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尤指一種具有充氣軟翼而 能快速飛行且在陸地、水面皆可降落及起飛的飛行器。
背景技術(shù):
飛機已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現(xiàn)有的飛機一般包括直升機,固定翼飛 機等,但操縱此類飛機需要專業(yè)的技術(shù)人員,且費用昂貴。為了滿足人們親自體驗飛行的要求,現(xiàn)已開發(fā)了 一些便于操作的簡易飛行器,如動力角翼、動力飛行傘和無動力滑行傘等。該類筒易飛行器 主要包括 一 傘部以及 一 套簡易的操縱裝置,可以讓使用者輕松的翱翔在空 中。惟由現(xiàn)有的此類簡易飛行器來分析可知,由于其結(jié)構(gòu)的設計只能承載 一人,對于不具操作技巧的使用者而言就無法享受飛翔樂趣,也無法實現(xiàn) 此類簡易飛行器的運輸功效;另就是不具動力的此類簡易飛行器受場地與自然條件的制約較大,起 飛和降落都需要有特定條件相配合,實用價值不高;再者,此類簡易飛行器在飛行中人棵露于外,降落時由人的雙腳著地, 危險性大,安全性不足;還有就是此類筒易飛行器無法在水面上降落或起飛,依過去的經(jīng)驗來 看,當其降落至水面上時,人就會落入水中,而傘部也會落在水面上,如 此即不可能再行起飛。另以目前市場上漸成主流的動力飛行傘和無動力滑行傘作進一步分 析,此類傘具在其前緣設有開口 ,該種傘具靠氣流來撐起傘部,倘在飛行 當中突然遇到側(cè)風或下壓氣流時,極有可能發(fā)生折傘的狀況,此即會危及 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再者,此類靠氣流來撐起的傘具的迎風阻力較大,在 飛行速度上受到 一定的制約,其只有在俯沖時降低傘具的攻角以減小迎風 阻力,才能夠擁有較快的速度,在一般飛行狀況下均無法克服傘具迎風阻 力而突破其極限速度;倘若此類動力飛行傘和無動力滑行傘的傘部有較好的支撐能力而不需靠氣流來撐起,則在安全性方面能夠大大的提高,又若 此類傘具能夠減小其迎風阻力,必然也能夠讓飛行速度更為快速。顯然現(xiàn)有的此類筒易飛行器仍有其改進的空間。 發(fā)明內(nèi)容因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為提供一種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 其可容納數(shù)人同時乘坐,安全性高,飛行速度能夠提升,且可在陸上行駛, 對起飛和降落的場地要求低,操縱方便。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包括一機艙,其底部設有著地輪,機搶內(nèi)至少設有一個座椅; 一動力驅(qū)動裝置,設置于該機艙后側(cè);一充氣軟翼裝置,設置于該機艙上方,其包括一充氣軟翼通過傘繩與 所述機艙相連,該充氣軟翼為雙層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形成一空氣容置空間; 一充 氣裝置通過管道與該充氣軟翼相連,可對其進行充氣;一伸縮桿,設置于該機艙中;一充氣軟翼操縱裝置,設置于所述機艙內(nèi),該充氣軟翼操縱裝置是以 操縱繩與充氣軟翼的側(cè)邊相連;一浮桶,設于所述機艙下方,該浮桶的下底面高于所述著地輪的最低 著地點。所述動力驅(qū)動裝置包括設于所述機艙上的螺旋槳,用于驅(qū)動該螺旋槳 的發(fā)動機,以及i殳于才幾搶內(nèi)的發(fā)動機才乘縱開關(guān)。上述該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可容納數(shù)人同時乘坐,通過機艙的設 計可避免乘客直接棵露于外,增強了安全性。通過所述浮桶的設計,可使 該飛行器進一步應用于水上。在水中,該浮桶對飛行器提供了浮力,水中 的滑行與陸地上相同,通過螺旋槳產(chǎn)生的氣流推動。當需要起飛時,可打 開儲放倉,通過伸縮桿推出充氣軟翼,并通過充氣裝置對其進行充氣,當 充氣軟翼撐開后就能提供一向上的浮力,從而使飛行器起飛,在飛行時, 操縱者可以通過充氣軟翼操縱裝置來控制飛行器的方向及起落。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設有一方向 控制裝置,該方向控制裝置包括設于飛行器后端的方向舵,設于機艙內(nèi)的 方向舵操縱裝置以及連接該方向舵與方向舵操縱裝置的方向操作繩。通過此方向控制裝置的設計,可通過改變方向舵的方向角度,使該飛行器在陸 地與水面上自由的轉(zhuǎn)向。本發(fā)明的另一改進在于,該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設有一止動裝置,設于機艙底部;通過止動裝置,可使該飛行器在陸地上實現(xiàn)隨時止動的功能。此外所述具充氣軟翼的動力飛行器機艙上還可設有方向指示燈,用于陸地上轉(zhuǎn)向時的指示;設置比托管,以便控制飛行器的飛行速度。
圖1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側(cè)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側(cè)面剖浮見圖;圖3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正視部份 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飛行狀態(tài) 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的傘繩、操縱繩連接在殼體與 充氣軟翼間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降落狀態(tài) 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示意圖;以及圖8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的底部著地輪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所示,本發(fā)明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形成為一流線型的機 艙l,該機搶1包括一殼體10,在殼體10內(nèi)形成有座搶20。殼體10側(cè) 面開有倉門11與后倉窗12,還配置有方向燈13;殼體10前端設有比托 管14;殼體10頂部設有一〗諸放倉15,底部i殳有著地4侖16,同時在該殼 體10的后端設有一螺旋槳17并在該螺旋槳17后端設有一方向舵18;在 機搶1的下方設有一個浮桶30,該浮桶30的下底面高于所述著地4侖16 的最低著地點,因此不會影響飛行器在陸地上的運行。再配合圖2所示,機搶20內(nèi)設有若干個座椅21,在靠近主駕駛座椅21處設有操縱桿22與 踏板23,其中踏板23通過方向操作繩24與方向舵18上的方向舵操縱臂 25相連,該踏板23即為本發(fā)明的方向舵操縱裝置,且該踏板23同時控 制前著地輪16的方向,由此才喿控方向舵18及前著地4侖16的轉(zhuǎn)向從而控 制飛行器的行進方向。此外,飛行器的后端與螺旋槳17相連設有一發(fā)動 機19,在所述4喿縱桿22上設有該發(fā)動機19的控制開關(guān)26。在所述儲放倉15內(nèi),設有充氣軟翼151、充氣裝置153以及充氣軟 翼扣環(huán)154,另在殼體10中設有一可由儲放倉15處伸出的伸縮桿152; 配合圖3與圖4所示,其中充氣軟翼151為雙層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形成一空氣容 置空間155,該充氣裝置153通過管道156與該空氣容置空間155相連通, 可向其中充入空氣;當充氣軟翼151撐開后依靠傘繩157與殼體IO上的 充氣軟翼扣環(huán)154相連;此外如圖5中所示,該充氣軟翼151的側(cè)邊通過 操縱繩27與操縱桿22相連,又充氣軟翼151的前緣通過操縱繩28與另 一操縱桿22相連,該操縱桿22與操縱繩27、 28構(gòu)成了充氣軟翼操縱裝 置;伸縮桿152頂部設有扣環(huán)158供一傘繩157穿過。如上,所述螺旋槳17,發(fā)動機19與發(fā)動機操縱開關(guān)26構(gòu)成了該飛 行器的動力驅(qū)動裝置。當然,該動力驅(qū)動裝置也可改為等效的替代物,如 噴射式的;另該螺旋槳17可以采用一如圖中所示的函道風扇型式, 一方 面其能夠提供較為有效的推力,另一方面亦由于其螺旋槳17是呈一包覆 狀態(tài),而能夠大幅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不會在使用中傷及人員或撞擊周 邊物體。所述方向舵18,踏板23,通過方向操作繩24相連構(gòu)成了該飛行器的 方向控制裝置。當然,該方向控制裝置也可改為等效的替代物。所述儲放倉15,充氣軟翼151,伸縮桿152以及充氣裝置153構(gòu)成了 該飛行器的充氣軟翼裝置,該充氣軟翼151可由布料縫制而成,由圖2 中可以見到在該充氣軟翼151中設有隔間以確保其充氣后的形狀,該充氣 軟翼151在使用時是由充氣裝置153全程進行充氣,當充氣軟翼151中的 空氣由布料車縫處泄出時,仍可由充氣裝置153源源不斷的補足;該充氣 裝置153的工作狀態(tài)可由壓力開關(guān)來進行控制,當充氣軟翼151中的壓力 足夠時該充氣裝置153可以減低供氣速度,而當充氣軟翼151中的壓力不 足時,該充氣裝置153可以增加供氣速度,如此即可在該充氣軟翼151 被樹枝或巖石刮破小孔時,仍能夠由充氣裝置153的供氣維持其應有的形200710170468.5說明書第5/6頁狀,而可提升整體的使用安全性。本發(fā)明所采用的充氣軟翼151是靠充氣裝置153的充氣來保持其形 狀,而不需靠氣流來提供支撐作用,故而在遇到側(cè)風或下壓風時仍能夠維 持其應有的形狀,不會發(fā)生折傘的意外狀況,故而能夠大幅提供使用的安 全性與可靠性。此外,如圖3所示在機搶1的底部近著地輪16處設有一止動裝置19, 該止動裝置19可由另一踏板23來控制。如圖4所示,在陸地上運行時,駕駛者可坐于主駕駛座椅21上,手 握操縱桿22,按動發(fā)動機操縱開關(guān)26來控制油門大小,需要轉(zhuǎn)向時,通 過3喬板23來操縱方向舵18及前著地輪16的方向,從而控制飛行器的行 進方向;止動時,可通過才幾搶1底部的止動裝置19來實現(xiàn)。通過所述浮桶30的設計,該飛行器可以直接駛?cè)胨校谒杏筛?桶30支持飛行器的平衡,水中的滑行和陸地上操縱相同,此時,踏板23 操縱方向舵18及前著地輪16來控制前進的方向,該前著地輪16可以提 供類似船舶方向舵的作用,并以操縱桿22上的發(fā)動機操縱開關(guān)26控制油 門,即控制滑行速度。當在陸地上需要起飛時,可打開儲放倉15,通過伸縮桿152將充氣 軟翼151頂出儲放倉15,如圖3所示,此時所述充氣裝置153對充氣軟 翼151進行充氣,成型后的充氣軟翼151呈機翼狀,通過傘繩157與充氣 軟翼扣環(huán)154相連;當該飛行器的動力驅(qū)動裝置啟動推動機艙l向前移動, 充氣軟翼151在空氣中受到氣流的作用產(chǎn)生向上的浮力,由此帶動機艙1 升空,在起飛后可收回伸縮桿152。在空中飛行時,同樣可以通過充氣軟 翼操縱裝置的操縱桿22通過操縱繩27來操縱充氣軟翼151的兩側(cè)角度從 而控制前進的方向,并可在平飛時由操縱桿2 2通過操縱繩2 8來減小充氣 軟翼151的攻角以減小迎風阻力,而能夠擁有較快的速度。在結(jié)束飛行時, 通過控制操縱桿22來拉動操縱繩27控制充氣軟翼151減小浮力,從而緩 慢降落,并在落地前將伸縮桿152向上伸出,如圖6所示,其頂端的扣環(huán) 158支撐下落的傘繩157,使充氣軟翼151不至落下罩住整個機艙1或是 被巻入螺旋槳17內(nèi)。在水上的起飛與降落,方法與陸地上相同。當需要起飛時,靠支撐桿 152頂出充氣軟翼151,并對其進行充氣;當需要降落時,靠操縱桿22 來控制充氣軟翼151,同時在降落至水面之前向上伸出伸縮桿152支撐充氣軟翼151,防止落入水中。再如圖7所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其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去除了所述浮桶30,使結(jié)構(gòu)更為簡單,且保留了上述飛行器在陸地上行駛,起飛以及降落等功能。最后參閱圖8所示,該飛行器的著地輪16可以是如圖8A中的一前 二后的配置,也可以是如圖8B所示的二前一后的配置,同樣也可以如圖 8C配置成2前2后。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機艙,其底部設有著地輪,機艙內(nèi)至少設有一個座椅;一動力驅(qū)動裝置,設置于該機艙后側(cè);一充氣軟翼裝置,設置于該機艙上方,其包括一充氣軟翼通過傘繩與所述機艙相連,該充氣軟翼為雙層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形成一空氣容置空間,還設有一充氣裝置通過管道與該充氣軟翼相連;一伸縮桿,設置于該機艙中;一充氣軟翼操縱裝置,設置于所述機艙內(nèi),該充氣軟翼操縱裝置是以操縱繩與充氣軟翼的側(cè)邊相連。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充氣軟翼操縱裝置另以一操縱繩與充氣軟翼的前緣相連。
3.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動力驅(qū)動裝置包括設于所述機艙上的螺旋槳,用于驅(qū)動該螺旋槳的發(fā)動 機,以及設于機槍內(nèi)的發(fā)動機操縱開關(guān)。
4. 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螺旋槳是一函道風扇。
5.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設有一方向控制裝置,該方向控制裝置包括設 于動力驅(qū)動裝置后端的方向舵,設于機艙內(nèi)的方向舵操縱裝置以及連接該 方向舵與方向舵操縱裝置的方向操作繩。
6.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設有 一方向舵操縱裝置,該方向舵操縱裝置控 制前著i也4侖的方向。
7.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機艙上設有比托管。
8.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機艙下方設有 一浮桶,該浮桶的下底面高于所述著地輪的最低著地點。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具充氣軟翼的快速飛行器,其具有機艙、充氣軟翼裝置、動力驅(qū)動裝置及方向控制裝置;該機艙底部設有著地輪,該充氣軟翼裝置,內(nèi)置有雙層充氣軟翼、伸縮桿與該充氣軟翼的充氣裝置。上述該機艙飛行器可容納數(shù)人同時供人乘坐,通過機艙的設計可避免乘客直接裸露于外,增強了安全性。在陸上行駛時,操縱者可通過動力裝置推動飛行器前進。當需要起飛時,可打開儲放倉,通過伸縮桿推出以傘繩與機艙連接的充氣軟翼,并對其進行充氣,當充氣軟翼撐開后就能提供一向上的浮力,從而使飛行器起飛。還可在該飛行器下方設一浮桶,這樣該飛行器就可以在水面上降落或起飛。
文檔編號B60F5/02GK101264722SQ200710170468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1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11月15日
發(fā)明者孫為紅 申請人:孫為紅