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船體導鏈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錨鏈拖曳裝置的錨機,其錨鏈輪上的錨鏈一般是通過錨鏈管進入錨鏈艙。通常情況下,位于錨機下方的錨鏈艙接近于正方形或者圓型,且錨鏈管正對錨鏈艙中心,可使其容積的利用率最大化。目前散貨船等空間較為寬裕的大型船是按此原則進行設計。
然而,大部分緊湊型船型尤其是海洋深水多用途工程船,其艏部船體線型曲率較大,且為了滿足功能性的需求,錨鏈艙的設計一般為狹長型等不規(guī)則形狀,并且錨機的錨鏈管無法正對錨鏈艙中心,導致錨鏈堆積不合理,錨鏈艙使用率低。為了滿足在盡可能多的海域范圍進行作業(yè),船東一般會要求錨鏈長度比實際舾裝數(shù)規(guī)定的還要長,這對錨鏈艙的容積要求則更高。請參閱附圖1的錨鏈的收放裝置,雖然按照錨鏈艙1總的容積計算可以放下理論要求的錨鏈2長度,但是由于錨鏈堆積的方式是圓錐形狀的,錨鏈管3未對準錨鏈艙有效容積中心,導致錨鏈艙容積不能有效利用,靠側邊的位置無法利用,導致錨鏈艙的實際可用容積較小。另一方面,棄鏈器4的位置接近錨鏈艙中心且離錨鏈管入口位置很近,容易與堆積的錨鏈纏繞在一起,可能會導致緊急情況下的棄鏈失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的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以提高錨鏈艙利用率,優(yōu)化錨設備布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包括錨鏈艙、位于錨鏈艙上方并與錨鏈艙頂部平行間隔設置的錨機甲板、設于錨機甲板上的錨機、連接錨機與錨鏈艙的錨鏈管,所述錨機具有一朝下設置的錨鏈出口,所述錨鏈管包括連接于所述錨機錨鏈出口的導出管、連接于所述錨鏈艙的導入管以及連接導出管和導入管的斜管,所述導出管和導入管均垂直于錨機甲板平面,所述斜管與錨機甲板平面之間呈一大于等于45°的夾角。
優(yōu)選地,所述導入管的管口正對于錨鏈艙的有效容積中心。
優(yōu)選地,所述導出管與錨鏈出口焊接,并穿過錨機甲板;所述導入管穿過錨鏈艙頂部進入錨鏈艙;所述斜管分別與導出管、導入管焊接。
優(yōu)選地,設置三角肘板將所述導出管固定連接于錨機甲板,設置三角肘板將所述導入管固定連接于錨鏈艙頂部。
優(yōu)選地,所述導入管的自由端設置喇叭狀的開口,所述開口的內、外沿呈圓滑狀。
優(yōu)選地,所述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還包括一棄鏈器,所述棄鏈器設置于錨鏈艙上方、偏離錨鏈艙的有效容積中心并接近船中軸的一側。
上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一種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斜管布置使錨鏈管入口正對于錨鏈艙的有效容積中心,當錨鏈在錨鏈艙中下部堆積到一定高度時,會引導錨鏈進入靠舷側的錨鏈艙,使錨鏈艙的容積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錨鏈艙容積利用率,同時克服了艙室緊湊的不利條件,優(yōu)化錨設備布置;棄鏈器避開了錨鏈艙的有效容積中心,使得棄鏈器避開錨鏈進入錨鏈艙的路線,避免錨鏈纏繞問題導致緊急情況下的棄鏈失敗,有利于人員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的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錨鏈管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其中,1-錨鏈艙,2-錨鏈,3-錨鏈管,31-導出管,32-導入管,33-斜管,4-棄鏈器,5-錨機,6-三角肘板,A-錨鏈艙頂部,B-錨機甲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請參閱附圖2,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包括錨鏈艙1、位于錨鏈艙上方并與錨鏈艙頂部A平行間隔設置的錨機甲板B、設于錨機甲板B上的錨機5、連接錨機5與錨鏈艙1的錨鏈管3,所述錨機5具有一朝下設置的錨鏈出口,所述錨鏈管3包括連接于所述錨機錨鏈出口的導出管31、連接于所述錨鏈艙的導入管32以及連接導出管和導入管的斜管33,所述導出管31和導入管32均垂直于錨機甲板平面,所述斜管33與錨機甲板平面之間呈一大于等于45°的夾角。為了利于錨鏈的正常收放,斜管33與錨機甲板平面之間的角度不宜小于45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應用于海洋工程船(PSV船)中,所述錨鏈管3位于錨機5的正下方,然而由于受艙室面積局限艙室布置緊湊,錨設備布置過程中錨機的位置不能正對于錨鏈艙中心,錨鏈管若采用垂直布置則其無法正對于錨鏈艙中心。因此需要設置以一定角度傾斜于錨機甲板平面的斜管33與垂直于錨機甲板平面的導出管31和導入管32相結合。在布置錨鏈管時,需要先確定錨鏈艙有效容積的中心,即確定導入管的位置,使得所述導入管32的管口正對于錨鏈艙1的有效容積中心。然后根據錨機所在位置確定導出管的位置,再確定導出管和導入管的長度并在導出管和導入管之間布置斜管。通過斜管布置使錨鏈管入口,即導入管32的管口正對于錨鏈艙的有效容積中心,當錨鏈在錨鏈艙中下部堆積到一定高度時,會引導錨鏈進入靠舷側的錨鏈艙,使錨鏈艙的容積得到充分利用。
請參閱附圖3,所述導出管31穿過錨機甲板B,并與錨鏈出口焊接;所述導入管32穿過錨鏈艙頂部A進入錨鏈艙,所述斜管33分別與導出管31、導入管32焊接連接。為了固定或者加固導出管31和導入管32,設置若干三角肘板6將所述導出管31固定連接于錨機甲板B上,在錨鏈艙頂部A的外壁設置若干三角肘板6將所述導入管32固定連接于錨鏈艙頂部A上。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四塊三角肘板將導出管31與錨機甲板B固定,使用四塊三角肘板將導入管32與錨鏈艙頂部A固定,所述四塊三角肘板成90度對稱布置。
所述導入管32的自由端設置有大端朝外的喇叭狀的開口,所述開口的內、外沿呈圓滑狀。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入管32的自由端采用喇叭口用圓鋼加固的型式,有利于錨鏈通過并且達到保護錨鏈管末端的作用,增強錨鏈管使用壽命。
所述船用錨鏈的收放裝置還包括一棄鏈器4,所述棄鏈器4設置于錨鏈艙1上方、偏離錨鏈艙的有效容積中心一側邊,較佳地,將棄鏈器4設置于錨鏈艙頂部A的外壁上、偏離錨鏈艙的有效容積中心并接近船中軸的一側。在錨設備使用過程中,錨鏈一端連接錨并通過摯鏈器、錨機、錨鏈管進入錨鏈艙,另一端則掛在棄鏈器上。所述棄鏈器需要避開錨鏈艙的有效容積中心,設置于偏離錨鏈艙的側邊,從而使得棄鏈器避開錨鏈進入錨鏈艙的路線,避免錨鏈纏繞在一起導致緊急情況下的棄鏈失敗,有利于人員操作。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