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后視鏡及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后視鏡及車輛。
背景技術:
后視鏡是汽車必不可缺的附件,主要是用于使駕駛者能夠方便的看到兩側的車輛,以在并線和拐彎時候避讓后方的車輛。因此后視鏡是確保安全駕駛的重要部件?,F有的后視鏡都是固定在車架上,包括后視鏡鏡體,所述后視鏡鏡體的至少一個側面設有凹陷,且鏡片設置在所述凹陷內。但是現有的后視鏡的功能單一,無法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有后視鏡結構不合理導致功能單一無法滿足用戶使用需求的缺陷和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結構更為合理的后視鏡及車輛。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了一種后視鏡,包括后視鏡鏡體,所述后視鏡鏡體的正表面設有鏡片;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上的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以及連接所述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的控制|吳塊;所述迎賓照地燈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的底部,且所述控制模塊連接車輛的感應系統(tǒng)以在使用者的感應裝置接近車輛時控制開啟所述迎賓照地燈;所述全景攝像頭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底部,且朝向車輛后部以獲取后視鏡視線死角的圖像;所述圖像通過控制模塊傳輸到車輛內的顯示屏;所述輔助警示燈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上并與所述鏡片并列設置,所述輔助警示燈連接所述控制模塊以在所述后視鏡視線死角有車輛時進行提示;所述輔助轉向燈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的后表面,且連接車輛的轉向系統(tǒng)以與車輛的轉向燈聯動。其中,后視鏡底座,所述后視鏡鏡體通過后視鏡底座連接車體。其中,所述后視鏡后表面的面積小于所述后視鏡正表面的面積,且所述后視鏡的頂部與所述后視鏡正表面和后表面形成一角度的頂部過渡面,所述后視鏡的底部與所述后視鏡正表面和后表面形成一角度的底部過渡面。其中,所述輔助轉向燈設置于所述后視鏡后表面靠近所述頂部過渡面上的遠離所述后視鏡底座的一側。其中,所述迎賓照地燈設置于所述底部過渡面的靠近所述后視鏡底座的一側。其中,所述全景攝像頭設置于所述底部過渡面的遠離所述后視鏡底座的一側。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車輛,包括車體,還包括如前任一項所述的后視鏡。本發(fā)明實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實施例在車輛的后視鏡上設置了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這樣可以在后視鏡有限的空間實現更多的功能,以方便駕駛者的使用。同時本發(fā)明的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都設在后視鏡鏡體內,與后視鏡鏡體渾然天成,不會對車輛的整體風格造成影響。
圖I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后視鏡的主視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后視鏡的后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了一種后視鏡,其結構如圖I、圖2所示的,包括后視鏡鏡體1,所述后視鏡鏡體I的正表面設有鏡片2以及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I上的迎賓照地燈3、輔 助轉向燈6、全景攝像頭4、輔助警示燈5,以及連接所述迎賓照地燈3、輔助轉向燈6、全景攝像頭4、輔助警示燈5的控制模塊(圖中未示出)。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控制模塊可以采用現有的整車控制器來實現,當然也可以單獨增設一個控制模塊。如圖2所示的,所述迎賓照地燈3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I的底部,且所述控制模塊連接車輛的感應系統(tǒng)以在使用者的感應裝置接近車輛時控制開啟所述迎賓照地燈3。現有的很多車輛都已經采用感應鑰匙,因此該感應裝置可以采用已有的感應鑰匙。當感應鑰匙進入到車輛的預設范圍內時,車輛的感應系統(tǒng)會感應到該感應鑰匙時使整車電路處于導通狀態(tài)并開啟車門。與此同時,可以同時打開設置在后視鏡鏡體I上的迎賓照地燈3,為駕駛者和副駕駛位置的乘客進行照明,便于乘客登車。進一步的,可以在每一側的后視鏡鏡體上設置兩個或多個照射向的迎賓照地燈3,為四門同時進行照明。進一步的,還可以設置控制模塊在預定時間后,或是車門被關閉后,或是其他觸發(fā)條件下關閉該迎賓照地燈3。如圖2所示的,所述全景攝像頭4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I的底部,且朝向車輛后部以獲取后視鏡視線死角的圖像。這樣可以通過全景攝像頭獲取到車輛后視鏡死角的圖像。由于現有的車輛后視鏡一定會存在死角,駕駛者在無法從后視鏡看到車輛后部特定位置的圖像,導致在并線和轉彎時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全景攝像頭4可以將該后視鏡死角的圖像通過控制模塊傳輸到車輛內的顯示屏進行顯示,以提高行車安全性。進一步,可以將該全景攝像頭4也連接控制模塊,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來開啟/關閉該全景攝像頭4。如圖I所示的,所述輔助警示燈5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I上并與所述鏡片2并列設置,所述輔助警示燈5連接所述控制模塊以在所述后視鏡視線死角有車輛時進行提示。此時需要在控制模塊內設置圖像識別程序,以識別出圖像中是否異物。該圖像識別程序可以通過現有技術來實現。如圖2所示的,所述輔助轉向燈6連接車輛的轉向系統(tǒng)以與車輛的轉向燈聯動。設置在后視鏡鏡體后表面的輔助轉向燈6可以是相向行駛的車輛非常明顯的看到,以提高行車安全性。如圖I所示的,所述后視鏡還包括后視鏡底座7,所述后視鏡鏡體I通過后視鏡底座7連接車體。
如圖I、圖2所示的,所述后視鏡后表面的面積小于所述后視鏡正表面,且所述后視鏡的頂部與所述后視鏡正表面和后表面成一角度的頂部過渡面,所述后視鏡的底部與所述后視鏡正表面和后表面成一角度的底部過渡面。采用這種流線型的造型能夠增加美感,同時能夠降低風阻系數。如圖2所示的,該所述輔助轉向燈6設置于所述后視鏡后表面靠近所述頂部過渡面上的遠離所述后視鏡底座的一側。這樣可以是將輔助轉向燈6設置在距離車身最遠的位置,提高輔助轉向燈的效果。如圖2所示的,所述迎賓照地燈3設置于所述底部過渡面的靠近所述后視鏡底座7的一側。如圖2所示的,所述全景攝像頭4設置于所述底部過渡面的遠離所述后視鏡底座7的一側。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車輛,包括車體,還包括如前任一項所述的后視鏡。本發(fā)明實施例在車輛的后視鏡上設置了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這樣可以在后視鏡有限的空間實現更多的功能,以方便駕駛者的使用。同時本發(fā)明的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都設在后視鏡鏡體內,與后視鏡鏡體渾然天成,不會對車輛的整體風格造成影響。以上所述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后視鏡,包括后視鏡鏡體,所述后視鏡鏡體的正表面設有鏡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上的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以及連接所述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的控制模塊; 所述迎賓照地燈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的底部,且所述控制模塊連接車輛的感應系統(tǒng)以在使用者的感應裝置接近車輛時控制開啟所述迎賓照地燈; 所述全景攝像頭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底部,且朝向車輛后部以獲取后視鏡視線死角的圖像;所述圖像通過控制模塊傳輸到車輛內的顯示屏; 所述輔助警示燈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上并與所述鏡片并列設置,所述輔助警示燈連接所述控制模塊以在所述后視鏡視線死角有車輛時進行提示; 所述輔助轉向燈設置于所述后視鏡鏡體的后表面,且連接車輛的轉向系統(tǒng)以與車輛的轉向燈聯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后視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后視鏡底座,所述后視鏡鏡體通過后視鏡底座連接車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后視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視鏡后表面的面積小于所述后視鏡正表面的面積,且所述后視鏡的頂部與所述后視鏡正表面和后表面形成一角度的頂部過渡面,所述后視鏡的底部與所述后視鏡正表面和后表面形成一角度的底部過渡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后視鏡,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轉向燈設置于所述后視鏡后表面靠近所述頂部過渡面上的遠離所述后視鏡底座的一側。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后視鏡,其特征在于,所述迎賓照地燈設置于所述底部過渡面的靠近所述后視鏡底座的一側。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后視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景攝像頭設置于所述底部過渡面的遠離所述后視鏡底座的一側。
7.—種車輛,包括車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后視鏡。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后視鏡及車輛,包括設置于后視鏡上的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以及連接迎賓照地燈、輔助轉向燈、全景攝像頭、輔助警示燈的控制模塊;迎賓照地燈設置于后視鏡鏡體的底部,且控制模塊連接車輛的感應系統(tǒng)以在使用者的感應裝置接近車輛時控制開啟迎賓照地燈;全景攝像頭設置于后視鏡鏡體底部,且朝向車輛后部以獲取后視鏡視線死角的圖像;全景攝像頭通過控制模塊傳輸到車輛內的顯示屏;輔助警示燈設置于后視鏡鏡體上并與鏡片并列設置,輔助警示燈連接控制模塊以在后視鏡視線死角有車輛時進行提示。
文檔編號B60Q1/12GK102815260SQ20121033147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7日
發(fā)明者榮安琪 申請人: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