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代步工具,尤其涉及一種通過電機助力的電動車。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的電動車助力電機,有的電機的軸和電動車的驅動軸共軸,或者電機的軸與驅動軸平行,前者拆裝要同時對電動車驅動軸和車架進行拆卸,后者需要安裝齒輪等輔助機構,一旦損壞,維修維護不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維修維護方便的電動車助力電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動車助力電機,包括定子、用以與電動車的驅動軸固定連接的轉子及外殼,所述定子包括線圈繞組體及設置于線圈繞組體上的延伸體,所述轉子套置于線圈繞組體的外側,所述外殼與轉子固定連接,且外殼設有通孔,所述延伸體貫穿通孔凸伸出外殼,所述延伸體包括軸承安裝部及自軸承安裝部延伸的用以連接于車體上的連接部,所述軸承安裝部上安裝有軸承且該軸承安裝于所述通孔中。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定子具有延伸體且延伸體包括用以連接于車體上的連接部,因此,本發(fā)明的電動車助力電機可以通過連接部直接連接于車體上,轉子可以與電動車的驅動軸固定連接,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不需要將電動車助力電機與驅動軸共軸安裝省去了很多工序,也不需要安裝很多傳動部件將電動車助力電機的軸與驅動軸平行安裝,安裝方便,拆卸方便,那么維修維護也很方便。
進一步,所述線圈繞組體設有第一凹槽,所述延伸體設有與第一凹槽貫通的軸孔,所述轉子包括位于第一凹槽內的轉子內圈體、位于線圈繞組體外側的轉子外圈體及連接轉子內圈體和轉子外圈體的轉子側壁體,所述轉子內圈體設有第二凹槽,該第二凹槽與所述軸孔聯(lián)通。
進一步,所述外殼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內的外殼內圈體,該外殼內圈體設有第三凹槽,該第三凹槽與所述軸孔聯(lián)通。
進一步,所述外殼上設置有腳踏板。
進一步,所述外殼包括第一分體及連接與第一分體上的第二分體,所述第一分體包括所述外殼內圈體、位于轉子外圈體外側的外殼外圈體及連接外殼內圈體和外殼外圈體的外殼連接體,所述通孔設置于第二分體上。外殼設置分體便于電動車助力電機的拆開維修。
進一步,所述轉子外圈體與外殼的第一分體固定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分體上設置有腳踏板。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電動車,包括上述的電動車助力電機、車架、安裝于車架上的驅動軸組件,所述車架設置有軸套,所述驅動軸組件包括驅動軸套及可相對驅動軸套轉動的驅動軸,所述驅動軸組件安裝于軸套中,所述延伸體的連接部安裝于驅動軸組件與軸套之間,驅動軸組件延伸入所述軸孔中,且驅動軸與轉子固定連接。電動車助力電機與車體安裝及拆卸方便簡單。
進一步,驅動軸與轉子通過一連接件固定連接,該連接件穿過第三凹槽連接于驅動軸上。
進一步,上述電動車包括用以檢測轉子轉速或外殼轉速的第一傳感器、用以檢測車輪轉速的第二傳感器及電機控制器,所述第一傳感器檢測到轉子或外殼轉動加速時,電機控制器控制助力電機加速,第二傳感器檢測到車輪減速時,電機控制器控制助力電機減速。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上述電動車的控制方法:踩動腳踏板帶動轉子或外殼轉動;第一傳感器檢測轉子或外殼的轉動信息傳輸給電機控制器,控制電動車助力電機轉動;電動車助力電機帶動車輪轉動,電動車加速。
進一步,通過剎車控制車輪減速,第二傳感器檢測到車輪減速信息后傳輸給電機控制器,電機控制器控制電動車助力電機減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電動車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沿圖1所示B-B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3為圈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驅動軸組件,軸套、電動車助力電機的示意圖。
圖5為定子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定子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圖。
圖7為定子沿圖6所示C-C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8為轉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轉子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外殼第一分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外殼第一分體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舉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是為了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解釋說明,而非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限制。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電動車包括車架、安裝于車架上的前輪和后輪、安裝于車架中部的驅動軸組件、安裝于車架上的電池10、連接于驅動軸組件上的鏈輪、連接鏈輪與后輪的鏈條、第一腳踏板96、第二腳踏板97、電動車助力電機17、車輪剎車器。所述車架設置有用以安裝所述驅動軸組件的軸套78。
請參圖2、圖3所示,所述驅動軸組件包括驅動軸套7及可相對驅動軸套7轉動的驅動軸8。所述驅動軸組件安裝于軸套78中,驅動軸套7套置于軸套78內,驅動軸8兩端分別凸伸出軸套78,驅動軸8的一端用以連接鏈輪及第一腳踏板96,另一端用以連接電動車助力電機及第二腳踏板97。
請參圖3、圖4所示,所述電動車助力電機17包括定子1、轉子2、軸承3、外殼。外殼包括第一分體4和第二分體6。所述第一分體4設置有一個連接件,該連接件用以連接第二腳踏板97。第二分體6上設置有可以安裝軸承3的通孔20。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腳踏板97是設置于第一分體4上,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腳踏板97也可以通過連接件設置于第二分體6上。外殼采用兩個分體的方式,方便把第一分體4和第二分體6拆開以對電動車助力電機17進行維修維護。
請參圖5、圖6、圖7所示,所述定子1包括線圈繞組體18及設置于線圈繞組體18上的延伸體9。所述定子1的線圈繞組體18設有第一凹槽21。所述延伸體9設有與第一凹槽21貫通的軸孔24。所述延伸體9包括軸承安裝部19及自軸承安裝部19延伸的用以連接于車體上的連接部16,所述軸承安裝部19用以固定安裝軸承3。
請參圖8、圖9所示,所述轉子2包括轉子內圈體113、轉子外圈體112及連接轉子內圈體113和轉子外圈體112的側壁體114,所述轉子內圈體113設有第二凹槽22。
請參圖10、圖11所示,所述外殼的第一分體4包括外殼內圈體12、外殼外圈體125、外殼連接體126,所述外殼連接體126用以連接外殼內圈體12和外殼外圈體125,外殼內圈體12設有第三凹槽23。
請參圖2、圖3所示,定子1、轉子2及外殼組裝時,所述轉子內圈體113安置于定子1的第一凹槽21內,轉子外圈體112套置于線圈繞組體18的外側。所述外殼的第一分體4套置于轉子2的外側,外殼內圈體12位于第二凹槽22內,且轉子側壁體114與外殼連接體126固定連接。外殼的第二分體6固定連接于第一分體4上,且所述定子1的延伸體9貫穿通孔20并且凸伸出第二分體6。軸承3的內圈套置于所述軸承安裝部19上,軸承3的外圈安裝于所述通孔20中。組裝后,所述延伸體9的連接部16凸伸出外殼的外側,以方便將電動車助力電機安裝于車體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部16設有外螺紋,軸套78設有內螺紋,當將電動車助力電機組裝于車體上時,連接部16與軸套78通過螺紋連接,并且驅動軸8延伸入所述軸孔24中且通過一螺栓與轉子2固定連接,驅動軸8設有孔,所述孔內設有內螺紋,因所述第二凹槽22與所述軸孔24聯(lián)通,所述第三凹槽23與所述軸孔24聯(lián)通,所以所述螺栓穿過外殼內圈體12、轉子內圈體113與驅動軸8的孔固定連接,從而把外殼、轉子2與驅動軸8固定連接。如此設置,使得外殼能夠帶動轉子2和驅動軸8轉動,并且方便將轉子2從驅動軸8上拆卸下來以維修維護。
本發(fā)明的電動車還包括用以檢測轉子轉速或外殼轉速的第一傳感器、用以檢測車輪轉速的第二傳感器及電機控制器,所述第一傳感器檢測到轉子或外殼轉動加速時,電機控制器控制助力電機加速,第二傳感器檢測到車輪減速時,電機控制器控制助力電機減速。所述第一傳感器可以采用能夠檢測轉動信號的傳感器即可,例如霍爾傳感器等。第二傳感器可以采用能夠檢測轉動速度變化的傳感器即可。
在騎行時,騎行者腳踩腳踏板,腳踏板帶動轉子或外殼轉動;第一傳感器檢測轉子或外殼的轉動信息傳輸給電機控制器,控制電動車助力電機轉動;電動車助力電機帶動車輪轉動,電動車加速。停車減速時,通過剎車控制車輪減速,第二傳感器檢測到車輪減速信息后傳輸給電機控制器,電機控制器控制電動車助力電機減速。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構思和保護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中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