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側氣囊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995463閱讀:30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側氣囊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側氣囊系統(tǒng),由側碰撞向車輛側面施加沖擊時,通過使氣囊在車 身側部(如側門)與車輛座椅之間膨脹展開,用氣囊減緩沖擊,從而保護車輛的乘員。
背景技術
由側碰撞等導致對車輛施加沖擊時,側氣囊系統(tǒng)是一種有效保護車輛乘員免受這 種沖擊的裝置。作為這種側氣囊系統(tǒng)的一種形式,周知這樣一種側氣囊系統(tǒng),其通過供自充 氣器的膨脹氣體使氣囊膨脹,保護乘員的骨盆部和頭部(參見美國專利5,556,128)。如圖17所示,在這種側氣囊系統(tǒng)中,氣囊104由中間膨脹部105、頭部保護膨脹部 106、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以及非膨脹部108構成,頭部保護膨脹部106和骨盆部保護膨 脹部107分別與中間膨脹部105相連接,非膨脹部108被頭部保護膨脹部106和骨盆部保 護膨脹部107圍住。此氣囊104折疊成緊湊尺寸,以便連同充氣器103 —起裝入車輛座椅 101內(nèi)部。充氣器103布置在中間膨脹部105內(nèi),并響應于施加于車輛側面的沖擊而將膨脹 氣體G噴入中間膨脹部105。由噴入的膨脹氣體G使中間膨脹部105膨脹,以使中間膨脹 部105在大致豎直方向延伸。由經(jīng)由中間膨脹部105流入的膨脹氣體G,使頭部保護膨脹部 106在乘員P的頭部PH側方膨脹。由經(jīng)由中間膨脹部105供進的膨脹氣體G,使骨盆部保 護膨脹部107在乘員P的骨盆部PP側方膨脹。然而,氣囊104構造成,膨脹氣體G易于從中間膨脹部105向頭部保護膨脹部106 流動,并且也易于從中間膨脹部105向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流動。因此,在中間膨脹部105 內(nèi)產(chǎn)生較高內(nèi)壓以表現(xiàn)出足夠強度之前,來自充氣器103的膨脹氣體G流進頭部保護膨脹 部10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由于隨著膨脹氣體G流入而膨脹展開的頭部保護膨脹部 106的慣性,頭部保護膨脹部106繞中間膨脹部105的上端作為支點FP1,如圖17中箭頭Y 所示向下擺動。另外,由于隨著膨脹氣體G流入而膨脹展開的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的慣 性,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繞中間膨脹部105的下端作為支點FP2,如圖17中箭頭Z所示向 上擺動。頭部保護膨脹部10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的擺動帶來這樣的不利因素,即,分 別地,頭部保護膨脹部106偏離其保護乘員P頭部PH的位置(頭部PH的側方位置),以及, 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偏離其保護乘員P骨盆部PP的位置(骨盆部PP的側方位置)。如 果車身側部受到?jīng)_擊進入車輛內(nèi)部,此時使頭部保護膨脹部10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 以上述方式偏離,在這種情況下,頭部保護膨脹部106難以充分發(fā)揮對頭部PH的保護性能。 另外,骨盆部保護膨脹部107難以充分發(fā)揮對骨盆部PP的保護性能。

發(fā)明內(nèi)容
考慮到這些情況提出本發(fā)明,以及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側氣囊系統(tǒng),其能夠 抑制頭部保護膨脹部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的擺動,以提高對車輛座椅中乘員或乘員的頭部 和骨盆部保護性能。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要點在于一種側氣囊系統(tǒng),具有展開區(qū)域,該展開區(qū)域位于就座在車輛座椅中的乘員與車輛的車身側部之間,并從對應乘員頭部 的位置延伸至對應骨盆部的位置,側氣囊系統(tǒng)包括氣囊,響應于施加于車輛側面的沖擊,由 供自充氣器的膨脹氣體使氣囊膨脹以在展開區(qū)域中展開,其中,氣囊包括主膨脹部,利用 從充氣器供入其中的膨脹氣體,沿大致豎直方向延伸的軸線,主膨脹部在展開區(qū)域后部的 大致豎直方向整個區(qū)域上膨脹;頭部保護膨脹部,利用經(jīng)由主膨脹部供入其中的膨脹氣體, 頭部保護膨脹部在展開區(qū)域的前上部膨脹,用于保護頭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利用經(jīng)由主 膨脹部供入其中的膨脹氣體,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在展開區(qū)域的前下部處膨脹,用于保護骨 盆部;以及,非膨脹部,位于頭部保護膨脹部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之間,以及其中,主膨脹部 的上部與頭部保護膨脹部被具有上連通道的上隔壁分開,以及,主膨脹部的下部與骨盆部 保護膨脹部被具有下連通道的下隔壁分開。根據(jù)上述結構,由于側碰撞等導致向車輛側面施加沖擊時,膨脹氣體從充氣器供 入氣囊的主膨脹部。當膨脹氣體從主膨脹部向頭部保護膨脹部流動時,具有上連通道的上 隔壁構成阻力。另外,當膨脹氣體從主膨脹部向骨盆部保護膨脹部流動時,具有下連通道的 下隔壁構成阻力。因此,使膨脹氣體難以流進頭部保護膨脹部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所以, 膨脹氣體首先填充在主膨脹部中。此膨脹氣體促使主膨脹部沿在大致豎直方向延伸的軸 線、在展開區(qū)域后部的大致豎直方向整個區(qū)域膨脹。隨著主膨脹部這樣膨脹,在主膨脹部中 產(chǎn)生較高的內(nèi)壓。此刻,頭部保護膨脹部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還未膨脹,或者即使兩個膨脹 部開始膨脹也是稍有膨脹,并且,在頭部保護膨脹部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中均僅產(chǎn)生較低 的內(nèi)壓。當隨著主膨脹部持續(xù)膨脹而使其內(nèi)壓升高時,主膨脹部內(nèi)的一部分膨脹氣體通過 上連通道并流進頭部保護膨脹部。利用流進其中的膨脹氣體,頭部保護膨脹部在展開區(qū)域 的前上部(在乘員頭部的側方)膨脹。另外,主膨脹部內(nèi)的另一部分膨脹氣體通過下連通 道并流進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利用流進其中的膨脹氣體,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在展開區(qū)域的 前下部(在乘員骨盆部的側方)膨脹。到頭部保護膨脹部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膨脹之際, 主膨脹部已經(jīng)膨脹,且其內(nèi)壓很高。因此,在頭部保護膨脹部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之間設置有非膨脹部的氣囊中,由 于頭部保護膨脹部隨著膨脹氣體流進其中而膨脹展開的慣性,將向下的力施加于頭部保護 膨脹部。另外,由于骨盆部保護膨脹部隨著膨脹氣體流進其中而膨脹展開的慣性,將向上的 力施加于骨盆部保護膨脹部。然而,主膨脹部起到高強度支撐體的作用,并限制頭部保護膨 脹部的向下擺動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的向上擺動。通過限制各膨脹部的向上擺動及向下擺 動,提高了氣囊膨脹時的形狀穩(wěn)定性。結果,當因沖擊導致車身側部進入車輛內(nèi)部時,頭部 保護膨脹部位于乘員頭部的側方,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位于乘員骨盆部的側方。因此,以可靠 的方式用頭部保護膨脹部保護頭部,并以可靠的方式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保護骨盆部。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的要點在于, 其中在頭部保護膨脹部的下部,頭部保護膨脹部具有在乘員的肩部側方膨脹展開的部分, 以及其中,上連通道設置在上隔壁中位于比肩部更靠上方的部分處。當因施加于車輛的沖擊導致車身側部進入車輛內(nèi)側(朝乘員側)時,在借助于氣 囊使乘員的上半身朝車輛內(nèi)側移動的情況下,可以減緩上半身所承受的來自車身側部的沖 擊O
5
另一方面,上半身側部的耐沖擊性在肩部處高于在胸部和腹部處。于是,采用一種 結構,其中使頭部保護膨脹部在從頭部向肩部延伸的區(qū)域側方膨脹展開。也就是,頭部保護 膨脹部構造成,在頭部保護膨脹部的下部,具有在乘員肩部側方膨脹展開的部分。于是,通 過用頭部保護膨脹部推壓肩部以使上半身朝車輛內(nèi)側移動,可以減緩施加于乘員上半身的 沖擊。然而,一般而言,乘員上半身的側部與車身側部之間的空間在肩部處最窄。因此, 僅僅將頭部保護膨脹部向下延伸至頭部側方,并不能消除延伸部膨脹展開時其進入最窄空 間的困難。然而,通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上連通道以這樣一種方式設 置在比肩部更靠上方的位置中,使得頭部保護膨脹部中位于上連通道附近的部分首先膨脹 展開,之后,遠離上連通道的部分(這部分也包括下部)再膨脹展開,就可以消除這一困難。 也就是,在頭部保護膨脹部中,對應頭部的部分首先膨脹展開。此時,頭部保護膨脹部中對 應肩部的下部展開卻沒有膨脹。因此,盡管肩部與車身側部之間的空間比較狹窄,但頭部保 護膨脹部中對應肩部的下部展開卻沒有膨脹,使其能夠容易地進入狹窄空間。然后,膨脹氣 體流進已經(jīng)進入該空間的下部中,藉此,使下部在該空間內(nèi)膨脹。因此,由在狹窄空間中膨 脹的頭部保護膨脹部下部推壓耐沖擊性較高的肩部,以使上半身朝車輛內(nèi)側移動,從而能 夠進一步提高對乘員上半身的保護能力。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 的要點在于,主膨脹部膨脹成筒狀,沿與軸線成直角的方向所取截面的截面面積沿軸線基 本不變。根據(jù)上述結構,當由于側碰撞等導致沖擊施加于車輛側方而從充氣器向主膨脹部 供給膨脹氣體時,主膨脹部膨脹成筒狀,其中沿與軸線成直角的方向所取截面的截面面積 基本不變。與截面面積沿軸線不是恒定不變的情況相比,也就是,與截面面積變化以使其沿 軸線具有極小截面面積部分、或具有極大截面面積部分的情況相比,在本發(fā)明此第三方面 的情況下,主膨脹部能更強力保持其膨脹形狀。因此,能夠以可靠的方式由高強度的主膨脹 部約束或限制頭部保護膨脹部向下擺動、以及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向上擺動,藉此,可以進一 步提高對乘員頭部和骨盆部的保護能力。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的要點在 于,其中充氣器布置在充氣器收納部內(nèi),以充氣器收納部與主膨脹部相連通的狀態(tài),將充 氣器收納部設置在與主膨脹部所在之處不同的位置處。根據(jù)上述結構,通過將充氣器布置在充氣器收納部內(nèi),使得充氣器位于與主膨脹 部不同的位置(充氣器不存在于主膨脹部內(nèi))。這意味著,充氣器不會影響主膨脹部的截面 面積,或者即使充氣器有可能影響主膨脹部的截面面積,也只是稍有影響。因此,即使考慮 到充氣器的存在,主膨脹部中與軸線成直角的截面面積,仍能以較高精度保持沿軸線方向 基本不變。結果,可以進一步確保本發(fā)明第三方面所提供的優(yōu)點。盡管充氣器收納部設置在與主膨脹部所在之處不同的位置,但充氣器收納部與主 膨脹部相連通。因此,將來自充氣器的膨脹氣體通過充氣器收納部供入主膨脹部。因此,由 于充氣器布置在充氣器收納部中的原因,在膨脹氣體向主膨脹部、頭部保護膨脹部、以及骨 盆部保護膨脹部的供給方面,不存在問題。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 的第五方面的要點在于,其中主膨脹部膨脹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位于乘員上半身的側方, 以及,在車輛長度方向處于這樣的位置,使得主膨脹部的前面位于上半身的前半部與后半 部之間交界部分的附近。這里,通常,乘員上半身對于施加于乘員側方的沖擊的耐沖擊性,在骨盆部處優(yōu)于 在胸部和腹部處。另外,胸部和腹部處的耐沖擊性,在上半身的后半部處優(yōu)于前半部處。因 此,理想的是,伴隨氣囊的膨脹展開而施加于乘員的沖擊(載荷),在胸部和腹部處小于骨 盆部處。另外,理想的是,施加于胸部和腹部的沖擊(載荷),在前半部比在后半部小些??紤]到這一點,在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中,主膨脹部膨脹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位于乘 員上半身的側方,以及,在車輛長度方向處于這樣的位置,使得主膨脹部的前面位于上半身 的前半部與后半部之間交界部分的附近。在這種狀態(tài)下氣囊膨脹展開,使非膨脹部位于上 半身前半部的側方。因此,耐沖擊性較低的乘員上半身前半部從這樣膨脹展開的氣囊承受 的沖擊(載荷)較小。另外,由主膨脹部保護耐沖擊性較高的乘員上半身后半部,使其免受 由于側碰撞導致的施加于車輛側面的沖擊。以這種方式,考慮到了上半身的前半部與后半部之間耐沖擊性不同的事實,可以 以耐沖擊性與其狀態(tài)相對應的形式,保護前半部和后半部免受沖擊。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的要點在 于,其中車輛座椅的靠背具有靠背本體和側支撐部,靠背本體用其相對于豎直線向后傾斜 的前面,從乘員上半身的后側支撐上半身,以及,側支撐部至少從靠背本體中位于靠背本體 橫向外側且位于展開區(qū)域車輛內(nèi)側的部分處向前方凸出,用于約束上半身朝車輛外側的移 動,以及其中,主膨脹部膨脹,使得軸線大致平行于靠背本體的前面。根據(jù)上述結構,側支撐部從靠背本體中位于靠背本體橫向外側且位于展開區(qū)域車 輛內(nèi)側的部分處向前方凸出,以限制后背靠在靠背本體上的乘員上半身橫向向外的移動。 此外,主膨脹部膨脹成,使得主膨脹部的軸線在側支撐部橫向外側大致平行于靠背本體的 前面。如此膨脹的主膨脹部約束上半身的橫向向外移動,并保護上半身的后半部免受側碰 撞等所致的沖擊。因此,與僅僅用側支撐部約束上半身的橫向向外移動相比,對上半身橫向 向外移動的約束效果更大。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的要點在 于,其中側支撐部具有傾斜面,相對于豎直線,該傾斜面比靠背本體的前面更向后傾斜,在 車輛長度方向,傾斜面的下端位于上半身的交界部分的附近,以及其中,主膨脹部膨脹,使 得在與軸線成直角的各截面當中對應傾斜面的下端的截面,該截面的前端位于與該傾斜面 的下端相同的位置處,或位于該傾斜面的下端后方的附近。根據(jù)上述結構,隨著側支撐部自靠背本體凸出的長度變長,側支撐部對上半身橫 向向外移動的約束程度變大??紤]到這一點,在側支撐部中具有傾斜面的部分處,自靠背本體凸出的長度在傾 斜面的下端處最長,并隨著傾斜面向上延伸而變短。因此,與側支撐部中沒有傾斜面的部分 相比,在側支撐部中具有傾斜面的部分處,將乘員橫向向外移動約束到較小程度。然而,在主膨脹部膨脹以滿足上述條件的情況下,也就是,主膨脹部膨脹,使得在 與軸線成直角的各截面中,對應傾斜面下端的一截面的前端位于和傾斜面下端相同的位置處,或者位于傾斜面下端后方的附近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主膨脹部也在側支撐部中具有傾 斜面的部分的外側膨脹。主膨脹部中膨脹成對應側支撐部上述部分外側的部分起到的作用 是,約束上半身的橫向向外移動,以及保護上半身的后半部免受因側碰撞等施加于車輛側 面的沖擊。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 的第八方面的要點在于,其中非膨脹部由凹部構成,該凹部被主膨脹部、頭部保護膨脹部 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圍住,并使凹部在其前側開放。在非膨脹部由凹部構成的情況下,構成氣囊的布至少不會位于上半身的胸部和腹 部的前半部處。因此,至少上半身前半部不會承受來自正在膨脹的氣囊的沖擊(載荷)。另外,當氣囊折疊成緊湊尺寸時,氣囊的體積減小到非膨脹部由凹部構成的程度。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 的第九方面的要點在于,進一步包括上止回閥,用于限制膨脹氣體從頭部保護膨脹部向主 膨脹部流動。主膨脹部的內(nèi)壓足夠高以防止膨脹時頭部保護膨脹部向下擺動是比較重要的。然 而,一旦頭部保護膨脹部膨脹而不產(chǎn)生向下擺動,主膨脹部的內(nèi)壓維持較高就不怎么重要 了。另一方面,出于保護頭部的觀點,理想的是將頭部保護膨脹部的內(nèi)壓維持為較高??紤]到這一點,在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中包括上止回閥,上止回閥允許膨脹氣體從 主膨脹部向頭部保護膨脹部流動,但阻止膨脹氣體從頭部保護膨脹部向主膨脹部流動。因 此,當止回閥以上述方式操作時,在氣囊膨脹初期使主膨脹部的內(nèi)壓升高,以允許頭部保護 膨脹部膨脹而不產(chǎn)生向下擺動。一旦頭部保護膨脹部這樣膨脹之后,頭部保護膨脹部的內(nèi) 壓可以維持較高,從而以可靠的方式保護乘員的頭部。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 的第十方面的要點在于,進一步包括下止回閥,用于限制膨脹氣體從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向 主膨脹部的流動。主膨脹部的內(nèi)壓足夠高以防止膨脹時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向上擺動是比較重要的。 然而,一旦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膨脹不產(chǎn)生向上擺動時,主膨脹部的內(nèi)壓維持較高就不怎么 重要了。另一方面,出于保護骨盆部的觀點,理想的是,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的內(nèi)壓維持為 較高??紤]到這一點,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中包括下止回閥,下止回閥允許膨脹氣體從主 膨脹部向骨盆部保護膨脹部流動,但阻止膨脹氣體從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向主膨脹部流動。 因此,當止回閥以上述方式操作時,在氣囊膨脹初期使主膨脹部的內(nèi)壓升高,以允許骨盆部 保護膨脹部膨脹而不產(chǎn)生向上擺動。一旦骨盆部保護膨脹部這樣膨脹之后,骨盆部保護膨 脹部的內(nèi)壓可以維持較高,從而以可靠的方式保護乘員的骨盆部。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明的 第十一方面的要點在于,其中頭部保護膨脹部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中的至少一個膨脹部 在其后側具有底壁,以在該底壁處與主膨脹部相連接,并且在該底壁與主膨脹部保持處于 面接觸的情況下膨脹。根據(jù)上述結構,在具有底壁部的保護膨脹部(頭部保護膨脹部和骨盆部保護膨脹 部中的至少一個膨脹部)處,當膨脹時,使底壁與主膨脹部處于面接觸。此面接觸能使主膨脹部起到支撐底壁的作用。因此,即使保護膨脹部試圖繞底壁作為支點進行擺動,但這種擺 動會受到主膨脹部限制。通過這樣限制這種擺動傾向,提高了保護膨脹部膨脹之后的氣囊 形狀穩(wěn)定性。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發(fā) 明的第十二方面的要點在于,其中在朝車輛的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上連通道的位置處,使頭部 保護膨脹部與主膨脹部相連接,以及,在朝車輛的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下連通道的位置處,使骨 盆部保護膨脹部與主膨脹部相連接。通過在滿足上述條件的位置處使頭部保護膨脹部與主膨脹部相連接,能限制頭部 保護膨脹部在車輛寬度方向繞與主膨脹部的連接部為支點擺動。隨著頭部保護膨脹部與主 膨脹部相連接的位置朝車輛內(nèi)側和外側越遠離上連通道,對頭部保護膨脹部擺動的限制力 越大。通過以上述方式限制頭部保護膨脹部,提高了頭部保護膨脹部膨脹之后的氣囊形狀 穩(wěn)定性。類似地,通過在滿足上述條件的位置處使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與主膨脹部相連接, 能限制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在車輛寬度方向繞與主膨脹部的連接部作為支點的擺動。隨著骨 盆部保護膨脹部與主膨脹部相連接的位置朝車輛內(nèi)側和外側越遠離下連通道,對骨盆部保 護膨脹部擺動的限制力越大。通過以上述方式限制骨盆部保護膨脹部,提高了骨盆部保護 膨脹部膨脹之后的氣囊形狀穩(wěn)定性。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 發(fā)明的第十三方面的要點在于,其中由主膨脹部的前部構成上隔壁和下隔壁中的至少一 個。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 發(fā)明的第十四方面的要點在于,其中頭部保護膨脹部在其后側具有底壁,以及,由該底壁 構成上隔壁。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提出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本 發(fā)明的第十五方面的要點在于,其中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在其后側具有底壁,以及,由該底 壁構成下隔壁。根據(jù)在本發(fā)明的第十三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結構,通過簡單的結 構,就可以建立將主膨脹部上部與頭部保護膨脹部分開的上隔壁、以及將主膨脹部下部與 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分開的下隔壁。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側氣囊裝置,可以抑制頭部保護膨脹部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的擺 動,從而能夠改善對車輛座椅中乘員的頭部和骨盆部保護能力。


圖1示出體現(xiàn)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圖1㈧是示出乘員連同裝配有側氣囊系統(tǒng) 的車輛座椅的示意性側視圖,圖1(B)是充氣器組件的示意性側視圖;圖2示出示意性正視剖視圖,示出車輛座椅與車身側部之間的位置關系,還示出 了乘員和氣囊;圖3示出示意性俯視剖視圖,示出車輛座椅與車身側部之間的位置關系,還示出了乘員和氣囊;圖4(A)是示出就座姿態(tài)的乘員連同氣囊和展開區(qū)域的局部側視圖,而圖4⑶是 示出車輛座椅連同氣囊和展開區(qū)域的側視圖;圖5示出側視剖視圖,示出氣囊處于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囊組件連同車輛座椅和乘 員;圖6示出局部剖視圖,示出車身側部以及裝在座椅靠背容納部中的氣囊組件;圖7示出局部剖視圖,示出氣囊從圖6所示的狀態(tài)彈出座椅靠背以膨脹展開的狀 態(tài);圖8(A)是示出沿圖5中A-A線的剖面結構的剖視圖,以及,圖8⑶是示出沿圖5 中B-B線的剖面結構的剖視圖;圖9示出側視剖視圖,示出實施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氣囊處于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 囊組件,還示出車輛座椅和乘員;圖10示出側視剖視圖,示出實施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氣囊處于展開狀態(tài)下的 氣囊組件,還示出車輛座椅和乘員;圖11(A)是示出沿圖10中C-C線的剖面結構的側視剖視圖,而圖11⑶是示出沿 圖10中D-D線的剖面結構的側視剖視圖;圖12示出側視剖視圖,示出實施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氣囊處于展開狀態(tài)下的 氣囊組件,還示出車輛座椅和乘員;圖13(A)是示出沿圖12中E-E線的剖面結構的側視剖視圖,而圖13⑶是示出沿 圖12中F-F線的剖面結構的側視剖視圖;圖14示出俯視剖視圖,示出氣囊處于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囊組件,該圖示出頭部保護 膨脹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與主要膨脹部連接模式的另一示例;圖15示出俯視剖視圖,示出氣囊處于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囊組件,該圖示出頭部保護 膨脹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與主要膨脹部連接模式的又一示例;圖16示出俯視剖視圖,示出氣囊處于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囊組件,該圖示出頭部保護 膨脹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與主要膨脹部連接模式的示例;以及圖17示出示意性側視圖,示出常規(guī)側氣囊系統(tǒng)連同車倆座椅和乘員。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1至圖8,說明實施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下文說明中,車輛的前進方向稱為前方(車輛前方),車輛的倒車方向稱為后方 (車輛后方)。另外,當在下文說明中使用時,豎直方向指車輛的豎直方向,而左右方向指車 輛的寬度方向,車輛的寬度方向與車輛前進時的左右方向一致。如圖1(A)、圖2和圖3中至少一個圖所示,在車輛10中,車輛座椅12靠近于車身 側部11的內(nèi)側布置,車身側部11對著車輛的內(nèi)側(圖2中的右手側、以及圖3中的上側)。 這里,車身側部11表示布置在車輛10側部的部件,主要與車門、立柱等相對應。例如,對應 前座椅的車身側部11是前側門、中柱(B柱)等。另外,對應后座椅的車身側部11是側門 (后側門)的后部、C柱、輪口(wheel well)的前部、后側板(rear quarter)等。
如圖2、圖3、以及圖4(A)和圖4(B)中的至少一個圖所示,車輛座椅12包括椅墊 (座部)13和靠背(靠背部)14,靠背14從椅墊13的后側豎立,并且其傾斜角度受傾斜機構 (省略其圖示)控制??勘?4包括靠背本體15和一對側支撐部16,側支撐部16設置在靠 背主體15的寬度方向兩側部??勘潮倔w15的前面15F相對于豎直線VL向后傾斜(參見 圖4(B)),靠背本體15通過此前面15F從乘客或乘員P的上半身UB的后側支撐上半身UB。兩個側支撐部16比靠背本體15的前面15F更向前方凸出,以約束乘員P(其后背 靠在靠背本體15上、就座在椅墊13中)在寬度方向的移動或橫向移動。各側支撐部16的 凸出長度L1根據(jù)其豎向位置而改變。在各側支撐部16的下部處,或者更具體地說,在各側 支撐部16中略高于其下端的部分處,凸出長度L1最長。基本上,隨著側支撐部16從該部 分進一步向上延伸或向下延伸,凸出長度L1越來越短。在各側支撐部16中,位于凸出長度L1最長部分的末端上方的上部形成為傾斜面 17,相對于豎直線VL,傾斜面17比靠背本體15的前面15F更向后傾斜。在前后方向,傾斜 面17的下端17L位于乘員P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與后半部UBR之間的交界部分X附近。下面說明靠背14側部的內(nèi)部結構,該側部位于靠背14的外側(對著車輛外側)。 靠背14的外側部包括位于靠背14外側的側支撐部16。椅框布置在靠背14內(nèi),以構成靠背14的框架。如圖6所示,椅框的一部分布置在 靠背14內(nèi)靠背本體15與側支撐部16之間的交界部分附近,以及,這部分(下文稱為“側框 部18)通過彎曲金屬板形成。椅襯19由彈性材料如聚氨酯泡沫體制成,其布置在對應車輛 前方的椅框前側。椅框前側包括側框部18。硬質(zhì)背板21由合成樹脂制成,其布置在對應車 輛后方的椅框后側。椅襯19覆蓋有表皮,但圖6中省略了表皮的圖示。稍后說明的圖7中 亦是如此。在椅襯19中,在位于側框部18附近的位置處,或者更具體地說,在位于對應車輛 外側的側框部18外側的附近位置處,設置收納部22。此收納部22位于就座在車輛座椅12 中的乘員P上半身UB的斜后方附近。氣囊組件AM構成側氣囊系統(tǒng)的主要部分,氣囊組件 AM布置在收納部22中。狹縫23自收納部22的外側前角部(對應車輛的前方和外側)向車輛的前方和外 側傾斜延伸。由椅襯19的前角部19C與狹縫23所限定的部分(圖6中用雙點劃線標出的 橢圓形所圍住的部分)構成破裂預定部24,破裂預定部24適合于由氣囊40使其破裂,下文 再對此進行說明。氣囊組件AM包括充氣器組件30和氣囊40作為主要構成部件。下面,對這些構成部件分別進行說明。這里,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在氣囊組件AM及 其構成部件的說明中使用術語諸如“豎直方向”和“前后方向”時,如圖1(A)所示,這些方 向以車輛12的靠背14為基準。也就是,靠背14豎立的方向稱為“豎直方向”,靠背14的厚 度方向稱為“前后方向”。通常,由于在使靠背14稍稍向后傾斜的狀態(tài)下使用靠背14,“豎 直方向(上下方向)”并非嚴格的豎直方向,而是稍稍傾斜。類似地,“前后方向”也并非嚴 格的水平方向,而是稍稍傾斜。<充氣器組件30>如圖1(B)和圖6中的至少一個圖所示,充氣器組件30包括作為氣體發(fā)生源的充 氣器31、以及安裝于充氣器31外部的保持架32。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所謂的煙火式充氣
11器作為充氣器31。充氣器31具有豎向延伸的細長圓柱形狀。用于產(chǎn)生膨脹氣體G的氣體 發(fā)生劑(未示出)容納在充氣器31的內(nèi)部。電氣配線(未示出)與充氣器31的上端部相 連接,電氣配線起到施加啟動信號的作用。另外,作為充氣器31,代替使用氣體發(fā)生劑的煙火式充氣器,也可以使用這樣一類 充氣器(混合式充氣器),其中利用炸藥等使高壓氣瓶(填充有高壓氣體)的分隔壁破裂, 以允許高壓氣體噴涌流出。另一方面,保持架32是這樣一種部件,其具有擴散器的功能,并且具有將充氣器 31連同氣囊40 —起固定于靠背14中側框部18的功能。通過彎曲板材如金屬板,使保持 架32的大部分大致形成為豎向延伸的細長筒狀。在保持架32中設置窗口部或開口(未示 出),使得從充氣器31噴出的大部分膨脹氣體G通過所設置的開口大致噴向車輛的前方。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2個)螺栓35固定于保持架32作為鎖定件,用于將保持 架安裝于側框部18。換而言之,兩個螺栓35經(jīng)由保持架32與充氣器31間接固定。這些螺 栓35在與充氣器31的軸線成直角的方向延伸。充氣器組件30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其中充氣器31和保持架32整體方式形成。< 氣囊 40>如圖1(A)、圖2和圖3中的至少一個圖所示,氣囊40具有展開區(qū)域DA,展開區(qū)域 DA位于就座在車輛座椅12中的乘員P與車身側部11之間,從其中對應頭部PH的部分延伸 至對應乘員P的骨盆部的部分。由于發(fā)生側碰撞等導致從車輛10的側面向車身側部11施 加沖擊時,利用供自充氣器31的膨脹氣體G使氣囊40膨脹展開。此外,在氣囊40的一部 分(后部)余留在收納部22內(nèi)的情況下,氣囊40從收納部22大致向前方彈出,以在乘員 P與車身側部11之間膨脹展開,從而保護乘員P免受沖擊。如圖5、圖8(A)和圖8(B)中的至少一個圖所示,通過使各由布構成的兩個布部在 車輛寬度方向重疊,然后將布部結合在一起,形成氣囊40。本文中,為了使兩個布部互相區(qū) 分,將位于車輛內(nèi)側一側的布部稱為布部41,而將位于車輛外側一側的布部稱為布部42。 在下文說明中,這些布部41、42也分別稱為內(nèi)布部41和外布部42。適合用作兩個布部41、42的材料,應是具有高強度和高可撓性并且易于折疊的材 料,以及,例如,利用聚酯線或聚酰胺線形成的織造織物適合用于布部41、42的材料。在沿布部41、42周緣部設置的周緣結合部43處,將兩個布部41、42結合在一起。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兩個布部41、42的周緣部(用縫合線)縫合在一起,形成周緣結合 部43。也可以通過將一塊布在其中部對折以使其一個半部疊置在另一個半部上,然后將 疊置的兩個半部的周緣部結合在一起,形成氣囊40。另外,也可以利用與使用縫合線進行縫 合不同的手段,形成周緣結合部43,例如,周緣結合部43可以通過利用粘合劑進行粘合而 形成。氣囊40包括充氣器收納部44、主膨脹部45、頭部保護膨脹部46、骨盆部保護膨脹 部47、以及非膨脹部48。充氣器收納部44是收納充氣器組件30的地方,并且在側框部18 外側附近大致在豎直方向延伸(參見圖6)。充氣器收納部在其上端具有插入口 44A。插入 口 44A所要起的作用是作為一種通道,在通過用縫合等手段將兩個布部41、42結合在一起 以制成氣囊40 (其中還未布置充氣器組件30)之后,當從氣囊40的外部將充氣器組件30布置到充氣器收納部44內(nèi)時,將充氣器組件30穿過該通道。盡管未示出,但在充氣器組件 30布置在充氣器收納部44內(nèi)之后,通過縫合、粘合等手段使插入口 44A封閉。另外,在充氣 器收納部44中位于充氣器組件30下方的部分處,形成隨著向下延伸而縮徑的楔形部44B。 楔形部44B形成作為充氣器收納部44的一部分。主膨脹部45形成為與充氣器收納部44的前側相連通的狀態(tài)。沿豎直方向在充氣 器收納部44的整個區(qū)域上實現(xiàn)此連通。主膨脹部45的下端與充氣器收納部44楔形部44B 的下端相連接。利用來自充氣器31的膨脹氣體G,使主膨脹部45膨脹成筒狀,該筒狀形成 為沿著在豎直方向延伸的軸線AL,與靠背本體15的前面15F大致平行。此時,主膨脹部45 在展開區(qū)域DA車輛寬度方向的整個區(qū)域上膨脹。另外,主膨脹部45在展開區(qū)域DA車輛長 度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后部膨脹。此外,主膨脹部45在展開區(qū)域DA豎直方向(上下方向) 的整個區(qū)域上膨脹。當以上述方式膨脹時,主膨脹部45膨脹成,使得在沿軸線AL的方向上,與軸線AL 成直角的截面CI、C2的截面面積SI、S2基本不變。這些截面CI、C2構成向端部膨脹成筒 狀的主膨脹部45的截面,但不包括充氣器收納部44的截面。在本實施方式中,主膨脹部45 膨脹成,在其中沿軸線AL方向的任意部分處具有基本相同的截面形狀,如圓形或橢圓形。 應當注意到,為了方便起見,圖5中截面C1、C2采取橢圓形狀示出。另外,通過用點在截面 CI、C2中形成陰影(細點組的形式),表示這些截面CI、C2的截面面積SI、S2。在圖5中, 盡管截面C1、C2及其截面面積S1、S2示于沿軸線AL的兩個任意位置作為示例,但截面及其 截面面積在沿軸線AL的其他部分都與C1、C2和S1、S2—樣。在圖8(B)中,為了區(qū)別圖示 截面C1、C2與內(nèi)壁面,截面C1、C2圖示為與主膨脹部45的內(nèi)壁面稍稍分開。在車輛寬度方向,主膨脹部45在乘員P上半身UB的側方膨脹。在前后方向,如圖 4(A)、圖4(B)和圖5中至少一個圖所示,主膨脹部45膨脹成,使得主膨脹部45的前面45F 位于乘員P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與后半部UBR之間的交界部分X附近。主膨脹部45膨脹成,在與軸線AL成直角的各截面中,一截面(C2)對應傾斜面17 下端17L,該截面的前端45FE位于與下端17L相同的位置處(參見圖4(B))。如圖5和圖8(A)、圖8(B)中的至少一個圖所示,頭部保護膨脹部46構成利用經(jīng) 由主膨脹部45供入其中的膨脹氣體G而在展開區(qū)域DA前上部處膨脹的部分,用于保護頭 部PH。主膨脹部45的上部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由上隔壁51分開。通過沿主膨脹部45與 頭部保護膨脹部46之間的交界部分使內(nèi)布部41與外布部42結合在一起,將交界部分的一 部分保留不結合,從而形成上隔壁51。這里,促使兩個布部41、42彼此接近,以縫合在一起 (利用縫合線進行縫合),其一部分保留不結合。上隔壁51中保留未結合(未縫合)的部 分構成上連通道52,上連通道52在主膨脹部45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之間建立連通。在圖5中,縫合線用等間距點排列的線型即虛線來表示。此虛線圖示縫合線在借 助其縫合在一起的布部41、42的內(nèi)側(在兩個布部41、42之間)的狀態(tài)、或者其截面結構。 下文說明的圖5中所示的下隔壁53、以及圖9也是一樣。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構成利用經(jīng)由主膨脹部45供入的膨脹氣體G而在展開區(qū)域 DA前下部處膨脹的部分,用于保護骨盆部PP。主膨脹部45的下部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 由下隔壁53分開。通過沿主膨脹部45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之間的交界部分使內(nèi)布部 41與外布部42結合(用縫合線縫合)在一起,將交界部分的一部分保留不結合,從而形成下隔壁53。下隔壁53保留未結合(未縫合)的部分構成下連通道54,下連通道54在主膨 脹部45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之間建立連通。 非膨脹部48由主膨脹部45、頭部保護膨脹部46以及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圍成 的凹部構成,此凹部在其前側開放。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凹部中不存在內(nèi)布部41和外布部 42。 以充氣器組件30大致在豎直方向延伸的姿勢,將其布置在充氣器收納部44內(nèi)。通 過這樣布置,充氣器組件30位于與主膨脹部45不同的位置(主膨脹部45的后方),并且 不存在于主膨脹部45內(nèi)。這意味著充氣器組件30不影響主膨脹部45的截面面積S1、S2, 或者,即使充氣器組件30會影響截面面積S1、S2,也只是對截面面積S1、S2稍稍有些影響。 保持架32的兩個螺栓35穿透內(nèi)布部41。借助于這樣插入的螺栓35,充氣器組件30鎖定 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使得充氣器組件30相對于氣囊40定位。順便提及,如圖6所示,通過對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囊40 (參見圖5)進行折疊,讓具有 氣囊40和充氣器組件30作為其主要構成部件的氣囊組件AM具有緊湊收納形式。使氣囊組 件AM具有緊湊形式是為了保證將氣囊組件AM收納在靠背14中尺寸有限的收納部22中。 這里,非膨脹部48由凹部構成,此處沒有布部41、42。由此,在氣囊40折疊成緊湊形式的情 況下,氣囊40折疊成收納形式時所得到的體積不僅小于非膨脹部48改成膨脹部情況下的 體積,而且也小于非膨脹部48由布構成情況下的體積。在充氣器組件30置于后側、而大部分氣囊40置于其前側的狀態(tài)下,將氣囊組件AM 收納在靠背14的氣囊收納部22中。然后,如上所述,將自保持架32伸出以穿透氣囊40的 螺栓35穿透側框部18,并將螺帽36擰緊在對應的螺栓35上。借助于這樣擰緊的螺帽36, 將充氣器組件30連同氣囊40 —起固定于側框部18。應當注意到,利用與上述螺栓35和螺 帽36不同的部件,也可以將充氣器組件30固定于車輛10 (側框部18)。如圖1所示,除了上述氣囊組件AM之外,側氣囊系統(tǒng)包括沖擊傳感器61和控制單 元62。沖擊傳感器61由加速度傳感器等構成,并且設置在車輛10的車身側部11 (參見圖 2和圖3),用于檢測施加于車身側部11側面的沖擊?;趤碜詻_擊傳感器61的檢測信號, 控制單元62控制充氣器31的操作。本實施方式的側氣囊系統(tǒng)以如上述方式構造。在這種側氣囊系統(tǒng)中,由于側碰撞 等導致將大于或等于預定值的沖擊施加于車輛10的車身側部11、且沖擊傳感器61檢測到 這樣施加的沖擊時,基于來自沖擊傳感器61的檢測信號,控制單元62向充氣器31輸出啟 動充氣器31的指令信號。響應于此指令信號,充氣器31觸發(fā)氣體發(fā)生劑以產(chǎn)生高溫高壓 膨脹氣體,并使膨脹氣體噴涌而出。膨脹氣體G首先供至氣囊40的主膨脹部45。膨脹氣體 G的壓力施加于折疊成收納形式的氣囊40的各部分,然后,氣囊40開始在靠背14內(nèi)膨脹。如圖5所示,在氣囊40中,具有上連通道52的上隔壁51對試圖從主膨脹部45上 部向頭部保護膨脹部46流動的膨脹氣體G構成阻力。另外,具有下連通道54的下隔壁53 對試圖從主膨脹部45下部向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流動的膨脹氣體G構成阻力。因此,來 自充氣器31的膨脹氣體G較難流進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因而首先 填充在主膨脹部45中。隨著向主膨脹部45填充膨脹氣體G,使其內(nèi)壓增大,主膨脹部45壓 迫靠背14的椅襯19,然后,使其在破裂預定部24(參見圖6)處破裂。如圖7所示,在氣囊 40的一部分(位于充氣器組件30附近的部分)保留結合在靠背14中收納部22內(nèi)的情況下,氣囊40通過椅襯19中這樣破裂的部分彈出靠背14。之后,如圖5所示,主膨脹部45傾 向于沿軸線AL大致在豎直方向膨脹展開,同時解開折疊狀態(tài)。主膨脹部在展開區(qū)域DA后 部的豎直方向整個區(qū)域膨脹后,主膨脹部形成為在豎直方向延伸的筒狀。在主膨脹部45膨 脹成筒狀的情況下,隨著主膨脹部45增大,內(nèi)壓增大。此時此刻,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 盆部保護膨脹部47還未膨脹,或者即使它們開始膨脹也只是稍稍膨脹,因此,頭部保護膨 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各自的內(nèi)壓仍然較低。當主膨脹部45持續(xù)膨脹以增高其內(nèi)壓時,主膨脹部45內(nèi)的一部分膨脹氣體G通 過上連通道52流進頭部保護膨脹部46。借助于流進其中的膨脹氣體,頭部保護膨脹部46 在展開區(qū)域DA的前上部處膨脹,并在解開折疊狀態(tài)的同時在乘員P的頭部PH與車身側部 11之間向車輛10前方展開。另外,主膨脹部45內(nèi)的一部分膨脹氣體G通過下連通道54流 進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借助于流進其中的膨脹氣體G,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在展開區(qū)域 DA的前下部處膨脹,并在解開折疊狀態(tài)的同時在乘員P的骨盆部PP與車身側部11之間向 車輛10前方展開。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膨脹之際,主膨脹部45已 經(jīng)膨脹且其內(nèi)壓已經(jīng)變高。因此,在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之間設置非膨脹部48的氣囊 40中,頭部保護膨脹部46伴隨著膨脹氣體G的流入而膨脹展開,由于頭部保護膨脹部46的 慣性,將向下的作用力施加于頭部保護膨脹部46。另外,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伴隨著膨脹 氣體G的流入而膨脹展開,由于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的慣性,將向上的作用力施加于骨盆 部保護膨脹部47。然而,主膨脹部45起到高強度支撐體的作用。通過發(fā)揮這種作用,主膨 脹部45限制頭部保護膨脹部46的向下擺動以及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的向上擺動。特別地,在本實施方式中,主膨脹部45膨脹成,使得與軸線AL成直角的截面CI、C2 的截面面積SI、S2在軸線AL方向上基本不變。與截面面積SI、S2在軸線方向不同的情況 相比,或者與截面面積SI、S2構成極小面積或極大面積時的情況相比,本實施方式的主膨 脹部45趨于更強力保持其膨脹時所形成的形狀。結果,當車身側部11由于受到?jīng)_擊而進入車輛內(nèi)部時,頭部保護膨脹部46位于乘 員P頭部PH的側方,以及,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位于乘員P骨盆部PP的側方。因此,頭部 保護膨脹部46以可靠的方式保護頭部PH免受因側碰撞等所致的沖擊,而骨盆部保護膨脹 部47以可靠的方式保護骨盆部PP免受因側碰撞所致的沖擊。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充氣器組件30布置在充氣器收納部44內(nèi),而不是置于主膨 脹部45內(nèi),充氣器組件30不會影響主膨脹部45的截面面積SI、S2,或者即使充氣器組件 30對其有所影響,這種影響也很小。在本實施方式中,盡管充氣器收納部44設置在主膨脹部45之外的其余部分(后 部)處,但充氣器31插進主膨脹部45中,充氣器收納部44與主膨脹部45連通。。因此,來 自充氣器31的膨脹氣體G,通過充氣器收納部44供入主膨脹部45。因此,由于充氣器組件 30布置在充氣器收納部44內(nèi),膨脹氣體G向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的 供給不存在障礙。這里,一般而言,就上半身UB對側方所施加沖擊的耐沖擊性來說,骨盆部PP優(yōu)于 胸部PT和腹部PB。另外,對于胸部PT和腹部PB的耐沖擊性來說,則是在后半部UBR處優(yōu) 于在前半部UBF處。這是因為脊柱位于后半身UBR內(nèi),以及,肋骨在肋骨后部與脊柱相連接,而肋骨的前部則沒有與有強度的結構體如脊柱相連接。因此,理想的是,對于伴隨氣囊40 膨脹展開而施加于乘員P的沖擊(載荷)來說,在胸部PT和腹部PB處的沖擊小于在骨盆 部PP處的沖擊。另夕卜,理想的是,在胸部PT和腹部PB處,在前半部UBF處的沖擊(載荷) 小于在后半部UBR處的沖擊(載荷)??紤]到這一點,在本實施方式中,主膨脹部45膨脹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主膨脹 部45位于乘員P上半身UB的側方,而在前后方向上,主膨脹部45位于上半身UB的前半部 UBF與后半部UBR之間的交界部分X的附近。在氣囊40的膨脹展開完成時,非膨脹部48位 于上半身UB前半部UBF的側方。因此,乘員P上半身UB中耐沖擊性較低的前半部UBF所 承受的來自膨脹展開氣囊40的沖擊(載荷)較小。另外,由主膨脹部45對乘員P上半身 UB中耐沖擊性較高的后半部UBR加以保護,使之免受因側碰撞等將要施加于其上的沖擊。另外,后背靠在靠背本體15上的乘員P上半身UB向車輛外側的移動受到外側支 撐部16 (其對應靠背本體15的車輛外側)的限制。此外,主膨脹部45在外側支撐部16的 外側膨脹,使其軸線AL大致平行于靠背本體15的前面15F。主膨脹部45不僅約束上半身 UB朝車輛外側的移動,而且保護上半身UB的后半部UBR免受側碰撞所致的沖擊。另外,雖然側支撐部16從靠背本體15的前面15F向前方凸出,但凸出長度Ll在 傾斜面17的下端17L處最長,并隨著傾斜面17向上延伸而變短。此外,在前后方向上,傾 斜面17的下端17L位于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與后半部UBR之間的交界部分X附近。因 此,關于對上半身UB在車輛寬度方向移動的約束程度,在側支撐部16中具有傾斜面17的 部分處的約束程度大于在側支撐部16中沒有傾斜面17的部分處的約束程度。然而,當主膨脹部45膨脹以滿足上述條件(在與軸線AL成直角的各截面中,對應 傾斜面17下端17L的截面,其前端45FE與下端17L位于相同的位置處)時,主膨脹部45 也在側支撐部16中具有傾斜面17的部分的側方膨脹。換而言之,主膨脹部45也位于側支 撐部16中具有傾斜面17的部分(圖4(B)中用點表示的部分)的側方。主膨脹部45中以 上述方式布置的部分不僅約束上半身UB在車輛寬度方向的移動,而且也以上述方式保護 上半身UB的后半部UBR,使其免受因側碰撞等所致的沖擊。(1)根據(jù)以上詳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可以獲得以下優(yōu)點。氣囊40在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之間形成有非膨脹部48,在 具有這種氣囊40的側氣囊系統(tǒng)中,允許主膨脹部45在氣囊40展開區(qū)域DA后部的大致整 個豎直方向區(qū)域膨脹。通過設置有上連通道52的上隔壁51,將主膨脹部45的上部與頭部 保護膨脹部46分開,以及,通過設置有下連通道54的下隔壁53,將主膨脹部45的下部與骨 盆部保護膨脹部47分開(參見圖5)。因此,首先,可以用來自充氣器31的膨脹氣體G使 主膨脹部45膨脹成內(nèi)壓較高的筒狀,之后,可以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 47膨脹展開。因此,可以約束頭部保護膨脹部46由于其慣性而導致的向下擺動、以及骨盆 部保護膨脹部47由于其慣性而導致的向上擺動,從而,能在氣囊40膨脹時增強氣囊40的 形狀穩(wěn)定性,進而實現(xiàn)對乘員P頭部PH和骨盆部PP保護能力的增強。(2)將主膨脹部45膨脹時的形狀設定為,與軸線AL成直角的截面Cl、C2的截面 面積Si、S2在軸線AL方向上基本不變。因此,與存在極小截面面積Si、S2的情況不同,可 以使主膨脹部45中不存在主膨脹部45形狀保持力減至極低水平的部分。結果,能以可靠 的方式約束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的擺動,從而,能夠實現(xiàn)對乘員P頭部PH和骨盆部PP保護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3)充氣器組件30布置在主膨脹部后部,位于與主膨脹部45相連通的充氣器收納 部44內(nèi)。因此,即使考慮到充氣器組件30的存在,但仍然能以高精度使主膨脹部45中與 軸線AL成直角的截面Cl、C2的截面面積Si、S2沿軸線AL方向基本不變。結果,可以進一 步確保上述(2)所提供的優(yōu)點。(4)氣囊40膨脹,使得主膨脹部45膨脹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位于乘員P上半身 UB的側方,以及,在車輛長度方向或前后方向上,主膨脹部45的前面45F位于上半身UB的 前半部UBF與后半部UBR之間的交界部分X附近。因此,在氣囊40膨脹展開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非膨脹部48位于上半身UB前半部UBF 的側方,可以使耐沖擊性較低的乘員P上半身UB前半部UBF受到來自如此膨脹展開的氣囊 40的沖擊(載荷)較小。另外,在氣囊40膨脹展開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主膨脹部45位于上半 身UB后半部UBR的側方,可以由主膨脹部45保護耐沖擊性較高的乘員P上半身UB的后半 部UBR,使其免受由側碰撞等所致的沖擊。以這種方式,考慮了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與后 半部UBR之間耐沖擊性不同的事實,能以適合于前半部UBF和后半部UBR耐沖擊性情況的 形式,保護其免受沖擊。(5)作為靠背14,使用一種具有靠背本體15和外側支撐部16的靠背,靠背本體15 用其相對于豎直線VL向后傾斜的前面15F從上半身UB的后側支撐上半身UB,而外側支撐 部16至少從靠背本體15中位于靠背本體15橫向外側且位于展開區(qū)域DA車輛內(nèi)側的部分 向前方凸出,用于約束上半身UB向車輛外側的移動。另外,使主膨脹部45膨脹成軸線AL 大致平行于靠背本體15的前面15F。因此,與只用側支撐部16約束上半身UB的移動相比, 進一步增強了對上半身UB朝車輛外側移動的約束效果。(6)使氣囊40的主膨脹部45膨脹成,在與軸線AL成直角的各截面Cl、C2中,對 應傾斜面17下端17L的截面(C2)的前端45FE位于與下端17L相同的位置。通過采用這 種結構,主膨脹部45還可以定位于上半身UB后半部UBR的側方且對應側支撐部16傾斜面 17前側的位置,以確保上述(5)所提供的效果。(7)非膨脹部48由主膨脹部45、頭部保護膨脹部46以及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圍 住的凹部構成,并且凹部在其前側開放。因此,上半身UB中耐沖擊性較低的胸部PT和腹部 PB的前半部UBF,可以不用承受來自膨脹氣囊40的沖擊(載荷)。另外,當收納展開狀態(tài)的 氣囊40時,可以使氣囊40的體積減小到非膨脹部48由凹部構成的程度,藉此,可以使氣囊 40的尺寸更為緊湊,以便易于將其安裝在收納部22中。(第二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9說明實施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在上述側氣囊系統(tǒng)中,當車身側部11由于施加于車輛10的沖擊進入車輛內(nèi)部 (朝乘員P側)時,如果乘員P的上半身UB可以朝乘員室內(nèi)側移動,就可以減緩上半身UB 從車身側部U所承受的沖擊。另一方面,與胸部PT和腹部PB相比,在肩部PS處上半身UB側面的耐沖擊性較高。 于是,采用一種結構,其中頭部保護膨脹部46在從頭部PH延伸至肩部PS的區(qū)域的側方膨 脹展開。也就是,采用下述結構作為頭部保護膨脹部46,其中頭部保護膨脹部46具有在乘 員P肩部PS的側方膨脹展開的部分。另外,考慮到用頭部保護膨脹部46壓迫肩部PS以使上半身UB向車輛內(nèi)側移動是有效的,可以有效地減緩施加于上半身UB的沖擊。然而,一般而言,乘員P上半身UB的側部與車身側部11之間所限定的空間在肩部 PS處最窄(參見圖2和圖3)。因此,僅僅通過將頭部保護膨脹部46延伸至肩部PS的側方, 仍然難以允許延伸部分進入肩部PS與車身側部11之間的狹窄空間。于是,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在頭部保護膨脹部46中,除了設置有在乘員P頭部PH 的側方膨脹展開的部分之外,還設置有在肩部PS側方膨脹展開的部分,作為下部46L,如圖 9中網(wǎng)點所示。也就是,頭部保護膨脹部46比第一實施方式中向下延伸。此外,在上隔壁 51中,將上連通道52設置在比肩部PS更靠上方的部分處。第二實施方式的其它結構與第 一實施方式的那些結構相同。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及部件,使用相同的 附圖標號,并省略其詳細說明。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實施方式側氣囊系統(tǒng)中,由于上連通道52位于比肩部PS 更靠上方處,在頭部保護膨脹部46中,位于上連通道52附近的部分首先膨脹展開。之后, 位置遠離上連通道52的部分(也包括下部46L的部分)再膨脹展開。此時,頭部保護膨脹 部46中對應肩部PS的下部46L只是展開而沒有膨脹。因此,盡管限定在肩部PS與車身側 部11之間的空間比較狹窄,但如上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46中對應肩部PS的下部46L展 開而沒有膨脹,藉此,下部46L可以容易地進入該狹窄空間。然后,允許膨脹氣體G流進已 經(jīng)進入上述空間的下部46L,藉此,使下部46L在該空間中膨脹。因此,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除了上述⑴至(7)的優(yōu)點之外,還可以獲得下列優(yōu)點。(8)通過頭部保護膨脹部46向下延伸,在頭部保護膨脹部46中設置有在乘員P肩 部PS的側方膨脹展開的部分(下部46L)。另外,上隔壁51的上連通道52設置在比肩部 PS更靠上方的位置處。因此,頭部保護膨脹部46的下部46L可以壓迫耐沖擊性較高的肩部 PS,以使上半身UB移向車輛內(nèi)側,從而,能進一步提高對上半身UB的保護能力。(第三實施方式)接著,參照圖10和圖11(A)、圖11 (B),說明實施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在第三實施方式中,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由與主膨脹部45 分開的部件構成。當利用膨脹氣體G使它們膨脹時,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 部47各自形成為筒狀,在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其后端開口。另外,頭部保護膨脹部46在其后側的開口部46A附近與主膨脹部45的前上部相 連接。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的連接由連接部55實現(xiàn),在頭部保護膨脹部46 后側的開口部46A附近,以環(huán)狀方式沿開口部46A的周緣設置連接部55。換而言之,在車輛 寬度方向,以上連通道52為基準,在朝車輛內(nèi)側遠離上連通道52的部分處、以及朝車輛外 側遠離上連通道52的部分處,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在本實施方式 中,除了車輛寬度方向之外,在向上側和下側遠離上連通道52的部分、以及向斜上方和斜 下方遠離上連通道52的部分,也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理想的是, 以上連通道52為基準,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的連接部朝車輛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 上連通道52。這里,假設當主膨脹部45膨脹時與軸線AL成直角的截面構成半徑Rl的圓形,理 想的是,在與軸線AL的距離大于或等于半徑Rl 二分之一的位置處,用連接部55使頭部保 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理想的是,在朝車輛的內(nèi)側和外側與軸線AL相距半徑R1的位置處,也就是,在朝車輛寬度方向兩側距軸線AL最遠的位置處,用連接部55使頭部 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分別朝車輛內(nèi)外側距軸件AL的 距離接近于半徑R1的位置處,用連接部55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通過縫合(用縫合線進行縫合)主膨脹部45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中位于其后側 開口部46A附近的部分,形成連接部55。在頭部保護膨脹部46以上述方式連接的狀態(tài)下, 主膨脹部45的前上部中被連接部55圍住的部分對應于上隔壁51,上隔壁51使主膨脹部 45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分開。另外,設置在上隔壁51處的上連通道52,在主膨脹部45與 頭部保護膨脹部46之間建立連通。另外,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在其后側的開口部47A附近與主膨脹部45的前下部 相連接。類似于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的情況,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 主膨脹部45的連接通過連接部56實現(xiàn),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的后側開口部47A附近,以 環(huán)形方式沿開口部47A的周緣設置連接部56。換而言之,在車輛寬度方向,以下連通道54 為基準,在朝車輛內(nèi)側遠離下連通道54的位置處、以及在朝車輛外側遠離下連通道54的位 置處,使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除了車輛寬度方向 之外,在向上側和下側遠離下連通道54的位置處、以及朝斜上方和斜下方遠離下連通道54 的位置處,也使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另外,類似于通過連接部55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的情況, 理想的是,在朝車輛內(nèi)側和外側與軸線AL的距離大于等于半徑R1 二分之一的位置處,通過 連接部56使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通過縫合(用縫合線進行縫合)主膨脹部45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中位于其后 側開口部47A附近的部分,形成連接部56。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以上述方式連接的狀態(tài) 下,主膨脹部45的前下部中被連接部56圍住的部分對應于下隔壁53,下隔壁53使主膨脹 部45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分開。另外,設置在下隔壁53處的下連通道54,在主膨脹部 45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之間建立連通。圖11 (A)、圖11 (B)所示的結構與從后述圖14中所示結構中去掉底壁81時所得到 的結構類似。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那些結構類似。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 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號,并省略其詳細說明。因此,盡管在如何將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5相 連接方面,第三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稍有不同,但仍然可以獲得(1)至(7)所述的優(yōu) 點。另外,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還可以獲得下列優(yōu)點。(9)在車輛寬度方向朝車輛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上連通道52的位置處,使頭部保護膨 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因此,可以約束頭部保護膨脹部46繞頭部保護膨脹部46 與主膨脹部45的連接部分作為支點在車輛寬度方向的擺動,從而,可以實現(xiàn)氣囊40在膨脹 展開之后形狀穩(wěn)定性的提高。類似地,在車輛寬度方向朝車輛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下連通道54的位置處,使骨盆部 保護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為此,可以約束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繞骨盆部保護 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5的連接部分作為支點在車輛寬度方向的擺動,從而,可以實現(xiàn)氣囊 40在膨脹展開之后形狀穩(wěn)定性的提高。
(10)上隔壁51由主膨脹部45的前上部構成。因此,與由主膨脹部45的一部分和 頭部保護膨脹部46的一部分構成上隔壁51的情況相比(參見后述的圖14),可以用簡單的 結構建立上隔壁51。類似地,下隔壁53由主膨脹部45的前下部構成。因此,與由主膨脹部45的一部 分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的一部分構成下隔壁53的情況相比(參見后述的圖14),可以用 簡單的結構建立下隔壁53。(第四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12和圖13(A)以及圖13(B),說明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主膨脹部45的內(nèi)壓要高到一定程度以防止頭部保護膨脹部46膨脹時向下擺動、 以及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膨脹時向上擺動,這是比較重要的。然而,一旦頭部保護膨脹部 46膨脹時沒有向下擺動、以及一旦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膨脹時沒有向上擺動,主膨脹部45 的內(nèi)壓是否高就沒有那么重要了。另一方面,出于保護頭部PH的觀點,理想的是在頭部保 護膨脹部46中維持較高的內(nèi)壓。另外,出于保護骨盆部PP的觀點,理想的是在骨盆部保護 膨脹部47中維持較高的內(nèi)壓。于是,在第四實施方式中,為了限制膨脹氣體G從頭部保護膨脹部46向主膨脹部 45的流動,設置上止回閥71。上止回閥71由撓性材料(諸如布)形成為在其前后端處開 口的筒狀,并布置在頭部保護膨脹部46內(nèi)。在上止回閥71的后端部圍住上連通道52的狀態(tài)下,將上止回閥71與主膨脹部45 的前上部相連接。借助于沿其周緣設置為環(huán)狀的連接部74,在上止回閥71的后端部處,實 現(xiàn)上止回閥71與主膨脹部45的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以環(huán)狀方式將上止回閥71的 后端部與主膨脹部45縫合(用縫合線進行縫合),形成連接部74。另外,為了限制膨脹氣體G從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向主膨脹部45的流動,設置下 止回閥76。下止回閥76由撓性材料(如布)形成為在其前后端處開口的筒狀,并布置在骨 盆部保護膨脹部47內(nèi)。在下止回閥76的后端部圍住下連通道54的狀態(tài)下,將下止回閥76與主膨脹部45 的前下部相連接。借助于沿其周緣設置為環(huán)狀的連接部79,在下止回閥76的后端部處,實 現(xiàn)下止回閥76與主膨脹部45的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以環(huán)狀方式將下止回閥76的 后端部與主膨脹部45縫合(用縫合線進行縫合),形成連接部79。其余結構與第三實施方式的結構類似。因此,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部件 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號,并省略詳細說明。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四實施方式中,當膨脹氣體G試圖從主膨脹部45向頭部保護 膨脹部46流動時,使上止回閥71中對應車輛內(nèi)側的內(nèi)側部分72與對應車輛外側的外側部 分73很大程度分開成大致筒狀,從而允許膨脹氣體G在上述方向流動。與之相反,當膨脹 氣體G試圖從頭部保護膨脹部46向主膨脹部45流動時,使內(nèi)側部分72與外側部分73彼 此疊置在一起以閉合,從而限制膨脹氣體G在上述方向流動。當膨脹氣體G試圖從主膨脹部45向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流動時,使下止回閥76 中對應車輛內(nèi)側的內(nèi)側部分77與對應車輛外側的外側部分78很大程度分開成大致筒狀, 從而允許膨脹氣體G在上述方向流動。與之相反,當膨脹氣體G試圖從骨盆部保護膨脹部
2047向主膨脹部45流動時,使內(nèi)側部分77與外側部分78彼此疊置在一起以閉合,從而限制 膨脹氣體G在上述方向流動。因此,根據(jù)第四實施方式,除了與(1)至(7)、(9)和(10)項中所述的優(yōu)點類似的 優(yōu)點之外,還可以獲得下列優(yōu)點。(11)上止回閥71設置用于限制膨脹氣體G從頭部保護膨脹部46向主膨脹部45 的流動。因此,在氣囊40膨脹的初期,使主膨脹部45中的內(nèi)壓較高,因而,可以使頭部保護 膨脹部46膨脹而沒有擺動,以及,在這樣膨脹之后,頭部保護膨脹部46中的內(nèi)壓可以維持較高。(12)下止回閥76設置用于限制膨脹氣體G從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向主膨脹部 45的流動。因此,在氣囊40膨脹的初期,使主膨脹部45中的內(nèi)壓較高,因而,可以使骨盆部 保護膨脹部47膨脹而沒有擺動,以及,在這樣膨脹之后,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中的內(nèi)壓可 以維持較高。本發(fā)明可以用以下不同實施方式進行實施?!搓P于充氣器收納部44>在滿足以下條件的范圍內(nèi),充氣器收納部44的形式可以在各實施方式上進行變更。條件是(i)充氣器收納部44可以收納充氣器組件30;以及,(ii)充氣器收納部 44設置在有別于主膨脹部45并且與主膨脹部45連通的其他位置處?!搓P于充氣器組件30> 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可以改變成省略充氣器收納部44的結構,藉此,將充氣器 組件30布置在主膨脹部45內(nèi)。 盡管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氣囊40制成之后將充氣器組件30安裝在氣囊40內(nèi) (后安裝),但這種結構也可以改變?yōu)轭A先將充氣器組件30安裝在氣囊40中來制造氣囊 40(先安裝)?!搓P于主膨脹部45> 與軸線AL成直角的主膨脹部45截面的形狀,可以從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形狀 改變?yōu)椴煌男螤?,如大致矩形。然而,即使在這樣改變截面形狀的情況下,理想的是,主膨 脹部45這樣膨脹,使得與軸線AL成直角的改變后截面C1、C2的截面面積S1、S2在軸線AL 方向基本不變。 主膨脹部45可以這樣膨脹,使得在與軸線AL成直角的各截面中,對應傾斜面17 下端17L的截面的前端45FE位于下端17L后方附近位置或前方附近位置。在位于下端17L 后方附近位置的情況下,主膨脹部45以這樣一種狀態(tài)膨脹,使得前端45FE自側支撐部16 的輪廓(下端17L)稍稍后撤。在位于下端17L前方附近位置的情況下,主膨脹部45以這 樣一種狀態(tài)膨脹,使得前端45FE自側支撐部16的輪廓(下端17L)稍稍凸出。 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可以獲得與前端45FE位于和下端17L相同的位置時所獲 得的相同優(yōu)點。也就是說,可以獲得由主膨脹部45限制上半身UB向車輛外側移動的優(yōu)點。 主膨脹部45也可以這樣膨脹,使得與軸線AL成直角的截面的截面面積SI、S2在 軸線AL方向上不是基本不變的。 主膨脹部45也可以這樣膨脹,使得前面45F位于自乘員P上半身UB的交界部分X稍稍向前或向后偏離的位置處。<關于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 如圖14所示,可以采用在后側具有底壁81的頭部保護膨脹部作為頭部保護膨脹 部46。底壁81在其對應上連通道52的部分處具有孔82。另外,在整個底壁81與主膨脹 部45的前上部處于面接觸的狀態(tài)下,將底壁81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連接可以利用縫合 或粘合的手段實現(xiàn)。由底壁81和主膨脹部45的前上部構成上隔壁51。通過采用這種結 構,頭部保護膨脹部46膨脹成,使其底壁81與主膨脹部45處于面接觸。借助于此面接觸, 主膨脹部45發(fā)揮對底壁81的支撐作用。因此,即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試圖繞底壁81作 為支點擺動,但這種擺動受到主膨脹部45限制,藉此,增強了頭部保護膨脹部46膨脹之后 氣囊40的形狀穩(wěn)定性。底壁81不必在其整個區(qū)域上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在沿上連通道52的周緣和 底壁81的周緣部使底壁81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獲得類似于底壁81在其 整個區(qū)域上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的優(yōu)點。另外,類似于頭部保護膨脹部46,對于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而言,也可以采用具 有底壁83的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底壁83在其后側設置有孔84,并且在底壁83與主膨脹部 45的前下部處于面接觸的狀態(tài)下,將該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因此,為 了標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中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結構相對應的結構,在圖14中,在標 注頭部保護膨脹部46結構的附圖標號之后,用加括號的附圖標號進行表示。對于下文說明 的圖15和圖16亦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同樣由底壁83和主膨脹部45的前下部構成下隔壁53。在骨盆部 保護膨脹部47的底壁83與主膨脹部45處于面接觸的情況下,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膨脹, 且主膨脹部45發(fā)揮對底壁83的支撐作用。因此,可以限制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繞底壁83 作為支點的擺動,藉此,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膨脹之后,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可以提高氣 囊40形狀穩(wěn)定性。 如圖15所示,在采用具有底壁81 (在其后側設置有孔82)的頭部保護膨脹部作 為頭部保護膨脹部46的情況下,可以由底壁81構成上隔壁51,使主膨脹部45的前上部與 頭部保護膨脹部46分開???2起到上連通道52的作用。在這種變化例中,在主膨脹部45 前上部中對應底壁81的部分處設置大開口 85。與由主膨脹部45前下部的一部分和頭部保 護膨脹部46的一部分構成上隔壁51的情況相比(參見圖14),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可以用 簡單結構建立上隔壁51。同樣,在采用具有底壁83 (在其后側設置有孔84)的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作為骨盆 部保護膨脹部47的情況下,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的情況一樣,可以由底壁83構成下隔壁 53,使主膨脹部45的前下部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分開。孔84起到下連通道54的作用。 在這種變化例中,在主膨脹部45前下部中對應底壁83的部分處設置大開口 86。與由主膨 脹部45的一部分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的一部分構成下隔壁53的情況相比(參見圖14), 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可以用簡單結構建立下隔壁53。圖15中所示結構構成了與從圖14所示結構中去除主膨脹部45前上部和前下部 所得到結構相類似的結構。 在圖14和圖15中,底壁81由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相同的部件構成,以及,底壁83由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相同的部件構成。代替這種結構,如圖16所示,底壁81可以 由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不同的部件構成,以及,底壁83可以由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不 同的部件構成。盡管它們由不同的部件構成,但底壁81構成頭部保護膨脹部46的一部分, 以及,底壁83構成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的一部分。即使在以上述方式改變底壁81、83結 構的情況下,與由和各膨脹部相同的部件構成底壁81、83的結構一樣,可以用簡單的結構 建立上隔壁51和下隔壁53。 在實現(xiàn)上述變化時,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一樣,在朝車輛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上連通 道51 (孔82)的位置處,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底壁81與主膨脹部45的前上部相連接。 另外,在朝車輛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下連通道54 (孔84)的位置處,使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和底壁 83與主膨脹部45的前下部相連接。通過采用上述連接方式,可以限制頭部保護膨脹部46 繞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主膨脹部45的連接部(連接部55)作為支點的擺動。另外,可以 限制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繞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6的連接部(連接部56) 作為支點的擺動。因此,能夠提高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膨脹展開之 后氣囊40的形狀穩(wěn)定性。圖16所示結構構成了與從圖14所示結構中去除主膨脹部45前上部和前下部所 得到結構相類似的結構。 如上所述,作為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5相連 接的形式,有圖8(B)、圖11(B)、圖14、圖15和圖16中所示的形式。在各實施方式中,盡管 利用同樣類型的連接形式,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主膨脹部45相 連接,但也可以利用不同類型的連接形式,使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與 主膨脹部45相連接。 上隔壁51中上連通道52的豎向位置,可以改變?yōu)榕c各實施方式中不同的位置。 然而,對于第二實施方式,上連通道52的豎向位置位于比肩部PS更靠上方處。下隔壁53中下連通道54的豎向位置,可以改變?yōu)榕c各實施方式中不同的位置。〈關于非膨脹部48> 在被主膨脹部45、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圍住且在前側開 放的凹部中,可以布置撓性材料諸如布,因而,由如此布置的材料構成非膨脹部48。在這種 情況下,凹部的整個區(qū)域都可以由布構成。也可以通過內(nèi)布部41和外布部42中的至少一 個延伸至凹部,構成布部。即使在非膨脹部48的結構以上述方式改變的情況下,也可以獲 得與各實施方式中相同的功能和優(yōu)點。另外,通過使布張緊,可以防止頭部保護膨脹部的向 上擺動以及骨盆部保護膨脹部的向下擺動。另外,車身側部11與乘員P的上半身UB之間布部被張緊的非膨脹部48,起到對 側碰撞等所致沖擊的干擾物的作用。因此,可以抑制車身側部11與上半身UB的直接接觸。 另外,可以減弱傳遞至上半身UB的沖擊。 在非膨脹部48由撓性材料構成的情況下,該撓性材料也可以僅僅設置在凹部的 局部區(qū)域上。例如,該撓性材料可以僅僅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和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相 連接,用于將二者連接在一起(該撓性材料不與主膨脹部45相連接)。〈關于上止回閥71和下止回閥76> 與第四實施方式的情況一樣,在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的氣囊40上,也可以設置上止回閥71和下止回閥76。 關于上止回閥71,可以使用結構與第四實施方式中結構不同的止回閥,只要該止 回閥能限制膨脹氣體G從頭部保護膨脹部46向主膨脹部45的流動。類似的,關于下止回閥76,可以使用結構與第四實施方式中結構不同的止回閥,只 要該止回閥能限制膨脹氣體G從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向主膨脹部45的流動。 上止回閥71和下止回閥76中的任意一個或二者都可以省略。<關于用于氣囊組件AM的收納部22>代替在車輛座椅12的靠背14中設置收納部22,用于氣囊組件AM的收納部22也 可以設置在車身側部11中。<關于車輛座椅12>本發(fā)明可以應用于采用省略內(nèi)側支撐部16的座椅作為車輛座椅12的情況。在這 種情況下,也可以獲得與各實施方式中所獲得的那些優(yōu)點相同的優(yōu)點。簡而言之,只要靠背 14是具有外側支撐部16的靠背,就可以獲得與各實施方式中所獲得的那些優(yōu)點相同的優(yōu)
點o
權利要求
一種側氣囊系統(tǒng),具有展開區(qū)域,所述展開區(qū)域位于就座在車輛座椅中的乘員與車輛的車身側部之間,并且從對應所述乘員頭部的位置延伸至對應骨盆部的位置,所述側氣囊系統(tǒng)包括氣囊,響應于施加于車輛側面的沖擊,由供自充氣器的膨脹氣體使所述氣囊膨脹,以在所述展開區(qū)域中展開,其中所述氣囊包括主膨脹部,利用從所述充氣器供入其中的所述膨脹氣體,沿大致豎直方向延伸的軸線,所述主膨脹部在所述展開區(qū)域的后部的大致豎直方向整個區(qū)域上膨脹;頭部保護膨脹部,利用經(jīng)由所述主膨脹部供入其中的所述膨脹氣體,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在所述展開區(qū)域的前上部膨脹,用于保護所述頭部;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利用經(jīng)由所述主膨脹部供入其中的所述膨脹氣體,所述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在所述展開區(qū)域的前下部膨脹,用于保護所述骨盆部;以及非膨脹部,位于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與所述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之間,以及其中,所述主膨脹部的上部與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由具有上連通道的上隔壁分開,以及,所述主膨脹部的下部與所述骨盆部保護膨脹部由具有下連通道的下隔壁分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在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的下部,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具有在所述乘員的肩部側方膨脹 展開的部分,以及其中,所述上連通道設置在所述上隔壁中位于比所述肩部更靠上方的部分處。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所述主膨脹部膨脹成筒狀,在該筒狀中沿軸線獲取與所述軸線成直角方向所得的截 面,該截面面積基本不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所述充氣器布置在充氣器收納部內(nèi),以所述充氣器收納部與所述主膨脹部相連通的狀 態(tài),將所述充氣器收納部設置在與所述主膨脹部所在之處不同的位置處。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4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所述主膨脹部膨脹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位于所述乘員的上半身的側方,以及,在車輛長 度方向處于這樣的位置,使得所述主膨脹部的前面位于乘員上半身的前半部與后半部之間 的交界部分附近。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所述車輛座椅的靠背具有靠背本體和側支撐部,通過所述靠背本體的相對于豎直線向 后傾斜的前面,所述靠背本體從所述乘員上半身的后側支撐所述乘員上半身,以及,所述側 支撐部至少從所述靠背本體中位于所述靠背本體的橫向外側且位于所述展開區(qū)域的車輛 內(nèi)側的部分處向前方凸出,以約束所述乘員上半身朝所述車輛外側移動,以及其中, 所述主膨脹部膨脹,使得所述軸線大致平行于所述靠背本體的前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所述側支撐部具有傾斜面,相對于所述豎直線,所述傾斜面比所述靠背本體的前面更 向后傾斜,以及,相對于所述車輛的長度方向,所述傾斜面的下端位于所述乘員上半身的所 述交界部分附近,以及其中,所述主膨脹部膨脹,使得在與所述軸線成直角的各截面中,其中對應所述傾斜面下端的截面的前端位于與所述傾斜面下端相同的位置處,或位于所述傾斜面下端的后方附近。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7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所述非膨脹部由凹部構成,所述凹部由所述主膨脹部、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和所述骨 盆部保護膨脹部圍住,并使所述凹部在其前側開放。
9.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8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上 止回閥,用于限制所述膨脹氣體從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向所述主膨脹部流動。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9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裝置,進一步包括下 止回閥,用于限制所述膨脹氣體從所述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向所述主膨脹部流動。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10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和所述骨盆部保護膨脹部中的至少一個,在其后側具有底壁,以 在所述底壁處與所述主膨脹部相連接,并且在所述底壁與所述主膨脹部保持處于面接觸的 情況下膨脹。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11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系統(tǒng),其中,在朝所述車輛的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所述上連通道的位置處,使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與所 述主膨脹部相連接,以及,在朝所述車輛的內(nèi)側和外側遠離所述下連通道的位置處,使所述 骨盆部保護膨脹部與所述主膨脹部相連接。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12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裝置,其中,由所述主膨脹部的前部構成所述上隔壁和所述下隔壁中的至少一個。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12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裝置,其中,所述頭部保護膨脹部在其后側具有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構成所述上隔壁。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12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側氣囊裝置,其中,所述骨盆部保護膨脹部在其后側具有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構成所述下隔壁。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氣囊(40),氣囊(40)所具有的展開區(qū)域(DA)位于乘員(P)與車身側部之間,并且從對應乘員(P)頭部的部分延伸至對應骨盆部的部分。氣囊(40)的主膨脹部(45)在展開區(qū)域(DA)后部的大致豎直方向整個區(qū)域上膨脹。頭部保護膨脹部(46)在展開區(qū)域(DA)的前上部處膨脹,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在展開區(qū)域(DA)的前下部處膨脹。非膨脹部(48)位于頭部保護膨脹部(46)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之間。主膨脹部(45)的上部與頭部保護膨脹部(46)由具有上連通道(52)的上隔壁(51)分開,以及,主膨脹部的下部與骨盆部保護膨脹部(47)由具有下連通道(54)的下隔壁(53)分開。
文檔編號B60R21/231GK101927748SQ20101021304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6月24日
發(fā)明者佐藤祐司, 柴山幸史 申請人:豐田合成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