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傳送帶系統(tǒng)與車載廂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應用于運輸車輛中用于裝載貨物的車載廂體,尤其涉及一種車載 廂體中包括自動運輸貨物的傳送帶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 現(xiàn)有的廂式運輸車的貨物裝載廂體為一封閉的長方體結構,包括底板、位于底板 周圍的側板(包括后車門)以及頂壁。廂體中的貨物裝卸一般為通過人工或者叉車工具將 廂體外的貨物移動至廂體內并自鄰近車頭位置開始至車尾的順序依次擺放貨物,或者按照 車尾至鄰近車頭的順序將廂體內的貨物移動之廂體外。前述廂體結構的貨物裝卸方式人 力成本較高、且貨物裝卸速度較慢,而采用叉車工具進行貨物裝卸時,由于廂體空間相對密 度,空氣流通速度較慢,造成廂體內叉車產(chǎn)生的油煙較難短時間流通至廂體外,從而使得廂 體內工作人員所處環(huán)境較為惡劣。
[0003] 因此,基于前述原因,降低人力成本以及提高廂式貨運車的裝卸效率成為目前的 重要研究課題。
【發(fā)明內容】
[0004]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應用在車載廂體中、且用于提高貨物傳送效率與穩(wěn)定 性的車載傳送帶系統(tǒng)。
[0005] 本發(fā)明進一步提供一種包括前述傳送帶系統(tǒng)的車載廂體。
[0006] -種車載傳送帶系統(tǒng),設置于車廂底板上,該底板包括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 面,該第一表面位于該車廂內,該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包括一容置腔。該車載傳送帶系 統(tǒng)包括傳送帶與至少一驅動箱,該傳送帶在該第一表面與該容置腔之間移動,該驅動箱設 置于底板下側且鄰近該傳送帶在第一表面與該容置空間切換的位置,該驅動箱內包括第一 驅動輪與第一導向輪,該傳送帶經(jīng)由該第一導向輪與該驅動輪在該第一表面與該容置腔之 間切換,該第一驅動輪用于驅動傳送帶移動,該驅動箱為具有用于部分顯露該第一導向輪 的容置口的封閉腔體。
[0007] -種車載廂體,包括前述車載傳送帶系統(tǒng)。
[0008]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對應在底板設置包括傳送帶的傳送帶系統(tǒng),由于第一驅動箱與 第二驅動箱均基本為一封閉的腔體,能夠較佳地防止第一導向輪、第二導向輪以及第一驅 動輪受到水汽或者灰塵的損壞。
【附圖說明】
[0009] 圖1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中汽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0] 圖2為圖1所示廂體的側面透視圖。
[0011] 圖3為圖2所示廂體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0012] 圖4-7為圖3所示廂體沿不同視角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0013] 圖8為第一驅動箱與傳送帶的連接示意圖。
[0014] 圖9為圖7所示第一驅動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 圖10為圖9所示第一驅動箱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6] 圖11-12為圖9所示第一驅動箱沿不同角度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7] 圖13為第二蓋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8] 圖14為本發(fā)明一變更實施方式中第二蓋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 圖15為本發(fā)明另一變更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箱的結構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0]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25]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6] 為提高廂式運輸車貨物裝卸效率且保證貨物裝卸人員的健康,在廂體底板上設置 驅動輪驅動的傳送帶的結構,在裝卸貨物時,將貨物放置在運轉的傳送帶上,從而將貨物在 廂體中鄰近車頭的位置與車尾二者之間移動。然而,廂式運輸車的使用環(huán)境較為惡劣,例如 經(jīng)常處于高灰塵、高濕度等環(huán)境中,因此,驅動滾筒較容易受到使用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運行 穩(wěn)定性不尚。
[0027] 請參閱圖1,圖1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中汽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汽車50用于裝 載及運輸貨物。其中,汽車50可為一般貨車、半掛貨車、貨柜車或廂式貨車等。
[0028] 具體地,所述汽車50包括車頭51、廂體52以及底架與驅動模組53。廂體52固定 于底架與驅動模組53上,且?guī)w52和底架與驅動模組53位于車頭51的后方并且與車頭 51連接。在車頭51的牽引控制下,廂體52在底架與驅動模組53的支撐與驅動下移動。
[0029] 廂體52整體呈長方體結構,包括底板521、側板522、前側板523、后側板524及頂 板525。本實施例中,廂體52中側板522的數(shù)量為二,且設置于底板521左右相對兩側。頂 板525正對底板521與側板522固定連接。前側板523設置于底板鄰近車頭51的一端。后 側板524的數(shù)量為二,設置于遠離車頭51的一端,其中,后側板524設置為可相對側板522 樞轉作為可封閉廂體52或者使得廂體52具有一開口的門結構。底板521、側板522、前側 板523、后側板524及頂板525均可由較為輕便的鋁材料制成,例如鋁合金型材,當然,在本 發(fā)明其他實施方式中,該些部件也可采用其他金屬材料制成,例如鋼板。
[0030] 請參閱圖2,圖2為圖1所示廂體52的側面透視圖,底板521設置有包括多個傳送 帶401的傳送帶系統(tǒng)40,其中,傳送帶401在底板52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設置。具體地,底 板521包括二相對設置的第一表面521a與第二表面521b,其中,第一表面521a位于該廂 體52內,第二表面521b鄰近廂體52鄰近底架與驅動模組53 (圖1)的一側。底板521的 第一表面521a與第二表面521b之間包括一容置腔521d(請參閱圖4)。第一表面521a間 隔一預定距離設置兩個第一開口 521c,該兩個第一開口 521c與容置腔521d連通,部分傳 送帶401設置于第一表面521a,部分傳送帶401設置于容置腔中,并且通過兩個第一開口 521c在第一表面521a與容置腔521d之間連續(xù)地切換。
[0031] 請參閱圖3,圖3為圖2所示廂體52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傳送帶系統(tǒng)40還包括 第一驅動箱41與第二驅動箱42,用于驅動該傳送帶401移動,從而使得傳送帶401在第一 表面521a與容置腔521d之間進行切換。第一驅動箱41與第二驅動箱42分別設置于底板 521下側且對應該兩個第一開口 521c處。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箱41與第二驅動箱42 的結構相同,現(xiàn)以第一驅動箱41的結構為例進行說明。
[0032] 請一并參閱圖3-8,其中,圖4-7為圖3所示廂體52沿不同視角的截面結構示意 圖,圖8為第一驅動箱41與傳送帶401的連接示意圖。第一驅動箱41對應設置于鄰近車 尾一端的第一開口 521c下側,用于為傳送帶401的移動提供動力以及切換傳送帶401的移 動方向,第二驅動箱42對應設置于鄰近車頭51 (圖1) 一端的第一開口 521c下側,用于切 換傳送帶401的移動方法并輔助傳送帶401的移動。
[0033] 請結合圖8, 一并參閱圖9-10,圖9為圖7所示第一驅動箱4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所示第一驅動箱41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34] 第一驅動箱41包括容置箱體10、導向輪組20、第一驅動輪30以及傳送帶張緊調 節(jié)裝置60。本實施方式中,導向輪組20包括第一導向輪21與第二導向輪22。
[0035] 容置箱體10為僅包括第一容置口 101與第二容置口 103的封閉腔體,用于容置固 定該第一導向輪21、第二導向輪22以及第一驅動輪30,同時,還容置部分傳送帶401。如 圖8所示,傳送帶401抵接于第一導向輪21、第二導向輪22以及第一驅動輪30,并且經(jīng)由 第一容置口 101與第二容置口 103進入以及延伸出第一驅動箱41,傳送帶401在第一導向 輪21、第二導向輪22以及第一驅動輪30的驅動下進行移動方向的切換。
[0036] 第一導向輪21鄰近第一容置口 101設置,第二導向輪22鄰近該第二容置口 103 設置,用于切換傳送帶401的移動方向。第一驅動輪30較第一、第二導向輪22遠離該第一 容置口 101與第二容置口 103,并且位于第一導向輪21與第二導向輪22下方。
[0037] 第一驅動輪30與傳送帶401抵接并且用于驅動傳送帶401移動。本實施方式中, 第一驅動輪30為電動滾筒,當?shù)谝或寗虞?0接通電源后即可旋轉,從而帶動傳送帶401開 始移動。
[0038] 第一導向輪21用于使得傳送帶401在底板521的第一表面521a與第一驅動輪30 之間移動,具體地,第一導向輪21的上邊緣與第一表面521a基本在同一平面,第一導向輪 21將傳送帶401自第一表面521a導向第一驅動輪30或者將傳送帶401自第一驅動輪30 導向第一表面521a。
[0039] 第二導向輪22用于使得傳送帶401在第一驅動輪30與容置腔52Id之間移動,具 體地,第二導向輪22的上邊緣與容置腔521d在同一平面,第二導向輪22將傳送帶401自 第一驅動輪30導向容置腔521d或者將傳送帶401自容置腔521d導向第一驅動輪30。
[0040] 較佳地,第一導向輪21的半徑大于第二導向輪22的半徑,且第一導向輪21與第 二導向輪22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