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根據(jù)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已知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的大量變型方案。這些裝置一般包括至少一個通流孔,該通流孔設置在車輛前端區(qū)域中并分別與對應的風道/空氣甬道相耦聯(lián)。通過通流孔,由行駛風引起的空氣流進入通道并定向并且例如被導引到熱交換器或者車輛設備。在此熱交換器可以是用于驅動設備的空氣-冷卻劑熱交換器和/或是油冷卻器和/或是用于空調設備的空氣-制冷劑熱交換器。因此空氣流可以直接或通過對應的熱交換器冷卻車輛設備。空氣流進入到至少一個設置在車輛前端區(qū)域中的通流孔可能導致所謂的“閉塞”,由此可能增加車輛的空氣阻力。由于空氣阻力增加,可能增加燃料消耗。所述至少一個通流孔一般可以具有關閉狀態(tài)或開放狀態(tài)。在關閉狀態(tài),沒有空氣流可以進入到車輛內部區(qū)域中以進行冷卻,并且車輛具有比在開放狀態(tài)中的更小的空氣阻力。在開放狀態(tài),空氣流可以進入到車輛內部區(qū)域中以進行冷卻,但是此時車輛空氣阻力增加。在此通流孔例如可以通過可擺動的疊片來開放和關閉。
[0003]由DE 10 2009 058 284 A1已知一種車輛前部結構,該前部結構具有至少一個用于供行駛風通過的開孔,該行駛風尤其作為例如用于流入增壓空氣冷卻器的冷卻空氣。在此至少一個通流孔可以至少部分地被車輛號牌和/或被號牌支架遮蓋,其中通過遮蓋至少一個通流孔,可以改善車輛的空氣動力學。為此目的,號牌可以在遮蓋開孔的第一位置與露出開孔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0004]由DE 10 2004 026 419 A1已知這種用于通過設置在前部區(qū)域中的通流孔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通過改變通流孔的通流橫截面積,例如可以調整通往發(fā)動機室的空氣流。所述裝置具有至少兩個通流孔,即上面的第一通流孔和下面的第二通流孔。第一通流孔被分派給上面的空氣抽取區(qū)并且與第一對應風道耦聯(lián)。第二通流孔被分派給在豎直方向上位于更低處的下面的空氣抽取區(qū)并且與第二對應風道耦聯(lián)。為了協(xié)調通過第一風道的空氣流和為了協(xié)調通過第二風道的空氣流,在第一通流孔和第二通流孔的區(qū)域中設置有可擺動的疊片,所述疊片在考慮車輛運行狀態(tài)的條件下改變通流孔的對應通流橫截面積。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實現(xiàn)一種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它不僅可靠地滿足車輛的空氣動力學要求,而且可靠地滿足熱力學要求,并且構造簡單。
[0006]按照本發(fā)明,這個目的通過提供一種具有權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得以實現(xiàn)。在從屬權利要求中給出本發(fā)明的有利實施形式和改進方案。
[0007]為了實現(xiàn)可靠地滿足車輛的空氣動力學要求以及熱力學要求并且構造簡單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第一調整元件被設計成可直線移動的閥板,該閥板在第一位置封閉所述至少兩個通流孔,在第二位置開放第一通流孔并封閉第二通流孔,而在第三位置開放兩個通流孔。
[0008]空氣動力學要求在下文中被理解為,車輛具有盡可能小的空氣阻力。因為尤其由行駛風引起的、空氣流進入到至少一個設置在車輛前端區(qū)域中的通流孔中的進入可能導致所謂的“閉塞”并由此增加空氣阻力,所以從空氣動力學的觀點來看關閉通流孔是合理的。
[0009]熱力學要求在下文中被理解為車輛客廂的冷卻和/或至少一個車輛設備的冷卻。從熱力學的觀點來看合理的是,在車輛前端上布置盡可能多的通流孔并且開放它們。
[0010]有利地,可以在需要時開放按照本發(fā)明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的至少兩個通流孔,從而可以滿足熱力學要求。此外第一調整元件有利地被設計為可直線移動的閥板,從而至少兩個通流孔可以設置在車輛前端的側向區(qū)域中。所述至少兩個通流孔分別與對應的風道連接。有利地可以使與第一通流孔耦聯(lián)的第一風道與用于車輛內室調溫的空調設備的熱交換器相耦聯(lián)。第二通流孔可以與第二風道耦聯(lián),該第二風道例如可以與用于冷卻車輛設備的熱交換器相耦聯(lián)和/或直接與要冷卻的車輛設備相耦聯(lián)。有利地,按照本發(fā)明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可以分級工作并且在需要時把冷卻空氣流供應給僅一個風道或供應給多個風道。由此可以有利地優(yōu)化冷卻空氣流入。有利地可以設有另外的通流孔和對應的風道,這些另外的風道與其它熱交換器或要冷卻的車輛設備耦聯(lián)。在此所述閥板可以移動到其它位置或者在第二位置開放兩個通流孔并封閉其它通流孔。此外通過觀察就可以方便地檢查本裝置的功能有效性,因為閥板的移動從外部可見。
[0011]在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有利擴展結構中,第一調整元件被支承為可在車輛橫向上水平移動,所述至少兩個通流孔在車輛橫向上并排地設置。通流孔可以有利地通過側向移動以較小的空氣阻力被打開和露出。
[0012]特別有利的是,當?shù)谝徽{整元件位于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中時,第二調整元件形成飛翅/翅片(Finne)。該飛翅例如可以通過第二調整元件的折疊和/或彎曲來形成。所述飛翅可以有利地形成空氣流引導結構,該空氣流引導結構在需要時可以激活。所述飛翅可以有利地使用分離的或固定的導風元件,由此可以至少部分地防止產生其它空氣摩擦。
[0013]在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有利的擴展結構中,所述基體可以具有至少一個滑槽道,該至少一個滑槽道導引第一調整元件。例如,所述至少一個滑槽道在一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至少部分地在第二調整元件后面延伸。在此,車輛前端具有朝向作用于車輛上的空氣流的前部區(qū)域和朝向車輛內室的后部區(qū)域。第一調整元件有利地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至少部分地設置在后部區(qū)域中并且可以被第二調整元件保護免受外部影響。此外通過把第二調整元件布置在后部區(qū)域中,可以至少部分地防止由于第一調整元件處于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而產生其它空氣摩擦效應。此外,第一調整元件可以在第一位置齊平地連接在車輛前端的外皮上,從而在第一位置可以至少減小空氣摩擦效應。
[0014]在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有利擴展結構中,所述基體可以具有用于驅動裝置的接納部。在此所述驅動裝置可以與第一調整元件和/或與第二調整元件耦聯(lián)。例如所述驅動裝置可以被設計成電機,該電機可以通過致動器與第一調整元件和/或第二調整元件耦聯(lián)。此外,所述驅動裝置有利地還與評估和控制單元連接,該評估和控制單元接收并分析處理傳感器數(shù)據(jù)并由此例如確定至少一個車輛設備的和/或車輛客廂的當前溫度。此外,所述評估和控制單元還可以接收和分析處理傳感器數(shù)據(jù)以確定當前的車輛速度。根據(jù)所確定的數(shù)據(jù),所述評估和控制單元可以激活驅動裝置并打開或關閉通流孔。
[0015]在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有利的擴展結構中,所述基體具有鎖止連接結構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與鎖止連接結構的設置在車身側的第二部件共同作用并且將基體固定在車輛前端上。所述基體可以有利地通過鎖止連接結構方便地例如固定在保險杠上。
[0016]在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有利的擴展結構中,第一調整元件和第二調整元件在第一位置上貼靠在車輛前端上并產生微小的空氣阻力??諝庾枇梢杂欣赜捎谠诘谝晃恢弥虚]合的平面的車輛外皮而保持盡可能小。
【附圖說明】
[0017]在附圖中示出本發(fā)明的有利實施形式并且在下面進行描述。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功能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元件。
[0018]附圖示出:
[0019]圖1示出處于第一位置的、按照本發(fā)明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的一種實施例的示意透視圖,
[0020]圖2示出處于第二位置的、圖1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的示意透視圖,
[0021]圖3示出處于第三位置的、圖1和圖2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的示意透視圖,
[0022]圖4示出處于第一位置的、圖1至3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從后面看去的示意透視圖,
[0023]圖5示出處于第一位置的、圖4的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的示意剖視圖。
[0024]附圖標記列表:
[0025]1車輛前端
[0026]1.2外部區(qū)域
[0027]1.4內部區(qū)域
[0028]10保險杠
[0029]20用于協(xié)調空氣通過量的裝置
[0030]21 基體
[0031]21.2 接納部
[0032]21.4鎖止連接結構
[0033]21.5 第一部件
[0034]21.6 第二部件
[0035]22、23 通流孔
[0036]24第一調整元件(閥板)
[0037]24.2 滑槽道
[0038]25第二調整元件
[0039]25.2 飛翅
[0040]26驅動裝置(電驅動裝置)
[0041]27致動器
[0042]28第一風道
[0043]29第二風道
[0044]y車輛橫向
[0045]z車輛豎向
【具體實施方式】
[0046]如同由圖1至5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