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側翻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鐵路側翻車車廂。
背景技術:
鐵路側翻車的車廂是由車廂底架、前后兩端壁、左右兩側門圍成的空間,車輛容積是關系車輛整體性能及運能的關鍵參數(shù),車輛應盡量使車廂斷面最大化,以減小車輛長度、降低車輛自重。
現(xiàn)有鐵路側翻車車廂兩側由單一側門組成,側門與車廂底架、傾翻機構相鉸接,側門關閉時側門與車廂底架基本成垂直狀態(tài)。當依靠加高側門高度提高車輛容積時,該側門結構存在以下問題:車輛傾翻后,側門距軌面(地面)距離過小或與地面產生干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專利號為200820241104.1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大容積大載重鐵路側翻車車廂,其車廂兩側由側門和上側墻組成,側門與車廂底架、傾翻機構相鉸接,上側墻與車廂兩端的端墻焊接為一體,上側墻通過側柱與車廂底架連接,端墻下部與車廂底架連接,側門關閉時,側門與上側墻的側柱和端墻的角柱通過平面接觸。該結構既提高了車輛容積,又沒有加高側門高度,有效解決了車輛傾翻后側門距軌面(地面)距離過小或與地面產生干涉的問題,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卻存在以下問題:側門在裝載過程中承受的貨物壓力大,側門產生外漲、變形,散粒貨物可能進入立柱或角柱與側門之間的縫隙,導致側門關閉不嚴,運輸過程中貨物泄漏在軌道上,影響運行安全;在傾翻過程中由于立柱的阻擋,立柱與側門之間的貨物卸不干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解決側門關閉不嚴、貨物卸不干凈的鐵路側翻車車廂。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鐵路側翻車車廂,它包括車廂底架、左右兩個側門、左右兩個上側墻和前后兩個端墻,其中,左右兩個側門的下部第一鉸接點分別與車廂底架左右兩側的鉸接位鉸接,左右兩個側門的下部第二鉸接點分別與傾翻機構鉸接點鉸接,左右兩個側門關閉時,左右兩個側門能與車廂底架、左右兩個上側墻和前后兩個端墻圍成側翻車車廂,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兩個上側墻均包括頂部墻板、多個側柱和多個壓型導流板,其中,左邊一個上側墻的頂部墻板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前邊一個端墻的左側和后邊一個端墻的左側,右邊一個上側墻的頂部墻板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前邊一個端墻的右側和后邊一個端墻的右側,左右兩個上側墻的頂部墻板內側分別通過對應的側柱與車廂底架的左右兩側固定連接,每個側柱的外側面均固定連接對應的壓型導流板,當側門關閉時,每個壓型導流板位于對應側柱和相應側門之間,車廂底架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前后兩個端墻的底端。
所述前后兩個端墻均包括上端梁、端柱、橫帶、端墻板和左右兩個傾斜角柱,其中,端墻板的頂部固定連接上端梁,端柱和橫帶垂直交叉固定連接,端柱和橫帶的內側面固定連接端墻板,端柱的頂面固定連接上端梁,橫帶的左右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左右兩個傾斜角柱,左右兩個傾斜角柱的內側面固定連接端墻板,左右兩個側門關閉時,左右兩個側門分別與對應的傾斜角柱貼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過在側柱與側門之間增加導流板既增加了側柱的強度,又確保進入側柱與側門之間的散粒貨物順利流出,同時能避免因此造成的側門關閉不嚴和卸貨不干凈的問題;
2、將端墻角柱與側門接觸面設計成斜面,既保證了端墻的強度,又能減小其與側門接觸面而防止貨物殘留導致的側門關閉不嚴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上側墻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上側墻與側門連接部位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端墻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端墻與側門連接部位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使用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1—車廂底架、1.1—鉸接位、2—側門、2.1—第一鉸接點、2.2—第二鉸接點、3—側墻、3.1—頂部墻板、3.2—側柱、3.3—壓型導流板、4—端墻、4.1—上端梁、4.2—端柱、4.3—橫帶、4.4—端墻板、4.5—傾斜角柱、5—傾翻機構鉸接點。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鐵路側翻車車廂,如圖1~7所示,它包括車廂底架1、左右兩個側門2、左右兩個上側墻3和前后兩個端墻4,其中,左右兩個側門2的下部第一鉸接點2.1分別與車廂底架1左右兩側的鉸接位1.1鉸接,左右兩個側門2的下部第二鉸接點2.2分別與傾翻機構鉸接點5鉸接,左右兩個側門2關閉時,左右兩個側門2能與車廂底架1、左右兩個上側墻3和前后兩個端墻4圍成側翻車車廂,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兩個上側墻3均包括頂部墻板3.1、多個側柱3.2和多個壓型導流板3.3,其中,左邊一個上側墻3的頂部墻板3.1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焊接)前邊一個端墻4的左側和后邊一個端墻4的左側,右邊一個上側墻3的頂部墻板3.1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焊接)前邊一個端墻4的右側和后邊一個端墻4的右側,左右兩個上側墻3的頂部墻板3.1內側分別通過對應的側柱3.2與車廂底架1的左右兩側固定連接(焊接,確保上側墻的強度),每個側柱3.2的外側面均固定連接(焊接)對應的壓型導流板3.3,當側門2關閉時,每個壓型導流板3.3位于對應側柱3.2和相應側門2之間,車廂底架1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焊接)前后兩個端墻4的底端。
上述技術方案中,每個側柱3.2的外側面均固定連接(焊接)對應的壓型導流板3.3,既增加了側柱3.2的強度,又確保進入側柱3.2與側門2之間的散粒貨物順利流出,避免因此造成的側門2關閉不嚴和卸貨不干凈。壓型導流板3.3采用整體壓型,外形圓滑,便于散粒貨物流動。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前后兩個端墻4均包括上端梁4.1、端柱4.2、橫帶4.3、端墻板4.4和左右兩個傾斜角柱4.5,其中,端墻板4.4的頂部固定連接(焊接)上端梁4.1,端柱4.2和橫帶4.3垂直交叉固定連接(焊接),端柱4.2和橫帶4.3的內側面固定連接(焊接)端墻板4.4,端柱4.2的頂面固定連接(焊接)上端梁4.1,橫帶4.3的左右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焊接)左右兩個傾斜角柱4.5,左右兩個傾斜角柱4.5的內側面固定連接(焊接)端墻板4.4,左右兩個側門2關閉時,左右兩個側門2分別與對應的傾斜角柱4.5貼合。傾斜角柱4.5與側門2接觸側采用斜面設計,既保證了端墻4的強度,又能減小其與側門2接觸面從而防止貨物殘留導致的側門2關閉不嚴。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端柱4.2有兩個。該設計可以增加端墻4的強度。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頂部墻板3.1由外墻板和內墻板組焊成箱型。該設計用于增加上側墻的剛度。
本發(fā)明使用時,車廂底架1連接底架,所述底架連接轉向架。
本發(fā)明通過優(yōu)化側柱3.2與側門2及端墻4與側門2的連接部位結構,有效避免了因側柱3.2與側門2及端墻4與側門2由于平面接觸而導致貨物殘留引起的側門2關閉不嚴和卸貨不干凈的問題,提高了車輛運輸?shù)陌踩浴?/p>
本說明書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公知的現(xiàn)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