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碟剎盤之組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尤指一種分離式的碟剎盤之組 裝結構,屬于自行車配件。(二) 背景技術習知之碟剎盤結構,請配合參閱圖1所示,該碟剎盤6 0是呈圓形之薄板體, 該碟剎盤6 0的近外周緣設定位置分別設有若干散熱鏤孔6 1 ;雖然,該習知碟剎盤6 O具有剎車之使用效果,但是,由于該碟剎盤6 0 是為一體式(如圖l所示),當?shù)鷦x盤6 0進行剎車動作時,剎車皮(圖中未示) 會與碟剎盤6 0的外周緣作用,使得熱能集中于碟剎盤6 0的外周緣,而無法 獲得有效的排除,進而使剎車皮產(chǎn)生高熱能摩擦接觸,導致剎車皮容易磨損, 從而影響剎車之安全性。再者,由于一體式之碟剎盤6 O僅具有單一的顏色,較為枯燥乏味,對于 求新求變的現(xiàn)今來說,并不具實用性。(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一種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熱能獲得適當?shù)?排除,進而避免剎車皮產(chǎn)生磨損,以確保剎車安全性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提 供一種可供使用者依照個人的喜好顏色進行組裝,以增加整體的美觀度的碟剎 盤之組裝結構。本實用新型一種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包括一主碟剎片,該主碟剎片的外周緣等間隔設置若干凹弧部,且該主碟剎片 的兩兩凹弧部之間形成一凸插部;若干副碟剎片,各副碟剎片相對于該主碟剎片之凹弧部的一側分別凸設出 二凸片,該二凸片的近端部分別設有一透孔,且該二凸片之間形成一得以供該 主碟剎片之凸插部定位的弧缺口 ,而各副碟剎片的二凸片分別容置于該主碟剎 片的凹弧部內,使該主碟剎片的凸插部定位于該副碟剎片的弧缺口內;若干第一、二鎖片,各第一、二鎖片的近兩端分別設有一第一、二鎖孔, 且各第一、二鎖片分別設置于該主碟剎片及各副碟剎片之兩側面;若干螺鎖件,各螺鎖件穿過各第一鎖片的第一鎖孔、各副碟剎片的透孔及 各第二鎖片的第二鎖孔,使各第一、二鎖片得以夾固各副碟剎片于該主碟剎片上。其中,該主碟剎片的各凸插部是呈外大內小的倒錐狀。其中,該主碟剎片的設定位置依其中心設有若干放射狀等間隔的鏤空孔。其中,各副碟剎片的兩相對邊緣分別設有一定位凸緣及一定位凹弧,使各副碟剎片分別利用該定位凸緣定位于該定位凹弧內。其中,各第一、二鎖片之兩第一、二鎖孔距離是等于各副碟剎片之二凸片的兩透孔距離。其中,各第一、二鎖片的相對側分別設有一第一、二平面部,各第一、二 平面部得以分別貼附于該主碟剎片及各副碟剎片的兩側面。 其中,各螺鎖件是為螺絲。 其中,各副碟剎片概呈7T字形。其中,各第一、二鎖片概呈弧形條狀。 其中,各副碟剎片之設定位置設有若干散熱孔。本實用新型一種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優(yōu)點及功效在于該組裝結構使熱 能獲得適當?shù)呐懦M而避免剎車皮產(chǎn)生磨損,確保了剎車是安全性;使用者 可依照個人的喜好顏色進行組裝,增加了整體的美觀度。
圖1為習知碟剎盤之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之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中具體標號如下 1 0主碟剎片1 1凹弧部 1 2凸插部 1 3鏤空孔2 0副碟剎片2 1散熱孔 2 2凸片 2 2 1透孔 2 3弧缺口3 0第一鎖片4 0第二鎖片5 0螺鎖件2 4定位凸緣3 0 1第一平面部4 0 1第二平面部 碟6 0剎盤2 5定位凹弧 31第一鎖孔 41第二鎖孔 61散熱鏤孔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配合參閱圖2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包括一主碟剎片1 0 ,該主碟剎片1 0是呈圓形薄板片狀,該主碟剎片1 0的 外周緣等間隔設置若干凹弧部1 1,且該主碟剎片1 0之兩兩凹弧部1 1之間 形成一凸插部1 2 ;若干副碟剎片2 0 ,各副碟剎片2 0概呈;r字形,各副碟剎片2 0之設定 位置設有若干散熱孔2 1,且各副碟剎片2 0相對于該主碟剎片1 0之凹弧部1 l的一側分別凸設出二凸片2 2,該二凸片2 2的近端部分別設有一透孔22 1,且該二凸片2 2之間形成一得以供該主碟剎片1 0的凸插部1 2定位的 弧缺口 2 3 ,而各副碟剎片2 0的二凸片2 2分別容置于該主碟剎片1 0的凹 弧部1 1內,使該主碟剎片1 0的凸插部1 2定位于該副碟剎片2 0的弧缺口2 3內;若干第一、二鎖片3 0、 40,各第一、二鎖片3 0 、 4 0概呈弧形條狀, 各第一、二鎖片3 0 、 4 0的近兩端分別設有一第一、二鎖孔3 1、 4 1,且 各第一、二鎖片3 0 、 4 0分別設置于該主碟剎片1 0及各副碟剎片2 0之兩 側面;若干螺鎖件5 0 ,各螺鎖件5 0穿過各第一鎖片3 0的第一鎖孔3 1、各副碟剎片2 0的透孔2 2 1及各第二鎖片4 0的第二鎖孔4 1 ,使各 第一、二鎖片3 0 、 4 0得以夾固各副碟剎片2 0于該主碟剎片1 0上。其中,該主碟剎片1 0的各凸插部1 2是呈外大內小之倒錐狀。 其中,該主碟剎片l 0的設定位置依其中心設有若干放射狀等間隔的鏤空 孔l 3。其中,各副碟剎片2 0的兩相對邊緣分別設有一定位凸緣2 4及一定位凹 弧2 5,使各副碟剎片2 0.分別利用該定位凸緣2 4定位于該定位凹弧2 5內。 其中,各第一、二鎖片3 0、 4 0之兩第一、二鎖孔3 1、 4 l距離是等 于各副碟剎片2 0之二凸片2 2的兩透孔2 2 1距離。其中,各第一、二鎖片3 0、 4 0之相對側分別設有一第一、二平面部3 0 1、 4 0 1,各第一、二平面部3 0 1、 4 0 1得以分別貼附于該主碟剎 片1 0及各副碟剎片2 0的兩側面。其中,各螺鎖件5 O是為螺絲。請續(xù)配合參閱圖2至圖4所示,由于本實用新型之碟剎盤是由一主碟剎片1 0及若干副碟剎片2 0所組成(如圖3所示),使用者僅需將各副碟剎片2 0的 二凸片2 2分別容置于主碟剎片1 0的凹弧部1 1內,使主碟剎片1 0的凸插 部1 2定位于副碟剎片2 0的弧缺口 2 3內,之后,將各第一、二鎖片3 0 、4 0分別設置于主碟剎片1 0及各副碟剎片2 0的兩側面,并利用若干螺鎖件5 0穿過各第一鎖片3 0之第一鎖孔3 1、各副碟剎片2 0的透孔2 2 1及各 第二鎖片4 0之第二鎖孔4 1,使各第一、二鎖片3 0、 4 0得以夾固各副碟 剎片2 0于主碟剎片1 0上(如圖2及圖4所示),整體之組裝方式簡單方便, 深具實用性。由于本實用新型之碟剎盤是由一主碟剎片1 0及若干副碟剎片2 0所組成 (如圖3所示),使得組裝后之碟剎盤進行剎車動作時,剎車皮(圖中未示)得 以與主碟剎片l 0外緣之各個副碟剎片2 0作用,使副碟剎片2 0得以進行導 熱作用,使熱能獲得適當?shù)呐懦M而避免剎車皮產(chǎn)生磨損,以確保剎車的安 全性。再者,由于分離式飛副碟剎片2 0的組合,可供使用者依照個人的喜好顏 色進行組裝,以增加整體的美觀度,避免令人產(chǎn)生單一顏色枯燥的感覺,深具 實用性。
權利要求1. 一種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包括一主碟剎片,該主碟剎片的外周緣等間隔設置凹弧部,且該主碟剎片的兩兩凹弧部之間形成一凸插部;副碟剎片,各副碟剎片相對于該主碟剎片之凹弧部的一側分別凸設出二凸片,該二凸片的近端部分別設有一透孔,且該二凸片之間形成一得以供該主碟剎片的凸插部定位的弧缺口,而各副碟剎片的二凸片分別容置于該主碟剎片的凹弧部內,使該主碟剎片的凸插部定位于該副碟剎片的弧缺口內;第一、二鎖片,各第一、二鎖片的近兩端分別設有一第一、二鎖孔,且各第一、二鎖片是分別設置于該主碟剎片及各副碟剎片飛兩側面;螺鎖件,各螺鎖件穿過各第一鎖片的第一鎖孔、各副碟剎片的透孔及各第二鎖片的第二鎖孔,使各第一、二鎖片夾固各副碟剎片于該主碟剎片上。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主碟剎片的 各凸插部是呈外大內小的倒錐狀。
3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主碟剎片的 設定位置依其中心設有放射狀等間隔的鏤空孔。
4、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碟剎片 的兩相對邊緣分別設有一定位凸緣及一定位凹弧,使各副碟剎片分別利用該定 位凸緣定位于該定位凹弧內。
5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 鎖片之兩第一、二鎖孔距離是等于各副碟剎片之二凸片的兩透孔距離。
6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 鎖片之相對側分別設有一第一、二平面部,各第一、二平面部分別貼附于該主 碟剎片及各副碟剎片的兩側面。
7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鎖件為
8.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碟剎片 是呈;c字形。
9.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 鎖片是呈弧形條狀。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碟 剎片之設定位置設有散熱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碟剎盤之組裝結構,其系由一主碟剎片、若干副碟剎片、若干第一、二鎖片及若干螺鎖件所組成;主碟剎片外周緣等間隔設置若干凹弧部,且主碟剎片之兩兩凹弧部之間形成一凸插部,各副碟剎片相對于主碟剎片的凹弧部一側分別凸設出二凸片,二凸片近端部分別設有一透孔,且二凸片之間形成一供主碟剎片的凸插部定位的弧缺口,而各副碟剎片的二凸片分別容置于主碟剎片的凹弧部內,使主碟剎片的凸插部定位于副碟剎片的弧缺口內;各第一、二鎖片近兩端分別設有一第一、二鎖孔,且各第一、二鎖片是分別設置于主碟剎片及各副碟剎片兩側面,利用各螺鎖件穿過各第一鎖片的第一鎖孔、各副碟剎片的透孔及各第二鎖片的第二鎖孔。
文檔編號B62L1/00GK201080237SQ20072015579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2日
發(fā)明者溫芫鋐 申請人:溫芫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