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輪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裝有發(fā)動機的輪騎。
背景技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體育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利用空閑時間,能夠鍛煉身體又富有刺激的體育器材也越來越受青睞,如踏板車、沙灘車等,其中,輪騎(wheel man)是較受歡迎的一種體育器材。目前公開的輪騎,如美國專利5826674,由車架、發(fā)動機、驅動機構、前輪組件、后輪組件等構成,前、后輪上均設有腳踏板,腳踏板底部設有磨擦橡膠盤作為制動器,將發(fā)動機、驅動機構和制動機構等巧妙地裝在前后輪之間,設計獨特,構造巧妙,人們站立行駛,集鍛煉、娛樂和運輸為一體。但還存在以下缺陷1、功率損失大,行駛不可靠。由于該結構的驅動機構為帶傳動機構或鏈傳動機構,帶傳動機構會產生彈性滑動和打滑現(xiàn)象,因此功率損失大,當輪胎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尤其是在有水的路面上行駛時,行駛不可靠。而鏈傳動機構雖然解決了帶傳動打滑的問題,但發(fā)動機的輸出軸是通過兩級鏈傳動將動力傳至后輪的輪轂上,再通過輪轂驅使后輪行駛。由于是間接驅動,依然存在著功率損失的問題。另外鏈傳動不僅在工作中會產生噪聲,而且運轉時會出現(xiàn)瞬時速度不均勻的問題,尤其處于高速傳動時傳動不平順。2、制動不可靠。由于制動時,駕乘者體重心側偏,使前、后輪傾斜,依靠前、后車架上的腳踏板底部的橡膠磨擦盤與地面磨擦而實現(xiàn)剎車,其制動效果不理想,尤其在高速行駛,制動距離長,橡膠磨擦盤磨損嚴重。尤其當橡膠磨擦盤基本磨損后,還會影響整個車架,而導致輪騎不能正常運行。3、車架結構復雜,存放運輸不便。由于車架結構相對復雜,組裝后即為整車,存放及運輸占地面積大,給存放運輸帶來不便。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輪騎,其結構簡單,直接驅動后輪胎面行駛,能減少功率損失,行駛可靠,制動性能好,能提高輪騎的安全可靠性,以便滿足不同客戶的要求。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操縱方便,同時控制制動器和調速器,且不易產生操作失誤的輪騎。
本發(fā)明為達到上述目的的方案是一種輪騎,裝在車架上的發(fā)動機以及前輪組件和后輪組件,a、所述的前輪組件包括前輪和前車架、設置在前輪內圓周與前車架之間的數個使前車架與前輪相對轉動的導輪,前車架內設有腳踏板,且前車架上部還具有前輪罩;b、所述的后輪組件包括后輪和后車架,內設有腳踏板的后車架與車架連接,后車架與后輪內圓周設有數個使后車架與后輪相對轉動的導輪,且后車架上部還具有后輪罩;c、所述的后輪罩通過上連桿與前輪罩連接,車架前部通過下連桿與前車架連接,使前輪與車架連接;d、所述的車架后部還裝有轉軸,發(fā)動機輸出軸通過傳動鏈與轉軸連接,轉軸上設有驅動機構,所述的驅動機構由連接在轉軸兩側的驅動盤以及連接在驅動盤圓周上的驅動軸構成,驅動軸與后輪胎面外圓周上的凹槽嚙合,驅動后輪行駛,轉軸上裝有盤式制動器;e、還具有操縱盤式制動器的制動拉桿和制動手柄,以及控制發(fā)動機加速裝置的調速拉桿和調速手柄。
本發(fā)明為達到上述目的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制動拉桿和調速拉桿連接在一個操作手把上,制動手柄和調速手柄在操作手把上交叉設置,且制動手柄和調速手柄長短不同,以便于區(qū)分。
本發(fā)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1、行駛可靠,傳動效率高。本發(fā)明將發(fā)動機輸出動力傳至轉軸上,并通過與轉軸連接的驅動軸直接驅動后輪的胎面,使車輛行駛,不僅能減少功率損失,提高了輪騎的驅動性能,而且也解決了車輪在任何路面上打滑現(xiàn)象,提高車輛的行駛可靠性。另外,由于是通過驅動軸直接驅動后輪的胎面,降低了鏈傳動產生的噪聲。2、制動可靠。本發(fā)明在轉動軸上設有盤式制動器,通過制動手柄控制使制動器將轉軸上的制動盤減速直至停車,達到快速制動的效果,同時不會造成腳踏板的磨損,駕乘更安全。3、整個車架設計合理簡單。本發(fā)明的后輪組件與車架連接,而前輪組件通過上、下二個拉桿分別與后車架和車架連接,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實現(xiàn)后輪驅動,前輪導向的功能,在存放和運輸時,可將上、下二個拉桿從前、后車架上拆除,存放占有面積小,便于運輸和搬運。4、操縱方便。本發(fā)明將制動手柄和調速手柄同時裝在同一操作手把上,而且將制動手柄和調速手柄設置在操作手把的兩個方向,因此可通過一只手操縱制動拉桿和調速拉桿,具有調速和制動方便的特點。尤其是當制動手柄和調速手柄在兩個方向設置、并以長短相分時,不易造成操作失誤,操作可靠。本發(fā)明的輪騎,騎駛者兩腳放在前、后車架的腳踏板處,用雙腳控制車輛行駛,轉彎時,用雙腳調整身體和重量重心完成轉彎,前輪導向性好。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是本發(fā)明輪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后輪與驅動機構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去掉上拉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驅動機構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是發(fā)動機的進氣裝置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是下拉桿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是操作手柄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鏈條加油潤滑機構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輪騎,如圖1~3所示,包括裝在車架10上的發(fā)動機11,安裝在車架10前后方的前輪組件20和后輪組件30,前輪組件20包括前輪23和前車架22,以及前輪23內圓周與前車架22之間的數個使前車架22與前輪23相對轉動的導輪22a,導輪22a可3~10個均布設置,使前輪23借助前車架22內部之間的多數導輪22a自由相對旋轉,前車架22內設有能放置腳的腳踏板24,在前車架22上部還具有前輪罩21,前輪罩21安裝在前輪23的上部,保護著前輪23上部,及安裝在前車架22的周圍。本發(fā)明的前車架22、腳踏板24以及前輪罩21可制作為一體的結構,也可分體組裝結構。
后輪組件30包括后輪33和后車架32,后車架32內設有能放置腳的腳踏板34,后車架32與車架10連接,可為分體組裝結構或整體結構,后車架32與后輪33內圓周之間也設有數個使后車架32與后輪33相對轉動的導輪32a,導輪32a可3~10個均布設置,使后輪33借助后車架32內部之間的多數導輪32a自由相對旋轉,在后車架32的上部還具有后輪罩31,后輪罩31安裝在后車架32的上方,保護著后輪33的上部。此外,后輪33的胎面的圓周上均布有凹槽33a,形成了圓形。這些凹槽33a借助與驅動機構14的驅動軸14b相互嚙合而直接驅動后輪33轉動。本發(fā)明的后車架32、腳踏板24以及后輪罩31可制作為整體結構,也可為分體組裝結構。
見圖1所示,后輪罩31通過上連桿41與前輪罩21連接,車架10的前部則通過下連桿50與前車架22連接,使前輪23與車架10連接,實現(xiàn)前輪導向,本發(fā)明的上連桿41如圖1所示為直桿體,最好是階梯直桿體,使其前部為鉤頭或T型,使上連桿41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前輪罩21和后輪罩31的上部側面,為了使前輪組件20和后輪組件30之間具有較好的減震性和柔韌性,以提高行駛的舒適性,在上連桿41的桿體上還可裝有減震彈簧。見圖6所示,本發(fā)明的下連桿50為U型桿,U型桿的一端通過緊固件連接在車架10上,U型桿的另一端通過緊固件固定在前車架22上,下連桿50既能使前輪組件20與后輪組件30實現(xiàn)連接,而且又能使前輪23在導向過程中不受干擾。
見圖5所示,裝在車架10上的發(fā)動機11其空氣進氣裝置16是把外部空氣吸入到發(fā)動機11的進氣口16c處,本發(fā)明的空氣進氣裝置16的進氣口16c朝向后輪33一側,以防止各種空氣中異物的吸入,進氣口16c的下部與空氣過濾器16b相通,而空氣過濾器16b與風門16a相通,以調節(jié)空氣吸入量。
見圖1、2所示,本發(fā)明的發(fā)動機11輸出軸通過傳動鏈12與轉軸13連接,轉軸13還連有與驅動機構14,驅動機構14由連接在轉軸13兩側的驅動盤14a以及連接在驅動盤14a圓周上的驅動軸14b構成,在驅動盤14a的圓周上均布裝有8-16個的驅動軸14b,使驅動軸14b連續(xù)不斷地與后輪33胎面外圓周上的凹槽33a嚙合,驅動后輪33行駛。為增加后輪33胎面與驅動軸14b之間的摩擦力,見圖4所示,本發(fā)明在驅動軸14b上還套裝有外圓周壁上具有花槽的軸套14c。
見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轉軸13上裝有盤式制動器60,盤式制動器60包括固定在轉軸13上制動盤61和連接機架10上控制制動盤61的制動器62構成,制動器62通過制動拉桿72a與設置在操作手把70上的制動手柄72連接,可通過操作制動手柄72,使制動器62內側的兩塊摩擦片壓在制動盤61上進行制動,據此,駕乘者根據安裝在轉軸13上的盤式制動器60,在下坡或需剎車時,向轉軸13提供較大的制動力矩,有著迅速啟動和安全性能高等特點,提高了車輛行駛的安全性。
本發(fā)明還具有與發(fā)動機11加速裝置連接的調速拉桿71a和其調速手柄71,調速手柄71裝在操縱手把70上。本發(fā)明的制動拉桿72a和調速拉桿71a設置在一個軸套73內,且將制動手柄72和調速手柄71設置在同一操作手把10上,并交叉設置,見圖7所示,最好制成長的制動手柄72和短的調速手柄71,通過對兩手長、短手柄進一步的區(qū)分,使駕乘者可單手操作手把,具有準確、方便調節(jié)速度及制動的特性。
為便于初學者練習,本發(fā)明在后車架32的兩側均連有輪軸36,且輪軸36上裝有輔助輪35,如圖1、3所示,后車架32上裝有支承板,支承板上設有輪軸36,輔助輪35通過軸承支承連接在輪軸36上。
為使輪騎在快速行駛時,能減少鏈條的噪聲和磨擦,本發(fā)明還設有鏈條供油潤滑裝置80,主要由儲油箱81、油殼89和油管84構成,儲油箱81固定連接在操作手把70上,油管84的一端分別通過塞座82連接在儲油箱81上,油管84的另一端則通過和空心螺栓85以及殼蓋86以及螺母87連接在油箱89上,底部帶有油孔的油箱89則固定連接在車架10上,油箱89內設有過濾網88,且油箱89的油孔對應于鏈條12,與儲油箱81連接一端的油管84口部還設有開關閥83,開關閥83設置在塞座82上,可直接用手來操作開關閥83是否打開或關閉,以控制是否對鏈條加油。
權利要求
1.一種輪騎,包括車架(10),裝在車架(10)上的發(fā)動機(11)以及前輪組件(20)和后輪組件(30),其特征在于a、所述的前輪組件(20)包括前輪(23)、前車架(22),設置在前輪(23)內圓周與前車架(22)之間的數個使前車架(22)與前輪(23)相對轉動的導輪(22a),前車架(22)內設有腳踏板(24),且前車架(22)上部還具有前輪罩(21);b、所述的后輪組件(30)包括后輪(33)和后車架(32),內設有腳踏板(34)的后車架(32)與車架(10)連接,后車架(32)與后輪(33)內圓周設有數個使后車架(32)與后輪(33)相對轉動的導輪(32a),且后車架(32)上部還具有后輪罩(31);c、所述的后輪罩(31)通過上連桿(41)與前輪罩(21)連接,車架(10)前部通過下連桿(50)與前車架(22)連接,使前輪(23)與車架(10)連接;d、所述的車架(10)后部還裝有轉軸(13),發(fā)動機(11)輸出軸通過傳動鏈(12)與轉軸(13)連接,轉軸(13)上設有驅動機構,所述的驅動機構由連接在轉軸(13)兩側的驅動盤(14a)以及連接在驅動盤(14a)圓周上的驅動軸(14b)構成,驅動軸(14b)與后輪(33)胎面外圓周上的凹槽嚙合,驅動后輪(33)行駛,轉軸(13)上裝有盤式制動器(60);e、還具有操縱盤式制動器(60)的制動拉桿(72a)和制動手柄(72),以及控制發(fā)動機(11)加速裝置的調速拉桿(71a)和調整手柄(7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拉桿(72a)和調速拉桿(71a)連接在一個操作手把(70)上,且制動手柄(72)和調速手柄(71)在操作手把(10)交叉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手柄(72)和調速手柄(71)長、短區(qū)分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連桿(41)為直桿體,且其前部為鉤頭或T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連桿(50)為U型桿,U型桿的一側通過緊固件連接在車架(10)上,U型桿的另一端固定在前車架(22)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軸(14b)8-16個均布連接在兩側驅動盤(14a)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軸(14b)上還套裝有外圓周壁上具有花槽的軸套(14c)。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fā)動機(11)的空氣進氣裝置(16)的進氣口(16c)朝向后輪(33)一側,且進氣口(16c)的下部通過空氣過濾器(16b)與風門(16a)相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車架(32)的兩側均連有輪軸(36),輔助輪(35)支承連接在輪軸(36)上。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車架(32)上裝有支承板,支承板上設有輪軸(36),輔助輪(35)支承連接在輪軸(36)上。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騎,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主要由儲油箱(81)、油殼(89)和油管(84)構成的鏈條供油潤滑裝置(80),儲油箱(81)連接在固定手把(70)上,油管(84)分別與儲油箱(81)和油殼(89)連接,且底部帶有油孔的油殼(89)連接在車架(10)上,油殼(89)設有過濾網(88),其油殼(89)的油孔對應于鏈條(12),與儲油箱(81)連接一端的油管(84)口部設有開關閥(83)。
全文摘要
一種輪騎,包括車架、發(fā)動機以及前、后輪組件,前輪組件包括前輪、前車架和前輪內圓周與前車架之間的數個導輪,內設腳踏板的前車架上部具有前輪罩;后輪組件包括后輪、后車架,內設有腳踏板的后車架與車架連接,后車架與后輪內圓周設有數個導輪,后車架上部還具有后輪罩;后輪罩通過上連桿與前輪罩連接,車架前部通過下連桿與前車架連接;車架后部還裝有轉軸,動力通過傳動鏈與轉軸連接,驅動機構由連接在轉軸兩側的驅動盤和連接在驅動盤上的驅動軸構成,驅動軸與后輪胎面外圓周上的凹槽嚙合,驅動后輪行駛,轉軸上裝有盤式制動器。本發(fā)明具有結構簡單,直接驅動后輪胎面行駛,功率損失少,行駛可靠,制動性能好,能提高輪騎的安全可靠性的特點。
文檔編號B62K11/00GK1597430SQ200410041619
公開日2005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8月6日
發(fā)明者李太根 申請人:常州體極車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