安裝有三個液壓推動器9,三個液壓推動器9的螺桿推動方向分別與左側板5上的三個腰形槽8的位置相對應;而右側板6的外側面則安裝有三個套桿10,且三個套桿10的方向與右側板6上的三個腰形槽8的位置相對應,且三個套桿10上均安裝有可上下移動位置的套筒11;而三個液壓推動桿9的螺桿上均安裝有橫向的繞線軸12;該繞線軸12穿過左、右側板上相應的腰形槽8安裝在套筒11上;且三個繞線軸12的軸心處于同一圓周上。
三個繞線軸12均包括第一軸體121和第二軸體122;且所述的第一軸體121的端部還設置有凹槽123;所述的第二軸體122的頭部可安裝在凹槽123中;并可從凹槽123中拿出;而三個第一軸體121的端部均設置有隔板124。
如圖4所示,三個隔板124設置為三分之一的圓弧狀,且方向均向軸體的徑向外側設置;三塊隔板124均是向外側設置,當電纜卷收在第一軸體121和第二軸體122上時,隔板121將電纜的卷收位置區(qū)分開;從而能夠卷收兩種不同的電纜;隔板設置成三分之一圓弧狀,可以減少用料,節(jié)省成本,而且不會妨礙繞線軸12的輪廓調節(jié)。
第一軸體121和套桿10上均設置有分別用于固定第二軸體122和套筒11的鎖固螺栓13。
左底板1和右底板2均設置有延伸的插板14;左、右底板通過插板14插接安裝,并可以調節(jié)長度;為了配合繞線軸12的長度調節(jié),左、右底板上設置有可以調節(jié)距離的插板14,。
左、右底板上還設置有撐板15;所述的撐板15的端部還安裝有撐筒16;所述的左右側的伺服電機4的螺桿均放置在撐筒16中;左、右側板,以及左、右側板上的框架都是通過伺服電機4帶動的,其全部的壓力集中在伺服電機4的螺桿上,因此為了減輕螺桿的壓力,在螺桿上設置撐筒16,并用撐板15支撐,減輕其壓力。
為了方便整體裝置的移動,左底板1和右底板2上還設置有滾輪17;右側板6的外側面中心設置有圓形安裝塊18;所述的套桿10安裝在圓形安裝塊18的側壁,且套桿10的另一端通過設置的限位板19安裝在右側板6上;圓形安裝塊18為了方便套桿10安裝,并且與限位板19一起將套筒11的移動距離限制在套桿10上。
本發(fā)明中的三根繞線軸之間的間距是可以調節(jié)的,這樣就能夠調整電纜卷收時的內圈輪廓,而且調節(jié)的時候是通過三個液壓推動器可控式調節(jié)的,比手動式調節(jié)的更加簡單和方便;通過啟動液壓推動器,液壓推動器的螺桿會帶動其螺桿端部安裝的繞線軸沿腰形槽的方向移動,三個繞線軸的軸心處于同一圓周上就構成了電纜卷收的輪廓,而三個繞線軸的位置調節(jié)后,其繞線輪廓就發(fā)生變化,繞線軸的另一端相應的也可以在套桿上調節(jié),調節(jié)好后通過鎖固螺栓可以固定繞線軸的位置;可以根據(jù)實際所要卷收的電纜的長度、粗細來調節(jié)繞線輪廓,增加電纜卷收的效率。
本發(fā)明中的繞線軸通過設置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的配合是可以調節(jié)長度的,第一軸體插入至第二軸體的凹槽中,其插入的長度決定整體繞線軸的長度,因此增加長度后可以增加電纜的卷收量,卷收更長的電纜,而且左底板和右底板也是可以調節(jié)長度的從而配合繞線軸的拉長和收縮,而且整體裝置不用的時候可以將第二軸體完全插入至第一軸體的凹槽中以減少占用空間,移動也更加的方便。
本發(fā)明在第一軸體的端部還設置了隔板,通過設置隔板,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上可以同時卷收兩條粗細長短不同的電纜,互不干涉,同時卷收兩條電纜,增加卷收效率;而且第二軸體和第一軸體是可以分開的,這樣在使用的時候將繞線軸的距離調節(jié)至最大,然后開啟伺服電機將電纜卷收好后,再將兩個繞線軸的距離調小,這樣卷收在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上的電纜就會放的很松;此時再將第二軸體從第一軸體的凹槽中取出,這樣第一軸體和第二軸體就分開了,第二軸體上的卷收的電纜就可以直接取下;而三個第二軸體相互之間的間距變小后,隔板的限制力也變小,卷收成捆的電纜中間的的輪廓外徑大于三個隔板之間的距離后就可以將第一軸體上的電纜取下;取下后再將第二軸體安裝又可以使用,因此可以很方便將卷收好的電纜取下,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