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復雜地形的電桿搬運裝置。
背景技術:
水泥電桿是電力線路架設的必用設施,在水泥電桿安裝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水泥電桿的運輸問題。在平順的道路上,水泥電桿的搬運非常方便,利用拖車即可,但是,很多情況下線路架設是在復雜的地形進行的,如山區(qū)、陡坡等,由于現(xiàn)在的電桿運輸小車是兩個輪的,只適應在平地上運輸,如在山地中則很難行走,如果將這種搬運小車設計上很多車輪,則在山區(qū)中無法轉彎,因此,這在復雜地形中就需要人工搬運。
人工搬運一般是用繩子綁在水泥桿上抬,或者用撬棍撬著前行,一根水泥桿需要15-20個人去搬運,復雜的地形中,每小時能搬運幾十米,極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成本預算,延誤了線路架設的工期。
因此,設計一種可以適用于復雜地形的搬運裝置會大大提高線路架設的工期,降低了人工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復雜地形的電桿搬運裝置,它大大提高了電桿在復雜地形中的搬運效率,縮短了工期,節(jié)省了大量勞動成本。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復雜地形的電桿搬運裝置,它包括電桿托和輪子,所述電桿托包括兩根主梁和設置在兩根主梁之間的弧形托板,所述輪子通過輪架設置在兩根主梁下方,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電桿托的兩側均布有多個輪子;
所述輪子包括可升降輪和固定輪,在所述電桿托的兩端和中間位置分別設置一組可升降輪,所述可升降輪通過千斤頂升降;在所述電桿托的底部固定有橫柱,所述固定輪固定在所述橫柱兩側;
在所述電桿托末端的弧形托板上豎直設置有一個擋板;在所述電桿托中間位置的弧形托板為組裝式托板,所述組裝式托板包括底座、托板芯和蓋板,所述底座上設置有托板芯凹槽Ⅰ,在底座的兩端設置有耳孔板Ⅰ,所述托板芯包括與電桿相適應的弧形槽和耳孔板Ⅱ,所述蓋板包括托板芯凹槽Ⅱ和耳孔板Ⅲ;
在所述橫柱上鉸接連接有防倒滑桿;所述防倒滑桿為底部帶有尖端的鋼筋。
進一步的,位于所述電桿托同一側的可升降輪和固定輪不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且所述可升降輪位于外側。
更進一步的,在所述可升降輪的外側設置有握把。
優(yōu)選的,所述握把包括輪盤。
優(yōu)選的,所述握把包括在所述可升降輪上呈環(huán)形排列的短桿。
優(yōu)選的,在每根所述主梁上設置有向外側延伸的把手。
進一步的,所述千斤頂包括連接外套,所述連接外套與所述千斤頂?shù)母左w一體,所述連接外套上設置有若干螺紋孔,在所述電桿托上設置有與所述連接外套配合的固定板,所述連接外套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固定板上;
所述千斤頂?shù)幕钊麠U前端上設置有連接板,所述可升降輪上設置有連接座和夾板,所述連接座、連接板和夾板依次放置后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連接座和夾板的上端為與所述千斤頂?shù)幕钊麠U配合的半圓形套。
優(yōu)選的,在所述千斤頂?shù)母左w頂端設置有手柄套筒。
在所述千斤頂?shù)囊粋仍O置有套筒,所述千斤頂?shù)氖直U體和桿頭,所述桿體的直徑小于所述套筒,所述桿頭的直徑大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桿體上部設置有通孔。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它在電桿托的兩側設置多個輪子,可以適應復雜地形,具有很好的通過性能;基于多個輪子不能轉彎的問題,本發(fā)明設計了可升降輪,并在電桿托的兩端和中間位置設置可升降輪,在需要轉彎時可以根據(jù)需要任意升起兩端或中間的可升降輪,保證了在狹窄的山路上的轉彎。
2、在電桿托末端的弧形托板上設置有一個擋板可以防止電桿滑落,再配合組裝式托板可以保證電桿穩(wěn)固的固定在電桿托上,不需要額外的捆綁;組裝式托板可以根據(jù)需要更換不同規(guī)格的托板芯,適應性強。
3、它的可升降輪和固定輪不在同一面,錯開設置,不僅方便千斤頂?shù)氖直僮?,而且在推行過程中也方便人們找到舒適的位置來扶持輪子;它的設計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在復雜的地形中,位于同一平面的輪子處于不利于行走的地形中時,其錯開的輪子可以照常行走。
4、千斤頂?shù)墓潭ǚ绞嚼喂?,而且在更換維修千斤頂時也比較方便;將手柄套筒設置在千斤頂?shù)捻敹?,極大的方便了手柄的按壓操作。
5、它設置有防倒滑桿,在正常行走過程中防倒滑桿不影響行走,一旦在爬坡過程中整個裝置產(chǎn)生倒滑時,防倒滑桿可以插入地中,起到防止倒滑的作用;而且,在上坡路上人們想休息一會時也可以利用防倒滑桿的作用而用很少的力拉住電桿托即可。
本發(fā)明的整個裝置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也不高,能夠適應各種地形,極大的減少了電桿搬運的時間和勞動力。當然,本發(fā)明的有效效果并非上述幾點,其他的有益效果將在具體實施例中結合具體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
圖2為本發(fā)明的剖開側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千斤頂安裝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千斤頂?shù)氖直Y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托板芯結構示意圖。
圖中,電桿托1、主梁12、把手121、弧形托板13、擋板131、底座141、托板芯凹槽Ⅰ1411、耳孔板Ⅰ1412、托板芯142、弧形槽1421、耳孔板Ⅱ1422、橫柱15、可升降輪2、固定輪3、連接座31、對接板311、夾板32、對接板321、千斤頂4、連接外套41、螺紋孔411、活塞桿42、連接板421、手柄43、桿體431、桿頭432、通孔433、手柄套筒44、防倒滑桿5、輪盤6、短桿7、套筒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圖5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描述:
本發(fā)明包括電桿托1、可升降輪2和固定輪3,所述電桿托1包括兩根主梁12和設置在兩根主梁12之間的弧形托板13和組裝式托板14,在所述電桿托1的兩側均布有多個(圖1中總共有十個輪子,當然,輪子的個數(shù)可以少于十個或大于十個)可升降輪2和固定輪3。
在所述電桿托1的兩端和中間位置分別設置一組可升降輪2,所述可升降輪2通過千斤頂4升降。在所述電桿托1的底部通過角形鋼鐵焊接成的三角形架(即輪架)上固定有橫柱15,所述固定輪3固定在所述橫柱15兩側。
在所述電桿托1末端的弧形托板13上豎直設置有一個擋板131,這樣可以擋住電桿防止滑出,弧形托板13可以緊挨設置兩個,以保證能托住電桿。在所述電桿托1中間位置的弧形托板為組裝式托板,所述組裝式托板包括底座141、托板芯142和蓋板(蓋板的結構與底座141相同,因此沒有畫出),所述底座141上設置有托板芯凹槽Ⅰ1411,在底座141的兩端設置有耳孔板Ⅰ1412,所述托板芯142包括與電桿相適應的弧形槽1421和耳孔板Ⅱ1422,所述蓋板包括托板芯凹槽Ⅱ和耳孔板Ⅲ。使用時,將托板芯142放入托板芯凹槽Ⅰ1411內(nèi),然后將電桿放在弧形槽1421上,再蓋上蓋板,將耳孔板Ⅰ1412、耳孔板Ⅱ1422和耳孔板Ⅲ對其后用螺栓固定連接即可。當然,對于組裝式托板的設置位置和個數(shù)不限,可以在一端設置一個,中間設置一個。
在所述橫柱15上鉸接連接有防倒滑桿5;所述防倒滑桿5為底部帶有尖端的鋼筋。防倒滑桿5在本裝置前行過程中如圖2中所示,是一中拖行的狀態(tài),一旦本裝置向后發(fā)生倒滑了,防倒滑桿5的尖端就會插入地中,防止倒滑。倒滑桿5逆時針轉動的最大角度是與水平面垂直。
由于千斤頂4在使用時操作手柄會受空間限制,而且在推行過程中人也很不好找到舒適的位置來扶持輪子,因此,位于所述電桿托1同一側的可升降輪2和固定輪3不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且所述可升降輪3位于外側。這樣就能留出很大的空間,方便千斤頂操作和人推行電桿托。它的設計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在復雜的地形中,位于同一平面的輪子處于不利于行走的地形中時,其錯開的輪子可以照常行走。
為了方便人們在推行中能用上力,在所述可升降輪3的外側設置有握把。作為握把的一中優(yōu)選方式,所述握把包括輪盤6,在行走過程中人可握著輪盤6推動。作為握把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握把包括在所述可升降輪3上呈環(huán)形排列的短桿7。對于身高較高的人來說,握著握把可能需要彎下腰,很吃力,因此,在每根所述主梁12上設置有向外側延伸的把手121,這樣,高的人就可以握著把手121推行。圖1中為了方便視圖,只在一根主梁上畫出了把手121,而另一側的主梁上也同樣設置有把手121。
本發(fā)明中,為了保證千斤頂?shù)墓潭ɡ慰亢头奖愀鼡Q維修,千斤頂與電桿托和輪子的連接采用了如圖3所示的方式:所述千斤頂4包括連接外套41,所述連接外套41與所述千斤頂?shù)母左w一體,所述連接外套41上設置有若干螺紋孔411,在所述電桿托1上設置有與所述連接外套41配合的固定板,所述連接外套41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固定板上。電桿托1上的固定板設置方式為:在主梁上焊接有鋼筋支架(可以是兩根鋼筋焊接成的三角形架),固定板焊接在鋼筋支架和主梁上。
所述千斤頂4的活塞桿42前端上設置有連接板421,所述可升降輪3上設置有連接座31和夾板32,連接座31固定在可升降輪的中心固定軸(即輪子中心與軸承的內(nèi)圈固定的軸)上。所述連接座31、連接板421和夾板32依次放置后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優(yōu)選的,所述連接座31和夾板32的上端為與所述千斤頂4的活塞桿42配合的半圓形套,連接座31和夾板32對接后,在兩者的對接處用螺栓將對接板(連接座31上的對接板311和夾板32上的對接板321)固定連接。安裝時連接座31和夾板32的上端將活塞桿42上端包圍后通過螺栓連接。
為了方便操作千斤頂4的手柄,在所述千斤頂4的缸體頂端設置有手柄套筒44。為了方便攜帶千斤頂4的手柄,在所述千斤頂4的一側設置有套筒8,如圖5所示,所述千斤頂?shù)氖直?3包括桿體431和桿頭432,所述桿體431的直徑小于所述套筒8的直徑,所述桿頭432的直徑大于所述套筒8的直徑,且在所述桿體431上部設置有通孔433。在不使用手柄43時,手柄插入所述套筒8,然后用鉛鎖或鐵絲穿過所述通孔433將手柄43固定。使用時拆下鉛鎖或鐵絲,取下手柄43插入手柄套筒44使用即可。
以上所述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和實施例作了詳述,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其它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