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防壓車架和應用了防壓車架的汽車,屬于汽車部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汽車已經(jīng)是日常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車安全一直是使用者關注的焦點,目前汽車的主副駕駛氣囊,側壁氣簾技術都非常成熟,帶給汽車駕駛者,乘坐者安全保障,但是唯獨車頂比較薄弱;市面的普通轎車車頂都很薄,當有重物壓頂時,無安全性而言。當貨車側翻,高空墜物往往給汽車帶來滅頂之災,被壓扁的汽車時有報道。
汽車車頂不抗壓的最大問題在于車頂起到支撐作用的部件距離跨度太大,并且橫梁數(shù)量不夠,很多車型車頂只有前后兩個橫梁,抗壓效果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是設計堅固的汽車車架,提高車頂抗壓能力。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施的:防壓車架,包括車頂橫梁,底盤,其中,所述車頂橫梁和底盤之間固定連接至少一個支撐件。
所述車頂橫梁至少包括前橫梁,后橫梁;所述車頂橫梁還包括中橫梁;所述中橫梁位置在車身B柱上方。
所述車頂橫梁和底盤之間固定連接為一體成型,或焊接,或螺絲固定。
所述支撐件為高強度抗壓材質。
所述支撐件為方柱形,圓柱形或棱柱形。
所述支撐件為實心或空心結構。
所述支撐件外部包有軟性材質。
一種汽車,汽車裝有上述防壓車架。
本發(fā)明主要有益效果:通過在車頂橫梁和底盤之間固定連接至少一個支撐件,減少車身前后左右的整體跨度,增強抗壓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車架側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車架正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和3同時實施支撐件結構圖;
圖4為本發(fā)明加固支撐件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焊接支撐件示意圖;
其中:1前橫梁、2中橫梁、3后橫梁、4支撐件、5主駕駛座椅、6副駕駛座椅、7前橫梁支撐件、8輔件、9板狀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的基本思想是:在車頂橫梁和底盤之間固定連接至少一個支撐件,減少車身前后左右的整體跨度,增強抗壓效果。一直以來為了增加車內(nèi)空間,車輛內(nèi)部都不設置輔助支撐結構,但是充分利用座椅之間的空隙,在不可利用的空間增加支撐件不僅不影響車內(nèi)空間,而且大大提高車頂?shù)目箟耗芰Α?/p>
支撐件材質為高強度抗壓材質可以根據(jù)車身材質選擇,如碳纖維,鋁,鋁合金,鋼,鋼合金以及其它金屬或合金等,形狀可以是方柱形,圓柱形或棱柱形,內(nèi)部中間可以為空心,也可以實心。
支撐件生產(chǎn)時和汽車車架一體成型,也可以通過焊接或螺絲固定。支撐件外端包裹軟性材料,如橡膠,織物,硅膠,高密度海綿等。
實施例1:防壓車架包括車頂橫梁,底盤,所述車頂橫梁由前橫梁(1),中橫梁(2),后橫梁(3),組成,其中中橫梁(2)位置在車身B柱上方,此位置和B柱連接為一體抗壓效果最好。中橫梁(2)和底盤之間固定連接一個方柱形狀中空呂合金支撐件,支撐件在車內(nèi)位置為主駕駛座椅(5)和副駕駛座椅(6)靠背之間,支撐件垂直安裝下端固定連接底盤,上端固定連接中橫梁,如圖2所示。
實施例2:在車頂后橫梁(3)位置安裝支撐件,后橫梁位置一般為后排座椅靠背,后排一般為3座靠椅,可以在每兩個座椅之間(從座椅中穿出)安裝一個支撐件,根據(jù)不同車型的實際情況也可以在后排座椅中間(從座椅中穿出)安裝一個支撐件。支撐件垂直安裝下端固定連接底盤,上端固定連接后橫梁。
實施例3:在車頂前橫梁(1)位置安裝支撐件,前橫梁(1)位置靠前直接垂直安裝支撐件影響駕駛換檔,將支撐件斜著連接到前橫梁與主駕駛座椅(5)和副駕駛座椅(6)靠背之間的底盤,和實施例1同時實施時,將支撐件另一端連接到中橫梁支撐件上,如圖3所示標識7為固定到中橫梁支撐件上的前橫梁支撐件。
其它實施例:上述實施例的任意組合。
支撐件的改進,為進一步加固,支撐件可以是圖4所示,在支撐件主體兩側增加輔件8這樣多個連接點連接到橫梁效果更好。支撐件為螺絲連接時,支撐件兩端增加板狀蓋9,板狀蓋周邊開孔,用于固定螺絲如圖5所示。
一種汽車,最優(yōu)實施例是應用了在汽車中橫梁位置安裝支撐件的防壓車架,也可以應用了如實施例1-3任意組合的防壓車架。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實施例雖然對本發(fā)明作了詳細的描述,但這些描述,只是對本發(fā)明設計思路的簡單說明,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jù)本發(fā)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