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覆蓋能夠收納在座位的座椅靠背內(nèi)的扶手的鉸鏈機構的罩部件的構造。
背景技術:
迄今為止,提出有在汽車的座位的座椅靠背上設置凹部,將扶手收納在該凹部內(nèi)的構造(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的扶手通過鉸鏈機構安裝在座椅靠背上,為了美化外觀、保護乘客,在鉸鏈機構上安裝有樹脂制的鉸鏈罩。
專利文獻1:日本實公平7 - 13567號公報
上述的專利文獻I的鉸鏈罩是通過將合成樹脂材料放入成形模具內(nèi)從而制造而成的。因而,必須配合鉸鏈機構的形狀準備成形模具,導致了制造成本升高。而且,在做成成形模具之后,在鉸鏈機構的形狀、鉸鏈罩的設計形狀產(chǎn)生變更的情況下,需要用于將成形模具進行修改或重新進行制作的成本,存在有制造成本進一步升高這樣的問題。
另外,在專利文獻I的樹脂制的鉸鏈罩中,為了防止晃動,在各個位置處設有多個凸部、爪等。若作為這樣的構造,則向鉸鏈機構上的安裝變得復雜,安裝工時增加。另外,用于維護的拆除的工時也增加。
另外,在從凹部拉出扶手時,為了使該扶手不會突然傾倒,期望具有在與扶手的傾倒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產(chǎn)生反作用力的結構。但是,在以往,由于無法利用樹脂制的鉸鏈罩自身產(chǎn)生反作用力,因此扶手的操作感并不好。假設若欲利用樹脂制的鉸鏈罩來提高操作感,則需要在鉸鏈機構上追加鉸鏈罩本身以外的產(chǎn)生反作用力的機構。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這樣的實際情況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時簡化向鉸鏈機構上的安裝、并且也能夠提高使用扶手時的操作感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
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所具有的問題,在通過鉸鏈機構將扶手可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座椅靠背的收納凹部內(nèi)、且鉸鏈罩覆蓋上述鉸鏈機構的至少一部分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中,上述鉸鏈罩由具有撓性的布料形成。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上述鉸鏈機構具有安裝在上述收納凹部內(nèi)的鉸鏈托架,該鉸鏈托架具有:平面,將其安裝到上述收納凹部內(nèi)時具有前表面和背面;一對側面,其從上述平面的車輛寬度方向兩端部向前方延伸;上述鉸鏈罩具有:平面罩部分,其與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相對應;側面罩部分,其與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一對側面相對應;袋狀部通過縫制形成在上述鉸鏈罩的上述側面罩部分上,并由上述側面罩部分的上述袋狀部覆蓋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一對側面。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上述平面罩部分具有:主體部,其配置在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上;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該上側折返部從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的上端露出,該下側折返部從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的下端露出,上述平面罩部分的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向上述平面的上述背面折回并相互重疊,上述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的重疊部分被上述鉸鏈托架與上述收納凹部所夾持。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在上述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的重疊部分處設有面粘扣。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上述鉸鏈罩由地毯材料形成。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上述鉸鏈罩全面地覆蓋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和上述一對側面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內(nèi)側面。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上述鉸鏈罩由與覆蓋上述扶手或上述座椅靠背的表皮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
采用本發(fā)明,在通過鉸鏈機構將扶手可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座椅靠背的收納凹部內(nèi),且鉸鏈罩覆蓋上述鉸鏈機構的至少一部分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中,上述鉸鏈罩由具有撓性的布料形成。
在專利文獻I的現(xiàn)有技術中,通過將合成樹脂材料放入成形模具內(nèi)來制造鉸鏈罩,但是采用本發(fā)明,無需準備成形模具,僅將布料進行加工就能夠制作鉸鏈罩,能夠抑制制造成本。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由于無需準備成形模具,因此即使是在鉸鏈機構的形狀、鉸鏈罩的設計形狀產(chǎn)生有變更的情況下,也無需如以往那樣地將成形模具進行修改或重新進行制作,僅通過切斷、縫制布料就能夠修改鉸鏈罩的形狀。因而,能夠抑制制造成本。另外,由于能夠通過切斷、縫制布料來變更鉸鏈罩的形狀,因此伴隨著部件的變更的修改較為容易,形狀設定的自由度也較高。
另外,在專利文獻I的樹脂制的鉸鏈罩中,需要通過在各個位置處設置多個爪等來防止晃動,但是由于本發(fā)明是利用布料制品的鉸鏈罩覆蓋鉸鏈機構的結構,因此不會產(chǎn)生晃動。另外,由于本發(fā)明的鉸鏈罩是布料制品,且形成為沒有爪等的簡單的結構,因此也使向鉸鏈機構上的安裝變得容易,能夠縮短安裝工時。另外,也能夠縮短用于維護的拆卸的工時。
另外,由于本發(fā)明的鉸鏈罩是布料制品,因此在扶手傾倒時,在鉸鏈罩與扶手之間,在與傾倒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產(chǎn)生有摩擦力(反作用力),從而扶手不會突然傾倒。因而,無需在鉸鏈機構上設置另外的機構就能夠提高扶手的操作感。而且,在本發(fā)明中,通過變更布料的種類,也能夠自由地調(diào)節(jié)外觀的變更、防銹等的效果。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上述鉸鏈機構具有安裝在上述收納凹部上的鉸鏈托架,該鉸鏈托架具有:平面,將其安裝到上述收納凹部內(nèi)時具有前表面和背面;一對側面,其從上述平面的車輛寬度方向兩端部向前方延伸,上述鉸鏈罩具有:平面罩部分,其與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相對應;側面罩部分,其與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一對側面相對應;袋狀部通過縫制形成在上述鉸鏈罩的上述側面罩部分上,并由上述側面罩部分的上述袋狀部覆蓋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一對側面。
采用本發(fā)明,能夠可靠地利用鉸鏈罩覆蓋向車廂內(nèi)露出的鉸鏈托架的一對側面的整體。特別是即使在扶手轉(zhuǎn)動時拉扯了鉸鏈罩,由于以利用袋狀部包裹的方式覆蓋鉸鏈托架的一對側面,因此鉸鏈罩不會脫落。另外,由于鉸鏈托架的一對側面的整體被鉸鏈罩所覆蓋,因此在扶手傾倒時,產(chǎn)生于鉸鏈罩與扶手之間的摩擦力(反作用力)也進一步增大。由此,能夠高效地防止扶手突然傾倒,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扶手的操作感。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上述平面罩部分具有:主體部,其配置在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上;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該上側折返部從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的上端露出,該下側折返部從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的下端露出,由于上述平面罩部分的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向上述平面的上述背面折回并相互重疊,且上述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的重疊部分被上述鉸鏈托架與上述收納凹部所夾持,因此能夠防止上側折返部與下側折返部的重疊部分打開從而使鉸鏈托架露出的情況。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由于在上述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的重疊部分處設有面粘扣,因此使向鉸鏈托架上的安裝變得容易,縮短了安裝工時。另夕卜,使上側折返部與下側折返部的重疊部分的裝卸和微調(diào)整變得容易,也縮短了用于維護的拆卸的工時。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由于上述鉸鏈罩由地毯材料形成,因此在設置面粘扣的情況下,能夠省略環(huán)狀的起毛部分。即,由于地毯材料自身發(fā)揮了環(huán)狀的起毛部分的功能,因此只要在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中的任一方上設置鉤狀的起毛部分,就能夠使鉤狀的起毛部分掛在鉸鏈罩的任意位置處。由此,使重疊部分的微調(diào)整變得容易。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上述鉸鏈罩全面地覆蓋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和上述一對側面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內(nèi)側面。由此,使布料制品的鉸鏈罩與扶手間的接觸部分盡可能地增大,從而也使在扶手傾倒時產(chǎn)生于鉸鏈罩與扶手之間的摩擦力(反作用力)進一步增大。由此,能夠高效地防止扶手突然傾倒的情況,進一步提高了扶手的操作感。
另外,采用本發(fā)明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上述鉸鏈罩也可以由與覆蓋上述扶手或上述座椅靠背的表皮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由此,在座椅靠背的表面設計中產(chǎn)生有統(tǒng)一感,美化了車廂內(nèi)的外觀。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汽車用后部座位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扶手的立體圖。
圖3是圖1的A — A線剖視圖。
圖4是構成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扶手的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鉸鏈罩的展開圖。
圖6是表示套有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鉸鏈罩的狀態(tài)的鉸鏈托架,圖6的(a)是立體圖,圖6的(b)是圖6的(a)的B — B線剖面圖。
圖7是構成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座椅靠背的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座椅靠背I是汽車的后部座位用座椅靠背。如圖3所示,座椅靠背I在車輛寬度方向中央部具有收納凹部2,通過鉸鏈機構4將扶手3可轉(zhuǎn)動地安裝在收納凹部2內(nèi)。另外,如圖2所示,鉸鏈機構4配置在扶手3的下部,扶手3能夠以下部為軸向前傾倒(參照圖1的箭頭)。
如圖4所示,鉸鏈機構4具有:鉸鏈托架5,其安裝在收納凹部2內(nèi);第I螺栓6,其形成為扶手3的轉(zhuǎn)動軸;第2螺栓7,其限制扶手3的轉(zhuǎn)動范圍;襯套8,其夾設在第I螺栓6與扶手3之間。
如圖4所示,在扶手3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側面31上設有用于供第I螺栓6貫穿的螺栓孔32。另外,在扶手3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側面31上設有在螺栓孔32的周圍呈圓弧狀地延伸的圓弧狀孔33。在該圓弧狀孔33上貫穿有第2螺栓7。由此,通過圓弧狀孔33的范圍限制了扶手3的轉(zhuǎn)動范圍。
如圖3和圖4所示,鉸鏈托架5具有:平面9,將其安裝到收納凹部2內(nèi)的時具有前表面9a和背面9b 對側面10,其從平面9的車輛寬度方向兩端部向前方延伸。因而,當從上方觀察時,將鉸鏈托架5安裝到收納凹部2上時形成為口字狀。
鉸鏈托架5的平面9是安裝在收納凹部2內(nèi)的部分。如圖4所示,在平面9的背面9b上設有向后方突出的4個螺柱11。
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是與扶手3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側面31相對應的部分。如圖4所示,在一對側面10上設有用于供第I螺栓6貫穿的第I孔12和用于供第2螺栓7貫穿的第2孔13。第I孔12配置為與扶手3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側面31的螺栓孔32相對應,第2孔13配置為與扶手3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側面31的圓弧狀孔33相對應。
如圖3所示,作為本實施方式的特征,鉸鏈托架5被鉸鏈罩14所覆蓋。鉸鏈罩14由具有撓性的布料形成,例如,由地毯材料形成。
圖4是表示分解了鉸鏈托架5與鉸鏈罩14的狀態(tài)。如圖4所示,鉸鏈罩14具有:平面罩部分15,其與鉸鏈托架5的平面9相對應;側面罩部分16,其與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相對應。
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鉸鏈罩14的展開圖。如圖5所示,鉸鏈罩14由構成平面罩部分15和側面罩部分16的一片布料形成。
如圖5所示,各側面罩部分16由形成為相同形狀的第I部分16A和第2部分16B構成。為了覆蓋鉸鏈托架5的側面10,側面罩部分16的第I部分16A和第2部分16B形成為比側面10稍大。另外,如圖5所示,在側面罩部分16的第I部分16A和第2部分16B上,在與第I螺栓6和第2螺栓7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貫通孔17。
側面罩部分16的第I部分16A和第2部分16B相互重疊,并且沿著圖5所示的虛線被相互縫制。由此,在側面罩部分16上形成有袋狀部18 (參照圖4)。如圖6的(a)所示,在將鉸鏈罩14安裝到鉸鏈托架5上時,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被袋狀部18所覆蓋。
如圖5所示,鉸鏈罩14的平面罩部分15具有:主體部19,其配置在鉸鏈托架5的平面9的前表面9a上;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該上側折返部20從平面9的前表面9a的上端露出,該下側折返部21從平面9的前表面9a的下端露出。
如圖5所示,在上側折返部20的上緣部上設有第I面粘扣部22,在下側折返部21的下緣部上設有第2面粘扣部23。在此,第I面粘扣部22的第2面粘扣部23中的一方具有鉤狀的起毛部分,另一方具有環(huán)狀的起毛部分。由此,第I面粘扣部22與第2面粘扣部23能夠相互裝卸。
如圖6 (b)所示,在將鉸鏈罩14安裝在鉸鏈托架5上時,平面罩部分15的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向鉸鏈托架5的平面9的背面9b折回并相互重疊。此時,上側折返部20的第I面粘扣部22與下側折返部21的第2面粘扣部23相互卡合。
根據(jù)以上那樣的結構,鉸鏈罩14覆蓋整個鉸鏈托架5。特別是如圖6的(a)所示,鉸鏈罩14全面地覆蓋鉸鏈托架5的平面9的前表面9a和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內(nèi)側面。
接著,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鉸鏈罩14的安裝順序、鉸鏈托架5的安裝順序以及扶手的安裝順序。
首先,鉸鏈罩14的袋狀部18套在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上。此時,由于鉸鏈罩14由具有撓性的布料形成,因此能夠使鉸鏈罩14的袋狀部18容易地套在位于鉸鏈托架5的車輛寬度方向兩端部上的一對側面10上。此刻,鉸鏈罩14的平面罩部分15的主體部19處于配置在鉸鏈托架5的平面9的前表面9a上的狀態(tài)。
接著,平面罩部分15的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向鉸鏈托架5的平面9的背面9b折回并相互重疊。此時,如圖6的(b)所示,上側折返部20的第I面粘扣部22與下側折返部21的第2面粘扣部23相互卡合。
接著,在將襯套8配置在扶手3的側面31的螺栓孔32上時,使扶手3的側面31的螺栓孔32與鉸鏈托架5的第I孔12的位置相一致。然后,如圖4所示,將第I螺栓6插入鉸鏈托架5的第I孔12與扶手3的側面31的螺栓孔32內(nèi),利用螺母(未圖示)緊固第I螺栓6。
接著,使扶手3的側面31的圓弧狀孔33與鉸鏈托架5的第2孔13的位置相一致。然后,如圖4所示,將第2螺栓7插入鉸鏈托架5的第2孔13與扶手3的側面31的圓弧狀孔33內(nèi),利用螺母(未圖示)緊固第2螺栓7。圖2是表示安裝了鉸鏈罩14之后的鉸鏈機構4被安裝在扶手3上的狀態(tài)。
最后,如圖7所示,將鉸鏈托架5的螺柱11經(jīng)由座椅靠背蒙皮IA和座椅靠背靠墊IB插入設在座椅靠背框架IC上的連接孔24內(nèi),并利用螺母(未圖示)從座椅靠背框架IC的背面?zhèn)冗M行緊固。
通過以上順序,扶手3通過鉸鏈機構4安裝在座椅靠背I的收納凹部2內(nèi)。
圖3是表示扶手3安裝在座椅靠背I的收納凹部2內(nèi)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如圖3所示,鉸鏈罩14的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的重疊部分被鉸鏈托架5的平面9與座椅靠背I的收納凹部2所夾持。由此,在將扶手3安裝在座椅靠背I上之后,不存在上側折返部20與下側折返部21的重疊部分打開從而使鉸鏈托架5露出的情況。
這樣,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通過鉸鏈托架5將扶手3可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座椅靠背I的收納凹部2內(nèi),鉸鏈托架5被由具有撓性的布料構成的鉸鏈罩14所覆蓋。
在專利文獻I的現(xiàn)有技術中,通過將合成樹脂材料放入成形模具中來制造鉸鏈罩,但是采用本實施方式,無需準備成形模具,僅將布料進行加工就能夠制作鉸鏈罩14,能夠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無需準備成形模具,因此即使在鉸鏈機構4的形狀、鉸鏈罩14的設計形狀產(chǎn)生有變更的情況下,也無需如以往那樣地將成形模具進行修改或重新進行制作,僅通過切斷、縫制布料就能夠變更鉸鏈罩14的形狀。例如,在裁切布料時,僅變更NC裁切機的程序就能夠變更裁切形狀。因而,伴隨著部件的變更的修改較為容易,形狀設定的自由度也較高。
另外,在專利文獻I的樹脂制品的鉸鏈罩中,需要通過將多個爪等設在各個位置處來防止晃動,但是由于本實施方式是利用布料制品的鉸鏈罩14覆蓋鉸鏈托架5的結構,因此不會產(chǎn)生有晃動。
另外,由于本實施方式的鉸鏈罩14是由一片布料構成的簡單的結構,因此能夠使向鉸鏈托架5上的安裝變得容易,能夠縮短安裝工時。另外,也能夠縮短用于維護的拆卸的工時。
另外,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鉸鏈托架5具有:平面9,將其安裝到收納凹部2上時具有前表面9a和背面9b 對側面10,其從平面9的車輛寬度方向兩端部向前方延伸;鉸鏈罩14具有:平面罩部分15,其與鉸鏈托架5的平面9相對應;側面罩部分16,其與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相對應,袋狀部18通過縫制形成在鉸鏈罩14的側面罩部分16上,并由側面罩部分16的袋狀部18覆蓋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
采用本實施方式,能夠利用鉸鏈罩14可靠地覆蓋向車廂內(nèi)露出的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的整體。特別是即使在扶手3轉(zhuǎn)動時拉扯了鉸鏈罩14,也由于以利用袋狀部包裹的方式覆蓋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因此鉸鏈罩14不會脫落。
另外,由于鉸鏈罩14是布料制品,并且鉸鏈托架5的一對側面10的整體被鉸鏈罩14所覆蓋,因此在扶手3傾倒時,在鉸鏈罩14與扶手3之間,在與傾倒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產(chǎn)生有較大的摩擦力(反作用力),從而扶手3不會突然傾倒。由此,進一步提高了扶手3的操作感。
另外,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由于鉸鏈罩14的平面罩部分15的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向鉸鏈托架5的平面9的背面9b折回并相互重疊,且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的重疊部分被鉸鏈托架5的平面9與收納凹部2所夾持,因此能夠防止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的重疊部分打開從而使鉸鏈托架5露出的情況。
另外,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由于在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的重疊部分上設有第I面粘扣部22和第2面粘扣部23,因此使向鉸鏈托架5上的安裝變得容易,縮短了安裝工時。另外,使上側折返部20與下側折返部21的重疊部分的裝卸和微調(diào)整變得容易,也縮短了用于維護的拆卸的工時。
另外,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鉸鏈罩14也可以由地毯材料形成。采用該結構,在設置面粘扣的情況下,能夠省略環(huán)狀的起毛部分。即,由于地毯材料自身發(fā)揮了環(huán)狀的起毛部分的作用,因此只要在上側折返部20和下側折返部21中的任一方上設置鉤狀的起毛部分,就能夠使鉤狀的起毛部分鉤在鉸鏈罩14的任意位置處。由此,使重疊部分的微調(diào)整變得容易。另外,由于能夠省略環(huán)狀的起毛部分,也降低了成本。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已說明的實施方式,能夠基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進行各種變形和變更。
在上述中,作為鉸鏈罩14的布料,作為例子列舉了地毯材料,但是也可以是具有柔軟性的其他布料或材料。通過變更鉸鏈罩14的材料的種類,能夠自由地調(diào)節(jié)外觀的變更、防銹等的效果。例如,通過采用將鉸鏈罩14設為具有防水性的橡膠材料,能夠提高鉸鏈托架5的防銹性能。
另外,鉸鏈罩14也可以由與覆蓋扶手3或座椅靠背I的表皮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由此,即使鉸鏈托架5從扶手3與座椅靠背I之間的間隙露出,也能夠?qū)⑼庥^的變化維持在最小限度。另外,使座椅靠背I的表面的設計產(chǎn)生有統(tǒng)一感,從而美化車廂內(nèi)的外觀。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鉸鏈罩14由一片布料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這種結構。例如,也可以在與扶手3之間產(chǎn)生有摩擦力的部位再追加墊布,從而增大所產(chǎn)生的摩擦力。另夕卜,關于降低摩擦力的部位,也可以局部地追加光滑的材料。
附圖標記說明
1、座椅靠背;2、收納凹部;3、扶手;4、鉸鏈機構;5、鉸鏈托架;6、第I螺栓;7、第2螺栓;8、襯套;9、鉸鏈托架的平面;9a、平面的前表面;%、平面的背面;10、鉸鏈托架的側面;11、螺柱;12、鉸鏈托架的側面的第I孔;13、鉸鏈托架的側面的第2孔;14、鉸鏈罩;15、鉸鏈罩的平面罩部分;16、鉸鏈罩的側面罩部分;17、貫通孔;18、側面罩部分的袋狀部;19、平面罩部分的主體部;20、平面罩部分的上側折返部;21、平面罩部分的下側折返部;22、第I面粘扣部;23、第2面粘扣部;31、扶手的側面;32、扶手的螺栓孔;33、扶手的圓弧狀孔。
權利要求
1.一種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通過鉸鏈機構將扶手可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座椅靠背的收納凹部內(nèi),且鉸鏈罩覆蓋上述鉸鏈機構的至少一部分,其特征在于, 上述鉸鏈罩由具有撓性的布料形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鉸鏈機構具有安裝在上述收納凹部內(nèi)的鉸鏈托架,該鉸鏈托架具有:平面,將其安裝到上述收納凹部內(nèi)時具有前表面和背面;一對側面,其從上述平面的車輛寬度方向兩端部向前方延伸, 上述鉸鏈罩具有:平面罩部分,其與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相對應;側面罩部分,其與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一對側面相對應, 袋狀部通過縫制形成在上述鉸鏈罩的上述側面罩部分上,并由上述側面罩部分的上述袋狀部覆蓋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一對側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面罩部分具有:主體部,其配置在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上;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該上側折返部從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的上端露出,該下側折返部從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的下端露出, 上述平面罩部分的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向上述平面的上述背面折回并相互重疊,上述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的重疊部分被上述鉸鏈托架與上述收納凹部所夾持。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側折返部和下側折返部的重疊部分處設有面粘扣。
5.根據(jù)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鉸鏈罩由地毯材料形成。
6.根據(jù)權利要求2 5中任一項所述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鉸鏈罩全面地覆蓋上述鉸鏈托架的上述平面的上述前表面和上述一對側面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內(nèi)側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鉸鏈罩由與覆蓋上述扶手或上述座椅靠背的表皮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時簡化向鉸鏈機構上的安裝、并且也能夠提高使用扶手時的操作感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本發(fā)明是通過鉸鏈機構(4)將扶手(3)可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座椅靠背(1)的收納凹部(2)內(nèi)、且鉸鏈罩(14)覆蓋鉸鏈機構(4)的至少一部分的、扶手用鉸鏈機構的罩構造。在本發(fā)明中,鉸鏈罩(14)由具有撓性的布料形成。
文檔編號B60N2/46GK103158588SQ201210535908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12日
發(fā)明者黑木陽平, 福岡耕平, 萩田樹哉, 普利帕·辛格·梅塔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