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體排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過手動操作以實現(xiàn)洗發(fā)劑等高粘性液體的噴出,或者化妝水等低粘性液體的噴出和噴霧的如泵式的液體排出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能確切地從閥座斷開的閥密封體以及將該裝置保持在未使用狀態(tài)的初始密封體。
背景技術:
以泵送為主的液體排出裝置具有在使用前的搬運等情況下、為防止容器內(nèi)的液體從噴頭誤噴出的幾種措施。
這些措施中最普通的為,將噴頭固定不動。該固定手段大體分為將噴頭壓低到最下面的下死點位置臨時固定,和在根本不壓低的上死點(上死點)位置臨時固定這2種。
其中,后一種在上死點位置臨時固定的手段,由于不必將內(nèi)藏在液體排出裝置中的彈簧體(彈簧)保持在壓縮狀態(tài),彈簧體可始終保持有效,與前一種的在下死點位置臨時固定的手段相比,其作用更受到人們的重視。
為此,開發(fā)出了將噴頭臨時固定在上死點位置的方法等,該方法為,將證明液體排出裝置處于所謂的未使用狀態(tài)的初始密封,呈包圍狀地設置于結合在噴頭下部的活塞周邊(以下,將具有如此功能的初始密封稱為初始密封體)。
作為防止液體排出的第2個措施,近年來進一步開發(fā)出了一種延伸設置位于活塞內(nèi)部的閥座,在其開口部形成閥密封體以中斷液體排出的方法。
在液體排出裝置處于所謂未使用狀態(tài)下,閥密封體為封閉閥座開口部的狀態(tài)。
并且,初始使用該裝置之際,如下壓噴頭,通過與之結合的活塞的下降,設置在殼體內(nèi)閥上的前端部將閥密封體上推,閥密封體斷離閥座的開口部,從而容器內(nèi)的液體可上升。
根據(jù)
這種狀況。
圖11為示出將噴頭向下移動到下死點位置狀態(tài)下的以往液體排出裝置(本例中為泵送)的剖視圖。
1為盛有液體L的容器,2為安裝在容器1口部的蓋,3為以相對該蓋2可與活塞同時上下運動的方式安裝著的噴頭。
通過上下運動噴頭3,可將容器1內(nèi)的液體L向外排出。
4為安裝在與蓋2成一體的環(huán)部9上、并下垂于容器1內(nèi)的套筒,5為與噴頭3的下部結合成一體并隨噴頭3上下運動的活塞,6為對活塞5施加向上彈力的彈簧,7為裝在活塞5內(nèi)的閥體,8為裝在套筒4內(nèi)的閥體。
在閥體8的上方,與之成一體地形成有從閥體8的前端向上延伸的前端部8A。
另外,在活塞5的內(nèi)部延伸設置著閥座51。
圖12為示出裝置在未使用狀態(tài)下、封閉閥座的開口部狀態(tài)下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其中,(A)為剖視圖,(B)為俯視圖。
圖13為示出裝置開始使用時,活塞5下降、在閥體8的前端部8A的上推作用下,除鉸接部(ヒンジ部)以外的其他部分斷離閥座的開口部狀態(tài)下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其中,(A)為剖視圖,(B)為俯視圖。
如此,閥密封體51A在裝置處于未使用狀態(tài)下,成為封閉閥座51的開口部51B的狀態(tài)。
即,閥密封體51A通過包圍著閥密封體的外周的薄壁部51A1而與閥座51結合。
該薄壁部51A1的強度低,在該部分便于斷離。
另外,薄壁部51A1的一部分形成厚壁(鉸接部51A2),由于該部分51A2處強度高,不會斷離,可使閥密封體51A與閥座51連接。
因此,即使例如,上述的初始密封體因不經(jīng)意斷離、噴頭多少上下移動時,只要閥密封體封閉著閥座的開口部,即可阻止容器內(nèi)的液體誤排出。
但是,當下壓噴頭3至下死點位置時,閥密封體51A被閥的前端部8A從下方強力上頂,該上頂力使薄壁部51A1斷開,通過鉸接部51A2,向上彎折。
如此,如一旦開始使用該液體排出裝置,閥密封體51A就可從閥座51上取下。
另外,由于液體L的流動方向始終是向上的,彎折的閥密封體51A不會恢復到其原有狀態(tài)(封閉閥座開口部的狀態(tài))。
可是,在以往的液體排出裝置中,閥的前端部上推向閥密封體的鉸接部側,由此,閥密封體不能確切地斷離閥座,存在液體不能充分排出的現(xiàn)象。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象,提供一種改進閥密封體的構造、套筒內(nèi)的閥前端部能準確地破斷閥密封體的薄壁部,閥密封體更可靠地斷離閥座開口部的液體排出裝置。
如此,本發(fā)明人針對這樣的技術背景,經(jīng)過反復專心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通過傾斜設置閥密封體的底面,閥前端部準確地抓住與鉸接部相反側的閥密封體的端部(以下稱作“相反端”),可使閥密封體可靠地斷離。根據(jù)上述構想,完成了本發(fā)明。
即,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1方案為,具有由以可與活塞同時上下移動的方式裝于安裝在容器口部的蓋上的噴頭,將所述容器內(nèi)的液體排出的結構,其中,通過安裝在蓋上的套筒內(nèi)閥的前端部的上推而可斷離的閥密封體設置在形成于活塞上的閥座上,該閥密封體的底面為了在閥的前端部的上推作用下施加偏重(偏加重)而傾斜。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2方案為,所述閥密封體形成為,其厚度在鉸接部側的部分較厚,而向相反端緩緩地變薄。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3方案為,所述閥密封體全體傾斜設置,以使鉸接部側的部分向下,而相反端向上。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4方案為,所述閥密封體在相反端的附近形成使閥的前端部停止用的凹部。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5方案為,所述閥的前端部為,其頂部形狀形成圓錐狀或球面狀。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6方案為,具有由以可與活塞同時上下移動的方式裝于安裝在容器口部的蓋上的噴頭,將所述容器內(nèi)的液體排出的結構,其中,阻止噴頭向下移動的初始密封體與蓋以可斷離的方式成一體設置,通過安裝在蓋上的套筒內(nèi)閥的前端部的上推而可斷離的閥密封體設置在形成于活塞上的閥座上,該閥密封體的底面為了在閥的前端部的上推作用下施加偏重而傾斜。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7方案為,所述初始密封體在形成于所述蓋上的活塞嵌插孔的周圍,與該蓋形成為一體,不使用時,通過該初始密封體,將所述噴頭固定到其上死點位置。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8方案為,所述初始密封體形成為圓筒狀,通過沿所述活塞嵌插孔的薄壁部,而與所述蓋結合。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9方案為,所述初始密封體上設置有縱狹槽,在該縱狹槽開設部位形成抓手部。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10方案為,在薄壁部上設有便于斷離用的缺口。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11方案為,設置有所述抓手部的所述初始密封體的至少外周面上設有防滑部。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12方案為,所述抓手部的角部設置成翹起狀(起き上がり狀)。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13方案為,在縱狹槽開設部位延伸設置著易抓取用的作為抓手部的舌片(タブ)。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第14方案為,具有由可與活塞同時上下移動的方式裝于安裝在容器口部的蓋上的噴頭,將所述容器內(nèi)的液體排出的結構,其中,在形成于所述蓋上的活塞嵌插孔的周圍,設有通過薄壁部與該蓋以可斷離方式形成為一體的初始密封體,在該初始密封體上設有縱狹槽,在該縱狹槽開設部位形成有帶防滑部的抓手部,不使用時,通過該初始密封體,將所述噴頭固定到其上死點位置,防止其移動,通過安裝在蓋上的套筒內(nèi)閥的前端部的上推而可斷離的閥密封體設置在形成于活塞上的閥座上,該閥密封體的底面為了在閥的前端部的上推作用下施加偏重而傾斜。
本發(fā)明為了實現(xiàn)其目的,當然也可采用從上述1~14方案中選擇出的2個以上方案的組合結構。
圖1為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整體的構成2為具有傾斜底面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其中,(A)為剖視圖,(B)為俯視3為閥前端部上推閥密封體狀態(tài)下的放大4為閥密封體通過鉸接部向上彎折狀態(tài)下的放大5為整體傾斜設置的閥密封體的放大6為在相反端附近設有凹部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其中,(A)為剖視圖,(B)為俯視7為初始密封體周圍構成例的分解透視8(A)為通過薄壁部與蓋結合的初始密封體斷離前的剖視圖,(B)為斷離后的剖視9(A)為示出初始密封體周圍構成例的主要部分的透視圖,(B)為示出斷開時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10為在縱狹槽開設部位延伸設置舌片的初始密封體的分解透視11為將噴頭向下移動到下死點位置時的以往的液體排出裝置的剖視12為封閉閥座的開口部狀態(tài)下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其中,(A)為剖視圖,(B)為俯視13為鉸接部以外部分斷離閥座開口部狀態(tài)下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其中,(A)為剖視圖,(B)為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jù)
本發(fā)明的液體排出裝置的較佳實施例。
圖1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液體排出裝置(未使用狀態(tài))的整體結構的視圖。
其中,蓋2和噴頭3等基本構造與以往例相同。
這樣的液體排出裝置的主要特征為,通過以往的作為第一級安全閥的初始密封體11和作為第二級安全閥的閥密封體51A的多級式密封結構,作為液體排出裝置的安全性得到了極高的保證。
本發(fā)明的特征正如后述,通過將作為第二級安全閥的閥密封體的底面傾斜設置,閥的前端部的上推使閥密封體可靠地斷離閥座的開口部。
即,本發(fā)明的閥密封體的底面傾斜成,使鉸接部附近區(qū)域較向下(即更接近閥的前端部),而使其相反端附近區(qū)域較向上(即更遠離該前端部)。
通過如此傾斜,套筒內(nèi)的閥的前端部與閥密封體的底面接觸后,確切地被導引向相反端側,增加了偏向相反端側的力。
由此,閥的前端部的上推有效地起作用,距離鉸接部最遠的相反端附近的薄壁部被可靠地破斷,最終,薄壁部全體破斷。
下面,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閥密封體的幾個實施例。
當然,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第1實施例)圖2示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為底面傾斜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其中(A)為剖視圖,(B)為俯視圖。
閥密封體51A在液體排出裝置未使用狀態(tài)下,通過包圍外周的薄壁部51A1和鉸接部51A2,與閥座51結合,以封閉閥座51的開口部。
在本實施例中,閥密封體51A的底面傾斜,以使鉸接部側的部分P向下,相反端Q向上,另外,形成為在P部分壁厚而朝向相反端Q緩緩地變薄。
這樣形成的閥密封體,在閥的前端部上推狀態(tài)下的放大圖由圖3示出。
活塞下降時,閥的前端部8A相對上推,首先如圖中點劃線所示,到達閥密封體51A的底面中心部附近,沿著底面的傾斜,滑向相反端Q的方向。
于是,呈位于相反端的狀態(tài)。
活塞進一步下降時,前端部8A將強力集中施加到相反端Q上,使得相反端Q附近的薄壁部51A1有效地破斷。
而且,破斷擴大至閥密封體外周的全體薄壁部,除壁厚的鉸接部51A2以外,閥密封體51A斷離閥座51的開口部51B(參照圖4)。
此時,鉸接部51A2不會因閥的前端部的上推而破斷,正如圖4所示,閥密封體51A成為通過鉸接部51A2向上方彎折的形狀。
正如上述,采用本發(fā)明,將閥密封體的底面如上述那樣的傾斜設置,套筒內(nèi)的閥前端部可靠地被引導到閥密封體底面的相反端,能夠避免以往例中因上推不破斷的鉸接部而造成薄壁部不能充分破斷的狀況。
另外,閥的前端部8A正如圖3或圖4所示,最好是其頂部形狀形成為圓錐狀或球面狀等。
如此,具有圓錐狀等形狀的前端部的頂部能可靠地捕抓閥密封體的相反端Q,可施加更集中的力。
(第2實施例)閥密封體的底面的傾斜也可通過傾斜閥密封體整體而得以實現(xiàn)。
圖5示出整體傾斜形成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
在本實施例中,包含閥密封體51A的閥座51的開口部整體形成為傾斜狀。
鉸接部51A2形成為將閥座51的最下端和閥密封體51A的最下端部分P相連接。
閥密封體51A具有一定的厚度,其底面從最下端部分P向相反端Q緩緩地呈上升狀傾斜。
順言之,閥密封體51A的厚度并不必為一定量,可適當?shù)刈兏?br>
通過如此形成的閥密封體,與第1實施例同樣,隨著活塞的下降,閥的前端部確切地被導引到相反端Q,可將強力施加到相反端Q上。
(第3實施例)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將閥密封體的薄壁部從距離鉸接部較遠處即從相反端附近可靠地破斷。
正如前述實施例那樣,不一定必須是閥的前端部上推相反端自身,通過設置成上推盡可能接近相反端的部分也可實現(xiàn)。
即,也可在相反端附近設置凹部,將閥的前端部導引到該凹部。
圖6為示出在相反端附近設置凹部的閥密封體的放大圖,其中,(A)為剖視圖,(B)為俯視圖。
如采用這種形式,套筒內(nèi)的閥的前端部可靠地被捕抓并停止在凹部R中。
于是,通過該前端部施力于凹部R,就能可靠地從接近薄壁部51A1中凹部R的部分,即接近相反端Q的部分破斷。
根據(jù)實驗確認,凹部R越靠近相反端Q,薄壁部51A1就能更可靠地破斷。
下面,對與閥密封體并列的作為其他安全閥的初始密封體加以說明。
該初始密封體的特征為,以可斷離的方式與蓋2成一體設置(參照圖1)。
蓋2上形成有插入活塞用的活塞嵌插孔2a,初始密封體11形成在該活塞嵌插孔2a的周圍,并向蓋2的上方延伸。
圖7為示出該初始密封體周圍構成例的分解透視圖。
在該圖示例中,初始密封體11形成為包圍在活塞周圍的圓筒狀,并且與下方的蓋2形成為一體。
采用如此結構,在裝置處于未使用狀態(tài)時,可有效地防止噴頭3從上死點位置下降,很方便。
初始密封體11通過沿著活塞嵌插孔2a的薄壁部11A,而與蓋2結合(參照圖8)。
由于該薄壁部11A的強度低,在該部分很容易斷離。
如圖9所示,如在初始密封體11上設置縱狹槽12,可以很容易地斷離初始密封體11。
另外,如為了能抓住初始密封體11斷離時的起始端,在薄壁部11A的一部分上形成缺口11B,則更易于斷離初始密封體11。
更好的是,如形成易抓住縱狹槽12的開設部位的抓手部13,就可非常容易地斷離初始密封體11。
而且,在設置有抓手部13的初始密封體11的至少外周面上設有防滑部14,就可準確地抓住抓手部13。
另外,如將抓手部13的角部13a設置成為翹起狀,則更便于抓取。
在斷離初始密封體時,為了更明確起始端,如圖10所示,也可在縱狹槽12的開設部位延伸設置舌片T。
如用手抓住該舌片T拉拽,即可方便地將初始密封體11脫離蓋2。
如此,通過設置初始密封體11和前述的閥密封體51A這2重安全措施,處于未使用狀態(tài)的液體排出裝置即能更可靠地防止液體的誤排出。
以上,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例,不用說,在不脫離其實質(zhì)的范圍內(nèi)可以作出各種變形例。
例如,對于閥密封體,為了明確鉸接部與相反端的位置關系,可以不必為圓形,而設置可以為長圓或方形。
另外,本發(fā)明的閥密封體,只要出于作為安全閥的性能的目的,也可適用于其他各種液體排出裝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使閥密封體的底面傾斜,閥前端部能確切地破斷閥密封體的薄壁部,可將閥密封體更可靠地斷離閥座的開口部。
權利要求
1.一種液體排出裝置,具有由以可與活塞同時上下移動的方式裝于安裝在容器口部的蓋上的噴頭,將所述容器內(nèi)的液體排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通過安裝在蓋上的套筒內(nèi)閥的前端部的上推而可斷離的閥密封體設置在形成于活塞上的閥座上,該閥密封體的底面為了在閥的前端部的上推作用下施加偏重而傾斜。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密封體形成為,其厚度在鉸接部側的部分較厚,而向相反端緩緩地變薄。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密封體全體傾斜設置,以使鉸接部側的部分向下,而相反端向上。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密封體在相反端的附近形成使閥的前端部停止用的凹部。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的前端部為,其頂部形狀形成圓錐狀或球面狀。
6.一種液體排出裝置,具有由以可與活塞同時上下移動的方式裝于安裝在容器口部的蓋上的噴頭,將所述容器內(nèi)的液體排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阻止噴頭向下移動的初始密封體與蓋以可斷離的方式成一體設置,通過安裝在蓋上的套筒內(nèi)閥的前端部的上推而可斷離的閥密封體設置在形成于活塞上的閥座上,該閥密封體的底面為了在閥的前端部的上推作用下施加偏重而傾斜。
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密封體在形成于所述蓋上的活塞嵌插孔的周圍與該蓋形成為一體,不使用時,通過該初始密封體,將所述噴頭固定到其上死點位置。
8.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密封體形成為圓筒狀,通過沿所述活塞嵌插孔的薄壁部,而與所述蓋結合。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密封體上設置有縱狹槽,在該縱狹槽開設部位形成抓手部。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薄壁部上設有便于斷離用的缺口。
11.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所述抓手部的所述初始密封體的至少外周面上設有防滑部。
12.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手部的角部設置成翹起狀。
13.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體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縱狹槽開設部位延伸設置著易抓取用的作為抓手部的舌片。
14.一種液體排出裝置,具有由以可與活塞同時上下移動的方式裝于安裝在容器口部的蓋上的噴頭,將所述容器內(nèi)的液體排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所述蓋上的活塞嵌插孔的周圍,設有通過薄壁部與該蓋以可斷離方式形成為一體的初始密封體,在該初始密封體上設有縱狹槽,在該縱狹槽開設部位形成有帶防滑部的抓手部,不使用時,通過該初始密封體,將所述噴頭固定到其上死點位置,防止其移動,通過安裝在蓋上的套筒內(nèi)閥的前端部的上推而可斷離的閥密封體設置在形成于活塞上的閥座上,該閥密封體的底面為了在閥的前端部的上推作用下施加偏重而傾斜。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液體排出裝置。通過對閥密封體進行加工改造,使套筒內(nèi)的閥的前端部確切地破斷閥密封體的薄壁部,使閥密封體更可靠地從閥座的開口部斷離。該液體排出裝置具有以可與活塞同時上下移動的方式裝于安裝在容器口部的蓋上的噴頭,從該噴頭將所述容器內(nèi)的液體排出。通過安裝在蓋上的套筒內(nèi)閥的前端部8A的上推而可斷離的閥密封體51A設置在形成于活塞上的閥座51上,該閥密封體51A的底面為了在閥的前端部的上推作用下施加偏重而傾斜。
文檔編號B65D83/00GK1417089SQ01136870
公開日2003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01年10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10月31日
發(fā)明者多田哲也 申請人:坎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